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45881B -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45881B
CN102445881B CN201110302092.5A CN201110302092A CN102445881B CN 102445881 B CN102445881 B CN 102445881B CN 201110302092 A CN201110302092 A CN 201110302092A CN 102445881 B CN102445881 B CN 10244588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developer
colour killing
transferred
carri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30209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45881A (zh
Inventor
新村尚子
木野内聪
藤原茂
佐伯谅太
高桥一寿
曾根寿浩
天野孝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orp
Toshiba T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Toshiba T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Toshiba TEC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4458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458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458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4588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05Details of unit
    • G03G15/0126Details of unit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03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process cartridge or parts thereof
    • G03G21/1817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process cartridge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a submodular arrangemen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03Plural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s
    • G03G2215/011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 G03G2215/0122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 G03G2215/0125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or slanted
    • G03G2215/0132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or slanted vertical medium transport path at the secondary transf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03Plural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s
    • G03G2215/011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 G03G2215/0138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 recording medium carried by a transport belt
    • G03G2215/0141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 recording medium carried by a transport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8Cartridge systems
    • G03G2221/183Process cartridge
    • G03G2221/1853Process cartridge having a submodular arrangement
    • G03G2221/1861Rotational subunit connec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Developing Agents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lor Print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形成方法。上述图像形成装置分别设有容纳了含胶囊型着色材料微粒子的、囊芯包含呈色性化合物、显色剂及消色剂的可消色显影剂的显影器;容纳了含粘结剂树脂的透明显影剂的显影器,将透明的显影剂图像转印在可能覆盖可消色的显影剂图像的区域,并定影。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相关申请的交叉参考
