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68546A - 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及使用该散热单元的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及使用该散热单元的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668546A CN102668546A CN2010800528281A CN201080052828A CN102668546A CN 102668546 A CN102668546 A CN 102668546A CN 2010800528281 A CN2010800528281 A CN 2010800528281A CN 201080052828 A CN201080052828 A CN 201080052828A CN 102668546 A CN102668546 A CN 10266854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 air
- air passage
- heat dissipation
- electronic equipm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title description 7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9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24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02
- 230000032258 transport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5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0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7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1
- 229920003002 synthet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9000000057 synthet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20005990 polystyrene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3585 weight reduc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06010068051 Chimerism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238631 Hexapod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74 ascen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529 body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699 permeabil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1218 segmen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638 solvent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56 stir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954—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display panels
- H05K7/20972—Forced ventilation, e.g. on heat dissipaters coupled to componen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6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receivers, e.g. cabinets or dust cov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具备:安装在由多个面构成的电子设备的一个面上并将电子设备的内部侧和外部侧分隔的隔板;配置在外部侧,将从电子设备产生的热量与外气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体,其中,隔板具有第一通气口及第二通气口,热交换体在外部侧包括将第一通气口与第二通气口连结的风路隔开间隔排列多个而成的热风路体和使风路之间的外气通过的通气路,在外部侧设有将内部侧的空气从第一通气口经由热风路体向第二通气口输送的鼓风机。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及使用该散热单元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在电子设备例如电视接收器中,在主体壳体的前表面侧设有显示部,且在主体壳体的内部设有显示部的控制部,控制部的背面侧由隔板覆盖。并且,这种电子设备有时从天花板垂下使用(例如专利文献1)。
另外,近年来的电视接收器的显示部逐渐变得极大,因此利用其显示效果的高度,作为广告装置设置于屋外的方式正活跃发展。
这种情况下,为了将电视接收器在屋外使用,而需要采取以免雨水进入到主体壳体内的密闭结构。因此,该主体壳体的前表面开口部由显示部密封,而且背面开口部由隔板密封。
然而,当采取这样的密闭结构时,无法充分地进行主体壳体内的显示部背面侧及控制部的散热。因此,以往的电视接收器中,在主体壳体的背面侧设置的隔板为金属制,在隔板的内、外设有多个金属制的散热片。并且,主体壳体内的空气由鼓风机来搅拌。
即,通过利用鼓风机搅拌主体壳体内的空气,从而将主体壳体内的热量向主体壳体内的散热片传递。接下来,主体壳体内的热量借助热传导而从主体壳体内的散热片经由隔板向主体壳体外的散热片移动,向屋外空气散热。
然而,在金属制隔板的内、外设有多个金属制的散热片的结构正如众所周知那样是极重的。如此当散热结构变重时,电视接收器自身也变重,难以设置在屋外的高处。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7-322172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具备:安装在由多个面构成的电子设备的一个面上并将电子设备的内部侧和外部侧分隔的隔板;配置在外部侧,将从电子设备产生的热量与外气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体,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特征在于,隔板具有第一通气口及第二通气口,热交换体在外部侧包括:将第一通气口与第二通气口连结的风路隔开间隔排列多个而成的热风路体;使风路之间的外气通过的通气路,在外部侧设有将内部侧的空气从第一通气口经由热风路体向第二通气口输送的鼓风机。
其结果是,电子设备内部的热量借助鼓风机的送风而向电子设备的外部侧的热交换体移动,能够有效地散热。热交换体由轻量的热风路体构成,因此能够实现散热单元及使用了该散热单元的电子设备的轻量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子设备的设置例的立体图。
图2是该电子设备的背面侧的立体图。
图3是该电子设备的背面侧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该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背面侧的立体图。
图5A是该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主视图。
图5B是该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俯视图。
图5C是该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侧视图。
图5D是该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仰视图。
图6A是该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通气路的纵向剖视图。
图6B是该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风路的纵向剖视图。
图7A是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子设备的主体壳体以横长的方式设置时的立体图。
图7B是将该电子设备的主体壳体以纵长的方式设置时的立体图。
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背面侧的立体图。
图9A是该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主视图。
图9B是该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俯视图。
图9C是该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侧视图。
图9D是该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仰视图。
图9B是该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俯视图。
图9C是该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侧视图。
图9D是该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仰视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背面侧的立体图。
图11A是该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主视图。
图11B是该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俯视图。
图11C是该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侧视图。
图11D是该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仰视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电子设备的设置状态的图。
图13是该电子设备的后视图。
图14A是表示该电子设备的对流风路的动作的侧剖视图。
图14B是表示该电子设备的散热风路的动作的侧剖视图。
图15是表示该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结构的图。
图16是表示将该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安装于电子设备的状态的后视图。
图17A是该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热交换体的概观图。
图17B是表示图17A的17B-17B剖面的图。
图18是表示使热传导构件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电子设备的隔板接触的结构的图。
图19A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热交换体的概观图。
图19B是表示图19A的19B-19B剖面的图。
图19C是表示图19A的19C-19C剖面的图。
图20A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热交换体的概观图。
图20B是表示图20A的20B-20B剖面的图。
图21A是表示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以横长的方式安装于电子设备的状态的后视图。
图21B是表示将该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以纵长的方式安装于电子设备的状态的后视图。
图22是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热交换体形成为金属制的吸热设备时的概观图。
图23A是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的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热交换体安装于隔板的图。
图23B是表示该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热交换体的结构的图。
图2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9的电子设备的背面侧的分解立体图。
图25A是该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背面侧的分解立体图。
图25B是该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正面侧的分解立体图。
图26A是该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外气通过部位的纵向剖视图。
图26B是该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热风通过部位的纵向剖视图。
图27A是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9的电子设备的主体壳体以横长的方式设置时的立体图。
图27B是将该电子设备的主体壳体以纵长的方式设置时的立体图。
图2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0的电子设备的背面侧的分解立体图。
图29A是该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外气通过部位的纵向剖视图。
图29B是该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热风通过部位的纵向剖视图。
图30A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0的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背面侧的分解立体图。
图30B是该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正面侧的分解立体图。
图31是该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立体图。
图3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1的电子设备的从背面侧观察到的图。
图33A是该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外气通过部位的纵向剖视图。
图33B是该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热风通过部位的纵向剖视图。
图3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1的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35A是该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热交换体的概观图。
图35B是表示图35A的35B-35B剖面的图。
图35C是表示图35A的35C-35C剖面的图。
图36是表示使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1的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隔板与高发热部件接触的状态的图。
