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68334A - 马达驱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马达驱动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368334A CN103368334A CN2013100638696A CN201310063869A CN103368334A CN 103368334 A CN103368334 A CN 103368334A CN 2013100638696 A CN2013100638696 A CN 2013100638696A CN 201310063869 A CN201310063869 A CN 201310063869A CN 103368334 A CN103368334 A CN 10336833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nd frame
- heat abstractor
- motor
- circuit substrate
- motor driv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8
- 239000004411 aluminium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compound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42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321 ampl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875 correspond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92 crystallographic character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69 fiel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755 form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1699 lower leg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696 magnet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199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296 polysilox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05 stabil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87 stabiliz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3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ontrol circuits or drive circuits
- H02K11/33—Drive circuits, e.g. power electronic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02K9/22—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by solid heat conducting material embedded in, or arranged in contact with, the stator or rotor, e.g. heat bridges
- H02K9/227—Heat sinks
Abstract
一种马达驱动装置(1),包括具有轴(24)的马达(20)、端部框架(31)以及具有散热装置(45)的控制单元(40)。端部框架(31)和散热装置(45)布置成当端部框架(31)和散热装置(45)投影到与轴(24)的旋转轴线(O)平行的平面上时至少部分地重叠。这种布置提高了马达驱动装置(1)的热辐射性能。
Description
马达驱动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公开涉及马达驱动装置,在该马达驱动装置中,马达和用于控制该马达的电子控制单元是一体的。
背景技术
[0002] 在一些用于常规的电动转向系统(EPS)——该电动转向系统(EPS)通过马达的驱动力来辅助驾驶员的转向操作——的马达驱动装置中,马达和用于控制该马达的电子控制单元是一体的。例如,在根据JP2011-177001A(US2011/0018374A1)的马达驱动装置中,半导体模块设置在散热装置上以促进热辐射。
[0003] 然而,在该马达驱动装置中,散热装置被封装在外罩内,并且因此该散热装置的热辐射性能是不充分的。
发明内容
[0004]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热辐射性能的马达驱动装置。
[0005] 根据一个方面,该马达驱动装置包括具有轴的马达、端部框架、以及具有散热装置的电子控制单元。散热装置和端部框架布置成当散热装置和端部框架被投影到与所述轴的旋转轴线平行的平面上时至少部分地重叠。因此,增大了散热装置与端部框架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促进了从散热装置到端部框架的更多的热传导并且提高了热辐射性能。由于散热装置和端部框架在径向方向上重叠,所以减小了马达驱动装置在轴向方向上的尺寸。
