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10760A - 一种提高沼泽地固碳能力的方法及其评价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提高沼泽地固碳能力的方法及其评价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10760A
CN103210760A CN2013101108697A CN201310110869A CN103210760A CN 103210760 A CN103210760 A CN 103210760A CN 2013101108697 A CN2013101108697 A CN 2013101108697A CN 201310110869 A CN201310110869 A CN 201310110869A CN 103210760 A CN103210760 A CN 10321076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rshland
solid carbon
target area
ability
improv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11086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富亿
李秀军
刘兴土
文波龙
李晓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ortheast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Agroecology of CAS
Original Assignee
Northeast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Agroecology of C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ortheast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Agroecology of CAS filed Critical Northeast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Agroecology of CAS
Priority to CN201310110869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210760A/zh
Publication of CN1032107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1076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8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fisheries management
    • Y02A40/81Aquaculture, e.g. of fish

Landscapes

  • Cultivation Of Plants (AREA)

Abstract

一种提高沼泽地固碳能力的方法及其评价方法,它涉及一种提高沼泽地固碳能力的方法及其评价方法。本发明是要解决现有天然沼泽地植被退化导致生物固碳能力下降以及天然沼泽地水体固碳能力较低,并且没有方法能够简便快速的评价提高沼泽地固碳能力的问题,本发明方法为:一、提高沼泽地固碳能力的目标区域的土建工程实施;二、提高沼泽地固碳能力的水生经济动物放流增殖;三、提高沼泽地固碳能力的植被恢复。评价方法为:通过生长期内沼泽地内的固碳生物所固定的碳的总量来评价目标区域的沼泽地固碳能力,本发明应用于生态科学技术领域。

Description

一种提高沼泽地固碳能力的方法及其评价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高沼泽地固碳能力的方法及其评价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大气二氧化碳(CO2)浓度的升高和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温室气体的减排工作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利用陆地生态系统进行固碳活动的研究成了全球所关注的问题。《京都议定书》把陆地生态系统固碳的能力用于充抵减排义务,但也只考虑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实际上,其他类型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也不容忽视。沼泽地是地球内陆天然湿地的主要类型之一,也是重要的陆地有机碳库之一。然而,自然和人为等诸多因素共同影响了沼泽地的固碳能力,其中,排水疏干和农业垦殖是导致沼泽地固碳能力下降的主要因素之一。
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沼泽地在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天然沼泽地水体固碳能力较低,并且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也可导致沼泽地的固碳能力下降乃至丧失,同时没有方法能够准确的评价提高沼泽地固碳能力。因此,开展提高沼泽地固碳能力的研究,无疑对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将产生积极作用。有关报道尚不多见,更未见相关专利申请。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要解决现有天然沼泽地植被退化导致生物固碳能力下降以及天然沼泽地水体固碳能力较低,并且没有方法能够准确的评价提高沼泽地固碳能力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提高沼泽地固碳能力的方法及其评价方法。
