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17837B - 活动顶汽车的a柱及活动顶汽车 - Google Patents
活动顶汽车的a柱及活动顶汽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717837B CN102717837B CN201210219523.6A CN201210219523A CN102717837B CN 102717837 B CN102717837 B CN 102717837B CN 201210219523 A CN201210219523 A CN 201210219523A CN 102717837 B CN102717837 B CN 10271783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st
- reinforcing plate
- plate
- inner panel
- assembl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活动顶汽车的A柱,包括:A柱外板总成(1)和A柱内板总成(2),A柱外板总成(1)包括固定连接在一起的侧围外板(11)、A柱下加强板(12)、A柱上加强板(13)和A柱外板(14);A柱内板总成(2)包括固定连接在一起的前竖板本体(21)和A柱内板(22),属于汽车车身结构领域。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活动顶汽车,该汽车具有前述的A柱。本发明通过在A柱外板总成和A柱内板总成之间增加加强圆管,可以起到很好的加强和防护作用,使车身结构更加稳固可靠。A柱内板总成结构上的零件采用的高强度材料可以有效抵抗碰撞时的变形,这样车辆在翻转时能提供足够的乘员生存空间。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车身结构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活动顶汽车的A柱。本发明还涉及到一种包括所述A柱的活动顶汽车。
背景技术
汽车上的A柱是指前发动机舱和前车门之间的支撑结构。在进行A柱的设计时必须要考虑其遮挡驾驶者视线的角度问题,一般情况下,驾驶者通过A柱出的视线的双目重叠角总计为5~6度,理想的情况是双目重叠角越小越好,但A柱的设计又要有一定的几何尺寸保持车身的刚度以及碰撞时传递承受载荷的能力。
对于活动顶的轿跑车而言,由于没有传统轿车车身上部封闭的框架结构的保护,对A柱的要求会更高。除了传统的视野要求外,A柱在车辆在发生前碰时的承载能力、抵抗白车身的弯曲扭转变形能力以及车辆翻转时的防护能力都要更强。
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现有的A柱对提高车身的扭转弯曲刚度不够,特别是活动顶汽车的A柱对抵消没有传统轿车上部封闭结构带来的刚度降低的影响效果不明显,使得汽车的安全性能不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活动顶汽车的A柱。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活动顶汽车的A柱,所述A柱包括:A柱外板总成和A柱内板总成,所述A柱外板总成和所述A柱内板总成固定连接,所述A柱外板总成包括侧围外板、A柱下加强板、A柱上加强板和A柱外板,所述侧围外板、所述A柱下加强板、所述A柱上加强板和所述A柱外板固定连接;A柱内板总成包括前竖板本体和A柱内板,所述前竖板本体和所述A柱内板固定连接。其中,A柱外板总成和A柱内板总成的形状结构大致相同,两者具有能够相互紧贴连接的相适配结构,A柱外板总成和A柱内板总成通常使用焊接固定连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A柱内板总成对A柱外板总成起到加固作用,使得A柱的强度和刚度大大地增强。具体地,所述侧围外板与所述A柱下加强板相互焊接固定,所述侧围外板与所述A柱下加强板有一较长的搭接部位,两者在搭接部位处焊接;所述A柱下加强板与所述A柱上加强板相互焊接固定,所述A柱下加强板与所述A柱上加强板之间有一较长的搭接部位,两者通过该搭接部位焊接在一起;所述A柱上加强板和所述A柱外板固定连接相互焊接固定,所述A柱上加强板和所述A柱外板之间有相互搭接的搭接部位,两者在该搭接部位相互焊接固定。所述前竖板本体和所述A柱内板固定连接之间有较长的搭接部位,两者在该搭接部位处焊接固定。A柱下加强板和A柱上加强板上还设置有安装孔和漏液孔,以方便零件的安装和涂装电泳液等液体的排出。
进一步地,所述前竖板本体和所述A柱内板相互搭接固定连接,所述前竖板本体和所述A柱内板的搭接部设置有连接板,所述A柱内板总成通过所述连接板与所述A柱上加强板或/和所述A柱下加强板固定连接。视所述前竖板本体和所述A柱内板以及所述连接板的结构和形状,当A柱外板总成和A柱内板总成贴紧时,连接板对应着A柱上加强板的位置,则连接板与A柱上加强板固定连接;当连接板对应着A柱下加强板的位置时,则连接板与A柱下加强板固定连接;当连接板同时对应着A柱上加强板和A柱下加强板的位置时,则连接板同时与A柱上加强板和A柱下加强板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前竖板本体和所述A柱内板采用热成型高强度钢制成,所述前竖板本体和所述A柱内板的屈服极限大于1000MPa。所述前竖板本体和所述A柱内板也可以只有其中之一采用热成型高强度钢制成,另一个零件采用可以替代热成型高强度钢的材料制成。
进一步地,所述A柱下加强板和所述A柱上加强板采用屈服极限大于500Mpa的双相钢制成。
