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73963B - 车身及具有该车身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身及具有该车身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73963B
CN103273963B CN201310214786.2A CN201310214786A CN103273963B CN 103273963 B CN103273963 B CN 103273963B CN 201310214786 A CN201310214786 A CN 201310214786A CN 103273963 B CN103273963 B CN 10327396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vity
attaching parts
assembly
side wall
vehicle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21478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273963A (zh
Inventor
黄勇
申力伟
贺志杰
高庆林
孟永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10214786.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273963B/zh
Publication of CN1032739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739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2739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7396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身和具有该车身的车辆。所述车身包括地板组件,地板组件包括地板、左纵梁、右纵梁和横梁,横梁与地板之间限定有空腔;左连接件和右连接件,左连接件和右连接件分别与横梁相连,左连接件和右连接件的内部均构造有空腔;左减震器支座和右减震器支座,左减震器支座分别固定在左纵梁与左连接件之间,右减震器支座分别固定在右纵梁与右连接件之间;左侧围组件和右侧围组件,左侧围组件与左连接件的相连,右侧围组件与右连接件相连,左侧围组件和右侧围组件的内部构造有空腔;顶盖组件,顶盖组件分别与左侧围组件和右侧围组件相连,顶盖组件的内部构造有空腔。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身具有稳定性高、可靠性高等优点。

Description

车身及具有该车身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身及具有该车身的车辆。
背景技术
现有的车身通过布置加强梁等方式对车身进行局部加强。车辆颠簸时,车身受到的冲击不能充分被加强结构吸收。因而,现有的车身存在可靠性差的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或至少提供一种有用的商业选择。
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了一种车身,所述车身具有改进的吸能效果,能够更好地吸收冲击能量,提高车身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所述车身的车辆。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一种车身。所述车身包括:地板组件,所述地板组件包括地板、左纵梁、右纵梁和横梁,所述左纵梁和所述右纵梁分别设在所述地板的左侧和右侧,所述横梁固定至所述地板,所述横梁的左端与所述左纵梁相连且右端与所述右纵梁相连,所述横梁与所述地板之间限定有地板组件空腔;左连接件和右连接件,所述左连接件的下端和所述右连接件的下端分别与所述横梁的左端和右端相连,所述左连接件的内部构造有左连接件空腔且所述右连接件的内部均构造有右连接件空腔;左减震器支座和右减震器支座,所述左减震器支座分别固定在所述左纵梁与所述左连接件之间,所述右减震器支座分别固定在所述右纵梁与所述右连接件之间;左侧围组件和右侧围组件,所述左侧围组件的下端与所述左连接件的上端相连,所述右侧围组件的下端与所述右连接件的上端相连,所述左侧围组件的内部构造有左侧围组件空腔且所述右侧围组件的内部构造有右侧围组件空腔;以及顶盖组件,所述顶盖组件的左端和右端分别与所述左侧围组件的上端和所述右侧围组件的上端相连,所述顶盖组件的内部构造有顶盖组件空腔。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身通过设置上述内部构造有空腔的闭合的环状结构,使得车辆在颠簸路段运行时,所述左减震器支座和所述右减震器支座将减震器反馈力通过上述闭合的环状结构进行立体的传递,从而不仅保证了传递能量的充分吸收,还保证了能量传递的稳定性,且由于上述闭合的环状结构内部均构造有空腔,因此相比非空腔结构,该闭合的环状空腔结构吸能效果更好,且更加轻量化,进而使得所述车身受到较小的冲击能力,保证了所述车身的可靠性。因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身具有在受到冲击时稳定性高、可靠性高等优点。
