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84358A - 静电消除器 - Google Patents

静电消除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84358A
CN102484358A CN2010800401632A CN201080040163A CN102484358A CN 102484358 A CN102484358 A CN 102484358A CN 2010800401632 A CN2010800401632 A CN 2010800401632A CN 201080040163 A CN201080040163 A CN 201080040163A CN 102484358 A CN102484358 A CN 10248435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housing
xelminator
power supply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4016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佐藤义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
Original Assignee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 filed Critical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
Publication of CN1024843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8435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23/00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e.g. into the atmosphere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FSTATIC ELECTRICITY; NATURALLY-OCCURRING ELECTRICITY
    • H05F3/00Carrying-off electrostatic charges
    • H05F3/04Carrying-off electrostatic charges by means of spark gaps or other discharge device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静电消除器,所述静电消除器可调节到达被充电物体的正离子和负离子的量的平衡。所述静电消除器(1)包括:第一电极(5),所述第一电极(5)设置在壳体(2)的内部且连接到电源(3)的正端子,所述壳体(2)具有至少一个开口端(2a);第二电极(4),所述第二电极(4)设置在所述壳体(2)的内部与所述第一电极(5)间隔开指定距离,且连接到所述电源(3)的负端子;和空气供应器(6),所述空气供应器(6)用于产生空气流,从所述第一电极(5)发出的所述正离子和从所述第二电极(4)发出的所述负离子通过所述空气流被递送到被充电物体。所述第一电极(4)和所述第二电极(5)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成使得一个电极能够沿着所述空气流流动的方向在向前和向后方向中的至少一个方向上相对于所述另一个电极线性地移动。

Description

静电消除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中和在电子元件等上存在的静电荷的静电消除器。
背景技术
静电消除器长期以来用于通过产生正离子和负离子并且通过将正离子和负离子供应给被充电物体来消除该被充电物体上存在的静电荷。这样的静电消除器通过在被充电物体上鼓吹含有正离子和负离子的空气来电气地中和被充电物体上的静电荷。静电消除器产生的正离子和负离子平衡得越好,通过静电消除器放电的被充电物体的电压(即偏移电压)可能越低。此处,偏移电压是指通过静电消除器放电的离子监测板的电压,其通过ANSI(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s Institute)-EOS(Electrical Overstress)/ESD(Electric Static Discharge)-S3.1-2000中限定的方法测量得到。
根据上述情况,已经开发出可调节要产生的正离子和负离子的量(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或2)的静电消除器。
现有技术的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未经审查的专利公布No.H05-114496
【专利文献2】日本未经审查的专利公布No.2006-228681
发明内容
作为用于调节通过静电消除器产生的正离子和负离子的平衡的一种方法,提出了改变要施加到电极上的电压的方法。该方法通常使用电压可调节的电源。然而,这样的电源是昂贵的,并且因此需要可通过较低成本的方法调节离子平衡的静电消除器。