附图说明
[0006] 上述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从参照附图进行的下面的详细描述中变得更加明显。在附图中:
[0007] 图1为示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马达驱动装置的电气构型的示意性电路图;
[0008] 图2为示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马达驱动装置的机械构型的分解立体图;
[0009] 图3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马达驱动装置的电子控制单元的侧视图;
[0010] 图4为沿着图3中的线IV-1V截取的电子控制单元的截面图;
[0011] 图5为俯视图,以沿着图3中的线V-V截取的截面图示出了电子控制单元;
[0012] 图6为俯视图,以截面图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马达驱动装置;
[0013] 图7为侧视图,以截面图示出了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马达驱动装置;以及
[0014] 图8为侧视图,以截面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马达驱动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0015] 下面将参照多个实施方式描述本发明。在多个实施方式中,基本上相同构型的部位都由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由此简化描述。
[0016](第一实施方式)[0017] 参照示出了第一实施方式的图1至图5,马达驱动装置I在电动转向系统(EPS)中使用。马达驱动装置I在车辆的EPS中使用并且包括马达20、端部框架31和电子控制单元40。通过将轴24布置成与齿条10的轴线平行,马达驱动装置I相对于连接车辆的左、右轮9的齿条10进行附接。当驾驶员操作方向盘5时,通过转向操作而在转向轴6中产生的转矩由转矩传感器7进行检测。马达驱动装置I基于从转矩传感器7输出的信号和从CAN (控制器局域网络)传送的车速信号等产生辅助转向操作的转矩。该转矩通过齿轮8从马达20的轴24的输出端242向齿条10传递到齿条10。
[0018] 电子控制单元40如图1所示地构造。电子控制单元40包括用于向马达20供给较大电流的驱动电路(供电电路)60以及用于控制驱动电路60的控制电路70。驱动电路60包括第一平滑电容器62、扼流线圈64和两个逆变器(第一逆变器和第二逆变器)91、92。
[0019] 第一平滑电容器62和扼流线圈64形成滤波电路以吸收从共同地连接到电源100的其他装置产生和发送的噪声。扼流线圈64串联在电源100与电源继电器97、98之间以减弱电源电压的变化。
[0020] 第一逆变器91包括MOSFET (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下文中称为FET) 911至916。每个FET911至916的源极-漏极路径均通过栅极电势进行控制以接通和断开。
[0021] 较高臂侧(高电势侧)上的三个FET911、912、913具有:连接至电源100侧的漏极;以及源极,所述源极连接至较低臂侧(低电势侧)上的FET914、915、916的漏极,FET914、915、916分别与开关元件911、912、913相对应。较低臂侧上的FET914、915、916具有通过分流电阻器99接地的源极。较高臂侧上的FET911、912、913与分别对应于FET911、912、913的较低臂侧上的FET914、915、916之间的连接点电连接至马达20。第二逆变器92具有与第一逆变器91相同的构型,因此省略了逆变器92的描述。
[0022] 驱动电路60包括用于逆变器91和92的电源继电器97和98。电源继电器97和98由与FET911至916相似的MOSFET形成。电源继电器97和98连接在FET911至913与扼流线圈64之间以在发生异常时阻断电流通过FET911至916流动到马达20侦U。
[0023] 分流电阻器99电连接在FET914至916与地之间。供给到马达20的电流被检测为施加到分流电阻器99的电压或电流。
[0024] 第二电容器63连接在较高臂侧的FET911至913的电源侧导体与较低臂侧的FET914至916的接地侧导体之间。第二电容器63与FET911至916并联地连接。第二电容器63通过存储电荷来补充向FET911至916的电力供给,并且吸收由供给至马达20的电流的切换而产生的纹波电流。
[0025] 控制电路70包括微型计算机72、第一和第二预驱动器73、旋转角度传感器74以及定制IC75。定制IC75包括作为功能块电路的旋转角度传感器信号放大器751、调节器752和检测电压放大器753。
[0026] 调节器752是用于稳定从电源100供给的电功率的稳定电路。调节器752使供给至各个电路部件的电压稳定。例如,微型计算机72在通过调节器752稳定的预定电压(例如,5V)下进行操作。
[0027] 从旋转角度传感器74输出的信号被输入至旋转角度传感器信号放大器751。旋转角度传感器74检测马达20的旋转位置信号并且将检测到的旋转位置信号输出至旋转角度传感器信号放大器751。旋转角度传感器信号放大器751将旋转位置信号放大并且将放大的信号输出至微型计算机72。检测电压放大器753对分流电阻器99的两端电压进行检测、放大检测到的电压并且将放大的电压值输出至微型计算机72。