图3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1的不同的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38A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2的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热交换体的概观图。
图38B是表示图38A的38B-38B剖面的图。
图38C是表示图38A的38C-38C剖面的图。
图3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3的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40是该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侧视剖视图。
图41A是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4的电子设备的显示面板以横长的方式设置时的后视图。
图41B是将该电子设备的显示面板以纵长的方式设置时的后视图。
图4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5的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43是表示该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44是表示该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结构的放大分解立体图。
图4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6的电子设备的背面侧的立体图。
图46是该电子设备的背面侧的分解立体图。
图47A是表示该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一部分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47B是该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剖视图。
图48A是表示该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热交换体和隔板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48B是表示该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热交换体和隔板的结构的主视图。
图49是表示图47B的49A-49A剖面的图。
图50是表示图47B的50C-50C剖面的图。
图5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6的电子设备的剖视图。
图52是图51的E部放大图。
图53是图51的F部放大图。
图54是表示图52的54G-54G剖面的图。
图55是与图49的通风路的形状进行比较的图。
图56是与图50的通风路的形状进行比较的图。
图57是与图52的鼓风机吸入口附近的放大图进行比较的图。
图5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7的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剖视图。
图59是表示图58的59H-59H剖面的图。
图60是与图59的通风路的形状进行比较的图。
图6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8的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热交换体的风路的立体图。
图62A是该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热交换体的主视图。
图62B是该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热交换体的侧视图。
图63是该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热交换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64A是表示该电子设备的结构和风路的侧剖视图。
图64B是表示该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热交换体的外侧的风路的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子设备的设置例的立体图。电子设备的一例的显示装置1除了作为电视接收器的功能以外,还能够进行屋外的广告用的显示。
在图1中,显示装置1设置在商店2的屋檐下3即屋外,在屋外,横长的长方形形状(四边形的一例)的显示部4配置在前表面侧。需要说明的是,在以后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横是指水平,纵是指铅垂。而且如上所述,前表面侧是指配置显示部4的一侧,背面侧是指显示装置1中的与显示部4对置的一侧。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子设备的背面侧的立体图,图3是该电子设备的背面侧的分解立体图。如图2、图3所示,由多个面构成的显示装置1具备主体壳体5、显示部4、控制部6、散热单元7、背面罩8。这里,主体壳体5是前表面和背面开口且前表面和背面为横长的长方形形状。显示部4覆盖主体壳体5的前表面开口部,且配置成水密状态。控制部6在主体壳体5的内部配置在显示部4的背面侧,进行显示部4的控制。散热单元7将主体壳体5的背面开口部分割成多个并覆盖成水密状态。背面罩8将散热单元7的外表面覆盖成能够通气的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如图3所示,4个散热单元7左右排列配置。主体壳体5的背面开口部由这4个散热单元7覆盖成水密状态。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背面侧的立体图,图5A是该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主视图,图5B是该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俯视图,图5C是该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侧视图,图5D是该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仰视图。如图4、图5A~图5D所示,4个散热单元7分别具备隔板9、热交换体10、鼓风机11。这里,纵长的长方形形状的金属制的隔板9安装在图3所示的构成显示装置1的主体壳体5背面开口部,将主体壳体5的内部与外部分隔成水密状态。如图3所示,隔板9安装在显示装置1的一个面53上,将显示装置1的内部侧50与外部侧51分隔。
热交换体10配置在隔板9的外部侧51,将由显示装置1产生的热量与外气进行热交换。
鼓风机11配置在隔板9的主体壳体5的外部侧51。
需要说明的是,4个散热单元7的隔板9在本实施方式1中为纵长的长方形形状,但根据主体壳体5的形状等,既可以为横长的长方形形状,也可以为正方形。例如,将4个散热单元7形成为1个散热单元7时,隔板9成为1个横长的长方形形状。
如图3、图4所示,4个隔板9沿着各自的上边在上部设有作为第一通气口的上方通气口12,而且沿着下边在下部设有作为第二通气口的下方通气口13。即隔板9在显示装置1的一个面53上设置四个。
图6A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通气路的纵向剖视图,图6B是该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风路的纵向剖视图。如图4~图6A、图6B所示,热交换体10在外部侧51包括:热风路体14,其通过纵长的风路52设置间隔排列多个并沿着纵向将上方通气口12和下方通气口13连结成桥状而构成;通气路15,其使风路52与风路52之间的外气通过。热风路体14由合成树脂形成,为筒状。鼓风机11将内部侧50的空气从上方通气口12经由热风路体14向下方通气口13输送。
另外,多个风路52在上方通气口12侧及下方通气口13侧集合成一个,上方与上方通气口12连结,下方与下方通气口13连结。并且,在多个风路52与下方通气口13连结的下方集合筒14a内配置有鼓风机11。在本实施方式1中,鼓风机11预先安装在隔板9的下方通气口13,以覆盖鼓风机11的外周的方式设置热风路体14的下方集合筒14a。即风路52经由下方集合筒14a而与下方通气口13连结。
另外,如图5C所示,在热风路体14的上方通气口12的下端与下方通气口13的上端之间且在隔板9与风路52之间形成有对流通路16。图6A、图6B所示的背面罩8设有能够向上下、左右进行通气的多个开口。
在以上的结构中,主体壳体5的前表面开口部由显示部4覆盖成水密状态,而且背面开口部由隔板9覆盖成水密状态。因此,显示部4及控制部6的热量积存在主体壳体5内。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1中,设有上述的散热单元7。当驱动鼓风机11时,如图6B的箭头A所示,主体壳体5内的热量作为热风从上方通气口12向热风路体14内,即向主体壳体5外输送。
并且,主体壳体5内的热风在热风路体14中向下方通气口13和下方前进而温度下降之后,再次由鼓风机11向主体壳体5内吹出。
此时,如图6A所示,从能够向上下、左右进行通气的背面罩8如箭头B那样进入的外气沿着热风路体14的外表面上升。由此,在热风路体14内下降的热风A与外气B、C进行热交换,在热风路体14内下降的热风被冷却。并且如图6B所示,该冷却风由鼓风机11从下方通气口13吹到控制部6的高温部55,将控制部6有效地冷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1中,热风路体14由合成树脂形成,但其板厚薄。因此,即便合成树脂的热传导率比金属小,也能进行充分的热交换。
另外如图6A所示,本实施方式1的热风路体14在隔板9侧设有对流通路16。因此,在对流通路16中,也如箭头C所示,从背面罩8进入的外气上升,外气与热风路体14内的热风的热交换能充分地进行。
图7A是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子设备的主体壳体以横长的方式设置时的立体图,图7B是将该电子设备的主体壳体以纵长的方式设置时的立体图。为了提高显示效果,如图7B所示,水平方向的长度比铅垂方向的长度长的横长的主体壳体5有时也以铅垂方向的长度比水平方向的长度长的纵长的方式设置。
如图7A所示,在主体壳体5为横长的长方形形状时,在与主体壳体5的上部对应的位置上配置上方通气口12,在与主体壳体5的下部对应的位置上配置下方通气口13。而且如图7B所示,在主体壳体5为纵长的长方形形状时,在与主体壳体5的左右的一方对应的位置上配置上方通气口12,在与主体壳体5的左右的另一方对应的位置上配置下方通气口13。
在将横长的主体壳体5以纵长的方式设置时,外气在各个热风路体14的对流通路16内呈直线状上升。因此,这种情况下,外气与热风路体14内的热风的热交换也能充分地进行。
如以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1中,积存在主体壳体5内的显示部4及控制部6的热量通过散热单元7向主体壳体5外输送,被外气有效地冷却。
另外,散热单元7的热风路体14仅设置在主体壳体5外,因此容易实现电子设备的轻量化。即在本实施方式1中,不用像以往那样将散热对策用的散热片设置到显示装置1内部。显示装置1的内部的热量通过鼓风机11的送风,而向配置在显示装置1的外部侧的热交换体10移动,能够有效地散热。因此,使用了这种散热单元7的电子设备能够实现轻量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鼓风机11配置在隔板9的外部侧51。因此,隔板9的内部侧50成为平面状态,因此控制部6的设计配置自由度升高。
此外,鼓风机11将冷却空气从下方通气口13向主体壳体5内吹出。因此,送风阻力不会升高,而大量的冷却空气被吹出到控制部6,冷却效果提高。
另外,通过在下方通气口13附近设置高温部55,而将来自下方通气口13的冷却空气直接向控制部6的高温部55喷出,控制部6的冷却效果进一步升高。
此外,对于鼓风机11而言,由于冷却后的空气通过,因此鼓风机11的温度不会过度升高,其寿命延长。
(实施方式2)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对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同一标号,省略其详细说明,仅说明不同点。
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背面侧的立体图。而且图9A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主视图,图9B是该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俯视图,图9C是该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侧视图,图9D是该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仰视图。
如图8、图9A~图9D所示,设置在热风路体14上的各个通气路15的长度随着离开连结面54的中心而变短。
由此,从上方通气口12到下方通气口13的各个通气路15的长度相等。其结果是,向热风路体14流动的空气量实现均匀化,热交换体10整体的热交换效率升高。
(实施方式3)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中,对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同一标号,省略其详细的说明,仅说明不同点。
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背面侧的立体图。而且图11A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主视图,图11B是该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俯视图,图11C是该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侧视图,图11D是该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仰视图。
如图10、图11A~图11D所示,热风路体14的各个风路52在下方集合筒14a处合流。并且,对应于热风路体14的风路52和通气路15而在下方集合筒14a设有凹凸。因此,在与热风路体14的通风方向正交的截面处观察散热单元7时,显示装置1的背面侧,风路52成为凸部分,通气路15形成凹部分。对应于该凹凸而在下方集合筒14a也设有凹凸的列。即,在下方集合筒14a形成有与通气路15连通的通风槽17。
根据这种结构,从上方通气口12朝向下方通气口13的热风沿着风路52的形状顺畅地流动。而且在下方集合筒14a,利用通风槽17将在风路52内流动的热风的热量更有效地放出。虽然在通气路15中流动的外气从下方向上方流动,但通过设置在下方集合筒14a上的通风槽17顺畅地导入到通气路15。由于外气沿着通风槽17和通气路15流动,因此与在风路52内流动的热风的热交换能有效地进行。
(实施方式4)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电子设备的设置状态的图。如图12所示,作为电子设备的显示装置101例如悬挂在药房的店铺的屋外侧。
并且,在显示装置101的显示部102上,例如“口罩已到货”那样,将人们等待的商品的到货状况实时地通知给顾客。
图1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电子设备的后视图,图14A是表示该电子设备的对流风路的动作的侧剖视图,图14B是表示该电子设备的散热风路的动作的侧剖视图。如图13所示,在显示装置101的背面设有背面罩103,该背面罩103设有多个孔。如图14A所示,背面罩103的上表面、下表面及背面通过多个孔分别形成第一开口104、第二开口105及第三开口106。
在显示装置101设有显示部102,该显示部102使用如上述那样以等离子显示器面板为一例的电子显示设备。如图14A所示,在显示装置101的内部配置有控制部107,且设有覆盖控制部107的罩108,该控制部107进行将信息作为影像而向显示部102显示的控制。而且罩108的背面在控制部107背面侧形成开口,且设有覆盖该开口的隔板109。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结构的图。如图15所示,在隔板109的内部侧配置有鼓风机110,在隔板9的外部侧配置有热交换体111。热交换体111通过框体112压接于隔板109而被一体化。并且,罩108和隔板109由背面罩103从显示装置101的背面侧覆盖。
