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84083B - 涡旋式压缩机 - Google Patents

涡旋式压缩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84083B
CN102384083B CN201110193678.2A CN201110193678A CN102384083B CN 102384083 B CN102384083 B CN 102384083B CN 201110193678 A CN201110193678 A CN 201110193678A CN 102384083 B CN102384083 B CN 10238408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rbiting scroll
movable orbiting
end plate
static vortex
vortex dis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19367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84083A (zh
Inventor
鶸田晃
二上义幸
河野博之
作田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07815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849246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3840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840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840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8408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otary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高效率的涡旋式压缩机,其动涡盘(13)的涡卷(132)的基圆中心(13Y)形成于与动涡盘(13)的端板(131)中心不同的位置,槽部(90)形成于定涡盘(12)的滑动面(123),槽部(90)的一端为与吸入室(17)连通的连通部(91),槽部(90)的另一端为比动涡盘(13)的端板(131)中心更位于动涡盘(13)的基圆中心(13Y)一侧的滑动面(123)的终端部(92),由此能在低压缩比运转下背压力有降低倾向的运转条件下抑制动涡盘(13)的倾覆现象,并在发生频率最高的通常的压缩性运转下降低在推力部(123)的滑动损失。

Description

涡旋式压缩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涡旋式压缩机,其定涡盘与动涡盘啮合而在双方之间形成压缩室,使动涡盘在由自转控制机构的自转控制下沿着圆轨道旋转时压缩室一边改变容积一边移动,由此进行工作流体的吸入、排出。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存在下述的涡旋式压缩机:在与动涡盘的端板相对的定涡盘的相对面(推力部)形成有大致环状的密封部;位于该大致环状的密封部外侧的大致环状的凹部;和以独立于该大致环状的凹部的形态与定涡盘的吸入口连通的凹部(专利文献1)。
根据专利文献1,在凹部,由于低压力的吸入压力起作用,因而提高动涡盘的背压力,能够抑制在背压力降低的运转条件下(低压缩比运转下)的动涡盘的倾覆现象。
此外,由于专利文献1形成有凹部,因而能确保必要的大致环状的密封部,并且使在推力部的滑动面积变小,因此能降低滑动损失、能实现低压缩比运转下的压缩效率的提升、高压缩比运转下的机械效率的提升和高度可靠性化。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05/038254号
发明内容
然而,在现有的结构中,存在在发生频率最高的通常压缩比运转下背压力过剩,使得在推力部的滑动损失增大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解决现有问题的高效率的涡旋式压缩机,其能抑制在低压缩比运转下的动涡盘的倾覆现象,并且降低在通常压缩比运转下的推力部的滑动损失。