在另一个提出的方法中,具有用于产生正离子的表面和用于产生负离子的表面的离子发生器安装成使得其角度可相对于空气流动的方向变化。然而,对于这个方法,含在从静电消除器流动的空气中的离子的分布可能由于离子发生器的旋转而发生变化。即,在与载有离子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垂直的平面内的正离子和负离子分布中可能会以局部的方式出现含有不均等数量正离子和负离子的区域。离子的这种不平衡分布可能破坏静电消除器的用途,并且可能局部地结束对其静电荷将要被静电消除器消除的物体的充电。
考虑到上述情形,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静电消除器,该静电消除器可调节到达被充电物体的正离子和负离子的量的平衡,并且可减小正离子和负离子的不平衡。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静电消除器。静电消除器包括:电源;壳体,该壳体具有至少一个开口端;第一电极,该第一电极设置在壳体的内部且连接到电源的正端子,并且当从电源供电时,该第一电极发出正离子;第二电极,该第二电极设置在壳体的内部与第一电极间隔开指定距离,且连接到电源的负端子,并且当从电源供电时,该第二电极发出负离子;和空气供应器,该空气供应器用于产生空气流,从第一电极发出的正离子和从第二电极发出的负离子通过该空气流被递送到被充电物体。此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中的至少一个设置在壳体的内部,设置方式为使得一个电极的末端能够沿着空气流流动的方向在向前和向后方向中的至少一个方向上相对于另一个电极的末端线性地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静电消除器。静电消除器包括:电源;壳体,该壳体具有至少一个开口端;第一电极,该第一电极设置在壳体的内部且连接到电源的正端子,并且从电源供电时,该第一电极发出正离子;第二电极,该第二电极设置在壳体的内部与第一电极间隔开指定距离,且连接到电源的负端子,当从电源供电时,该第二电极发出负离子;和空气供应器,该空气供应器用于产生空气流,从第一电极发出的正离子和从第二电极发出的负离子通过该空气流被递送到被充电物体。此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中的至少一个设置在壳体的内部,设置方式为使得一个电极的末端能够沿着空气流流动的方向在向前和向后方向中的至少一个方向上相对于另一个电极的末端移动,并且该一个电极的末端可在与空气流流动的方向大致平行的平面内旋转。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静电消除器,该静电消除器可调节到达被充电物体的正离子和负离子的量的平衡,并且可减小正离子和负离子的不平衡。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静电消除器的构造示意图。
图2是测试系统的安装示意图,该测试系统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静电消除器如何可调节到达被充电物体的离子的平衡。
图3是测试系统的安装示意图,当电极的纵向轴线的取向变化时,该测试系统用于测量到达被充电物体的离子的平衡。
图4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静电消除器的构造示意图。
图5是测试系统的安装示意图,该测试系统用于说明图4所示的静电消除器如何可调节到达被充电物体的离子的平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静电消除器包括彼此间隔开指定距离的两个电极,该构造为使得从整个电极上施加有高电压的两个电极发出的离子被风扇吹向被充电物体。在该静电消除器中,通过移动两个电极中的至少一个,以使得一个电极的末端比另一个电极的末端更加靠近被充电物体,来调节到达被充电物体的正离子和负离子的量的平衡。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静电消除器1的构造示意图。如图1所示,静电消除器1包括壳体2、电源3、电极4和5和风扇6。
壳体2成形为中空圆柱体的形式,在其一端处具有开口2a。壳体2的圆柱形部分提供通道,由风扇6产生的空气流穿过该通道。电极4和5和风扇6设置在壳体2的内部。
电源3供应高DC电压,以用于在介于电极4和5之间引起放电。为此,电源3包括升压电路(未示出)和负端子3a和正端子3b,该升压电路用于增加(例如)从外部电源供电到电源3或从内置到电源3中的蓄电池供电的电力的大小,该负端子3a和正端子3b被连接到该升压电路。另外,电源3是接地的,并且相对于接地在负端子3a处产生负电势。同时,电源3相对于接地在正端子3b处产生正电势。即,电源3在介于负端子3a和正端子3b之间产生的电势差为在(例如)从若干千伏到若干万伏的范围内。
利用从电源3供应的DC电压,电极4和5分别生成负离子和正离子。为此,电极4被连接到电源3的负端子3a。另一方面,电极5被连接到电源3的正端子3b。
电极4和5各自由模制成杆状形状的导电材料形成,尖头末端4a和5a在相应电极的末端处形成。电极4和5彼此独立地设置并且附接到壳体,使得相应电极4和5的末端4a和5a彼此面向,且它们之间保持指定的间距。此处,固定地附接到壳体的绝缘构件(即与电极4和5独立地固定到壳体上的构件,例如风扇底座的一部分)可以在介于电极4和5之间插入。电极4和5可以直接地附接到壳体2,或通过在介于电极和壳体之间插入某种类型的支承构件而附接到壳体2。然而,优选的是,介于电极4和5之间的空间填充有空气和/或固定地定位的绝缘构件;即,优选的是,除电极4和5之外的趋于与电极4或5的移动一起移动的结构不位于介于电极4和5之间。这种布置方式起到防止由风扇6产生的空气流随着电极4和5的位置而变化的作用。这样,静电消除器1可防止从电极4和5发出的和通过壳体2的开口2a排出的离子沿着不期望的方向不均匀地分布。