另外,隔板109具有:与上部的一边平行且以横长的方式形成的上方通气口113;与下部的一边平行且以横长的方式形成的下方通气口114。即,在隔板109的上部和下部开设的2个开口即上方通气口113和下方通气口114是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的横长开口。
并且,如图15所示,作为第一通气口的上方通气口113和作为第二通气口的下方通气口114分别与热交换体111的山115a的位置对置配置。而且,如图14A、图14B所示,在隔板109的相反侧的面上且在上方通气口113附近设有鼓风机110。
另外,如图15所示,鼓风机110配置在罩108的内侧且控制部107的上部。鼓风机110的喷出侧与隔板109的上方通气口113连结。即,鼓风机110设置成从隔板109的开口将空气吹入到热交换体111。
并且,由鼓风机110、隔板109、热交换体111及框体112构成散热单元116。
即,显示装置101的控制部107的背面侧作为开口部,该开口部由散热单元116的隔板109覆盖。
图16是表示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安装于电子设备的状态的后视图。如图14A、图14B~图16所示,在控制部107的背面侧一体化地设有散热单元116。散热单元116将横长的显示装置101的控制部107按块划分,且分别配置有热交换体111。
另外鼓风机110将多个送风风扇110a沿着水平方向配置。
图17A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热交换体的概观图,图17B是表示图17A的17B-17B剖面的图。如图17A所示,热交换体111是将山谷部分115和谷所连续的谷间形状部117交替地沿着水平方向排列的合成树脂性的板体,该山谷部分115朝向显示装置101的外部侧沿着铅垂方向使山115a和谷115b交替反复。热交换体111例如使用聚苯乙烯树脂来形成。
并且,如图17B所示,山谷部分115和谷间形状部117在热交换体111的表背处形成铅垂方向的长槽状的通风路。在山谷部分115的背面形成散热风路122,在谷间形状部117的表面形成对流风路121。
并且,如图14B所示,散热风路122通过在热交换体111的内部侧排列山谷部分115而形成的多个槽,来形成铅垂方向的风路。该风路在设置于隔板109的开口即上方通气口113和下方通气口114处将方向变更为水平方向,从而形成U字状的风路。
此外,如图17B所示,隔板109中的与山谷部分115的谷115b对置的部分朝向显示装置101的内部侧鼓出。并且,山115a和谷115b交替地蜿蜒前进,形成使空气通过的散热风路122。在形成散热风路122时,隔板109具备与山谷部分115的谷115b对应而朝向显示装置101的内侧鼓出的鼓出带123。
另外,对流风路121排列多个谷间形状部117而沿着铅垂方向形成风路,并经由背面罩103的第一开口104、第二开口105及第三开口106而与外气连通。
图18是表示使热传导构件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电子设备的隔板接触的结构的图。如图18所示,隔板109经由热传导构件124而与显示装置101的发热部件125接触。尤其是当隔板109使用热传导率高的金属等材料时,发热部件125的热量经由热传导构件124而直接向隔板109传导,从而将发热部件125的热量向热交换体111传递,由此能够有效地散热。
当对显示装置101进行驱动而使显示部102点亮时,能够显示人们等待的商品的到货状况,但控制部107内的电路部件会产生大的热量。
在这种以屋外的人们为对象的显示装置101中,与屋内的电视的显示相比,需要提高显示部102的发光亮度,会产生非常大的电力和随之产生大的热量。而且,显示装置101由于在屋外使用,因此为了防止尘埃或雨水的进入而利用罩108及散热单元116来覆盖控制部107。因此,显示装置101的内部为密闭的状态,显示装置101的内部积存有非常大的热量。
因此,当显示部102开始显示时,对鼓风机110进行驱动。在罩108内,控制部107的上方的空气从上方通气口113被向热交换体111压入,从下方的下方通气口114再次向显示装置101内吹出。
并且,通过鼓风机110,强制性地使罩108内的空气在散热风路122中循环。由此,从控制部107产生的热量传递到热交换体111的内部。
即,热交换体111的内侧即山谷部分115的内侧的温度上升。并且,以合成树脂性的板体为边界而在山谷部分115的内侧的空气与显示装置101的外部侧的空气之间产生温度梯度,在背面罩103的内侧产生空气的自然对流。由于该自然对流,而空气从热交换体111的谷间形状部117内脱离,空气从第一开口104、第三开口106向外气侧流动而产生上升气流,外气从第二开口105流入。并且促进自然对流,而散热效果变得显著。而且,由于热交换体111的内部温度上升,而在第三开口106中,在热交换体111的对流风路121与外气之间,如图14A所示,产生局部的对流即微小对流121a。由于微小对流121a引起的空气的出入,而促进热交换体111内部即显示装置101内部的散热。
热交换体111通过使用聚苯乙烯树脂作为合成树脂性的板体而实现轻量化。尤其是与作为散热用的部件而通常使用的以铝为主材料的吸热设备相比,热交换体111能实现格外的轻量化。
另外,热交换体111由一体成型而形成,由此能够容易地确保显示装置101的内部侧与外部侧的气密性。
(实施方式5)
在本实施方式5中,对与实施方式4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同一标号,省略其详细说明,而说明不同点。图19A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热交换体的概观图,图19B是表示图19A的19B-19B剖面的图,图19C是表示图19A的19C-19C剖面的图。
如图19A所示,在与山谷部分115的谷115b相邻的谷间形状部117形成有隆起成与谷115b相同高度的突出形状117a。根据这种谷间形状部117的结构即突出形状117a,在谷间形状部117的内部侧与隔板109之间形成风路扩大部。因此,在散热风路122中流动的空气也容易流入风路扩大部。即,通过形成突出形状117a,而谷间形状部117的通气阻力减小,在谷间形状部117中流动的空气增大。而且,谷间形状部117在外部侧能够增大表面积,能够将显示装置101的内部产生的热量更多地向外气散热。
图20A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热交换体的概观图,图20B是表示图20A的20B-20B剖面的图。
如图20A所示,在显示装置101以横长的方式安装时,外气向各个谷间形状部117之间的对流风路121流动,对显示装置101的内部产生的热量进行散热。而且,当显示装置101如图20B那样以纵长的方式安装时,外气通过图19A的山谷部分115的谷115b。此时,突出形状117a与谷115b的高度相同,因此上升气流产生的空气的移动变得顺畅,散热效果增大。
(实施方式6)
在本实施方式6中,对与实施方式4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同一标号,省略其详细的说明,而说明不同点。图21A表示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以横长的方式安装于电子设备的状态的后视图,图21B是表示将该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以纵长的方式安装于电子设备的状态的后视图。
在本实施方式6中,说明使热交换体111的作用更有效地发挥的结构。对实施方式4的山谷部分115的山115a进行改换,在本实施方式6中,如图21A所示,在具备山115c这一点上不同。
如图21B所示,山115c设有贯通其中央部的通道部115d。通道部115d在热交换体111的外部侧使外气流通。而且,在热交换体111的内部侧使散热风路122进一步蜿蜒前进。
并且,在散热风路122中流动的空气在山谷部分115的山115c和谷115b处流动时,在山115c处,在通道部115d的作用下较大地蜿蜒前进而流动。而且,在对流风路121中流动的空气沿着谷间形状部117流动,在通道部115d中与相邻的谷间形状部117的空气反复进行出入并同时上升。即,传热面积增大且显示装置101内的空气的散热增大。
尤其是将显示装置101以图20B那样的纵长的方式安装时,外气通过通道部115d,能得到更大的散热效果。
(实施方式7)
在本实施方式7中,对与实施方式4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同一标号,省略其详细说明,而说明不同点。图22是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热交换体形成为金属制的吸热设备时的概观图。如图22所示,金属制的吸热设备126的山谷部分127通过使山127a与谷127b交替反复而形成。吸热设备126设有贯通山127a的通道部127d,且该吸热设备126配置在显示装置101的背面,由此,即使对显示装置101的设置方向进行纵横改变,也能够发挥充分的散热效果。
(实施方式8)
在本实施方式8中,说明热交换体111的另一结构。在本实施方式8中,对与实施方式4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同一标号,省略其详细的说明,而说明不同点。图23A是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的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热交换体安装于隔板的图,图23B是表示该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热交换体的结构的图。
如图23A、图23B所示,热交换体111包括:将山谷部分115和谷间形状部117交替配置的主要部128;对山谷部分115与谷间形状部117的端面进行密封的端面部129。端面部129从外侧覆盖主要部128的端面。
并且,热交换体111使端面部129覆盖且熔敷于主要部128的外侧而形成为一体。
其结果是,热交换体111对应于显示装置101的形状而能够容易地配合主要部128的长度。
(实施方式9)
在本实施方式9中,对与实施方式4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同一标号,省略其详细说明,而说明不同点。图2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9的电子设备的背面侧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24所示,显示装置101具备主体壳体135、显示部102、控制部107、多个散热单元116、背面罩103。这里,主体壳体135的前表面和背面开口,该主体壳体135为横长。显示部102以水密状态配置在主体壳体135的前表面开口部。控制部107配置在主体壳体135的内部,进行显示部102的控制。散热单元116以水密状态配置在主体壳体135的背面开口部。背面罩103的散热单元116的背面侧能够通气。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9中,如图24所示,将3个散热单元116左右排列,主体壳体135的背面开口部由多个散热单元116覆盖成水密状态。
图25A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9的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背面侧的分解立体图,图25B是该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正面侧的分解立体图,图26A是该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外气通过部位的纵向剖视图,图26B是该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热风通过部位的纵向剖视图。
3个散热单元116分别如图25A、图25B、图26A、图26B所示,安装在构成显示装置101的主体壳体135背面开口部。散热单元116具备:将主体壳体135的内部和外部分隔成水密状态的纵长的金属制的隔板109;配置在隔板109的主体壳体135的外部侧的多个热交换体111;配置在隔板109的主体壳体135的内部侧的多个鼓风机110。需要说明的是,隔板109在本实施方式9中为纵长的长方形,但根据主体壳体135的形状等,也可以是横长的长方形形状,还可以是正方形。例如,将3个散热单元116形成为1个散热单元116时,隔板109成为1个横长的长方形形状。
如图24、图25A、图25B所示,隔板109在上部的横向上隔开规定间隔设有多个上方通气口113,在下部沿横向隔开规定间隔设有多个下方通气口114。
热交换体111中,在隔板109的主体壳体135的外部侧,多个上方通气口113和多个下方通气口114分别通过纵长的热风路体140沿着铅垂方向连结成桥状。
即,热风路体140成为合成树脂制的筒状。热风路体140将上方通气口113与下方通气口114之间在主体壳体135的外部侧连通。
另外,如图26A、图26B所示,鼓风机110将主体壳体135的内部侧的空气从隔板109的上方通气口113向热风路体140、下方通气口114依次输送。为了降低通风阻力,而下方通气口114比上方通气口113的开口面积增大。
另外,如图25B所示,在形成上方通气口113时,将与上方通气口113部分对应的隔板109部分在铅垂方向的中心线上向主体壳体135内侧切起。其结果是,在相邻的上方通气口113之间形成突起状的引导体141。
即,上方通气口113的个数比鼓风机110的个数多,因此为了从少的鼓风机110向多的上方通气口113有效地分配热风,而形成引导体141。
需要说明的是,在下方通气口114中,与上方通气口113部分同样地,将与下方通气口114部分对应的隔板109部分在铅垂方向的中心线上向主体壳体135内侧切起,从而在相邻的下方通气口114间形成突起状的引导体141。
即,从下方通气口114吹出的空气借助设置在下方通气口114附近的引导体141,不会引起流路的突然扩大,能够防止通气阻力增大的情况。
热风路体140通过将上方通气口113和下方通气口114连结成桥状而形成。而且在隔板109与热风路体140之间设有对流通路142。
此外,背面罩103能够向上下、左右通气,但在背面罩103与热风路体140之间设有图26A、图26B所示的通风路143。
需要说明的是,图25A、图25B所示的安装板118是为了对多个上方通气口113及多个下方通气口114进行一体化而上下设置的板体。虽然未图示,但在与上方通气口113和下方通气口114对应的安装板118的部分设有开口。
在以上的结构中,主体壳体135的前表面开口部由显示部102覆盖成水密状态,而且背面开口部由隔板109覆盖成水密状态。因此,显示部102及控制部107的热量积存在主体壳体135内。
当驱动鼓风机110时,如图26B所示,主体壳体135内的热量作为热风从上方通气口113向热风路体140、主体壳体135外输送。
然后,在通过热风路体140的过程中被冷却的空气从下方通气口114被输送到主体壳体135内,进行控制部107的冷却。
图27A是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9的电子设备的主体壳体以横长的方式设置时的立体图,图27B是将该电子设备的主体壳体以纵长的方式设置时的立体图。通过热风路体140的过程中的空气如图26A及图27A所示,从背面罩103进入的外气沿着热风路体140的表面上升且被冷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9中,热风路体140由合成树脂形成,但其板厚较薄。因此,即便合成树脂的热传导率比金属小,合成树脂也能够比金属减小热阻力,从而进行充分的热交换。
另外,本实施方式9的热风路体140由于在隔板109侧设有对流通路142,因此仅就对流通路142而言,无法实现上升路径的分离。然而,外气的上升流由于受到温度上升引起的气流作用的影响,因此通过热风路体140能得到充分的气流作用,从而能充分地进行外气与热风路体140内的热风的热交换。
图27B表示将横长的主体壳体135以纵长的方式设置的状态。为了提高显示装置101的显示效果,有时将横长的主体壳体135以纵长的方式设置。
如此,将横长的主体壳体135以纵长的方式设置时,外气在各个热风路体140的对流通路142内呈直线状上升。因此,外气与热风路体140内的热风的热交换能充分地进行。
如以上所述,积存在主体壳体135内的显示部102及控制部107的热量通过散热单元116向主体壳体135外输送,从而被外气有效地进行冷却。
另外,散热单元116的热风路体140由于仅设置在主体壳体135外,因此容易实现轻量化。
(实施方式10)