本发明一种提高沼泽地固碳能力的方法,是通过以下步骤进行:
一、提高沼泽地固碳能力的目标区域的土建工程实施:将实施提高沼泽地固碳能力的目标区域划分成若干个单元,每个单元的面积为100~200hm2,在每个单元的四周边界处开挖封闭式环形沟,封闭式环形沟的深度为1.2~1.5m,宽度为5~10m,每个单元内部挖“十”字形明水沟出土,明水沟的宽度为1.5~2.0m,深度为1.0~1.2m,明水沟与封闭式环形沟相通,河流或引水渠与每个单元的四周边界处的封闭式环形沟相通并给排水;其中,分别收集封闭式环形沟和明水沟挖出来的土壤和植被,土壤用于在每个单元的四周边界处制成堤坝,植被移栽到目标区域中植被稀疏的地方;
二、提高沼泽地固碳能力的水生经济动物放流增殖:根据目标区域的沼泽地水体中的天然饵料种类,选择不同食性且能够利用目标区域的沼泽地水体中的天然饵料进行自然繁殖与增殖种群数量的水生经济动物作为放流增殖的对象;
三、提高沼泽地固碳能力的植被恢复:a、5~6月份,在移栽草墩的地方和水生植被覆盖区施基肥;b、按照水生动物和水生植物的共生对水量的需要,通过目标区域内的河流或引水渠的给排水,来调控目标区域的沼泽地的水量,使植被覆盖区的水深6月10日之前为5~20cm,6月10日~9月10日为20~30cm,9月10日以后自然蒸发至干,即完成提高沼泽地固碳能力的方法。
本发明的一种评价提高沼泽地固碳能力的方法,是通过以下步骤进行:c、9月份以后,当目标区域内的沼泽地水量都集中到权利要求1所述的封闭式环形沟和明水沟时,开始收获封闭式环形沟和明水沟内的水生经济动物;冬季沼泽地干涸以后,收获目标区域内的水生植物的地上部分;d、通过生长期内沼泽地内的固碳生物所固定的碳的总量来评价目标区域的沼泽地固碳能力,固碳生物所固定的碳的总量采用以下公式计算:A=0.02734∑βY,即完成提高沼泽地固碳能力的评价方法;其中,A为目标区域的沼泽地的固碳能力kg/hm2;Y为目标区域的沼泽地固碳生物的实际收获量kg/hm2;β为目标区域的沼泽地固碳生物的能量换算系数,水生植物能量换算系数为19.38MJ/kg,鱼类能量换算系数为4.20MJ/kg,虾类能量换算系数为3.28MJ/kg,蟹类能量换算系数为5.28MJ/kg。
本发明通过提高沼泽地的生物生产力和生物种群效益,构建起高生物量、高固碳能力的水生生物群落,促进沼泽地中地上部分的水生植被通过光合作用直接吸收、固定并储存大气中的碳;植被的地上部分所固定的大气碳通过收获而移出大气,而由植被的根系所固定的大气碳,则借助于有机质的腐化作用将其储存在沼泽地的土壤环境中。并提出通过水生经济动物放流增殖来发挥水生生物的固碳功能的方法,利用水生动物的生长活动与增殖过程,促进沼泽地水体中的天然饵料生物吸收、固定水体中的碳,将其中一部分饵料生物所固定的水体碳通过生物食物网机制以生物量的形式转化为水生经济动物产品,再通过收获水生经济动物产品把这些已转化为生物产品的水体碳移出水体,从而提高沼泽地水体对大气碳的吸收能力,实现以沼泽地水体为碳的移出通道,进而间接移走大气碳的目的。本发明针对沼泽地植被退化、自然固碳能力下降的现实,选择天然草本沼泽地为研究对象,以田间工程和生物共生原理、增殖生物学原理为基础,利用水生生物的固碳功能,通过水生经济动物放流增殖与退化植被恢复的措施,来共同构建高固碳能力的水生生物群落,从而提高沼泽地的整体固碳能力。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生态、环保的有效方法来提高内陆天然沼泽地的固碳能力,为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提供新途径。
本发明的评价方法简便、精确,能快速准确的评价沼泽地固碳能力的提高程度。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一:本实施方式一种提高沼泽地固碳能力的方法,是通过以下步骤进行:
一、提高沼泽地固碳能力的目标区域的土建工程实施:将实施提高沼泽地固碳能力的目标区域划分成若干个单元,每个单元的面积为100~200hm2,在每个单元的四周边界处开挖封闭式环形沟,封闭式环形沟的深度为1.2~1.5m,宽度为5~10m,每个单元内部挖“十”字形明水沟出土,明水沟的宽度为1.5~2.0m,深度为1.0~1.2m,明水沟与封闭式环形沟相通,河流或引水渠与每个单元的四周边界处的封闭式环形沟相通并给排水;其中,分别收集封闭式环形沟和明水沟挖出来的土壤和植被,土壤用于在每个单元的四周边界处制成堤坝,植被移栽到目标区域中植被稀疏的地方;
二、提高沼泽地固碳能力的水生经济动物放流增殖:根据目标区域的沼泽地水体中的天然饵料种类,选择不同食性且能够利用目标区域的沼泽地水体中的天然饵料进行自然繁殖与增殖种群数量的水生经济动物作为放流增殖的对象;
三、提高沼泽地固碳能力的植被恢复:a、5~6月份,在移栽草墩的地方和水生植被覆盖区施基肥;b、按照水生动物和水生植物的共生对水量的需要,通过目标区域内的河流或引水渠的给排水,来调控目标区域的沼泽地的水量,使植被覆盖区的水深6月10日之前为5~20cm,6月10日~9月10日为20~30cm,9月10日以后自然蒸发至干,即完成提高沼泽地固碳能力的方法。
本实施方式通过提高沼泽地的生物生产力和生物种群效益,构建起高生物量、高固碳能力的水生生物群落,促进沼泽地中地上部分的水生植被通过光合作用直接吸收、固定并储存大气中的碳;植被的地上部分所固定的大气碳通过收获而移出大气,而由植被的根系所固定的大气碳,则借助于有机质的腐化作用将其储存在沼泽地的土壤环境中。并提出通过水生经济动物放流增殖来发挥水生生物的固碳功能的方法,利用水生动物的生长活动与增殖过程,促进沼泽地水体中的天然饵料生物吸收、固定水体中的碳,将其中一部分饵料生物所固定的水体碳通过生物食物网机制以生物量的形式转化为水生经济动物产品,再通过收获水生经济动物产品把这些已转化为生物产品的水体碳移出水体,从而提高沼泽地水体对大气碳的吸收能力,实现以沼泽地水体为碳的移出通道,进而间接移走大气碳的目的。本实施方式针对沼泽地植被退化、自然固碳能力下降的现实,选择天然草本沼泽地为研究对象,以田间工程和生物共生原理、增殖生物学原理为基础,利用水生生物的固碳功能,通过水生经济动物放流增殖与退化植被恢复的措施,来共同构建高固碳能力的水生生物群落,从而提高沼泽地的整体固碳能力。本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生态、环保的有效方法来提高内陆天然沼泽地的固碳能力,为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提供新途径。