进一步地,所述A柱还包括加强圆管,所述加强圆管包括与所述A柱下加强板固定连接的第一段和与所述A柱上加强板固定连接的第二段。这样,加强圆管的设置使得A柱的强度、刚度以及抗扭性能大大提高。加强圆管做成与A柱外板总成以及A柱内板总成形状相同的结构,即做成弯折形,其与A柱下加强板对应的第一段通过焊接的方式与A柱下加强板固定连接,其与A柱上加强板对应的第二段通过焊接的方式与A柱上加强板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A柱下加强板和所述A柱上加强板上设置有多个塞焊孔,所述加强圆管在所述塞焊孔处与所述A柱下加强板和所述A柱上加强板焊固连接。这样,在塞焊孔处添加焊料将A柱下加强板、A柱上加强板与加强圆管焊接在一起。
进一步地,所述加强圆管为热压成型的高强度钢管,所述加强圆管的屈服极限大于1000MPa。
进一步地,所述A柱内板与所述A柱上加强板和所述A柱外板焊接成一体,所述前竖板本体与所述侧围外板和所述A柱下加强板焊接成一体。即在A柱上部,A柱内板与A柱上加强板和A柱外板焊接成一体;在A柱下部,前竖板本体与侧围外板和A柱下加强板焊接成一体。
进一步地,所述A柱外板总成还包括门槛前加强板和门槛后加强板,所述门槛前加强板和所述门槛后加强板焊接在所述侧围外板和/或所述A柱下加强板上。
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活动顶汽车,所述汽车包括上述的活动顶汽车的A柱。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在A柱外板总成和A柱内板总成之间增加加强圆管,可以起到很好的加强和防护作用,使车身结构更加稳固可靠。A柱内板总成结构上的零件采用的高强度材料可以有效抵抗碰撞时的变形,这样车辆在翻转时能提供足够的乘员生存空间。另外连接于一体的A柱总成结构能够大大提高在碰撞时的承载能力,控制A柱在碰撞时的旋转,从而有效减少传递到车门及之后的结构上,在事故发生后仍能顺利打开车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活动顶汽车的A柱装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活动顶汽车的A柱,参见图1,活动顶汽车的A柱包括:A柱外板总成1和A柱内板总成2,A柱外板总成1和A柱内板总成2具有贴紧互相起加强作用的结构,A柱外板总成1和A柱内板总成2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形成刚度和强度都大幅度提高的A柱总成结构。作为其他的实施例,A柱外板总成1和A柱内板总成2也可以通过螺栓连接、卡嵌连接、连续激光焊接或者结构胶连接的方式固定连接。
A柱外板总成1包括侧围外板11、A柱下加强板12、A柱上加强板13和A柱外板14,侧围外板11、A柱下加强板12、A柱上加强板13和A柱外板14依次固定连接,即侧围外板11和A柱下加强板12通过焊接或者铆接或者螺栓连接的方式互相固定在一起,A柱下加强板12和A柱上加强板13通过焊接或者铆接或者螺栓连接的方式互相固定在一起,A柱上加强板13和A柱外板14通过焊接或者铆接或者螺栓连接的方式互相固定在一起。作为其他的实施例,侧围外板11和A柱下加强板12、A柱下加强板12和A柱上加强板13、A柱上加强板13和A柱外板14之间均具有较长的搭接部,每两者之间通过这些搭接部固定连接。优选地,A柱下加强板12和A柱上加强板13采用屈服极限大于500Mpa的双相钢制成,这样,A柱下加强板12和A柱上加强板13的强度大幅提高。A柱下加强板12和A柱上加强板13上还设置有必要的安装孔洞和漏液孔洞。
A柱内板总成2包括前竖板本体21和A柱内板22,前竖板本体21和A柱内板22固定连接,前竖板本体21和A柱内板22固定连接的方式可以根据需要选择焊接或者铆接或者螺栓连接或者卡嵌连接。优选地,前竖板本体21和A柱内板22相互连接的部位具有搭接部,前竖板本体21和A柱内板22通过该搭接部固定连接在一起。前竖板本体21和A柱内板22的搭接部设置有连接板23,A柱内板总成2通过连接板23与A柱上加强板13和A柱下加强板12固定连接。作为其他的实施例,当A柱外板总成1和A柱内板总成2贴紧时,若连接板23只对应着A柱上加强板13的位置,则连接板23与A柱上加强板13固定连接;若连接板23只对应着A柱下加强板12的位置,则连接板23与A柱下加强板12固定连接。这样,使得A柱外板总成1和A柱内板总成2更加紧密贴合,A柱的整体性能更加突出。优选地,前竖板本体21和A柱内板22采用热成型高强度钢制成,前竖板本体21和A柱内板22的屈服极限大于1000MPa。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活动顶汽车的A柱,参见图1,活动顶汽车的A柱包括A柱外板总成1和A柱内板总成2,A柱外板总成1和A柱内板总成2各自的结构和组装连接关系与实施例一相同,本实施例的A柱还包括加强圆管3,加强圆管3固定在A柱外板总成1和A柱内板总成2之间,与A柱外板总成1和A柱内板总成2均焊接或者铆接或者螺栓连接。加强圆管3加工成折形,即加强圆管3包括与A柱下加强板12固定连接的第一段和与A柱上加强板13固定连接的第二段。优选地,A柱下加强板12和A柱上加强板13上设置有多个塞焊孔17,加强圆管3在塞焊孔17处与A柱下加强板12和A柱上加强板13焊固连接。即在塞焊孔17处添加焊料将A柱下加强板12、A柱上加强板13与加强圆管3焊接在一起。优选地,该加强圆管3为热压成型的高强度钢管,加强圆管3的屈服极限大于1000MPa。
