CN103630877A - 位置识别系统、方法以及使用其的姿势识别系统、方法 - Google Patents

位置识别系统、方法以及使用其的姿势识别系统、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630877A
CN103630877A CN201210312699.6A CN201210312699A CN103630877A CN 103630877 A CN103630877 A CN 103630877A CN 201210312699 A CN201210312699 A CN 201210312699A CN 103630877 A CN103630877 A CN 10363087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frared light
emitting diode
intensity
distance
control circu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31269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630877B (zh
Inventor
罗立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NGTONG TECHNOLOGY Co Ltd
Generalplus Technology Inc
Original Assignee
LINGTO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NGTO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LINGTO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210312699.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630877B/zh
Publication of CN1036308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308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6308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3087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17/00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electromagnetic waves other than radio waves, e.g. lidar systems
    • G01S17/02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f electromagnetic waves other than radio waves
    • G01S17/06Systems determining position data of a target
    • G01S17/08Systems determining position data of a target for measuring distance only
    • G01S17/10Systems determining position data of a target for measuring distance only using transmission of interrupted, pulse-modulated wav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17/00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electromagnetic waves other than radio waves, e.g. lidar systems
    • G01S17/02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f electromagnetic waves other than radio waves
    • G01S17/50Systems of measurement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of target
    • G01S17/58Velocity or trajectory determination systems; Sense-of-movement determination system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Length Measuring Devices By Optical Means (AREA)
  • Measurement Of Optical Distance (AREA)
  • Optical Radar Systems And Detail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位置识别系统以及使用其的姿势识别方法,此姿势识别方法排除以往必须使用数字摄影的方式,转而采用红外线检测的方式。为了达到识别外部物体的轨迹精确度,本案至少需要两个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当第一个红外线发光二极管进行红外线发射时,另一个红外线发光二极管进行接收红外线。本发明藉由发射不同能量的红外光,判定外界物体与检测用的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另外,本发明采用分时多工,因此可掌握外界物体分别对上述至少两个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因而可以掌握外界物体的位置。

Description

位置识别系统、方法以及使用其的姿势识别系统、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姿势识别的技术,更进一步来说,本发明是关于一种无须利用摄影,反之,采用单纯红外光线作为检测依据的姿势识别系统以及使用其的姿势识别方法。
背景技术
手势是一种相当原始又自然的示意方式,因此在日常生活裡,手势为人与人互动中常用的沟通方式之一。随着视觉图像检测、手势互动控制、双眼深度辨识、扩增实境等技术的发展;体感互动的议题已延烧全球,并带来大量相关产品应用的产值。
一般来说,手势识别或是姿势识别,以现有的技术来说,都是运用图像处理与辨识的技术让计算机或电子产品能认出不同的手势类别。图1A是现有技术的手势识别方法的流程图。请参考图1A,此手势识别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步骤S101:开始。
步骤S102:撷取数字图像。一般来说,现有技术的手势辨识方法需要有至少一台数字摄影机来进行摄影,以撷取数字图像。
步骤S103:进行肤色过滤。一般来说,撷取后的数字图像,会透过肤色分析,使撷取的图像只剩下手部与脸部,来方便后续手部撷取。
步骤S104:进行手部边缘轮廓辨识。由于进行上一步骤102后,撷取的图像会变得只有黑与白的差异,因此,很容易判断出手部轮廓。如图1B所示,图1B是现有技术的手势识别方法所撷取的手部边缘示意图。
步骤S105:进行移动检测,以判断手势或姿势。经由上述几步骤后,画面被二元化,数字处理会变的相对容易。
步骤S106:结束。
然而,此种方式仍旧是需要许多数字处理以及运算的技术,对于一些具有硬件限制,无法进行高阶运算的产品来说,此种手势辨识方法是完全无法实施的。
因此,申请人对手势辨识方法做了改良,以增加产品应用的灵活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位置识别系统,藉由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出不同强度的红外光,以判定外界物体与接收的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进一步判定位置。
本发明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姿势识别系统,在无须利用摄影以及数字图像处理的情况下,进行姿势识别。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姿势识别方法,利用红外线的技术,达到姿势识别,且无须数字图像、特征值撷取。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位置识别系统,此位置识别系统包括一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一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以及一控制电路。控制电路耦接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以及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在一第一期间时,控制电路控制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多数个不同强度的红外光,且控制电路控制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为接收模式以进行红外线的接收,其中,第一期间被分为P个子期间,其中,第i个子期间时,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第i强度的红外光,其中,在第一期间的第j子期间,且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检测到一物体反射的红外光,上述控制电路依照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射的第j强度的红外光的强度,判定上述物体在第一期间时,距离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
在一第二期间时,控制电路控制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多数个不同强度的红外光,且控制电路控制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为接收模式以进行红外线的接收,其中,第二期间被分为Q个子期间,其中,第k个子期间时,该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第k强度的红外光。在第二期间的第m子期间,上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检测到一物体反射的红外光,上述控制电路依照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第m强度的红外光的强度,判定物体在第二期间时,距离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其中,上述控制电路根据物体对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以及物体对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判断上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又,上述i、j、k、m、P、Q为自然数,且0≦i、j≦P,0≦k、m≦Q。
本发明另外提供一种姿势识别系统,此姿势识别系统包括一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一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以及一控制电路。上述控制电路耦接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以及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在一第一期间时,控制电路控制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多数个不同强度的红外光,且控制电路控制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为接收模式以进行红外线的接收,其中,第一期间被分为P个子期间,其中,第i个子期间时,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第i强度的红外光,其中,在第一期间的第j子期间,且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检测到一物体反射的红外光,上述控制电路依照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射的第j强度的红外光的强度,判定上述物体在第一期间时,距离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
在一第二期间时,控制电路控制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多数个不同强度的红外光,且控制电路控制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为接收模式以进行红外线的接收,其中,第二期间被分为Q个子期间,其中,第k个子期间时,该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第k强度的红外光。在第二期间的第m子期间,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检测到一物体反射的红外光。上述控制电路依照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第m强度的红外光的强度,判定物体在第二期间时,距离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上述控制电路根据物体对该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以及物体对该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判断该物体的相对位置。另外,上述控制电路收集多数个物体对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以及多个物体对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使上述控制电路判定物体的行径轨迹,以判断出物体的一移动姿势,其中,i、j、k、m、P、Q为自然数,且0≦i、j≦P,0≦k、m≦Q。
本发明另外提供一种位置识别方法,此位置识别方法包括下列步骤:提供一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提供一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在一第一期间时,控制上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多数个不同强度的红外光;在上述第一期间时,控制上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为接收模式以进行红外线的接收,其中,上述第一期间被分为P个子期间,其中,第i个子期间时,上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第i强度的红外光,其中,在上述第一期间的第j子期间,且上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检测到一物体反射的红外光,依照上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射的第j强度的红外光的强度,判定上述物体在上述第一期间时,距离上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在一第二期间时,控制上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多数个不同强度的红外光;在上述第二期间时,控制上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为接收模式以进行红外线的接收,其中,上述第二期间被分为Q个子期间,其中,第k个子期间时,上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第k强度的红外光,其中,在上述第二期间的第m子期间,且上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检测到一物体反射的红外光,依照上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射的第m强度的红外光的强度,判定上述物体在上述第二期间时,距离上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根据上述物体对上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以及上述物体对上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判断上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其中,i、j、k、m、P、Q为自然数,且0≦i、j≦P,0≦k、m≦Q。
本发明另外提供一种姿势识别方法,此姿势识别方法包括下列步骤:提供一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提供一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在一第一期间时,控制上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多数个不同强度的红外光;在上述第一期间时,控制上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为接收模式以进行红外线的接收,其中,上述第一期间被分为P个子期间,其中,第i个子期间时,上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第i强度的红外光,其中,在上述第一期间的第j子期间,且上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检测到一物体反射的红外光,依照上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射的第j强度的红外光的强度,判定上述物体在上述第一期间时,距离上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在一第二期间时,控制上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多数个不同强度的红外光;在上述第二期间时,控制上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为接收模式以进行红外线的接收,其中,上述第二期间被分为Q个子期间,其中,第k个子期间时,上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第k强度的红外光,其中,在上述第二期间的第m子期间,且上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检测到一物体反射的红外光,依照上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射的第m强度的红外光的强度,判定上述物体在上述第二期间时,距离上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根据上述物体对上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以及上述物体对上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判断上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以及收集多数个上述物体对上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以及多数个上述物体对上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以判定上述物体的行径轨迹,据以判断出上述物体的一移动姿势,其中,i、j、k、m、P、Q为自然数,且0≦i、j≦P,0≦k、m≦Q。
依照本发明较佳实施例所述的位置识别系统、姿势识别系统、位置识别方法以及姿势识别方法,上述系统还包括一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上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上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以及上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配置构成一三角形。在上述第一期间时,上述控制电路控制上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多数个不同强度的红外光,且上述控制电路控制上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以及上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为接收模式以进行红外线的接收。上述第一期间被分为P个子期间,其中,第i个子期间时,上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第i强度的红外光。
在上述第一期间的第j子期间,且上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或上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检测到上述物体反射的红外光,上述控制电路依照上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射的第j强度的红外光的强度,判定上述物体在该第一期间时,距离上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
在上述第二期间时,上述控制电路控制上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多数个不同强度的红外光,且上述控制电路控制上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以及上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为接收模式以进行红外线的接收。上述第二期间被分为Q个子期间,其中,第k个子期间时,上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第k强度的红外光。
在上述第二期间的第m子期间,且上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或上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检测到上述物体反射的红外光,上述控制电路依照上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射的第m强度的红外光的强度,判定上述物体在上述第二期间时,距离上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
在第三期间时,上述控制电路控制上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多数个不同强度的红外光,且上述控制电路控制上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以及上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为接收模式以进行红外线的接收。上述第三期间被分为R个子期间,其中,第n个子期间时,上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第n强度的红外光。
在上述第三期间的第s子期间,且上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或上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检测到上述物体反射的红外光,上述控制电路依照上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射的第s强度的红外光的强度,判定该物体在上述第三期间时,距离上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
又,上述控制电路根据上述物体对上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上述物体对上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上述物体对上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以及上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上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以及上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配置位置,判断该物体的相对位置,其中,R、n、s为自然数,且0≦n、s≦R。
另外,上述控制电路收集多数个上述物体对上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多数个上述物体对上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以及多数个上述物体对该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上述控制电路判定上述物体的行径轨迹,以判断出上述物体的一移动姿势。
本发明另外提供一种位置识别系统,此位置识别系统包括一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一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一红外线接收器;以及一控制电路。上述控制电路耦接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以及红外线接收器。在一第一期间时,该控制电路控制该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多数个不同强度的红外光,其中,第一期间被分为P个子期间,其中,第i个子期间时,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第i强度的红外光。在第一期间的第j子期间,且红外线接收器检测到一物体反射的红外光,控制电路依照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射的第j强度的红外光的强度,判定物体在该第一期间时,距离该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