优选的是,在与从静电消除器递送的载有离子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垂直的平面内,离子尽可能均匀地分布。为了实现这点,用于发出正离子的正电极和用于发出负离子的负电极可以以高密度的方式设置。例如,四个正电极和四个负电极可以以放射状的样式布置,且它们的末端指向与流动方向垂直的平面的中心。在本实施例中,因为正电极或负电极的末端与流动方向大致平行地移动,所以如果电极以高密度的方式设置,那么电极可移动的范围相对而言不受影响。因此,即使当电极密集地间隔布置在一起时,本发明的静电消除器也可实现宽的离子平衡调节范围。
在另一个电极布置方法中,在与流动方向垂直的平面内,正电极和负电极可以布置成网格状样式。
设定介于电极4和5的末端4a和5a之间的间距,从而当来自电源3的电压被施加到电极4和5时,在各自的电极4和5的末端4a和5a处发生放电(例如,DC电晕放电)。例如,在向电极4施加-4.0kV的电压且向电极5施加+4.6kV的电压的情况下,介于电极4和5的末端4a和5a之间的间距通常设定在10mm到100mm的范围内。随着在各自的电极4和5的末端4a和5a处发生放电,从电极4发出负离子,而从电极5发出正离子。
电极5设置在壳体2的内部,使得可从其末端5a比电极4的末端4a更靠近风扇6的位置移动到其末端5a比电极4的末端4a更靠近壳体2的开口2a的位置。换句话讲,电极5设置在壳体2的内部,使得可沿着风扇产生的空气流流动的方向移动。风扇产生的空气流流动的方向在下文中将被称为空气流流动方向。例如,沿着空气流流动方向从风扇6指向壳体2的开口2a的方向被视为正的(或向前),而沿着空气流流动方向从壳体2的开口2a指向风扇6的方向被视为负的(或向后)。当沿着空气流流动方向观察时,当电极5的末端5a的位置与电极4的末端4a的位置一致时,电极5的移动量为零。在图示实施例中,电极5设置成可在±20mm的范围内移动。此处,向前移动电极末端的步骤并不限于沿着与空气流流动方向平行的方向移动电极末端。向前移动电极末端的步骤也包括沿着相对于空气流流动方向以预定角度倾斜的方向来向前移动电极末端或通过在与空气流流动方向平行的平面内旋转电极末端来向前移动电极末端。
电极5可以设置在壳体的内部,设置方式为使得可从末端5a与电极4的末端4a对准的位置相对于电极4的末端4a仅仅沿一个方向来向前或向后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电极5的基部插入在壳体2中形成的狭缝(未示出)中,使得沿着与空气流流动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向具有与电极5的可移动范围相等的长度。然后,电极5紧固地固定到两个保持构件5b和5c,该保持构件5b和5c比狭缝宽,并且设置成从壳体2的内部和外部两者将壳体2的侧壁夹在中间。这允许电极5沿着狭缝的纵向移动,即沿着空气流流动方向移动。
随着电极5的末端5a移动离开电极4的末端4a并且更靠近壳体2的开口2a,从电极5发出的且通过开口2a排出到壳体2的外部的正离子的量变得比从电极4发出的且通过开口2a排出到壳体2的外部的负离子的量大。反之,随着电极5的末端5a移动离开电极4的末端4a并且更靠近风扇6,即随着末端5a移动成比末端4a更加远离开口2a,从电极4发出的且通过开口2a排出到壳体2的外部的负离子的量变得比从电极5发出的且通过开口2a排出到壳体2的外部的正离子的量大。
这样,通过大致沿着空气流流动方向线性地移动电极5,静电消除器1可调节通过开口2a排出的正离子和负离子的量的平衡。另外,当电极4和5以上述方式布置时,在与空气流流动方向垂直的平面内的介于电极4和5之间的距离不会变化。因此,在与空气流流动方向垂直的平面内,即使当电极5移动时,从各自的电极4和5发出的负离子和正离子的分布也基本上保持不变。即,尽管电极移动,也能使正离子和负离子的不平衡最小化。
此外,因为仅仅电极5及其支承构件在壳体2的内部移动以调节离子平衡,所以由于电极5的移动而在壳体2的内部发生的空气流的紊流保持为最小。因此,当调节离子平衡时,静电消除器1可防止要从静电消除器递送的离子的流动方向发生变化。
被校准用来指示目标离子平衡的与电极5的移动量成对应关系的刻度可以设置在壳体2的设置电极5的位置附近的侧壁上。然后,通过参见刻度,用户移动电极5,以将电极5的末端5a带到理想位置;这样,静电消除器1可以容易地递送与用户预期的离子平衡匹配的正离子和负离子。此处,(例如)借助实验、通过不同地改变介于电极4的末端和电极5的末端之间的关系以及通过利用带电板监视器测量偏移电压,预先确定介于电极5的位置和离子平衡之间的关系。
电极5可设置在壳体2的内部,以便可通过合适的结构移动。例如,电机(未示出)可以设置在壳体2上,并且静电消除器1可以构造为使得电极5通过电机的旋转进行移动。更具体地讲,齿轮可以附接到电机的旋转轴的末端,并且电极5可以附接到与齿轮接合的齿条。通过将齿条设置在壳体2上,从而其可沿着与空气流流动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向移动,电极5可以随着电机的旋转而移动。