本发明的涡旋式压缩机,将动涡盘的涡卷的基圆中心形成在与动涡盘的端板中心不同的位置,在定涡盘的滑动面形成槽部,将槽部的一端作为与吸入室连通的连通部,将槽部的另一端作为较动涡盘的端板中心更位于动涡盘的基圆中心侧的滑动面的终端部。
根据本发明的涡旋式压缩机,通过使动涡盘的涡卷的基圆中心形成在与动涡盘的端板中心不同的位置,能确定动涡盘从定涡盘脱离的倾覆现象的发生位置。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涡旋式压缩机,能提供一种高效率的涡旋式压缩机,其通过使槽部形成在倾覆现象的发生位置从而能抑制低压缩比运转下的动涡盘的倾覆现象,并且降低通常压缩比运转下的在推力部的滑动损失。
此外,本发明的涡旋式压缩机,特别是在使用了二氧化碳制冷剂时,能实现高效率、高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涡旋式压缩机的纵截面图。
图2是同实施方式的涡旋式压缩机的主要部分的放大截面图。
图3是用于同实施方式的涡旋式压缩机的定涡盘的俯视图和侧截面图。
图4是用于同实施方式的涡旋式压缩机的动涡盘的俯视图和侧截面图。
图5是表示涡卷高度与动涡盘的端板中心和动涡盘的基圆中心的距离的比率的特性图。
图6是用于说明在动涡盘的端板中心与动涡盘的基圆中心一致时在定涡盘的滑动面施加力的图。
图7是用于说明在动涡盘的端板中心与动涡盘的基圆中心不同时在定涡盘的滑动面施加力的图。
图8是用于说明在动涡盘的端板中心与动涡盘的基圆中心不同时和使两中心一致时在定涡盘的滑动面施加力的图。
图9是表示动涡盘的端板中心与动涡盘的基圆中心不同时的FT1的大小的图。
符号说明
12定涡盘
12X端板中心(定涡盘的端板的中心位置)
12Y基圆中心(定涡盘的涡卷的渐开线曲线的基础圆的中心位置)
13动涡盘
13X端板中心(动涡盘的端板的中心位置)
13Y基圆中心(动涡盘的涡卷的渐开线曲线的基础圆的中心位置)
15压缩室
30高压区域
29背压室
90槽部
91连通部
92终端部
121端板(定涡盘的端板)
122涡卷(定涡盘的涡卷)
123滑动面
131端板(动涡盘的端板)
132涡卷(动涡盘的涡卷)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方面的发明是:定涡盘的涡卷由渐开线曲线构成,动涡盘的涡卷由渐开线曲线构成,在定涡盘形成与动涡盘的端板滑动的滑动面,使动涡盘的涡卷的基圆中心形成在与动涡盘的端板中心不同的位置,在定涡盘的滑动面形成有槽部,使槽部的一端为与吸入室连通的连通部,使槽部的另一端为与动涡盘的端板中心相比更位于动涡盘的基圆中心侧的滑动面的终端部。
根据第一方面的发明,通过使动涡盘的涡卷的基圆中心形成在与动涡盘的端板中心不同的位置,从而能够将动涡盘从定涡盘脱离的倾覆现象的发生地点限定在特定的位置。
此外,根据第一方面的发明,能提供一种高效率的涡旋式压缩机,其通过使槽部形成于倾覆现象发生的地点,能抑制低压缩比运转下的动涡盘的倾覆现象,并且降低通常压缩比运转下的在推力部(定涡盘的与动涡盘的端板的滑动面)的滑动损失。
第二方面的发明是:特别在第一方面的发明中,设定通过定涡盘的端板中心和连通部的第一虚拟线与通过定涡盘的端板中心和终端部的第二虚拟线之间的角度是180°以下。
根据第二方面的发明,以第一虚拟线与第二虚拟线之间的角度为180°以下的方式来设定终端部的位置,由于槽部变长故能减少加工步骤。此外,槽部变长时,与端板端面的距离变窄、加工变困难,但是由于以第一虚拟线与第二虚拟线之间的角度成为180°以下的方式来设定终端部的位置,因而加工变容易。
第三方面的发明是,特别是,使第二方面发明的槽部的宽度固定。
这样,由于能够削减加工步骤,因而能以更低的成本提供一种高效率的涡旋式压缩机。
第四方面的发明是,特别在第一到第三方面的发明中,设定槽部的截面与滑动面形成的角度为钝角。
由此能够提供一种高效率的涡旋式压缩机,其由于能够防止槽部的截面与滑动面的角部的凸起因此能够抑制由于动涡盘接触凸起而引起的倾覆的促进。
第五方面的发明是,特别在第一到第四方面的发明中,使用了二氧化碳作为工作流体。
由此,当相比于HFC系制冷剂运转时的压力是3~4倍的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时,由于在高负荷运转时产生更大的推力负荷,所以能够提供确保更高度的可靠性的涡旋式压缩机。
以下针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参照附图进行说明。并且本发明不限于该实施方式。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涡旋式压缩机的纵截面图,图2是同一涡旋式压缩机的主要部分的放大截面图,图3是用于同一涡旋式压缩机的定涡盘的俯视图和侧截面图,图4是用于同一涡旋式压缩机的动涡盘的俯视图和侧截面图。