另外,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的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左连接件包括:左轮罩,所述左轮罩的底部焊接在所述左纵梁上;左侧围地板连接板,所述左侧围地板连接板焊接在所述左轮罩的内侧以在所述左侧围地板连接板与所述左轮罩之间限定出第一左子空腔;以及左轮罩加强板,所述左轮罩加强板焊接在所述左轮罩的外侧以在所述左轮罩加强板与所述左轮罩之间限定出第二左子空腔;其中,所述第一左子空腔与所述第二左子空腔构成所述左连接件空腔。由此所述左连接件可以更好地吸收冲击能量。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左子空腔与所述第二左子空腔在所述车身的宽度方向上彼此相对。由此可以使所述左连接件形成为盒状结构,从而进一步提高所述右连接件的结构强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右连接件包括:右轮罩,所述右轮罩的底部焊接在所述右纵梁上;右侧围地板连接板,所述右侧围地板连接板焊接在所述右轮罩的内侧以在所述右侧围地板连接板与所述右轮罩之间限定出第一右子空腔;以及右轮罩加强板,所述右轮罩加强板焊接在所述右轮罩的外侧以在所述右轮罩加强板与右轮罩之间限定出第二右子空腔;其中,所述第一右子空腔和所述第二右子空腔构成所述右连接件空腔。由此所述右连接件可以更好地吸收冲击能量。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右子空腔与所述第二右子空腔在所述车身的宽度方向上彼此相对。由此可以使所述右连接件形成为盒状结构,从而进一步提高所述右连接件的结构强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左侧围组件包括:左侧围外板;左C柱,所述左C柱焊接在所述左侧围外板的内侧以在所述左C柱与所述左侧围外板之间限定出所述的左侧围组件空腔。由此所述左侧围组件可以更好地吸收冲击能量。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右侧围组件包括:右侧围外板;右C柱,所述右C柱焊接在所述右侧围外板的内侧以在所述右C柱与所述右侧围外板之间限定出所述的右侧围组件空腔。由此所述右侧围组件可以更好地吸收冲击能量。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顶盖组件包括:顶盖外板;以及顶盖横梁,所述顶盖横梁焊接在所述顶盖外板的内侧以在所述顶盖横梁与所述顶盖外板之间限定出所述顶盖组件空腔。由此所述顶盖组件可以更好地吸收冲击能量。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横梁包括:上横梁,所述上横梁焊接在所述地板的上面以在所述上横梁与所述地板之间限定出上子腔室;以及下横梁,所述下横梁焊接在所述地板的下面以在所述下横梁与所述地板之间限定出下子腔室;其中所述上子腔室与所述下子腔室构成所述地板组件空腔。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所述的车身。由此不但使得所述横梁的结构强度更高,而且更有利于冲击能量的吸收。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身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身的底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面参照图1-图2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身1。如图1-图2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身1包括地板组件10、左连接件、右连接件、左减震器支座40、右减震器支座50、左侧围组件、右侧围组件和顶盖组件。其中,上下方向如图1-图2中的箭头A所示,左右方向如图1-图2中的箭头B所示,前后方向如图1-图2中的箭头C所示。上下方向为车身的高度方向,左右方向为车身的宽度方向。