具体实施方式二: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不同的是步骤一中的目标区域为内陆河漫滩型天然草本沼泽地;目标区域内有河流补水或有引水渠给排水,给排水量可调控。其他步骤和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三: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或二不同的是步骤一中的目标区域的沼泽地水质要符合《GB11607-89渔业水质标准》和《NY5051-2001 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的要求。其他步骤和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一或二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四: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三之一不同的是步骤二中的天然饵料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有机腐屑和大型水生植物。其他步骤和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三之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五: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四之一不同的是步骤二中的大型水生植物包括沉水植物。其他步骤和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四之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六: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五之一不同的是步骤二中的水生经济动物为鱼类、虾类和蟹。其他步骤和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五之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七: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六之一不同的是步骤三中施基肥为施发酵腐熟的农家肥30~45t/hm2。其他步骤和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六之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七:本实施方式的一种评价提高沼泽地固碳能力的方法,是通过以下步骤进行:c、9月份以后,当目标区域内的沼泽地水量都集中到权利要求1所述的封闭式环形沟和明水沟时,开始收获封闭式环形沟和明水沟内的水生经济动物;冬季沼泽地干涸以后,收获目标区域内的水生植物的地上部分;d、通过生长期内沼泽地内的固碳生物所固定的碳的总量来评价目标区域的沼泽地固碳能力,固碳生物所固定的碳的总量采用以下公式计算:A=0.02734∑βY,即完成提高沼泽地固碳能力的评价方法;其中,A为目标区域的沼泽地的固碳能力kg/hm2;Y为目标区域的沼泽地固碳生物的实际收获量kg/hm2;β为目标区域的沼泽地固碳生物的能量换算系数,水生植物能量换算系数为19.38MJ/kg,鱼类能量换算系数为4.20MJ/kg,虾类能量换算系数为3.28MJ/kg,蟹类能量换算系数为5.28MJ/kg。
本实施方式的评价方法简便、精确,能快速准确的评价沼泽地固碳能力的提高程度。
具体实施方式九: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八不同的是步骤d中的固碳生物包括放流增殖的水生经济动物和水生植物的地上部分的生物量。其他步骤和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八相同。
通过以下试验验证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试验1、本试验一种提高沼泽地固碳能力的方法,是通过以下步骤进行:一、提高沼泽地固碳能力的目标区域的土建工程实施:将实施提高沼泽地固碳能力的目标区域划分成若干个单元,每个单元的面积为150hm2,在每个单元的四周边界处开挖封闭式环形沟,封闭式环形沟的深度为1.5m,宽度为10m,每个单元内部挖“十”字形明水沟出土,明水沟的宽度为2.0m,深度为1.2m,明水沟与封闭式环形沟相通,河流或引水渠与每个单元的四周边界处的封闭式环形沟相通并给排水;其中,分别收集封闭式环形沟和明水沟挖出来的土壤和植被,其中土壤用于制成堤坝,植被移栽到目标区域中植被稀疏的地方;二、提高沼泽地固碳能力的水生经济动物放流增殖:根据目标区域的沼泽地水体中的天然饵料种类,选择不同食性且能够利用目标区域的沼泽地水体中的天然饵料进行自然繁殖与增殖种群数量的水生经济动物作为放流增殖的对象;三、提高沼泽地固碳能力的植被恢复:a、5~6月份,在移栽草墩的地方和水生植被覆盖区施基肥;b、按照水生动物和水生植物的共生对水量的需要,通过目标区域内的河流或引水渠的给排水,来调控目标区域的沼泽地的水量,使植被覆盖区的水深6月10日之前为5~20em,6月10日~9月10日为20~30em,9月10日以后自然蒸发至干,即完成提高沼泽地固碳能力的方法。
本试验的目标区域:位于吉林省大安市大岗子镇牛心套堡苇场内,为内陆河漫滩型天然草本沼泽地,由霍林河和洮儿河水运动产生的河间洼地积水形成,常年积水深度为20~50em,主要来自洮儿河,灌、排水方便;植被类型以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为主,其中挺水植物有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狭叶香蒲(Typha angustifolia)和荆三棱(Scirpus yagara);沉水植物有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苦草(Vallisneria spiralis)和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地上植物的年平均生物量为1872kg/hm2;开春化冻前,将目标区域冬季收割后剩余的草墩和水生植被烧掉;
