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58658B - 点胶贴合系统 - Google Patents
点胶贴合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358658B CN103358658B CN201310335948.8A CN201310335948A CN103358658B CN 103358658 B CN103358658 B CN 103358658B CN 201310335948 A CN201310335948 A CN 201310335948A CN 103358658 B CN103358658 B CN 10335865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rock
- heating head
- gripping member
- adsorbent equipment
- glue lamina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Manipulator (AREA)
- Folding Of Thin Sheet-Like Materials, Special Discharging Devices, And Oth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点胶贴合系统,用于将零件及工装进行点胶贴合,包括底板及放置于底板的进料装置、工装夹持装置、加热装置、移动装置、吸附装置、点胶装置,所述进料装置用于输送零件,所述工装夹持装置用于夹持工装并及移送工装,所述吸附装置用于吸附零件,所述点胶装置用于点胶至所述工装,所述移动装置用于将吸附装置对应移送至工装处,所述加热装置用于加热固化贴合有零件的工装。本发明的点胶贴合系统设置微调结构,用于对各个部件的位移进行微调,从而配合图像检测组件对各部件的位置进行精确调整。本发明的点胶贴合系统结构紧凑,加工精度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点胶贴合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常常需要通过点胶、贴合等工步,将零件贴合于工装。根据零件与工装的种类、尺寸不同,所需使用的点胶贴合设备也不同。对于较小的零件及工装,由于其贴合工件要求较高,因此对点胶贴合设备各部件的移动精度也较高。现有技术中的点胶贴合设备各部件的移动精度较低,无法满足点胶贴合要求。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点胶贴合系统,用于将零件及工装进行点胶贴合,包括底板及放置于底板的进料装置、工装夹持装置、加热装置、移动装置、吸附装置、点胶装置,所述进料装置用于输送零件,所述工装夹持装置用于夹持工装并及移送工装,所述吸附装置用于吸附零件,所述点胶装置用于点胶至所述工装,所述移动装置用于将吸附装置对应移送至工装处,所述加热装置用于加热固化贴合有零件的工装。
进一步的,所述进料装置设有进料导轨,工装夹持装置设有工装导轨,所述移动装置设置于所述进料导轨与所述工装导轨之间,所述进料导轨与工装导轨相互平行。
进一步的,所述进料装置包括进料导轨、进料托板、托盘,所述进料导轨固定安装于所述底板,所述托盘放置于进料托板之上,所述进料托板安装于进料导轨并沿所述进料导轨滑动,所述进料托板设有凸边,所述进料装置还设有托盘卡持组件,所述托盘卡持组件抵持于托盘相互垂直的两个侧边,从而将托盘抵持固定于所述进料托板的凸边。
进一步的,所述工装夹持装置包括工装导轨、安装于工装导轨的工装托板、安装于工装托板的工装夹持组件,所述工装夹持组件设有工装安装板、固定夹持件、第一活动夹持件、第二活动夹持件、抵持配合件,所述固定夹持件固定安装于工装安装板,所述固定夹持件、第一活动夹持件、第二活动夹持件夹持固定所述工装,且所述第一活动夹持件、第二活动夹持件抵持于所述抵持配合件以远离工装。
进一步的,所述加热装置设有加热头导向板、加热头组件及用于驱动所述加热头组件沿水平方向移动的加热头驱动件。
进一步的,所述加热头组件包括加热头移动座、轴承座、球形轴承、加热头,所述加热头移动座活动连接于所述加热头导向板并在所述加热头驱动件的驱动下移动,所述轴承座固定安装于加热头移动座,所述球形轴承卡嵌于轴承座中,所述加热头穿设并固定连接于所述球形轴承。
进一步的,所述加热头组件还设有加热头限位件,所述加热头包括头部及连接于头部的杆部,所述加热头的杆部的截面形状为方形,所述加热头限位件固定连接于轴承座并套设于所述加热头的杆部的末端,所述加热头限位件上开设有矩形的限位孔,所述加热头的杆部的末端插入加热头限位件的限位孔中,所述加热头的杆部与限位件的限位孔中之间设有间隙。
进一步的,所述热头组件还设有加热头复位件及复位销,所述加热头复位件开设有V型豁口,所述复位销固定连接于轴承座并卡持于加热头复位件的V型豁口的底部。
