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23095A - 一种高增益z源逆变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高增益z源逆变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23095A
CN102223095A CN2011101665244A CN201110166524A CN102223095A CN 102223095 A CN102223095 A CN 102223095A CN 2011101665244 A CN2011101665244 A CN 2011101665244A CN 201110166524 A CN201110166524 A CN 201110166524A CN 102223095 A CN102223095 A CN 1022230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ductance
diode
source
capacitor
inver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16652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蔡春伟
曲延滨
刘芳
李军远
张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eihai
Original Assignee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ei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eihai filed Critical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eihai
Priority to CN201110166524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223095A/zh
Publication of CN1022230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2309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verter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高增益Z源逆变器,包括直流电压源和三相逆变桥组成的三相逆变器,其还包括由功率二极管、开关电感和电容组成的Z源网络,其特点是由开关电感支路代替单一电感,Z源网络首端连于电源的正极,末端连于三相逆变桥的正端,逆变桥与电源共地。与传统Z源逆变器相比,本Z源逆变器能够提高逆变器的升压能力,实现高调制因子,提高整个逆变器的输出质量;同时有效减小Z网络电容的电压应力,从而减小逆变器体积重量。

Description

一种高增益Z源逆变器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所涉及的高增益Z源逆变器,属于电力电子变换器。
二、背景技术
人们越来越关注清洁能源,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和燃料电池得到业界的青睐,但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和燃料电池系统所输出的直流电压波动很大不能直接给用户供电。为了实现升、降压能够输出稳定的电能,在逆变桥前级加入DC/DC升压电路如附图1所示,但是DC/DC变换器的环节增加了系统的成本、降低系统的效率,两级结构又增加了系统控制的复杂程度。
文献(F.Z.Peng,“Z-source Inverter,”IEEE Trans.on Industry Applications,vol.39,no.2,pp,504-510,March/April,2003)提出Z源逆变器,如附图2所示,能够提供传统电压源逆变器所没有的升压功能,能够适应输入电压宽范围变化的场合;Z网络介于电压源与逆变桥之间,可以允许桥路直通和开路,有力的保障器件的安全性。同时相比于二级boost电路,Z-源逆变器是一级电路,减少了有源器件、控制、驱动电路等硬件电路,系统的安全性、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新能源电能转换场合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虽然Z源逆变器理论上可以有无限大的升压能力,但实际上由于组件寄生参数的影响不能达到无限增益,并且太高的升压会增加系统损耗和不稳定性;另一方面,直通占空比与调制因子是相互制约的,增大占空比就意味着减小调制因子,这势必会增加在有效期间内开关器件的电压应力和直通期间电流应力,增加系统的成本,因此传统Z源逆变器的升压能力很有限。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传统的Z源逆变器高增益时所需直通占空比太大而增加系统损耗和不稳定性以及增加开关器件的电压应力等不足,提供一种Z源逆变器,提高Z源逆变器升压能力,增大调制因子,减小器件应力,提高逆变器的输出质量。