本申请基于并要求于2010年10月5日提交的美国暂时专利申请第61/389,935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结合于此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在此描述的实施方式涉及电子照相法,静电印刷法及磁记录法等的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在办公信息环境方面,实际情况是,处理的信息量增大,纸张使用量在增加。而另一方面,各领域都在研究减少代表能源消耗的二氧化碳排放。如果能将用于暂时显示、传达信息的纸张等记录介质再利用,可对减少能源消耗做出大的贡献。
因为包括内含隐色染料等呈色剂、显色剂和消色剂的微型胶囊颜料以及粘结剂树脂的色调剂具有在常温下有色、一定温度以上就消色这种特点,所以,可将记录在记录介质上的内容消色并对记录介质再利用,能减少纸介质带来的能源消耗。
然而,这里所用的微胶囊颜料大小为0.5μm~10μm,与正常色调剂所用的颜料的一次粒径例如数nm相比,要大得多。微胶囊颜料若更小,则难以体现高浓度的发色性,且强度不足。然而,为了形成高清晰度的办公文档及照片图像,用于电子照相工艺的色调剂粒子的平均粒径优选2μm~10μm,更优选3μm~7μm,因此,要使粒径大的微胶囊颜料均匀地含在色调剂粒子中很困难。并且,当这样使用色调剂粒子本身与着色材料粒子的大小相差不那么大的色调剂形成图像时,着色材料粒子容易以不均匀的状态含在图像中,作为色调剂非常难以控制带电特性、流动性、显影特性以及定影特性。而且,即使是能在色调剂粒子中将着色材料粒子均匀地分散的情况,为了在电子照相工艺过程中着色材料粒子不与粘结剂树脂分离,需要用足够量的粘结剂树脂来覆盖,色调剂粒径容易巨大化,形成高清晰度图像变得困难。而且,存在着图像中的着色材料粒子容易以松散状态存在,难以获得足够的图像浓度的问题。
发明内容
提供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具有:第一显影器,该第一显影器容纳了包括胶囊型着色材料微粒子的可消色显影剂,并用于形成可消色的第一显影剂图像,其中,胶囊型着色材料微粒子包括含有呈色性化合物、显色剂及消色剂的囊芯;第二显影器,该第二显影器容纳了含有粘结剂树脂的透明显影剂,并用于在可覆盖第一显影剂图像的区域形成透明的第二显影剂图像;转印器,该转印器用于将第一显影剂图像及第二显影剂图像转印到被转印材上;以及定影器,用于将转印到被转印材上的第一显影剂图像及第二显影剂图像定影。
利用第一显影器,将对应于第一图像信息形成在第一图像载体上的静电潜像显影,从而形成可消色的第一显影剂图像。利用第二显影器,将对应于用于形成可覆盖第一显影剂图像的图像的第二图像信息形成在第二图像载体上的静电潜像显影,从而形成透明的第二显影剂图像。
在一实施方式中,可在第一显影剂图像上形成第二显影剂图像,或在第二显影剂图像上形成第一显影剂图像。
与此相应,可在第一显影器的后段配置第二显影器,或在第二显影器的后段配置第一显影器。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显影器和第二显影器各自相对地配置在二个不同的图像载体即第一图像载体及第二图像载体上,或者第一显影器和第二显影器可在同一个图像载体即第一图像载体兼第二图像载体上相对地配置。
胶囊型着色材料微粒子具有1μm~10μm的体积平均粒径。
如果胶囊型着色材料微粒子不足1μm,则在显影、转印工序中具有难以控制静电地附着的状态的趋势,若超过10μm,则具有难以记录高清晰度的图像信息的趋势。
而且,根据其它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图像形成方法,该图像形成方法具有:使用包括胶囊型着色材料微粒子的可消色显影剂来形成可消色的第一显影剂图像的工序,其中,胶囊型着色材料微粒子包括含有呈色性化合物、显色剂及消色剂的囊芯;使用含有粘结剂树脂的透明显影剂在可覆盖第一显影剂图像的区域形成透明的第二显影剂图像的工序;将该第一显影剂图像及第二显影剂图像转印到被转印材上的工序;以及将转印到被转印材上的第一显影剂图像及第二显影剂图像定影的工序。
在形成第一显影剂图像的工序中,将对应于第一图像信息形成在第一图像载体上的静电潜像显影,从而形成可消色的第一显影剂图像。在形成第二显影剂图像的工序中,将对应于用于形成可覆盖第一显影剂图像的图像的第二图像信息形成在第二图像载体上的静电潜像显影,从而形成透明的第二显影剂图像。
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可在第一显影剂图像上形成第二显影剂图像,或在第二显影剂图像上形成第一显影剂图像。
与此相应,可在形成第一显影剂图像工序之后,形成第二显影剂图像,或在形成第二显影剂图像工序之后,形成第一显影剂图像。
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一显影器和第二显影器各自相对地配置在二个不同图像载体即第一图像载体及第二图像载体上,或第一显影器和第二显影器可在同一个图像载体即第一图像载体兼第二图像载体上相对地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简要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示出将二次显影剂图像定影的情况的模式图。
图3是例示根据其它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简要结构的图。
图4是例示根据其它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简要结构的图。
图5是例示根据其它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简要结构的图。
图6是示出定影的情况的模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详细地说明实施方式。
另外,相同的参考符号代表相同的构件。
图1示出了表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简要结构的图。