[0028] 微型计算机72接收马达20的旋转位置信号、分流电阻器99的电压、转向转矩信号以及车速信息的信号。接收到这些信号的微型计算机72根据旋转位置信号通过预驱动器73控制逆变器91。具体地,通过由预驱动器73改变六个FET911至916的栅极电压来控制FET911至916的通/断切换操作,微型计算机72控制第一逆变器91。微型计算机72基于从检测电压放大器753输入的分流电阻器99的电压来控制第一逆变器91,以使供给到马达20的电流近似为正弦波形式。微型计算机72还以与控制第一逆变器91相似的方式来控制第二逆变器92。
[0029] 马达驱动装置I在机械方面如图2至图5所示地构造。
[0030] 如图2和图3所示,马达20、端部框架31和电子控制单元40沿轴向方向布置,SP沿轴24的中心轴线O的方向布置。轴24的中心轴线是轴24的旋转轴线O。端部框架31位于马达20与电子控制单元40之间。垂直于旋转轴线O的方向为径向方向。在旋转轴线O的方向上,电子控制单元40侧称为一端侧,而马达20侧称为另一端侧。
[0031] 马达20包括马达壳体21、定子22、转子23和轴24。马达壳体21例如通过对铁板进行压制而形成为有底的圆筒形。马达壳体21形成了马达20的外部形状。马达壳体21包括圆筒形外周壁211和在旋转轴线O的方向上设置在外周壁211的所述另一端侧的底壁212。马达壳体21的外周壁211在所述一端侧具有开口,端部框架31设置在该开口处。底壁212用作像端部框架31那样封闭圆筒形壁211的另一个端部框架。
[0032] 定子22设置在马达壳体21的外周壁211的内侧壁上。定子22由堆叠的铁芯(即薄磁性板的堆层)以及围绕堆叠的铁芯缠绕的线圈221形成。从线圈221延伸的马达引线222朝向电子控制单元40侧被引出。马达引线222穿过控制电路基板44并且穿过供电模块41和42的径向外侧空间电连接至驱动电路基板43。
[0033] 转子23在定子22的径向内侧定位成能够相对于定子22旋转。转子23例如由诸如铁之类的磁性材料形成为圆筒形。转子23包括转子芯231、设置在转子芯231的径向外侧表面上的永磁体232以及罩住转子芯231的圆筒形转子罩233。永磁体232布置成使得N极和S极在周向方向(圆周方向)上交替地设置。
[0034] 轴24牢固地固定至形成在转子芯231的径向中心处的轴孔234。轴24由分别设置在马达壳体21的底壁212中和端部框架31中的轴承213和313可旋转地支承。因此,轴24能够与转子23 —起相对于定子22旋转。
[0035] 轴24在位于电子控制单元40侧的轴向端具有磁体241。磁体241暴露于电子控制单元40侧并且面对控制电路基板44的在马达20侧的端面。另一方面,轴24在轴向上与电子控制单元40相反的轴向端部处具有输出端242。输出端242与齿轮8啮合并且在轴24旋转时驱动齿轮8旋转以驱动齿条10 (图1)。
[0036] 端部框架31例如由诸如铝之类的导热良好的金属形成并且设置在马达壳体21的一个轴向端侧。端部框架31形成为具有作为保持器板的平的底壁311并且具有侧壁312的有底的圆筒形,该侧壁312为从底壁311沿朝向电子控制单元40侧的轴向方向延伸的圆筒形外周壁。[0037] 轴承313在底壁311的中心处牢固地装配成可旋转地支承轴24。保持构件314在径向方向上彼此相对的位置处设置在底壁311上。每个保持构件314均具有多个通孔315。保持构件314对穿过通孔315的马达引线进行保持。
[0038] 侧壁312从底壁311的在旋转轴线O的方向上的所述一端侧的径向外周部分突出。底壁311和侧壁312形成朝向所述一端侧敞开、即朝向电子控制单元40侧敞开的容置空间310。
[0039] 除了驱动电路基板43和控制电路基板44之外,电子控制单元40还包括:散热装置45、作为供电单兀的两个供电模块(第一供电模块和第二供电模块)41和42、连接器46、部件托架47以及罩48。
[0040] 散热装置45例如由诸如铝之类的导热良好的金属以与端部框架31分开的方式形成。散热装置45位于端部框架31的底壁311的在旋转轴线O的方向上的一个轴向端侧的表面上。散热装置45设置成使得散热装置45的在旋转轴线O的方向上的一部分容置在端部框架31的容置空间310内。也就是说,当散热装置45和端部框架31投影到与旋转轴线O的方向平行的平面上时,散热装置45和端部框架31部分地重叠。也就是说,散热装置45在马达20的轴向方向上具有比端部框架31的侧壁312的高度大的高度。因此,当从侧壁312的外侧沿径向方向观察时,散热装置45的下部被侧壁312隐藏。如图5所示,散热装置45设置成在径向方向上与端部框架31的侧壁312的内壁表面接触。散热装置45包括两个块(第一块和第二块)451和452,所述两个块451和452平行地布置成以将旋转轴线O夹在中间的方式在径向方向上彼此面对。
[0041] 第一供电模块41通过用树脂来模制一起形成第一逆变器91的电源继电器97和98、FET911至916、电阻器99以及连接这些部件的电导体而形成。
[0042] 第二供电模块42通过用树脂来模制形成第二逆变器92的FET等而形成。因此,第一供电模块41和第二供电模块42具有基本相同的构型。
[0043] 供电模块41和42在径向方向上位于散热装置45与端部框架31的侧壁311之间。供电模块41附接至块451的外壁而供电模块42附接至块452的外壁。因此,供电模块41和42相对于旋转轴线O对称地布置。供电模块41和42在散热装置45上设置成与旋转轴线O的方向平行。供电模块41和42不是必须对称且平行地布置,而是可以布置成以相对于彼此有些倾斜的方式彼此面对。
[0044] 形成驱动电路60但尺寸通常较大并且不集成到半导体芯片中的第二平滑电容器63等安装在驱动电路基板43上。在驱动电路基板43上形成有电导体,以允许电流通过两个供电模块41和42从电源100流向马达20的线圈。因此,FET911至916电连接在驱动电路基板43上以允许驱动电流流动从而驱动马达20。驱动电路基板43附接至散热装置45的一个轴向端侧,从而在轴向方向上与散热装置45接触。
