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89078A - 通风系统及其操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通风系统及其操作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589078A
CN102589078A CN2012100451562A CN201210045156A CN102589078A CN 102589078 A CN102589078 A CN 102589078A CN 2012100451562 A CN2012100451562 A CN 2012100451562A CN 201210045156 A CN201210045156 A CN 201210045156A CN 102589078 A CN102589078 A CN 10258907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building
pipe laying
chimney
ventilating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4515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589078B (zh
Inventor
甘中学
方振雷
徐吉富
马佳贵
张超
田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angfang Enn Panergy Network Technology Ser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Enn Energy Service Co ltd
EN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nn Energy Service Co ltd, EN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Enn Energy Servi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210045156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589078B/zh
Publication of CN1025890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890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5890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8907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uilding Environment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通风系统,包括:地埋管,环境空气被输入地埋管,地埋管通过与地下土壤之间的换热而在夏季时能够输出冷空气并且在冬季时能够输出热空气进入建筑的内部;烟囱,设置在建筑的顶部处烟囱在冬季时关闭并且热空气在夏季时通过烟囱排出室外;光伏发电耦合建筑新风预热装置,包括太阳墙和光伏组件,太阳墙设置在光伏组件的下方并且与建筑的顶层之间形成空腔;其特征在于,光伏发电耦合建筑新风预热装置产生的热空气通过管路和切换装置进入烟囱,并且通过烟囱排出建筑以产生热压效应。通风系统降低房间用能能耗,提高房间能源综合利用效率。