在本实施方式10中,对与实施方式4及实施方式9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同一标号,省略其详细说明,而说明不同点。图2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0的电子设备的背面侧的分解立体图,图29A是该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外气通过部位的纵向剖视图,图29B是该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热风通过部位的纵向剖视图。而且,图30A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0的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背面侧的分解立体图,图30B是该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正面侧的分解立体图,图31是该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立体图。
如图28至图31所示,与热风路体140大致正交的多个整流引导件144隔开规定间隔设置于在隔板109的上方通气口113的下端与下方通气口114的上端之间形成的对流通路142上。
如图27B所示,在将横长的主体壳体135以纵长的方式设置时,在各个热风路体140的对流通路142内呈直线状上升的外气受到整流引导件144产生的整流作用,从而顺畅地上升。
需要说明的是,整流引导件144为金属制,从同样的金属制的隔板109将主体壳体135的热量进行热传导,因此能够提高散热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0中,如图29A、图29B所示,设有从控制部107向金属制的隔板109传导热量的热传导构件124,从而能提高散热效果。
另外,由于热风路体140为合成树脂制,因此在上方通气口113与下方通气口114的中央部分设置的整流引导件144的前端如图29B所示与热风路体140抵接,获得支承,由此,能够防止合成树脂制的热风路体140因热量发生变形的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在除了中央部分的上述以外的上方通气口113和下方通气口114的附近,整流引导件144的前端如图29B所示成为与热风路体140非抵接的非抵接状态,由此,防止热风路体140的上下端从上方通气口113和下方通气口114浮起的情况。
此外,整流引导件144的宽度比与上方通气口113和下方通气口114正交的方向的宽度减小。即,若整流引导件144伸出到左右的热风路体140间,则在将主体壳体135以横长的方式设置时,使在通风路143上升的外气的上升力减弱。因此,整流引导件144的宽度比与上方通气口113和下方通气口114正交的方向的宽度减小。
(实施方式11)
在本实施方式11中,对与实施方式4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同一标号,省略其详细说明,而说明不同点。图3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1的电子设备的从背面侧观察到的图,图33A是该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外气通过部位的纵向剖视图,图33B是该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热风通过部位的纵向剖视图。
如图32所示,在背面罩103的内侧配置有散热单元116。显示装置101在表面设有使用了以等离子显示器面板为一例的电子显示设备的显示部102。如图33A所示,在显示装置101的内部配置有进行将信息作为影像向显示部102显示的控制的控制部107,并设有覆盖控制部107的罩108。而且,罩108的背面在控制部107的后方侧形成开口,且设有覆盖该开口的隔板109。
图3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1的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分解立体图。在隔板109上,在罩108的内部侧配置有鼓风机110,在罩108的外部侧配置有热交换体111。热交换体111由框体112压接于隔板109而进行一体化。并且,背面罩103从显示装置101的背面侧覆盖罩108和框体112。背面罩103在上表面、侧面及底面具备将内侧与外侧连通的网眼或格子。
另外,隔板109具有:与上部的一边平行且以横长的方式形成的上方通气口113;与下部的一边平行且以横长的方式形成的下方通气口114。即,上方通气口113和下方通气口114是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的横长开口。
并且,上方通气口113和下方通气口114与热交换体111的第三风路147的流入口148和流出口149的位置对置配置。而且,在隔板109的相反侧的面上具备与下方通气口114对置的鼓风机110。
另外,鼓风机110配置在罩108的内侧的控制部107的上方。鼓风机110的喷出侧与上方通气口113连结。即,鼓风机110从隔板109的开口将空气向热交换体111的第三风路147的流入口148吹入。
另外,如图34所示,鼓风机110将多个送风风扇110a沿着水平方向配置。
图35A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1的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热交换体的概观图,图35B是表示图35A的35B-35B剖面的图,图35C是表示图35A的35C-35C剖面的图。热交换体111例如将使用聚苯乙烯树脂而成型的板体如图34所示那样由3个部分构成。而且,热交换体111具有:图35B所示的与显示装置101的外部隔断的散热风路122;图35C所示的与外部连通的对流风路121。即,热交换体111在内部具备散热风路122,在外部具备对流风路121。
热交换体111具有多个连结柱150和散热框151,且在散热框151的内侧形成有对流风路121。这里,连结柱150从与隔板109平行地设置的底板152垂直地突出。散热框151包括底板152、连结柱150、将连结柱150的端部结合的散热板体153。
另外,连结柱150的截面为圆形,在底板152上隔开规定的间隔如格子那样将行和列排列成直线状,并与散热板体153连结配置。
另外,散热板体153具备对应于规定的间隔、即除了配置有连结柱150的部分之外如格子那样排列的多个通气孔154。通气孔154是贯通散热板体153的孔。
另外,连结柱150和散热板体153的内部为空洞,空洞部分形成散热风路122的一部分。即,在隔板109与底板152之间形成有第一风路145,在散热板体153的内部形成有第二风路146,在连结柱150的内部形成有第三风路147。如图33B所示,在热交换体111的内部形成有在显示装置101内部循环的散热风路122。
另外,如图35B所示,在第一风路145设有将上方通气口113与下方通气口114之间分隔的以横长的方式形成的遮挡壁155。通过遮挡壁155将第一风路145分隔成与上方通气口113连通的第一风路145a和与下方通气口114连通的第一风路145b。而且,第三风路147分成与第一风路145a连通的第三风路147a和与第一风路145b连通的第三风路147b。并且,第三风路147a和第三风路147b分别使至少端部的一列与上方通气口113和下方通气口114对置。即,最上部的一列的流入口148与上方通气口113对置,最下部的一列的流出口149与下方通气口114对置。
并且,如图33B所示,散热风路122通过在热交换体111的内部侧排列形成的第一风路145和第二风路146,来形成铅垂方向的风路。而且,通过第三风路147形成多个使第一风路145与第二风路146连通的水平方向的风路。向热交换体111出入的空气在设置于隔板109的上方通气口113和下方通气口114处成为水平方向。在显示装置101的内部侧形成有U字状的风路。
图36是表示使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1的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隔板与高发热部件接触的状态的图。隔板109在显示装置101的内侧,经由热传导构件124,与以电力半导体开关元件为代表的发热部件125接触。这里,使隔板109与发热部件125接触的部分优选位于比遮挡壁155靠上侧。
根据这种结构,若驱动显示装置101而使显示部102点亮,则虽然控制部107内的电路部件会产生大的热量,但能够容易地显示人们所期望的商品的到货状况。
即,在以屋外的人们为对象的显示装置101中,与屋内的电视机的显示相比,需要提高显示部102的发光亮度,会产生非常大的电力和随之产生的大的热量。而且,由于显示装置101在屋外使用,因此为了防止尘埃或雨水的进入而利用罩108及散热单元116来覆盖控制部107。显示装置101的内部处于被密闭的状态,而积存有非常大的热量。
因此,在显示部102开始显示时,驱动鼓风机110,在罩108内,控制部107的上方的空气被从上方通气口113压入到热交换体111,在下方,从下方通气口114再次吹出到显示装置101内。即,被压入到热交换体111的内部的空气借助遮挡壁155的作用,从第一风路145a通过第三风路147a流向第二风路146,从而在散热板体153中流动。该空气通过第三风路147b向第一风路145b流动,从下方通气口114吹出到显示装置101内。
这里,由于第三风路147a最上部的列与上方通气口113对置,因此由鼓风机110压入的空气的一部分向流入口148直接吹入,迅速地向第二风路146流入。而且,由于第三风路147b最下部的一列与下方通气口114对置,因此在第二风路146中流动的空气能够遍及到散热板体153的内部的各个角落。
并且,通过鼓风机110,强制性地使罩108内的空气在散热风路122中循环。由此,从控制部107产生的热量传递到热交换体111的内部。
即,位于隔板109的外侧的热交换体111的内侧即第一风路145、第二风路146、第三风路147的温度上升。并且,以合成树脂性的板体为边界而在热交换体111的内侧的空气与显示装置101的外部侧的空气之间产生温度梯度,在背面罩103的内侧产生空气的自然对流。在该自然对流的作用下,空气在热交换体111的散热框151内流动,贯通背面罩103的上表面而产生上升气流。并且,外气从背面罩103的底面流入,能够促进自然对流并使散热效果显著。另外,由于热交换体111的内部温度上升,而在通气孔154部分,在对流风路121与外气之间,如图33A所示那样产生局部的空气的出入而产生微小对流121a。由于微小对流121a引起的散热框151内的空气的出入,而能促进热交换体111的内部、即显示装置101内部的热量的散热。并且,由于微小对流121a的作用,而在将背面罩103的背面形成为网眼或格子的具有通气性的结构时,能进一步促进散热。
热交换体111通过使用聚苯乙烯树脂作为合成树脂性的板体而实现轻量化。尤其是与作为散热用的部件而通常使用的以铝为主材料的吸热设备相比,聚苯乙烯树脂的热交换体111能格外实现轻量化。
另外,连结柱150由于将截面形成为圆形,因此从第一风路145向第二风路146的空气的流动更顺畅,能够增大在散热风路122中流动的空气量。
隔板109通过热传导率高的金属等材料形成时,发热部件125的热量经由热传导构件124直接向隔板109传导,并向热交换体111传递发热部件125的热量,从而能够有效地散热。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11中,说明了多个连结柱150在底板152上隔开规定的间隔像格子那样将行和列排列成直线状的例子,但也可以排列成方格花纹状。这种情况下,与为了确保在背面罩103的内侧产生的自然对流的风路而像格子那样设置连结柱150的情况相比,连结柱150的配置优选取为1.4倍左右的间隔。
图3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1的不同的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分解立体图。连结柱150在对流风路121中为了增大传热面积,也可以将散热片156设置在外周。通过将散热片156设置在外周,而散热效果增大。
(实施方式12)
在本实施方式12中,对与实施方式4及实施方式11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同一标号,省略其详细说明,而说明不同点。在本实施方式12中,说明实施方式11的遮挡壁155设有多个的方式。
图38A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2的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热交换体的概观图,图38B是表示图38A的38B-38B剖面的图,图38C是表示图38A的38C-38C剖面的图。
本实施方式12的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热交换体111具备:在散热板体153的内部将第二风路146分成两部分的遮挡壁155a;在隔板109与底板152之间将第一风路145分成三部分的遮挡壁155b、155c。即,第二风路146由遮挡壁155a分隔成上方通气口113侧的第二风路146a和下方通气口114侧的第二风路146b。
另外,第一风路145将遮挡壁155b配置在上方通气口113侧而形成上方通气口113侧的第一风路145a,将遮挡壁155c配置在下方通气口114侧而形成下方通气口114侧的第一风路145b。并且,由遮挡壁155b和遮挡壁155c夹持而形成第一风路145c。
另外,第三风路147包括:使第一风路145c与第二风路146a连通的第三风路147c;使第一风路145c与第二风路146b连通的第三风路147d。即,在第一风路145和第二风路146分别设有分隔风路的以横长的方式形成的遮挡壁155b、遮挡壁155c、遮挡壁155a。与第二风路146相比,第一风路145多设置一个遮挡壁。由此,从一方的开口流入且从另一方的开口流出的空气能够从第一风路145经由第三风路147向第二风路146至少往复两次进行流动。从作为电子设备的显示装置101的内部侧将空气强制性地输送到热交换体111内,从而经由热交换体111向显示装置101的外部侧散发出更多的热量。
根据这种结构,通过遮挡壁155a、155b、155c,在热交换体111的内部形成从上方通气口113向第一风路145a、第三风路147a、第二风路146a、第三风路147c、第一风路145c、第三风路147d、第二风路146b、第三风路147b、第一风路145b及下方通气口114连通的散热风路122a。并且,通过使散热风路122a的空气流动,而该空气在底板152与散热板体153之间往复两次进行流动。其结果是,显示装置101的向外侧的对流风路121的散热面积比实施方式11进一步增大。
通过形成为这种结构,而以合成树脂性的板体为边界,在显示装置101的内部侧的空气与外部侧的空气之间产生温度梯度,从而在背面罩103的内侧产生空气的自然对流。由于该自然对流,空气在热交换体111的散热框151内流动,从而贯通背面罩103的上表面而产生上升气流。并且,外气从背面罩103的底面流入,促进自然对流而散热效果更加显著。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12设有两个第一风路145侧的遮挡壁,且设有一个第二风路146侧的遮挡壁,但遮挡壁的个数并未限定于此。若对应于形成第三风路147的连结柱150的排列而在连结柱150之间配置遮挡壁,则散热效果更加显著。
但是,第一风路145侧的遮挡壁的个数比第二风路146侧的遮挡壁的个数多设置1个。由此,从上方通气口113流入的空气在热交换体111内的第一风路145侧和第二风路146侧往复而散热,从下方通气口114再次吹出到显示装置101内。如上所述,空气在第一风路145侧和第二风路146侧往复的次数根据配置在第一风路145侧的遮挡壁的个数来决定。
(实施方式13)
在本实施方式13中,对与实施方式4及实施方式11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同一标号,省略其详细说明,而说明不同点。
图3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3的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分解立体图,图40是该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侧视剖视图。如图39、图40所示,从热交换体111吹出到显示装置101内的空气不经由下方通气口114而从多个第三风路147b分别吹出。
如图40所示,隔板109取代上方通气口,而在上部设置使鼓风机110的吹出风向热交换体111内空气流入的以横长的方式形成的引导部157,下方通气口114未设置。因此,本实施方式13的热交换体111不具备实施方式11的第一风路145和遮挡壁155。
在图40中,第三风路147与实施方式11同样地被区分成与鼓风机110连通的第三风路147a和向显示装置101内直接吹出空气的第三风路147b。第三风路147a具备:与鼓风机110的吹出对置的流入口148;将空气吹出到显示装置101内的流出口149。第三风路147b随着从第三风路147a离开而截面积增大。
即,第三风路147的最上部的至少一列具备流入口148作为第三风路147a,位于比第三风路147a靠下方的第三风路147b每一列的截面积较大地形成。考虑到对流风路121的散热而散热风路122的第三风路147b的截面形状优选形成为横宽不变的纵长形状。即,以纵横相邻的连结柱150的投影形状相等的方式形成第三风路147。由此,即使第三风路147b的截面积如上述那样变化,在对流风路121中流动的空气也能可靠地与连结柱150接触并上升,从而确保自然对流产生的散热效果。
