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68547A - 基于集水区阻力高位集水冷却塔阻力计算装置和建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于集水区阻力高位集水冷却塔阻力计算装置和建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968547A CN102968547A CN2012103457556A CN201210345755A CN102968547A CN 102968547 A CN102968547 A CN 102968547A CN 2012103457556 A CN2012103457556 A CN 2012103457556A CN 201210345755 A CN201210345755 A CN 201210345755A CN 102968547 A CN102968547 A CN 10296854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sistance
- captation
- cooling tower
- high position
- catchment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2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6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9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1
- 239000007921 spray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3
- 238000002474 experimental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0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1739 density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5507 spray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2
- 230000000875 correspon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2856 pa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945 fill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37237 body shap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2467 final 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791 liquid ph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071 ph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141 concen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596 correla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80 spread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92 sprea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基于集水区阻力高位集水冷却塔阻力计算装置和建造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常规冷却塔中不存在集水装置,无法计算集水装置的阻力,从而无法得到高位集水冷却塔阻力,而且不能建造高位集水冷却塔的问题。所述方法包括:建立高位集水冷却塔的物理模型;测量物理模型中集水装置断面风速和淋水密度;根据集水装置断面风速和淋水密度确定试验常数;根据集水装置阻力计算公式计算得到集水装置阻力;结合冷却塔其他阻力,计算得到高位集水冷却塔阻力;对高位集水冷却塔的结构尺寸进行修正;根据修正后的结构尺寸建造高位集水冷却塔。提出了适用于高位集水冷却塔的集水装置阻力计算公式、阻力计算装置和建造方法。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冷却塔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基于集水区阻力高位集水冷却塔阻力计算装置和建造方法。
背景技术
高位集水冷却塔是一种新型节能冷却塔。该塔与常规冷却塔的主要区别在于:高位集水冷却塔在淋水填料下部,即在原有淋水雨区,在较高位置处采用集水装置将淋下的水截留并导出。