进一步的,所述吸附装置包括吸附装置安装板、吸附组件、旋转组件、横向微调组件、对应吸附组件设置的吸附图像检测组件,所述吸附装置安装板贴合并固定连接于所述移动装置,所述吸附装置安装板、旋转组件、横向微调组件、吸附组件依次连接,所述横向微调组件固定安装于吸附装置安装板,所述横向微调组件用于驱动吸附组件相对于吸附装置安装板沿水平方向移动以进行水平位移的微调。
进一步的,所述吸嘴为块状,其一角设有斜边。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点胶贴合系统设置微调结构,用于对各个部件的位移进行微调,从而配合图像检测组件对各部件的位置进行精确调整。本发明的点胶贴合系统结构紧凑,加工精度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点胶贴合系统的组装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点胶贴合系统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点胶贴合系统的进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点胶贴合系统的进料装置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点胶贴合系统的工装夹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点胶贴合系统的工装夹持装置的抵持配合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点胶贴合系统的工装夹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的点胶贴合系统的加热装置的组装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的点胶贴合系统的加热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的点胶贴合系统的加热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的点胶贴合系统的移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的点胶贴合系统的吸附装置的组装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的点胶贴合系统的吸附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的点胶贴合系统的点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的点胶贴合系统的工装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请参阅图1及图2,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点胶贴合系统10,包括底板20、进料装置30、工装夹持装置40、加热装置50、移动装置60、吸附装置70、点胶装置80。进料装置30、工装夹持装置40、加热装置50、移动装置60、吸附装置70、点胶装置80放置于底板20。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各个装置属于机械执行装置,本发明的点胶贴合系统10还可根据需要设置操作控制装置11、电气装置13。其中,操作控制装置11可设置控制单元以便对机械执行装置进行控制;还可设置输入装置以用于使用输入指令;还可设置显示屏以用于对点胶贴合系统10的运行状态进行显示。其中,电气装置13用于连接外部动力源,从而向机械执行装置提供动力,同时电气装置13可设置各类保护电路,从而对点胶贴合系统10进行保护。
请一并参见图3及图4,进料装置30包括进料导轨31、进料托板32、托盘33。进料导轨31固定安装于底板20,托盘33放置于进料托板32之上,托盘33中放置有需要进行点胶贴合的零件。进料托板32安装于进料导轨31并可沿进料导轨31滑动,从而将放置于进料托板32的托盘33移送至指定位置。在本实施例中,托盘33开设有多个用于分别放置零件的凹口。进料托板32设有凸边321,托盘33的边缘抵持于进料托板32的凸边321。可以理解的是,进料托板32可在任意方式或装置的驱动下相对于进料到过移动,如气缸、电机马达等,并可根据需要设置相应的传动部件,在此不再赘述。