根据这种结构,在鼓风机110的作用下,从引导部157吹入到流入口148内的空气从第三风路147a向第二风路146流入。从第三风路147b再次吹出到显示装置101内的空气在显示装置101和热交换体111内进行循环。并且,经由形成热交换体111的板体,与对流风路121的空气反复进行热交换,从而将显示装置101内的热量向外气散热。
此时,如本实施方式13那样,第三风路147的最上部的至少一列具备流入口148作为第三风路147a,第三风路147b每一列的截面积较大地形成。因此,从流出口149吹出到显示装置101内的空气由于通过第三风路147b的截面积来调整风路阻力的分配,从而消除距流入口148近的流路与远的流路之差而均匀地吹出。
另外,通过使散热风路122的第三风路147b的截面形状以纵长的方式变化,而在对流风路121中,下一列的连结柱150不会成为跟前的连结柱150的较大的通风阻力。因此,对流空气能够依附在全部的连结柱150的外侧并向上方流动。由此,与将连结柱150形成为圆柱形状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大散热效果。需要说明的是,当形成为圆柱形状时,配置在上部的连结柱150会成为配置在下部的连结柱150的较大的通风阻力,在对流风路121中流动的空气不易与连结柱150接触。
(实施方式14)
在本实施方式14中,对与实施方式4及实施方式11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同一标号,省略其详细说明,而说明不同点。
图41A是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4的电子设备的显示部以横长的方式设置时的后视图,图41B是将该电子设备的显示部以纵长的方式设置时的后视图。
如图41A所示,显示部102通常水平方向的长度设置成比铅垂方向的长度长。即,在设置于热交换体111的散热框151内沿着显示装置101的宽度方向流动来进行散热。
然而,显示装置101在使用于广告、商品信息的发送及海报的用途中时,由于使用场所或显示内容的不同,如图41B所示,有时需要将铅垂方向较长地设置。因此,显示装置101根据使用现场的状况,无论是沿着铅垂方向还是沿着水平方向设置,都要求能进行内部的散热。
在实施方式11、12中,散热框151将连结柱150像格子那样配置。而且,背面罩103在顶面、底面及侧面配置有作为通气结构的网眼或格子。由此,将同一显示装置101无论是以纵长的方式安装还是以横长的方式安装,都能同样地确保对流风路121,从而也能同等地确保热交换体111的散热的效果。需要说明的是,关于热交换体111的内部的散热风路122,由于通过鼓风机110强制地吹入空气,因此当然也不会受到显示装置101的安装方向的影响。
即,即使将显示装置101的安装方向铅垂、水平自如地设置,安装在电子装置的背面上的散热单元116也不会受到该安装方向的影响。因此,在电子装置的内部产生的热量被强制性地放出。
(实施方式15)
在本实施方式15中,对与实施方式4及实施方式9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同一标号,省略其详细说明,而说明不同点。
图4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5的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结构的立体图,图43是表示该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44是表示该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结构的放大分解立体图。
热风路体140包括:与上方通气口113连结的上方风路体158;与下方通气口114连结的下方风路体159;将上方风路体158和下方风路体159之间连结的中间风路体160。
上方风路体158与安装在隔板109的外表面上的安装板161一体成形。而且,下方风路体159与安装在隔板109的外表面上的安装板162一体成形。
在上方风路体158的下端设有插入到中间风路体160的中间风路体上端160a内的下端插入部158a。在下方风路体159的上端设有插入到中间风路体160的中间风路体下端160b内的上端插入部159a。
并且,上方风路体158的下端插入部158a插入到中间风路体上端160a内。下方风路体159的上端插入部159a插入到中间风路体下端160b内。如图42所示,上方风路体158、中间风路体160及下方风路体159被一体化。
需要说明的是,上方风路体158的下端插入部158a与中间风路体上端160a之间、及下方风路体159的上端插入部159a与中间风路体下端160b之间通过粘接剂(未图示)来接合。因此,在各插入部,不会发生空气泄漏或雨水从此处进入到热风路体140内的情况。而且,作为粘接剂的一例,若使用敛缝材料,则能够更有效地阻止雨水进入到热风路体140内。
接下来,说明构成热风路体140的上方风路体158、中间风路体160、下方风路体159的壁厚等。
上方风路体158、中间风路体160及下方风路体159均由合成树脂形成。中间风路体160的壁厚比上方风路体158、下端插入部158a、下方风路体159及上端插入部159a的壁厚更薄。
其理由是,上方风路体158及下方风路体159与安装在隔板109的外表面上的安装板161和安装板162一体成形。因此,上方风路体158及下方风路体159为了相对于隔板109牢固地安装而需要充分的壁厚。
另外,由于下端插入部158a和上端插入部159a向中间风路体160插入,因此下端插入部158a和上端插入部159a的壁厚稍薄。然而,下端插入部158a及上端插入部159a比中间风路体160的壁厚更厚。
另一方面,中间风路体160比上方风路体158及下方风路体159的壁厚更薄。因此,由于通过中间风路体160的内部的空气流而容易振动,由此尘埃不易附着于中间风路体160外表面。而且,若存在这样的振动,则虫等难以安居。其结果是,中间风路体160外表面始终保持为清洁的状态,从而能够维持高散热效果。
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以上的效果,中间风路体160优选比上方风路体158及下方风路体159柔软。
如以上说明所示,在本实施方式15中,也可以不像以往那样将散热对策用的散热片设置到显示装置101内部。显示装置101的内部的热量借助鼓风机110的送风而向配置在显示装置101的外部侧的热交换体111移动,从而能够有效地散热。因此,电子设备能够实现轻量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5中,热交换体111在隔板109的显示装置101的外部侧,将多个上方通气口113和多个下方通气口114分别通过热风路体140沿着铅垂方向连结成桥状。热风路体140包括:与上方通气口113连结的上方风路体158;与下方通气口114连结的下方风路体159;将上方风路体158与下方风路体159之间连结的中间风路体160。因此,只要对应于显示装置101的大小来变更热交换体111的大小即可。即,由于仅变更构成热风路体140的中间风路体160的长度即可,因此生产性极好。
(实施方式16)
图4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6的电子设备的背面侧的立体图,图46是该电子设备的背面侧的分解立体图。作为电子设备的显示装置201具备主体壳体204、显示部203、配置在主体壳体204的内部的散热板205及高发热构件206、散热单元207。这里,主体壳体204的前表面和背面开口。显示部203以密闭状态配置在主体壳体204的前表面开口部。散热单元207以密闭状态配置在主体壳体204的背面开口部。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16中,如图45所示,3个散热单元207左右排列,将主体壳体204的背面开口部覆盖成密闭状态。
另外,散热板205配置在显示部203的背面,吸收从显示部203产生的热量而成为高温。
另外,高发热构件206、例如电子部件配置在散热板205上,进行显示部203的控制。
图47A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6的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一部分的结构的立体图,图47B是该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剖视图。如图46及图47A、图47B所示,散热单元207安装在主体壳体204的背面开口部,具备隔板208、多个热交换体209、多个鼓风机212、第一空间213。这里,隔板208将主体壳体204的内部和外部分隔成密闭状态。热交换体209配置在主体壳体204的外部侧。鼓风机212具有鼓风机吸入口210和鼓风机吹出口211。第一空间213是热交换体209与鼓风机212之间的空间。
另外,热交换体209具有:纵长的通风路214;在通风路214的两端设置的作为第一通气口的循环风吸入口215和作为第二通气口的循环风吹出口216。而且,热交换体209是在主体壳体204的外部侧将循环风吸入口215和循环风吹出口216经由通风路214沿纵向连通的筒状。
如图46所示,多个热交换体209沿着横向隔开规定间隔连结。而且,热交换体209在纵向上为直线形状,因此循环风吸入口215和循环风吹出口216均同样地沿着横向隔开规定间隔配置。
图48A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6的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热交换体和隔板的结构的立体图,图48B是表示该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热交换体和隔板的结构的主视图。隔板208具有:用于使热交换体209吸入循环风的以横长的方式形成的上部的开口;用于从热交换体吹出循环风的下部的开口。
并且,在上部的开口安装有多个循环风吸入口215,在下部的开口安装有多个循环风吹出口216。
图49是表示图47B的49A-49A剖面的图。这里,图49是表示图47B、图48B中所示的循环风吸入口215的中心线B、及与循环风吸入口215垂直且与循环风吸入口215相交的49A-49A剖面的图。而且,图49是分隔部217和通风路214的详细图。
在第一空间213内的相邻的鼓风机212间具备将从各个鼓风机212吹出的循环风分隔的分隔部217。
另外,循环风吸入口215侧的通风路214的形状中,热交换体209的通风路214的宽度从下游朝向上游增大。
图50是表示图47B的50C-50C剖面的图。这里,图50是表示图47B、图48中所示的循环风吹出口216的中心线D、及与循环风吹出口216垂直且与循环风吹出口216相交的50C-50C剖面的图。而且,图50是通风路214的详细图。
循环风吹出口216侧的通风路214的形状中,热交换体209的通风路214的宽度从上游朝向下游增大。
图5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6的电子设备的剖视图。主体壳体204内部的循环风由鼓风机212吹出,从循环风吸入口215吸入到热交换体209内部。吸入的循环风在通风路214中循环而从循环风吹出口216向主体壳体204内部吹出。并且,吹出的循环风在高发热构件206中循环而再次由鼓风机212吸入。如此,循环风在主体壳体204内部和热交换体209中循环。
图52是图51的E部放大图。作为轴流鼓风机的鼓风机212从主体壳体204中的安装散热单元207的安装面相对于通风路214循环方向X带有倾斜角度α而设置。主体壳体204内部的循环风从循环风吸入口215向热交换体209吸入。
另外,筒状的整流风路218设置在鼓风机吸入口210。这里,整流风路218在循环风的上游侧具有整流风路吸入口219,在循环风的下游侧具有整流风路吹出口220。整流风路吸入口219的开口面积比整流风路吹出口220的开口面积大。
另外,在整流风路吸入口219设有沿着鼓风机212的外形方向扩展的整流部221。在循环风吸入口215的上游配置有使循环风朝向循环风吸入口215的第一整流板222。这里,第一整流板222与散热板205接触,由高热传导性构件例如金属形成。
图53是图51的F部放大图。在循环风吹出口216的下游配置有使吹出的循环风朝向高发热构件206的第二整流板223。这里,第二整流板223与散热板205接触,由高热传导性构件例如金属形成。
另外,如图51所示,对循环风吸入口215吸入的循环风的温度进行计测的循环风温度计测机构224例如热敏电阻设置在循环风吸入口215的上游。
在本实施方式16中,主体壳体204的前表面开口部由显示部203覆盖成密闭状态,而且背面开口部由隔板208覆盖成密闭状态,因此显示部203及高发热构件206的热量积存在主体壳体204内部。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16中,设有上述的散热单元207。当驱动鼓风机212时,如图51所示,主体壳体204内部的热量作为热风,从循环风吸入口215向热交换体209内部,即向主体壳体204外部输送。然后,在热交换体209部分处散热后的热风从循环风吹出口216被输送到主体壳体204内部,进行高发热构件206的冷却。
图54是表示图52的54G-54G剖面的图。
图54是表示与鼓风机吹出口211面平行且与第一空间213相交的54G-54G剖面的结构图,是鼓风机212的详细图。
在上述结构中,如图49所示,在第一空间213内部设有分隔部217。由此,能防止图54所示那样的从鼓风机212吹出的循环风与从相邻的鼓风机212吹出的循环风的干涉。其结果是,能削减通风阻力,因此也能削减鼓风机212的消耗电力。
另外,如图49所示,循环风吸入口215侧的通风路214的宽度从下游朝向上游增大。因此,能减少从主体壳体204内向通风路214的急剧的截面积变化,从而能够减少循环风的向通风路214间的碰撞所引起的涡流的发生。其结果是,循环风向循环风吸入口215冲入时的冲入阻力减少,通风阻力减少,因此鼓风机212的消耗电力也减少。
该冲入阻力如与图49的通风路的形状进行比较的图即图55所示,由2个通风阻力构成。1个是循环风即将被吹入热交换体209之前、因循环风的粘性而在循环风吸入口215的外侧附近产生的涡流所引起的通风阻力。另1个是循环风刚被吹入热交换体209之后、因循环风的粘性而在循环风吸入口215的内侧附近产生的涡流所引起的通风阻力。
另外,如图50所示,循环风吹出口216侧的通风路214的宽度从上游朝向下游增大。因此,循环风从循环风吹出口216吹出时的通风路214的突然扩大所产生的吹出阻力、及通风阻力减少,鼓风机212的消耗电力减少。
该吹出阻力如与图50的通风路的形状进行比较的图即图56所示,是循环风刚从热交换体209被吹出之后产生的循环风吹出口216附近的涡流所引起的通风阻力。
另外,如图52所示,作为轴流鼓风机的鼓风机212从主体壳体204中的安装散热单元207的安装面相对于通风路214循环方向X带有倾斜角度α而设置。因此,与鼓风机212未倾斜设置的情况相比,从鼓风机212吹出的循环风在通风路214中循环时的循环方向的变化减小。其结果是,通风阻力减少,鼓风机212的消耗电力也减少。
如与图52的鼓风机吸入口附近的放大图进行比较的图即图57所示,在鼓风机吸入口210的外侧附近,由于与鼓风机212的吸入方向相同的方向的循环风及除此以外的方向的循环风,而产生涡流。该涡流会对鼓风机212造成影响,并使吸入阻力增大。
因此,如图52所示,通过在鼓风机吸入口210设置整流风路218,而能够使整流风路吸入口219的外侧附近产生涡流。因此,能防止鼓风机吸入口210的外侧附近的涡流的产生。其结果是,能够使涡流远离鼓风机吸入口210,因此能够减少涡流对鼓风机212的影响。而且,鼓风机吸入口210附近的循环风的紊乱减少,因此吸入阻力减少,鼓风机212的消耗电力也减少。
另外,整流风路吸入口219的开口面积比整流风路吹出口220的开口面积增大。因此,整流风路吸入口219的外侧附近的循环风的风速变慢,产生的涡流的尺寸变小。循环风沿着整流风路218被吸入,因此能防止整流风路218内部的通风阻力的增加。其结果是,循环风能得到更高的整流效果,通风阻力减少,鼓风机212的消耗电力也减少。
而且,在整流风路吸入口219设有沿着外形方向变宽的整流部221。因此,在整流部221的外侧附近产生涡流,而防止整流风路吸入口219的外侧附近的涡流的产生。其结果是,涡流进一步远离鼓风机吸入口210,因此能得到更高的整流效果,吸入阻力减少,鼓风机212的消耗电力也减少。
另外如图52所示,在循环风吸入口215的上游设置第一整流板222。因此,在主体壳体204内部循环的循环风沿着第一整流板222被整流风路吸入口219吸入。即,在主体壳体204内部循环的循环风的方向可以形成为鼓风机212的吸入方向。因此,鼓风机212的吸入阻力减少,鼓风机212的消耗电力也减少。
这里,第一整流板222由高热传导性构件例如金属构成,并与散热板205接触。因此,第一整流板222例如散热片那样将散热板205的热量向循环风直接传导。其结果是,电子设备能够从第一整流板222有效地散热,散热所需的循环风量减少,因此鼓风机212的消耗电力也减少。
另外,如图53所示,通过设置第二整流板223,而能够使从循环风吹出口216吹出的循环风沿着第二整流板223循环。即,从循环风吹出口216吹出的循环风向高发热构件206顺畅地循环,因此通风阻力减少,鼓风机212的消耗电力也减少。