冷却塔的阻力计算方法是冷却塔热力计算的核心之一,冷却塔的阻力特性主要是指整塔及各结构阻力及其变化特征。带雨区的常规自然通风逆流式冷却塔的阻力由淋水填料、人字柱、梁柱支撑系统、配水系统、收水器、进风口、塔出口、淋水雨区等部分组成,冷却塔的出口阻力仅占整个冷却塔阻力的2%~5%,其余部分主要集中在进风口区域,一般雨区阻力占整个冷却塔阻力的40%左右。
建造高位集水冷却塔需要先计算出高位集水冷却塔阻力,高位集水冷却塔阻力包括集水装置阻力,由于高位集水冷却塔在填料区以下布置了集水装置,而非常规冷却塔布置的收水水池,因此相应的结构阻力特性也将有所差别。高位集水冷却塔填料区以下至集水装置之间的集水区域较小,区别于常规塔的雨区,因而此部分的集水装置阻力计算方法在常规塔的计算方法中不存在,需要进行相关研究来确定集水装置的阻力,并建造高位集水冷却塔。
发明内容
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基于集水区阻力高位集水冷却塔阻力计算装置和建造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常规冷却塔中不存在集水装置,无法计算集水装置的阻力,从而无法得到高位集水冷却塔阻力,而且不能建造高位集水冷却塔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公开了基于集水区阻力高位集水冷却塔阻力计算装置,包括:
物理模型建造模块,用于建立高位集水冷却塔的物理模型;
断面风速和淋水密度测量模块,用于测量所述物理模型中集水装置断面风速和淋水密度;
试验常数确定模块,用于根据集水装置断面风速和淋水密度确定试验常数;
集水装置阻力计算模块,用于根据集水装置阻力计算公式计算得到高位集水冷却塔集水装置阻力;
高位集水冷却塔阻力计算模块,用于结合梁柱支撑系统阻力、配水系统阻力、收水器阻力、进风口区域阻力、塔出口阻力和集水装置阻力,计算得到高位集水冷却塔阻力。
优选的,所述物理模型与高位集水冷却塔几何相似;
所述物理模型的雷诺数达到阻力平方区。
优选的,所述试验常数确定模块,包括:
试验建立子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物理模型建立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模型试验;
试验常数确定子模块,用于通过模拟分析,结合所述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模型试验确定与断面风速和淋水密度相对应的试验常数。
优选的,所述集水装置阻力计算公式为ζ集水装置=αVaq+βVb+c;
式中,ζ集水装置为集水装置阻力,V为集水装置断面风速,q为淋水密度,α、β、a、b、c为试验常数,-2≤α≤5,-2≤β≤5,-2≤a≤2,-2≤b≤2,-15≤c≤15。
优选的,包括:集水装置阻力计算公式确定模块,用于根据高位集水冷却塔在不同集水装置断面风速和淋水密度下的阻力特性,并对所述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模型试验中测量得到的数据进行模拟分析,得到所述集水装置阻力计算公式。
本申请还公开了基于集水区阻力高位集水冷却塔建造方法,包括:
建立高位集水冷却塔的物理模型;
测量所述物理模型中集水装置断面风速和淋水密度;
根据集水装置断面风速和淋水密度确定试验常数;
根据集水装置阻力计算公式计算得到高位集水冷却塔集水装置阻力;
结合梁柱支撑系统阻力、配水系统阻力、收水器阻力、进风口区域阻力、塔出口阻力和集水装置阻力,计算得到高位集水冷却塔阻力;
根据所述高位集水冷却塔阻力,通过冷却塔阻力抽力平衡计算,对高位集水冷却塔中的梁柱支撑系统、配水系统、收水器、进风口区域、塔出口和集水装置的结构尺寸进行修正;
根据修正后的结构尺寸建造高位集水冷却塔。
优选的,所述物理模型与高位集水冷却塔几何相似;
所述物理模型的雷诺数达到阻力平方区。
优选的,所述根据集水装置断面风速和淋水密度确定试验常数,包括:
基于所述物理模型建立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模型试验;
通过模拟分析,结合所述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模型试验确定与断面风速和淋水密度相对应的试验常数。
优选的,所述集水装置阻力计算公式为ζ集水装置=αVaq+βVb+c;
式中,ζ集水装置为集水装置阻力,V为集水装置断面风速,q为淋水密度,α、β、a、b、c为试验常数,-2≤α≤5,-2≤β≤5,-2≤a≤2,-2≤b≤2,-15≤c≤15。
优选的,得到所述集水装置阻力计算公式,包括:
根据高位集水冷却塔在不同集水装置断面风速和淋水密度下的阻力特性,并对所述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模型试验中测量得到的数据进行模拟分析,得到所述集水装置阻力计算公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包括以下优点:
本申请提出基于集水区阻力高位集水冷却塔阻力计算装置和建造方法,根据高位集水冷却塔的特性,通过建立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模型试验,提出适用于高位集水冷却塔的集水装置阻力计算公式;根据所述集水装置阻力计算公式计算得到集水装置阻力,结合其他结构阻力得到整个高位集水冷却塔的阻力,再根据高位集水冷却塔阻力修正其他结构尺寸,按照修正后的结构尺寸建造高位集水冷却塔,出现了高位集水冷却塔的阻力计算装置和建造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所述基于集水区阻力高位集水冷却塔阻力计算装置结构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二所述基于集水区阻力高位集水冷却塔阻力计算装置结构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三所述基于集水区阻力高位集水冷却塔建造方法流程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四所述基于集水区阻力高位集水冷却塔建造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本申请提出基于集水区阻力高位集水冷却塔阻力计算装置和建造方法,由于高位集水冷却塔的部分结构区别于常规冷却塔,所以计算常规冷却塔阻力的方法不适用于高位集水冷却塔;无法计算出高位集水冷却塔的阻力,就不能进行结构尺寸修正和建造。
下面通过列举几个具体的实施例详细介绍本申请提出的基于集水区阻力高位集水冷却塔阻力计算装置和建造方法。
实施例一,详细介绍本申请所述基于集水区阻力高位集水冷却塔阻力计算装置。
参照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一所述基于集水区阻力高位集水冷却塔阻力计算装置结构图。
所述装置包括:
物理模型建造模块11,断面风速和淋水密度测量模块12,试验常数确定模块13,集水装置阻力计算模块14,以及,高位集水冷却塔阻力计算模块15。
下面分别详细介绍各模块的功能以及模块之间的关系。
物理模型建造模块11,用于建立高位集水冷却塔的物理模型;
所述物理模型建造模块11根据高位集水冷却塔的各结构尺寸参数以及建造工艺等条件,建立高位集水冷却塔的物理模型。
所述物理模型要确保与高位集水冷却塔原型几何相似,并在满足几何相似的基础上重点考虑气流运动相似。
断面风速和淋水密度测量模块12,用于测量所述物理模型中集水装置断面风速和淋水密度;
所述断面风速和淋水密度测量模块12测量所述物理模型建造模块11建立的物理模型中的集水装置断面风速和淋水密度。
所述集水装置断面风速为穿过集水装置,且与地面垂直方向的风速。
试验常数确定模块13,用于根据集水装置断面风速和淋水密度确定试验常数;
所述试验常数确定模块13根据所述断面风速和淋水密度测量模块12测量的集水装置断面风速和淋水密度确定试验常数。
集水装置阻力计算模块14,用于根据集水装置阻力计算公式计算得到高位集水冷却塔集水装置阻力;
所述集水装置阻力计算模块14利用所述断面风速和淋水密度测量模块12测量得到的断面风速和淋水密度,所述试验常数确定模块13确定的试验常数,结合集水装置阻力计算公式计算得到高位集水冷却塔集水装置阻力。
高位集水冷却塔阻力计算模块15,用于结合梁柱支撑系统阻力、配水系统阻力、收水器阻力、进风口区域阻力、塔出口阻力和集水装置阻力,计算得到高位集水冷却塔阻力。
所述高位集水冷却塔阻力计算模块15结合所述集水装置阻力计算模块14计算得到的高位集水冷却塔集水装置阻力,以及高位集水冷却塔的其他阻力,包括梁柱支撑系统阻力、配水系统阻力、收水器阻力、进风口区域阻力和塔出口阻力,计算得到高位集水冷却塔阻力。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一提出的基于集水区阻力高位集水冷却塔阻力计算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本申请实施例一提出基于集水区阻力高位集水冷却塔阻力计算装置,根据高位集水冷却塔的特性,通过建立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模型试验,提出适用于高位集水冷却塔的集水装置阻力计算公式;根据所述集水装置阻力计算公式计算得到集水装置阻力,结合其他结构阻力得到整个高位集水冷却塔的阻力。出现了高位集水冷却塔的阻力计算装置。
实施例二,详细介绍本申请所述基于集水区阻力高位集水冷却塔阻力计算装置。
参照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二所述基于集水区阻力高位集水冷却塔阻力计算装置结构图。
所述装置包括:
物理模型建造模块21,断面风速和淋水密度测量模块22,试验常数确定模块23,集水装置阻力计算公式确定模块24,集水装置阻力计算模块25,以及,高位集水冷却塔阻力计算模块26。
其中,所述试验常数确定模块23包括:
试验建立子模块231,以及,试验常数确定子模块232。
下面分别详细介绍各模块的功能以及模块之间的关系。
物理模型建造模块21,用于建立高位集水冷却塔的物理模型;
所述物理模型建造模块21根据高位集水冷却塔的各结构尺寸参数以及建造工艺等条件,建立高位集水冷却塔的物理模型。
所述物理模型与高位集水冷却塔几何相似;
所述物理模型与高位集水冷却塔原型几何相似包括塔体形状、各主要结构部分的尺寸相似。
所述物理模型的雷诺数达到阻力平方区;
所述物理模型的雷诺数达到阻力平方区是满足物理模型的气流运动与高位集水冷却塔原型的气流运动相似的要求。
断面风速和淋水密度测量模块22,用于测量所述物理模型中集水装置断面风速和淋水密度;
所述断面风速和淋水密度测量模块22在所述物理模型建造模块21建立的物理模型中测量得到集水装置断面风速和淋水密度。
试验常数确定模块23,用于根据集水装置断面风速和淋水密度确定试验常数;
所述试验常数确定模块23根据断面风速和淋水密度测量模块22测量得到的断面风速和淋水密度,通过进行相关试验,确定与所述断面风速和淋水密度相对应的试验常数。
