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图说明
图1为目前使用的钢丝绳四点悬挂载车板的升降横移类停车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最高层曳引机构,2-最高层载车板,3-中间层曳引机构,4-横移框架,5-横移滚轮,6-横移导轨,7-设备框架,8-中间层载车板,9-第1层载车板,10-最高层曳引钢丝绳,11-中间层曳引钢丝绳。
图2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图中,1-最高层曳引机构,2-最高层载车板,3-中间层曳引机构,4-横移框架,5-横移滚轮,6-横移导轨,7-设备框架,8-中间层载车板,9-第1层载车板,10-最高层曳引钢丝绳,11-中间层曳引钢丝绳,12-最高层升降导轨定位系统,13-中间层升降导轨定位系统,14-最高层升降导轨定位系统,15-中间层升降导轨定位系统。
图3a是图2其中的B区域局部放大图。图中,14-最高层升降导轨定位系统,19-导轨。
图3b是图3a其中的D区域局部放大图。图中,2-最高层载车板,16-最高层夹持部件主体,17-夹持部件上滚轮,18-夹持部件下滚轮,19-导轨。
图4a是图2其中的C区域局部放大图。图中,4横移框架,15-中间层升降导轨定位系统,19-导轨,22-楔形撞块底座,23-楔形撞块,29-横移轴。
图4b是图4a其中的E区域局部放大图。图中,8-中间层载车板,17-夹持部件上滚轮,18-夹持部件下滚轮,19-导轨,20-夹持部件限位杆,21-夹持部件,22-楔形撞块底座,23-楔形撞块,24-销轴,25-压缩弹簧,26-中间层夹持部件主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以下所述。
以下所述停车设备为升降横移类停车设备,以一个控制系统控制的若干个载车板以及所配套的相关装置合称为一组设备,其基本空间结构为竖向N层(N≥2)、以出入车层为第1层,横向M列(M≥2)。这种形式的停车设备主要有如下特点。
1、在N层结构中,每一层都有载车板;在各层载车板中,有两层载车板相对特殊,一层为出入车层(第1层),该层的每一个载车板在出入车层(通常是地面层)的平面上设置,无需升降动作,载车板直接横移,无需横移框架;另一层为最高层(第N层),该层的载车板只有升降动作,由安装在设备框架上面的钢丝绳曳引机构的四根钢丝绳悬挂,载车板只能作垂直升降运动、横向位置固定不变,无需横移框架。除上述的出入车层和最高层这两层外,其余各层称为中间层。中间层的载车板均安装在横移框架之上,每一个载车板唯一对应一个横移框架;横移框架不能升降,只能承托载车板在本层平面作左/右横向移动,每次移动的距离为一列的宽度(即一个升降通道的宽度);载车板由安装在横移框架上面的曳引机构的四根钢丝绳悬挂,并作垂直升降运动。
2、在M列结构中最多有M个升降通道,升降通道垂直于各层平面,对于位于第n(2≤n≤ N)层、第m(1≤m≤M)列的载车板,其下降动作只能是从所处的第n层、第m列的位置沿第m列升降通道垂直往下,到达第1层(出入车层);其上升动作只能是从第1层(出入车层)、第m列的位置沿第m列升降通道垂直向上,到达原来所处的第n层、第m列位置。
因此,本发明所述一种停车设备升降导轨定位系统的对应特点如下。
1、第1层的载车板无需使用升降导轨定位系统。
2、第N层(最高层)的载车板使用升降导轨定位系统时无需具备夹持部件脱离导轨的功能。即最高层的载车板只需固定安装夹持机构且该夹持机构的夹持部件无需具备轴向运动的功能,载车板在上升过程和下降过程中,夹持部件的工作面始终与导轨工作面保持有效接触。
3、非出入车层、非最高层的其余各层(即中间层)的载车板使用升降导轨定位系统,当载车板从第1层往载车板实际所在层上升时,须确保对载车板的主要上升过程实施定位,期间夹持部件的工作面与导轨工作面保持有效接触;当载车板在所在层往第1层下降时,须确保对载车板的主要下降过程实施定位,期间夹持部件的工作面与导轨工作面保持有效接触;当载车板在所在层进行横向移动时,须确保夹持部件脱离导轨,即夹持部件在载车板横移时不能刮碰导轨装置。