所述进料装置30还设有托盘卡持组件35,所述托盘卡持组件35用于卡持固定托盘33,以防止放置于进料托板32的托盘33在移动过程中移位。在本实施例中,托盘卡持组件35包括固定杆351、连杆353、回复件355、卡持杆357。固定杆351的一端固定连接于进料托板32,另一端与连杆353枢接。连杆353的一端固定连接于固定杆351从而与进料托板32相对固定,卡持杆357枢接于连杆353的另一端,卡持杆357抵持于托盘33的侧边。回复件355的一端固定连接于进料托板32,回复件355的另一端连接于连杆353。回复件355用于施加回复力于连杆353,回复件355拉动连杆353使连杆353抵持于托盘33。在本实施例中,卡持杆357为L型,其同时抵持于托盘33相互垂直的两个侧边,从而将托盘33抵持固定于进料托板32的凸边321。
所述进料装置30还设有排尘管37及进料感应件39。排尘管37连通于进料导轨31,用于将进入进料导轨31的灰尘排出,保证进料导轨31正常使用。进料感应件39采用位置传感器,用于感觉托盘33的运行位置。
请一并参见图5、图6及图7,工装夹持装置40包括工装导轨41、安装于工装导轨41的工装托板43、安装于工装托板43的工装夹持组件45。在本实施例中,工装夹持装置40固定安装于底板20,用于将可夹持有配合零件的工装400进行夹持并移送至指定位置进行点胶,以便于进行零件贴合。在本实施例中,工装夹持装置40上的工装托板43的移动方向平行于进料装置30的进料托板32的移动方向。工装夹持装置40的工装托板43为板状,其安装于工装导轨41并可相对于工装导轨41滑动,进而带动工装夹持组件45及夹持固定于工装夹持组件45的工装400移动,从而配合其他装置进行点胶、贴合等操作。
工装400如图15所示,包括工装主体401及连接于工装主体401的工装夹持臂403。零件可放置于工装主体401之上,并通过工装夹持臂403进行夹持固定,以便于其他零件进行点胶贴合。在本实施例中,工装400设有拉动工装夹持臂403的工装弹簧。工装主体401上设有凹入的工装安装位,工装夹持臂403枢接于工装主体401,工装夹持臂403的端部对应工装安装位设置,并可在工装弹簧的作用下压零件并将零件横向抵推并,从而将零件固定。
工装夹持组件45安装于工装托板43。工装夹持组件45包括工装微调驱动件451、工装夹持底板453、工装安装架454、安装于工装安装架454的工装安装板455、固定夹持件456、第一活动夹持件457、第二活动夹持件458、抵持配合件459。
在本实施例中,工装微调驱动件451连接于工装夹持底板453并沿工装导轨41延伸方向相对于工装托板43进一步微调工装夹持组件45的位移,从而可使工装夹持组件45及夹持于工装夹持组件45的工装400的位置更为精确。可以理解的是,工装夹持组件45的工装微调驱动件451可采用电机驱动的丝杆,丝杆螺纹连接于工装夹持底板453,电机驱动丝杆转动,进而带动工装夹持底板453相对于工装托板43移动。
工装安装架454固定连接于工装夹持底板453,工装安装板455固定连接于工装安装架454,工装400通过固定夹持件456、第一活动夹持件457及第二活动夹持件458夹持固定于工装安装架454。在本实施例中,工装安装板455平行于工装托板43。工装安装板455的相邻两个侧边开设有工装夹持缺口4551,另外两个相邻侧边固定连接有多个第一活动夹持件457。在本实施例中,固定夹持件456固定安装于工装安装板455,固定夹持件456为柱状并相对于工装安装板455凸起。
抵持配合件459固定安装于底板20,其与工装导轨41之间的位置相对固定。在本实施例中,抵持配合件459大体为L型,并对应设有第一活动夹持件457及第二活动夹持件458的相邻的两个侧边设置。抵持配合件459包括对应第一活动夹持件457的第一抵持配合部4591及对应第二活动夹持件458的第一抵持配合部459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抵持配合部4591与第一抵持配合部4592大致相互垂直,第一抵持配合部4591平行于工装400沿工装导轨41的行进方向,第一抵持配合部4592垂直于工装400沿工装导轨41的行进方向。第一抵持配合部4591靠近第一抵持配合部4592的内侧设有斜边,其末端的厚度小于其与第一抵持配合部4592连接处的厚度。
第一活动夹持件457包括第一夹持主体4570、设置于第一夹持主体4570一端并垂直于的第一夹持主体4570的第一夹持部4571、设置于第一夹持主体4570的另一端的第一抵持部457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夹持主体4570为条形片状,其中部贴合并枢接于工装安装板455。第一夹持部4571为柱状并可卡嵌于工装安装板455的工装夹持缺口4551中。第二活动夹持件458的结构与第一活动夹持件457大致相同。第二活动夹持件458包括第二夹持主体4580、设置于第二夹持主体4580一端并垂直于第二夹持主体4580的第二夹持部4581、设置于第二夹持主体4580的另一端的第二抵持部4582。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夹持主体4580为条形片状,其中部贴合并枢接于工装安装板455。第二夹持部4581为柱状并可卡嵌于工装安装板455的工装夹持缺口4551中。