所述试验常数确定模块23,包括:
试验建立子模块231,用于基于所述物理模型建立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模型试验;
所述试验建立子模块231基于所述物理模型建立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模型试验。
所述试验建立子模块231在所述物理模型试验过程中,在淋水面积为10000-30000m2,断面风速为0.6-3.0m/s,淋水密度为9-19m3/h·m2的条件下,共考察了9种不同填料在各种工况下对集水装置阻力变化的影响情况。
所述试验建立子模块231在所述数值模型试验过程中,建立超大塔空气三维运动控制方程、液相冷却水运动控制方程以及气水两相间传热传质的理论模型,对气流运动采用标准k-ε湍流模型,喷淋区和雨区采用离散相模型计算,对填料区建立基于Poppe理论的数值求解模型。
试验常数确定子模块232,用于通过模拟分析,结合所述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模型试验确定与断面风速和淋水密度相对应的试验常数;
所述试验常数确定子模块232在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模型试验建立的基础上通过模拟分析,将数值模型试验与物理模型试验相结合,可以给出与不同断面风速和淋水密度相对应的试验常数。
集水装置阻力计算公式确定模块24,用于根据高位集水冷却塔在不同集水装置断面风速和淋水密度下的阻力特性,并对所述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模型试验中测量得到的数据进行模拟分析,得到所述集水装置阻力计算公式。
所述集水装置阻力计算公式为ζ集水装置=αVaq+βVb+c;
式中,ζ集水装置为集水装置阻力,V为集水装置断面风速,q为淋水密度,α、β、a、b、c为试验常数,-2≤α≤5,-2≤β≤5,-2≤a≤2,-2≤b≤2,-15≤c≤15。
如集水装置断面风速V为0.8m/s,淋水密度q为13t/(h.m2),此时α=0.82,β=0.45,a=0.23,b=0.35,c=13.86,则ζ集水装置=24.4。
集水装置阻力计算模块25,用于根据集水装置阻力计算公式计算得到高位集水冷却塔集水装置阻力;
所述集水装置阻力计算模块25根据所述集水装置阻力计算公式确定模块24确定的集水装置阻力计算公式,所述断面风速和淋水密度测量模块22确定的断面风速和淋水密度,以及所述试验常数确定模块23确定的试验常数,计算得到高位集水冷却塔集水装置阻力。
高位集水冷却塔阻力计算模块26,用于结合梁柱支撑系统阻力、配水系统阻力、收水器阻力、进风口区域阻力、塔出口阻力和集水装置阻力,计算得到高位集水冷却塔阻力。
所述高位集水冷却塔阻力计算模块26结合所述集水装置阻力计算模块25计算得到的集水装置阻力,以及高位集水冷却塔的其他阻力,包括梁柱支撑系统阻力、配水系统阻力、收水器阻力、进风口区域阻力和塔出口阻力,综合计算得到高位集水冷却塔阻力。
实施例三,详细介绍本申请所述基于集水区阻力高位集水冷却塔建造方法。
参照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三所述基于集水区阻力高位集水冷却塔建造方法流程图。
步骤31,建立高位集水冷却塔的物理模型;
物理模型的建立要确保与高位集水冷却塔原型的几何相似,包括塔体形状、各主要结构部分的尺寸等相似,并在满足几何相似的基础上重点考虑气流运动相似,这样建立起来的物理模型才能更真实反映实际的高位集水冷却塔的情况。
步骤32,测量所述物理模型中集水装置断面风速和淋水密度;
测量所述步骤31中建立的物理模型中的集水装置断面风速和淋水密度。
其中,所述集水装置断面风速为穿过集水装置,且与地面垂直方向的风速。
步骤33,根据集水装置断面风速和淋水密度确定试验常数;
根据步骤32中测量得到的断面风速和淋水密度,通过进行相关试验,确定与所述断面风速和淋水密度相对应的试验常数。
步骤34,根据集水装置阻力计算公式计算得到高位集水冷却塔集水装置阻力;
将步骤32中测量得到的断面风速和淋水密度和步骤33中确定试验常数,作为集水装置阻力计算公式的相关变量和常数,通过计算得到集水装置阻力。
步骤35,结合梁柱支撑系统阻力、配水系统阻力、收水器阻力、进风口区域阻力、塔出口阻力和集水装置阻力,计算得到高位集水冷却塔阻力;
在步骤34中计算得到集水装置阻力后,结合高位集水冷却塔的其他阻力,包括梁柱支撑系统阻力、配水系统阻力、收水器阻力、进风口区域阻力和塔出口阻力,综合计算得到高位集水冷却塔阻力。
步骤36,根据所述高位集水冷却塔阻力,通过冷却塔阻力抽力平衡计算,对高位集水冷却塔中的梁柱支撑系统、配水系统、收水器、进风口区域、塔出口和集水装置的结构尺寸进行修正;
通过实地测量、分析得到现场气象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再根据步骤35中计算得到的高位集水冷却塔阻力,按照出塔水温要求,针对配水系统进行布置和计算;针对集水装置进行水力计算并设计布置集水槽;进行结构应力和荷载等计算并布置设计,以配合工艺设计要求;对其他各部件的结构尺寸进行修正。
步骤37,根据修正后的结构尺寸建造高位集水冷却塔。