风扇6产生空气流,该空气流沿着从风扇6指向壳体2的开口2a的方向(在图1中,沿着尖头所示指向右的方向)流动,以便使得从电极4或5发出的离子到达被充电物体。因此,风扇6设置在壳体2的横跨电极4和5与开口2a相对的内部空间中。另外,为了确保空气流通过开口2a尽可能均匀地排出,优选的是,当电极5定位成使得从开口2a到电极5的末端5a的距离变得等于从开口2a到电极4的末端4a的距离时,风扇6的旋转轴与平行于空气流流动方向延伸且穿过介于相应电极4和5的末端4a和5a之间的中点的线对准。
或者,风扇6可以设置在介于开口2a与介于电极4和5之间的空间中。又或者,风扇6可以设置在壳体2的外部。在这种情况下,在壳体2的与开口2a相对的末端处设置有开口。然后,风扇6设置成使得由风扇6产生的空气流通过该开口引入壳体2中,穿过壳体2的内部,并且通过开口2a排出。
风扇6可以设计成由电机驱动以(例如)预定速度旋转,该电机利用从外部电源或内置到静电消除器1中的蓄电池供电的电力进行操作。或者,来自外部电源或蓄电池的电力可以通过可变电阻器供应到电机,从而风扇6的转速可以变化。
另外,静电消除器1可以装备有其它的空气供应器来代替风扇6。例如,静电消除器1可以包括空气供应端口,通过该空气供应端口递送压缩空气。压缩空气可以从位于静电消除器1的外部的空气压缩机或气缸供应。例如空气压缩机或气缸的压缩空气气源可以通过例如软管的管道而连接到空气供应端口。空气供应端口可以设置在电极4和5的后面。通过借助这样的空气供应端口递送压缩空气,静电消除器1可以将从电极4和5发出的离子供应到被充电物体。
以下将示出用于评估静电消除器1的静电消除性能的测试结果。
图2是测试系统100的安装示意图,该测试系统100用于说明静电消除器1如何可调节到达被充电物体的离子的平衡。在图2中,测试系统100的组成元件用与表示图1所示的静电消除器1的对应组成元件的那些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
在图2所示的测试系统100中,电极4和5被布置成使其末端4a和Sa彼此面向。位于电极4和5左侧的风扇6将空气流从左侧递送至右侧。电极4和5中的每一个均由钨形成并且具有1.5mm的直径,末端具有20度的角度,并且每一个电极的从其支承基部到末端测量的突出长度均为10mm。用于观察正离子和负离子的量的平衡的带电板监视器7(型号268A,由MONROE制造)放置在电极4和5的右侧,沿着空气流流动方向与电极4的末端4a间隔开300mm。带电板监视器7具有尺寸为150mm×150mm的带电板7a。
电极5可沿着由风扇6产生的空气流流动的方向移动。当沿着空气流流动方向观察时,当电极5的末端5a的位置与电极4的末端4a的位置一致时,电极5的移动量为零。当电极5朝带电板监视器7移动时,移动量取正值,而当电极5朝风扇6移动时,移动量取负值。
通过向电极4施加-4.0kV的电压且向电极5施加+4.6kV的电压来进行测试,从而使得电极4发出负离子且电极5发出正离子。接下来,当电极5沿着空气流流动方向移动时,从电极4和5发出的离子通过由风扇6产生的空气流从图2的左侧运载到右侧。然后,测量在带电板7a处的电势。
表1示出了当介于电极4和5的末端4a和Sa之间的间距分别设定为30mm、40mm、50mm、60mm、70mm和80mm时,在图2所示的测试系统100中获得的测试结果。表1中的每一个条目都示出了测量的偏移电压值(单位:V)。
表1
Figure BDA0000141978040000101
如表中可见,静电消除器1可以通过沿着空气流动方向移动电极5来调节到达被充电物体的离子的量的平衡,而与介于电极4和5之间的间距无关。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静电消除器构造为使得,发出正离子和负离子的两个电极中的至少一个电极设置在壳体的内部,从而使得一个电极的末端的位置相对于另一个电极的末端的位置可以沿着与风扇产生的空气流流动的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向变化。因此,通过沿着空气流流动方向移动至少一个电极以使得一个电极的末端比另一个电极的末端更加靠近壳体的开口,静电消除器可调节到达被充电物体的正离子和负离子的量的平衡。另外,静电消除器仅仅需要具有这样的机构:所述机构用于通过手或通过电动装置移动电极末端,以便调节到达被充电物体的正离子和负离子的量的平衡。即,可以使用简单的构造实施静电消除器。
此外,在静电消除器中,不需要在介于风扇和两个电极之间或在两个电极之间设置用于调节到达被充电物体的正离子和负离子的量的平衡的构件。因此,因为风扇产生的空气流通过壳体的开口不受干扰地排出,所以静电消除器可防止从两个电极发出的离子沿着不期望的方向不均匀地分布。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例如,沿着空气流流动方向以可移动方式设置的电极不限于发出正离子的电极。在图1中,例如发出负离子的电极4可以设置在壳体2的内部,以便可沿着空气流流动方向移动。
这样,发出正离子的正电极或发出负离子的负电极可以以可移动方式设置,但优选的是通过移动正电极来调节离子平衡。通常,如果向正电极和负电极施加大小相等的电压,则发出的负离子的量大于发出的正离子的量。另一方面,当正电极朝开口移动时,通过壳体的开口排出的正离子的量增大。因此,通过移动正电极,静电消除器可调节正离子和负离子的量的平衡,而不用减小通过壳体的开口排出的正离子的量或负离子的量。
或者,电极4和5两者都可以设置在壳体2的内部,以便可沿着空气流流动方向移动。当两个电极都以可移动方式设置时,与仅仅一个电极以可移动方式设置在壳体的内部的情况相比,调节离子平衡所需的每一个电极的可移动的范围都可以减小一半。这起到减小静电消除器的总体尺寸的作用。
另外,可以设置成基于由离子平衡监测传感器提供的反馈信号自动地调节电极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传感器可以附接到壳体2或独立地设置在壳体2的外部。