Description

通风系统及其操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智能仿生通风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基于传统的地埋管通风和热压通风等技术,由系统智能控制技术和系统耦合匹配技术发展而成一种智能通风综合技术。
背景技术
传统的房间采暖和制冷系统及新风系统,需要较高能源消耗和运行费用,据统计,房间采暖供冷能耗占房间全年总能耗的40%以上,因而从此方面进行节能和提效将是提高房间能效和能源综合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
与本发明各模块相近的实现方案如下:
在公开号CN 1916515A中公开一种全新的自然空调系统,其涉及设想的利用统一空气处理、统一调度、分户计量、利用管路统一供应的房间新风供应模式。
在公开号CN 2746326Y中公开的地源地道风效应空调,其涉及地源地道风效应空调,其主要是利用地源热泵原理,通过空气或水与土壤换热的方式,实现夏季从地下取冷,冬季从地下取热,实现对房间供冷热的需求。具体的结构为:由空气环路和地源制冷供暖系统构成,其换热器的空气流道与鲜风系统、送风系统、排风系统及回风系统构成空气环路,其中空气流道入口与鲜风系统连接,出口与送风系统相连接,单流道的换热器直接埋在大地(土壤、水),双流道换热器的水流道入口与吸水管,水泵为主组成的给水系统连接,出口与排水管为主组成的排水系统连接。
现有的民用房间和公共房间的大多以风机盘管或风机盘管与地板采暖结合为主对房间供冷和供暖,室内新风则通过新风系统(包括相应的空气处理工艺,如预热、冷却、除湿、加湿、过滤等)或与室内排风系统结合的全热回收系统进行室内新风供应。一次能源利用率偏低,房间能耗损失较大,对低品位能的利用不足,未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将环境能源、气候资源、水文土壤资源的利用最大化,未建立具有发展前景的低能耗、环保、有效的房间能源利用模式。
发明内容
传统的房间通风可用于保证室内的空气品质和人体的热舒适性,但与此同时所带来的如新风预热、降温、加湿、除湿、过滤等工艺将会使房间室内能耗大幅增加。基于新能源开发利用及房间节能的角度,本发明中阐述了一种智能仿生通风系统,其在提升房间室内空气品质和满足人体热舒适性的前提下,以地热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为房间辅助能源获取来源,以强化换热、热压通风(即烟囱效应)、流体力学等技术为实现手段,降低房间用能能耗,提高房间能源综合利用效率,打造生态、节能、高效、环保的绿色房间用能体系。
本发明提供一种通风系统,包括:
地埋管,环境空气被输入地埋管,地埋管通过与地下土壤之间的换热而能够输出冷空气和输出热空气进入建筑的内部;
烟囱,能够将空气排出室外;
光伏发电耦合建筑新风预热装置,包括太阳墙和光伏组件,太阳墙设置在光伏组件的下方并且与建筑的顶层之间形成空腔;
管路,使将地埋管、烟囱和光伏发电耦合建筑新风预热装置流体地连通;
切换装置,设置在管路中;
其中,光伏发电耦合建筑新风预热装置产生的热空气通过管路和切换装置进入烟囱,并且通过烟囱排出建筑以产生热压效应。
优选的,地埋管设置在房间的土壤冻土层以下并且在水源的恒温层附近。
优选的,烟囱中设置有根据风向调节的通风百叶结构。
优选的,烟囱顶部四周设置有根据风向调节的通风百叶结构,通过风向感应装置检测风向进而调节百叶的开启和关闭。
优选的,烟囱中设置电动开启阀门。
优选的,在烟囱中设置排烟风机。
优选的,光伏发电耦合建筑新风预热装置利用多孔的黑色金属片从深色太阳能采集器集热。
优选的,太阳墙由多孔的镀有吸收性涂层的金属板经压造成型而形成的波浪形金属结构,太阳墙与建筑的顶层之间形成40~100cm的空腔。
优选的,在夏季时,在太阳墙中被加热的空气与烟囱进行耦合,以增强太阳能热压通风效应。
优选的,还包括电动开启窗,在室外温度低于室内的预先设定温度时,电动开启窗自动开启向室内补充冷风。
优选的,还包括新风机组,新风机组通过管路和切换装置与地埋管和光伏发电耦合建筑新风预热装置连接。
优选的,所述切换装置为三通阀电动和手动切换装置。
优选的,通风系统在夏季时将地埋管作为预冷地埋管将进入室内的空气进行预冷以与新风机组耦合。
优选的,通风系统在冬季白天时将地埋管作为预热地埋管将室外的空气进行预热并与光伏发电耦合建筑新风预热装置耦合。
优选的,通风系统在冬季夜间时将只开启地埋管。
优选的,在屋面和屋顶上设置不同辐射性能的辐射材料以形成太空辐射制冷模块。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通风系统的操作方法,包括:
将建筑内的空气参数与环境空气参数进行比较的步骤;
将地埋管提供的空气通过管道送往建筑内的步骤;
控制由光伏发电耦合建筑新风预热装置产生的热空气的步骤;
其中,在夏季时,通过控制光伏发电耦合建筑新风预热装置产生的热空气通过管路和切换装置进入烟囱并且通过烟囱排出建筑,以加强建筑的热压效应;
在冬季时,直接地将满足条件的预热空气通入新风机组。
优选的,还包括将光伏发电耦合建筑新风预热装置所产生的热空气的温度与地埋管提供的空气的温度进行对比的步骤。
优选的,所述对比的步骤包括出口温度检测和根据环境条件参数的温度预测两种方法结合。
优选的,还包括根据所述对比结果启动光伏发电耦合建筑新风预热装置进入热风预热的步骤。
优选的,还包括根据所述对比结果运行地埋管通风的步骤。
优选的,在夏季时利用光伏发电耦合建筑新风预热装置产生的热空气增加热气流排出速度以产生拔风。
优选的,在冬季时关闭烟囱,在太阳光照充足时利用光伏发电耦合建筑新风预热装置产生的热空气对进入建筑的空气进行预热。
优选的,通过关闭电动控制阀关闭烟囱。
优选的,在冬季时关闭烟囱,开启地埋管对进入建筑的空气进行预热。
优选的,以如下方式设置地埋管:
确定埋管的形式,根据房间的面积、环境和用地情况,选用不同倾斜角度的埋管方式,以便管内的排水;
确定埋管的材质,根据埋管的深度和管径的粗细、埋管的承载情况、埋管的投入选用不同类型的管材;
确定埋管的尺寸,根据房间的新风量需求、土壤的换热系数、新风流速确定适当的埋管直径和埋管长度。
优选的,通过太空辐射制冷模块将所积累的冷量通过液体换热的方式进入建筑。
优选的,通过太空辐射制冷模块将所积累的冷量通过空气换热的方式进入建筑。
本发明中所建立的智能仿生通风系统集地埋管通风、屋顶太阳辐射热能、太空辐射冷能以及空气源能、热压通风等多种能源利用形式于一体,充分发挥各种能源的自身优势,发挥其应用特点,将其利用达到最大化,而且通过智能控制系统的综合管理和协调,实现多种能源系统的耦合匹配和联动。所利用的能源均为清洁可再生能源,可以大幅降低房间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房间用能成本,提高一次能源利用的综合效率。
附图说明
参照如下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示意性视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监控方式的示意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术语解释:
智能仿生通风(也称蚁穴通风):白蚁利用通风技术建造了良好的巢穴,他们将自己的巢穴建成较好的朝向和有利的位置,使蚁穴本身利用自然界各种能量(地下的土壤能,太阳辐射热能,空气能等),在蚁穴内部形成恒温恒湿的环境,为人类的生态绿色房间提供很好的学习模板。
太阳能强化通风:通过对太阳辐射热能的吸收,形成热气流,从而强化房间内外形成的气流。
烟囱通风:在房间的顶部通过安装烟囱,在烟囱效应的作用下将房间内形成有组织的气流。
辐射制冷:在房间的屋顶和南墙通过其表面与天空之间的辐射换热,将其冷量进行收集,为房间提供一定的辅助冷源。
置换通风:与传统的混合通风方式相比较,可使室内工作(局部)得到较高的空气品质、较高的热舒适性并具有较高的通风效率。
将地埋管通风技术、烟囱通风技术、太阳墙强化通风技术和室内置换通风技术等进行系统的耦合,包括如下模块:
A.地埋管:在房间的土壤冻土层以下,水源的恒温层附近,布置相应的管道,并布置合适的长度,在夏季将进入室内的空气进行预冷与新风系统进行耦合,在冬季将室外的空气进行预热并与光伏发电耦合建筑新风预热装置进行耦合。
在本发明示意性实施例中的地埋管通过如下方式实现:
埋管通过确定在不同条件下最优的埋管通风方案,分析在不同浅层地热资源的条件下,利用冻土层下面的土壤还是利用水面下的恒温水源,通过水泥墙体、HDPE管道等不同材料或不同尺寸或不同长度条件下的管道。
首先,确定埋管的形式。根据房间的面积、环境及用地情况,选用不同倾斜角度的埋管方式,一般情况下采用卧式的,略带有一定角度,以便管内的排水。
然后,确定埋管的材质。根据埋管的深度和管径的粗细,埋管的承载情况,埋管的投入等选用不同类型的管材。
再次,确定埋管的尺寸。根据房间的新风量需求、土壤的换热系数、新风流速等确定适当的埋管直径和埋管长度。
B.光伏发电耦合建筑新风预热装置:通过利用多孔的黑色金属片,从深色采集器正面和背面同时或者正面或背面中的任一面集热,其效率高于50%以上,它可以在冬季的白天通过新风系统为室内提供热量,甚至在夜间墙体没有冷却下来时可以在夜间部分时段为房间提供热量。在夏季,采集器中被加热的空气,与烟囱通风模块进行耦合可以将太阳辐射的大部分热量以气流热能的形式排送到室内,从而降低墙体的热辐射量。