如图所示,该图像形成装置20具有中间转印带7、在中间转印带7上依次设置的第二图像形成单元17B及第一图像形成单元17A、在其下游设置的定影装置21。
第一图像形成单元17A具有:感光鼓1a、在感光鼓1a上依次设置的清洁装置16a、带电装置2a、曝光装置3a、第一显影器4a及隔着中间转印带7而设置在第一显影器4a下游的一次转印辊8a。第一显影器4a容纳包括胶囊型着色材料微粒子的可消色显影剂,该胶囊型着色材料微粒子包括含有呈色性化合物、显色剂及消色剂的囊芯。
第二图像形成单元17B具有:感光鼓1b、在感光鼓1b上依次设置的清洁装置16b、带电装置2b、曝光装置3b、第二显影器4b、及隔着中间转印带7而设置在第一显影器4b下游的一次转印辊8b。第一显影器4b容纳含有粘结剂树脂的透明显影剂。
二次转印辊9和备用辊10隔着中间转印带7相对地配置在第二图像形成单元17B的下游。
一次转印辊8a及一次转印辊8b分别连接一次转印电源14a和一次转印电源14b。二次转印辊9连接二次转印电源15。
定影装置21具有相对地配置的加热辊11和加压辊12。
使用图1的装置,例如,可如下所示地进行图像形成。
首先,通过带电装置2b,使感光鼓1b均匀带电。
接着,通过曝光装置3b,根据第二图像信息执行曝光,从而形成静电潜像,其中,该第二图像信息用于形成可覆盖通过第一图像形成单元17A并基于第一图像信息形成的第一显影剂图像的图像。
使用含有粘结剂树脂的透明显影剂将静电潜像显影,形成透明的第二显影剂图像。
使用一次转印辊8b,将第二显影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7上。
接着,通过带电装置2a,使感光鼓1a均匀带电。
再通过曝光装置3a,根据第一图像信息进行曝光,形成静电潜像。
使用包括胶囊型着色材料微粒子的可消色显影剂将静电潜像显影,从而形成可消色的第一显影剂图像,其中,该胶囊型着色材料微粒子包括含有呈色性化合物、显色剂及消色剂的囊芯。
以能覆盖中间转印带7上的透明的第二显影剂图像的状态进行位置对齐,并使用一次转印辊8a将第一显影剂图像一次转印到第二显影剂图像上。
通过二次转印辊9和备用辊10,将按第二显影剂图像、第一显影剂图像的顺序层叠在中间转印带7上的一次显影剂图像二次转印到记录介质上,在记录介质13上形成按第一显影剂图像、第二显影剂图像的顺序层叠的二次显影剂图像。
然后,通过在定影装置21中使用加热辊11及加压辊12进行加热加压,使显影剂图像定影在记录介质13上。
图2是将二次显影剂图像定影的情况示出的模式图。
如图所示,在记录介质上,通过将由第一显影剂图像101及以覆盖第一显影剂图像101的方式层叠在第一显影剂图像101上的第二显影剂图像102构成的二次显影剂图像100定影,胶囊型着色材料微粒子101’就不会以不均匀的状态含在所得图像100’中,在电子照相过程中胶囊型着色材料微粒子101’就不会与粘结剂树脂102’分离。
这时,可消色的显影剂能以高于定影装置的定影温度的消色温度来消色。因此,只进行定影不会消色。而且,在进行了消色时,可消色的显影剂具有即使可消色的显影剂的温度低于消色温度,也能维持消色状态的迟滞特性。在可消色的显影剂上,最好能够使消色温度比定影装置的定影温度高5℃以上。
如果消色温度与定影温度的差不足5℃,则由于定影器的温度波动等的影响,有时在定影的同时也被消色。
消色温度例如可定为79℃~103℃。
如图2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在转印介质上可将胶囊型着色材料微粒子排列在同一层级上,因此,相比颜料之间分开着距离的情况,即使着色材料数量相同,反射浓度也会变高。
通过将消色剂胶囊化,能够使用于使特定温度下消色可能的发色剂、显色剂、呈色性化合物接近地存在,因此,可期待消色反应的迅速性、完全性。而且,通过将胶囊型着色材料微粒子、粘结剂树脂粒子各自作为不同的显影剂来使用,并在定影工序中对加热熔化的树脂加压形成覆盖可消色的显影剂图像的结构,能够根据各自的带电特性将显影/转印过程最优化,因此,可进行稳定的图像形成。
此外,无需担心在电子照相工艺过程中胶囊型着色材料微粒子与粘结剂树脂粒子的分离,因此,粘结剂树脂的显影量可控制为可使胶囊型着色材料微粒子粘结到转印介质上的最小量。
在图3至图5,分别示出了根据其它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简要结构的例示图。
另外,在图3至图5中,各感光鼓上分别设置了清洁装置、带电装置及曝光装置,为了简洁而略去了说明。
图3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除了没有设置中间转印带7且将第一图像形成单元17A与第二图像形成单元17B配置为与图1相反、将第一显影剂图像及第二显影剂图像直接转印到记录介质上外,具有与图1相同的结构。在图1中转印次数为2次,而如图3所示,因为这时转印次数变成1次,如果将第一图像形成单元17A与第二图像形成单元17B配置为与图1相反,则与图2相同,可在记录介质上得到按第一显影剂图像及第二显影剂图像的顺序层叠的显影剂图像。
图4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除了不是将第二显影器4b和第一显影器4a分别相对地配置在二个不同的第二感光鼓1b和第一感光鼓1a上、而是将第二显影器4b和第一显影器4a相对地配置在同一个感光鼓1上外,具有与图1大致相同的结构。这时,在感光鼓1上,按第二显影剂图像、第一显影剂图像的顺序进行显影,并通过转印辊8转印到中间转印带7上。当使用二次转印辊9及备用辊10将转印到中间转印带7上的显影剂图像进一步转印到记录介质13上时,则与图2相同,在记录介质上,可得到按第一显影剂图像及第二显影剂图像的顺序层叠的显影剂图像。
图5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除了不使用中间转印带7且将第一图像形成单元17A和第二图像形成单元17B与图4反着配置、将第一显影剂图像及第二显影剂图像直接转印到记录介质上外,具有与图4相同的结构。如图5所示,如果使第一图像形成单元17A和第二图像形成单元17B与图4反着配置,则与图2相同,在记录介质上,可得到按第一显影剂图像及第二显影剂图像的顺序层叠的显影剂图像。