[0045] 在控制电路基板44上,安装有一起形成电子控制单元40的微型计算机72、预驱动器73、旋转角度传感器74以及定制IC75。在控制电路基板44上形成有电导体,以允许控制电流流动从而控制供电模块41和42的FET911至916的通/断切换操作。因此,FET911至916电连接在控制电路基板44上以允许控制电流流动从而控制马达20。控制电路基板44附接至散热装置45的另一端侧,从而与散热装置45接触。
[0046] 如图4和图5所不,当供电I旲块41和42、驱动电路基板43、控制电路基板44、散热装置45和端部框架31在旋转轴线O的方向上投影时,供电模块41和42、驱动电路基板43、控制电路基板44和散热装置45设置在端部框架31的内部中。
[0047] 连接器46和部件托架47例如由树脂一体地形成并且在轴向方向上与输出端242相反地设置。
[0048] 部件托架47包括板471,该板471形成为基本上垂直于马达20的旋转轴线O延伸的矩形。螺栓251插入到腿部472中,从而固定部件托架47、散热装置45和端部框架31。在部件托架47上设置有连接器基板460,连接器46、扼流线圈64和第一平滑电容器62电连接在连接器基板460上。连接器基板460电连接至信号线461。信号线461电连接至控制电路基板44的电子电路。
[0049] 罩48形成为有底的圆筒形,以在其中容纳驱动电路基板43、控制电路基板44、散热装置45和部件托架47。罩48通过螺栓252固定至端部框架31。罩48在输出端242的相反侧具有孔481以供连接器46穿过。连接器46从罩48的内部穿过孔481并且沿与输出端242相反的方向轴向地延伸。
[0050]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马达驱动装置I提供了以下优点。
[0051] 端部框架31和散热装置45定位成当端部框架31和散热装置45投影到与旋转轴线O平行的平面上时部分地重叠。散热装置45与底壁311和侧壁312两者都接触。因此,端部框架31与散热装置45之间的接触面积能够增大并且能够促进从散热装置45向端部框架31的热传导。马达驱动装置I的热辐射性能能够提高。由于当端部框架31和散热装置45投影到与旋转轴线O平行的平面上时,端部框架31和散热装置45部分地重叠,因此能够减小马达驱动装置I在旋转轴线O的方向上的尺寸。
[0052] 供电模块41和42与旋转轴线O平行地安装在散热装置45上。能够减小马达驱动装置I在径向方向上的尺寸。
[0053] 供电模块41和42在径向方向上位于端部框架31与散热装置45之间。因此,能够减小马达驱动装置I在旋转轴线O的方向上的尺寸。
[0054] 供电模块41和42相对于旋转轴线O对称地设置。因此,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供电模块41和42的位置的设计以及供电模块41和42的组装。
[0055] 驱动电路基板43在轴向方向上接触散热装置45的块451和452的一个轴向侧的端面,并且控制电路基板44接触散热装置45的块451和452的另一个端面。因此,能够促进从驱动电路基板43和控制电路基板44向散热装置45的热传递。
[0056] 当沿旋转轴线O的方向进行观察时或者在旋转轴线O的方向上投影时,供电模块41和42、驱动电路基板43、控制电路基板44、散热装置45、第一平滑电容器62、扼流线圈64、第二平滑电容器63、微型计算机72、预驱动器73、旋转角度传感器74、定制IC75等全部都位于端部框架31内。因此,能够减小马达驱动装置I在径向方向上的尺寸。
[0057](第二实施方式)
[0058]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马达驱动装置如图6所示地构造。
[0059] 具体地,端部框架32在端部框架32的侧壁的径向外侧壁面(外侧壁面)上形成有凹凸部321。凹凸部321包括凸部322和凹部323。凸部322沿径向向外方向在侧壁上凸出并且纵向地、即沿旋转轴线O的方向延伸。凹部323沿径向向内方向在凸部322上凹入并且沿旋转轴线O的方向延伸。凸部322和凹部323沿周向方向交替地布置。[0060] 由于凹凸部321形成在端部框架32的侧壁的径向外壁面上,因此增大了端部框架32的侧壁的外壁面的表面面积。因此,能够提高端部框架32的热辐射性能。
[0061](第三实施方式)
[0062] 根据第三实施方式,马达驱动装置如图7所示地构造。
[0063] 具体地,端部框架33在端部框架33的侧壁的径向外壁面上形成有凹凸部331。凹凸部331包括凸部332和凹部333。凸部332沿径向向外方向在侧壁上凸出并且沿周向方向延伸。凹部333沿径向向内方向在侧壁上凹入并且沿周向方向延伸。凸部332和凹部333在旋转轴线O的方向上交替地布置。
[0064] 由于凹凸部331形成在端部框架33的侧壁的径向外壁面上,因此增大了端部框架33的侧壁的外壁面的表面面积。因此,能够提高端部框架33的热辐射性能。
[0065](第四实施方式)
[0066] 根据第四实施方式,马达驱动装置如图8所示地构造。
[0067] 具体地,还设置有热辐射构件80。热辐射构件80位于端部框架31的侧壁与供电模块41、42之间。
[0068] 热辐射构件80由诸如硅树脂之类的导热良好的材料形成,并且设置成接触端部框架31的侧壁的内壁面并且接触供电模块41和42。因此,能够进一步促进从供电模块41、42和散热装置45向端部框架31的热传递。
[0069](其他实施方式)
[0070]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马达驱动装置I示例性地在车辆的EPS中使用。作为其他的实施方式,马达驱动装置可以在其他场合中使用。