在本发明示意性实施例中的光伏发电耦合建筑新风预热装置通过如下方式实现:
其主要通过适于空气加热的太阳能集热装置,作用是可在冬季的白天通过新风系统为室内提供热量,甚至在夜间墙体没有冷却下来时可以在夜间部分时段为房间提供热量。在夏季,采集器中被加热的空气,与烟囱通风模块进行耦合可以将太阳辐射的大部分热量以气流热能的形式排送到室内,从而降低墙体的热辐射量。
C.太空辐射制冷模块:大气中8-13微米的辐射窗口,可以将低温物体发射的长波透过大气层,因此在屋顶上布置相关的辐射材料,并收集相应的冷量,将其通过介质进行存储,为夏季新风预冷模块提供部分冷量。
在本发明示意性实施例中的太空辐射制冷模块通过如下方式实现:
该模块主要利用屋面及屋顶预置不同辐射性能的辐射材料,在夜间将房间本体的热量辐射的太空中,降低房间白天自身降温所需的冷负荷,同时可收集相应的冷量,将其通过介质进行存储,为夏季新风预冷模块提供部分冷量。
D.烟囱:将室内各空间通过房间连接处的顶部窗口布置电动开启阀门以及缝隙、门缝等渗透的空气,在建筑内形成有组织的气流,并最终通过烟囱的拔风作用,将室内的热气流通过屋顶的烟囱排出室外。
在本发明示意性实施例中的烟囱通过如下房间供能系统模块方式实现:
房间供能系统模块这里主要指房间供冷热及新风系统,其主要作用是为房间在冬夏季提供热冷负荷和新鲜空气,提供房间室内的舒适度和室内空气质量。
E.新风机组:将在人体活动的区域布置相应的置换通风口,将提升人体活动区域的空气品质,并提升人体的热湿舒适性。
在本发明示意性实施例中的新风机组通过如下方式实现:
该模块则利用置换通风的原理在人体活动的区域布置相应的置换通风口,实现室内气流的有组织流通,夏季及时将室内的热量带走,替代以新鲜的凉爽的冷空气,提升人体活动区域的空气品质,提高人体的热湿舒适性。
原理说明:
上述各个房间通风系统是耦合匹配工作的,在运行中充分发挥了各自的自身特点,将能源的利用率达到最大化。
夏季将地埋管通风系统中经土壤冷却后的冷空气通过房间供能系统的新风机组进入房间内各个用能单元,向房间提供冷量,所形成的热空气则通过室内自然通风系统进行有组织的流通,实现冷热气流的交换,同时所积累的大量的热空气则利用热压效应和屋顶烟囱的烟囱效应排向房间外,而且此时可与光伏发电耦合建筑新风预热装置所产生的热空气结合,一起通过烟囱流向室外,从而增加热压通风的动力,提高房间内的热压效应,促使房间内气流的有组织流动,进而对房间进行冷却,并提高房间内空气质量。当然此时,可利用夜间太空辐射制冷所积累的冷量通过液体\空气换热的方式进入室内,一并降低房间室内的冷负荷,提高室内的舒适度和空气质量,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而在舒适度要求较高的用能单元则可采用置换通风系统提高室内舒适度。
冬季则主要以地埋管通风系统、光伏发电耦合建筑新风预热装置、房间自身供冷热通风系统为主要运行系统。系统的运行策略也将围绕其展开。首先根据室内的温度、湿度等参数与房间外气候参数对比,确定房间的供暖需求情况。然后根据室内各气候参数与光伏发电耦合建筑新风预热装置所产生的热空气的各参数进行对比,若其可满足要求,则直接通过房间自身新风系统进入房间内各个用能单元;若无法满足房间内要求,则关闭光伏发电耦合建筑新风预热装置,将蚁穴通风模块提供的热空气各参数与房间内各参数对比,若满足要求则开启并通过新风机组进入房间内;若此时无法满足,则关闭蚁穴通风模块,由房间自身的供冷热通风系统对房间提供冷热负荷和新风量。系统间的协调匹配是通过智能控制系统统一控制和统一管理,通过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和系统功能的最大化实现,提高房间能源综合利用效率,节约能源,降低能耗。
参照附图,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示意性视图。
具体地,冬季工况为:关闭电动阀门1,电动阀门3和电动阀门2进行温度选择性开启控制,室外新风阀门根据风量进行开关控制。
夏季工况:开启电动阀门1,关闭电动阀门2,开启电动阀门3,室外新风阀门根据风量进行开关控制。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监控方式的示意性视图。
智能仿生通风系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光伏发电耦合建筑新风预热系统、地埋管通风系统、烟囱自然通风及强化通风系统。