这里,第二整流板223由高热传导性构件例如金属构成,并与散热板205接触。因此,散热板205的热量经由第二整流板223向循环风直接传导。其结果是,电子设备能够从第二整流板223有效地散热,散热所需的循环风量减少,因此鼓风机212的消耗电力也减少。
另外,如图51所示,循环风温度计测机构224设置在循环风吸入口215的上游。因此,计测由循环风吸入口215吸入的循环风的温度,以该温度为基础来控制鼓风机212的送风量。
由此,例如通过增加将在主体壳体204内部的高发热构件206中循环的循环风吸入的鼓风机212的风量,而在热交换体209部分能高效地进行散热。其结果是,主体壳体204内部的散热所需的循环风量减少,鼓风机212的消耗电力也减少。而且,由于将未在高发热构件206中循环的循环风吸入的鼓风机212的风量减少,因此鼓风机212的消耗电力也减少。
此外,在图49中,在分隔部217与循环风吸入口215之间设置了间隔。然而,也可以将分隔部217与循环风吸入口215连结,将从相邻鼓风机212吹出的各个循环风与循环风完全分隔。能防止从相邻的鼓风机212吹出的循环风产生的干涉,而通风阻力减少,因此鼓风机212的消耗电力也减少。
此外,在图52中,整流部221的形状形成为沿着外形方向扩展的圆弧形状。然而,整流部221的形状形成为沿着外形方向扩展的直线形状的话,也能够在整流部221的外侧附近产生涡流。因此,能防止在整流风路吸入口219的外侧附近产生的涡流。其结果是,涡流进一步远离鼓风机吸入口210,能得到更高的整流效果,因此吸入阻力减少,鼓风机212的消耗电力也减少。
此外,在图52中,第一整流板222与散热板205隔开间隔设置。然而,也可以将第一整流板222与散热板205连结,而将在主体壳体204内部循环的循环风的方向形成为鼓风机212的吸入方向。因此,鼓风机212的吸入阻力减少,鼓风机212的消耗电力也减少。
此外,在图53中,第二整流板223与散热板205隔开间隔设置。然而,即便将第二整流板223与散热板205连结,从循环风吹出口216吹出的循环风也向高发热构件206循环,因此,通风阻力减少,而鼓风机212的消耗电力也减少。
(实施方式17)
在本实施方式17中,对与实施方式16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同一标号,省略其详细说明,而说明不同点。图5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7的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剖视图。
在实施方式17中,多个鼓风机212和第一空间213安装在循环风吹出口216侧。这里,第一空间213设置在鼓风机吸入口210与热交换体209之间。
图59是表示图58的59H-59H剖面的图。图59是表示图58所示的循环风吹出口216的中心线D、及与循环风吹出口216垂直且与循环风吹出口216相交的59H-59H剖面的图。而且,图59是分隔部217与通风路214的详细图。
如图59所示,在第一空间213中的相邻的鼓风机212之间具备将各个鼓风机212吸入的循环风分隔的分隔部217。
在本实施方式17中,如图58所示,鼓风机212从循环风吹出口216吸入热交换体209内部的循环风,从而使循环风循环。
如图59所示,在第一空间213内部设有分隔部217。因此,能防止由相邻的鼓风机212吸入的各个循环风与循环风的干涉。另外,如与图59的通风路的形状进行比较的图即图60所示,能防止由鼓风机212吸入的循环风产生的涡流所引起的通风阻力的增大。其结果是,通风阻力减少,鼓风机212的消耗电力也减少。
此外,在图59中,在分隔部217与循环风吹出口216之间设有间隔。然而,也可以将分隔部217与循环风吹出口216连结,将由相邻的鼓风机212吸入的各个循环风与循环风完全分隔。从而能防止由相邻的鼓风机212吸入的各个循环风与循环风的干涉和由图60所示的鼓风机212吸入的循环风产生的涡流所引起的通风阻力的增大。因此,通风阻力减少,而鼓风机212的消耗电力也减少。
此外,虽然未图示,但在本实施方式17中,在循环风吸入口215的上游也设有第一整流板222,在循环风吹出口216的下游也设有第二整流板223。第一整流板、第二整流板的作用、效果与实施方式16相同。
(实施方式18)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8中,对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同一标号,省略其详细说明,仅说明不同点。
图6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8的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热交换体的风路的立体图。热风路体14通过隔开规定的间隔将多个纵向的风路52进行桥连结而形成。
并且,热风路体14在上方通气口12与下方通气口13之间形成有沿着热风路体14的第一通风路24。
另外,在上方通气口12与下方通气口13之间,在热风路体14与隔板9之间形成有与第一通风路24的方向交叉的第二通风路25。此外,热风路体14是空洞体,在内部形成有第三通风路26。
图62A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8的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热交换体的主视图,图62B是该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热交换体的侧视图,图63是该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热交换体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62B所示,热风路体14具备:配置在距隔板9近的一侧而将上方通气口12和下方通气口13连结的基部23;配置在距隔板9远的一侧,从距隔板9远的一侧覆盖基部23,并将上方通气口12和下方通气口13连结的覆盖部18。而且,基部23的厚度比覆盖部18的厚度厚。并且,如图63所示,热风路体14使覆盖部18从外侧与基部23嵌合而形成空洞体(风路52)。
热风路体14由树脂成形,而且,基部23比覆盖部18的壁厚形成得厚。
另外,如图63所示,热风路体14具有:从上方通气口12分割成多个风路52的分割部19;通过下方通气口13将多个风路52集结成1个的下方集合筒14a;将分割部19和下方集合筒14a连结的通道部21。
并且,通道部21相对于热风路体14的分割部19,壁厚形成得薄,相对于下方集合筒14a,壁厚也形成得薄。
另外,如图62A所示,通道部21将多个通道体22沿着横向排列。
即,热风路体14具备将多个通道体22排列配置而成的通道部21。隔板9包括:上方通气口12,其具有排列通道体22的方向长的长方形的开口;下方通气口13,其具有比上方通气口12减小了纵横的长度差的开口。
另外,鼓风机11配置在显示装置1的下方、即以与下方通气口13对置的方式配置在热风路体14的下方集合筒14a。鼓风机11将从上方通气口12吸入的空气从下方通气口13朝向热风路体14内部吹出。
并且,鼓风机11只要对应于上方通气口12将薄型的轴流风扇相对于1个散热单元7配置1个即可。
根据这种结构,当驱动显示装置1而使显示部4点亮时,使用了等离子反光的显示部4和控制部6内的电路部件产生大的热量。
图64A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8的电子设备的结构和风路的侧剖视图,图64B是表示该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热交换体的外侧的风路的侧剖视图。
当显示部4开始显示时,如图64A所示,驱动鼓风机11,显示装置1内的上方的空气从上方通气口12的分割部19被吸入到热风路体14。显示装置1内的下方的空气向下方集合筒14a集合而从下方通气口13再次被吹出到显示装置1内。即,显示装置1内的空气在第三通风路26中流动。
另外,被吹出到显示装置1内的空气通过显示部4的背面侧和控制部6,再次从上方的上方通气口12被吸入到热风路体14内。
另一方面,在热风路体14的外侧,如图64B所示,在显示装置1的背面侧,在背面罩8设有网状物或格子结构。因此,因烟囱效果而产生自然对流,空气在第一通风路24中上升。
并且,经由形成热风路体14的树脂板体,将内部的热量向外气放出。如此,显示装置1内的热量向外气放出。
如以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18中,积存在显示装置1内的显示部4及控制部6的热量由散热单元7输送到显示装置1外,被外气有效地冷却。
另外,显示装置1的上方的空气借助分割部19而被宽幅地吸入,在通道部21中经由热风路体14向外气大量地散热。通过下方集合筒14a及配置在下方集合筒14a的鼓风机11,将空气较强地吹出到显示装置1内。因此,显示装置1内的空气较多地循环,散热单元7产生的散热的效果增大。
并且,由于散热单元7的热风路体14由合成树脂形成,且仅设置于在显示装置1的背面上设置的隔板9外,因此能实现轻量化。
热风路体14以合成树脂为材料,将基部23和覆盖部18组合而形成。
如上述那样,在显示装置1内产生的温度高的空气在电子设备的内部流动,因此基部23与覆盖部18的组合是重要的。
因此,如本实施方式18那样,基部23的壁厚比覆盖部18的壁厚更厚。即,通过在壁厚更厚的基部23从外侧覆盖壁厚更薄的覆盖部18,而热膨胀时的膨胀所引起的变化量产生差异,能维持嵌合力。与薄树脂相比,厚树脂由于热膨胀时的变化量大,因此虽然温度高的空气在热风路体14内流动,但由于内侧的基部23比外侧的覆盖部18的变化量增大,因此两者的嵌合增强。
另外,热风路体14中的细长形成且沿着长度方向的通道部21相对于分割部19,壁厚形成得薄,相对于下方集合筒14a,壁厚也形成得薄。因此,热膨胀引起的变形减少,产生弹性,而吸收从与隔板9连结的分割部19及下方集合筒14a受到的应力。从而能得到热风路体14的密封性被长期确保且可靠性高的散热单元7。
【工业实用性】
不使热交换效率大幅下降而能够减少机体内部的通气阻力,因此可以适用于需要在维持机体的大小的状态下减少机体的通气阻力的具有热交换器的送风设备等的用途。
【标号说明】
1、101、201 显示装置
2 商店
3 屋檐下
4、102、203 显示部
5、135、204 主体壳体
6、107 控制部
7、116、207 散热单元
8、103 背面罩
9、109、208 隔板
10、111、209 热交换体
11、110、212 鼓风机
12、113 上方通气口
13、114 下方通气口
14、140 热风路体
14a 下方集合筒
15 通气路
16、142 对流通路
17 通风槽
18 覆盖部
19 分割部
21 通道部
22 通道体
23 基部
24 第一通风路
25 第二通风路
26 第三通风路
50 内部侧
51 外部侧
52 风路
53 一个面
54 连结面
55 高温部
104 第一开口
105 第二开口
106 第三开口
108 罩
110a 送风风扇
112 框体
115、127 山谷部分
115a、115c、127a 山
115b、127b 谷
115d、127d 通道部
117 谷间形状部
117a 突出形状
118、161、162 安装板
121 对流风路
121a 微小对流
122、122a 散热风路
123 鼓出带
124 热传导构件
125 发热部件
126 吸热设备
128 主要部
129 端面部
141 引导体
143、214 通风路
144 整流引导件
145、145a、145b、145c 第一风路
146、146a、146b 第二风路
147、147a、147b、147c、147d 第三风路
148 流入口
149 流出口
150 连结柱
151 散热框
152 底板
153 散热板体
154 通气孔
155、155a、155b、155c 遮挡壁
156 散热片
157 引导部
158 上方风路体
158a 下端插入部
159 下方风路体
159a 上端插入部
160 中间风路体
160a 中间风路体上端
160b 中间风路体下端
205 散热板
206 高发热构件
210 鼓风机吸入口
211 鼓风机吹出口
213 第一空间
215 循环风吸入口
216 循环风吹出口
217 分隔部
218 整流风路
219 整流风路吸入口
220 整流风路吹出口
222 第一整流板
223 第二整流板
224 循环风温度计测机构
Claims (18)
1.一种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具备:
安装在由多个面构成的电子设备的一个面上并将所述电子设备的内部侧和外部侧分隔的隔板;
配置在所述外部侧,将从所述电子设备产生的热量与外气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体,
所述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的特征在于,
所述隔板具有第一通气口及第二通气口,
所述热交换体在所述外部侧包括:将所述第一通气口与所述第二通气口连结的风路隔开间隔排列多个而成的热风路体;使所述风路之间的外气通过的通气路,
在所述外部侧设有将所述内部侧的空气从所述第一通气口经由所述热风路体向所述第二通气口输送的鼓风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鼓风机配置在所述第二通气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一个面设有多个所述隔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路经由下方集合筒而与所述第二通气口连结,在所述下方集合筒内配置有所述鼓风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板为方形,所述第一通气口设置在所述隔板的上部,所述第二通气口设置在所述隔板的下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风路体为桥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风路体在所述第一通气口的下端与所述第二通气口的上端之间且在所述隔板与所述风路之间具有对流通路。
8.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具备:
前表面与背面对置且在所述前表面配置有显示部的主体壳体;
在所述显示部的背面侧的所述主体壳体的内部配置的控制部;
将所述控制部及所述显示部处产生的热量向所述背面放出的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配置多个。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子设备的多个散热单元的外表面分别由能够进行外气的通气的背面罩覆盖。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通气口附近设有所述控制部的高温部。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壳体形成为水平方向的长度比铅垂方向的长度长的横长的长方形形状,在与所述主体壳体的上部对应的位置配置所述第一通气口,在与所述主体壳体的下部对应的位置配置所述第二通气口。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壳体形成为铅垂方向的长度比水平方向的长度长的纵长的长方形形状,在与所述主体壳体的左右的一方对应的位置配置所述第一通气口,在与所述主体壳体的左右的另一方对应的位置配置有所述第二通气口。
14.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其特征在于,
距所述连结面的中心越远,所述通气路的长度越短。
1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下方集合筒形成有与所述通气路连通的通风槽。
16.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其特征在于,
以与所述热风路体正交的方式将多个整流引导件隔开规定间隔设置在所述对流通路。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风路体包括:与所述第一通气口连结的上方风路体;与所述第二通气口连结的下方风路体;将所述上方风路体与所述下方风路体连结的中间风路体。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风路体包括:配置在距所述隔板近的一侧而将所述第一通气口与所述第二通气口连结的基部;配置在距所述隔板远的一侧而从距所述隔板远的一侧覆盖所述基部并将所述第一通气口和所述第二通气口连结的覆盖部,
所述基部的厚度比所述覆盖部的厚度厚。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9)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9-275130 | 2009-12-03 | ||