此外,这两个电极可以设置成使得它们的轴线位于与空气流流动方向垂直的平面内或相对于与空气流流动方向垂直的平面倾斜。
图3是测试系统200的安装示意图,当电极被设置成使它们的轴线相对于与空气流流动方向垂直的平面倾斜时以及当电极的位置沿着与空气流流动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向改变时,该测试系统200用于测量到达被充电物体的离子的平衡。在图3中,测试系统200的组成元件用与表示图2所示的测试系统100的对应组成元件的那些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
在测试系统200中,电极4和5被设置成使它们的轴线相对于与空气流流动方向垂直的平面朝带电板倾斜角度θ。在这种条件下,在递增地改变角度θ和电极5沿着空气流流动方向的位置的同时,测量在带电板7a处的电势。当角度θe为零时,即当电极4和5的末端4a和5a被定位成彼此直接相对时,介于电极4和5的末端4a和5a之间的间距为30mm。
表2示出了当角度θ分别设定为0°、22.5°、45°和90°(在该处电极4和5的轴线与空气流流动方向平行)时,在图3所示的测试系统200中获得的测试结果。表2中的每一个条目都示出了测量的偏移电压值(单位:V)。
表2
Figure BDA0000141978040000121
如表中可见,即使当如图所示电极4和5的倾斜角度不同地变化时,静电消除器1也可通过使一个电极的末端比另一个电极的末端更靠近壳体的开口而调节到达被充电物体的正离子和负离子的量的平衡。
除上述实施例的方法之外,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将两个电极中的至少一个电极设置在壳体的内部,所述方法可以沿着空气流流动方向改变一个离子发出电极的末端相对于另一个离子发出电极的末端位置的位置。
图4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静电消除器10的构造示意图。如图4所示,静电消除器10包括壳体2、电源3、电极4和5和风扇6。在图4中,静电消除器10的组成元件用与表示图1所示的静电消除器1的对应组成元件的那些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
静电消除器10与静电消除器1的不同之处在于移动电极5的方法。在静电消除器10中,电极5的基部紧固地固定到支承构件8。支承构件8形成为(例如)盘形并且附接到壳体2,使得可在与空气流流动方向平行的平面内围绕盘的中心旋转。电极5被设置成使其轴线定向成与电极在其中旋转的平面平行。因此,当支承构件8顺时针旋转时,电极5的末端5a也绕着支承构件8的中心顺时针移动。在这种情况下,相对于电极4的末端4a,电极5的末端5a移动到更靠近壳体2的开口2a。即,电极5的末端5a沿着空气流流动方向向前移动。另一方面,当支承构件8逆时针旋转时,相对于电极4的末端4a,电极5的末端5a移动到更加远离壳体2的开口2a。即,电极5的末端5a沿着空气流流动方向向后移动。
还在本实施例中,因为在调节离子平衡时,仅仅电极移动,所以风扇产生的空气流通过壳体的开口不受干扰地排出,和第一实施例中一样。因此,静电消除器可防止从两个电极发出的离子沿着不期望的方向不均匀地分布,并且可使在与空气流流动方向垂直的平面内的正离子和负离子的局部不平衡分布最小化。
在本实施例中,限定介于电极4和5的末端之间的距离并且含在与空气流流动方向垂直的平面内的距离分量随着电极的旋转角度而变化。因此,从减小该距离的变化的观点看,优选的是沿着向前方向和向后方向中的每一个将电极的旋转角度相对于电极4和5定位成彼此直接相对的平面而限制在45°内。此处,可以设置成电极5朝电极4的移动与电极5的旋转量成比例,从而补偿限定介于电极4和5的末端之间的距离并且含在与空气流流动方向垂直的平面内的距离分量随着电极旋转而变化的量。
在一个修改的实例中,电极4可以设置在壳体2的内部,使得可在与空气流流动方向平行并且包含电极4和5的平面内旋转。在这种情况下,电极5可以设置成可旋转或不可旋转。
电极可以设置在壳体的内部,设置方式为使得电极的末端可沿着空气流流动方向仅仅向前或向后旋转。
另外,多个电极4和5可以以放射状的样式布置,和第一实施例中一样。空气供应器并不限于风扇,代替风扇的是,静电消除器可以包括空气供应端口,压缩空气通过空气供应端口递送。
被校准用来指示目标离子平衡与旋转角度成对应关系的刻度可以设置在支承构件8的暴露于壳体2的外部的表面上。然后,通过参见刻度,用户旋转支承构件8,以将电极5的末端5a带到期望位置;这样,静电消除器10可以容易地递送与用户预期的离子平衡匹配的正离子和负离子。此处,(例如)借助实验、通过不同地改变介于电极4的末端和电极5的末端之间的关系以及通过利用带电板监视器测量偏移电压,预先确定介于旋转角度和离子平衡之间的关系。
图5是测试系统300的安装示意图,该测试系统300用于说明静电消除器10如何可调节到达被充电物体的离子的平衡。在图5中,测试系统300的组成元件用与表示图4所示的静电消除器10的对应组成元件的那些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在测试系统300中,带电板监视器7与电极4相距300mm,和在测试系统100中一样。
在测试系统300中,电极5的轴线与垂直于空气流流动方向的平面形成的角度用θ表示,并且当电极5的末端5a比电极4的末端4a更靠近带电板监视器7时,旋转角度为正值。在这种条件下,在递增地改变旋转角度θ的同时,测量在带电板7a处的电势。当角度θ为0°时,介于电极4和5的末端4a和5a之间的间距为30mm。