光伏发电耦合新风预热系统主要由太阳墙(solarwall)和光伏组件构成。如图2所示,太阳能传送到光伏发电耦合新风预热系统,其间设置有辐照度传感器。太阳墙是由多孔的镀有吸收性涂层的金属板经压造成型而形成的波浪形金属结构,其附着与光伏组件的下方,并与屋面形成40~100cm的空腔。作用是:1、根据光伏发电的自身特点,通过空腔内空气在热压及动力抽风作用下的流通对光伏板背板进行冷却降温,保持其温度在合适的范围内,进而提高光伏发电效率;2、可将空腔内升温后的空气加以利用,如冬季引入室内,可缓解室内的热负荷需求,提高建筑能源综合利用效率,而且可与热泵系统、吸收式制冷系统以及地板采暖系统结合,实现对建筑的供冷供热,减少建筑的能耗需求,实现建筑的节能和用能。
如图2所示,地下室冷热空气传送到智能仿生通风系统。地埋管通风系统充分利用地下土壤四季恒温的特性,发挥地热资源的优势,夏季通过新风与土壤之间的换热实现对进入楼内的新风进行冷却,冬季通过土壤对空气的加热作用实现对进入室内的新风进行预热,进而起到预冷预热的作用,降低夏冬季节建筑的冷热负荷需求,减少对常规供冷设备及电力的负荷需求。
如图2所示,烟囱效应通风耦合到智能仿生通风系统。烟囱自然通风系统主要是利用设置在大厦顶部的无动力风帽或烟囱及室内热压通风系统的结合,实现大厦内空气的流通,进而及时将室内屋顶的热量排出,降低夏季室内的冷负荷。
将地埋管通风系统与自然通风系统(天窗及玻璃窗开启等方式,主要是利用大厦的阳面,因其采光性能及光照充分)及空调系统(如图2所示的风机盘管系统、置换通风系统等)结合,实现建筑内冷热气流的自然流通,实现建筑内每一单元的不同冷热负荷供应,实现不同用能单元间的合理匹配,实现建筑内气流的畅通,降低智能仿生通风系统对主动通风设备(如轴流风机、增除湿、除味过滤等)的能耗需求。如图2所示,智能仿生通风系统还可以与市政冷热水接口连接。并且将地埋管通风系统与设置在大厦屋顶的光伏发电耦合新风预热系统结合,并以此在楼顶的烟囱产生热压效应,使楼内产生气流,强化建筑冷热气流的流通交换。夏季利用在大厦屋顶坡面上的光伏发电耦合新风预热系统产生的热空气,通过管路及切换装置将其引入到大厦屋顶的烟囱出口处,并通过烟囱的风帽排出建筑。因而可利用空冷型光伏电热联用产生的热空气,形成较强烈的热压效应,增加热气流排出速度,起到拔风的作用,进一步降低智能仿生通风系统对轴流风机等主动送风动力的需求,降低能耗,提高建筑能效和节能率。冬季则将大厦顶部的电动调节阀关闭,将地埋管通风系统与光伏发电耦合新风预热系统协调匹配运行,当太阳光照充足时,光伏发电耦合新风预热系统产生的热空气满足室内需求时,则将其开启与建筑内新风机房的新风系统结合,起到对进入建筑的新风预热作用;若光伏发电耦合新风预热系统产生的热空气不满足室内需求时,则开启地埋管通风系统以实现冬季对建筑热负荷需求的补充。若两者都无法满足,则使用建筑自身的新风预热系统。
还设置有电动开启窗,夏季、过渡季或夜间在室外温度低于室内温度时,电动开启窗自动开启向室内补充冷风;新风系统将太阳墙或经建筑预热后的空气通过建筑缝隙、走廊及楼梯间、烟囱等排出室外;冬季则关闭开启窗。对于部分烟囱口增设排烟风机,目的是当室内或太阳能热空气温度过高(60度以上)或建筑热压效应不足(太阳光照不足时)开启风机,增强拔风作用。新风机组则通过三通切换阀与地埋管通风和光伏发电耦合建筑新风预热系统进行季节性切换和控制,夏季起到对地埋管通风送风的作用,冬季根据地埋管通风和耦合建筑新风预热系统通风温差进行选择性通风控制。
本发明中所述各个模块间没有确切的顺序和主次关系,各个房间通风系统之间是并列而非从属的关系,但其核心点在于系统间的运行策略及功能实现方式,房间通风系统的相互耦合匹配与协调,房间节能提效的策略。因而仅仅从改变模块的位置或顺序,或是通过减少部分模块均不能作为区别于本发明的依据。
本发明涉及多个房间通风模块,模块间是平等的,但彼此间存在着互补和匹配,因而单一的调整模块位置或顺序等都是能实现其功能的。因而本发明所保护的核心是智能仿生通风系统的系统构成及控制方案、运行策略。
本发明提供了耦合的房间通风系统模型。体现在将地埋管通风、光伏发电耦合建筑新风预热装置、房间自身供冷热系统、太空辐射制冷系统、室内置换通风系统等进行高效结合和匹配,如图2所示,还可以设置有顶板辐射供冷系统和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充分利用不同的区域资源优势,缓解房间自身对常规能源的依赖,提高辅助能源的利用率和房间综合能效;
本发明提供了房间能源系统的耦合协调机制。本发明技术根据冬夏季房间室内环境及室外环境的变化,进行能源利用系统形式的重组和匹配,如夏季可将地埋管通风系统、太阳能强化通风、太阳能辐射制冷以及自然通风等结合,实现房间室内气流的流通和换热。
本发明所建立的智能仿生通风系统利用智能化控制软件及控制平台,建立优化的房间通风系统运行策略和响应机制,合理调节各房间通风系统的运行方案以及系统间的协调,实现通风系统的优势互补,资源综合利用率的提高,房间能效等级的提升。