在一第二期间时,控制电路控制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多数个不同强度的红外光,其中,第二期间被分为Q个子期间,其中,第k个子期间时,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第k强度的红外光。在第二期间的第m子期间,且红外线接收器检测到该物体反射的红外光,控制电路依照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射的第m强度的红外光的强度,判定该物体在该第二期间时,距离该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又,控制电路根据物体对该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以及物体对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判断物体的相对位置,其中,i、j、k、m、P、Q为自然数,且0≦i、j≦P,0≦k、m≦Q。
本发明另外提供一种姿势识别系统,此姿势识别系统包括一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一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一红外线接收器;以及一控制电路。上述控制电路耦接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以及红外线接收器。在一第一期间时,该控制电路控制该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多数个不同强度的红外光,其中,第一期间被分为P个子期间,其中,第i个子期间时,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第i强度的红外光。在第一期间的第j子期间,且红外线接收器检测到一物体反射的红外光,控制电路依照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射的第j强度的红外光的强度,判定物体在该第一期间时,距离该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
在一第二期间时,控制电路控制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多数个不同强度的红外光,其中,第二期间被分为Q个子期间,其中,第k个子期间时,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第k强度的红外光。在第二期间的第m子期间,且红外线接收器检测到该物体反射的红外光,控制电路依照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射的第m强度的红外光的强度,判定该物体在该第二期间时,距离该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又,控制电路根据物体对该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以及物体对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判断物体的相对位置。上述控制电路收集多数个该物体对该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以及多个该物体对该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该控制电路判定该物体的行径轨迹,以判断出该物体的一移动姿势,其中,i、j、k、m、P、Q为自然数,且0≦i、j≦P,0≦k、m≦Q。
本发明另外提供一种位置识别方法,此位置识别方法包括下列步骤:提供一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提供一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提供一红外线接收器;在一第一期间时,控制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多数个不同强度的红外光,其中,第一期间被分为P个子期间,其中,第i个子期间时,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第i强度的红外光;在第一期间的该第j子期间,且红外线接收器检测到一物体反射的红外光,依照该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射的第j强度的红外光的强度,判定该物体在该第一期间时,距离该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在一第二期间时,控制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多数个不同强度的红外光,其中,第二期间被分为Q个子期间,其中,第k个子期间时,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第k强度的红外光;在第二期间的第m子期间,且红外线接收器检测到物体反射的红外光,依照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射的第m强度的红外光的强度,判定物体在该第二期间时,距离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根据物体对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以及物体对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判断物体的相对位置,其中,i、j、k、m、P、Q为自然数,且0≦i、j≦P,0≦k、m≦Q。
本发明另外提供一种姿势识别方法,此姿势识别方法包括下列步骤:提供一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提供一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提供一红外线接收器;在一第一期间时,控制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多数个不同强度的红外光,其中,第一期间被分为P个子期间,其中,第i个子期间时,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第i强度的红外光;在第一期间的该第j子期间,且红外线接收器检测到一物体反射的红外光,依照该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射的第j强度的红外光的强度,判定该物体在该第一期间时,距离该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在一第二期间时,控制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多数个不同强度的红外光,其中,第二期间被分为Q个子期间,其中,第k个子期间时,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第k强度的红外光;在第二期间的第m子期间,且红外线接收器检测到物体反射的红外光,依照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射的第m强度的红外光的强度,判定物体在该第二期间时,距离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根据物体对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以及物体对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判断物体的相对位置;以及收集多数个物体对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以及多数个该物体对该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以判定物体的行径轨迹,据以判断出该物体的一移动姿势,其中,i、j、k、m、P、Q为自然数,且0≦i、j≦P,0≦k、m≦Q。
依照本发明较佳实施例所述的位置识别系统、姿势识别系统、位置识别方法以及姿势识别方法,上述系统更包括一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其中,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以及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配置构成一三角形。在一第三期间时,上述控制电路控制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多数个不同强度的红外光,其中,第三期间被分为R个子期间,其中,第n个子期间时,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第n强度的红外光。
在第三期间的第s子期间,且红外线接收器检测到物体反射的红外光,上述控制电路依照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射的第s强度的红外光的强度,判定物体在第三期间时,距离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又,上述控制电路根据物体对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物体对该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物体对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配置位置、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配置位置以及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配置位置,判断物体的相对位置,其中,R、n、s为自然数,且0≦n、s≦R。
本发明的精神在于,排除以往必须使用数字摄影的方式,转而采用红外线检测的方式。为了达到识别外部物体的轨迹精确度,本案至少需要两个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当第一个红外线发光二极管进行红外线发射时,另一个红外线发光二极管进行接收红外线。本发明藉由发射不同能量的红外光,判定外界物体与检测用的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另外,本发明采用分时多工,因此可掌握外界物体分别对上述至少两个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因而可以掌握外界物体的位置。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A是现有技术的手势识别方法的流程图;
图1B是现有技术的手势识别方法所撷取的手部边缘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位置/姿势(或手势/Gesture)识别系统的系统方块图;
图3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所述的位置/姿势识别系统的位置判断时序图(左→右);
图4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所述的位置/姿势识别系统的位置判断时序图(右→左);
图5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所述的位置/姿势识别系统的位置判断时序图(虚空点击);
图6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所述的位置/姿势识别系统的位置判断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位置/姿势识别系统的系统方块图;
图8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所述的位置/姿势识别系统的位置判断时序图(左→右);
图9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所述的位置/姿势识别系统的位置判断时序图(下→上);
图10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所述的位置/姿势识别系统的位置判断时序图(上半圆弧);
图11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所述的位置/姿势识别系统的位置判断时序图(下半圆弧);
图12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位置/姿势识别系统的系统方块图;
图13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所述的位置/姿势识别系统的位置判断时序图(左→右);
图14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所述的位置/姿势识别系统的位置判断时序图(左下→右下,弧形);
图15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所述的位置/姿势识别系统的位置判断时序图(左下→右上);
图16A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位置/姿势识别系统的红外线发射强度的控制方法示意图(PWM);
图16B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位置/姿势识别系统的红外线发射强度的控制方法示意图(电流);
图17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所述的位置识别方法的流程图;
图18是本发明第五实施例所述的位置识别方法的流程图;
图19是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位置/姿势(Gesture)识别系统的系统方块图;
图20是本发明第七实施例所述的位置识别方法的流程图;
图21是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位置/姿势识别系统的系统方块图;
图22是本发明第九实施例所述的位置识别方法的流程图;
图23是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位置/姿势识别系统的系统方块图;
图24是本发明第十一实施例的利用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检测的等效电路图;
图25是本发明第十一实施例的利用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检测的波形图。
附图标记
201、701、1201、1901、2101、2301: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
202、702、1202、1902、2102、2302: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
203、704、1205:红外线接收器
204、705、1206、1903、2104、2305:控制电路
T1:第一期间
T2:第二期间
T1-01:第一期间T1的第一子期间
T1-02:第一期间T1的第二子期间
T1-03:第一期间T1的第三子期间
T1-04:第一期间T1的第四子期间
T1-05:第一期间T1的第五子期间
T1-06:第一期间T1的第六子期间
T1-07:第一期间T1的第七子期间
T1-08:第一期间T1的第八子期间
301:控制电路204检测到物体离左边的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01的距离对时间的变化
302:控制电路204检测到物体离右边的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02的距离对时间的变化
401:控制电路204检测到物体离右边的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02的距离对时间的变化
402:控制电路204检测到物体离左边的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01的距离对时间的变化。
501:空中进行类似压下按钮的动作所产生的距离对时间的变化的时序图
703、1203、2103、2303: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
T3:第三期间
801:控制电路705检测到物体离左边的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701的距离对时间的变化
802:控制电路705检测到物体离中间的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703的距离对时间的变化
803:控制电路705检测到物体离右边的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702的距离对时间的变化
901:控制电路705检测到物体离左边的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701的距离对时间的变化
902:控制电路705检测到物体离左边的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701的距离对时间的变化
903:控制电路705检测到物体离中间的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703的距离对时间的变化
1001:控制电路705检测到物体离左侧的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701的距离对时间的变化
1002:控制电路705检测到物体离中间的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703的距离对时间的变化
1003:控制电路705检测到物体离右侧的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702的距离对时间的变化
1101:控制电路705检测到物体离左边的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701的距离对时间的变化
1102:控制电路705检测到物体离右边的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702的距离对时间的变化
1204、2304:第四红外线发光二极管
T4:第四期间
1301:控制电路1206检测到物体离左边的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201的距离对时间的变化
1302:控制电路1206检测到物体离中间的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203的距离对时间的变化
1303:控制电路1206检测到物体离中间的第四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204的距离对时间的变化
1304:控制电路1206检测到物体离右边的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202的距离对时间的变化
1401:为控制电路1206检测到物体离左边的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201的距离对时间的变化
1402:控制电路1206检测到物体离中间的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203的距离对时间的变化
1403:控制电路1206检测到物体离中间的第四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204的距离对时间的变化
1404:控制电路1206检测到物体离右边的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202的距离对时间的变化
1501:控制电路1206检测到物体离左边的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201的距离对时间的变化
1502:控制电路1206检测到物体离中间下方的第四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204的距离对时间的变化
1503:控制电路1206检测到物体离中间上方的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203的距离对时间的变化
1504:控制电路1206检测到物体离右边的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202的距离对时间的变化
IR1、IR2、IR3、IR4:红外线发射强度
S1701~S1710:本发明第四实施例所述的位置识别方法的各步骤
S1801~S1812:本发明第五实施例所述的位置识别方法的各步骤
S2001~S2010:本发明第七实施例所述的位置识别方法的各步骤
S2201~S2212:本发明第九实施例所述的位置识别方法的各步骤
2401:红外线发光二极管
Vdd:电源电压
Cx:杂散电容
2501: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401没有接受到红外线照射时的放电波形
2502: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401接受到红外线照射时的放电波形
T25:检测时间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图2绘示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位置/姿势(或手势/Gesture,以下皆称之为姿势)识别系统的系统方块图。请参考图2,此位置/姿势识别系统包括一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01、一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02、一红外线接收器203以及一控制电路204。控制电路204用来控制上述红外线接收器203、上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01以及上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02。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此第一实施例中,可以发现本案的位置/姿势识别系统中,根本没有现有技术的图像撷取装置(例如数字摄影机)。在此例中要以单纯的红外线技术,来判定外界物体的位置,进一步判定上述外界物体的移动轨迹。较为特别的是,一般的红外线接收器203仅止于能判断“有收到红外线”与“无收到红外线”,一般的应用是电视的遥控器。
首先,先假设控制电路204的控制时程被分为一第一期间T1与一第二期间T2。在第一期间T1时,控制电路204控制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01发射红外线。另外,在第二期间T2时,控制电路204控制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02发射红外线。另外,由于红外线接收器203仅止于能判断“有收到红外线”与“无收到红外线”,为了让此位置/姿势识别系统能够识别“距离”的概念,此实施例控制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01以及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02的红外线发射强度。例如,把第一期间T1分成八个子期间T1-01~T1-08,且把第二期间T2分成八个子期间T2-01~T2-08。另外,把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01所发射的红外线的强度分成八个强度IR1~IR8,且把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02所发射的红外线的强度分成八个强度IR1~IR8。其中,IR1~IR8分别是不同的红外线发射强度。
在第一期间T1的第一子期间T1-01,控制电路204控制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01发射第一强度IR1的红外光,在第一期间T1的第二子期间T1-02,控制电路204控制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01发射第二强度IR2的红外光……以此类推。在第二期间T1的第一子期间T2-01,控制电路204控制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02发射第一强度IR1的红外光,在第二期间T2的第二子期间T2-02,控制电路204控制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02发射第二强度IR2的红外光……以此类推。在此实施例中,假设IR1的强度<IR2的强度<IR3的强度<IR4的强度<IR5的强度<IR6的强度<IR7的强度<IR8的强度。
藉由上述例子,假设物体距离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01非常近(例如5公分),在第一期间T1的第一子期间T1-01,红外线接收器203就会接收到由物体反射的红外线。另外,若在第一期间T1的第一子期间T1-01~第三子期间T1-03,红外线接收器203都没有接收到反射的红外线,而在第一期间T1的第四子期间T1-04,红外线接收器203才接收到由物体反射的红外线。由于在第四子期间T1-04的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01所发射的红外线的强度为IR4,因此,控制电路204便可以判定物体在第一期间T1时,外界物体距离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01的距离为中距离(例如20公分)。若在第一期间T1的第一子期间T1-01~第七子期间T1-07,红外线接收器203都没有接收到反射的红外线,而在第一期间T1的第八子期间T1-08,红外线接收器203才接收到由物体反射的红外线。由于此时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01所发射的红外线的强度为IR8(最强),因此,控制电路204便可以判定物体在第一期间T1时,外界物体距离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01的距离为远距离(例如40公分)。
由于第二期间T2的动作与第一期间T1的动作实质上相同,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由上述叙述理解,因此不予赘述。另外,上述实施例虽然发射强度顺序为IR1增强至IR8,然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可以知道,此顺序可以随意改变,并非一定要由IR1增强至IR8,设计者可以随机配置。因此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接下来,控制电路204会重复的进行第一期间T1的工作与第二期间T2的工作。由于第一期间T1与第二期间T2的时间相当短暂,外界物体在第一期间T1或第二期间T2的移动量相当小,因此,对于外界物体来说,在第一期间T1或在第二期间T2内,外界物体可以被视为移动量为0,也就是外界物体可以被视为是静止的。