首先,用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涡旋式压缩机的整体结构。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涡旋式压缩机在密闭容器1内部设置压缩机构部2和电动机部3。主轴承构件11在密闭容器1内由焊接或热装等固定,对轴4进行轴支撑。定涡盘12螺栓固定于所述主轴承构件11。与定涡盘12啮合的动涡盘13被主轴承构件11和定涡盘12夹持。定涡盘12和动涡盘13构成压缩机构部2。在动涡盘13和主轴承构件11之间通过十字头联轴器(Oldham)等设置有自转限制机构14。自转限制机构14防止动涡盘13的自转,引导动涡盘13进行圆轨道运动。动涡盘13被设置于轴4上端的偏心轴部4a偏心驱动。通过该偏心驱动,形成于定涡盘12和动涡盘13之间的压缩室15从外周向中央部移动,使容积变小进行工作流体(制冷剂气体)的压缩。
吸入管16和排出管28通过焊接固定在密闭容器1。吸入管16和排出管28与密闭容器1的外部相通,与构成制冷循环的构件连接。吸入管16从密闭容器1的外部导入制冷剂气体,排出管28将制冷剂气体导至密闭容器1的外部。
制冷剂气体从吸入管16经过吸入室17被吸入压缩室15。在压缩室15被压缩的制冷剂气体从形成于定涡盘12的中央部的排出口18被排出到密闭容器1内。簧片阀19在制冷剂气体从排出口18排出时被推开。
在轴4下端设有泵25。泵25的吸入口配置在设置于密闭容器1底部的储油器20内。泵25由轴4来驱动。因此,储油器20内的润滑油6不受压力条件和运转速度的影响能够被确实地吸上来,在滑动部不发生断油。由泵25吸上来润滑油6通过形成于轴4内的供油孔26供给至压缩机构部2。而且在润滑油6由泵25吸上来之前或者吸上来之后,若用滤油器从润滑油6中除去异物,则可以防止压缩机构部2混入异物,能更加提高可靠性。
被导入压缩机构部2的润滑油6的压力与从排出口18排出的制冷剂气体的排出压力大致相同,也成为对动涡盘13的背压力。由此,动涡盘13不从定涡盘12分离或者与其接触,稳定地工作。并且润滑油6的一部分因供给压力和自重,以逃脱的方式进入偏心轴部4a与动涡盘13的嵌合部和轴4与主轴承构件11之间的轴承部66,进行润滑,之后落下回到储油器20。
接着,用图1和图2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涡旋式压缩机的压缩机构部2的结构。
在动涡盘13的背面13e形成有高压区域30和背压室29。高压区域30形成于动涡盘13的背面13e的中心部,背压室29形成于动涡盘13的背面13e的外周部。在高压区域30施加与从排出口18排出的制冷剂气体的排出压力相等的高压力,在背压室29施加介于高压力与低压力(吸入压力)之间的中间压力。利用施加在动涡盘13的背面13e的压力,动涡盘13能稳定地压在定涡盘12上,能够降低泄漏并且能稳定地进行圆轨道运动。
在定涡盘12上形成有槽部90。关于槽部90将在后面进行说明。
在动涡盘13上形成有通道54。通道54的一个开口端54a在高压区域30处开口。通道54的另一个开口端54b在背压室29处开口。
因此,供给至高压区域30的润滑油6的一部分通过通道54进入背压室29。进入背压室29的润滑油6对推力滑动部和自转限制机构14的滑动部进行润滑,在背压室29对动涡盘13施加背压力。
此外,在动涡盘13形成有通道55。通道55的一个开口端55a在背压室29处开口。通道55的另一个开口端55b在位于动涡盘13外周部的涡卷上表面13c处开口。
此外,在定涡盘12的涡卷底面12c形成有两个凹部12d、12e。两个凹部12d、12e配置在定涡盘12的外周部。此外,凹部12d位于动涡盘13的涡卷外侧,凹部12e位于动涡盘13的涡卷内侧。
于是由于动涡盘13的旋转动作,另一个开口端55b在两个凹部12d、12e处周期地开口。
另一个开口端55b在凹部12d或者凹部12e处开口时,从背压室29给凹部12d或者凹部12e处供给润滑油6。
因此,从通道55对凹部12d、12e的润滑油6的供给是间歇性地进行的。
而且,通过凹部12d,在定涡盘12的外周部对动涡盘13的涡卷外侧供给润滑油6。此外,通过凹部12e,在定涡盘12的外周部能对动涡盘13的涡卷内侧供给润滑油6。
由于从凹部12d、12e供给润滑油6,定涡盘12的涡卷底部12c与动涡盘13的涡卷上表面13c之间被油封,能防止气体泄漏。
此外,在动涡盘13形成有通道56。通道56的一个开口端56a在高压区域30处开口。通道56的另一个开口端56b在位于动涡盘13的外周部的涡卷上表面13c处开口。另一个开口端56b在吸入室17连续地开口,润滑油6从高压区域30连续地供给至吸入室17。