[007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电子控制单元40示例性地位于与马达20的齿轮箱相反的轴向侧。然而,作为其他的实施方式,电子控制单元40可以位于马达20与齿轮箱之间。在该实施方式中,马达20的轴24在穿过彼此面对的散热装置块之间的空间并且穿过控制电路基板43和驱动电路基板44的同时朝向齿轮箱侧延伸。
[007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例性地使用了两个逆变器91和92来驱动马达20。作为其他实施方式,可以使用仅仅一个或者使用三个或更多个逆变器电路来驱动马达20。
[0073]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散热装置45和端部框架31、32、33布置成当散热装置45和端部框架31、32、33投影到与旋转轴线O平行的平面上时部分地重叠。然而,作为其他实施方式,散热装置45和端部框架31、32、33可以布置成当散热装置45和端部框架31、32、33投影到与旋转轴线O平行的平面上时完全重叠。
[0074] 马达驱动装置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而是可以以其他不同的实施方式实现。
Claims (10)
1.一种马达驱动装置,包括: 马达(20),所述马达(20)包括圆筒形的马达壳体(21)、固定于所述马达壳体的定子(22)、容纳在所述定子的径向内侧的转子(23)、以及能够与所述转子一起旋转的轴(24); 端部框架(31、32、33),所述端部框架(31、32、33)包括底壁(311)和侧壁(312),所述底壁(311)设置在所述马达壳体的在所述轴的旋转轴线(O)的方向上的一个轴向端以便可旋转地支承所述轴,所述侧壁(312)在所述马达壳体的相反侧在所述旋转轴线的方向上从所述底壁延伸; 散热装置(45),所述散热装置(45)在所述马达壳体的相反侧设置在所述底壁上并且与所述端部框架接触;以及 控制单元(40),所述控制单元(40)与所述散热装置接触并且包括用于驱动所述马达的供电单元(41、42), 其中,所述端部框架(31、32、33)和所述散热装置(45)布置成当所述散热装置和所述端部框架投影到与所述轴的所述旋转轴线的方向平行的平面上时在所述轴的所述旋转轴线的方向上至少部分地重叠,使得所述控制单元(40)的热量从所述散热装置传递到所述端部框架的所述底壁和所述侧壁两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端部框架(32、 33)在所述端部框架的所述侧壁的径向外侧表面上具有凹凸部(321,33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驱动装置,还包括: 热辐射构件(80),所述热辐射构件(80)在与所述轴垂直的方向上设置在所述端部框架的所述侧壁与所述供电单元之间并且接触所述端部框架的所述侧壁和所述供电单元两者。
4.根据权利要求中I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供电单元(41、42)与所述轴的所述旋转轴线平行地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供电单元(41、42)在与所述轴的所述旋转轴线垂直的方向上设置在所述散热装置与所述端部框架的所述侧壁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供电单元(41、42)包括多个供电模块(41、42);并且 所述多个供电模块(41、42)相对于所述轴的所述旋转轴线对称地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驱动装置,还包括: 控制电路基板(44),所述控制电路基板(44)设置在所述散热装置的端部框架侧并且与所述散热装置接触,所述控制电路基板电连接至所述供电单元以供给用于控制所述马达的控制电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马达驱动装置,还包括: 驱动电路基板(43),所述驱动电路基板(43)设置在所述散热装置的与所述端部框架相反的轴向侧并且与所述散热装置接触,所述驱动电路基板(43)电连接至所述供电单元以将驱动电流供给至所述马达。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马达驱动装置,其中:当所述端部框架、所述供电单元(41、42)、所述驱动电路基板(43)、所述控制电路基板(44)以及所述散热装置(45)投影到与所述轴的所述旋转轴线垂直的平面上时,所述供电单元(41、42)、所述驱动电路基板(43)、所述控制电路基板(44)以及所述散热装置(45)定位在所述端部框架的径向内侧。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端部框架(31、32、33)和所述散热装置(45)由铝分别地制成;并且 所述散热装置(45)接 触所述端部框架的所述底壁和所述侧壁两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076248A JP5807846B2 (ja) | 2012-03-29 | 2012-03-29 | 駆動装置 |
JP2012-076248 | 2012-03-29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368334A true CN103368334A (zh) | 2013-10-23 |
CN103368334B CN103368334B (zh) | 2015-11-18 |
Family
ID=492339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063869.6A Active CN103368334B (zh) | 2012-03-29 | 2013-02-28 | 马达驱动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444310B2 (zh) |