上述控制电路204可根据物体对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01的距离以及物体对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02的距离,判断物体的相对位置。另外,上述控制电路204可连续的收集多数个物体对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01的距离以及多数个物体对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02的距离,并且根据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01的配置位置以及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02的配置位置,以判定物体的行径轨迹。藉此,上述控制电路204可以判断出物体的一移动姿势。以下举几个移动姿势的例子使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了解本发明实施例的精神。
图3绘示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所述的位置/姿势识别系统的位置判断时序图(左→右)。请参考图3,在此例中,是以手掌由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01(左)的左方移动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02(右)的右方做为例子。其中,纵座标表示距离,横座标表示时间。标号301为控制电路204检测到物体离左边的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01的距离对时间的变化;标号302为控制电路204检测到物体离右边的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02的距离对时间的变化,其中,纵轴的值越低,表示只有较强的红外线能够被检测到,纵轴的值越高,表示弱的红外线也能够被检测到。由此图3可以看出,控制电路204可以判断出外界物体由左到右的移动时间与移动速度。甚至可以判断外界物体的瞬间移动速度。
图4绘示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所述的位置/姿势识别系统的位置判断时序图(右→左)。请参考图4,同样的道理,在此例中,是以手掌由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02(右)的右方移动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01(左)的左方做为例子。标号401为控制电路204检测到物体离右边的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02的距离对时间的变化;标号402为控制电路204检测到物体离左边的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01的距离对时间的变化。由于检测的方式相同,故不予赘述。
图5绘示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所述的位置/姿势识别系统的位置判断时序图(虚空点击)。请参考图5,在此例中,是以手指对右侧的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02进行一虚空点击(Tap/Press)的动作。此动作是使用者用手指快速接近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02,并在空中进行类似压下按钮的动作,所产生的距离对时间的变化的时序图501。由此距离对时间的变化时序图501可以看出,本发明可以检测出手指接近、停顿、离开的连续动作。
图6绘示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所述的位置/姿势识别系统的位置判断示意图。请参考图6,在此例中,并无横轴的分别。为了说明如何判断外界物体相对位置的方式,假设同一时间,透过调整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01的红外线发射强度所检测到的距离为L,透过调整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02的红外线发射强度所检测到的距离为R,并假设目标物距离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01的投影距离为d,且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01与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02之间的投影距离为D。控制电路204便可以估算出:
d=(L2-R2+D2)/2D
如此,此位置/姿势识别系统便可以随时掌握外界物体的位置信息。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由上述说明应该可以理解,上述数学式仅是一估测值,目标的位置并不一定刚好在d的位置,而其位置有可能在两个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01与202两个发射强度重迭范围内的任意位置。另外,计算距离d的方式也不一定根据上述数学式,也可以是根据距离L与R在一查找表中找出距离d或是利用其他的数学式来计算距离d,因此,本发明不限定计算距离d的方法。
上述实施例中,虽是以8个红外线强度IR1~IR8做举例,然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参考上述例子之后,应当可以了解,设计者也可以设计N个子期间,并且对应N个红外线强度IR1~IRN,N为自然数。因此本发明并不限制在8个子期间。
第二实施例
图7绘示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位置/姿势识别系统的系统方块图。请参考图7,此位置/姿势识别系统包括一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701、一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702、一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703、一红外线接收器704以及一控制电路705。控制电路705用来控制上述红外线接收器704、上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701、上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702以及上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703。同样的,在此第二实施例中,本案的位置/姿势识别系统也不需要现有技术的图像撷取装置(数字摄影机)。在此例中,此位置/姿势识别系统额外增加了一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703。如此一来,除了可以辨识外界物体的左右位置之外,还可以辨识外界物体的上下位置。
由于在此实施例,额外增加了一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703,此实施例的控制电路705的控制方式也稍微与第一实施例的控制电路204不同。在此实施例,控制电路705的控制步骤分成三个阶段,并且持续循环上述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第一期间T1,控制电路705控制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701发射出不同强度的红外光;
第二阶段:在第二期间T2,控制电路705控制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702发射出不同强度的红外光;
第三阶段:在第三期间T3,控制电路705控制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703发射出不同强度的红外光。
同样的,每个第一期间T1、第二期间T2以及第三期间T3都会被分割成多个子期间。为了方便说明,同样是以8个子期间来做举例。然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了解,子期间越多,距离分辨率越高,因此,本发明并不限制子期间的数目。另外,由于第一期间T1、第二期间T2以及第三期间T3都相当短暂,因此,外界物体在第一期间T1、第二期间T2以及第三期间T3的移动量可以被视为0,也就是说,在第一期间T1、第二期间T2以及第三期间T3,外界物体被视为是静止的。另外,每个第一期间T1、第二期间T2以及第三期间T3的子期间,都发射不同强度的红外光。发射红外光的强度的顺序可以是由弱到强或由强到弱,亦或者是随意排列强弱顺序。由于上述第一实施例已经叙述过如何用不同强度的红外线检测物体的位置,因此,在此不予赘述。以下举几个移动姿势的例子使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了解本发明实施例的精神。
图8绘示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所述的位置/姿势识别系统的位置判断时序图(左→右)。请参考图8,在此例中,同样是以手掌由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701(左)的左方移动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703(中),再移动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702(右)的右方做为例子。其中,纵座标表示距离,横座标表示时间。标号801为控制电路705检测到物体离左边的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701的距离对时间的变化;标号802为控制电路705检测到物体离中间的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703的距离对时间的变化;标号803为控制电路705检测到物体离右边的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702的距离对时间的变化。由上述距离对时间的变化波形801、802、803可以看出,由于中间的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703配置在上方,因此,直线的由左到右时,距离对时间的变化波形802会显示出物体离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703较远。
图9绘示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所述的位置/姿势识别系统的位置判断时序图(下→上)。请参考图9,在此例中,同样是以手掌由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701与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702的下方移动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703(中)的上方做为例子。标号901为控制电路705检测到物体离左边的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701的距离对时间的变化;标号902为控制电路705检测到物体离右边的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体二极管702的距离对时间的变化;标号903为控制电路705检测到物体离中间的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703的距离对时间的变化。由上述距离对时间的变化波形901、902、903可以看出,由于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701与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702分别配置在左右两侧,因此,对应的距离对时间的变化波形901、902会显示出物体离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701以及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702较远。
图10绘示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所述的位置/姿势识别系统的位置判断时序图(上半圆弧)。请参考图10,在此例中,是以手掌由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701(左)的左下方以弧形移动的方式,移动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703(中),再以弧形移动的方式,移动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702(右)的右下方做为例子。标号1001为控制电路705检测到物体离左侧的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701的距离对时间的变化;标号1002为控制电路705检测到物体离中间的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703的距离对时间的变化;标号1003为控制电路705检测到物体离右侧的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702的距离对时间的变化。由上述距离对时间的变化波形1001、1002、1003可以看出,由于手势是以弧形移动的方式移动,因此,物体离左边的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701的距离对时间的变化波形1001、物体离中间的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703的距离对时间的变化波形1002以及物体离右边的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702的距离对时间的变化波形1003的形状几乎相同。而,这三个波形1001、1002、1003的发生,依照时间排序则是1001→1002→1003。
图11绘示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所述的位置/姿势识别系统的位置判断时序图(下半圆弧)。请参考图11,在此例中,是以手掌由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701(左)的左上方以弧形移动的方式,移动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703(中)的下方,再以弧形移动的方式,移动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702(右)的右上方做为例子。标号1101为控制电路705检测到物体离左边的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701的距离对时间的变化;标号1102为控制电路705检测到物体离右边的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702的距离对时间的变化。由于手势是以弧形移动的方式移动,因此,物体离左边的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701的距离对时间的变化波形1101以及物体离右边的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702的距离对时间的变化波形1102的形状几乎相同。但是,由于移动路径并没有经过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703,因此,控制电路705无法检测到物体离中间的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703的距离对时间的变化波形。
由此实施例可以看出,只要有三个红外线发光二极管,配合发射红外线的强度调整,便可以做到外部物体对平面X-Y两轴的定位,更进一步的来说,还可以做到外部物体对X-Y-Z三轴的定位。由于每个红外线发光二极管701、702、703都可以判断物体的远近,因此可以判断外部物体离此系统的距离,也就是深度。上述X-Y-Z三轴,分别是“左右的X轴”、“上下的Y轴”以及“远近的Z轴”。
另外,本实施例的位置辨识技术与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实质上相同。且由于本案具有三个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因此可以达到平面二维定位以及立体三维定位。
第三实施例
图12绘示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位置/姿势识别系统的系统方块图。请参考图12,此位置/姿势识别系统包括一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201、一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202、一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203、一第四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204、一红外线接收器1205以及一控制电路1206。控制电路1206用来控制上述红外线接收器1205、上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201、上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202、上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203以及上述第四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204。同样的,在此第三实施例中,本案的位置/姿势识别系统也不需要现有技术的图像撷取装置(数字摄影机)。在此例中,此位置/姿势识别系统,相对于第二实施例的位置/姿势识别系统,额外增加了一第四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204。如此一来,本实施例的位置/姿势识别系统,更可以精确的辨识外界物体的上下左右的位置以及不同的移动姿势。
由于在此实施例,额外增加了一第四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204,此实施例的控制电路1206的控制方式也稍微与第二实施例的控制电路705不同。在此实施例,控制电路1206的控制步骤分成四个阶段,并且持续循环此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第一期间T1,控制电路1206控制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201发射出不同强度的红外光;
第二阶段:在第二期间T2,控制电路1206控制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202发射出不同强度的红外光;
第三阶段:在第三期间T3,控制电路1206控制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203发射出不同强度的红外光;
第四阶段:在第四期间T4,控制电路1206控制第四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204发射出不同强度的红外光。
同样的,每个第一期间T1、第二期间T2、第三期间T3以及第四期间T4都会被分割成多个子期间。为了方便说明,同样是以8个子期间来做举例。然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了解,子期间越多,距离分辨率越高,因此,本发明并不限制子期间的数目。另外,由于第一期间T1、第二期间T2、第三期间T3以及第四期间T4都相当短暂,因此,外界物体在第一期间T1、第二期间T2、第三期间T3以及第四期间T4的移动量可以被视为0,也就是说,在第一期间T1、第二期间T2、第三期间T3以及第四期间T4,外界物体被视为是静止的。另外,每个第一期间T1、第二期间T2、第三期间T3以及第四期间T4的子期间,都发射不同强度的红外光。发射红外光的强度的顺序可以是由弱到强或由强到弱,亦或者是随意排列强弱顺序。再者,虽然本实施例的第一期间T1是控制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201进行发光,第二期间T2是控制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202进行发光,第三期间T3是控制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203进行发光,第四期间T4是控制第四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204进行发光,然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知道,上述顺序是可以改变的,例如,第一期间T1是控制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202进行发光,第二期间T2是控制第四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204进行发光,第三期间T3是控制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203进行发光,第四期间T4是控制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201进行发光。因此,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控制顺序。
由于上述第一实施例已经叙述过如何用不同强度的红外线检测物体的位置,因此,在此不予赘述。以下举几个移动姿势的例子使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了解本发明实施例的精神。
图13绘示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所述的位置/姿势识别系统的位置判断时序图(左→右)。请参考图13,在此例中,同样是以手掌由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201(左)的左方移动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203以及第四红外发光二极管1204(中)的中央,再移动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202(右)的右方做为例子。其中,纵座标表示距离,横座标表示时间。标号1301为控制电路1206检测到物体离左边的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201的距离对时间的变化;标号1302为控制电路1206检测到物体离中间的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203的距离对时间的变化;标号1303为控制电路1206检测到物体离中间的第四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204的距离对时间的变化;标号1304为控制电路1206检测到物体离右边的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202的距离对时间的变化。由上述距离对时间的变化波形1301、1302、1303以及1304可以看出,由于中间的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303以及第四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304分别被配置在上方以及下方,因此,直线的由左到右时,距离对时间的变化波形1302以及1303会显示出物体离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203与第四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204较远。
另外,由于手掌由右移动到左的情况与手掌由左移动到右的情况类似,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能够由上述图13的实施例理解,因此不予赘述。
图14绘示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所述的位置/姿势识别系统的位置判断时序图(左下→右下,弧形)。请参考图14,在此例中,是以手掌由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201(左)的左下方,移动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203(中),才移动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202(右)的右下方做为例子(弧形,Rotation)。标号1401为控制电路1206检测到物体离左边的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201的距离对时间的变化;标号1402为控制电路1206检测到物体离中间的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203的距离对时间的变化;标号1403为控制电路1206检测到物体离中间的第四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204的距离对时间的变化;标号1404为控制电路1206检测到物体离右边的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202的距离对时间的变化。由上述距离对时间的变化波形1401、1402、1403以及1404可以看出,左方的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201会先检测到距离对时间的变化量,之后,中间上方的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203以及下方的第四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204会同时检测到距离对时间的变化量,之后,右方的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202会检测到距离对时间的变化量。由于是弧形移动,因此,第四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204的距离对时间变化量1403所测出的距离会小于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203的距离对时间变化量1402所测出的距离。
同样的道理,由于手掌由右上移动到左上(弧形,Rotation)的情况与手掌由左下移动到右下的情况类似,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能够由上述图14的实施例理解,因此不予赘述。