被供给的润滑油6,在动涡盘13的涡卷外侧与涡卷内侧双方,大致均等的与制冷剂气体一起被吸入。由于供给该润滑油6,定涡盘12的涡卷底部12c与动涡盘13的涡卷上表面13c之间被油封,能防止气体泄漏。
在动涡盘13的背面13e配置有环状的密封构件78。高压区域30和背压室29通过密封构件78被隔开。由于利用该密封构件78能防止从高压区域30向背压室29的压力泄漏,所以可以只通过通道54来控制向背压室29的润滑油的流入。
而且,作为使背压室29内维持一定的中间压力的方法,可以使用背压调整机构(未图示)。背压调整机构是在从背压室29通过定涡盘12的内部与吸入口17连通的通路设置阀门。该阀门在背压室29的压力比设定压力大时开启,背压室29的润滑油供给至吸入口17,使背压室29内维持一定的中间压力。
接着,用图3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涡旋式压缩机的定涡盘12的结构。图3(a)是定涡盘的俯视图,图3(b)是图3(a)中A-A线的截面图,图3(c)是图3(a)中B-B线的截面图。
定涡盘12的压缩室15一侧的面,从端板121立起螺旋状的涡卷122而构成。该涡卷122由渐开线曲线构成。
而且,将定涡盘12的端板121的中心位置用端板中心12X、将定涡盘12的涡卷122的渐开线曲线的基础圆的中心位置用基圆中心12Y、将动涡盘13的端板131的中心位置用端板中心13X、将动涡盘13的涡卷132的渐开线曲线的基础圆的中心位置用基圆中心13Y来进行说明。
在定涡盘12形成有与压缩室15连接的吸入室17。此外在定涡盘12形成有与动涡盘13的端板131滑动的滑动面123。
在定涡盘12的滑动面123上形成有槽部90。槽部90,一端为连通部91,另一端为终端部92。
连通部91与吸入室17连通。终端部92比动涡盘13的端板中心13X更位于动涡盘13的基圆中心13Y一侧的滑动面123。即,终端部92位于图3中的终端范围S1的滑动面123。
这里,当将从动涡盘13的端板中心13X通过动涡盘13的基圆中心13Y的线作为虚拟线T1,将与该虚拟线T1垂直的、通过动涡盘13的端板中心13X的线作为虚拟线T2时,终端范围S1是相对虚拟线T2动涡盘13的基圆中心13Y所在一侧的滑动面123。
此外,终端部92位于:通过定涡盘12的端板中心12X和连通部91的虚拟线(第一虚拟线)T3与通过定涡盘的端板中心12X和终端部92的虚拟线(第二虚拟线)T4之间的角度α在45°以上180°以下的位置。
此外,槽部90以一定宽度形成,并且槽部90的截面与滑动面123形成的角度β为钝角。
接着,用图4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涡旋式压缩机的动涡盘13的结构。图4(a)是动涡盘的俯视图,图4(b)是动涡盘的截面图。
动涡盘13的压缩室15一侧的面从端板131立起螺旋状的涡卷132而构成。该涡卷132由渐开线曲线构成。
动涡盘13的涡卷132的基圆中心13X形成于与动涡盘13的端板中心13Y不同的位置。
接着,用图5说明动涡盘13的端板中心13X与动涡盘13的基圆中心13Y的关系。
图5是表示涡卷高度与动涡盘的端板中心与动涡盘的基圆中心的距离的比率的特性图。
这里,设定端板131的直径不变,压缩室15的困油容积不变,涡卷高度比表示的是涡卷高度在最小时为1的情况下的比率。此外,涡卷高度比是指,将在涡卷高度最小的位置的涡卷高度设为1时,根据错开位置的不同,为确保冲程容积所必要的涡卷高度。而且,在图5中设定基础圆半径为2mm。
因为动涡盘13的涡卷132是由渐开线曲线构成,所以涡卷132的形状不是轴对称形状。像这样由渐开线曲线构成了涡卷132时,已知通过将基圆中心13Y与端板中心13X的之间的距离设定在规定范围内,可以使压缩室15的困油容积最大化。
如图5所示,动涡盘13的端板中心13X与动涡盘13的基圆中心13Y的距离在图中的箭头范围内时,与两者的中心位置一致的情况比较,可以降低涡卷高度。这样已知,与涡卷高度成比例,泄漏间隙减少,能提供更高效率的压缩机(例如,参照日本特开昭58-172404号)。
图6是为了说明动涡盘的端板中心与动涡盘的基圆中心一致时在定涡盘的滑动面施加力的图。
由于动涡盘13的涡卷132的高度形成得比定涡盘12的涡卷122的高度小,因此定涡盘12的涡卷122的顶端与动涡盘13的端板131接触。
在压缩室15内产生的压力的合力F2作用于定涡盘12的基圆中心12Y与动涡盘13的基圆中心13Y的中点X。这里,动涡盘13的端板中心13X与基圆中心13Y一致。
在动涡盘13上产生:因来自高压区域30和背压室29的压力而施加在定涡盘12的轴向力F1;和动涡盘13自身要倾斜的倾覆力矩M1。
在定涡盘12因合力F2而产生相对于端板中心12X逆时针的力矩(倾覆力矩)M2。这时,在相对倾覆力矩M2产生方向的±90°的位置的滑动面123,产生力小的地方FT1和力大的地方FT2。