Claims (28)

1.一种通风系统,包括:
地埋管,环境空气被输入地埋管,地埋管通过与地下土壤之间的换热而能够输出冷空气和输出热空气进入建筑的内部;
烟囱,能够将空气排出室外;
光伏发电耦合建筑新风预热装置,包括太阳墙和光伏组件,太阳墙设置在光伏组件的下方并且与建筑的顶层之间形成空腔;
管路,使将地埋管、烟囱和光伏发电耦合建筑新风预热装置流体地连通;
切换装置,设置在管路中;
其中,光伏发电耦合建筑新风预热装置产生的热空气通过管路和切换装置进入烟囱,并且通过烟囱排出建筑以产生热压效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地埋管设置在房间的土壤冻土层以下并且在水源的恒温层附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烟囱中设置有根据风向调节的通风百叶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烟囱顶部四周设置有根据风向调节的通风百叶结构,通过风向感应装置检测风向进而调节百叶的开启和关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烟囱中设置电动开启阀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在烟囱中设置排烟风机。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光伏发电耦合建筑新风预热装置利用多孔的黑色金属片从深色太阳能采集器集热。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太阳墙由多孔的镀有吸收性涂层的金属板经压造成型而形成的波浪形金属结构,太阳墙与建筑的顶层之间形成40~100cm的空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夏季时,在太阳墙中被加热的空气与烟囱进行耦合,以增强太阳能热压通风效应。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动开启窗,在室外温度低于室内的预先设定温度时,电动开启窗自动开启向室内补充冷风。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新风机组,新风机组通过管路和切换装置与地埋管和光伏发电耦合建筑新风预热装置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装置为三通阀电动和手动切换装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通风系统在夏季时将地埋管作为预冷地埋管将进入室内的空气进行预冷以与新风机组耦合。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通风系统在冬季白天时将地埋管作为预热地埋管将室外的空气进行预热并与光伏发电耦合建筑新风预热装置耦合。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通风系统在冬季夜间时将只开启地埋管。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屋面和屋顶上设置不同辐射性能的辐射材料以形成太空辐射制冷模块。
17.一种通风系统的操作方法,包括:
将建筑内的空气参数与环境空气参数进行比较的步骤;
将地埋管提供的空气通过管道送往建筑内的步骤;
控制由光伏发电耦合建筑新风预热装置产生的热空气的步骤;
其特征在于,在夏季时,通过控制光伏发电耦合建筑新风预热装置产生的热空气通过管路和切换装置进入烟囱并且通过烟囱排出建筑,以加强建筑的热压效应;
在冬季时,直接地将满足条件的预热空气通入新风机组。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将光伏发电耦合建筑新风预热装置所产生的热空气的温度与地埋管提供的空气的温度进行对比的步骤。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比的步骤包括出口温度检测和根据环境条件参数的温度预测两种方法结合。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根据所述对比结果启动光伏发电耦合建筑新风预热装置进入热风预热的步骤。
21.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根据所述对比结果运行地埋管通风的步骤。
22.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夏季时利用光伏发电耦合建筑新风预热装置产生的热空气增加热气流排出速度以产生拔风。
23.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冬季时关闭烟囱,在太阳光照充足时利用光伏发电耦合建筑新风预热装置产生的热空气对进入建筑的空气进行预热。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关闭电动控制阀关闭烟囱。
25.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冬季时关闭烟囱,开启地埋管对进入建筑的空气进行预热。
26.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以如下方式设置地埋管:
确定埋管的形式,根据房间的面积、环境和用地情况,选用不同倾斜角度的埋管方式,以便管内的排水;
确定埋管的材质,根据埋管的深度和管径的粗细、埋管的承载情况、埋管的投入选用不同类型的管材;
确定埋管的尺寸,根据房间的新风量需求、土壤的换热系数、新风流速确定适当的埋管直径和埋管长度。
27.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太空辐射制冷模块将所积累的冷量通过液体换热的方式进入建筑。
2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太空辐射制冷模块将所积累的冷量通过空气换热的方式进入建筑。
CN2012100451562A 2012-02-27 2012-02-27 通风系统及其操作方法 Active CN10258907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0451562A CN102589078B (zh) 2012-02-27 2012-02-27 通风系统及其操作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0451562A CN102589078B (zh) 2012-02-27 2012-02-27 通风系统及其操作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89078A true CN102589078A (zh) 2012-07-18
CN102589078B CN102589078B (zh) 2013-11-27