此外,虽然未图示出来,但在图1、图3至图5中,可将第一图像形成单元17A和第二图像形成单元17B或感光鼓1上的第一显影器4a和第二显影器4b的配置反向。这时,与图2相反,在记录介质上,可得到按第二显影剂图像及第一显影剂图像的顺序层叠的显影剂图像。
图6示出了表示定影的情况的模式图。
图6的加热辊11中,在1mm厚的SUS(外径25mm)上层叠硅橡胶制成的弹性层(厚度2mm)及PFA保护层(厚度30μm),内部安装卤素灯22。在加压辊12中,在φ11mm的铁制芯棒上设有硅海绵制的弹性层(厚度8mm),以加热辊11和加压辊12的接触宽度(夹持部宽度)为8mm的方式加压。因此,记录介质以60mm/sec速度通过时,加热/加压时间为67msec,以120mm/sec通过时,大约为133msec。
图6示出了将与图2同样的在记录介质上按第一显影剂图像101及第二显影剂图像102的顺序层叠的显影剂图像100定影的情况。
如图所示,在转印介质13的图像侧配置加热辊11、在转印介质13的背侧配置加压辊12的这种定影器21的情况下,被给予了足够的热而将熔化的粘结剂树脂102被加热辊11加热并熔化,所得的图像100’中的胶囊型着色材料微粒子101’因没有直接接触加热辊11而难以达到消色温度,并且容易被熔化的粘结剂树脂粒子102充分覆盖,因此,有定影性变得良好的趋势。
另一方面,虽然未图示出来,但与图2相反,在转印介质13上,在将按第二显影剂图像102、第一显影剂图像101的顺序层叠的图像定影时,如果将图6的加热辊11和加压辊12的位置交换,将定影器的加热辊11配置在转印介质的背侧,则粘结剂树脂粒子102因容易热熔化而有定影性变得良好的趋势。
这样,根据转印到转印介质上的显影剂图像中的胶囊型着色材料微粒子及粘结剂树脂粒子的配置结构,可任意地改变定影装置的加热辊的位置。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所使用的隐色染料等呈色性化合物及显色剂及消色剂进行说明。
所谓隐色染料,是可通过显色剂发色的供电子性化合物。例如:二苯甲烷苯酞类、苯基吲哚基苯酞类、吲哚基苯酞类、二苯甲烷氮杂苯酞类、苯基吲哚基氮杂苯酞类、荧烷类、苯乙烯基喹啉(styryl quinoline,スチリノキノリン)类和二氮杂罗丹明内酯类等。
具体可例举:3,3-双(P-二甲基氨基苯基)-6-二甲基氨基苯酞、3-(4-二乙基氨基苯基)-3-(1-乙基-2-甲基吲哚-3-基)苯酞、3,3-双(1-n-丁基-2-甲基吲哚-3-基)苯酞、3,3-双(2-乙氧基-4-二乙基氨基苯基)-4-氮杂苯酞、3-(2-乙氧基-4-二乙基氨基苯基)-3-(1-乙基-2-甲基吲哚-3-基)-4-氮杂苯酞、3-[2-乙氧基-4-(N-乙基苯胺基)苯基]-3-(1-乙基-2-甲基吲哚-3-基)-4-氮杂苯酞、3,6-二苯基氨基荧烷、3,6-二甲氧基荧烷、3,6-二-n-丁氧基荧烷、2-甲基-6-(N-乙基-N-p-甲苯基氨基)荧烷、2-N,N-二苄基氨基-6-二乙基氨基荧烷、3-氯代-6-环己基氨基荧烷、2-甲基-6-环己基氨基荧烷、2-(2-氯代苯胺基)-6-二-n-丁基氨基荧烷、2-(3-三氟代甲基苯胺基)-6-二乙基基氨基荧烷、2-(N-甲基苯胺基)-6-(N-乙基-N-p-甲苯基氨基)荧烷、1,3-二甲基-6-二乙基氨基荧烷、2-氯代-3-甲基-6-二乙基氨基荧烷、2-苯胺基-3-甲基-6-二乙基氨基荧烷、2-苯胺基-3-甲基-6-二-n-丁基氨基荧烷、2-二甲代苯氨基-3-甲基-6-二乙基氨基荧烷、1,2-苯并-6-二乙基氨基荧烷、1,2-苯并-6-(N-乙基-N-异丁基氨基)荧烷、1,2-苯并-6-(N-乙基-N-异戊基氨基)荧烷、2-(3-甲氧基-4-十二烷氧基苯乙烯基)喹啉、螺[5H-(1)苯并吡喃(2,3-d)嘧啶-5,1′(3′H)异苯并呋喃]-3′-酮,2-(二乙基氨基)-8-(二乙基氨基)-4-甲基-、螺[5H-(1)苯并吡喃(2,3-d)嘧啶-5,1′(3′H)异苯并呋喃]-3′-酮,2-(二-n-丁基氨基)-8-(二-n-丁基氨基)-4-甲基-、螺[5H-(1)苯并吡喃(2,3-d)嘧啶-5,1′(3′H)异苯并呋喃]-3′-酮,2-(二-n-丁基氨基)-8-(二乙基氨基)-4-甲基-、螺[5H-(1)苯并吡喃(2,3-d)嘧啶-5,1′(3′H)异苯并呋喃]-3′-酮,2-(二-n-丁基氨基)-8-(N-乙基-N-i-戊基氨基)-4-甲基-、螺[5H-(1)苯并吡喃(2,3-d)嘧啶-5,1′(3′H)异苯并呋喃]-3′-酮2-(二-n-丁基氨基)-8-(二-n-丁基氨基)-4-甲基-、3-(2-甲氧基-4-二甲基氨基苯基)-3-(1-丁基-2-甲基吲哚-3-基)-4,5,6,7-四氯代苯酞、3-(2-甲氧基-4-二甲基氨基苯基)3-(1-丁基-2-甲基吲哚-3-基)-4,5,6,7-四氯代苯酞、3-(2-乙氧基-4-二乙基氨基苯基)-3-(1-乙基-2-甲基吲哚-3-基)-4,5,6,7-四氯代苯酞、3-(2-乙氧基-4-二乙基氨基苯基)-3-(1-戊基-2-甲基吲哚-3-基)-4,5,6,7-四氯代苯酞等。还可例举:吡啶类、喹唑啉类、二喹唑啉类化合物等。它们可以2种以上混合使用。
本实施方式所用的显色剂,是向隐色染料供给质子的受电子性化合物。例如:苯酚类、苯酚金属盐类、羧酸金属盐类、芳香族羧酸以及碳数2~5的脂肪族羧酸、二苯甲酮类、磺酸类、磺酸盐、磷酸类、磷酸金属盐类、酸性磷酸酯、酸性磷酸酯金属盐类、亚磷酸类、亚磷酸金属盐类、单酚类、多酚类、1,2,3,-三唑及其衍生物等,此外,作为其取代基,可以列举烷基、芳基、酰基、烷氧基羰基、羧基及其酯或者具有酰胺基、卤基等的基团、以及双型、三型苯酚等、酚醛缩合树脂等、以及他们的金属盐。它们可以2种以上混合使用。