优选地,在A柱外板总成1和A柱内板总成2之间设置了加强圆管3以后,在A柱的上部,A柱内板22与A柱上加强板13和A柱外板14焊接成一体;在A柱下部,前竖板本体21与侧围外板11和A柱下加强板12焊接成一体。这样大大加强了A柱的整体性能。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活动顶汽车的A柱,参见图1,活动顶汽车的A柱包括A柱外板总成1、A柱内板总成2和加强圆管3,A柱外板总成1、A柱内板总成2和加强圆管3各自的结构和组装连接关系与实施例二相同。本实施例A柱的A柱外板总成1还包括门槛前加强板15和门槛后加强板16,门槛前加强板15和门槛后加强板16焊接在侧围外板11和A柱下加强板12上。这样,大大地提高了A柱根部的强度以及整个A柱下部的承载能力。作为其他的实施例,门槛前加强板15和门槛后加强板16只焊接或者铆接或者螺栓连接在侧围外板11上,或者门槛前加强板15和门槛后加强板16只焊接或者铆接或者螺栓连接在A柱下加强板12上。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活动顶汽车,该活动顶汽车包括上述的A柱。
上述本发明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活动顶汽车的A柱,包括:A柱外板总成(1)和A柱内板总成(2),所述A柱外板总成(1)和所述A柱内板总成(2)固定连接,其特征在于,
所述A柱外板总成(1)包括侧围外板(11)、A柱下加强板(12)、A柱上加强板(13)和A柱外板(14),所述侧围外板(11)、所述A柱下加强板(12)、所述A柱上加强板(13)和所述A柱外板(14)固定连接;
A柱内板总成(2)包括前竖板本体(21)和A柱内板(22),所述前竖板本体(21)和所述A柱内板(22)固定连接;
所述A柱下加强板(12)和所述A柱上加强板(13)上均设置有漏液孔;
所述A柱还包括加强圆管(3),所述加强圆管(3)包括与所述A柱下加强板(12)固定连接的第一段和与所述A柱上加强板(13)固定连接的第二段;
所述A柱下加强板(12)和所述A柱上加强板(13)上设置有多个塞焊孔(17),所述加强圆管(3)在所述塞焊孔(17)处与所述A柱下加强板(12)和所述A柱上加强板(13)焊固连接;
所述加强圆管(3)为热压成型的高强度钢管,所述加强圆管(3)的屈服极限大于1000MPa;
所述前竖板本体(21)和所述A柱内板(22)相互搭接固定连接,所述前竖板本体(21)和所述A柱内板(22)的搭接部设置有连接板(23),所述A柱内板总成(2)通过所述连接板(23)与所述A柱上加强板(13)或/和所述A柱下加强板(12)固定连接;
当所述A柱外板总成(1)和所述A柱内板总成(2)贴紧时,若所述连接板(23)只对应着所述A柱上加强板(13)的位置,则所述连接板(23)与所述A柱上加强板(13)固定连接;若所述连接板(23)只对应着所述A柱下加强板(12)的位置,则所述连接板(23)与所述A柱下加强板(12)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A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竖板本体(21)和所述A柱内板(22)采用热成型高强度钢制成,所述前竖板本体(21)和所述A柱内板(22)的屈服极限大于1000MPa。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A柱,其特征在于,所述A柱下加强板(12)和所述A柱上加强板(13)采用屈服极限大于500Mpa的双相钢制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A柱,其特征在于,所述A柱内板(22)与所述A柱上加强板(13)和所述A柱外板(14)焊接成一体,所述前竖板本体(21)与所述侧围外板(11)和所述A柱下加强板(12)焊接成一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A柱,其特征在于,所述A柱外板总成(1)还包括门槛前加强板(15)和门槛后加强板(16),所述门槛前加强板(15)和所述门槛后加强板(16)焊接在所述侧围外板(11)和/或所述A柱下加强板(12)上。
6.一种活动顶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顶汽车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A柱。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219523.6A CN102717837B (zh) | 2012-06-28 | 2012-06-28 | 活动顶汽车的a柱及活动顶汽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219523.6A CN102717837B (zh) | 2012-06-28 | 2012-06-28 | 活动顶汽车的a柱及活动顶汽车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717837A CN102717837A (zh) | 2012-10-10 |
CN102717837B true CN102717837B (zh) | 2014-12-24 |
Family
ID=469437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219523.6A Active CN102717837B (zh) | 2012-06-28 | 2012-06-28 | 活动顶汽车的a柱及活动顶汽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2717837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072631A (zh) * | 2013-01-18 | 2013-05-01 | 苏州市奥杰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 车辆复合式a柱及顶盖侧边梁 |