本试验2009~2011年目标区域的沼泽地选择放流增殖的水生经济动物包括:以浮游植物、浮游动物为食的鲢鱼(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和鳙鱼(Aristichthys nobilis),以底栖动物和有机腐屑为食的鲤鱼(Cprinus Cyprinus carpio)和银鲫(Carassius auratusgibelio),杂食性的秀丽白虾(Palaemon modestus)和日本沼虾(Macrobrachius nipponnsis),以及以水草为主的杂食性动物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鱼类、虾类、中华绒螯蟹的平均放流规格分别为108.21g/尾、0.36g/尾和5.00g/只,平均放流重量分别为25.43kg/hm2、1.09kg/hm2和12.26kg/hm2,平均放流密度分别为235尾/hm2、2991尾/hm2和2454只/hm2,详见表1;本试验2009~2011年目标区域的沼泽地水生植物、鱼类、虾类和中华绒螯蟹的实际收获量见表2。
表1 2009~2011年目标区域的沼泽地鱼类、虾类和中华绒螯蟹的放流情况
Figure BDA00002998344400061
表2 2009~2011年目标区域的沼泽地水生植物、鱼类、虾类和中华绒螯蟹的实际收获量
Figure BDA00002998344400062
试验2、一种评价提高沼泽地固碳能力的方法:c、9月份以后,当目标区域内的沼泽地水量都集中到环形沟和明水沟时,开始收获环形沟和明水沟内的水生经济动物;冬季结冰后收获目标区域内的水生植物的地上部分;d、通过生长期内沼泽地内的固碳生物所固定的碳的总量来评价目标区域的沼泽地固碳能力,固碳生物所固定的碳的总量采用以下公式计算:A=0.02734∑βY;其中,A为目标区域的沼泽地的固碳能力kg/hm2;Y为目标区域的沼泽地固碳生物的实际收获量kg/hm2;β为目标区域的沼泽地固碳生物的能量换算系数,水生植物能量换算系数为19.38MJ/kg,鱼类能量换算系数为4.20MJ/kg,虾类能量换算系数为3.28MJ/kg,蟹类能量换算系数为5.28MJ/kg;根据试验1的实际收获量分别计算鱼类、虾类、中华绒螯蟹和水生植物的固碳能力;详见表3。
表3:2009~2011年目标区域的沼泽地固碳能力(kg/hm2)
Figure BDA00002998344400071
由表3可知,采用试验1的方法,经过3年的连续实施,使目标区域的沼泽地固碳生物的年平均收获量达到4248.22kg/hm2,比实施前增加了2376.22kg/hm2,增幅为126.93%;目标区域的沼泽地的年平均固碳能力达到1951.25kg/hm2,比实施前增加了959.37kg/hm2,增幅为96.72%。
因此由试验2的结果可知,试验1的方法选择天然草本沼泽地为研究对象,以田间工程和生物共生原理、增殖生物学原理为基础,利用水生生物的固碳功能,通过水生经济动物放流增殖与退化植被恢复的措施,来共同构建高固碳能力的水生生物群落,从而提高沼泽地的整体固碳能力。因此,本试验的方法是一种生态、环保的有效方法来提高内陆天然沼泽地的固碳能力,为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提供新途径。

Claims (9)

1.一种提高沼泽地固碳能力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提高沼泽地固碳能力的方法是通过以下步骤进行:
一、提高沼泽地固碳能力的目标区域的土建工程实施:将预提高沼泽地固碳能力的目标区域划分成若干个单元,每个单元的面积为100~200hm2,在每个单元的四周边界处开挖封闭式环形沟,封闭式环形沟的深度为1.2~1.5m,宽度为5~10m,每个单元内部挖“十”字形明水沟出土,明水沟的宽度为1.5~2.0m,深度为1.0~1.2m,明水沟与封闭式环形沟相通,河流或引水渠与每个单元的四周边界处的封闭式环形沟相通并给排水;其中,分别收集封闭式环形沟和明水沟挖出来的土壤和植被,土壤用于在每个单元的四周边界处制成堤坝,植被移栽到目标区域中植被稀疏的地方;
二、提高沼泽地固碳能力的水生经济动物放流增殖:根据目标区域的沼泽地水体中的天然饵料种类,选择不同食性且能够利用目标区域的沼泽地水体中的天然饵料进行自然繁殖与增殖种群数量的水生经济动物作为放流增殖的对象;
三、提高沼泽地固碳能力的植被恢复:a、5~6月份,在步骤一中移栽植被的地方和水生植被覆盖区施基肥;b、按照水生动物和水生植物的共生对水量的需要,通过目标区域内的河流或引水渠的给排水,来调控目标区域的沼泽地的水量,使植被覆盖区的水深6月10日之前为5~20cm,6月10日~9月10日为20~30cm,9月10日以后自然蒸发至干,即完成提高沼泽地固碳能力的方法。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沼泽地固碳能力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所述的目标区域为内陆河漫滩型天然草本沼泽地;目标区域内有河流补水或有引水渠给排水,给排水量可调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沼泽地固碳能力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所述的目标区域的沼泽地水质要符合《GB 11607-89 渔业水质标准》和《NY 5051-2001 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的要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沼泽地固碳能力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所述的天然饵料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有机腐屑和大型水生植物。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提高沼泽地固碳能力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所述的大型水生植物包括沉水植物。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沼泽地固碳能力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所述的水生经济动物为鱼类、虾类和蟹。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沼泽地固碳能力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三中所述的施基肥为施发酵腐熟的农家肥,施量为30~45t/hm2