这里,倾覆现象是指在滑动面123中力小的地方FT1处,从动涡盘13对定涡盘12的按压力为零的情况,结果是动涡盘13从定涡盘12脱离发生倾覆现象。
图7是为了说明动涡盘的端板中心与动涡盘的基圆中心不同时在定涡盘的滑动面施加力的图。
如图6说明的那样,在压缩室15内产生的压力的合力F2作用于定涡盘12的基圆中心12Y与动涡盘13的基圆中心13Y的中点X。
在图7中,因为动涡盘13的端板中心13X与动涡盘13的基圆中心13Y不同,所以有必要根据在压缩室15内产生的压力的合力F2作用的点和动涡盘13的端板中心13X的距离重新计算力矩。
图7中表示动涡盘13的端板中心13X与动涡盘13的基圆中心13Y不同时的倾覆力矩M3的方向。用该倾覆力矩M3时,力小的地方FT1从动涡盘13的端板中心13X的位置看,位于动涡盘13的基圆中心13Y一侧。
因此,在定涡盘12的与动涡盘13的端板131的滑动面123的、力小的地方FT1存在的范围,形成槽部90导入吸入压力(低压力)的工作流体。其结果是,吸住动涡盘13的端板131,能有效地防止动涡盘13从定涡盘12脱离。
另一方面,存在提高背压室29的压力来防止动涡盘13从定涡盘12脱离的方法。虽然该方法中,能抑制在低压缩比运转下的动涡盘13的倾覆现象,但是在通常的压缩比运转下,动涡盘13由定涡盘12所施加的压力过大,产生在推力部的滑动损失增大的问题。
图8是为了说明动涡盘的端板中心与动涡盘的基圆中心不同时和两中心一致时在定涡盘的滑动面上施加力的图。
图8(a)表示动涡盘的端板中心与动涡盘的基圆中心不同时,施加在定涡盘的滑动面上的力小的地方FT1的方向,图8(b)表示动涡盘的端板中心与动涡盘的基圆中心不同时,施加在定涡盘的滑动面的力大的地方FT2的方向。
此外,图8(c)表示动涡盘的端板中心与动涡盘的基圆中心一致时,施加在定涡盘的滑动面上的力小的地方FT1的方向,图8(d)表示动涡盘的端板中心与动涡盘的基圆中心一致时,施加在定涡盘的滑动面的力大的地方FT2的方向。
如图8所示,动涡盘13的基圆中心13Y与动涡盘13的端板中心13X一致时,力大的地方FT2和力小的地方FT1的轨迹都是圆,伴随曲轴4的旋转而旋转一周。
与此对应,动涡盘13的基圆中心13Y与动涡盘13的端板中心13X不同时,力大的地方FT2和力小的地方FT1的轨迹都不是圆,偏向特定位置。这是因为作用在动涡盘13的倾覆力矩,除了由压缩室15内产生的压力的合力F2引起的力矩外,还有由高压区域30引起的力矩、由作用于涡卷面的压力的合力引起的力矩、由动涡盘13和自转控制机构14的惯性力引起的力矩。
图9是表示动涡盘的端板中心与动涡盘的基圆中心不同时的FT1的位置和大小的图。圆的大小表示力的大小,圆越小表示是越小的力。
力小的地方FT1相对于通过定涡盘12的端板中心12X的虚拟线T5位于单侧的滑动面123。
而且,力小的地方FT1比动涡盘13的端板中心13X更位于动涡盘13的基圆中心13Y一侧。即,力小的地方FT1相对于虚拟线T2位于动涡盘13的基圆中心13Y所在的一侧。因此,力小的地方FT1在终端范围S1的范围内产生。
因此,如图3中所示,优选槽部90的终端部92位于终端范围S1的滑动面123。
此外,力小的地方FT1在从第一虚拟线T3到第二虚拟线T4的角度α为45°以下时几乎不产生。此外力小的地方FT1在从第一虚拟线T3到第二虚拟线T4的角度α为180°以上时也几乎不产生。
因此,如图3中所示,设定槽部90的终端部92位于从第一虚拟线T3到第二虚拟线T4的角度α为180°以下的位置,进一步优选设定角度α为45°以上的位置。
根据上述本实施方式,通过将动涡盘13的涡卷132的基圆中心13Y形成于与动涡盘13的端板中心13X不同的位置,能将动涡盘13从定涡盘12脱离的倾覆现象发生的地点限制在特定位置。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以第一虚拟线T3与第二虚拟线T4之间的角度为180°以下的方式设置终端部92的位置,所以因槽部90变长而能削减加工步骤,此外加工变容易。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因使槽部90的宽度一定而能削减加工步骤。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能够防止槽部90的截面与滑动面123的角部的凸起,因而能够抑制由动涡盘13接触凸起引起的倾覆促进。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定涡盘12的与动涡盘13的端板131的滑动面123的、力小的地方FT1存在的范围,形成槽部90来导入吸入压力的工作流体。其结果是吸住动涡盘13的端板131,能有效地防止动涡盘13从定涡盘12脱离。
