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28824B - 梁外甘草的沙漠栽培方法 - Google Patents

梁外甘草的沙漠栽培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28824B
CN102428824B CN 201110316277 CN201110316277A CN102428824B CN 102428824 B CN102428824 B CN 102428824B CN 201110316277 CN201110316277 CN 201110316277 CN 201110316277 A CN201110316277 A CN 201110316277A CN 102428824 B CN102428824 B CN 10242882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sert
radix glycyrrhizae
shelter
spacing
cultivation meth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110316277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28824A (zh
Inventor
王文彪
王文治
尹成国
杜美厚
王钟涛
张吉树
奥文祥
李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lion Resources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Elion Resources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lion Resources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Elion Resources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 201110316277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428824B/zh
Publication of CN1024288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288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288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2882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ultivation Of Pla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梁外甘草的沙漠栽培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农田培育:在农田中培育梁外甘草苗条,至苗根长20~45cm,地径0.4~1.2cm;2)沙漠移栽:将步骤1)培育的梁外甘草移栽到沙漠种植地,移栽深度为10~25cm,株距为30~80cm,行距为50~80cm;3)在梁外甘草的沙漠种植地周边设置防护林带;4)沙漠种植地培育:梁外甘草在沙漠种植地中自然生长,4~5年后采收。本发明的梁外甘草栽培方法成活率高,质量好,同时对沙漠土地进行了开发和利用。

Description

梁外甘草的沙漠栽培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梁外甘草的沙漠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梁外甘草是乌拉尔甘草(Glyoyrrhiza Uralensis Fisch.)的典型代表,以其皮色红,粉性足,含酸高,切面光,质坚骨重,微量元素丰富,药用价值高而成为甘草之极品,驰名中外,畅销国内外市场,成为国内外甘草商的抢手货,杭锦旗也因此被国家列为“中国甘草之乡”。
杭锦旗野生甘草资源极为丰富,由于连续几十年不分季节掠夺性采挖、超载过牧和无秩序的经营,使这一宝贵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覆盖度也由25%下降到5%,并且已有6个苏木、镇的甘草资源由于毁灭性开采而绝种,与此同时甘草条草等级亦下降严重。特、甲、乙级草比例由1960年的43%,下降到目前的20%。由于多年掠夺性采挖,野生甘草资源濒临枯竭,生态环境严重恶化。而人工栽培甘草由于栽培周期短,药材质量不佳,销路不畅,未能取代野生甘草,缓解野生甘草资源的压力。