本发明所提出的高增益Z源逆变器,包括直流电压源、三相逆变桥构成的三相逆变器,还包括由开关电感和电容组成的X型Z源阻抗网络、功率二极管,所述功率二极管用于阻断电感电流回流;其中所述X型Z源阻抗网络中的电感包括第1开关电感支路和第2开关电感支路,所述第1开关电感支路在直通时第一电感(L1)和第三电感(L3)并联充电,非直通时第一电感(L1)和第三电感(L3)串联放电,所述第2开关电感支路在直通时第二电感(L2)和第四电感(L4)并联充电,非直通时第二电感(L2)和第四电感(L4)串联放电,从而使该Z源逆变器获得更高直流链峰值电压;所述X型Z源阻抗网络的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在直通时与输入电源串联分别向第一、第三电感(L1、L3)、第二、第四电感(L2、L4)充电,有效减小Z源阻抗网络的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的电压应力。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主要优点是:与电压源逆变器相比,本Z源逆变器单级实现升降压;不需要死区时间,能够消除传统逆变器死区时间带来的输出噪声;同桥臂直通成为常态,增加逆变器的抗干扰能力;与传统的Z源逆变器相比,本Z源逆变器利用开关电感技术,升压能力增强,避免高增益时直通比太高调制比太低导致系统不稳定性增大、输出质量降低等问题,并且Z源网络的电容电压应力小,逆变器体积小。
四、附图说明
图1前级加DC/DC的逆变器电路图。
图2传统Z源逆变器主电路。
图3高增益Z源逆变器主电路。
图4是图3所示Z源逆变器的工作过程图,其中,图a为第一开关管S1和第二开关管S4均导通的工作示意图;图b为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均导通的示意图。
图5Z源逆变器实施效果,其中,图a为为Dsh=0.22、M=0.85的实验波形;图b为Dsh=0.18、M=0.9的实验波形。
五、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3对本发明高增益Z源逆变器主电路做详细介绍。
该高增益Z源逆变器,包括直流电压源、三相逆变桥构成的三相逆变器,还包括由开关电感和电容组成的X型Z源阻抗网络、功率二极管,所述功率二极管用于阻断电感电流回流;其中所述X型Z源阻抗网络中的电感包括第1开关电感支路和第2开关电感支路,所述第1开关电感支路在直通时第一电感(L1)和第三电感(L3)并联充电,非直通时第一电感(L1)和第三电感(L3)串联放电,所述第2开关电感支路在直通时第二电感(L2)和第四电感(L4)并联充电,非直通时第二电感(L2)和第四电感(L4)串联放电,从而使该Z源逆变器获得更高直流链峰值电压;所述X型Z源阻抗网络的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在直通时与输入电源串联分别向第一、第三电感(L1、L3)、第二、第四电感(L2、L4)充电,有效减小Z源阻抗网络的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的电压应力。
进一步的,所述X型Z源阻抗网络串联在三相逆变桥与直流电源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第1开关电感支路是由第一电感(L1)、第三电感(L3)、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五个部件组成,所述第2开关电感支路是由第二电感(L2)、第四电感(L4)、第四二极管(D4)、第五二极管(D5)、第六二极管(D6)五个部件组成。
进一步的,直流电压源(Vin)正极连于第一电容(C1)的负端;第一电容(C1)的负端与第一电感(L1)的一端、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连接;第一电容(C1)的正端与第七二极管(D7)的阴极、第四二极管(D4)的阳极、第二电感(L2)的一端相连;第一电感(L1)的另一端与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与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第三电感(L3)的一端连接;第二电容(C2)的负端与第七二极管(D7)的阳极、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第三电感(L3)的另一端连接;第二电容(C2)的正端与第六二极管(D6)的阴极、第四电感(L4)的一端连接;第二电感(L2)的另一端与第五二极管(D5)、第六二极管(D6)的阳极连接;第四电感(L4)的另一端与第四二极管(D4)、第五二极管(D5)的阴极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三相逆变桥的上桥臂的三个开关管的集电极连于一起,连于X型Z源阻抗网络的第二电容(C2)的阳极;所述三相逆变桥下桥臂的三个开关管的发射极连于一起,构成三相逆变桥的负端,连于直流电压源的负极;三相逆变桥的输出连接三相负载。
工作原理介绍如下:
考虑到Z源网络中4个电感和2个电容取值相等,有
v L 1 = v L 2 = v L 3 = v L 4 = v L v C 1 = v C 2 = v C i L 1 = i L 2 = i L 3 = i L 4 = i L - - - ( 1 )
将六个有效状态和两个零矢量状态统一称为非直通状态,直通占空比为Dsh
直通状态时,以第一开关管S1和第二开关管S4均导通为例说明升压过程,如附图4(a)所示。第一支电感路中二极管D1、D3导通,D2截止,电感L1、L3并联,第二电容C2与电源Vin串联向电感L1、L3充电,电感电流线性上升,电感L1、L3储能,电感L1、L3承受的电压为VL=VL1=VL3=Vin+VC2;第二电感支路极管D4、D6导通,D5截止,电感L2、L4并联,第一电容C1与电源Vin串联通过电感L2、L4充电,电感电流线性上升,电感L2、L4储能,电感L2、L4承受的电压为VL2=VL4=Vin+VC1;二极管D7承受(Vin+VC1+VC2)反压而截止。
因此在直通时电感两端电压为
VL=Vin+VC                                                            (2)