图15绘示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所述的位置/姿势识别系统的位置判断时序图(左下→右上)。请参考图15,在此例中,是以手掌由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201(左)的左下方,移动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202(右)的右上方做为例子(左下→右上的斜线移动)。标号1501为控制电路1206检测到物体离左边的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201的距离对时间的变化;标号1502为控制电路1206检测到物体离中间下方的第四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204的距离对时间的变化;标号1503为控制电路1206检测到物体离中间上方的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203的距离对时间的变化;标号1504为控制电路1206检测到物体离右边的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202的距离对时间的变化。由上述距离对时间的变化波形1501、1502、1503以及1504可以看出,左方的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201以及下方的第四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204会先检测到距离对时间的变化量,之后,中间上方的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203以及右方的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202也会检测到距离对时间的变化量。由于是斜线移动,因此,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201的距离对时间变化量1501以及第四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204的距离对时间变化量1502波形会极为类似,且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202的距离对时间变化量1504以及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203的距离对时间变化量1503波形会极为类似。
同样的道理,由于手掌由右下移动到左上(右下→左上)、右上移动到左下(右上→左下)以及左上移动到右下(左上→右下)的情况与手掌由左下移动到右上的情况类似,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能够由上述图15的实施例理解,因此不予赘述。
另外,图16A绘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位置/姿势识别系统的红外线发射强度的控制方法示意图(PWM)。请参考图16A,在此例中,上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以及第四红外线发光二极管都可以使用如图16A所示的脉波宽度调变(Pulse WidthModulation,PWM)来控制上述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红外线发射强度。只要控制电路在每一个子期间(T1-01、T1-02……)调整给予上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以及第四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脉波宽度,便可以调整上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以及第四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红外线发射强度IR1、IR2……。
图16B绘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位置/姿势识别系统的红外线发射强度的控制方法示意图(电流)。请参考图16B,同样的,上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以及第四红外线发光二极管都可以使用如图16B所示的电流控制法来控制上述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红外线发射强度。
第四实施例
上述几个实施例,讲述了利用红外线检测器以及红外线发射器来辨识外界物体的位置以及外界物体移动姿势的方法与系统。在此,根据第一实施例,可以被归纳成一个位置/姿势识别方法。图17绘示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所述的位置识别方法的流程图。请参考图17,此位置识别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步骤S1701:开始。
步骤S1702:提供一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一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以及一红外线接收器。
步骤S1703:在第一期间T1时,控制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多数个不同强度的红外光。由上述第一实施例可以看出,第一期间T1被分为例如8个子期间,其中,每一个子期间,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分别发射不同强度的红外光。例如第四期间,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IR4强度的红外光。
步骤S1704:接收物体反射红外光以判断距离。在第一期间的每个子期间,透过红外线接收器接收外界物体反射的红外光。由于每个子期间,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的红外光的强度皆不同,且红外线接收器只能判断“有收到”与“没收到”,因此,判断距离的方式可以例如是把每个子期间发射的强度都设定一个数字值,例如IR1设定为128;IR2设定为64;IR3设定为32;IR4设定为16;IR5设定为8;IR6设定为4;IR7设定为2;IR8设定为1。假设在T1-03~T1-08期间,红外线接收器都有收到外界物体反射的红外线,控制电路就可以把上述数字值加总起来,得到63,之后,藉由例如查找表(look-up table)的方式,其中,查找表例如表1:
表1
  数值   距离
  (11111111)255   5公分
  (01111111)127   10公分
  (00111111)63   15公分
  (00011111)31   20公分
  (00001111)15   25公分
  (00000111)7   30公分
  (00000011)3   35公分
  (00000001)1   40公分
控制电路便可以判断距离为15公分。另外,也可以把每个子期间发射的强度都设定同一个数字值,例如IR1~IR8都设定为1。假设T1-05~T1-08期间,红外线接收器都有收到外界物体反射的红外线,控制电路就可以把上述数字值加总起来,得到数值为4。又,设计者可以藉由设置查找表(look-up table)的方式,做出例如表2:
表2
  数值   距离
  1   5公分
  2   10公分
  3   15公分
  4   20公分
  5   25公分
  6   30公分
  7   35公分
  8   40公分
控制电路便可根据以上查找表,判断距离为例如20公分。
步骤S1705:在第二期间T2时,控制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多数个不同强度的红外光。由上述第一实施例可以看出,第二期间T2也被分为例如8个子期间,其中,每一个子期间,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分别发射不同强度的红外光。例如第五子期间,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IR5强度的红外光。
步骤S1706:接收物体反射红外光以判断距离。由于此步骤与步骤S1704实质上等效。相关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参考步骤S1704。
步骤S1707:根据物体对该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以及物体对该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判断该物体的相对位置。
步骤S1708:储存上述相关位置信息。
步骤S1709:判断位置信息是否足够。若不够,则回到步骤S1703持续收集位置信息。一般来说,判断移动姿势必须要多笔位置信息,若执行次数太少,数据收集将不够齐全,无法判定移动轨迹。此时,则会回到步骤S1703继续收集外界物体的位置座标。若要判断移动姿势,需要收集移动轨迹,因此,在此例中,至少需执行M次,收集M笔位置以及其对应时间,其中,M可以是由设计者设计。另外,除了收集M次之外,还可以利用位置判断,直到外界物体离开红外线范围后,才停止收集上述位置信息。
步骤S1710:根据上述多笔位置信息,判断移动姿势。
上述实施例虽然提供两种查找表用以辅助判断距离,然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知道,此技术并不限定要使用查找表,例如,当在第二期间T2的第三子期间T2-03,用IR3的强度的红外光时,没有接收到物体反射的红外光,但是在第二期间T2的第四子期间T2-04,用IR4的强度的红外光时,就接收到物体反射的红外光,此时,就已经明确的知道距离就是20公分,因为之后的第二期间T2的第五子期间T2-05,所发射的红外光的强度是更强的IR5,因此,红外线检测器肯定是可以接收的到物体反射的红外光,因此,只要知道第一次接收到物体反射的红外光的子期间,就可以知道距离。
又上述段落的举例是以第一子期间发射IR1强度红外光,第二子期间发射IR2强度红外光……此种强度渐增式的实施方式。若将上述实施方式改为第一子期间发射IR8强度红外光,第二子期间发射IR7强度红外光……此种强度渐减式的实施方式,判断方式则必须改为第一次没有接收到物体反射的红外光的子期间。例如,当在第二期间T2的第三子期间T2-03,用IR6的强度的红外光时,有接收到物体反射的红外光,但是在第二期间T2的第四子期间T2-04,用IR5的强度的红外光时,就没有接收到物体反射的红外光,此时,就可以明确的知道距离就是15公分。
第五实施例
同样的,根据第二实施例,可以被归纳成一个位置/姿势识别方法。图18绘示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所述的位置识别方法的流程图。请参考图18,此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步骤S1801:开始。
步骤S1802:提供一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一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一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以及一红外线接收器。
步骤S1803:在第一期间T1时,控制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多数个不同强度的红外光。由上述第二实施例可以看出,第一期间T1被分为例如8个子期间,其中,每一个子期间,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分别发射不同强度的红外光。例如第四期间,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IR4强度的红外光。
步骤S1804:接收物体反射红外光以判断距离。由于此步骤与第四实施例的步骤S1704实质上等效。相关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参考第四实施例的步骤S1704。
步骤S1805:在第二期间T2时,控制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多数个不同强度的红外光。由上述第一实施例可以看出,第二期间T2也被分为例如8个子期间,其中,每一个子期间,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分别发射不同强度的红外光。例如第五子期间,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IR5强度的红外光。
步骤S1806:接收物体反射红外光以判断距离。由于此步骤与第四实施例的步骤S1704实质上等效。相关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参考第四实施例的步骤S1704。
步骤S1807:在第三期间T3时,控制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多数个不同强度的红外光。由上述第二实施例可以看出,第三期间T3也被分为例如8个子期间,其中,每一个子期间,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分别发射不同强度的红外光。例如第五子期间,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IR5强度的红外光。
步骤S1808:接收物体反射红外光以判断距离。由于此步骤与第四实施例的步骤S1704实质上等效。相关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参考第四实施例的步骤S1704。
步骤S1809:根据物体对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物体对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以及物体对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判断上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步骤S1810:储存上述相关位置。
步骤S1811:判断位置信息是否足够。若不足,则回到步骤S1803持续收集位置信息。一般来说,判断移动姿势必须要多笔位置信息,若执行次数太少,数据收集将不够齐全,无法判定移动轨迹。此时,则会回到步骤S1803继续收集外界物体的位置座标。若要判断移动姿势,需要收集移动轨迹,因此,在此例中,至少需执行M次,收集M笔位置以及其对应时间,其中,M可以是由设计者设计。另外,除了收集M次之外,还可以利用位置判断,直到外界物体离开红外线范围后,才停止收集上述位置信息。
步骤S1812:根据上述多笔位置信息,判断移动姿势。
由上述第四实施例与第五实施例可以看出,两个方法的步骤的差异仅在于此第五实施例有三个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因而需要三个判断期间T1~T3。
同样的道理,根据第三实施例,也可以被归纳成一个位置/姿势识别方法。然此对应于第三实施例的位置/姿势识别方法与上述位置/姿势识别方法的差异仅在于,对应于第三实施例的位置/姿势识别方法多了第四期间T4。因此,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上述第四实施例以及第五实施例应该可以推知对应于第三实施例的位置/姿势识别方法。因此,在此不予赘述。
第六实施例
图19绘示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位置/姿势(Gesture)识别系统的系统方块图。请参考图19,此位置/姿势识别系统包括一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901、一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902以及一控制电路1903。控制电路1903用来控制上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901以及上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902。在此,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看出,此第六实施例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差异在于,第一实施例的位置/姿势识别系统多了一个红外线接收器203。在此第六实施例,为了精简电路,将红外线接收器203省略。因此,在操作上,也与上述第一实施例有所不同。
首先,先假设控制电路1903的控制时程被分为一第一期间T1与一第二期间T2。在第一期间T1时,控制电路1903控制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901发射红外线,且控制电路1903控制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902进行红外线接收。另外,在第二期间T2时,控制电路1903控制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902发射红外线,且,控制电路1903控制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901进行红外线接收。
同样的,为了让此位置/姿势识别系统能够识别“距离”的概念,此实施例控制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901以及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902的红外线发射强度。例如,把第一期间T1分成八个子期间T1-01~T1-08,且把第二期间T2分成八个子期间T2-01~T2-08。另外,把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901所发射的红外线的强度分成八个强度IR1~IR8,且把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902所发射的红外线的强度也分成八个强度IR1~IR8。
在第一期间T1的第一子期间T1-01,控制电路1903控制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901发射第一强度IR1的红外光,在第一期间T1的第二子期间T1-02,控制电路1903控制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901发射第二强度IR2的红外光……以此类推。在第二期间T2的第一子期间T2-01,控制电路1903控制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902发射第一强度IR1的红外光,在第二期间T2的第二子期间T2-02,控制电路1903控制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902发射第二强度IR2的红外光……以此类推。在此假设IR1的强度<IR2的强度<IR3的强度<IR4的强度<IR5的强度<IR6的强度<IR7的强度<IR8的强度。
藉由上述例子,假设物体距离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901非常近(例如5公分),在第一期间T1的第一子期间T1-01,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902就会接收到由物体反射的红外线。若在第一期间T1的第一子期间T1-01~第三子期间T1-03,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902都没有接收到反射的红外线,在第一期间T1的第四子期间T1-04,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902才接收到由物体反射的红外线。由于此时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901所发射的红外线的强度为IR4,因此,控制电路1903便可以判定物体在第一期间时,距离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901的距离为中距离(例如20公分)。若在第一期间T1的第一子期间T1-01~第七子期间T1-07,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902都没有接收到反射的红外线,在第一期间T1的第八子期间T1-08,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902才接收到由物体反射的红外线。由于此时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901所发射的红外线的强度为IR8(最强),因此,控制电路1903便可以判定物体在第一期间T1时,距离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901的距离为远距离(例如40公分)。
由于第二期间T2的动作与第一期间T1的动作实质上相同,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由上述叙述理解,因此不予赘述。另外,上述实施例虽然发射强度顺序为IR1→IR8,然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可以知道,此顺序可以随意改变,并非一定要由IR1→IR8,设计者可以随机配置。因此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接下来,控制电路1903会重复的进行第一期间T1的工作与第二期间T2的工作。由于第一期间T1与第二期间T2的时间相当短暂,外界物体在第一期间T1或第二期间T2的移动量相当小,因此,对于外界物体来说,在第一期间T1或在第二期间T2内,外界物体可以被视为移动量为0,也就是外界物体可以被视为是静止的。
上述控制电路1903可根据物体对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901的距离以及物体对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902的距离,判断物体的相对位置。另外,上述控制电路1903可连续的收集多数个物体对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901的距离以及多数个物体对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902的距离,并且根据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901的配置位置以及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902的配置位置,以判定物体的行径轨迹。藉此,上述控制电路1903可以判断出物体的一移动姿势。
由于此第六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差异在于红外线接收器203在第一期间T1,被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902取代,且在第二期间T2,红外线接收器203被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1901取代。因此,对于外界物体的移动轨迹或姿势的判断或位置的判断的举例,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参考上述图3~图6。因此,在此不予赘述。
第七实施例
同样的,根据第六实施例,可以被归纳成一个位置/姿势识别方法。图20绘示为本发明第七实施例所述的位置识别方法的流程图。请参考图20,此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步骤S2001:开始。
步骤S2002:提供一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以及一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
步骤S2003:在第一期间T1时,控制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多数个不同强度的红外光,且控制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进行红外线接收。由上述第六实施例可以看出,第一期间T1被分为例如8个子期间,其中,每一个子期间,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分别发射不同强度的红外光。例如第四期间,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IR4强度的红外光。较为不同的是,此实施例利用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取代红外线接收器。由于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接受外界红外线照射时,会因为光电效应产生电流或/及电压的变化,因此,申请人利用此特性,在此实施例中,节省红外线接收器,改采用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取代红外线接收器。
步骤S2004:采用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接收物体反射红外光以判断距离。关于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接收物体反射红外光以判断距离的方式,实质上与用红外线接收器接收物体反射红外光以判断距离的方式相同,因此,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参考第四实施例及其相关说明,在此不予赘述。
步骤S2005:在第二期间T2时,控制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多数个不同强度的红外光,且控制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进行红外线接收。同样道理,当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进行发射红外线时,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进行红外线接收。
步骤S2006:接收物体反射红外光以判断距离。由于此步骤与步骤S2004实质上等效。关于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接收物体反射红外光以判断距离的方式,实质上与用红外线接收器接收物体反射红外光以判断距离的方式相同,因此,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参考第四实施例及其相关说明,在此不予赘述。
步骤S2007:根据物体对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以及物体对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判断上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步骤S2008:储存上述相关位置。
步骤S2009:判断位置信息是否足够。若不足,则回到步骤S2003持续收集位置信息。一般来说,判断移动姿势必须要多笔位置信息,若执行次数太少,数据收集将不够齐全,无法判定移动轨迹。此时,则会回到步骤S2003继续收集外界物体的位置座标。若要判断移动姿势,需要收集移动轨迹,因此,在此例中,至少需执行M次,收集M笔位置以及其对应时间,其中,M可以是由设计者设计。另外,除了收集M次之外,还可以利用位置判断,直到外界物体离开红外线范围后,才停止收集上述位置信息。