具体有:苯酚、o-甲酚、叔丁基儿茶酚、壬酚、n-辛基苯酚、n-十二烷基苯酚、n-十八烷基苯酚、p-氯苯酚、p-溴苯酚、o-苯基苯酚、对羟基苯甲酸正丁酯(p-hydroxybenzoate n-butyl)、对羟基苯甲酸正丁酯(p-hydroxybenzoate n-octyl)、对羟基苯甲酸苄酯(p-hydroxybenzoatebenzyl)、2,3-二羟基安息香酸和3,5-二羟基安息香酸甲酯等的二羟基安息香酸及其酯、间苯二酚、没食子酸、没食子酸十二烷基酯、没食子酸乙酯、没食子酸丁酯、没食子酸丙酯、2,2-双(4-羟基苯基)丙烷、4,4-二羟基二苯基砜、1,1-双(4-羟基苯基)乙烷、2,2-双(4-羟基-3-甲基苯基)丙烷、双(4-羟基苯基)硫化物、1-苯基-1,1-双(4-羟基苯基)乙烷、1,1-双(4-羟基苯基)-3-甲基丁烷、1,1-双(4-羟基苯基)-2-甲基丙烷、1,1-双(4-羟基苯基)正己烷、1,1-双(4-羟基苯基)正庚烷、1,1-双(4-羟基苯基)正辛烷、1,1-双(4-羟基苯基)正壬烷、1,1-双(4-羟基苯基)正癸烷、1,1-双(4-羟基苯基)正十二烷、2,2-双(4-羟基苯基)丁烷、2,2-双(4-羟基苯基)乙基丙酸酯、2,2-双(4-羟基苯基)-4-甲基戊烷、2,2-双(4-羟基苯基)六氟丙烷、2,2-双(4-羟基苯基)正庚烷、2,2-双(4-羟基苯基)正壬烷、2,4-二羟基苯乙酮、2,5-二羟基苯乙酮、2,6-二羟基苯乙酮、3,5-二羟基苯乙酮、2,3,4-三基苯乙酮、2,4-二羟基二苯甲酮、4,4’-二羟基二苯甲酮、2,3,4-三基二苯甲酮、2,4,4’-三羟基二苯甲酮、2,2’,4,4’-四羟基二苯甲酮、2,3,4,4’-四羟基二苯甲酮、2,4’-联苯酚、4,4’-联苯酚、4-[(4-羟基苯基)甲基]-1,2,3-苯三醇、4-[(3,5-二甲基-4-羟基苯基)甲基]-1,2,3-苯三酚、4,6-双[(3,5-二甲基-4-羟基苯基)甲基]-1,2,3-苯三酚、4,4’-[1,4-亚本基双(1-甲基乙叉)双(苯-1,2,3-三酚)]、4,4’-[1,4-亚苯基双(1-甲基乙叉)双(1,2-苯二酚)]、4,4’,4”-乙叉三苯酚、4,4’-(1-甲基乙叉)双苯酚以及亚甲基三-p-甲酚等。
本实施方式所用的消色剂只要是能够在呈色性化合物、显色剂、消色剂三成分体系中利用热抑制隐色染料与显色剂的发色反应、使无色的消色剂,则可以使用公知的消色剂。
作为消色剂的形态,有1)隐色染料与显色剂结合后发色的成分和消色剂成分分散在发色及消色作用小或没有发色及消色作用的介质中的形态;2)消色剂成分作为隐色染料与显色剂结合后发色的成分的介质而使用的形态。
作为2)的形态使用的消色剂,特别是在特开昭60-264285、特开2005-1369、特开2008-280523等公知的、利用了消色剂的温度迟滞的发色消色机构,具有优异的瞬时消去性。将该发色了的三成分体系的混合物加热到特定的消色温度Th以上,可使之消色化。而且,即使将消色了的混合物冷却到Th以下的温度,也可维持消色状态。如果进一步降低温度,则在特定的复色温度Tc以下,隐色染料与显色剂引起的发色反应再次恢复,可引起回到发色状态这种可逆的发色消色反应。特别是本发明使用的消色剂,如果假设室温为Tr,优选满足Th>Tr>Tc这种关系。
可引起该温度迟滞的消色剂例如有醇类、酯类、酮类、醚类、酰胺类。
酯类特别好。具体地说,可例举:含取代芳香族环的羧酸酯、含非取代芳香族环的羧酸与脂肪族醇的酯、分子中含环己基的羧酸酯、脂肪酸与非取代芳香族醇或酚的酯、脂肪酸与支链脂肪族醇的酯、二羧酸与芳香族醇或支链脂肪族醇的酯、肉桂酸二苄酯、硬脂酸庚酯、己二酸二癸酯、己二酸二月桂酯、己二酸二肉豆蔻酯、己二酸二鲸蜡酯、己二酸二硬脂基酯、甘油三月桂酸酯、三肉豆蔻精、三硬脂酸甘油酯、豆蔻酸二甘油酯和二硬脂精等。它们可以二种以上混合使用。
下面,作为以1)的形态来使用的消色剂,可使用在特开2000-19770等中公知的消色剂。例如:胆甾醇、豆甾醇、孕烯醇酮、甲基雄烯二醇、苯甲酸雌二醇、表雄酮、去氢甲睾酮、β-谷甾醇、孕烯醇酮醋酸酯、β-胆甾醇、5,16-孕甾双烯-3β-醇-20-酮、5α-孕烷-3β-醇-20-酮、5-孕烷-3β,17-二醇-20-酮-21-醋酸酯、5-孕烷-3β,17-二醇-20-酮-17-醋酸酯、5-孕烷-3β,21-二醇-20-酮-21-醋酸酯、5-孕烷-3β,17-二醇-二醋酸酯、洛柯皂甙元(Rockogenin)、剑麻皂素、菝葜皂苷元(esmilagenin)、蕃麻皂素、薯蓣皂素、胆酸、胆酸甲酯、胆酸钠、石胆酸、石胆酸甲酯、石胆酸钠、羟基胆酸、羟基胆酸甲酯、猪去氧胆酸、猪去氧胆酸甲酯、睾酮、甲基睾酮、羟基-11α-甲基睾酮、氢化可的松、胆固醇甲基碳酸酯、α-胆甾烷醇、D-葡萄糖、D-甘露糖、D-半乳糖、D-果糖、L-山梨糖、L-鼠李糖、L-岩藻糖、D-脱氧核糖、α-D-葡萄糖五乙酸酯、丙酮葡萄糖、双丙酮-D-葡萄糖、D-葡萄糖醛酸、D-半乳糖醛酸、D-氨基葡萄糖、D-果糖胺、D-异糖酸、维生素C、赤藻糖酸、海藻糖、蔗糖、麦芽糖、纤维二糖、龙胆二糖、乳糖、蜜二糖、棉子糖、龙胆三糖、松三糖、水苏糖、甲基α-葡萄糖苷、水杨甙,苦杏仁甙、优黄酸、环十二醇、六氢柳酸、薄荷脑、异薄荷脑、新薄荷脑、新异薄荷脑、薄荷酰胺、α-薄荷酰胺、薄荷醇、萜品醇、β-萜品醇、γ-萜品醇、1-对-烯-4-醇、异胡薄荷醇、二氢香芹醇、香芹醇、1,4-环己二醇、1,2-环己二醇、1,3,5-环己三醇、栎醇、环己六醇、1,2-环十二碳二醇、奎尼酸、1,4-萜品、1,8-萜品、水合蒎脑、白桦脂醇、冰片、异冰片、金刚烷醇、降冰片、葑醇、樟脑、1,2:5,6-二-异亚丙基-D-甘露醇等。
隐色染料、显色剂、消色剂的混合比例根据浓度、变色温度、各成分的种类的不同而异,按重量比,相对于隐色染料1,显色剂的范围为0.1~100,优选0.1~50,更优选0.5~20;消色剂的范围为1~800,优选5~200,更优选5~100。
实施例
胶囊型着色材料微粒子显影剂的制备
胶囊型着色材料微粒子(1)
将由1重量份作为呈色性化合物的3-(2-乙氧基-4-二乙基氨基苯基)-3-(1-乙基-2-甲基吲哚-3-基)-4-氮杂苯酞、5重量份作为呈色剂的2,2-双(4’-羟苯基)六氟丙烷、以及50重量份作为消色剂的庚二酸与2-(4-苄氧基苯基)乙醇的二酯构成的可消色的色调剂组合物均匀地加温溶解,得到囊芯溶液。
对25重量份呈色性化合物组合物混入25重量份作为壁膜材料的多价芳香族异氰酸酯预聚物、25重量份作为助溶剂的醋酸乙酯,得到囊芯-囊壳溶液。
使囊芯-囊壳溶液在聚乙烯醇水溶液中乳化分散成微小滴,边加温边持续搅拌后,添加改性水溶性脂肪族胺,进一步持续搅拌,得到胶囊型着色材料微粒子悬浊液。将所得悬浊液离心分离,分离出胶囊型着色材料微粒子(1)。胶囊型着色材料微粒子(1)的体积平均粒径为5μm,完全消色温度为97℃,完全发色温度为-10℃,通过温度变化可逆地改变为青色和无色。
显影剂A(1)
对100重量份该胶囊型着色材料微粒子(1)混入3重量份二氧化硅(NAX50:日本AEROSIL(··········)制)、1.2重量份氧化钛(NKT90:日本AEROSIL),通过充分搅拌,使无机微粒子均匀地附着在胶囊型着色材料微粒子(1)表面。
将6重量份该粒子与94重量份用丙烯酸(酯)树脂对铁素体表面进行过涂覆处理的体积平均粒径40μm的载体粒子混合,得到显影剂A(1)。显影剂A(1)以平均带电量-23μC/g被带电。