现有的“梁外”甘草栽培技术仅适用于农田地的甘草中药材栽培,包括甘草的育苗技术和平移栽培技术等。现有技术是针对水、肥条件比较好的环境的栽培技术,对于恶劣的沙漠地区甘草的种植与采收技术却很难适用。同时,现有技术农田栽培的甘草由于生产周期短(在2-3年),成品外观与野生甘草相差很大,内在质量中甘草酸、甘草苷的含量往往较低或达不到国家药典标准的要求,给规范用药带来很多隐患。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梁外甘草的沙漠栽培方法,其得到的产品外观与野生甘草几无区别,内在质量达到或超过野生甘草。
本发明提供的梁外甘草的沙漠栽培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农田培育:在农田中培育梁外甘草苗条,至苗根长20~45cm,地径0.4~1.2cm;
2)沙漠移栽:将步骤1)培育的梁外甘草移栽到沙漠种植地,移栽深度为10~25cm,株距为30~80cm,行距为50~80cm;
3)在梁外甘草的沙漠种植地周边设置防护林带:梁外甘草沙漠种植地周边设置多个防护林带,所述防护林带为灌木混交防护林或乔木灌木混交防护林,距梁外甘草沙漠种植地1米以上,所述多个防护林带的带间距为6~30米,每个防护林带包含行间距为1~2米的至少两行防护林;
4)沙漠种植地培育:梁外甘草在沙漠种植地中自然生长,4~5年后采收。
其中,步骤1)农田培育的条件为:大气质量达到GB3095—1996一级标准,农田土壤符合GB15168—1995二级标准要求,农田灌溉水质符合GB5084—92二级标准要求。
优选地,步骤2)所述沙漠种植地是指裸沙地,其为pH值为8.5~11.5的碱性砂质壤土或风沙土。
其中,步骤2)中苗根长为25~45cm,地径为0.6~1.2cm的梁外甘草移栽至沙漠种植地的地势平坦区:翻耕深度为20~30cm,移栽深度为10~25cm,株行距为30~40cm×50cm,种植后,将沙土填平镇实。
其中,步骤2)中苗根长为20~25cm,地径为0.4~0.6cm的梁外甘草移栽至沙漠种植地的沙漠丘间低地以及沙丘迎风坡的下部:将梁外甘草头上尾下倾斜45°种植,移栽深度为20~25cm,株行距为50~80cm×50~80cm。
其中,所述防护林带的树种为沙柳、小美旱杨、旱柳、杨柴、花棒、大白柠条、沙枣、红柳或梭梭。
其中,步骤3)中在沙漠天然植被盖度20%以上的风蚀较弱地段设置乔木灌木混交防护林,防护林带间距为20~30m,每带至少两行,乔木株距为2~4m,灌木株距1~3m,行间距为1~2米;在风蚀严重地的裸沙地设置灌木防护林,防护林带间距为4~8m,每带至少两行,株行距为1~2m×1~2m;流动沙丘聚集的地段,在丘间低地实施群团状配置防护林带或环绕丘间低地周边营建环形灌木防护林,株行距1~2m×1~2m,丘间低地中间点缀种植乔木,乔木株行距在4米以上。
优选地,所述防护林带为多树种隔株混交或隔行混交种植。
其中,步骤4)中梁外甘草的采收方法为:分区隔带轮流采收和隔带隔株间隔采收。
其中,所述步骤4)梁外甘草采收后及时回填土,回填土按挖土时的土壤分层逐层回填。
本发明能够达到以下技术效果:
本发明甘草半野生化栽培梁外甘草的当年成活率在82.8-93%,二年保存率在78%,三年保存率在75%。4-5年后全采测产的单位公顷产量在9600公斤。
本发明种植的半野生梁外甘草的化学成分含量能够达到与野生梁外甘草基本一致,甚至个别指标成分优于野生甘草。
本发明不再占用农业耕地,并可提高沙漠地带的植被覆盖度,是中药材栽培新模式。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理解本发明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梁外甘草半野生化栽培与采收的方法:
1.基地优选:
梁外甘草(以下简称甘草)沙漠半野生化栽培农田基地的土壤、水质、大气等自然因子,必须进行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经对监测结果分析,上述几项指标均符合GAP环境及药材品质要求,其中大气质量达到GB3095—1996一级标准,土壤符合GB15168—1995二级标准要求,农田灌溉水质符合GB5084—92二级标准要求。为防止因水、土、大气污染造成甘草重金属、农残超标,生产绿色无污染产品奠定基础。
2.栽植地块的选择与规划技术:
选择土层深厚,地势高燥,排水良好,地下水位低的沙质壤土、沙漠丘间低地, PH值为8.5~11.5的碱性砂质壤土或风沙土为宜。排水不良,地下水位高,有积水,植被盖度达到50~75%地块,不宜种植。最好选择裸沙地,有一定的土壤水分条件的地段统一规划,制定实施方案。
3、苗木选择与移栽技术:
3.1制定甘草苗条等级及其适宜的种植方法,实施甘草移植。
3.2沙漠半野生化种植使用甘草苗条等级要求:
苗木等级       苗根长            地径                   用途
 Ⅰ         35cm~45cm      0.8cm~1.2cm         机械平移
 Ⅱ         25cm~35cm      0.6cm~0.8cm         机械平移
Ⅲ         20cm~25cm      0.4cm~0.6cm         人工斜栽。
3.3移栽时间:春季4、5月移栽为宜。 
3.4半野生栽培甘草移栽技术:
沙漠半野生化栽培移栽方式有机械平移和人工斜移两种。该技术的关键是判断种植地块的墒情、是否易遭受风蚀、沙埋。核心是植被类型、盖度确定种植的深度、配置种植的株行距及调整苗条的密度,从技术上保证甘草平移后能成活,成活后能健康生长。根据最近的试验结果调整种植密度和深度如下:翻耕深度为20cm,移栽深度为15cm,将苗条水平放入沟底部,下一犁翻土覆盖上一犁犁沟,株行距为30cm×50cm;在墒情较好地段,翻耕深度15cm,种植时苗条倾斜放置,苗条根茎距地面10cm左右,株行距为40cm×50cm。
3.4.1机械平移:适用于地势平坦,地块面积1公顷以上。
移栽方法:在易遭风蚀地段,用大型拖拉机牵引专用犁翻耕。种植后,机械牵引无齿大耙拉平镇实。
3.4.2人工斜移:适用于不宜机械化平移的沙漠丘间低地,沙丘迎风坡下部。
移栽方法:使用Ⅲ级甘草苗条移栽时,将苗条头上尾下倾斜45°左右放置于移栽穴。
  人工斜移种植甘草的核心技术是种植深度、密度与种植后覆土厚度并踩实。关键技术是判断土壤的墒情和风蚀、沙埋强烈程度,根据以上因素实施调整种植的深度、密度。种植过浅容易造成风蚀,是苗条的芦头(根茎)很容易风蚀出来,造成鼠兔害或生长失去前景发展优势,种植过深可能造成苗条无法长出地上茎叶。土层墒情好,种植密度、深度可适当降低,墒情不好调高种植密度、与种植深度,以保证一定的成活率,保证三年存活率和产量。
种植密度:株行距按三种规格50cm×50cm;50cm×80cm;80cm×80cm。
根据受风蚀危害的情况调整种植深度:苗条根茎距地面20~25厘米。
4.生态建设综合治理措施的配套技术
对选定的栽培基地统一实施封育、生态树种的选择以及种植规格的统一规划与实施,建立乔灌草结合的防护体系。在林带内实施甘草的半野生化栽培。防护林带的设置技术是本发明的核心,需要针对种植地的现状进行不同的设计。防护林带以灌木为主,乔灌混交,防护林带一般采取三种模式:一是在沙漠天然植被覆盖度30%以上的风蚀较弱地段林带间距为30m,每带两行以上,乔木灌木混交,乔木株距为2m,灌木株距1m,行间距为1米;二是在风蚀严重的裸沙地地段林带间距为6m,每带两行以上,株行距为1m×1m,以灌木为主;三是对于流动沙丘聚集的地段,在丘间低地实施群团状配置防护林带或环绕丘间低地周边营建环形灌木防护林带,株行距1m×1m,丘间低地中间点缀稀疏乔木株行距在4米以上。这样就会形成在迎风坡以灌木为主的防护林带,在丘间低地有稀疏的乔木防护林带,随着自然风的自然作用力,沙丘顶部的沙子会逐渐淹没丘间低地种植的甘草,甘草在覆沙后会有较好的生长势。树种选择一般为沙柳、小美旱杨、旱柳、杨柴、花棒、大白柠条,对于盐渍化严重地段选择沙枣、红柳、梭梭等树种。为了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防护林带实行隔株混交或隔带混交。
梁外甘草的沙漠种植区域,要求距离防护林1米以上。
5.栽培后的抚育管理:
栽培之后逸为野生状态下自然生长4~5年之后再采收。逸为野生状态下不施肥、不灌溉,不除草。一旦病虫害发生严重时,才采用人工防治措施进行干预,但一定要按病虫害综合防治管理办法和农药安全使用管理办法实施化学、生物相结合的技术措施进行防治。遇到极端干旱年份种植当年需要补水。在蒿属类植物大量繁殖并对甘草生长产生影响时采取人工清除措施。
6.轮采间挖与可持续利用技术
6.1最佳采收期
本发明梁外甘草沙漠半野生化栽培采收年限为育苗移栽第4年(株龄总计5年)的秋季9-10月或第5年的4-5月。
6.2可持续利用采收方式
沙漠半野生甘草的采收坚持“最大持续产量”原则,有计划地进行野生抚育、轮采与封育。采收中坚持最大持续产量,按照“统一规划、分区轮采、隔带隔株间挖、采大留小、限量采收”原则,使梁外野生、半野生甘草资源能够永续持久利用。
6.2.1 统一规划、分区隔带轮采、严格控制轮采周期。
采收周期的长短决定于甘草生长环境的好坏、采收量的大小和采收后恢复的快慢。生长环境条件优越,采收量小,采收后恢复的快,采收周期可缩短,反之就要延长。试验结果表明野生甘草轮采周期为4年,就可恢复量到原来的荒储量,但是第5年恢复量的增长率就明显变慢。
通过分区隔带、间挖回土的采收方法,减少对土壤结构和植被的破坏,防止沙化。同时使未采收的地方的土壤和植被保持原貌起到防护区的作用,并利于甘草的串生。
6.2.2采密留稀,采大留小,采主根、留侧根,严格限制采收数量。
通过采收试验的调查研究,单位面积甘草采收量的大小,对甘草生长和地下储量的恢复有直接影响。采收量越大,对甘草资源的破坏越严重,适当的采收量既能收获甘草药材,又可避免资源的破坏。根据试验结果,每公顷采收量应为300公斤。在这个采收量以内,可保持甘草资源的自然恢复。大于这个采收量会造成资源破坏。为了更好地保护资源,限制单位面积采收量至关重要。目前,梁外甘草轮采区的每公顷采收量为150kg,最多不超过180kg,采收对象为病死株、老龄株等生长衰退的单株,保留幼小的单株。
6.2.3采收后及时回填土。回填土要按挖土时的土壤分层逐层回填。可有效防止地表沙化,同时将露出地表的地下根茎要埋入土中,根茎应距地表20㎝以上。机械采收时,可以结合甘草种植工程“边采收、边种植”同步进行,会减少很多费用。
 利用本发明的梁外甘草沙漠半野生化种植,甘草的当年成活率在82.8-93%,二年保存率在78%,三年保存率在75%。4-5年后全采测产的单位公顷产量在9600公斤。
本发明的首要的关注点是改善甘草的品质,其次是利用废弃的五荒土地。