在初始状态下,第一活动夹持件457及第二活动夹持件458可分别设置弹簧,从而施加弹性力使第一活动夹持件457及第二活动夹持件458分别卡持于工装安装板455的工装夹持缺口4551中。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活动夹持件457及第二活动夹持件458也可采用其他方式使其卡持于工装安装板455的工装夹持缺口4551中。
使用工装夹持组件45对工装400进行夹持时,工装400放置于工装安装板455,工装400相邻的两个侧边抵持于固定夹持件456。第一活动夹持件457及第二活动夹持件458卡持于工装安装板455的工装夹持缺口4551中,并抵持于工装400的另外的两个侧边。工装夹持组件45的固定夹持件456、第一活动夹持件457、第二活动夹持件458将工装400相对于工装安装板455固定,便于工装夹持组件45沿工装导轨41移动,或通过工装微调驱动件451对工装400的位置进行微调。
当需要将工装400自工装夹持组件45上取下时,工装夹持组件45沿工装导轨41移动并抵持于抵持配合件459,第一活动夹持件457的第一抵持部4572抵持于抵持配合件459的第一抵持配合部4591,第二活动夹持件458的第二抵持部4582抵持于抵持配合件459的第一抵持配合部4592,从而使第一活动夹持件457、第二活动夹持件458沿其各自枢轴转动,进而相对远离工装400,从而使工装400自工装夹持组件45松脱。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活动夹持件457的第一抵持部4572及第二活动夹持件458的第二抵持部4582的端部为弧形。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抵持部4572及第二抵持部4582可设置相对于第一夹持主体4570或第二夹持主体4580转动的滚轮。从而便于第一活动夹持件457与第二活动夹持件458相对于抵持配合件459移动。同样的,固定夹持件456的端部,第一活动夹持件457的第一夹持部4571、第二活动夹持件458的的第二夹持部4581也可设置滚轮,便于工装400夹持于夹持组件45时安装到位,防止工装400被划伤。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活动夹持件457的第一夹持主体4570的形状及尺寸可根据需要自行设置。可以理解的是,工装夹持组件45主要用于将工装400夹持固定,从而便于沿工装导轨41移动至指定位置。因此,工装400可采用任意方式或采用任意结构夹持固定于工装夹持装置40的工装托板43。
工装夹持装置40还设有第一工装传感器(图未示)及第二工装传感器(图未示)。第一工装传感器安装于工装导轨41,第一工装传感器采用位置传感器,用于感觉工装托板43的运行位置。第二工装传感器安装于工装安装架454与工装安装板455之间,并对应设置于工装400的下方。第二工装传感器用于感测工装400是否安装到位,是否出现漏装、错装的情况。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工装传感器及第二工装传感器可根据需要安装于所需位置,其具体位置可根据需要自行调整。
请一并参见图8至图10,加热装置50包括加热头安装架51、加热头导向板52、加热头驱动件53、加热头组件55。加热头安装架51固定安装于底板20,加热头导向板52安装于加热头安装架51。加热头安装架51用于调整加热头组件55的高度。加热头驱动件53、加热头移动座安装于加热头导向板52,加热头驱动件53连接于加热头移动座并用于沿加热头导向板52推拉所述加热头移动座。在本实施例中,加热头导向板52用于定位导向所述加热头组件55。在本实施例中,加热头导向板52导向方向、加热头组件55的移动方向与工装夹持组件45的移动方向相互平行。
加热头组件55包括加热头移动座551、轴承座552、球形轴承553、加热头555、加热头限位件557。加热头555移动座551活动连接于所述加热头555导向板52,并可在加热头驱动件53的驱动下移动。在本实施例中,轴承座552固定安装于加热头555移动座551,加热头驱动件53连接于轴承座552,从而拉动加热头组件55组件。球形轴承553卡嵌于轴承座552中,并可相对于轴承座552自由转动。加热头555包括可散发热量以用于加热的头部5551及连接于头部5551的杆部5552。可以理解的是,加热头555可设置用于发生热量的加热芯片等部件,其结构与现有技术中的相应部件一致,在此不再赘述。在本实施例中,加热头555的杆部5552的截面形状为方形,其穿设并固定连接于所述球形轴承553。
加热头限位件557固定连接于轴承座552并套设于所述加热头555的杆部5552的末端。在本实施例中,加热头限位件557上开设有矩形的限位孔,加热头555的杆部5552的末端插入加热头限位件557的限位孔中,加热头555的杆部5552与限位件的限位孔中之间具有一定间隙,从而加热头555的杆部5552可相对于限位件相对移动,从而使加热头555可相对于其杆部5552进行摆动或绕其杆部5552进行一定幅度的转动。在使用时,加热头555的头部5551可设置为斜面、平面或其他形状,从而使加热头555贴合于不同角度的工装400加热面。同时,用于加热头555的杆部5552与限位件的限位孔中之间具有一定间隙加热头555的杆部5552可在一定幅度内自由摆动,可使加热头555对工装400的加热面位置进行自适应调整。