地板组件10包括地板110、左纵梁120、右纵梁130和横梁140,左纵梁120和右纵梁130分别设在地板110的左侧和右侧,横梁140固定至地板110,横梁140的左端与左纵梁120相连且横梁140的右端与右纵梁130相连,横梁140与地板110之间限定有地板组件空腔。
左连接件的下端和右连接件的下端分别与横梁140的左端和横梁140的右端相连,左连接件的内部构造有左连接件空腔且右连接件的内部均构造有右连接件空腔。如图1-图2所示,左连接件和右连接件在车身的宽度方向上对应且左连接件和右连接件分别在车身的高度方向上向上延伸。
左减震器支座40分别固定在左纵梁120与左连接件之间,右减震器支座50分别固定在右纵梁130与右连接件之间。
左侧围组件的下端与左连接件的上端相连,右侧围组件的下端与右连接件的上端相连,左侧围组件的内部构造有左侧围组件空腔且右侧围组件的内部构造有右侧围组件空腔。
顶盖组件的左端和顶盖组件的右端分别与左侧围组件的上端和右侧围组件的上端相连,顶盖组件的内部构造有顶盖组件空腔。
由此,地板组件10、左连接件和右连接件、左侧围组件和右侧围组件以及顶盖组件构成闭合的环状结构且上述每个组件的内部均构造有空腔。
当车辆在颠簸路运行时,因左减震器支座40与左连接件和左纵梁120均相连,右减震器支座50与右连接件和右纵梁130均相连,左减震器支座40和右减震器支座50将减震器反馈力在前后方向上传递给左纵梁120和右纵梁130。在左右方向上即车身的宽度方向上传递给横梁140。在上下方向上即车身的高度方向上先后通过左连接件和右连接件分别传递给左侧围组件和右侧围组件以及顶盖组件。也就是说,减震器反馈力通过所述闭合的环状结构的传递和能量吸收以减小对车身1的冲击。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身1通过设置上述内部构造有空腔的闭合的环状结构,使得车辆在颠簸路段运行时,左减震器支座40和右减震器支座50将减震器反馈力通过上述闭合的环状结构进行立体的传递,从而不仅保证了传递能量的充分吸收,还保证了能量传递的稳定性,且由于上述闭合的环状结构内部均构造有空腔,因此相比非空腔结构,该闭合的环状空腔结构吸能效果更好,且更加轻量化,进而使得车身1受到较小的冲击能力,保证了车身1的可靠性。因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身1具有在受到冲击时稳定性高、可靠性高等优点。
有利地,如图1和图2所示,横梁140可以包括上横梁141和下横梁142。上横梁141可以焊接在地板110的上面以在上横梁141与地板110之间限定出上子腔室,下横梁142可以焊接在地板110的下面以在所下横梁142与地板110之间限定出下子腔室,其中所述上子腔室与所述下子腔室构成所述地板组件空腔。由此不但使得横梁140的结构强度更高,而且更有利于能量的吸收。
此外,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示例中,左纵梁120可以包括左上纵梁和左下纵梁,右纵梁130可以包括右上纵梁和右下纵梁,所述左上纵梁和所述左下纵梁之间限定出左纵梁空腔,所述右上纵梁和所述右下纵梁之间限定出右纵梁空腔。由此不但使得左纵梁120和右纵梁130的结构强度更高,而且更有利于能量的吸收。
如图1和图2所示,左连接件可以包括左轮罩210、左侧围地板连接板220和左轮罩加强板(图中未示出)。左轮罩210的底部可以焊接在左纵梁120上,左侧围地板连接板220可以焊接在左轮罩210的内侧以在左侧围地板连接板220与左轮罩210之间限定出第一左子空腔。左轮罩加强板可以焊接在左轮罩210的外侧以在左轮罩加强板与左轮罩210之间限定出第二左子空腔。其中,所述第一左子空腔与所述第二左子空腔构成所述左连接件空腔。
有利地,所述第一左子空腔与所述第二左子空腔可以在车身1的宽度方向上彼此相对。由此可以使左连接件形成为盒状结构,从而进一步提高左连接件的结构强度和吸能效果。
如图1-图2所示,右连接件可以包括右轮罩310、右侧围地板连接板320和右轮罩加强板330。右轮罩310的底部可以焊接在右纵梁130上。右侧围地板连接板320可以焊接在右轮罩310的内侧以在右侧围地板连接板320与右轮罩310之间限定出第一右子空腔。右轮罩加强板330可以焊接在右轮罩310的外侧以在右轮罩加强板330与右轮罩310之间限定出第二右子空腔。其中,所述第一右子空腔和所述第二右子空腔构成所述右连接件空腔。
有利地,所述第一右子空腔与所述第二右子空腔可以在车身1的宽度方向上彼此相对。由此可以使右连接件形成为盒状结构,从而进一步提高右连接件的结构强度和吸能效果。
其中,左减震器支座40分别固定在左纵梁120与左轮罩加强板之间,右减震器支座50分别固定在右纵梁130与右轮罩加强板330之间,以便于将减震器反馈力传递给所述闭合的环状结构。也就是说,左减震器支座40和右减震器支座50为减震器反馈力与所述闭合的环状结构之间的传力通道。
具体而言,左侧围地板连接板220、左轮罩加强板、右侧围地板连接板320和右轮罩加强板330的横截面均可以是大体U形。左侧围地板连接板220、左轮罩加强板、右侧围地板连接板320和右轮罩加强板330中的每一个均可以具有前翻边和后翻边。左侧围地板连接板220的前翻边和后翻边分别与左轮罩加强板的前翻边和后翻边在车身1的宽度方向上相对。右侧围地板连接板320的前翻边和后翻边分别与右轮罩加强板330的前翻边和后翻边在车身1的宽度方向上相对。