步骤S2010:根据上述多笔位置信息,判断移动姿势。
第八实施例
图21绘示为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位置/姿势识别系统的系统方块图。请参考图21,此位置/姿势识别系统包括一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101、一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102、一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103以及一控制电路2104。控制电路2104用来控制上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101、上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102以及上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103。同样的,在此例中,此位置/姿势识别系统额外增加了一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103。另外,相对于第二实施例,本实施例的位置/姿势识别系统减少了一红外线接收器。由于增加了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103,除了可以辨识外界物体的左右位置之外,还可以辨识外界物体的上下位置。
由于在此实施例,额外增加了一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103,此实施例的控制电路2104的控制方式也稍微与第五实施例的控制电路1903不同。在此实施例,控制电路2104的控制步骤分成三个阶段,并且持续循环上述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第一期间T1,控制电路2104控制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101发射出不同强度的红外光,且控制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102以及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103进行接收;
第二阶段:在第二期间T2,控制电路2104控制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102发射出不同强度的红外光,且控制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101以及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103进行接收;
第三阶段:在第三期间T3,控制电路2104控制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103发射出不同强度的红外光,且控制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101以及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102进行接收。
同样的,每个第一期间T1、第二期间T2以及第三期间T3都会被分割成多个子期间。为了方便说明,同样是以8个子期间来做举例。然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了解,子期间越多,距离分辨率越高,因此,本发明并不限制子期间的数目。另外,由于第一期间T1、第二期间T2以及第三期间T3都相当短暂,因此,外界物体在第一期间T1、第二期间T2以及第三期间T3的移动量可以被视为0,也就是说,在第一期间T1、第二期间T2以及第三期间T3,外界物体被视为是静止的。另外,每个第一期间T1、第二期间T2以及第三期间T3的子期间,都发射不同强度的红外光。发射红外光的强度的顺序可以是由弱到强或由强到弱,亦或者是随意排列强弱顺序。由于上述第一实施例以及第二实施例已经叙述过如何用不同强度的红外线检测物体的位置与姿势,因此,在此实施例不予赘述。
另外,关于接收的部分,每一个期间T1、T2以及T3都有两个红外线发光二极管进行接收,使控制电路2104得以检测距离。若用以接收的两个红外线发光二极管都有收到外界物体反射的红外线,固然是属于有效的接收,若用以接收的两个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只有其中之一接收到外界物体反射的红外线,设计者可以设计控制电路2104,让控制电路2104判定为有效的接收,或无效的接收。又若设计者将两个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只有其中之一接收到外界物体反射的红外线判定为有效的接收,也可以根据用以接收红外线的两个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配置位置,来判断物体的位置。例如,在第一期间T1,只有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102接收到外界物体反射的红外线,此时,控制电路2104就可以判断外界物体约略偏向下方;又例如,在第一期间T1,只有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103接收到外界物体反射的红外线,此时,控制电路就可以判断外界物体约略偏向左上方。
第九实施例
同样的,根据第八实施例,可以被归纳成一个位置/姿势识别方法。图22绘示为本发明第九实施例所述的位置识别方法的流程图。请参考图22,此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步骤S2201:开始。
步骤S2202:提供一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一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一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
步骤S2203:在第一期间T1时,控制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多数个不同强度的红外光,并控制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以及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进行接收。
步骤S2204:透过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以及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接收物体反射红外光以判断距离。在此实施例,由于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以及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都在第一期间T1进行接收,在此,设计者可以选择性的设计“当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以及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同时接收到物体反射的红外线才判断距离”或“当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或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其中之一接收到物体反射的红外线就判断距离”。当然,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可以了解,若仅有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接收到物体反射的红外线,可能表示物体位置偏下方,若仅有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接收到物体反射的红外线,可能表示物体位置偏左上方。
步骤S2205:在第二期间T2时,控制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多数个不同强度的红外光,并控制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以及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进行接收。
步骤S2206:透过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以及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接收物体反射红外光以判断距离。同样的,在此实施例,由于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以及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都在第二期间T2进行接收,在此,设计者可以选择性的设计“当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以及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同时接收到物体反射的红外线才判断距离”或“当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或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其中之一接收到物体反射的红外线就判断距离”。当然,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可以了解,若仅有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接收到物体反射的红外线,可能表示物体位置偏下方,若仅有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接收到物体反射的红外线,可能表示物体位置偏右上方。
步骤S2207:在第三期间T3时,控制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多数个不同强度的红外光,并控制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以及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进行接收。
步骤S2208:透过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以及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接收物体反射红外光以判断距离。同样的,在此实施例,由于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以及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都在第三期间T3进行接收,在此,设计者可以选择性的设计“当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以及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同时接收到物体反射的红外线才判断距离”或“当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或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其中之一接收到物体反射的红外线就判断距离”。当然,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可以了解,若仅有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接收到物体反射的红外线,可能表示物体位置偏左上方,若仅有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接收到物体反射的红外线,可能表示物体位置偏右上方。
步骤S2209:根据物体对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物体对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以及物体对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判断上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步骤S2210:储存上述相关位置。
步骤S2211:判断位置信息是否足够。若不足,则回到步骤S2203持续收集位置信息。一般来说,判断移动姿势必须要多笔位置信息,若执行次数太少,数据收集将不够齐全,无法判定移动轨迹。此时,则会回到步骤S2203继续收集外界物体的位置座标。若要判断移动姿势,需要收集移动轨迹,因此,在此例中,至少需执行M次,收集M笔位置以及其对应时间,其中,M可以是由设计者设计。另外,除了收集M次之外,还可以利用位置判断,直到外界物体离开红外线范围后,才停止收集上述位置信息。
步骤S2212:根据上述多笔位置信息,判断移动姿势。
由上述第七实施例与第九实施例可以看出,两个方法的步骤的差异仅在于此第九实施例有三个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因而需要三个判断期间T1~T3。
第十实施例
图23绘示为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位置/姿势识别系统的系统方块图。请参考图23,此位置/姿势识别系统包括一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301、一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302、一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303、一第四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304以及一控制电路2305。控制电路2305用来控制上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301、上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302、上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303以及上述第四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304。同样的,在此第十实施例中,本案的位置/姿势识别系统也不需要现有技术的图像撷取装置(数字摄影机)。在此例中,此位置/姿势识别系统,相对于第八实施例的位置/姿势识别系统,额外增加了一第四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304。如此一来,本实施例的位置/姿势识别系统,更可以精确的辨识外界物体的上下左右的位置以及不同的移动姿势。
由于在此实施例,额外增加了一第四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304,此实施例的控制电路2305的控制方式也稍微与第八实施例的控制电路2104不同。在此实施例,控制电路2305的控制步骤分成四个阶段,并且持续循环此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第一期间T1,控制电路2305控制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301发射出不同强度的红外光,且控制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302、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303以及第四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304进行接收;
第二阶段:在第二期间T2,控制电路1206控制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302发射出不同强度的红外光,且控制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301、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303以及第四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304进行接收;
第三阶段:在第三期间T3,控制电路1206控制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303发射出不同强度的红外光,且控制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301、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302以及第四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304进行接收;
第四阶段:在第四期间T4,控制电路1206控制第四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304发射出不同强度的红外光,且控制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301、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302以及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303进行接收。
同样的,每个第一期间T1、第二期间T2、第三期间T3以及第四期间T4都会被分割成多个子期间。为了方便说明,同样是以8个子期间来做举例。然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了解,子期间越多,距离分辨率越高,因此,本发明并不限制子期间的数目。另外,由于第一期间T1、第二期间T2、第三期间T3以及第四期间T4都相当短暂,因此,外界物体在第一期间T1、第二期间T2、第三期间T3以及第四期间T4的移动量可以被视为0,也就是说,在第一期间T1、第二期间T2、第三期间T3以及第四期间T4,外界物体被视为是静止的。另外,每个第一期间T1、第二期间T2、第三期间T3以及第四期间T4的子期间,都发射不同强度的红外光。发射红外光的强度的顺序可以是由弱到强或由强到弱,亦或者是随意排列强弱顺序。再者,虽然本实施例的第一期间T1是控制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301进行发光,第二期间T2是控制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302进行发光,第三期间T3是控制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303进行发光,第四期间T4是控制第四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304进行发光,然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知道,上述顺序是可以改变的,例如,第一期间T1是控制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302进行发光,第二期间T2是控制第四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304进行发光,第三期间T3是控制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303进行发光,第四期间T4是控制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301进行发光。因此,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控制顺序。
另外,关于接收的部分,每一个期间T1、T2、T3以及T4都有三个红外线发光二极管进行接收,使控制电路2305得以检测距离。若用以接收的三个红外线发光二极管都有收到外界物体反射的红外线,固然是属于有效的接收,若用以接收的三个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只有其中之一或其中之二接收到外界物体反射的红外线,设计者可以设计控制电路2305,让控制电路2305判定为有效的接收,或无效的接收。又若设计者将三个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只有至少其中之一接收到外界物体反射的红外线判定为有效的接收,也可以根据用以接收红外线的三个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配置位置,来判断物体的位置。例如,在第一期间T1,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302以及第四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304接收到外界物体反射的红外线,此时,控制电路2305就可以判断外界物体约略偏向右下方;又例如,在第一期间T1,只有第四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304接收到外界物体反射的红外线,此时,控制电路2305就可以判断外界物体约略偏向左下方。
同样的道理,第十实施例也可以被归纳成一个位置/姿势识别方法。然此对应于第十实施例的位置/姿势识别方法与上述第八实施例的位置/姿势识别方法的差异仅在于,对应于第十实施例的位置/姿势识别方法多了第四期间T4。因此,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上述第七实施例以及第九实施例应该可以推知对应于第十实施例的位置/姿势识别方法。因此,在此不予赘述。
第十一实施例
上述第六实施例到第十实施例叙述了不需使用红外线检测器的实施方式。在此实施例中,说明如何使用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光电效应进行红外线检测。图24绘示为本发明第十一实施例的利用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检测的等效电路图。图25绘示为本发明第十一实施例的利用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检测的波形图。请同时参考图24与图25,举例来说,要利用红外线发光二极管进行红外线检测,在此可以将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401切换到逆向偏压,给予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阴极一电源电压Vdd。一般来说,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401本身具有一杂散电容Cx。当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401没有接受到红外线照射时,请参考波形2501,其阴极的放电波形如波形2501所示,其放电速度较慢。当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401接受到红外线照射时,请参考波形2502,其阴极的放电波形如波形2502所示,其放电速度较快。因此,在此例中,申请人设置检测时间为T25,当时间到达T25时,判断电压是否下降到电源电压Vdd的一半(Vdd/2)。若检测出的电压低于电源电压Vdd的一半,表示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401接收到红外线。
然而,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可以了解,设计者亦可以选择性设计例如用“到达电源电压Vdd的一半的时间”来判定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401是否收到红外线。另外,设计者亦可以选择性设计例如检测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401的光电流来判定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401是否收到红外线。再者,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401也并非一定要逆向偏压才能作检测,给予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401的偏压是可以根据检测方法而改变。换句话说,若是检测红外线发光二极管2401的光电流大小,就不一定需要逆向偏压。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精神在于,排除以往必须使用数字摄影的方式,转而采用红外线检测的方式。为了达到识别外部物体的轨迹精确度,本案至少需要两个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当第一个红外线发光二极管进行红外线发射时,另一个红外线发光二极管进行接收红外线。本发明藉由发射不同能量的红外光,判定外界物体与检测用的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另外,本发明采用分时多工,因此可掌握外界物体分别对上述至少两个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因而可以掌握外界物体的位置。
在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所提出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方便说明本发明的技术内容,而非将本发明狭义地限制于上述实施例,在不超出本发明的精神及权利要求书的情况,所做的种种变化实施,皆属于本发明的范围。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48)

1.一种位置识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位置识别系统包括:
一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
一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以及
一控制电路,耦接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以及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
在一第一期间时,所述控制电路控制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多数个不同强度的红外光,且所述控制电路控制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为接收模式以进行红外线的接收,
其中,所述第一期间被分为P个子期间,其中,第i个子期间时,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第i强度的红外光,