根据步骤36中修正后的结构尺寸,按照各部件的工艺要求和结构尺寸数据等,完成高位集水冷却塔的整体建造。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三提出的基于集水区阻力高位集水冷却塔建造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本申请实施例三提出基于集水区阻力高位集水冷却塔建造方法,根据高位集水冷却塔的特性,通过建立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模型试验,提出适用于高位集水冷却塔的集水装置阻力计算公式;根据所述集水装置阻力计算公式计算得到集水装置阻力,结合其他结构阻力得到整个高位集水冷却塔的阻力,再根据高位集水冷却塔阻力修正其他结构尺寸,按照修正后的结构尺寸建造高位集水冷却塔,出现了高位集水冷却塔的建造方法。
实施例四,详细介绍本申请所述基于集水区阻力高位集水冷却塔建造方法。
参照图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四所述基于集水区阻力高位集水冷却塔建造方法流程图。
步骤41,建立高位集水冷却塔的物理模型;
由于高位集水冷却塔体积庞大,建造成本高,要求严谨的制造工艺,所以在建造高位集水冷却塔之前,先以原型为参考标准,建立小型的物理模型。
所述物理模型与高位集水冷却塔几何相似;
所述物理模型与高位集水冷却塔原型几何相似包括塔体形状、各主要结构部分的尺寸相似。但原型中淋水填料的几何尺寸本身就较小,物理模型中几何相似很难做到,因此在建立物理模型时,做到淋水填料的阻力系数与原型淋水填料的阻力系数大体相等或相近即可。
所述物理模型的雷诺数达到阻力平方区;
所述物理模型的雷诺数达到阻力平方区是满足物理模型的气流运动与高位集水冷却塔原型的气流运动相似的要求,但在建立物理模型时,这一条件也很难达到。考虑到原型塔中填料断面区域气流雷诺数大于临界值,气流进入阻力平方区后,其气流运动流态阻力效应不再改变,因此,在建立物理模型时,只需使物理模型中的气流雷诺数也达到阻力平方区,即可反映原型中的气流运动特征。
阻力平方区又称完全湍流区,在此区域内沿程阻力系数仅与相对粗糙度有关,而与雷诺数无关,管道阻力与流速的平方成正比,故称为阻力平方区。
紊流时,随着雷诺数增加,摩擦系数将减小,当雷诺数增大到某一数值后,摩擦系数基本不变,此时沿程阻力与速度平方成正比,即所说的阻力平方区。
步骤42,测量所述物理模型中集水装置断面风速和淋水密度;
根据在步骤41中建立的物理模型中测量得到集水装置断面风速和淋水密度。
步骤43,根据集水装置断面风速和淋水密度确定试验常数;
根据步骤42中测量得到的断面风速和淋水密度,通过进行相关试验,确定与所述断面风速和淋水密度相对应的试验常数。
所述步骤43,包括:
步骤431,基于所述物理模型建立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模型试验;
物理模型试验主要研究高位集水冷却塔的阻力变化特征及规律。为保证物理模型与原型的相似性,应在满足几何相似的基础上重点考虑气流运动相似。
在物理模型试验过程中,在淋水面积为10000-30000m2,断面风速为0.6-3.0m/s,淋水密度为9-19m3/h·m2的条件下,共考察了9种不同填料在各种工况下对集水装置阻力变化的影响情况。
在进行物理模型试验的同时,也建立了数值模型试验。建立超大塔空气三维运动控制方程、液相冷却水运动控制方程以及气水两相间传热传质的理论模型,对气流运动采用标准k-ε湍流模型,喷淋区和雨区采用离散相模型计算,对填料区建立基于Poppe理论的数值求解模型。
步骤432,通过模拟分析,结合所述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模型试验确定与断面风速和淋水密度相对应的试验常数;
在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模型试验建立的基础上通过模拟分析,可以得到不同工况下,冷却塔进风口附近空气动力场的分布规律;给出塔内外空气的速度场、温度场;给出塔内不同高度处淋水密度的径向分布曲线和塔内传热传质区的气水比分布场。
将数值模型试验与物理模型试验相结合,可以给出与不同断面风速和淋水密度相对应的试验常数。
步骤44,根据集水装置阻力计算公式计算得到高位集水冷却塔进风口区域阻力;
根据高位集水冷却塔在不同集水装置断面风速和淋水密度下的阻力特性,并对所述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模型试验中测量得到的数据进行模拟分析,得到所述集水装置阻力计算公式;
所述集水装置阻力计算公式为ζ集水装置=αVaq+βVb+c;
式中,ζ集水装置为集水装置阻力,V为集水装置断面风速,q为淋水密度,α、β、a、b、c为试验常数,-2≤α≤5,-2≤β≤5,-2≤a≤2,-2≤b≤2,-15≤c≤15。
如集水装置断面风速V为0.8m/s,淋水密度q为13t/(h.m2),此时α=0.82,β=0.45,a=0.23,b=0.35,c=13.86,则ζ集水装置=24.4。
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考察高位集水塔集水装置阻力系数的计算方法:1)考察在集水装置不同断面风速条件下,高位集水冷却塔集水装置的阻力特性;2)通过调节淋水密度,研究淋水密度与集水装置阻力特性变化的关系,以便为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步骤45,结合梁柱支撑系统阻力、配水系统阻力、收水器阻力、进风口区域阻力、塔出口阻力和集水装置阻力,计算得到高位集水冷却塔阻力;
在步骤44中计算得到集水装置阻力后,结合高位集水冷却塔的其他阻力,包括梁柱支撑系统阻力、配水系统阻力、收水器阻力、进风口区域阻力和塔出口阻力,综合计算得到高位集水冷却塔阻力。