胶囊型着色材料微粒子(2)
将由1重量份作为呈色性化合物的结晶紫内酯、5重量份作为显色剂的4-羟基苯甲酸苄酯、50重量份作为消色剂的月桂酸-4-苄氧基苯基乙基酯构成的消色色调剂组合物均匀地加温并溶解,得到囊芯溶液。
对25重量份呈色性化合物组合物混入25重量份作为壁膜材料的多价芳香族异氰酸酯预聚物、50重量份作为助溶剂的醋酸乙酯,得到囊芯-囊壳溶液。
使囊芯-囊壳溶液在聚乙烯醇水溶液中乳化分散成微小滴,边加温边持续搅拌后,添加改性水溶性脂肪族胺,进一步持续搅拌,得到胶囊型着色材料微粒子悬浊液。将所得悬浊液离心分离,分离出胶囊型着色材料微粒子(2)。胶囊型着色材料微粒子(2)的体积平均粒径为5μm,完全消色温度为103℃,完全发色温度为-15℃,通过温度变化可逆地改变为青色和无色。
显影剂A(2)
对100重量份该胶囊型着色材料微粒子(2)混入3重量份二氧化硅(NAX50:日本AEROSIL制)、1.2重量份氧化钛(NKT90:日本AEROSIL),通过充分搅拌,使无机微粒子均匀地附着在胶囊型着色材料微粒子(2)表面。将6重量份该粒子与94重量份用丙烯酸(酯)树脂对铁素体表面进行过涂覆处理的体积平均粒径40μm的载体粒子混合,得到显影剂A(2)。显影剂A(2)以平均带电量-25μC/g被带电。
粘结剂树脂粒子显影剂的制备
树脂粒子(1)
将39质量份对苯二甲酸、61质量份双酚A环氧乙烷化合物、0.2质量份二丁基锡投入酯化反应池,在氮气氛下在260℃、50KPa下进行5小时缩聚反应,得到聚酯树脂。
所得聚酯树脂的玻璃转移温度Tg为60℃,软化点Tm为110℃,重均分子量为12000。对95重量份该聚酯树脂混合5重量份脱模剂(米糠蜡),混匀,粉碎,通过分级,得到体积平均粒径9.8μm的树脂粒子(1)。
对100重量份树脂粒子(1)混入1.7重量份二氧化硅(NAX50)、0.6重量份氧化钛(NKT90),通过充分搅拌,使无机微粒子均匀地附着在树脂粒子表面。将8重量份该粒子与92重量份用丙烯酸(酯)树脂对铁素体表面进行过涂覆处理的体积平均粒径40μm的载体粒子混合,得到显影剂B(1)。显影剂B(1)以平均带电量-31μC/g被带电。
另外,上述软化点的测定过程如下。用加压器将高津制作所制的流量测试仪(CFT-500D)样品1.45g~1.50g成形,内置在流量测试仪汽缸里。升温速度为2.5℃/min,模孔直径1mm,加重10kgf,空气压力0.4Mpa。将冲程的位置处于软化点与流出结束点的中间位置时的温度作为Tm(软化点)。
粘结剂树脂粒子的分散液的制造
将该聚酯树脂粉碎,添加0.4份十二烷基苯磺酸钠、1份三苯甲胺(tritylamine),制成悬浊液,然后,使用高压均化器通过机械剪切微粒化,制作含粘结剂树脂的粒子的分散液作为囊芯溶液。
作为壳材的苯乙烯-丙烯酸(酯)树脂的制造
添加90质量份苯乙烯、10质量份n-丁基丙烯酸酯、p-苯乙烯磺酸钠100ppm、1.5质量份作为链转移剂(chain transfer agent)的叔十二烷基硫醇、0.5质量份作为乳化剂的花王制LATEMUL PS,添加0.8质量份作为聚合引发剂的过硫酸铵,通过在60℃下进行乳化聚合,得到作为囊壳溶液的苯乙烯-丙烯酸(酯)树脂的乳化液。苯乙烯-丙烯酸(酯)树脂的玻璃转移温度为80℃,重均分子量为25000。
凝集、熔接工艺
用3.0质量%的硫酸铝Al2(SO4)3在50℃下使95质量份含粘结剂树脂的粒子分散液、5质量份脱模剂(米糠蜡)分散液凝集,进一步添加20质量份的苯乙烯-丙烯酸(酯)树脂乳化液,进行树脂粒子的胶囊化。然后,以5℃/30分钟的升温速度升温至75℃,熔接,再通过洗净,干燥,得到体积平均粒径10.3μm的树脂粒子(2)。
对100重量份该树脂粒子(2),混入1.6重量份二氧化硅(NAX50)、0.5重量份氧化钛(NKT90),通过充分搅拌,使无机微粒子均匀地附着在树脂粒子表面。将8重量份该粒子与92重量份用丙烯酸(酯)树脂对铁素体表面进行过涂覆处理的体积平均粒径40μm的载体粒子混合,得到显影剂B(2)。显影剂B(2)以平均带电量-32μC/g被带电。
实施例1
用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将显影剂B(1)容纳到第二显影器4b,将显影剂A(1)容纳到第一显影器4a中。
在记录介质上将胶囊型着色材料微粒子(1)和树脂粒子(1)转印为图像状。显影器的温度设定为73℃,使定影器以大约60mm/sec(15ppm)的速度通过,着色剂不会达到消色温度,定影用的粘结剂树脂由于在定影器夹持部内的加热及加压而熔化,将着色粒子包裹后从定影器排出而被冷却,通过这样,可得到在记录介质上定影的着色图像。
通过由未图示的消去装置将上述着色图像加热到79℃以上,着色剂将消色,因此,记录介质可作为白纸再利用。
实施例2
将显影剂B(2)容纳到显影器4b,将显影剂A(2)容纳到显影器4a,使胶囊型着色材料微粒子(2)和树脂粒子(2)在记录介质上转印为图像状。显影器的温度设定为85℃,使定影器以大约120mm/sec(28ppm)的速度通过,着色剂不会达到消色温度,定影用的粘结剂树脂由于在定影器夹持部内的加热及加压而熔化,将着色粒子包裹后从定影器排出而被冷却,通过这样,可得到在记录介质上定影的着色图像。
通过由未图示的消去装置将上述着色图像加热到103℃以上,着色剂将消色,因此,记录介质可作为白纸再利用。
尽管描述了某些实施方式,但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是示例,并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实际上,在此描述的新的方法和系统可以用各种其它方式实施,并且,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下,在此描述的方法和系统的方式可以有各种省略、替代和改变。在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内,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价物意在覆盖这些方式和改变。

Claims (8)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第一显影器,所述第一显影器与第一图像载体相对地设置,容纳可消色显影剂,并将与第一图像信息对应地形成在该第一图像载体上的静电潜像显影,从而形成可消色的第一显影剂图像,其中,所述可消色显影剂包括胶囊型着色材料微粒子,所述胶囊型着色材料微粒子包括含有呈色性化合物、显色剂及消色剂的囊芯;