非直通状态时,以第一开关管S1、第四开关管S2导通向负载供电为例,如附图4(b)所示,在此阶段,二极管D7导通续流,第一支电感路中二极管D2导通,D1、D3截止,电感L1、L2串联向第一电容C1充电,VC1上升,电感电压为VL1+VL3=-vC1;第二电感支路极管D4、D6截止,D5导通,电感L2、L4串联向第二电容C2充电,VC2上升,电感电压为VL2+VL4=-vC2
因此在非直通时电感两端电压为
2VL=-VC                                                        (3)
逆变桥两端电压则等于输入电源与电感L1、L3、L2、L4电压之和,即VPN=Vin+4VL=Vin+2Vc。而传统Z源逆变器直流链电压则是VPN=Vin+2VL=Vin+2Vc,因此高增益逆变器升压能力强。
利用稳态时单周期内电感两端的平均电压为0,即
Figure BSA00000521290500041
可得
V c = 2 D sh 1 - 3 D sh V in - - - ( 4 )
忽略二极管D7导通压降,非直通状态下,直流链电压VPN可表示为
V PN = V in + 2 V C = 1 + D sh 1 - 3 D sh V in - - - ( 5 )
而传统的Z源逆变器,非直通状态下,直流链电压VPN可表示为
V PN = 1 1 - 2 D sh V in - - - ( 6 )
比较公式(5)、(6)可知,采用同样的直通比Dsh,高增益Z源逆变器的升压能力强。
以简单升压调制策略为例,直通比Dsh与调制比M的关系是
Dsh+M≤1                                                        (7)
在输入相同、输出要求也相同的情况下,高增益Z源逆变器的直通因子可以小一些,根据式(7),那么调制因子就可以大一些,能减小逆变器开关管的电压应力、提高输出质量。
具体实施效果
对附图3所示的Z源逆变器进行了原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如附图5所示。附图5(a)为输入电压110V,直通占空比Dsh=0.22,调制因子M=0.85下的实验波形。图中自上而下分别是电容C1的电压uc、电感电流iL、交流输出相电压u0、直流链峰值电压uPN。从图中可以看出Vc大约为140V,CPN升压到390V,输出u0峰值电压170V。附图5(b)为输入电压145V,Dsh=0.18,M=0.9下的实验波形。图中自上而下分别是电容C1的电压uc、电感电流iL、交流输出相电压u0、直流链峰值电压uPN。从图中可以看出Vc为120V,VPN升压到370V,输出u0峰值电压仍为170V。
由以上描述可知,本发明的高增益Z源逆变器可以通过直通矢量来代替部分传统零矢量来实现升压的功能,逆变器同一桥臂上下两管直通成为常态,不需要死区时间,既提高了逆变器的抗干扰能力又减小输出电压畸变。与传统Z源逆变器相比,本Z源逆变器提高逆变器的升压能力,因此能够应用于低电压能源场合,并且可以实现高调制因子,提高整个逆变器的输出质量;同时有效减小Z网络电容的电压应力,从而减小逆变器体积和成本。

Claims (5)

1.一种高增益Z源逆变器,包括直流电压源、三相逆变桥构成的三相逆变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由开关电感和电容组成的X型Z源阻抗网络、功率二极管,所述功率二极管用于阻断电感电流回流;其中所述X型Z源阻抗网络中的电感包括第1开关电感支路和第2开关电感支路,所述第1开关电感支路在直通时第一电感(L1)和第三电感(L3)并联充电,非直通时第一电感(L1)和第三电感(L3)串联放电,所述第2开关电感支路在直通时第二电感(L2)和第四电感(L4)并联充电,非直通时第二电感(L2)和第四电感(L4)串联放电,从而使该Z源逆变器获得更高直流链峰值电压;所述X型Z源阻抗网络的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在直通时与输入电源串联分别向第一、第三电感(L1、L3)、第二、第四电感(L2、L4)充电,有效减小Z源阻抗网络的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的电压应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增益Z源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X型Z源阻抗网络串联在三相逆变桥与直流电源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增益Z源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开关电感支路是由第一电感(L1)、第三电感(L3)、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五个部件组成,所述第2开关电感支路是由第二电感(L2)、第四电感(L4)、第四二极管(D4)、第五二极管(D5)、第六二极管(D6)五个部件组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高增益Z源逆变器,其特征在于:直流电压源(Vin)正极连于第一电容(C1)的负端;第一电容(C1)的负端与第一电感(L1)的一端、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连接;第一电容(C1)的正端与第七二极管(D7)的阴极、第四二极管(D4)的阳极、第二电感(L2)的一端相连;第一电感(L1)的另一端与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与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第三电感(L3)