根据图谱分析,本发明种植的半野生梁外甘草的化学成分与野生梁外甘草基本一致,经HPLC法测定,本发明栽培的梁外甘草:甘草酸含量3~5%,甘草苷含量0.5~1%。本发明栽培的梁外甘草可以取代野生甘草,重金属、农药残留符合外经贸部《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品绿色行业行业标准》要求。
本发明的栽培周期较长,沙地移栽后需要生长4-5年才能采收,其产品外观与野生甘草几无区别,内在质量达到或超过野生甘草;该发明包括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技术和持续采挖技术,完全不同于农田地的全部采收,一次种植、合理采收可以实现可持续利用甘草资源。
本发明不仅可以防止因种子繁殖而造成质量下降的弊病,而且可以有效缓解对野生资源的采挖量,并且对于梁外甘草资源的永续利用产生积极影响,为分区合理采挖奠定了丰富的资源基础。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解决沙漠 “五荒”土地的开发利用,这种栽培方式利用了大量的荒沙土地,不再占用农业耕地,同时由于甘草及林带的固沙作用,将荒沙改造成牧场及药材基地。通过环境评价与基地筛选、生态建设与治理措施、甘草的移植与栽培技术、生产管理措施、合理采收技术,实现梁外甘草沙漠半野生化种植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开辟了广阔的甘草中药材种植基地,指导沙区的中药材种植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通过大面积的实施甘草沙漠半野生化种植与采收技术,可以有效地扩大甘草资源的储量,进一步缓解对野生甘草资源的掠夺性采挖,对于甘草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深远意义。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是为充分说明本发明而所举的较佳的实施例,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基础上所作的等同替代或变换,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Claims (9)

1.一种梁外甘草的沙漠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农田培育:在农田中培育梁外甘草苗条,至苗根长20~45cm,地径0.4~1.2cm;
2)沙漠移栽:将步骤1)培育的梁外甘草移栽到沙漠种植地,移栽深度为10~25cm,株距为30~80cm,行距为50~80cm;
3)在梁外甘草的沙漠种植地周边设置防护林带:梁外甘草沙漠种植地周边设置多个防护林带,所述防护林带为灌木混交防护林或乔木灌木混交防护林,距梁外甘草沙漠种植地1米以上;
4)沙漠种植地培育:梁外甘草在沙漠种植地中自然生长,4~5年后采收;
其中,步骤3)中在沙漠天然植被盖度20%以上的地段设置乔木灌木混交防护林,防护林带间距为20~30m,每带至少两行,乔木株距为2~4m,灌木株距1~3m,行间距为1~2米;在风蚀严重的裸沙地设置灌木防护林,防护林带间距为4~8m,每带至少两行,株行距为1~2m×1~2m;流动沙丘聚集的地段,在丘间低地实施群团状配置防护林带或环绕丘间低地周边营建环形灌木防护林,株行距1~2m×1~2m,丘间低地中间点缀种植乔木,乔木株行距在4米以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梁外甘草的沙漠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农田培育的条件为:大气质量达到GB3095—1996一级标准,农田土壤符合GB15168—1995二级标准要求,农田灌溉水质符合GB5084—92二级标准要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梁外甘草的沙漠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所述沙漠种植地是指裸沙地,其为pH值为8.5~11.5的碱性砂质壤土或风沙土。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梁外甘草的沙漠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苗根长为25~45cm,地径为0.6~1.2cm的梁外甘草移栽至沙漠种植地的地势平坦区:翻耕深度为20~30cm,移栽深度为10~25cm,株行距为30~40cm×50cm,种植后,将沙土填平镇实。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梁外甘草的沙漠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苗根长为20~25cm,地径为0.4~0.6cm的梁外甘草移栽至沙漠种植地的沙漠丘间低地以及沙丘迎风坡的下部:将梁外甘草头上尾下倾斜45°种植,移栽深度为20~25cm,株行距为50~80cm×50~80c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梁外甘草的沙漠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林带的树种为沙柳、小美旱杨、旱柳、杨柴、花棒、大白柠条、沙枣、红柳或梭梭。