因此,能够提供一种因有效地降低倾覆力矩而能抑制低压缩比运转下的动涡盘13的倾覆现象,并且降低通常压缩比运转下的在滑动面(推力部)123的滑动损失的、高效率的涡旋式压缩机。
而且,用二氧化碳作为工作流体的制冷剂。能够提供一种在使用与HFC系制冷剂比较运转时的压力是3~4倍的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时,由于在高负荷运转时产生更大的推力负荷因而确保了更高可靠性的涡旋式压缩机。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发明由于能够提供一种抑制在低压缩比运转下动涡盘的倾覆现象并且降低通常压缩比运转下在推力部的滑动损失的高效率的涡旋式压缩机,因而能够提供一种从高负荷到低负荷运转、在宽的运转范围能同时确保高可靠性和高效率的涡旋式压缩机。因而,也适用于工作流体不仅限于制冷剂的、也包括用空气、氦气作为工作流体的涡旋式压缩机和膨胀机的涡旋式流体机械。

Claims (5)

1.一种涡旋式压缩机,其由从端板立起螺旋状的涡卷的定涡盘和从端板立起螺旋状的涡卷的动涡盘形成压缩室,
在所述定涡盘形成与所述压缩室连接的吸入室,
在所述动涡盘的背面设置高压区域和背压室,
通过自转限制机构使所述动涡盘沿圆轨道旋转、使工作流体从所述吸入室吸入并在所述压缩室进行压缩,该涡旋式压缩机的特征在于:
所述定涡盘的所述涡卷由渐开线曲线构成,
所述动涡盘的所述涡卷由渐开线曲线构成,
在所述定涡盘形成与所述动涡盘的所述端板滑动的滑动面,
使所述动涡盘的所述涡卷的基圆中心形成在与所述动涡盘的端板中心不同的位置,
在所述定涡盘的所述滑动面形成槽部,
使所述槽部的一端为与所述吸入室连通的连通部,
使所述槽部的另一端为位于终端范围的所述滑动面的终端部,
当将从所述动涡盘的所述端板中心通过所述动涡盘的基圆中心的线作为虚拟线T1,将与所述虚拟线T1垂直的、通过所述动涡盘的端板中心的线作为虚拟线T2时,所述终端范围是相对于所述虚拟线T2所述动涡盘的基圆中心所在一侧的滑动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通过所述定涡盘的端板中心和所述连通部的第一虚拟线与通过所述定涡盘的所述端板中心和所述终端部的第二虚拟线之间的角度为180°以下。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槽部的宽度不变。
4.如权利要求1~3的任一项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槽部的截面与所述滑动面所形成的角度为钝角。
5.如权利要求1~3的任一项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使用二氧化碳为所述工作流体。
CN201110193678.2A 2010-09-03 2011-07-06 涡旋式压缩机 Active CN10238408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97289 2010-09-03
JP2010197289 2010-09-03
JP2011-078153 2011-03-31
JP2011078153A JP5849246B2 (ja) 2010-09-03 2011-03-31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84083A CN102384083A (zh) 2012-03-21
CN102384083B true CN102384083B (zh) 2016-01-20

Family

ID=458238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193678.2A Active CN102384083B (zh) 2010-09-03 2011-07-06 涡旋式压缩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38408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86750B2 (ja) * 2014-03-05 2018-09-05 日立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空調株式会社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01923A (zh) * 1999-12-24 2001-07-04 Lg电子株式会社 非对称涡旋压缩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03924B2 (ja) * 1993-12-28 2001-09-04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JPH11148469A (ja) * 1997-11-17 1999-06-02 Sharp Corp ロータリースクロールコンプレッサー