的一端连接;第二电容(C2)的负端与第七二极管(D7)的阳极、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第三电感(L3)的另一端连接;第二电容(C2)的正端与第六二极管(D6)的阴极、第四电感(L4)的一端连接;第二电感(L2)的另一端与第五二极管(D5)、第六二极管(D6)的阳极连接;第四电感(L4)的另一端与第四二极管(D4)、第五二极管(D5)的阴极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高增益Z源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三相逆变桥的上桥臂的三个开关管的集电极连于一起,连于X型Z源阻抗网络的第二电容(C2)的阳极;所述三相逆变桥下桥臂的三个开关管的发射极连于一起,构成三相逆变桥的负端,连于直流电压源的负极;三相逆变器的输出连接三相负载。
CN2011101665244A 2011-06-21 2011-06-21 一种高增益z源逆变器 Pending CN10222309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1665244A CN102223095A (zh) 2011-06-21 2011-06-21 一种高增益z源逆变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1665244A CN102223095A (zh) 2011-06-21 2011-06-21 一种高增益z源逆变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23095A true CN102223095A (zh) 2011-10-19

Family

ID=447795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1665244A Pending CN102223095A (zh) 2011-06-21 2011-06-21 一种高增益z源逆变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223095A (zh)

Cited By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24272A (zh) * 2011-11-08 2012-08-01 东南大学 一种新型逆变器
CN102946209A (zh) * 2012-11-30 2013-02-27 福州大学 单级三相大升压比串联电压型准阻抗源逆变器
CN103042944A (zh) * 2012-12-15 2013-04-17 安徽工程大学 一种电动汽车驱动器
CN103066899A (zh) * 2012-12-15 2013-04-24 安徽工程大学 一种基于z源的直流无刷电机驱动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3117650A (zh) * 2013-01-24 2013-05-22 东南大学 一种准z源逆变器
CN103368430A (zh) * 2013-07-08 2013-10-23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单级升压逆变器
CN103490621A (zh) * 2013-09-16 2014-01-01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宽增益buck-boost变换器
CN103490619A (zh) * 2013-09-16 2014-01-01 华南理工大学 高增益3-Z型Boost电路
CN103532413A (zh) * 2013-09-23 2014-01-22 天津城建大学 开关电感γ型z源逆变器拓扑结构
CN103633839A (zh) * 2013-11-26 2014-03-12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改进型z源升压dc-dc变换器
CN104467014A (zh) * 2014-12-11 2015-03-25 国家电网公司 新能源光伏发电系统并网电路
CN104734547A (zh) * 2015-03-19 2015-06-2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升压单元z源逆变器
CN104779795A (zh) * 2015-04-28 2015-07-15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改进阻抗源的高增益直流升压变换器
CN105119516A (zh) * 2015-09-17 2015-12-02 上海电力学院 一种高升压增益准z源逆变器
CN105186909A (zh) * 2015-08-26 2015-12-23 齐鲁工业大学 一种增强型z源逆变器及其工作方法
CN105245105A (zh) * 2015-11-05 2016-01-13 盐城工学院 并串转换单管控制高增益直流升压变换电路
CN107093953A (zh) * 2017-06-19 2017-08-25 广东工业大学 一种z网络升压电路系统
CN107863897A (zh) * 2017-10-19 2018-03-30 哈尔滨理工大学 一种改进高性能双向z源逆变器
CN107979301A (zh) * 2017-11-21 2018-05-0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单级升压逆变器的混合六段直通调制方法
CN108448630A (zh) * 2018-04-24 2018-08-24 上海电力学院 基于单周期和双电流环控制的z源逆变器并网控制方法