JP (1) | JP5807846B2 (zh) |
CN (1) | CN103368334B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461797A (zh) * | 2017-02-17 | 2018-08-28 | Da技术有限公司 | 二次电池的高速电池堆制造装置 |
TWI661656B (zh) * | 2017-12-26 | 2019-06-01 | 日商三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 馬達驅動裝置 |
CN110971086A (zh) * | 2018-09-28 | 2020-04-07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马达的构造 |
CN111717274A (zh) * | 2016-03-09 | 2020-09-29 |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 电动驱动装置 |
CN111845921A (zh) * | 2016-03-09 | 2020-10-30 |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 电动驱动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2808982B1 (en) * | 2012-01-25 | 2022-08-10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with integrated driving apparatus |
JP6011801B2 (ja) * | 2013-02-27 | 2016-10-19 |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 電動工具 |
JP5907152B2 (ja) * | 2013-11-29 | 2016-04-20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駆動装置 |
JP6083415B2 (ja) * | 2014-06-05 | 2017-02-22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用ブラシレスモータ並びにそれを搭載した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及び車両 |
JP6343210B2 (ja) * | 2014-09-03 | 2018-06-13 |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電動駆動装置及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JP6376917B2 (ja) | 2014-09-18 | 2018-08-22 |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電子制御装置及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US10106189B2 (en) * | 2015-01-23 | 2018-10-23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Motor drive control device for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
JP6396228B2 (ja) * | 2015-02-05 | 2018-09-26 |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電動駆動装置及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JP6408926B2 (ja) * | 2015-02-05 | 2018-10-17 |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電動駆動装置及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JP6427443B2 (ja) * | 2015-03-12 | 2018-11-21 |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モータの駆動制御ユニット |
WO2016153085A1 (ko) * | 2015-03-20 | 2016-09-29 | 한온시스템 주식회사 | 전동압축기 인버터 냉각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한 인버터 조립체 |
WO2019064423A1 (ja) | 2017-09-28 | 2019-04-04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KR102421880B1 (ko) * | 2017-10-16 | 2022-07-18 |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 제어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모터 조립체 |