表3示出了当角度θ在-90°到90°的范围内变化时,在图5所示的测试系统300中获得的测试结果。在表3中,向电极5施加+4.6kV的电压。另一方面,向电极4施加4.0kV的电压。
表3
Figure BDA0000141978040000151
这样,通过旋转两个离子发出电极之一以使得一个电极的末端比另一个电极的末端更靠近壳体的开口,静电消除器10可调节到达被充电物体的正离子和负离子的量的平衡。
在上述实施例中的每一个中,形成为网格状样式以防止人接触到电极的绝缘的或导电的防护构件可以附接到壳体的开口,从电极发出的离子通过该开口排出。
如上所述,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前提下,本领域任何技术人员都可以进行各种改变,以匹配要实施的任何实施方式。
参考标号的说明
1,10    静电消除器
2        壳体
2a       开口
3        电源
4,5     电极
6        风扇
7        带电板监视器
7a       带电板
8        支承构件

Claims (4)

1.一种静电消除器,包括:
电源;
壳体,所述壳体具有至少一个开口端;
第一电极,所述第一电极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部,且连接到所述电源的正端子,并且当从所述电源供应电力时,所述第一电极发出正离子;
第二电极,所述第二电极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部与所述第一电极间隔开指定距离,且连接到所述电源的负端子,并且当从所述电源供应电力时,所述第二电极发出负离子;和
空气供应器,所述空气供应器用于产生空气流,从所述第一电极发出的所述正离子和从所述第二电极发出的所述负离子通过所述空气流被递送至被充电物体,并且其中
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中的至少一个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部,设置方式为使得所述一个电极的末端能够沿着所述空气流流动的方向在向前和向后方向中的至少一个方向上相对于所述另一个电极的末端线性地移动。
2.一种静电消除器,包括:
电源;
壳体,所述壳体具有至少一个开口端;
第一电极,所述第一电极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部,且连接到所述电源的正端子,并且当从所述电源供应电力时,所述第一电极发出正离子;
第二电极,所述第二电极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部与所述第一电极间隔开指定距离,且连接到所述电源的负端子,并且当从所述电源供应电力时,所述第二电极发出负离子;和
空气供应器,所述空气供应器用于产生空气流,从所述第一电极发出的所述正离子和从所述第二电极发出的所述负离子通过所述空气流被递送至被充电物体,并且其中
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中的至少一个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部,设置方式为使得所述一个电极的末端能够沿着所述空气流流动的方向在向前和向后方向中的至少一个方向上相对于所述另一个电极的末端移动,并且所述一个电极的所述末端能够在与所述空气流流动的方向大致平行的平面内旋转。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静电消除器,其中介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空间包括空气和/或固定地定位的绝缘构件。
4.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静电消除器,其中所述第一电极以可移动方式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部,并且所述第二电极固定地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部。
CN2010800401632A 2009-09-09 2010-09-01 静电消除器 Pending CN10248435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08015A JP2011060537A (ja) 2009-09-09 2009-09-09 除電装置
JP2009-208015 2009-09-09
PCT/US2010/047441 WO2011031596A1 (en) 2009-09-09 2010-09-01 Static eliminator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84358A true CN102484358A (zh) 2012-05-30

Family

ID=430371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401632A Pending CN102484358A (zh) 2009-09-09 2010-09-01 静电消除器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20120162851A1 (zh)