4、同一组设备的所有升降通道的导轨装置,其形式、尺寸、数量及安装的相对位置必须完全相同。
5、升降通道前立面内侧的导轨装置必须从第2层起往上安装,即升降通道前立面不能设置导轨装置,以免妨碍车辆在出入车层的出车和入车。升降通道后立面内侧的导轨装置可以在第1层起往上安装。
6、对于结构为纵向两排或两排以上的重列式升降横移类停车设备,由于后排车辆需要通过前排出入车层(第1层)才能进入存放或取出,因此,这种结构的停车设备在采用本发明的升降导轨定位系统时,除最后一排设备的升降通道后立面内侧的导轨装置可以在第1层起往上安装之外,其余各排设备的导轨装置均须从第2层起往上安装(不管是安装在升降通道的前立面内侧还是安装在升降通道的后立面内侧),以免影响前排车辆的进出。
7、无论导轨安装在升降通道前立面内侧或者安装在升降通道后立面内侧,导轨在每一个中间层都需要在与该层横移轴的轴线等高位置开出一个垂直方向的尺寸大于横移轴直径的缺口,以便横移框架横移时该横移轴能从该导轨缺口处横越通过。
结合图1所示目前使用的地面3层、钢丝绳四点悬挂载车板的升降横移类停车设备的结构示意图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设备的层数N=3,图示左面为设备的后面,图示右面为设备的前面,第1层为出入车层,该层载车板9无需升降;第3层为最高层,该层载车板2无需横移,由直接安装在设备框架7之上的最高层曳引机构1通过四根钢丝绳10四点悬挂,进行升降;第2层为中间层,该层载车板8由安装在横移框架4之上的中间层曳引机构3通过四根钢丝绳11四点悬挂,进行升降。由于没有升降导轨定位系统,故中间层及最高层的载车板在钢丝绳四点悬挂升降时,稳定性和安全性并不理想。
结合图2、图3a、图3b、图4a和图4b所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进行分析:从图2所示,对比图1,在设备后立面内侧增加了最高层升降导轨定位系统12以及中间层升降导轨定位系统13,在设备前立面内侧增加了最高层升降导轨定位系统14以及中间层升降导轨定位系统15。由于最高层升降导轨定位系统12与最高层升降导轨定位系统14互为镜像;中间层升降导轨定位系统13与中间层升降导轨定位系统15互为镜像,故从图3a以及图3b进一步叙述最高层升降导轨定位系统14即可知晓最高层升降导轨定位系统12;从图4a以及图4b进一步叙述中间层升降导轨定位系统15即可知晓中间层升降导轨定位系统13。
结合图3a和图3b所示,最高层升降导轨定位系统14由最高层夹持部件主体16、夹持部件上滚轮17、夹持部件下滚轮18以及导轨19组成。其中,最高层夹持部件主体16固定安装在最高层载车板2之上,导轨19为槽钢,夹持部件上滚轮17和夹持部件下滚轮18均为圆柱状、可自主转动,为上下布置、垂直安装,其转轴固定安装在最高层夹持部件主体16之上,夹持部件上滚轮17和夹持部件下滚轮18的最大外径须小于槽钢的内槽宽度,以便夹持部件上滚轮17和夹持部件下滚轮18可在槽钢的内表面自由滚动。由于导轨19开有若干个避让横移轴29的缺口,为确保最高层载车板2带动最高层夹持部件主体16升降、在穿越导轨19的这些缺口时不会出现夹持部件上滚轮17和夹持部件下滚轮18同时进入缺口位置而脱离导轨的情况,图3b所示尺寸A(即夹持部件上滚轮17和夹持部件下滚轮18的轴线中心距)须大于导轨缺口的宽度(即缺口的垂直高度)。由于最高层载车板2无需横移,故最高层夹持部件主体16为整体形态,无轴向运动部件。