加热头组件55还设有加热头复位件558及复位销(图未示),所述加热头复位件558为具有一定厚度的环状,其上自其端面开设有V型豁口5581。在本实施例中,加热头复位件558套设固定于加热头555的杆部5552的末端,加热头复位件558的V型豁口5581朝向轴承座552设置。复位销固定连接于轴承座552并卡持于加热头复位件558的V型豁口5581的底部。使用时,加热头555在外力的抵持作用下偏离初始位置,复位销与固定于加热头555的杆部5552的加热头复位件558之间相对移动,复位销在外力作用下卡持于V型豁口5581的斜边。当外力撤去后,在加热头555的自重及复位销的抵持作用下,加热头复位件558复位,复位销重新卡持于加热头复位件558的V型豁口5581的底部。
请一并参见图11至图14,移动装置60包括水平导轨61及安装于水平导轨61的吸附装置安装座63,吸附装置70安装于吸附装置安装座63。吸附装置安装座63可在水平导轨61作用下沿水平导轨61移动,吸附装置70可相对于吸附装置安装座63沿竖直方向移动。在本实施例中,吸附装置70在移动装置60带动下沿水平方向及竖直方向移动。在本实施例中,移动装置60设置于所述进料装置30的进料导轨31与工装夹持装置40的工装导轨41之间,所述吸附装置70沿水平方向的移动方向同时垂直于所述进料装置30的进料导轨31及工装夹持装置40的工装导轨41。在使用时,吸附装置70可将零件由进料装置30的托盘33吸附,并平移至工装夹持装置40的工装400处进行贴合。可以理解的是,带动吸附装置70横向移动的移动装置60可采用任意方式或结构实现,在此不再赘述。
吸附装置70包括吸附装置安装板71、吸附图像检测组件72、横向微调组件73、旋转组件75及吸附组件77。吸附装置安装板71贴合并固定连接于所述吸附装置安装座63。吸附装置安装板71、旋转组件75、横向微调组件73、吸附组件77依次连接。
横向微调组件73固定安装于吸附装置安装板71,横向微调组件73用于驱动吸附组件77相对于吸附装置安装板71沿水平方向移动以进行水平位移的微调。在本实施例中,横向微调组件73包括微调驱动件及在横向微调件驱动下移动的横向基座,旋转组件75安装与横向基座并在横向基座带动下沿水平方向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旋转组件75包括旋转基板751、旋转驱动件753及旋转安装板755。旋转基板751固定连接于横向微调组件73的横向基座,旋转安装板755可在旋转驱动件753的驱动下绕吸嘴连接杆的轴向转动。在本实施例中,旋转基板751设有凹入的第一弧面,旋转安装板755设有凸起的第二弧面,第一弧面于第二弧面相互贴合,且第一弧面与第二弧面的弧心与吸嘴连接杆的轴向重合,因此在旋转驱动件753的驱动下旋转安装板755可绕吸嘴连接杆的轴向转动。可以理解的是,旋转驱动件753可采用任意结构,如齿轮啮合、丝杆配合等方式驱动旋转安装板755相对于旋转基板751移动。可以理解的是,在旋转安装板755、旋转基板751相对移动的过程中,第一弧面与第二弧面始终保持贴合。
吸附组件77包括吸嘴安装座771、安装于吸嘴安装座771的吸嘴连接杆773及安装于吸嘴连接杆773的吸嘴775。吸嘴775安装座771安装于吸嘴775安装座771并在旋转组件75带动下绕吸嘴775连接杆773轴向转动,从而调整吸嘴775及吸附于吸嘴775的零件的角度。在本实施例中,吸嘴775为块状,其一角设有斜边(图未示)以便于吸附图像检测组件72进行图像识别。吸附图像检测组件72包括摄像镜头及光源,其结构与现有技术中的相应部件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吸附组件77还设有吸附缓冲件777、吸嘴真空传感器(图未示)、吸嘴位置传感器779。所述吸嘴连接杆773及安装于吸嘴连接杆773的吸嘴775可相对于所述吸嘴安装座771,以便于吸嘴775下压零件进行吸附进行缓冲位移。可以理解的是,吸嘴连接杆773可安装于任意类型的基座上,并与吸嘴安装座771活动连接,从而使吸嘴安装座771与吸嘴连接杆773可相对滑动,从而使吸嘴连接杆773在吸附零件的过程保持可移动的状态,在本实施例中,吸嘴连接杆773可相对于吸嘴安装座771沿竖直方向移动,以便于吸嘴775下压、吸附。
在本实施例中,吸附缓冲件777采用弹簧,其一端连接于吸嘴安装座771,另一端吸嘴连接杆773,从而时间回复至吸嘴连接杆773,从而使吸嘴连接杆773及安装于吸嘴连接杆773的吸嘴775在外力撤除的情况下回复原位,同时可在吸嘴连接杆773受抵持作用而移位的过程中进行缓冲,防止吸嘴连接杆773、吸嘴775及吸嘴775所吸附的零件造成撞击损伤。吸嘴真空传感器用于吸嘴状态进行感测,感测吸嘴是否处于真空状态,并可配合其他感测、报警部件用于提醒使用者。吸嘴位置传感器779安装于吸附组件77用于对吸嘴775进行感测,以免吸嘴775的位移超出行程导致部件损伤。可理解的是,吸嘴位置传感器779可采用位置传感器,且其可根据需要安装于任意位置。