JP4892238B2 (ja) * 2003-10-17 2012-03-0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JP2008121481A (ja) * 2006-11-10 2008-05-2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スクロール流体機械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01923A (zh) * 1999-12-24 2001-07-04 Lg电子株式会社 非对称涡旋压缩机
CN1598317A (zh) * 1999-12-24 2005-03-23 Lg电子株式会社 非对称涡旋压缩机
CN1598318A (zh) * 1999-12-24 2005-03-23 Lg电子株式会社 非对称涡旋压缩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84083A (zh) 2012-03-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860728B2 (en) Scroll compressor sealing
KR101368396B1 (ko) 스크롤 압축기
CN101033746B (zh) 涡卷压缩机
JP5304285B2 (ja)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CN103635692A (zh) 涡旋式压缩机
US7316549B2 (en) Step-type capacity varying apparatus of scroll compressor
CN102384083B (zh) 涡旋式压缩机
US7645130B2 (en) Scroll compressor with an orbiting scroll and two fixed scrolls and ring and tip seals
WO2005010372A1 (ja)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JP5386566B2 (ja)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JP4410726B2 (ja)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CN100434703C (zh) 涡旋压缩机
JP2003328966A (ja)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JP4807056B2 (ja) スクロール膨張機
KR20110064667A (ko) 스크롤 압축기
KR101751345B1 (ko) 분리식 선회스크롤을 갖는 스크롤 압축기
JP2005163745A (ja)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KR101727498B1 (ko) 분리식 선회스크롤을 갖는 스크롤 압축기
JP5404100B2 (ja)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JP2011169251A (ja)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US8282370B2 (en) Stepped scroll compressor with changing step mesh gaps
JP2008121445A (ja)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CN103261695A (zh) 具有分体式绕动涡盘的涡旋式压缩机
JP2011032910A (ja)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JP2007113449A (ja) スクロール流体機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