JP2009275130A JP5347927B2 (ja) | 2009-12-03 | 2009-12-03 | 放熱ユニット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
JP2009-277296 | 2009-12-07 | ||
JP2009277296A JP5347931B2 (ja) | 2009-12-07 | 2009-12-07 | 放熱ユニット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
JP2010-003765 | 2010-01-12 | ||
JP2010003765A JP2011146419A (ja) | 2010-01-12 | 2010-01-12 | 放熱ユニット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
JP2010-062359 | 2010-03-18 | ||
JP2010062359A JP2011198912A (ja) | 2010-03-18 | 2010-03-18 | 放熱ユニット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
JP2010-067617 | 2010-03-24 | ||
JP2010067617A JP5556288B2 (ja) | 2010-03-24 | 2010-03-24 | 放熱ユニット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
JP2010-109805 | 2010-05-12 | ||
JP2010109805A JP5556348B2 (ja) | 2010-05-12 | 2010-05-12 | 放熱ユニット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
JP2010111725A JP5556351B2 (ja) | 2010-05-14 | 2010-05-14 | 放熱ユニット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
JP2010-111725 | 2010-05-14 | ||
JP2010198470A JP5556513B2 (ja) | 2010-09-06 | 2010-09-06 | 放熱ユニット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
JP2010-198470 | 2010-09-06 | ||
JP2010-221144 | 2010-09-30 | ||
JP2010221144A JP5556545B2 (ja) | 2010-09-30 | 2010-09-30 | 放熱ユニット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
PCT/JP2010/007020 WO2011067929A1 (ja) | 2009-12-03 | 2010-12-02 | 電子機器の放熱ユニット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668546A true CN102668546A (zh) | 2012-09-12 |
Family
ID=441147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800528281A Pending CN102668546A (zh) | 2009-12-03 | 2010-12-02 | 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及使用该散热单元的电子设备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20236499A1 (zh) |
EP (1) | EP2509304A1 (zh) |
KR (1) | KR101340111B1 (zh) |
CN (1) | CN102668546A (zh) |
WO (1) | WO2011067929A1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333997A (zh) * | 2013-07-22 | 2015-02-04 | Ls产电株式会社 | 冷却装置 |
CN109312945A (zh) * | 2016-06-15 | 2019-02-05 | 亨特风扇公司 | 吊扇系统和电子壳体 |
CN114556726A (zh) * | 2020-03-17 | 2022-05-27 | Abb瑞士股份有限公司 | 开关设备组件和开关设备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2185512B2 (en) | 2007-11-16 | 2024-12-31 | Manufacturing Resources International, Inc. | Electronic display assembly with thermal management |
US8654302B2 (en) | 2008-03-03 | 2014-02-18 | Manufacturing Resources International, Inc. | Heat exchanger for an electronic display |
US10827656B2 (en) | 2008-12-18 | 2020-11-03 | Manufacturing Resources International, Inc. | System for cooling an electronic image assembly with circulating gas and ambient gas |
JP5716159B2 (ja) * | 2010-07-07 | 2015-05-13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放熱ユニット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
US9046255B2 (en) * | 2011-05-18 | 2015-06-02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Illumination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
DE102011086196A1 (de) * | 2011-11-11 | 2013-05-16 | Mekra Lang Gmbh & Co. Kg | Monitor sowie Gehäuserückwand für einen Monitor |
CN102734710B (zh) * | 2012-07-02 | 2014-10-29 | 大连唯思德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带有独立气流通道的主动散热led路灯光源 |
US10006662B2 (en) | 2013-01-21 | 2018-06-26 | Carrier Corporation | Condensing heat exchanger fins with enhanced airflow |
JP6236876B2 (ja) * | 2013-05-24 | 2017-11-29 |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 表示装置 |
US20160198071A1 (en) * | 2014-02-21 | 2016-07-07 |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 Compliant support for component alignment |
EP3138372B1 (en) | 2014-04-30 | 2019-05-08 | Manufacturing Resources International, INC. | Back to back electronic display assembly |
EP3040766B1 (en) * | 2015-01-05 | 2018-01-31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Display device |
US9756768B2 (en) * | 2015-11-06 | 2017-09-05 | Litemax Electronics Inc. | Heat-dissipating structure mounted on back of display unit |
JP6688402B2 (ja) | 2016-03-04 | 2020-04-28 | マニュファクチャリング・リソーシズ・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 両側面ディスプレイ・アセンブリ用の冷却システム |
KR102584424B1 (ko) * | 2016-07-12 | 2023-09-27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KR102628091B1 (ko) * | 2016-09-28 | 2024-01-23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KR102236771B1 (ko) * | 2016-12-02 | 2021-04-06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실외 디스플레이장치 |
KR101885251B1 (ko) * | 2016-12-09 | 2018-09-11 | 주식회사 케이티앤지 | 담배 진열장 광고판 |
KR102300040B1 (ko) * | 2017-03-09 | 2021-09-08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US10485113B2 (en) | 2017-04-27 | 2019-11-19 | Manufacturing Resources International, Inc. | Field serviceable and replaceable display |
WO2018200905A1 (en) | 2017-04-27 | 2018-11-01 | Manufacturing Resources International,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eventing display bowing |
GB2561895B (en) * | 2017-04-28 | 2019-10-16 | Amscreen Group Ltd | Cooling of electronic displays |
FR3069747B1 (fr) * | 2017-07-27 | 2019-08-02 | Airbus Operations | Dispositif pour supporter et connecter des cartes electroniques comprenant un guide de cartes electroniques qui presente des proprietes thermiques ameliorees |
JP6546239B2 (ja) * | 2017-10-05 | 2019-07-17 | ファナック株式会社 | 電子装置 |
KR20190076658A (ko) * | 2017-12-22 | 2019-07-02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이동 단말기 |
US10602626B2 (en) | 2018-07-30 | 2020-03-24 | Manufacturing Resources International, Inc. | Housing assembly for an integrated display unit |
WO2020059978A1 (en) * | 2018-09-20 | 2020-03-26 | Lg Electronics Inc. | Display device |
CN109328001B (zh) * | 2018-11-02 | 2024-01-12 | 杭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动叉车 |
US11096317B2 (en) | 2019-02-26 | 2021-08-17 | Manufacturing Resources International, Inc. | Display assembly with loopback cooling |
US10795413B1 (en) | 2019-04-03 | 2020-10-06 | Manufacturing Resources International, Inc. | Electronic display assembly with a channel for ambient air in an access panel |
US11477923B2 (en) | 2020-10-02 | 2022-10-18 | Manufacturing Resources International, Inc. | Field customizable airflow system for a communications box |
US11470749B2 (en) | 2020-10-23 | 2022-10-11 | Manufacturing Resources International, Inc. | Forced air cooling for display assemblies using centrifugal fans |
US11778757B2 (en) | 2020-10-23 | 2023-10-03 | Manufacturing Resources International, Inc. | Display assemblies incorporating electric vehicle charging equipment |
US11966263B2 (en) | 2021-07-28 | 2024-04-23 | Manufacturing Resources International, Inc. | Display assemblies for providing compressive forces at electronic display layers |
US11919393B2 (en) | 2021-08-23 | 2024-03-05 | Manufacturing Resources International, Inc. | Display assemblies inducing relatively turbulent flow and integrating electric vehicle charging equipment |
US11744054B2 (en) | 2021-08-23 | 2023-08-29 | Manufacturing Resources International, Inc. | Fan unit for providing improved airflow within display assemblies |
US11762231B2 (en) | 2021-08-23 | 2023-09-19 | Manufacturing Resources International, Inc. | Display assemblies inducing turbulent flow |
KR20230033792A (ko) * | 2021-09-01 | 2023-03-09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전자 장치 |
US11968813B2 (en) | 2021-11-23 | 2024-04-23 | Manufacturing Resources International, Inc. | Display assembly with divided interior space |
US12072561B2 (en) | 2022-07-22 | 2024-08-27 | Manufacturing Resources International, Inc. | Self-contained electronic display assembly, mounting structure and methods for the same |
US12010813B2 (en) | 2022-07-22 | 2024-06-11 | Manufacturing Resources International, Inc. | Self-contained electronic display assembly, mounting structure and methods for the same |