点胶装置80包括点胶件81、点胶移动组件83,点胶件81安装于点胶移动组件83并可在其驱动下沿水平及竖直方向移动,从而移动至指定位置进行点胶操作。可以理解的是,点胶件81可采用点胶针筒,其设有针筒及安装于针筒的针头。针筒上开设有用于容纳胶液的腔体。在本实施例中,点胶件81在其他电气装置13的驱动下进行点胶工作,从而将胶液在控制下滴注至指定位置,其实现过程及原理与现有技术一致,在此不再赘述。点胶装置80也可设置点胶图像检测组件85,以用于对零件的点胶图像进行撷取。
本发明的点胶贴合系统10设置微调结构,用于对各个部件的位移进行微调,从而配合图像检测组件对各部件的位置进行精确调整。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点胶贴合系统,用于将零件及工装进行点胶贴合,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及放置于底板的进料装置、工装夹持装置、加热装置、移动装置、吸附装置、点胶装置,所述进料装置用于输送零件,所述工装夹持装置用于夹持工装并及移送工装,所述吸附装置用于吸附零件,所述点胶装置用于点胶至所述工装,所述移动装置用于将吸附装置对应移送至工装处,所述加热装置用于加热固化贴合有零件的工装,所述进料装置包括进料导轨、进料托板、托盘,所述进料导轨固定安装于所述底板,所述托盘放置于进料托板之上,所述进料托板安装于进料导轨并沿所述进料导轨滑动,所述进料托板设有凸边,所述进料装置还设有托盘卡持组件,所述托盘卡持组件抵持于托盘相互垂直的两个侧边,从而将托盘抵持固定于所述进料托板的凸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点胶贴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装置设有进料导轨,工装夹持装置设有工装导轨,所述移动装置设置于所述进料导轨与所述工装导轨之间,所述进料导轨与工装导轨相互平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点胶贴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工装夹持装置包括工装导轨、安装于工装导轨的工装托板、安装于工装托板的工装夹持组件,所述工装夹持组件设有工装安装板、固定夹持件、第一活动夹持件、第二活动夹持件、抵持配合件,所述固定夹持件固定安装于工装安装板,所述固定夹持件、第一活动夹持件、第二活动夹持件夹持固定所述工装,且所述第一活动夹持件、第二活动夹持件抵持于所述抵持配合件以远离工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点胶贴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设有加热头导向板、加热头组件及用于驱动所述加热头组件沿水平方向移动的加热头驱动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点胶贴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头组件包括加热头移动座、轴承座、球形轴承、加热头,所述加热头移动座活动连接于所述加热头导向板并在所述加热头驱动件的驱动下移动,所述轴承座固定安装于加热头移动座,所述球形轴承卡嵌于轴承座中,所述加热头穿设并固定连接于所述球形轴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点胶贴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头组件还设有加热头限位件,所述加热头包括头部及连接于头部的杆部,所述加热头的杆部的截面形状为方形,所述加热头限位件固定连接于轴承座并套设于所述加热头的杆部的末端,所述加热头限位件上开设有矩形的限位孔,所述加热头的杆部的末端插入加热头限位件的限位孔中,所述加热头的杆部与限位件的限位孔中之间设有间隙。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点胶贴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头组件还设有加热头复位件及复位销,所述加热头复位件开设有V型豁口,所述复位销固定连接于轴承座并卡持于加热头复位件的V型豁口的底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点胶贴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装置包括吸附装置安装板、吸附组件、旋转组件、横向微调组件、对应吸附组件设置的吸附图像检测组件,所述吸附装置安装板贴合并固定连接于所述移动装置,所述吸附装置安装板、旋转组件、横向微调组件、吸附组件依次连接,所述横向微调组件固定安装于吸附装置安装板,所述横向微调组件用于驱动吸附组件相对于吸附装置安装板沿水平方向移动以进行水平位移的微调。