CN109149990A (zh) * 2018-09-26 2019-01-04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一种基于新型开关电感单元的双向z源逆变器
CN110518823A (zh) * 2019-10-08 2019-11-2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逆变器及其升压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以及前级电路和电器
CN113114058A (zh) * 2021-04-07 2021-07-13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一种开关电感z源中点嵌位型三电平逆变器的控制方法
CN113938002A (zh) * 2021-10-22 2022-01-14 南京理工大学 基于开关电感/电容的电容钳位h型升压变换器
CN114123828A (zh) * 2020-08-28 2022-03-01 苏州捷芯威半导体有限公司 逆变电路及调制方法
CN116545293A (zh) * 2023-06-28 2023-08-04 哈尔滨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高增益双向准z源逆变器的直流链电压控制方法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67168A (zh) * 2008-01-18 2008-09-1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Z源逆变器及其软启动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67168A (zh) * 2008-01-18 2008-09-1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Z源逆变器及其软启动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MIAO ZHU ET AL: "Switched Inductor Z-Source Inverter",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 vol. 25, no. 8, 31 August 2010 (2010-08-31) *

Cited By (3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24272A (zh) * 2011-11-08 2012-08-01 东南大学 一种新型逆变器
CN102946209A (zh) * 2012-11-30 2013-02-27 福州大学 单级三相大升压比串联电压型准阻抗源逆变器
CN103066899B (zh) * 2012-12-15 2015-03-25 安徽工程大学 一种基于z源的直流无刷电机驱动器的控制方法
CN103042944A (zh) * 2012-12-15 2013-04-17 安徽工程大学 一种电动汽车驱动器
CN103066899A (zh) * 2012-12-15 2013-04-24 安徽工程大学 一种基于z源的直流无刷电机驱动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3042944B (zh) * 2012-12-15 2015-11-18 安徽工程大学 一种电动汽车驱动器
CN103117650B (zh) * 2013-01-24 2015-01-28 东南大学 一种准z源逆变器
CN103117650A (zh) * 2013-01-24 2013-05-22 东南大学 一种准z源逆变器
CN103368430A (zh) * 2013-07-08 2013-10-23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单级升压逆变器
CN103490619B (zh) * 2013-09-16 2016-03-02 华南理工大学 高增益3-Z型Boost电路
CN103490621A (zh) * 2013-09-16 2014-01-01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宽增益buck-boost变换器
CN103490619A (zh) * 2013-09-16 2014-01-01 华南理工大学 高增益3-Z型Boost电路
CN103490621B (zh) * 2013-09-16 2016-01-20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宽增益buck-boost变换器
CN103532413A (zh) * 2013-09-23 2014-01-22 天津城建大学 开关电感γ型z源逆变器拓扑结构
CN103633839A (zh) * 2013-11-26 2014-03-12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改进型z源升压dc-dc变换器
CN104467014A (zh) * 2014-12-11 2015-03-25 国家电网公司 新能源光伏发电系统并网电路
CN104734547A (zh) * 2015-03-19 2015-06-2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升压单元z源逆变器
CN104734547B (zh) * 2015-03-19 2017-08-0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升压单元z源逆变器