其中,在所述第一期间的第j子期间,且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检测到一物体反射的红外光,所述控制电路依照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射的第j强度的红外光的强度,判定所述物体在所述第一期间时,距离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
在一第二期间时,所述控制电路控制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多数个不同强度的红外光,且所述控制电路控制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为接收模式以进行红外线的接收,
其中,所述第二期间被分为Q个子期间,其中,第k个子期间时,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第k强度的红外光,
其中,在所述第二期间的第m子期间,且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检测到所述物体反射的红外光,所述控制电路依照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射的第m强度的红外光的强度,判定所述物体在所述第二期间时,距离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
其中,所述控制电路根据所述物体对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以及所述物体对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判断所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其中,i、j、k、m、P、Q为自然数,且0≦i、j≦P,0≦k、m≦Q。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位置识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位置识别系统还包括:
一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
其中,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以及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配置构成一三角形,
在所述第一期间时,所述控制电路控制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多数个不同强度的红外光,且所述控制电路控制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以及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为接收模式以进行红外线的接收,
其中,所述第一期间被分为P个子期间,其中,第i个子期间时,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第i强度的红外光,
其中,在所述第一期间的所述第j子期间,且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或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检测到一物体反射的红外光,所述控制电路依照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射的第j强度的红外光的强度,判定所述物体在所述第一期间时,距离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
在所述第二期间时,所述控制电路控制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多数个不同强度的红外光,且所述控制电路控制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以及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为接收模式以进行红外线的接收,
其中,所述第二期间被分为Q个子期间,其中,第k个子期间时,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第k强度的红外光,
其中,在所述第二期间的所述第m子期间,且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或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检测到所述物体反射的红外光,所述控制电路依照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射的第m强度的红外光的强度,判定所述物体在所述第二期间时,距离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
在一第三期间时,所述控制电路控制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多数个不同强度的红外光,且所述控制电路控制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以及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为接收模式以进行红外线的接收,
其中,所述第三期间被分为R个子期间,其中,第n个子期间时,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第n强度的红外光,
其中,在所述第三期间的第s子期间,且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或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检测到所述物体反射的红外光,所述控制电路依照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射的第s强度的红外光的强度,判定所述物体在所述第三期间时,距离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
其中,所述控制电路根据所述物体对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所述物体对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所述物体对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配置位置、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配置位置以及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配置位置,判断所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其中,R、n、s为自然数,且0≦n、s≦R。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位置识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利用调整给予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脉波的脉波宽度,来调整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红外线的强度,且所述控制电路利用调整给予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脉波的脉波宽度,来调整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红外线的强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位置识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利用调整给予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脉波的脉波宽度,来调整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红外线的强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位置识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利用调整给予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驱动电流的大小,来调整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红外线的强度,且所述控制电路利用调整给予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驱动电流的大小,来调整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红外线的强度。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位置识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利用调整给予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驱动电流的大小,来调整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红外线的强度。
7.一种姿势识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姿势识别系统包括:
一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
一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以及
一控制电路,耦接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以及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
在一第一期间时,所述控制电路控制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多数个不同强度的红外光,且所述控制电路控制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为接收模式以进行红外线的接收,
其中,所述第一期间被分为P个子期间,其中,第i个子期间时,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第i强度的红外光,
其中,在所述第一期间的第j子期间,且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检测到一物体反射的红外光,所述控制电路依照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射的第j强度的红外光的强度,判定所述物体在所述第一期间时,距离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
在一第二期间时,所述控制电路控制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多数个不同强度的红外光,且所述控制电路控制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为接收模式以进行红外线的接收,
其中,所述第二期间被分为Q个子期间,其中,第k个子期间时,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第k强度的红外光,
其中,在所述第二期间的第m子期间,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检测到所述物体反射的红外光,所述控制电路依照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射的第m强度的红外光的强度,判定所述物体在所述第二期间时,距离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
其中,所述控制电路根据所述物体对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以及所述物体对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判断所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其中,所述控制电路收集多数个所述物体对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以及多个所述物体对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所述控制电路判定所述物体的行径轨迹,以判断出所述物体的一移动姿势,
其中,i、j、k、m、P、Q为自然数,且0≦i、j≦P,0≦k、m≦Q。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姿势识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姿势识别系统还包括:
一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
其中,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以及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配置构成一三角形,
在所述第一期间时,所述控制电路控制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多数个不同强度的红外光,且所述控制电路控制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以及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为接收模式以进行红外线的接收,
其中,所述第一期间被分为P个子期间,其中,第i个子期间时,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第i强度的红外光,
其中,在所述第一期间的所述第j子期间,且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或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检测到一物体反射的红外光,所述控制电路依照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射的第j强度的红外光的强度,判定所述物体在所述第一期间时,距离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
在所述第二期间时,所述控制电路控制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多数个不同强度的红外光,且所述控制电路控制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以及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为接收模式以进行红外线的接收,
其中,所述第二期间被分为Q个子期间,其中,第k个子期间时,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第k强度的红外光,
其中,在所述第二期间的所述第m子期间,且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或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检测到所述物体反射的红外光,所述控制电路依照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射的第m强度的红外光的强度,判定所述物体在所述第二期间时,距离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
在一第三期间时,所述控制电路控制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多数个不同强度的红外光,且所述控制电路控制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以及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为接收模式以进行红外线的接收,
其中,所述第三期间被分为R个子期间,其中,第n个子期间时,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第n强度的红外光,
其中,在所述第三期间的第s子期间,且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或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检测到所述物体反射的红外光,所述控制电路依照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射的第s强度的红外光的强度,判定所述物体在所述第三期间时,距离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
其中,所述控制电路根据所述物体对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所述物体对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所述物体对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配置位置、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配置位置以及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配置位置,判断所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其中,所述控制电路收集多数个所述物体对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多个所述物体对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以及多个所述物体对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所述控制电路判定所述物体的行径轨迹,以判断出所述物体的一移动姿势,
其中,R、n、s为自然数,且0≦n、s≦R。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姿势识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利用调整给予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脉波的脉波宽度,来调整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红外线的强度,且所述控制电路利用调整给予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脉波的脉波宽度,来调整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红外线的强度。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姿势识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利用调整给予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脉波的脉波宽度,来调整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红外线的强度。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姿势识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利用调整给予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驱动电流的大小,来调整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红外线的强度,且所述控制电路利用调整给予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驱动电流的大小,来调整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红外线的强度。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姿势识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利用调整给予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驱动电流的大小,来调整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红外线的强度。
13.一种位置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位置识别方法包括:
提供一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
提供一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
在一第一期间时,控制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多数个不同强度的红外光;
在所述第一期间时,控制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为接收模式以进行红外线的接收;
其中,所述第一期间被分为P个子期间,其中,第i个子期间时,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第i强度的红外光,
其中,在所述第一期间的第j子期间,且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检测到一物体反射的红外光,依照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射的第j强度的红外光的强度,判定所述物体在所述第一期间时,距离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
在一第二期间时,控制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多数个不同强度的红外光;
在所述第二期间时,控制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为接收模式以进行红外线的接收;
其中,所述第二期间被分为Q个子期间,其中,第k个子期间时,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第k强度的红外光,
其中,在所述第二期间的第m子期间,且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检测到所述物体反射的红外光,依照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射的第m强度的红外光的强度,判定所述物体在所述第二期间时,距离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
根据所述物体对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以及所述物体对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判断所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其中,i、j、k、m、P、Q为自然数,且0≦i、j≦P,0≦k、m≦Q。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位置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位置识别方法还包括:
提供一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其中,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以及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配置构成一三角形;
在所述第一期间时,控制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为接收模式以进行红外线的接收;
其中,在所述第一期间的所述第j子期间,且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或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检测到所述物体反射的红外光,依照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射的第j强度的红外光的强度,判定所述物体在所述第一期间时,距离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
在所述第二期间时,控制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为接收模式以进行红外线的接收;
其中,在所述第二期间的所述第m子期间,且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或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检测到所述物体反射的红外光,依照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射的第m强度的红外光的强度,判定所述物体在所述第二期间时,距离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
在一第三期间时,控制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多数个不同强度的红外光;
在所述第三期间时,控制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以及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为接收模式以进行红外线的接收;
其中,所述第三期间被分为R个子期间,其中,第n个子期间时,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第n强度的红外光,
其中,在所述第三期间的第s子期间,且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或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检测到所述物体反射的红外光,依照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射的第s强度的红外光的强度,判定所述物体在所述第三期间时,距离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