左侧围地板连接板220、左轮罩加强板和左轮罩210可以通过点焊相连,焊点可以均匀地分布在所述前翻边和所述后翻边上,以便形成所述左连接件空腔。右侧围地板连接板320、右轮罩加强板330和右轮罩310可以通过点焊相连,焊点可以均匀地分布在右轮罩加强板330的前翻边和所述后翻边上,以便形成所述右连接件空腔。由此左连接件和右连接件可以更好地吸收冲击能量。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左侧围组件包括左侧围外板(图中未示出)和左C柱610。左C柱610可以焊接在所述左侧围外板的内侧以在左C柱610与所述左侧围外板之间限定出所述的左侧围组件空腔。
右侧围组件包括右侧围外板(图中未示出)和右C柱710。右C柱710可以焊接在所述右侧围外板的内侧以在右C柱710与所述右侧围外板之间限定出所述的右侧围组件空腔。
具体而言,左C柱610和右C柱710的横截面均可以是大体U形,且左C柱610和右C柱710中的每一个均可以具有前翻边和后翻边。左C柱610和所述左侧围外板通过点焊相连,且焊点可以均匀地分布在所述前翻边和所述后翻边上,以便形成所述左侧围组件空腔。右C柱710和所述右侧围外板通过点焊相连,且焊点可以均匀地分布在所述前翻边和所述后翻边上,以便形成所述右侧围组件空腔。由此左侧围组件和右侧围组件可以更好地吸收冲击能量。有利地,所述点焊可以为无痕点焊,由此可以使车身1的外形更美观。此外,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左侧围组件还可以包括左C柱加强板,右侧围组件还可以包括右C柱加强板,由此可以进一步提高左侧围组件和右侧围组件的结构强度。
顶盖组件可以包括顶盖外板(图中未示出)和顶盖横梁810。顶盖横梁810可以焊接在所述顶盖外板的内侧以在顶盖横梁810与所述顶盖外板之间限定出所述顶盖组件空腔。
具体而言,顶盖横梁810的横截面也可以是大体U形,且顶盖横梁810可以具有前翻边和后翻边。顶盖外板和顶盖横梁810通过点焊相连,且焊点可以均匀地分布在所述前翻边和所述后翻边上,以便形成所述顶盖组件空腔。由此顶盖组件可以更好地吸收冲击能量。
下面根据上述实施例的车身1的具体结构,以左减震器支座40受到冲击为例描述车辆在颠簸路运行时,减震器反馈力的传递路径:
左减震器支座40将减震器反馈力在前后方向上传递给左纵梁120。在左右方向上即车身的宽度方向上传递给横梁140。在上下方向上即车身的高度方向上依次通过左轮罩加强板、左轮罩210和左侧围地板连接板220传递给左C柱610,左C柱610又将一部分力沿车身1的前后方向传递给所述左侧围外板,同时左C柱610又将另一部分力传递给顶盖横梁810。由于车身1的结构为左右对称的,因此右减震器支座50受到冲击时减震器反馈力的传递路径与左减震器支座40受到冲击时减震器反馈力的传递路径大体相同。
由此减震器反馈力通过上述闭合的环状结构进行立体的传递和能量吸收后对车身1的冲击力减小,尤其是减小了对轮罩区域的冲击力。因而在车身1设计时,可以适当降低左轮罩210和右轮罩310的材料强度,从而可以节省材料成本,降低车身1的制造成本。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身1具有能量传递的稳定性高、可靠性高、制造成本低等优点。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车身1。因而,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具有能量传递的稳定性高、可靠性高、制造成本低等优点。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车身,其特征在于,包括:
地板组件,所述地板组件包括地板、左纵梁、右纵梁和横梁,所述左纵梁和所述右纵梁分别设在所述地板的左侧和右侧,所述横梁固定至所述地板,所述横梁的左端与所述左纵梁相连且右端与所述右纵梁相连,所述横梁与所述地板之间限定有地板组件空腔;
左连接件和右连接件,所述左连接件的下端和所述右连接件的下端分别与所述横梁的左端和右端相连,所述左连接件的内部构造有左连接件空腔且所述右连接件的内部均构造有右连接件空腔;
左减震器支座和右减震器支座,所述左减震器支座分别固定在所述左纵梁与所述左连接件之间,所述右减震器支座分别固定在所述右纵梁与所述右连接件之间;
左侧围组件和右侧围组件,所述左侧围组件的下端与所述左连接件的上端相连,所述右侧围组件的下端与所述右连接件的上端相连,所述左侧围组件的内部构造有左侧围组件空腔且所述右侧围组件的内部构造有右侧围组件空腔;以及
顶盖组件,所述顶盖组件的左端和右端分别与所述左侧围组件的上端和所述右侧围组件的上端相连,所述顶盖组件的内部构造有顶盖组件空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左连接件包括:
左轮罩,所述左轮罩的底部焊接在所述左纵梁上;