8.评价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沼泽地固碳能力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评价方法是通过以下步骤进行:c、9月份以后,当目标区域内的沼泽地水量都集中到封闭式环形沟和明水沟时,开始收获封闭式环形沟和明水沟内的水生经济动物;冬季沼泽地干涸以后,收获目标区域内的水生植物的地上部分;d、通过生长期内沼泽地内的固碳生物所固定的碳的总量来评价目标区域的沼泽地固碳能力,固碳生物所固定的碳的总量采用以下公式计算:A=0.02734∑βY,即完成提高沼泽地固碳能力的评价方法;其中,A为目标区域的沼泽地的固碳能力,单位为kg/hm2;Y为目标区域的沼泽地固碳生物的实际收获量,单位为kg/hm2;β为目标区域的沼泽地固碳生物的能量换算系数,水生植物能量换算系数为19.38MJ/kg,鱼类能量换算系数为4.20MJ/kg,虾类能量换算系数为3.28MJ/kg,蟹类能量换算系数为5.28MJ/kg。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提高沼泽地固碳能力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d所述的固碳生物包括放流增殖的水生经济动物和水生植物的地上部分的生物量。
CN2013101108697A 2013-04-01 2013-04-01 一种提高沼泽地固碳能力的方法及其评价方法 Pending CN10321076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1108697A CN103210760A (zh) 2013-04-01 2013-04-01 一种提高沼泽地固碳能力的方法及其评价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1108697A CN103210760A (zh) 2013-04-01 2013-04-01 一种提高沼泽地固碳能力的方法及其评价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10760A true CN103210760A (zh) 2013-07-24

Family

ID=488092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1108697A Pending CN103210760A (zh) 2013-04-01 2013-04-01 一种提高沼泽地固碳能力的方法及其评价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210760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61237A (zh) * 2013-08-30 2013-12-25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一种沼泽地成蟹生产潜力的估算方法
CN109797706A (zh) * 2018-11-27 2019-05-24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一种用于改善运行水库温室效应的温室气体减排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08452A (zh) * 2003-10-22 2005-04-27 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 高寒地区沼泽泡沼种植茨草养鱼的方法
JP3711522B2 (ja) * 2003-10-02 2005-11-02 株式会社エコ・ワークス 土壌改良資材とそれを使った土壌改良方法。
CN1730831A (zh) * 2005-08-05 2006-02-08 陈一鸣 沼泽治理的方法
CN102577688A (zh) * 2012-03-13 2012-07-18 黑龙江省科学院自然与生态研究所 湿地固碳增汇的水份管理方法
CN102598910A (zh) * 2012-03-13 2012-07-25 黑龙江省科学院自然与生态研究所 湿地固碳增汇的营养调控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11522B2 (ja) * 2003-10-02 2005-11-02 株式会社エコ・ワークス 土壌改良資材とそれを使った土壌改良方法。
CN1608452A (zh) * 2003-10-22 2005-04-27 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 高寒地区沼泽泡沼种植茨草养鱼的方法
CN1730831A (zh) * 2005-08-05 2006-02-08 陈一鸣 沼泽治理的方法
CN102577688A (zh) * 2012-03-13 2012-07-18 黑龙江省科学院自然与生态研究所 湿地固碳增汇的水份管理方法
CN102598910A (zh) * 2012-03-13 2012-07-25 黑龙江省科学院自然与生态研究所 湿地固碳增汇的营养调控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张家玉: "湖沼湿地的生态功能及其开发后的效益", 《资源开发与市场》 *