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点胶贴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组件包括吸嘴安装座、安装于吸嘴安装座的吸嘴连接杆及安装于吸嘴连接杆的吸嘴,所述吸嘴为块状,其一角设有斜边。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10335948.8A CN103358658B (zh) | 2013-08-05 | 2013-08-05 | 点胶贴合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10335948.8A CN103358658B (zh) | 2013-08-05 | 2013-08-05 | 点胶贴合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358658A CN103358658A (zh) | 2013-10-23 |
CN103358658B true CN103358658B (zh) | 2015-10-07 |
Family
ID=493613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335948.8A Active CN103358658B (zh) | 2013-08-05 | 2013-08-05 | 点胶贴合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3358658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883869A (zh) * | 2015-05-26 | 2015-09-02 | 科思技术(滁州)有限公司 | 一种led模组灯条生产系统 |
CN107438357B (zh) * | 2016-05-25 | 2020-04-07 | 富泰华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 自动组装装置 |
CN106200037B (zh) * | 2016-07-06 | 2019-03-29 | 宁波维真显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触摸屏与液晶显示屏的分块全贴合装置及方法 |
CN107461387B (zh) * | 2017-06-29 | 2020-11-06 | 东莞华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点胶贴合设备和点胶贴合方法 |
CN112814981B (zh) * | 2020-12-30 | 2025-02-11 | 江苏立导科技有限公司 | 定位机构及转贴装置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1913863U (zh) * | 2010-12-14 | 2011-08-03 | 厦门特盈自动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立式触摸屏点胶翻转贴合机 |
CN202098077U (zh) * | 2011-04-29 | 2012-01-04 | 姚利民 | 点胶贴合机 |
CN202213274U (zh) * | 2011-08-19 | 2012-05-09 | 厦门力巨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 新型点胶翻转贴合装置 |
CN102975467A (zh) * | 2012-11-14 | 2013-03-20 | 苏州菱欧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 触摸屏uv贴合机贴合搬运机构 |
CN203449716U (zh) * | 2013-08-05 | 2014-02-26 | 深圳市智立方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 点胶贴合系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085437B (zh) * | 2011-11-02 | 2016-04-06 | 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 贴合结构、具有该贴合结构之电子装置及其贴合方法 |