Family

ID=464780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451562A Active CN102589078B (zh) 2012-02-27 2012-02-27 通风系统及其操作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589078B (zh)

Cited By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75763A (zh) * 2012-12-13 2013-05-01 司永红 太阳能分体式室内空气换新机
CN103070081A (zh) * 2013-01-31 2013-05-01 西南民族大学 牦牛牛舍
CN103292411A (zh) * 2012-08-15 2013-09-11 慈溪市贝瑞软件有限公司 一种太阳能风机
CN103471197A (zh) * 2013-09-29 2013-12-25 新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通风系统及控制腔室中温度的方法
CN104680001A (zh) * 2015-02-11 2015-06-0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基于人体热适应模型的建筑节能率计算方法
CN104680004A (zh) * 2015-02-11 2015-06-0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一种建筑物节能率计算方法
CN106705276A (zh) * 2017-01-13 2017-05-24 常州大学 光伏新风一体化建筑墙体结构
CN108271338A (zh) * 2018-04-02 2018-07-10 中能信创(北京)售电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中心冷却余热发电系统
CN109869852A (zh) * 2019-03-12 2019-06-11 河南科技大学 一种用于鸡舍的光伏光热被动式空调系统
CN110671770A (zh) * 2019-10-30 2020-01-10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低能耗农房室内热环境调控系统
CN111059618A (zh) * 2019-12-30 2020-04-24 王凯 一种智能变频恒温太阳能供暖制冷系统
CN111059617A (zh) * 2019-12-30 2020-04-24 王凯 一种智能变频恒温太阳能供暖制冷系统
CN111076278A (zh) * 2019-12-30 2020-04-28 王凯 一种智能变频恒温太阳能供暖制冷系统
CN111520842A (zh) * 2020-04-24 2020-08-11 河南五方合创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太阳能辅助新风空调一体机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1837966A (zh) * 2020-07-17 2020-10-30 重庆传森迅特科技有限公司 畜禽养殖用通风系统
CN111895572A (zh) * 2020-07-31 2020-11-06 燕山大学 一种住宅新风系统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14197760A (zh) * 2021-11-17 2022-03-18 河南五方合创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采光锯齿天窗
CN114234334A (zh) * 2021-12-30 2022-03-25 重庆大学 一种被动式太阳能光伏光热一体化通风发电系统
CN114562764A (zh) * 2022-02-21 2022-05-31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建筑烟囱效应自然通风强化系统及方法
CN115033041A (zh) * 2022-06-21 2022-09-09 清华大学 被动房环境调控系统及环境调控方法
CN115949986A (zh) * 2023-01-06 2023-04-11 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太阳能驱动的夏热冬用采暖幕墙系统
WO2024055415A1 (zh) * 2022-09-15 2024-03-21 青岛理工大学 一种地道风与太阳能集成的智能新能源农房温度调控系统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50070542A (ko) * 2003-12-30 2005-07-0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이동 통신 단말기에서 전원 제어 방법
CN101799196A (zh) * 2010-02-27 2010-08-11 张宗楼 新型浅层地能、太阳能、风能一体化建筑空调系统
CN101964606A (zh) * 2010-08-25 2011-02-02 新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太阳能联合供能系统及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50070542A (ko) * 2003-12-30 2005-07-0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이동 통신 단말기에서 전원 제어 방법
CN101799196A (zh) * 2010-02-27 2010-08-11 张宗楼 新型浅层地能、太阳能、风能一体化建筑空调系统
CN101964606A (zh) * 2010-08-25 2011-02-02 新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太阳能联合供能系统及其方法