李润楠: "宁夏中卫滨河沙漠湿地恢复策略研究", 《湿地科学与管理》 *
杨富亿: "松嫩平原盐碱性湿地渔业开发途径", 《资源科学》 *
杨富亿等: "松辽平原盐碱沼泽地的渔业治理模式", 《地理科学》 *
陈庆等: "蚌埠市三汊河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价", 《湿地科学》 *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61237A (zh) * 2013-08-30 2013-12-25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一种沼泽地成蟹生产潜力的估算方法
CN109797706A (zh) * 2018-11-27 2019-05-24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一种用于改善运行水库温室效应的温室气体减排方法
CN109797706B (zh) * 2018-11-27 2020-11-20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一种用于改善运行水库温室效应的温室气体减排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Brix et al. Large-scale management of common reed, Phragmites australis, for paper production: A case study from the Liaohe Delta, China
Bargali et al. Acacia nilotica-based traditional agroforestry system: effect on paddy crop and management
CN101253855B (zh) 运用无瓣海桑控制互花米草入侵及恢复红树林生态的方法
Mitchell et al. England Biodiversity Strategy-towards adapation to climate change. Final report to Defra for contract CRO327
CN106718531A (zh) 一种修复无瓣海桑人工林湿地底栖动物资源的方法
Green Threatened landscapes: conserving cultural environments
CN105130000B (zh) 一种水下森林的构建方法
Zhang Coastal saline soil rehabilitation and utilization based on forestry approaches in China
Faridah-Hanum et al. Plant diversity and biomass of Marudu Bay mangroves in Malaysia
Olson et al. Tonle Sap Lake and river and confluence with the Mekong River in Cambodia
Dagar et al. Agroforestry to sustain island and coastal agriculture in the scenario of climate change: Indian perspective
Vannucci Indo-west Pacific mangroves
Priosambodo et al.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 of mangrove in Tamo Rocky Cliff Beach Majene (West Sulawesi, Indonesia)
Dagar et al. Agroforestry to rehabilitate the Indian coastal saline areas
Irwanto et al. Growth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ngrove forest at the raised coral island of Marsegu, West Seram, Maluku
CN112281744A (zh) 一种三峡库区滨江消落带界面生态调控系统及方法
CN103210760A (zh) 一种提高沼泽地固碳能力的方法及其评价方法
Hussai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coasts and the Sundarbans
Leuschner et al. The Central European vegetation as the result of millennia of human activity
Zhenfei Wetl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lant communities in arid and semi-arid areas of northwest china
CN103523926A (zh) 一种简易生态浮床装置的制备方法
Sajed et al. Vegetation diversity and soil nutrient status of submergence zone of hydroelectric project in Srinagar of Garhwal Himalayas, India
Sprague Monitoring habitat change in Japanese agricultural systems
Tucker EuropeTs Nature and Conservation Needs
Shah et al. Chapter-3 Importance of Tree for Soil Conservation with Food Security and Crop Produc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