EP (1) EP2476172A1 (zh)
JP (1) JP2011060537A (zh)
KR (1) KR20120083378A (zh)
CN (1) CN102484358A (zh)
TW (1) TW201125247A (zh)
WO (1) WO2011031596A1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90354A (zh) * 2014-12-09 2015-04-08 浙江科技学院 一种自消电式静电吸尘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4620451A (zh) * 2013-08-05 2015-05-13 夏普株式会社 离子发生装置和电器设备
CN107181169A (zh) * 2017-07-11 2017-09-19 宁波市海创电器科技有限公司 可调负离子发生器
CN107306471A (zh) * 2015-12-25 2017-10-31 北京东方计量测试研究所 一种安全型粉体静电消除器
CN109890119A (zh) * 2019-02-19 2019-06-14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电离发生装置及采用该电离发生装置的aoi拍照单元
CN111693807A (zh) * 2020-06-09 2020-09-22 刘斌 测试离子静电消除设备消除性能的方法和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322666B2 (ja) * 2008-11-27 2013-10-23 株式会社Trinc オゾンレス除電器
JP6008269B2 (ja) * 2011-09-29 2016-10-19 国立大学法人山形大学 イオナイザー
JP2013165006A (ja) * 2012-02-13 2013-08-22 Sharp Corp イオン発生素子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イオン発生装置
JP5830414B2 (ja) * 2012-03-08 2015-12-09 株式会社コガネイ イオン発生装置
JP2014010946A (ja) * 2012-06-28 2014-01-20 Sharp Corp 除電器
JP5937918B2 (ja) * 2012-08-08 2016-06-2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イオン発生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除電装置
CN102869179B (zh) * 2012-09-20 2016-10-05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堆垛机和用于堆垛机的静电消除装置
JP2014078415A (ja) * 2012-10-11 2014-05-01 Sharp Corp イオン発生素子およびイオン発生装置
JP2014176842A (ja) * 2013-02-18 2014-09-25 Fasse Co Ltd 固形物の粉取り装置
JP2015015234A (ja) * 2013-06-05 2015-01-22 春日電機株式会社 除電装置
US10938188B2 (en) * 2018-04-02 2021-03-02 Igistec Co., Ltd. Ion wind generating device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71247A (zh) * 1999-02-24 2000-10-25 株式会社高柳研究所 静电消除器
CN1394108A (zh) * 2001-07-03 2003-01-29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使用高频高交流电压的用于去除静电的装置
JP2003142228A (ja) * 2001-11-02 2003-05-16 Yamatake Corp マイナスイオン発生装置
JP2006228681A (ja) * 2005-02-21 2006-08-31 National Institute Of Advanced Industrial & Technology イオン発生器及び除電器
CN101112131A (zh) * 2005-01-28 2008-01-23 东丽株式会社 电气绝缘性薄片的除电装置、除电方法和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55963A (en) * 1990-08-15 1991-10-08 Ion Systems, Inc. Self-balancing bipolar air ionizer
JP3002581B2 (ja) 1991-10-22 2000-01-24 シシド静電気株式会社 除電装置
US6850403B1 (en) * 2001-11-30 2005-02-01 Ion Systems, Inc. Air ionizer and method
WO2007056704A2 (en) * 2005-11-03 2007-05-18 Mks Instruments, Inc. Ac ionizer with enhanced ion balance