结合图4a和图4b所示,中间层升降导轨定位系统15由夹持部件上滚轮17、夹持部件下滚轮18、导轨19、夹持部件限位杆20、夹持部件21、楔形撞块底座22、楔形撞块23、销轴24、压缩弹簧25、中间层夹持部件主体26组成。其中,中间夹持部件主体26固定安装在中间层载车板8之上,导轨19为槽钢,夹持部件上滚轮17和夹持部件下滚轮18均为圆柱状、可自主转动,为上下布置、垂直安装,其转轴固定安装在夹持部件21之上,夹持部件上滚轮17和夹持部件下滚轮18的最大外径须小于槽钢的内槽宽度,以便夹持部件上滚轮17和夹持部件下滚轮18可在槽钢的内表面自由滚动。由于导轨19开有若干个避让横移轴29的缺口,为确保中间层载车板8带动中间层夹持部件主体26升降、在穿越导轨19的这些缺口时不会出现夹持部件上滚轮17和夹持部件下滚轮18同时进入缺口位置而脱离导轨的情况,图4b所示尺寸A(即夹持部件上滚轮17和夹持部件下滚轮18的轴线中心距)须大于导轨缺口的宽度(即缺口的垂直高度)。由于中间层载车板需要横移,故夹持部件21须具备脱离对导轨19的夹持并离开导轨19的功能,即夹持部件21须能够沿中间层夹持部件主体26作相对于导轨19的前/后轴向运动。从图4b中可见,中间层夹持部件主体26为中空结构(空腔可以是圆柱形或者矩形),外壳上方开有小槽;夹持部件21具有与该中空结构滑动配合的活动杆体部份,夹持部件21的活动杆体部份滑动装配在中间层夹持部件主体26的中空结构位置并可作前/后轴向运动;夹持部件21的活动杆体部份的上方安装有夹持部件限位杆20,用于夹持部件21的活动杆体的轴向运动的位置及距离的限位;夹持部件21的活动杆体部分与中间层夹持部件主体26之间装配有压缩弹簧25,压缩弹簧25驱使夹持部件21有相对于中间层夹持部件主体26轴向右移的趋势,即保持驱使夹持部件上滚轮17和夹持部件下滚轮18移入导轨19的槽钢凹槽、实施夹持定位的趋势。销轴24安装在夹持部件21之上,销轴24在中间层载车板8上升末段或下降初段将与楔形撞块23的楔形面或左侧表面接触。楔形撞块底座22固定安装在横移框架4之上,楔形撞块23固定安装在楔形撞块底座22之上。
图4a和图4b所示为中间层载车板8上升到位的位置。在中间层载车板8自第1层开始上升,至接近到位时,楔形撞块23的楔形面的前端(即靠近尖端的位置)将首先接触销轴24,然后,中间层载车板8继续上升,楔形撞块23的楔形面持续接触销轴24,并驱使夹持部件21克服压缩弹簧25的压力、相对于中间层夹持部件主体26轴向左移(即使得夹持部件上滚轮17和夹持部件下滚轮18逐渐移出导轨19的槽钢凹槽、脱离夹持);最终,楔形撞块23的左侧表面接触销轴24,使得夹持部件上滚轮17和夹持部件下滚轮18完全离开导轨19。此时,横移框架4承载中间层载车板8可作左/右横向移动,夹持部件整体均不会造成任何妨碍。
若中间层载车板8从图4a和图4b所示位置开始向第1层下降,则销轴24首先离开与楔形撞块23的左侧表面的接触,然后进入与楔形撞块23的楔形面的后端(即尺寸较大的位置)的接触、再沿该楔形面往楔形面的尖端位置持续接触;最终,销轴24完全脱离与楔形撞块23的楔形面的接触。在此期间,压缩弹簧25驱使夹持部件21的活动杆体相对于中间层夹持部件主体26作轴向右移,即驱使夹持部件上滚轮17和夹持部件下滚轮18移入导轨19的槽钢内槽,实施夹持定位。
上述实施例的导轨的工作面横截面为内凹形状(槽钢内表面);夹持部件的工作面横截面为与导轨的工作面横截面内凹形状配合的外凸形状(滚柱外表面)。导轨的工作面横截面以及夹持部件的工作面横截面当然可以采用其他形状,比如导轨的工作面横截面为角钢的内侧面而夹持部件的工作面横截面为锥形滚轮的外表面,等等。另外,导轨的工作面横截面也可以是外凸形状(比如园柱体外表面),此时,夹持部件的工作面横截面为与导轨的工作面横截面内凹形状配合的内凹形状(对应为圆柱体的内表面)。
上述实施例的夹持部件的轴向运动为机械装置驱动。当然,也可以改为夹持部件的轴向运动为电磁装置驱动。由于电磁装置驱动部件作轴向运动为公知技术,这里不做赘述。
上述实施例附图所述停车设备的载车板使用钢丝绳悬挂。对于载车板使用链条悬挂的停车设备,所述升降导轨定位系统的所有构件、原理均完全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