左侧围地板连接板,所述左侧围地板连接板焊接在所述左轮罩的内侧以在所述左侧围地板连接板与所述左轮罩之间限定出第一左子空腔;以及
左轮罩加强板,所述左轮罩加强板焊接在所述左轮罩的外侧以在所述左轮罩加强板与所述左轮罩之间限定出第二左子空腔;
其中,所述第一左子空腔与所述第二左子空腔构成所述左连接件空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左子空腔与所述第二左子空腔在所述车身的宽度方向上彼此相对。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右连接件包括:
右轮罩,所述右轮罩的底部焊接在所述右纵梁上;
右侧围地板连接板,所述右侧围地板连接板焊接在所述右轮罩的内侧以在所述右侧围地板连接板与所述右轮罩之间限定出第一右子空腔;以及
右轮罩加强板,所述右轮罩加强板焊接在所述右轮罩的外侧以在所述右轮罩加强板与右轮罩之间限定出第二右子空腔;
其中,所述第一右子空腔和所述第二右子空腔构成所述右连接件空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右子空腔与所述第二右子空腔在所述车身的宽度方向上彼此相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围组件包括:
左侧围外板;
左C柱,所述左C柱焊接在所述左侧围外板的内侧以在所述左C柱与所述左侧围外板之间限定出所述的左侧围组件空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右侧围组件包括:
右侧围外板;
右C柱,所述右C柱焊接在所述右侧围外板的内侧以在所述右C柱与所述右侧围外板之间限定出所述的右侧围组件空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组件包括:
顶盖外板;以及
顶盖横梁,所述顶盖横梁焊接在所述顶盖外板的内侧以在所述顶盖横梁与所述顶盖外板之间限定出所述顶盖组件空腔。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包括:
上横梁,所述上横梁焊接在所述地板的上面以在所述上横梁与所述地板之间限定出上子腔室;以及
下横梁,所述下横梁焊接在所述地板的下面以在所述下横梁与所述地板之间限定出下子腔室;其中所述上子腔室与所述下子腔室构成所述地板组件空腔。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
CN201310214786.2A 2013-05-31 2013-05-31 车身及具有该车身的车辆 Active CN10327396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214786.2A CN103273963B (zh) 2013-05-31 2013-05-31 车身及具有该车身的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214786.2A CN103273963B (zh) 2013-05-31 2013-05-31 车身及具有该车身的车辆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73963A CN103273963A (zh) 2013-09-04
CN103273963B true CN103273963B (zh) 2015-08-05

Family

ID=490566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214786.2A Active CN103273963B (zh) 2013-05-31 2013-05-31 车身及具有该车身的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27396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90380A (zh) * 2015-03-02 2015-05-06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减振器支座加强结构
JP6540845B1 (ja) * 2018-03-06 2019-07-10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車体構造
JP6540844B1 (ja) * 2018-03-06 2019-07-10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車体構造
CN111038595A (zh) * 2019-11-29 2020-04-21 上海龙创汽车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c柱c形加强结构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18780A (en) * 1985-10-01 1991-05-28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Vehicle lower body structure