CN111717289A (zh) * | 2020-06-17 | 2020-09-29 | 江苏新程(武汉)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一种轻量化汽车侧围加强板及其加工方法 |
CN112407057A (zh) * | 2020-12-01 | 2021-02-26 | 的卢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车身加强结构和安装方法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941597A (en) * | 1994-05-24 | 1999-08-24 |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Structural member of vehicl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0219151A (ja) * | 1999-02-01 | 2000-08-08 | Central Motor Co Ltd | 自動車用ピラー補強材 |
JP3969054B2 (ja) * | 2001-10-25 | 2007-08-29 | 三菱自動車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 車両のピラー下部構造 |
JP4513408B2 (ja) * | 2004-05-06 | 2010-07-28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ピラー構造 |
JP2008114728A (ja) * | 2006-11-06 | 2008-05-22 |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 オープンカーのフロントピラー構造 |
JP5045505B2 (ja) * | 2008-03-12 | 2012-10-10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体前部構造 |
-
2012
- 2012-06-28 CN CN201210219523.6A patent/CN10271783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941597A (en) * | 1994-05-24 | 1999-08-24 |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Structural member of vehicle |
Non-Patent Citations (4)
Title |
---|
JP特开2000-219151A 2000.08.08 * |
JP特开2005-319846A 2005.11.17 * |
JP特开2008-114728A 2008.05.22 * |
JP特开2009-214788A 2009.09.24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717837A (zh) | 2012-10-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487239B2 (en) | Vehicle structures and methods of assembling the same | |
CN201347133Y (zh) | 车身后地板骨架 | |
CN204998609U (zh) | 汽车后纵梁总成及汽车 | |
CN102233903A (zh) | 车身增强结构 | |
CN108263484A (zh) | 一种全景天窗车架组件 | |
CN102717837B (zh) | 活动顶汽车的a柱及活动顶汽车 | |
CN103935402A (zh) | 一种汽车前围 | |
CN204527354U (zh) | 一种汽车门槛加强结构及汽车 | |
CN100420601C (zh) | 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 | |
CN206374821U (zh) | 一种全景天窗车架组件 | |
CN108382463B (zh) | 两厢车型内板后部框架结构 | |
KR101140293B1 (ko) | 고장력 강관을 이용한 차체 프레임 | |
CN207466788U (zh) | 车身结构和车辆 | |
CN111017034A (zh) | 一种车架结构 | |
CN203864797U (zh) | 一种汽车高承载车架 | |
CN104986225A (zh) | 一种车身a柱底部连接结构 | |
CN105644628B (zh) | 汽车前立柱上段加强结构 | |
CN205652224U (zh) | 车身门槛加强装置和具有该装置的汽车车身结构 | |
CN204956648U (zh) | 车用铰链加强板、立柱总成及汽车 | |
CN201120907Y (zh) | 一种轿跑车b柱侧碰加强结构 | |
CN202863563U (zh) | 一种b柱加强板装置及汽车 | |
CN213799900U (zh) | 一种侧围总成及车辆 | |
CN206297633U (zh) | 重卡白车身结构 | |
CN204775495U (zh) | 一种车身翻滚结构 | |
CN101734286B (zh) | 车身a柱加强组件及采用该加强组件的车身a柱加强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