-
2013
- 2013-08-05 CN CN201310335948.8A patent/CN103358658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1913863U (zh) * | 2010-12-14 | 2011-08-03 | 厦门特盈自动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立式触摸屏点胶翻转贴合机 |
CN202098077U (zh) * | 2011-04-29 | 2012-01-04 | 姚利民 | 点胶贴合机 |
CN202213274U (zh) * | 2011-08-19 | 2012-05-09 | 厦门力巨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 新型点胶翻转贴合装置 |
CN102975467A (zh) * | 2012-11-14 | 2013-03-20 | 苏州菱欧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 触摸屏uv贴合机贴合搬运机构 |
CN203449716U (zh) * | 2013-08-05 | 2014-02-26 | 深圳市智立方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 点胶贴合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358658A (zh) | 2013-10-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358658B (zh) | 点胶贴合系统 | |
CN202186098U (zh) | 热压对位装置 | |
CN204472047U (zh) | 全自动正反面覆膜机 | |
CN103552346A (zh) | 全自动贴合机及贴合方法 | |
CN103235492B (zh) | Pcb板与菲林对位装置 | |
CN203471635U (zh) | 一种弹性自动定位夹具 | |
CN203713220U (zh) | 一种玻璃印刷定位装置 | |
CN212886101U (zh) | 一种组装装置 | |
WO2018121069A1 (zh) | 贴膜设备 | |
US20100243171A1 (en) | Vacuum laminator | |
CN104948550A (zh) | 一种多附件高精度自动定位粘结的设备 | |
TW201408487A (zh) | 定位機構及採用該定位機構之貼合設備 | |
CN109187562B (zh) | 一种电子产品logo检测机 | |
CN103407733B (zh) | 送料系统及送料方法 | |
CN204659139U (zh) | 一种贴合设备 | |
CN203449716U (zh) | 点胶贴合系统 | |
CN203371429U (zh) | 工装夹持装置 | |
CN207564838U (zh) | 磁路嵌入件上料机构 | |
KR100988229B1 (ko) | 인쇄회로기판 공급시스템 | |
CN203713221U (zh) | 一种玻璃印刷同步带居中定位装置 | |
CN211390142U (zh) | 一种曲面部件的贴合装置 | |
CN102922416A (zh) | 刀粒研磨夹具 | |
CN208231637U (zh) | 定心机构 | |
CN219664805U (zh) | 一种具有定位功能的弧形折弯装置 | |
CN204900439U (zh) | 一种多附件高精度自动定位粘结的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Address after: 518000 1st-3rd floor, building a, Tangtou community, Shiyan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zhicube automation equipment Co., Ltd Address before: Baoan District Shiyan stree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18000 White Pine Road in Yuntai technology industrial plant building seven building 4 floor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IN-CUBE AUTOMATION Co.,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