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梁外甘草的沙漠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林带为多树种隔株混交或隔行混交种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梁外甘草的沙漠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梁外甘草的采收方法为:分区隔带轮流采收和隔带隔株间隔采收。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梁外甘草的沙漠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梁外甘草采收后及时回填土,回填土按挖土时的土壤分层逐层回填。
CN 201110316277 2011-10-18 2011-10-18 梁外甘草的沙漠栽培方法 Active CN10242882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110316277 CN102428824B (zh) 2011-10-18 2011-10-18 梁外甘草的沙漠栽培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110316277 CN102428824B (zh) 2011-10-18 2011-10-18 梁外甘草的沙漠栽培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28824A CN102428824A (zh) 2012-05-02
CN102428824B true CN102428824B (zh) 2013-05-29

Family

ID=459774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110316277 Active CN102428824B (zh) 2011-10-18 2011-10-18 梁外甘草的沙漠栽培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42882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02163A (zh) * 2013-04-08 2013-07-17 塔里木大学 一种膜下滴灌甘草的栽培方法
CN105052440B (zh) * 2015-07-14 2017-11-14 亿利资源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沙漠防风林系统
CN105493842A (zh) * 2015-12-10 2016-04-20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一种盐生植物的免播种植方法
CN105941051A (zh) * 2016-05-28 2016-09-21 兰州大学 一种适合干旱荒漠区柠条的高效种植方法
CN105815100A (zh) * 2016-05-28 2016-08-03 甘肃中医药大学 一种干旱荒漠区节水高效的甘草种植方法
CN107624541A (zh) * 2017-11-07 2018-01-26 亿利首建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防护林林下套种甘草的方法
CN113557921B (zh) * 2021-07-22 2022-12-23 南漳致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恢复神农架野生乌天麻原始种群的方法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05679A (zh) * 2009-11-25 2010-05-12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新技术研究所 低覆盖度固沙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05679A (zh) * 2009-11-25 2010-05-12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新技术研究所 低覆盖度固沙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姜晓峰 等.干旱山区甘草人工育苗移栽技术.《中国农技推广》.2005,(第3期),36.