US12035486B1 (en) | 2022-07-25 | 2024-07-09 | Manufacturing Resources International, Inc. | Electronic display assembly with fabric panel communications box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3173147A (ja) * | 2001-12-05 | 2003-06-20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表示装置 |
CN200976724Y (zh) * | 2006-12-07 | 2007-11-14 | 深圳市华阳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一种通讯机柜的热交换器 |
JP2008096910A (ja) * | 2006-10-16 | 2008-04-24 | Sharp Corp | 表示装置 |
CN201064072Y (zh) * | 2007-06-11 | 2008-05-21 | 张平 | 一种空对空热交换器 |
CN201115209Y (zh) * | 2007-06-13 | 2008-09-10 | 深圳市华阳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一种带有隔板的热交换器 |
JP2008219657A (ja) * | 2007-03-06 | 2008-09-18 | Funai Electric Co Ltd | 薄型表示装置の冷却ファン取付構造、及びプラズマテレビ |
CN201263280Y (zh) * | 2008-09-25 | 2009-06-24 | 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热交换机机芯之封盖结构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7322172A (ja) | 1994-05-20 | 1995-12-08 | Fujitsu General Ltd | 表示装置 |
FR2746177B1 (fr) * | 1996-03-14 | 2000-04-07 | Dispositif de refroidissement utilisant un refrigerant en ebullition et se condensant | |
KR20060070176A (ko) * | 2004-12-20 | 2006-06-23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냉각장치와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 |
TWM268599U (en) * | 2004-12-22 | 2005-06-21 | Hannspree Inc | LCD panel with fragrance function |
JPWO2006098365A1 (ja) * | 2005-03-15 | 2008-08-28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表示装置 |
US20060290812A1 (en) * | 2005-06-22 | 2006-12-28 | First International Computer, Inc. | All in one media center |
KR100747820B1 (ko) * | 2005-11-04 | 2007-08-08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평면 디스플레이 기기의 냉각 장치 |
US7463487B2 (en) * | 2005-11-04 | 2008-12-09 | Lg Electronics Inc. | Cooling apparatus for flat display device |
KR100747849B1 (ko) * | 2005-11-04 | 2007-08-08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평면 디스플레이 기기 및 평면 디스플레이 기기의 냉각장치 |
US8172097B2 (en) * | 2005-11-10 | 2012-05-08 | Daktronics, Inc. | LED display module |
CN101336568B (zh) * | 2006-03-03 | 2010-12-08 | 深圳Tcl新技术有限公司 | 用于设备散热的冷却装置 |
JP2007271841A (ja) * | 2006-03-31 | 2007-10-18 | Hitachi Ltd | 表示装置 |
JP4952070B2 (ja) * | 2006-06-02 | 2012-06-13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面状光源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組立体 |
US20080068807A1 (en) * | 2006-09-20 | 2008-03-20 | Sunonwealth Electric Machine Industry Co., Ltd. | Heat-dissipating device for back light source for flat panel display |
TWM307949U (en) * | 2006-09-22 | 2007-03-11 | Forcecon Technology Co Ltd | Heat-dissipating module structure with heat-conductive panel |
JP4816517B2 (ja) * | 2006-09-28 | 2011-11-16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熱交換素子 |
TWI302590B (en) * | 2006-10-04 | 2008-11-01 | Sunonwealth Electr Mach Ind Co | Heat-dissipating module for a back light set of 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
KR20070036096A (ko) * | 2007-02-20 | 2007-04-02 | 은석기 | 평판디스플레이용 방수방진 케이스 |
US20080222932A1 (en) * | 2007-03-09 | 2008-09-18 | Peng Yun | Display cabinet for light emitting diode lights and method of use |
JP4516582B2 (ja) * | 2007-05-15 | 2010-08-04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液晶表示装置 |
US20090021126A1 (en) * | 2007-07-18 | 2009-01-22 | Datavan International Corp. | Display panel |
KR101456975B1 (ko) * | 2007-09-27 | 2014-10-31 |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 냉각유닛 및 이를 갖는 디스플레이장치 |
JP5082779B2 (ja) * | 2007-11-07 | 2012-11-28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平面型表示装置 |
KR101407622B1 (ko) * | 2007-11-09 | 2014-06-13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표시 장치 |
TW200932085A (en) * | 2008-01-03 | 2009-07-16 | Coretronic Corp | Display apparatus |
JP5055139B2 (ja) * | 2008-01-09 | 2012-10-24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画像表示装置 |
JPWO2009119442A1 (ja) * | 2008-03-25 | 2011-07-21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液晶表示装置 |
JP5216602B2 (ja) * | 2009-01-08 | 2013-06-19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画像表示装置 |
JP4892078B2 (ja) * | 2010-05-11 | 2012-03-07 | 株式会社東芝 | 電子機器 |
JP2013246306A (ja) * | 2012-05-25 | 2013-12-09 | Toshiba Corp | テレビ、電子機器 |
-
2010
- 2010-12-02 CN CN2010800528281A patent/CN102668546A/zh active Pending
- 2010-12-02 KR KR1020127014006A patent/KR101340111B1/ko active Active
- 2010-12-02 WO PCT/JP2010/007020 patent/WO2011067929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0-12-02 US US13/512,129 patent/US20120236499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0-12-02 EP EP10834382A patent/EP2509304A1/en not_active Withdrawn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3173147A (ja) * | 2001-12-05 | 2003-06-20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表示装置 |
JP2008096910A (ja) * | 2006-10-16 | 2008-04-24 | Sharp Corp | 表示装置 |
CN200976724Y (zh) * | 2006-12-07 | 2007-11-14 | 深圳市华阳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一种通讯机柜的热交换器 |
JP2008219657A (ja) * | 2007-03-06 | 2008-09-18 | Funai Electric Co Ltd | 薄型表示装置の冷却ファン取付構造、及びプラズマテレビ |
CN201064072Y (zh) * | 2007-06-11 | 2008-05-21 | 张平 | 一种空对空热交换器 |
CN201115209Y (zh) * | 2007-06-13 | 2008-09-10 | 深圳市华阳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一种带有隔板的热交换器 |
CN201263280Y (zh) * | 2008-09-25 | 2009-06-24 | 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热交换机机芯之封盖结构 |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333997A (zh) * | 2013-07-22 | 2015-02-04 | Ls产电株式会社 | 冷却装置 |
CN104333997B (zh) * | 2013-07-22 | 2017-09-08 | Ls产电株式会社 | 冷却装置 |
CN109312945A (zh) * | 2016-06-15 | 2019-02-05 | 亨特风扇公司 | 吊扇系统和电子壳体 |
US11073156B2 (en) | 2016-06-15 | 2021-07-27 | Hunter Fan Company | Ceiling fan system and electronics housing |
CN109312945B (zh) * | 2016-06-15 | 2022-03-04 | 亨特风扇公司 | 吊扇系统和电子壳体 |
CN114556726A (zh) * | 2020-03-17 | 2022-05-27 | Abb瑞士股份有限公司 | 开关设备组件和开关设备 |
CN114556726B (zh) * | 2020-03-17 | 2024-07-09 | Abb瑞士股份有限公司 | 开关设备组件和开关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101340111B1 (ko) | 2013-12-10 |
KR20120093318A (ko) | 2012-08-22 |
EP2509304A1 (en) | 2012-10-10 |
US20120236499A1 (en) | 2012-09-20 |
WO2011067929A1 (ja) | 2011-06-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668546A (zh) | 电子设备的散热单元及使用该散热单元的电子设备 | |
CN104080314B (zh) | 冷却印刷电路板上发热元件的电子组件和方法 | |
JP5409933B2 (ja) | 電気機器用盤 | |
US6668910B2 (en) | Heat sink with multiple surface enhancements | |
EP2293658B1 (en) | Heat dissipating device | |
KR20140053597A (ko) | 전자기기의 냉각장치 | |
CN109716512A (zh) | 散热器 | |
WO2009076850A1 (zh) | 一种通信设备 | |
JP5556288B2 (ja) | 放熱ユニット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 |
US20130048255A1 (en) |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 |
CN114396662A (zh) | 电控盒和具有其的空调室外机 | |
CN211233118U (zh) | 空调器室外机压缩机腔和电控盒散热结构 | |
JP5347927B2 (ja) | 放熱ユニット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 |
JP5556093B2 (ja) | 冷却装置とそ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 |
JP5434713B2 (ja) | 放熱ユニット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 |
CN111684209A (zh) | 室外机及空气调节机 | |
JP5556513B2 (ja) | 放熱ユニット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 |
JP5974260B2 (ja) | 放熱ユニット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 |
JP5556348B2 (ja) | 放熱ユニット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 |
JP2005180906A (ja) | 熱交換装置 | |
JP5716159B2 (ja) | 放熱ユニット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 |
CN217608184U (zh) | 芯片的风冷散热器 | |
JP5347931B2 (ja) | 放熱ユニット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 |
TWM357845U (en) | Air duct | |
JP5516291B2 (ja) | 放熱ユニット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9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