CN104779795A (zh) * 2015-04-28 2015-07-15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改进阻抗源的高增益直流升压变换器
CN105186909A (zh) * 2015-08-26 2015-12-23 齐鲁工业大学 一种增强型z源逆变器及其工作方法
CN105119516A (zh) * 2015-09-17 2015-12-02 上海电力学院 一种高升压增益准z源逆变器
CN105245105A (zh) * 2015-11-05 2016-01-13 盐城工学院 并串转换单管控制高增益直流升压变换电路
CN107093953B (zh) * 2017-06-19 2023-03-14 广东工业大学 一种z网络升压电路系统
CN107093953A (zh) * 2017-06-19 2017-08-25 广东工业大学 一种z网络升压电路系统
CN107863897A (zh) * 2017-10-19 2018-03-30 哈尔滨理工大学 一种改进高性能双向z源逆变器
CN107979301A (zh) * 2017-11-21 2018-05-0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单级升压逆变器的混合六段直通调制方法
CN107979301B (zh) * 2017-11-21 2023-10-2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单级升压逆变器的混合六段直通调制方法
CN108448630A (zh) * 2018-04-24 2018-08-24 上海电力学院 基于单周期和双电流环控制的z源逆变器并网控制方法
CN109149990A (zh) * 2018-09-26 2019-01-04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一种基于新型开关电感单元的双向z源逆变器
CN110518823A (zh) * 2019-10-08 2019-11-2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逆变器及其升压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以及前级电路和电器
CN114123828A (zh) * 2020-08-28 2022-03-01 苏州捷芯威半导体有限公司 逆变电路及调制方法
CN113114058A (zh) * 2021-04-07 2021-07-13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一种开关电感z源中点嵌位型三电平逆变器的控制方法
CN113938002A (zh) * 2021-10-22 2022-01-14 南京理工大学 基于开关电感/电容的电容钳位h型升压变换器
CN113938002B (zh) * 2021-10-22 2024-04-23 南京理工大学 基于开关电感/电容的电容钳位h型升压变换器
CN116545293A (zh) * 2023-06-28 2023-08-04 哈尔滨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高增益双向准z源逆变器的直流链电压控制方法
CN116545293B (zh) * 2023-06-28 2023-08-29 哈尔滨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高增益双向准z源逆变器的直流链电压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23095A (zh) 一种高增益z源逆变器
CN103259433B (zh) 基于正激变换器的高频隔离式三电平逆变器
WO2015101142A1 (zh) 一种适用于高电压和大功率双向传输变换器
CN105958823A (zh) 一种电流连续型高增益开关升压准z源变换器电路
CN108988676A (zh) 一种单级式隔离型双向ac-dc变换器
CN102005957A (zh) 单电源级联多电平变流器
CN103762873B (zh) 基于Boost变换器的高频隔离式三电平逆变器
CN103780115A (zh) 基于反激变换器的高频隔离式三电平逆变器
CN205847093U (zh) 一种电流连续型高增益开关升压准z源变换器电路
CN111416534A (zh) 一种电流路径重构式的单相五电平整流器
CN201733217U (zh) 带有电感电容开关网络的高增益升压变换器
CN108092539A (zh) 一种增强型高性能z源逆变器
CN105529925A (zh) 基于开关电感的Boost变换器
CN204376517U (zh) 一种用于直流电网储能的双向dc-dc变换器
CN105939108A (zh) 一种开关电感型准开关升压dc-dc变换器
CN209659178U (zh) 一种新型倍压-z源逆变器
CN113659863B (zh) 一种双端共地逆变器
CN106911261A (zh) Z源网络有源中点钳位五电平光伏并网逆变系统
CN106357139A (zh) 一种高效光储联合的自给式储能变流器
CN106452152A (zh) 一种开关升压型高增益准z源逆变器
CN105958855A (zh) 一种新型高增益准z源逆变器
CN107863897A (zh) 一种改进高性能双向z源逆变器
CN206117540U (zh) 一种开关升压型高增益准z源逆变器
CN205847090U (zh) 一种混合型准开关升压dc‑dc变换器
CN107800321A (zh) 一种高频隔离式三电平逆变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