步骤46,根据所述高位集水冷却塔阻力,通过冷却塔阻力抽力平衡计算,对高位集水冷却塔中的梁柱支撑系统、配水系统、收水器阻力、进风口区域、塔出口和集水装置的结构尺寸进行修正;
通过实地测量、分析得到现场气象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再根据步骤45中计算得到的高位集水冷却塔阻力,按照出塔水温要求,针对配水系统进行布置和计算;针对集水装置进行水力计算并设计布置集水槽;进行结构应力和荷载等计算并布置设计,以配合工艺设计要求;对其他各部件的结构尺寸进行修正。
步骤47,根据修正后的结构尺寸建造高位集水冷却塔。
根据步骤46中修正后的结构尺寸,按照各部件的工艺要求和结构尺寸数据等,完成高位集水冷却塔的整体建造。
对于装置实施例而言,由于其与方法实施例基本相似,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以上对本申请所提供的基于集水区阻力高位集水冷却塔阻力计算装置和建造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0)
1.基于集水区阻力高位集水冷却塔阻力计算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物理模型建造模块,用于建立高位集水冷却塔的物理模型;
断面风速和淋水密度测量模块,用于测量所述物理模型中集水装置断面风速和淋水密度;
试验常数确定模块,用于根据集水装置断面风速和淋水密度确定试验常数;
集水装置阻力计算模块,用于根据集水装置阻力计算公式计算得到高位集水冷却塔集水装置阻力;
高位集水冷却塔阻力计算模块,用于结合梁柱支撑系统阻力、配水系统阻力、收水器阻力、进风口区域阻力、塔出口阻力和集水装置阻力,计算得到高位集水冷却塔阻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物理模型与高位集水冷却塔几何相似;
所述物理模型的雷诺数达到阻力平方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试验常数确定模块,包括:
试验建立子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物理模型建立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模型试验;
试验常数确定子模块,用于通过模拟分析,结合所述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模型试验确定与断面风速和淋水密度相对应的试验常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集水装置阻力计算公式为ζ集水装置=αVaq+βVb+c;
式中,ζ集水装置为集水装置阻力,V为集水装置断面风速,q为淋水密度,α、β、a、b、c为试验常数,-2≤α≤5,-2≤β≤5,-2≤a≤2,-2≤b≤2,-15≤c≤15。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集水装置阻力计算公式确定模块,用于根据高位集水冷却塔在不同集水装置断面风速和淋水密度下的阻力特性,并对所述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模型试验中测量得到的数据进行模拟分析,得到所述集水装置阻力计算公式。
6.基于集水区阻力高位集水冷却塔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建立高位集水冷却塔的物理模型;
测量所述物理模型中集水装置断面风速和淋水密度;
根据集水装置断面风速和淋水密度确定试验常数;
根据集水装置阻力计算公式计算得到高位集水冷却塔集水装置阻力;
结合梁柱支撑系统阻力、配水系统阻力、收水器阻力、进风口区域阻力、塔出口阻力和集水装置阻力,计算得到高位集水冷却塔阻力;
根据所述高位集水冷却塔阻力,通过冷却塔阻力抽力平衡计算,对高位集水冷却塔中的梁柱支撑系统、配水系统、收水器、进风口区域、塔出口和集水装置的结构尺寸进行修正;
根据修正后的结构尺寸建造高位集水冷却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物理模型与高位集水冷却塔几何相似;
所述物理模型的雷诺数达到阻力平方区。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集水装置断面风速和淋水密度确定试验常数,包括:
基于所述物理模型建立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模型试验;
通过模拟分析,结合所述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模型试验确定与断面风速和淋水密度相对应的试验常数。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集水装置阻力计算公式为ζ集水装置=αVaq+βVb+c;
式中,ζ集水装置为集水装置阻力,V为集水装置断面风速,q为淋水密度,α、β、a、b、c为试验常数,-2≤α≤5,-2≤β≤5,-2≤a≤2,-2≤b≤2,-15≤c≤15。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得到所述集水装置阻力计算公式,包括:
根据高位集水冷却塔在不同集水装置断面风速和淋水密度下的阻力特性,并对所述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模型试验中测量得到的数据进行模拟分析,得到所述集水装置阻力计算公式。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345755.6A CN102968547B (zh) | 2012-09-17 | 2012-09-17 | 基于集水区阻力高位集水冷却塔阻力计算装置和建造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345755.6A CN102968547B (zh) | 2012-09-17 | 2012-09-17 | 基于集水区阻力高位集水冷却塔阻力计算装置和建造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968547A true CN102968547A (zh) | 2013-03-13 |
CN102968547B CN102968547B (zh) | 2015-11-18 |
Family
ID=477986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345755.6A Active CN102968547B (zh) | 2012-09-17 | 2012-09-17 | 基于集水区阻力高位集水冷却塔阻力计算装置和建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2968547B (zh)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184182Y (zh) * | 1994-01-28 | 1994-11-30 | 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第七研究院第七一一研究所动力装置研究发展部 | 分流式循环水逆流冷却塔 |
CN2503443Y (zh) * | 2001-11-09 | 2002-07-31 | 何熙光 | 自然风冷却塔冷却设施 |
US20050258556A1 (en) * | 2004-05-22 | 2005-11-24 | Bosman Peter B | Fan-assisted wet coolong tower and method of reducing liquid loss |
-
2012
- 2012-09-17 CN CN201210345755.6A patent/CN10296854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184182Y (zh) * | 1994-01-28 | 1994-11-30 | 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第七研究院第七一一研究所动力装置研究发展部 | 分流式循环水逆流冷却塔 |
CN2503443Y (zh) * | 2001-11-09 | 2002-07-31 | 何熙光 | 自然风冷却塔冷却设施 |
US20050258556A1 (en) * | 2004-05-22 | 2005-11-24 | Bosman Peter B | Fan-assisted wet coolong tower and method of reducing liquid loss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唐磊 等: "电厂逆流式自然通风冷却塔热力性能研究进展", 《现代电力》, vol. 27, no. 6, 31 December 2010 (2010-12-31), pages 35 - 40 * |
赵云驰 等: "超大型高位收水冷却塔工艺设计探讨", 《给水排水》, vol. 35, no. 11, 10 November 2009 (2009-11-10), pages 69 - 72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968547B (zh) | 2015-11-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Yang et al. | Dimens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wind effects on the performance of indirect dry cooling system with vertically arranged heat exchanger bundles | |
Battisti et al. | Aerodynamic measurements on a vertical axis wind turbine in a large scale wind tunnel | |
CN106875488A (zh) | 一种反射面天线面板风压系数数值模拟方法 | |
Tossas et al. | Wind turbine modeling for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December 2010-December 2012 | |