KR102466610B1 (ko) * | 2017-09-29 | 2022-11-14 |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 제어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모터 조립체 |
WO2019066233A1 (ko) * | 2017-09-29 | 2019-04-04 |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 제어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모터 조립체 |
WO2019073604A1 (ja) * | 2017-10-13 | 2019-04-18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TWI658680B (zh) * | 2017-11-30 | 2019-05-01 |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 驅控器與電動機相連結之一體式電力連結裝置 |
JP2019122080A (ja) * | 2017-12-28 | 2019-07-22 | 日本電産トーソク株式会社 |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
JP6737917B2 (ja) * | 2019-02-22 | 2020-08-12 |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電動駆動装置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10015583A1 (en) * | 2000-02-11 | 2001-08-23 | Serge Petit | Modular converter |
US20020025265A1 (en) * | 2000-08-29 | 2002-02-28 | Hideo Ikeda | Motor-driven compressors |
US20110031851A1 (en) * | 2009-08-07 | 2011-02-10 | Denso Corporation | Electric motor |
CN201860223U (zh) * | 2010-10-30 | 2011-06-08 | 中山大洋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带控制器的电机 |
CN102223045A (zh) * | 2010-04-16 | 2011-10-19 | 株式会社电装 | 电机装置 |
US20110285223A1 (en) * | 2010-05-21 | 2011-11-24 | Denso Corporation | Electric drive apparatus |
AT510144A1 (de) * | 2010-06-28 | 2012-01-15 | Atb Motorenwerke Gmbh | Elektromotor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0201267B1 (ko) * | 1990-05-16 | 1999-06-15 | 가와모토 노부히코 | 전동차량의 회생제동장치 |
JPH08289505A (ja) * | 1995-04-17 | 1996-11-01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制御装置内蔵形電動機 |
JP4054137B2 (ja) * | 1999-06-03 | 2008-02-27 | 株式会社東京アールアンドデー | パワー半導体素子の給電及び放熱装置 |
JP3949368B2 (ja) * | 2000-10-17 | 2007-07-25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車両用交流発電機 |
US8004135B2 (en) * | 2007-01-22 | 2011-08-23 | Nidec Motor Corporation | Electric motor and controller assembly with integrated sensor device |
JP5365872B2 (ja) | 2009-06-24 | 2013-12-11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駆動装置 |
US8254125B2 (en) * | 2010-09-27 | 2012-08-28 | X'pole Precision Tools Inc. | Machine tool with a heat conduction structure |
JP5692588B2 (ja) * | 2010-12-28 | 2015-04-01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駆動装置 |
US8497611B2 (en) * | 2011-04-22 | 2013-07-30 | Regal Beloit America, Inc. | Motor end frame |
-
2012
- 2012-03-29 JP JP2012076248A patent/JP5807846B2/ja active Active
-
2013
- 2013-02-28 CN CN201310063869.6A patent/CN103368334B/zh active Active