干旱山区甘草人工育苗移栽技术;姜晓峰 等;《中国农技推广》;20050331(第3期);36 *
徐晓萍.甘草育苗移栽技术.《甘肃科技纵横》.2005,第34卷(第4期),58.
梁外半野生甘草最佳采收期研究;王巧娥 等;《中药材》;20040430;第27卷(第4期);235-237 *
王巧娥 等.梁外半野生甘草最佳采收期研究.《中药材》.2004,第27卷(第4期),235-237.
王文彪,张吉树.梁外甘草半野生化栽培及采挖.《中国林业》.2011,(第16期),第54页. *
甘草育苗移栽技术;徐晓萍;《甘肃科技纵横》;20050831;第34卷(第4期);58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28824A (zh) 2012-05-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28824B (zh) 梁外甘草的沙漠栽培方法
CN104663219B (zh) 一种天麻仿野生栽培方法
CN106069102B (zh) 一种马铃薯高垄凹沟二次覆土遮阳抗旱高产栽培方法
CN105917903B (zh) 一种土壤薄层石质山地侵蚀陡坡的水土保持治理方法
CN107223523B (zh) 一种基于生态位互补的中药材厚朴套种滇黄精的方法
CN104521531A (zh) 一种利用猕猴桃林地栽培七叶一枝花的方法
CN103477844A (zh) 一种何首乌的种植方法
CN103875393A (zh) 一种一年生当归的高产栽培方法
CN104094746A (zh) 一种人参栽培方法
CN106797864A (zh) 一种南方红豆杉不同生长期与相应作物套种的栽培方法
CN102257915A (zh) 山药横生与春秋两季稻草覆盖马铃薯套种
CN105475078A (zh) 一种长柄扁桃的种植方法
CN104663234A (zh) 野生珠子参的训化方法
CN104255278A (zh) 一种何首乌的种植技术方法
CN108184523A (zh) 一种香樟树人工栽培方法
CN104106363A (zh) 一种北方五味子的栽培方法
CN104488395A (zh) 一种防止薯块畸形的淮山药机械起垄定向栽培方法
CN104145691A (zh) 利用红景天可持续性地治理川西北高寒沙地的方法
CN104488652A (zh) 一种利用葡萄林地栽培七叶一枝花的方法
CN112931134B (zh) 一种珙桐迁地保护技术
CN114271166A (zh) 一种在重度盐碱地上种植多年生根用中草药的方法
CN104488643A (zh) 一种利用核桃林地栽培七叶一枝花的方法
CN109526606B (zh) 一种诱导裸露地自然植被快速恢复的方法
CN108551953B (zh) 四翅滨藜接种肉苁蓉的方法
CN103733872A (zh) 一种杨树、红花石蒜复合栽培模式下的红花石蒜栽培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