JP5201338B2 (ja) * 2008-07-08 2013-06-05 Smc株式会社 イオナイザ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71247A (zh) * 1999-02-24 2000-10-25 株式会社高柳研究所 静电消除器
CN1394108A (zh) * 2001-07-03 2003-01-29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使用高频高交流电压的用于去除静电的装置
JP2003142228A (ja) * 2001-11-02 2003-05-16 Yamatake Corp マイナスイオン発生装置
CN101112131A (zh) * 2005-01-28 2008-01-23 东丽株式会社 电气绝缘性薄片的除电装置、除电方法和制造方法
JP2006228681A (ja) * 2005-02-21 2006-08-31 National Institute Of Advanced Industrial & Technology イオン発生器及び除電器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20451A (zh) * 2013-08-05 2015-05-13 夏普株式会社 离子发生装置和电器设备
CN104620451B (zh) * 2013-08-05 2016-10-12 夏普株式会社 离子发生装置和电器设备
CN104490354A (zh) * 2014-12-09 2015-04-08 浙江科技学院 一种自消电式静电吸尘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7306471A (zh) * 2015-12-25 2017-10-31 北京东方计量测试研究所 一种安全型粉体静电消除器
CN107181169A (zh) * 2017-07-11 2017-09-19 宁波市海创电器科技有限公司 可调负离子发生器
CN109890119A (zh) * 2019-02-19 2019-06-14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电离发生装置及采用该电离发生装置的aoi拍照单元
CN111693807A (zh) * 2020-06-09 2020-09-22 刘斌 测试离子静电消除设备消除性能的方法和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476172A1 (en) 2012-07-18
TW201125247A (en) 2011-07-16
JP2011060537A (ja) 2011-03-24
WO2011031596A1 (en) 2011-03-17
KR20120083378A (ko) 2012-07-25
US20120162851A1 (en) 2012-06-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84358A (zh) 静电消除器
KR101610854B1 (ko) 전기집진장치 및 그 고전압 전극
US20090207548A1 (en) Ion Generating Element, Ion Generator and Neutralizer
TW200537991A (en) Corona discharge type ionizer
CN101361408A (zh) 除电装置和放电组件
WO2005117506A1 (ja) 除電装置
WO2003049509A1 (en) Air ionizer and method
CN101752796B (zh) 电晕放电型离子发生器
KR101984321B1 (ko) 전기 집진 장치
CN104620451A (zh) 离子发生装置和电器设备
TW201010516A (en) Ionizer
WO2002089990A1 (fr) Electrode de resine et collecteur de poussiere faisant appel a cette derniere
KR20130008064A (ko) 공기 이온 측정 장치
JP4639311B2 (ja) イオン発生器及び除電器
CN101180547A (zh) 离子控制传感器
CN104798273A (zh) 离子发生装置和具备其的除电器
JP2009170198A (ja) バー型イオン発生器及び除電器
JP4723319B2 (ja) イオン生成装置
JP2009158375A (ja) 除電装置及び方法
JP4811725B2 (ja) イオン発生器及び除電器
KR101191769B1 (ko) 공기를 이온화하여 에너지로 저장하는 장치
WO2013121669A1 (ja) イオン発生素子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イオン発生装置
JP3618591B2 (ja) 静電式集塵装置
JP5974273B2 (ja) 活性種発生ユニット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活性種発生装置
Vasilyak et al. Charging of macroparticles in a corona discharge in an air flow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