- 2013-03-29 US US13/853,446 patent/US9444310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10015583A1 (en) * | 2000-02-11 | 2001-08-23 | Serge Petit | Modular converter |
US20020025265A1 (en) * | 2000-08-29 | 2002-02-28 | Hideo Ikeda | Motor-driven compressors |
US20110031851A1 (en) * | 2009-08-07 | 2011-02-10 | Denso Corporation | Electric motor |
CN102223045A (zh) * | 2010-04-16 | 2011-10-19 | 株式会社电装 | 电机装置 |
US20110285223A1 (en) * | 2010-05-21 | 2011-11-24 | Denso Corporation | Electric drive apparatus |
AT510144A1 (de) * | 2010-06-28 | 2012-01-15 | Atb Motorenwerke Gmbh | Elektromotor |
CN201860223U (zh) * | 2010-10-30 | 2011-06-08 | 中山大洋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带控制器的电机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717274A (zh) * | 2016-03-09 | 2020-09-29 |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 电动驱动装置 |
CN111845921A (zh) * | 2016-03-09 | 2020-10-30 |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 电动驱动装置 |
CN108461797A (zh) * | 2017-02-17 | 2018-08-28 | Da技术有限公司 | 二次电池的高速电池堆制造装置 |
CN108461797B (zh) * | 2017-02-17 | 2021-01-22 | Da技术有限公司 | 二次电池的高速电池堆制造装置 |
TWI661656B (zh) * | 2017-12-26 | 2019-06-01 | 日商三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 馬達驅動裝置 |
CN110971086A (zh) * | 2018-09-28 | 2020-04-07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马达的构造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5807846B2 (ja) | 2015-11-10 |
US9444310B2 (en) | 2016-09-13 |
US20130257192A1 (en) | 2013-10-03 |
CN103368334B (zh) | 2015-11-18 |
JP2013207969A (ja) | 2013-10-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368334B (zh) | 马达驱动装置 | |
US9457835B2 (en) | Drive unit an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including the drive unit | |
CN107925315B (zh) | 电动驱动装置及电动动力转向装置 | |
US8456049B2 (en) | Drive apparatus | |
KR101260577B1 (ko) | 전동 파워 스티어링 장치, 및 제어 장치 일체형 전동기 | |
US9521775B2 (en) | Drive apparatus | |
KR101204624B1 (ko) | 제어 장치 일체형 전동 파워 스티어링 장치용 모터 및 전동 파워 스티어링 장치 | |
JP5338804B2 (ja) | 駆動装置、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JP5496357B2 (ja) |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用モータ駆動制御装置 | |
US8803383B2 (en) | Electric drive apparatus | |
JP2016036244A (ja) | 駆動装置、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JP5518255B2 (ja) | 駆動装置一体型回転電機 | |
CN102223045A (zh) | 电机装置 | |
US10461611B2 (en) | Electromechanical motor unit | |
JP5485591B2 (ja) | 駆動装置及び半導体モジュール | |
US11545876B2 (en) | Motor device | |
US20130257191A1 (en) | Drive apparatus | |
US20210384783A1 (en) | Rotor, motor and brushless motor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