根据所述物体对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所述物体对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所述物体对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配置位置、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配置位置以及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配置位置,判断所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其中,R、n、s为自然数,且0≦n、s≦R。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位置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位置识别方法还包括:
利用调整给予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脉波的脉波宽度,来调整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红外线的强度;以及
利用调整给予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脉波的脉波宽度,来调整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红外线的强度。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位置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位置识别方法还包括:
利用调整给予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脉波的脉波宽度,来调整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红外线的强度。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位置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位置识别方法还包括:
利用调整给予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驱动电流的大小,来调整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红外线的强度:以及
利用调整给予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驱动电流的大小,来调整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红外线的强度。
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位置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位置识别方法还包括:
利用调整给予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驱动电流的大小,来调整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红外线的强度。
19.一种姿势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姿势识别方法包括:
提供一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
提供一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
在一第一期间时,控制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多数个不同强度的红外光;
在所述第一期间时,控制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为接收模式以进行红外线的接收;
其中,所述第一期间被分为P个子期间,其中,第i个子期间时,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第i强度的红外光,
其中,在所述第一期间的第j子期间,且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检测到一物体反射的红外光,依照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射的第j强度的红外光的强度,判定所述物体在所述第一期间时,距离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
在一第二期间时,控制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多数个不同强度的红外光;
在所述第二期间时,控制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为接收模式以进行红外线的接收;
其中,所述第二期间被分为Q个子期间,其中,第k个子期间时,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第k强度的红外光,
其中,在所述第二期间的第m子期间,且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检测到所述物体反射的红外光,依照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射的第m强度的红外光的强度,判定所述物体在所述第二期间时,距离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
根据所述物体对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以及所述物体对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判断所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收集多数个物体对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以及多数个所述物体对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以判定物体的行径轨迹,据以判断出所述物体的一移动姿势,
其中,i、j、k、m、P、Q为自然数,且0≦i、j≦P,0≦k、m≦Q。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姿势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姿势识别方法还包括:
提供一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其中,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以及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配置构成一三角形;
在所述第一期间时,控制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为接收模式以进行红外线的接收;
其中,在所述第一期间的所述第j子期间,且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或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检测到所述物体反射的红外光,依照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射的第j强度的红外光的强度,判定所述物体在所述第一期间时,距离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
在所述第二期间时,控制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为接收模式以进行红外线的接收;
其中,在所述第二期间的所述第m子期间,且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或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检测到所述物体反射的红外光,依照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射的第m强度的红外光的强度,判定所述物体在所述第二期间时,距离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
在一第三期间时,控制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多数个不同强度的红外光;
在所述第三期间时,控制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以及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为接收模式以进行红外线的接收;
其中,所述第三期间被分为R个子期间,其中,第n个子期间时,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第n强度的红外光,
其中,在所述第三期间的第s子期间,且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或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检测到所述物体反射的红外光,依照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射的第s强度的红外光的强度,判定所述物体在所述第三期间时,距离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
其中,根据所述物体对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所述物体对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所述物体对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配置位置、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配置位置以及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配置位置,判断所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以及
收集多数个所述物体对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多数个所述物体对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以及多数个所述物体对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以判定所述物体的行径轨迹,以判断出所述物体的一移动姿势,
其中,R、n、s为自然数,且0≦n、s≦R。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姿势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姿势识别方法还包括:
利用调整给予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脉波的脉波宽度,来调整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红外线的强度;以及
利用调整给予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脉波的脉波宽度,来调整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红外线的强度。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姿势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姿势识别方法还包括:
利用调整给予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脉波的脉波宽度,来调整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红外线的强度。
23.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姿势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姿势识别方法还包括:
利用调整给予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驱动电流的大小,来调整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红外线的强度:以及
利用调整给予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驱动电流的大小,来调整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红外线的强度。
24.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姿势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姿势识别方法还包括:
利用调整给予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驱动电流的大小,来调整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红外线的强度。
25.一种位置识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位置识别系统包括:
一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
一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
一红外线接收器;以及
一控制电路,耦接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以及所述红外线接收器;
在一第一期间时,所述控制电路控制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多数个不同强度的红外光,
其中,所述第一期间被分为P个子期间,其中,第i个子期间时,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第i强度的红外光,
其中,在所述第一期间的第j子期间,且所述红外线接收器检测到一物体反射的红外光,所述控制电路依照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射的第j强度的红外光的强度,判定所述物体在所述第一期间时,距离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
在一第二期间时,所述控制电路控制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多数个不同强度的红外光,
其中,所述第二期间被分为Q个子期间,其中,第k个子期间时,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第k强度的红外光,
其中,在所述第二期间的第m子期间,且所述红外线接收器检测到所述物体反射的红外光,所述控制电路依照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射的第m强度的红外光的强度,判定所述物体在所述第二期间时,距离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
其中,所述控制电路根据所述物体对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以及所述物体对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判断所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其中,i、j、k、m、P、Q为自然数,且0≦i、j≦P,0≦k、m≦Q。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位置识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位置识别系统还包括:
一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
其中,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以及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配置构成一三角形,
其中,在所述第一期间的所述第j子期间,且所述红外线接收器检测到一物体反射的红外光,所述控制电路依照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射的第j强度的红外光的强度,判定所述物体在所述第一期间时,距离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
在所述第二期间时,所述控制电路控制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多数个不同强度的红外光,
其中,所述第二期间被分为Q个子期间,其中,第k个子期间时,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第k强度的红外光,
其中,在所述第二期间的所述第m子期间,且所述红外线接收器检测到所述物体反射的红外光,所述控制电路依照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射的第m强度的红外光的强度,判定所述物体在所述第二期间时,距离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
在一第三期间时,所述控制电路控制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多数个不同强度的红外光,
其中,所述第三期间被分为R个子期间,其中,第n个子期间时,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第n强度的红外光,
其中,在所述第三期间的第s子期间,且所述红外线接收器检测到所述物体反射的红外光,所述控制电路依照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射的第s强度的红外光的强度,判定所述物体在所述第三期间时,距离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
其中,所述控制电路根据所述物体对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所述物体对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所述物体对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配置位置、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配置位置以及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配置位置,判断所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其中,R、n、s为自然数,且0≦n、s≦R。
27.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位置识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利用调整给予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脉波的脉波宽度,来调整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红外线的强度,且所述控制电路利用调整给予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脉波的脉波宽度,来调整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红外线的强度。
28.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位置识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利用调整给予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脉波的脉波宽度,来调整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红外线的强度。
29.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位置识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利用调整给予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驱动电流的大小,来调整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红外线的强度,且所述控制电路利用调整给予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驱动电流的大小,来调整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红外线的强度。
30.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位置识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利用调整给予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驱动电流的大小,来调整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红外线的强度。
31.一种姿势识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姿势识别系统包括:
一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
一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
一红外线接收器;以及
一控制电路,耦接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以及所述红外线接收器;
在一第一期间时,所述控制电路控制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多数个不同强度的红外光,
其中,所述第一期间被分为P个子期间,其中,第i个子期间时,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第i强度的红外光,
其中,在所述第一期间的第j子期间,且所述红外线接收器检测到一物体反射的红外光,所述控制电路依照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射的第j强度的红外光的强度,判定所述物体在所述第一期间时,距离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
在一第二期间时,所述控制电路控制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多数个不同强度的红外光,
其中,所述第二期间被分为Q个子期间,其中,第k个子期间时,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第k强度的红外光,
其中,在所述第二期间的第m子期间,且所述红外线接收器检测到所述物体反射的红外光,所述控制电路依照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射的第m强度的红外光的强度,判定所述物体在所述第二期间时,距离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
其中,所述控制电路根据所述物体对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以及所述物体对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判断所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其中,所述控制电路收集多数个所述物体对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以及多个所述物体对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所述控制电路判定所述物体的行径轨迹,以判断出所述物体的一移动姿势,
其中,i、j、k、m、P、Q为自然数,且0≦i、j≦P,0≦k、m≦Q。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姿势识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姿势识别系统还包括:
一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
其中,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以及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配置构成一三角形,
其中,在所述第一期间的所述第j子期间,且所述红外线接收器检测到一物体反射的红外光,依照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射的第j强度的红外光的强度,判定所述物体在所述第一期间时,距离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
在所述第二期间时,所述控制电路控制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多数个不同强度的红外光,
其中,所述第二期间被分为Q个子期间,其中,第k个子期间时,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第k强度的红外光,
其中,在所述第二期间的所述第m子期间,且所述红外线接收器检测到所述物体反射的红外光,所述控制电路依照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射的第m强度的红外光的强度,判定所述物体在所述第二期间时,距离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
在一第三期间时,所述控制电路控制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多数个不同强度的红外光,
其中,所述第三期间被分为R个子期间,其中,第n个子期间时,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第n强度的红外光,
其中,在所述第三期间的第s子期间,且所述红外线接收器检测到所述物体反射的红外光,所述控制电路依照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射的第s强度的红外光的强度,判定所述物体在所述第三期间时,距离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