DE102004024860A1 (de) * 2004-05-19 2005-12-15 Deutsches Zentrum für Luft- und Raumfahrt e.V. Karosserie für ein Personenkraftfahrzeug
CN102001362A (zh) * 2009-08-27 2011-04-0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构造
CN202623839U (zh) * 2012-05-30 2012-12-26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 一种减震器安装板及汽车地板总成连接结构
CN102963429A (zh) * 2011-08-29 2013-03-13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身结构及制造车身的方法
CN202935431U (zh) * 2012-11-20 2013-05-15 东风汽车公司 车身骨架结构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18780A (en) * 1985-10-01 1991-05-28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Vehicle lower body structure
DE102004024860A1 (de) * 2004-05-19 2005-12-15 Deutsches Zentrum für Luft- und Raumfahrt e.V. Karosserie für ein Personenkraftfahrzeug
CN102001362A (zh) * 2009-08-27 2011-04-0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构造
CN102963429A (zh) * 2011-08-29 2013-03-13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身结构及制造车身的方法
CN202623839U (zh) * 2012-05-30 2012-12-26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 一种减震器安装板及汽车地板总成连接结构
CN202935431U (zh) * 2012-11-20 2013-05-15 东风汽车公司 车身骨架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73963A (zh) 2013-09-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097922U (zh) 一种纯电动汽车电池包安装板布置结构
CN103407494B (zh) 用于车架的纵梁
CN103273963B (zh) 车身及具有该车身的车辆
CN201777299U (zh) 电动车辆的底部结构
CN202728361U (zh) 仪表板横梁转向柱固定支架总成
CN104512466A (zh) 车身及具有该车身的车辆
CN104802863A (zh) 车身及具有该车身的车辆
CN113998009A (zh) 汽车及其后地板骨架总成
CN102398559B (zh) 客车正碰溃缩机构
CN105383563A (zh) 一种汽车副车架
CN204605553U (zh) 电动车及用于电动车的电池箱固定组件
KR101277861B1 (ko) 전기 자동차의 전방 차체
CN203974954U (zh) 汽车副车架与车身连接加强板结构
CN104827926A (zh) 电动车及用于电动车的电池箱固定组件
CN103318265B (zh) 汽车后部传力结构
CN103465967A (zh) 车身顶盖的加强结构及包括其的汽车
CN205381315U (zh) 车身结构及具有该车身结构的车辆
CN106564531B (zh) 一种前主纵梁及具有该前主纵梁的汽车
CN202686535U (zh) 一种新型翼子板梁结构
CN205553848U (zh) 车辆后减震器安装装置及车架
CN101138990A (zh) 一种轿车的封闭式后地板加强梁架
CN205097921U (zh) 一种纯电动汽车电池包安装点结构
CN211252761U (zh) 一种纵梁前段结构
KR20130070358A (ko) 차량용 범퍼 빔 유닛
CN103029758B (zh) 一种轻型卡车驾驶室前围总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