第二显影器,所述第二显影器与第二图像载体相对地设置,容纳包括粘结剂树脂的透明显影剂,并将与用于形成能覆盖该第一显影剂图像的图像的第二图像信息对应地形成在该第二图像载体上的静电潜像显影,从而形成透明的第二显影剂图像;
转印器,所述转印器在被转印材上形成按该第一显影剂图像及第二显影剂图像的顺序层叠的显影剂图像;以及
定影器,所述定影器将转印到所述被转印材上的第一显影剂图像及第二显影剂图像定影。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消色显影剂以比所述定影器的定影温度高的消色温度消色,并具有即使所述可消色显影剂的温度低于该消色温度也维持消色状态的迟滞特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用于暂时转印所述第一显影剂及所述第二显影剂并将所得的暂时的转印图像转印到所述被转印材上的中间转印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图像载体兼作所述第二图像载体。
5.一种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
用包括胶囊型着色材料微粒子的可消色显影剂将与第一图像信息对应地形成在第一图像载体上的静电潜像显影从而形成可消色的第一显影剂图像的工序,其中,所述胶囊型着色材料微粒子包括含有呈色性化合物、显色剂及消色剂的囊芯;
用包括粘结剂树脂的透明显影剂,将与用于形成能覆盖第一显影剂图像的图像的第二图像信息对应地形成在第二图像载体上的静电潜像显影,从而形成透明的第二显影剂图像的工序;
在被转印材上形成按该第一显影剂图像及第二显影剂图像的顺序层叠的显影剂图像的工序;以及
将转印到所述被转印材上的第一显影剂图像及第二显影剂图像定影的工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消色显影剂以比定影器的定影温度高的消色温度消色,并具有即使所述可消色显影剂的温度低于该消色温度也维持消色状态的迟滞特性。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第一显影剂及所述第二显影剂转印到被转印材上的工序中,在将所述第一显影剂及所述第二显影剂暂时转印到中间转印体上形成暂时的转印图像后,将该暂时的转印图像转印到所述被转印材上。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图像载体兼作所述第二图像载体。
CN201110302092.5A 2010-10-05 2011-09-30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4588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38993510P 2010-10-05 2010-10-05
US61/389,935 2010-10-0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45881A CN102445881A (zh) 2012-05-09
CN102445881B true CN102445881B (zh) 2014-07-02

Family

ID=447996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302092.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45881B (zh) 2010-10-05 2011-09-30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20082484A1 (zh)
EP (1) EP2439599A3 (zh)
KR (1) KR20120035865A (zh)
CN (1) CN10244588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46234B2 (ja) * 2013-01-30 2015-07-08 株式会社東芝 画像形成装置、消去装置
CN103092038B (zh) * 2013-02-20 2016-05-04 吴涛 一种打印、复印方法和设备
US9452628B2 (en) 2015-02-03 2016-09-27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decoloring apparatus
US9342029B1 (en) * 2015-09-29 2016-05-17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hat forms an image with a decolorable material and a non-decolorable material and method for forming the image
US9996025B1 (en) * 2017-03-02 2018-06-12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Cartridg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JP2019128472A (ja) * 2018-01-25 2019-08-01 株式会社東芝 画像形成装置
US20200117109A1 (en) * 2018-10-12 2020-04-16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Decolorizable toner, toner cartridg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decolorizing system, decolorizing method, and decolorizing device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11136A (zh) * 2006-12-26 2008-07-02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使用透明调色剂的电子照相式成像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264285A (ja) 1984-06-13 1985-12-27 Pilot Ink Co Ltd 可逆性感熱記録組成物