Cabezón Martínez et al. | CFD modelling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urface Boundary Layer and rotor wake. Comparison of results obtained with different turbulence models and mesh strategies | |
Gao et al. |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model research on effects of cross-wind to performance parameters of wet cooling tower based on level Froude number | |
Ran et al. | Three-dimensional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flow in trapezoidal cutthroat flumes based on FLOW-3D | |
Mehdipour et al. | Experimental justification of poor thermal and flow performance of solar chimney by an innovative indoor experimental setup | |
Zhang et al. | Lagrangian-based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f aerodynamic performance of an oscillating foil | |
Jiménez-Portaz et al. | Air flow quality analysis of an open-circuit boundary layer wind tunnel and comparison with a closed-circuit wind tunnel | |
CN102831276B (zh) | 环境风对超大型自然通风冷却塔热力性能影响的计算方法 | |
CN102930130B (zh) | 基于进风口阻力高位集水冷却塔阻力计算装置和建造方法 | |
CN102968547B (zh) | 基于集水区阻力高位集水冷却塔阻力计算装置和建造方法 | |
Rethore et al. | A CFD model of the wake of an offshore wind farm: using a prescribed wake inflow | |
Vladut et al. | Wind tunnel and numerical modeling of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flow over Bolund Island | |
Feng et al. | Detached-Eddy Simulation and Swirl Distortion Characterization of an S-Duct Inlet | |
Zhao et al. | Effect of cross wind on performances of natural draft counterflow cooling tower outlet | |
Ozdemir et al. | An advanced method for wind turbine wake modeling | |
Kvalheim | Optimisation of multi-rotor wind turbine configurations for maximum performance | |
Kooverji | Pneumatic power measurement of an oscillating water column converter | |
Zhou et al. | Numerical Simulation for Wind Turbine Wake and Effects From Different Atmospheric Boundary Conditions | |
Chukalin et al. | Modeling and research of a wind turbine in the wind farm zone for the rational use of turbulence models | |
Goudarzi et al. |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a fluid flow inside a novel ducted wind turbine | |
Gomes da Silva et al. | Least squares fitting of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results to measured vertical wind profiles | |
Tata et al. |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n the Flow Field Around a Wind Turbine Nacelle Anemometer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