Cited By (3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92411A (zh) * 2012-08-15 2013-09-11 慈溪市贝瑞软件有限公司 一种太阳能风机
CN103292411B (zh) * 2012-08-15 2016-12-21 慈溪市贝瑞软件有限公司 一种太阳能风机
CN103075763A (zh) * 2012-12-13 2013-05-01 司永红 太阳能分体式室内空气换新机
CN103070081A (zh) * 2013-01-31 2013-05-01 西南民族大学 牦牛牛舍
CN103471197A (zh) * 2013-09-29 2013-12-25 新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通风系统及控制腔室中温度的方法
CN103471197B (zh) * 2013-09-29 2016-02-10 新奥能源服务(上海)有限公司 通风系统及控制腔室中温度的方法
CN104680001B (zh) * 2015-02-11 2017-07-1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基于人体热适应模型的建筑节能率计算方法
CN104680001A (zh) * 2015-02-11 2015-06-0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基于人体热适应模型的建筑节能率计算方法
CN104680004A (zh) * 2015-02-11 2015-06-0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一种建筑物节能率计算方法
CN104680004B (zh) * 2015-02-11 2017-06-09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一种建筑物节能率计算方法
CN106705276A (zh) * 2017-01-13 2017-05-24 常州大学 光伏新风一体化建筑墙体结构
CN108271338A (zh) * 2018-04-02 2018-07-10 中能信创(北京)售电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中心冷却余热发电系统
CN108271338B (zh) * 2018-04-02 2023-09-05 中矿联创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中心冷却余热发电系统
CN109869852A (zh) * 2019-03-12 2019-06-11 河南科技大学 一种用于鸡舍的光伏光热被动式空调系统
CN110671770A (zh) * 2019-10-30 2020-01-10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低能耗农房室内热环境调控系统
CN110671770B (zh) * 2019-10-30 2021-04-16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低能耗农房室内热环境调控系统
CN111076278A (zh) * 2019-12-30 2020-04-28 王凯 一种智能变频恒温太阳能供暖制冷系统
CN111059618A (zh) * 2019-12-30 2020-04-24 王凯 一种智能变频恒温太阳能供暖制冷系统
CN111059617A (zh) * 2019-12-30 2020-04-24 王凯 一种智能变频恒温太阳能供暖制冷系统
CN111520842A (zh) * 2020-04-24 2020-08-11 河南五方合创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太阳能辅助新风空调一体机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1837966A (zh) * 2020-07-17 2020-10-30 重庆传森迅特科技有限公司 畜禽养殖用通风系统
CN111837966B (zh) * 2020-07-17 2022-07-15 重庆传森迅特科技有限公司 畜禽养殖用通风系统
CN111895572A (zh) * 2020-07-31 2020-11-06 燕山大学 一种住宅新风系统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14197760A (zh) * 2021-11-17 2022-03-18 河南五方合创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采光锯齿天窗
CN114234334A (zh) * 2021-12-30 2022-03-25 重庆大学 一种被动式太阳能光伏光热一体化通风发电系统
CN114562764A (zh) * 2022-02-21 2022-05-31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建筑烟囱效应自然通风强化系统及方法
CN115033041B (zh) * 2022-06-21 2023-03-21 清华大学 被动房环境调控系统及环境调控方法
CN115033041A (zh) * 2022-06-21 2022-09-09 清华大学 被动房环境调控系统及环境调控方法
WO2023245810A1 (zh) * 2022-06-21 2023-12-28 清华大学 被动房环境调控系统及环境调控方法
WO2024055415A1 (zh) * 2022-09-15 2024-03-21 青岛理工大学 一种地道风与太阳能集成的智能新能源农房温度调控系统
CN115949986A (zh) * 2023-01-06 2023-04-11 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太阳能驱动的夏热冬用采暖幕墙系统
CN115949986B (zh) * 2023-01-06 2024-01-02 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太阳能驱动的夏热冬用采暖幕墙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89078B (zh) 2013-11-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589078B (zh) 通风系统及其操作方法
Cabeza et al. Technological options and strategies towards zero energy buildings contributing to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CN109610683B (zh) 装配式空调墙及其运行方法
CN105735516A (zh) 一种蓄热型可控双通道通风保温墙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CN103835447B (zh) 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的热气流发电通风与供热系统
CN101705751B (zh) 太阳能集成房屋
CN101344299A (zh) 自然空调系统
CN103256674A (zh) 盘管式墙体强化通风空调节能系统
WO2008025849A2 (en) A solar air system with a heat pump
CN101321995A (zh) 热泵系统
CN111609501A (zh) 一种利用太阳能和地热能的被动式通风系统
CN109138146A (zh) 一种低能耗装配式建筑
CN103267334A (zh) 采用可采光太阳能集热技术的被动式蓄能太阳能通风系统
CN101403526B (zh) 无人值守机房或基站控温空调的节电方法改进
CN106642296A (zh) 一种智能化房屋温度控制系统
CN102338415A (zh) 自控热风式太阳能地板蓄热系统
CN106568143A (zh) 一种智能被动式建筑的综合设计方法
CN105020770B (zh) 一种新型太阳能储热供暖系统装置及方法
CN114543233A (zh) 一种光伏/光热耦合驱动建筑烟囱通风强化系统及方法
CN109779086A (zh) 一种夹芯保温式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墙体
CN106546008B (zh) 一种坡屋面光伏增效及新风预热系统
CN209230065U (zh) 一种装配式空调墙
CN209989976U (zh) 坡屋面太阳能集热驱动的双层通风墙体隔热装置
CN104154619B (zh) 建筑空心结构的太阳能驱动自然通风空调系统及通风的方法
CN108104300B (zh) 多孔渗透型新风预热太阳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ENN ENERGY SERVICE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40616

Owner name: XINAO ENERGY SERVICES (SHANGHAI)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XINA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40616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FROM: 065001 LANGFANG, HEBEI PROVINCE TO: 201203 PUDONG NEW AREA, SHANGHAI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40616

Address after: 201203, room 11, building 1388, 01 Zhang Dong Road, Zhangjiang hi tech park, Shanghai

Patentee after: New Austrian energy services (Shanghai) Co., Ltd.

Address before: The 065001 Hebei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of Langfang Huaxiang new Austrian industrial park south block B

Patentee before: ENN SCIENCE &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Patentee before: ENN Energy Service Co.,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713

Address after: 065000 Langfang City Development Zone of Hebei province Huaxiang No. 118, No. 0392 Building 1

Patentee after: LANGFANG ENN PANERGY NETWORK TECHNOLOGY SERVICE Co.,Ltd.

Address before: 201203, room 11, building 1388, 01 Zhang Dong Road, Zhangjiang hi tech park, Shanghai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ENN ENERGY SERVICE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