其中,所述控制电路根据所述物体对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所述物体对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所述物体对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配置位置、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配置位置以及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配置位置,判断所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其中,所述控制电路收集多数个所述物体对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多个所述物体对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以及多个所述物体对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所述控制电路判定所述物体的行径轨迹,以判断出所述物体的一移动姿势,
其中,R、n、s为自然数,且0≦n、s≦R。
33.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姿势识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利用调整给予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脉波的脉波宽度,来调整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红外线的强度,且所述控制电路利用调整给予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脉波的脉波宽度,来调整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红外线的强度。
34.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姿势识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利用调整给予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脉波的脉波宽度,来调整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红外线的强度。
35.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姿势识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利用调整给予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驱动电流的大小,来调整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红外线的强度,且所述控制电路利用调整给予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驱动电流的大小,来调整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红外线的强度。
36.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姿势识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利用调整给予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驱动电流的大小,来调整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红外线的强度。
37.一种位置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位置识别方法包括:
提供一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
提供一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
提供一红外线接收器;
在一第一期间时,控制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多数个不同强度的红外光;
其中,所述第一期间被分为P个子期间,其中,第i个子期间时,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第i强度的红外光,
其中,在所述第一期间的第j子期间,且红外线接收器检测到一物体反射的红外光,依照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射的第j强度的红外光的强度,判定所述物体在所述第一期间时,距离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
在一第二期间时,控制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多数个不同强度的红外光;
其中,所述第二期间被分为Q个子期间,其中,第k个子期间时,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第k强度的红外光,
其中,在所述第二期间的第m子期间,且所述红外线接收器检测到所述物体反射的红外光,依照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射的第m强度的红外光的强度,判定所述物体在所述第二期间时,距离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
根据所述物体对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以及所述物体对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判断所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其中,i、j、k、m、P、Q为自然数,且0≦i、j≦P,0≦k、m≦Q。
38.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位置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位置识别方法还包括:
提供一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其中,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以及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配置构成一三角形;
在一第三期间时,控制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多数个不同强度的红外光;
其中,所述第三期间被分为R个子期间,其中,第n个子期间时,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第n强度的红外光,
其中,在所述第三期间的第s子期间,且所述红外线接收器检测到所述物体反射的红外光,依照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射的第s强度的红外光的强度,判定所述物体在所述第三期间时,距离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
根据所述物体对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所述物体对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所述物体对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配置位置、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配置位置以及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配置位置,判断所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其中,R、n、s为自然数,且0≦n、s≦R。
39.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位置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位置识别方法还包括:
利用调整给予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脉波的脉波宽度,来调整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红外线的强度;以及
利用调整给予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脉波的脉波宽度,来调整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红外线的强度。
40.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位置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位置识别方法还包括:
利用调整给予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脉波的脉波宽度,来调整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红外线的强度。
41.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位置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位置识别方法还包括:
利用调整给予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驱动电流的大小,来调整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红外线的强度:以及
利用调整给予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驱动电流的大小,来调整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红外线的强度。
42.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位置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位置识别方法还包括:
利用调整给予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驱动电流的大小,来调整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红外线的强度。
43.一种姿势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姿势识别方法包括:
提供一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
提供一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
提供一红外线接收器;
在一第一期间时,控制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多数个不同强度的红外光;
其中,所述第一期间被分为P个子期间,其中,第i个子期间时,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第i强度的红外光,
其中,在所述第一期间的第j子期间,且红外线接收器检测到一物体反射的红外光,依照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射的第j强度的红外光的强度,判定所述物体在所述第一期间时,距离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
在一第二期间时,控制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多数个不同强度的红外光;
其中,所述第二期间被分为Q个子期间,其中,第k个子期间时,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第k强度的红外光,
其中,在所述第二期间的第m子期间,且所述红外线接收器检测到所述物体反射的红外光,依照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射的第m强度的红外光的强度,判定所述物体在所述第二期间时,距离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
根据所述物体对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以及所述物体对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判断所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收集多数个物体对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以及多数个所述物体对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以判定物体的行径轨迹,据以判断出所述物体的一移动姿势,
其中,i、j、k、m、P、Q为自然数,且0≦i、j≦P,0≦k、m≦Q。
44.根据权利要求43所述的姿势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姿势识别方法还包括:
提供一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其中,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以及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配置构成一三角形;
在一第三期间时,控制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多数个不同强度的红外光;
其中,所述第三期间被分为R个子期间,其中,第n个子期间时,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第n强度的红外光,
其中,在所述第三期间的第s子期间,且所述红外线接收器检测到所述物体反射的红外光,依照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射的第s强度的红外光的强度,判定所述物体在所述第三期间时,距离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
根据所述物体对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所述物体对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所述物体对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配置位置、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配置位置以及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配置位置,判断所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以及
收集多数个所述物体对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多数个所述物体对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以及多数个所述物体对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距离,以判定所述物体的行径轨迹,以判断出所述物体的一移动姿势,
其中,R、n、s为自然数,且0≦n、s≦R。
45.根据权利要求43所述的姿势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姿势识别方法还包括:
利用调整给予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脉波的脉波宽度,来调整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红外线的强度;以及
利用调整给予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脉波的脉波宽度,来调整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红外线的强度。
46.根据权利要求44所述的姿势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姿势识别方法还包括:
利用调整给予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脉波的脉波宽度,来调整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红外线的强度。
47.根据权利要求43所述的姿势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姿势识别方法还包括:
利用调整给予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驱动电流的大小,来调整所述第一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红外线的强度:以及
利用调整给予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驱动电流的大小,来调整所述第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红外线的强度。
48.根据权利要求44所述的姿势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姿势识别方法还包括:
利用调整给予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驱动电流的大小,来调整所述第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红外线的强度。
CN201210312699.6A 2012-08-29 2012-08-29 位置识别系统、方法以及使用其的姿势识别系统、方法 Active CN10363087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312699.6A CN103630877B (zh) 2012-08-29 2012-08-29 位置识别系统、方法以及使用其的姿势识别系统、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312699.6A CN103630877B (zh) 2012-08-29 2012-08-29 位置识别系统、方法以及使用其的姿势识别系统、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30877A true CN103630877A (zh) 2014-03-12
CN103630877B CN103630877B (zh) 2015-11-11

Family

ID=502121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312699.6A Active CN103630877B (zh) 2012-08-29 2012-08-29 位置识别系统、方法以及使用其的姿势识别系统、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630877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98154A (zh) * 2015-02-02 2015-05-06 上海翰临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红外感应的智能穿戴设备界面切换控制方法
CN104853181A (zh) * 2015-05-13 2015-08-19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旋转摄像头相对位置检测方法和系统
CN107707272A (zh) * 2016-08-08 2018-02-16 英飞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可佩戴设备的射频系统和方法
CN109708168A (zh) * 2017-10-25 2019-05-03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一种吸油烟机的非接触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
CN111752369A (zh) * 2019-03-26 2020-10-09 华帝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红外线的吸油烟机非接触控制方法及控制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25678B (zh) * 2017-06-21 2018-06-01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電子設備及其手勢識別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21616A (en) * 1988-10-14 1996-05-28 Capper; David G. Control interface apparatus
JPH1039007A (ja) * 1996-07-25 1998-02-13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パルス式超音波センサ装置
CN102062853A (zh) * 2009-11-16 2011-05-18 英属维京群岛商齐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位置检测装置及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21616A (en) * 1988-10-14 1996-05-28 Capper; David G. Control interface apparatus
JPH1039007A (ja) * 1996-07-25 1998-02-13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パルス式超音波センサ装置
CN102062853A (zh) * 2009-11-16 2011-05-18 英属维京群岛商齐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位置检测装置及其方法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98154A (zh) * 2015-02-02 2015-05-06 上海翰临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红外感应的智能穿戴设备界面切换控制方法
CN104853181A (zh) * 2015-05-13 2015-08-19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旋转摄像头相对位置检测方法和系统
CN107707272A (zh) * 2016-08-08 2018-02-16 英飞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可佩戴设备的射频系统和方法
CN109708168A (zh) * 2017-10-25 2019-05-03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一种吸油烟机的非接触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
CN109708168B (zh) * 2017-10-25 2024-01-16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一种吸油烟机的非接触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
CN111752369A (zh) * 2019-03-26 2020-10-09 华帝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红外线的吸油烟机非接触控制方法及控制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30877B (zh) 2015-11-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30877B (zh) 位置识别系统、方法以及使用其的姿势识别系统、方法
US11249554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lecting between multiple gesture recognition systems
CN103914143A (zh) 电子装置的控制方法
TWI465753B (zh) 位置識別系統、方法以及使用其之姿勢識別系統、方法
CN103139508A (zh) 控制电视画面显示的方法和系统
CN101853109A (zh) 用于光学邻近度感测和触摸输入控制的设备和方法
WO2009121638A1 (en) System and a method for tracking input devices on lc-displays
CN1635541A (zh) 一种用于计算机触摸屏的光电检测定位系统和方法
CN104755874A (zh) 具有多个光源的运动传感器装置
CN102314230A (zh) 一种电子设备的输入装置及字符输入方法
CN103870066A (zh) 光学感测装置以及检测光学感测装置周边的对象的方法
CN202383645U (zh) 一种智能电子白板系统
CN101216746B (zh) 触摸屏装置及其定位方法
CN107193416B (zh) 一种触控物体的状态识别方法及装置
CN108726338A (zh) 乘客运输机的扶手的速度检测装置及其速度检测方法
CN107222164A (zh) 高控制化高智能化太阳能光伏组件运维方法
CN101819476A (zh) 交流指点光笔、多光笔识别装置及多光笔识别的方法
CN103559472A (zh) 一种识别卡片身份标识码的装置及方法
CN103050078A (zh) 一种等离子显示器触摸无线操作系统和操作方法
CN102495698A (zh) 一种智能电子白板系统及其光斑位置提取方法
CN102455827A (zh) 物件感测装置
CN104624435A (zh) 涂布方法及装置
CN103543884B (zh) 光学触控系统及其触控物区分方法
CN103064560B (zh) 一种多点触摸屏
CN106527433B (zh) 多机器人搜救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