JP3137465B2 (ja) * 1992-07-31 2001-02-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3457538B2 (ja) 1998-06-30 2003-10-20 株式会社東芝 消去可能トナーの製造方法および消去可能トナー
JP4219776B2 (ja) 2003-05-16 2009-02-04 パイロットインキ株式会社 感温変色性色彩記憶性組成物及びそれを内包した感温変色性色彩記憶性マイクロカプセル顔料
US20060269328A1 (en) * 2005-05-27 2006-11-30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dditionally using erasable toner
JP2008009311A (ja) * 2006-06-30 2008-01-17 Toshiba Corp 現像装置、画像形成装置、現像器保持方法
KR20080061749A (ko) * 2006-12-28 2008-07-0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투명토너를 채용한 전자사진방식 화상형성장치의 인쇄방법
JP5464812B2 (ja) 2007-04-12 2014-04-09 パイロットインキ株式会社 感温変色性色彩記憶性組成物及びそれを内包した感温変色性色彩記憶性マイクロカプセル顔料
JP4666077B2 (ja) * 2009-01-14 2011-04-0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静電荷像現像用現像剤、静電荷像現像用現像剤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1807018B (zh) * 2009-02-16 2013-10-16 东芝泰格有限公司 显影剂及其制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11136A (zh) * 2006-12-26 2008-07-02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使用透明调色剂的电子照相式成像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439599A3 (en) 2015-05-27
KR20120035865A (ko) 2012-04-16
US20120082484A1 (en) 2012-04-05
CN102445881A (zh) 2012-05-09
EP2439599A2 (en) 2012-04-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45881B (zh)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JP4442676B2 (ja) 光定着用カラートナー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静電荷像現像剤、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EP2544049B1 (en) Decolorable toner and process for production thereof
EP2219081B1 (en) Developing agent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RU2571830C1 (ru) Тонер, девелопер и комплект цветных тонеров
JP5444206B2 (ja) 電子写真用トナー
US20070071511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CN102117030B (zh) 可消色色调剂及其制备方法、图像形成及消去方法
CN102692837B (zh) 图像形成方法
US9757969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forming an image with a non-decolorizable material and a decolorizable material
US8785097B2 (en) Erasable toner and process for production thereof
US8475993B2 (en) Toner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JP3358439B2 (ja) 電子写真用トナー、電子写真用トナーの製造方法、電子写真用現像剤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CN102053519B (zh) 电子照相用的调色剂、显影剂、定影方法和定影单元、以及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
JP5955788B2 (ja) 消去可能なトナー
JP2009217106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トナ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702

Termination date: 2016093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