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80904A - 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80904A
CN102080904A CN201010601672XA CN201010601672A CN102080904A CN 102080904 A CN102080904 A CN 102080904A CN 201010601672X A CN201010601672X A CN 201010601672XA CN 201010601672 A CN201010601672 A CN 201010601672A CN 102080904 A CN102080904 A CN 10208090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ld
producing medium
refrigerant
heat exchanger
compress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60167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80904B (zh
Inventor
西村忠史
山口贵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0809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809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809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8090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0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of safet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05Outdoor unit expansion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06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two pipes connecting the outdoor side to the indoor side with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0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three pipes connecting the outdoor side to the indoor side with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25B2313/023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in parallel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5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outdoor units
    • F25B2313/025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outdoor units in parallel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25B2313/02731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using one three-way valv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25B2313/02741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using one four-way valv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31Sensor arrangements
    • F25B2313/0315Temperature sensors near the outdoor heat exchang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07Details of compressors or related parts
    • F25B2400/075Details of compressors or related parts with parallel compress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13Economi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25Control of valves
    • F25B2600/2509Economiser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04Refrigerant leve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19Pressures
    • F25B2700/193Pressures of the compressor
    • F25B2700/1931Discharge pressur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19Pressures
    • F25B2700/193Pressures of the compressor
    • F25B2700/1933Suction pressur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01Temperatures in a bypas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04Temperatures of an indoor room or compartme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15Temperatures of a compressor or the drive means therefor
    • F25B2700/21151Temperatures of a compressor or the drive means therefor at the suction side of the compress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15Temperatures of a compressor or the drive means therefor
    • F25B2700/21152Temperatures of a compressor or the drive means therefor at the discharge side of the compress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16Temperatures of a condenser
    • F25B2700/21163Temperatures of a condenser of the refrigerant at the outlet of the condens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5/00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refrigerant

Abstract

一种空调装置,可简化进行适当制冷剂量的判定所需的条件。制冷剂回路(10)进行制冷运行,使室外热交换器(23)作为在压缩机(21)中被压缩的制冷剂的冷凝器发挥作用,并使室内热交换器(42、52)作为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冷凝的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作用。室外膨胀阀(38)在进行制冷运行时的制冷剂回路(10)中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上配置在室外热交换器(23)的下游侧,并配置在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6)的上游侧,可将制冷剂流切断。制冷剂检测部(39)配置在室外膨胀阀(38)的上游侧,对积存在室外膨胀阀(38)的上游侧的制冷剂的量进行检测。

Description

空调装置
本发明专利申请是国际申请号为PCT/JP2007/066714、国际申请日为2007年8月29日、进入中国国家阶段的申请号为200780032893.6、名称为“空调装置”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剂量是否适当进行判定的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针对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剂量,为了判定是否填充了与规模和制冷剂回路的连通配管的长度等对应的适当量的制冷剂量,是在规定条件下运行空调装置。在该规定的条件下进行的空调装置的运行中,例如,一边进行运行,将在蒸发器中蒸发的制冷剂的过热度控制成规定值,一边对在冷凝器中冷凝的制冷剂的过冷度进行检测,由此来判定是否填充了适当的制冷剂量。
但是,在这种运行中,即便能使过热度成为规定值,制冷剂回路内的各部分的压力也会因在利用侧热交换器中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室内空气的温度或在热源侧热交换器中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作为热源的室外空气的温度等而产生变化,使判定制冷剂量是否适当时的过冷度的目标值产生变化。因此,很难提高判定制冷剂量是否适当时的判定精度。
对此,在下面的专利文献1中,通过使用利用侧膨胀机构进行过热度控制并使用压缩机进行蒸发压力控制,来检测热源侧热交换器的出口处的制冷剂的过冷度,由此来提高被填充到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剂量的判定精度。
专利文献1:专利申请2004-173839号公报
但是,在上述的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制冷剂量的判定中,作为用于判定制冷剂量的运行条件,需要使用利用侧膨胀机构进行过热度控制,或使用压缩机进行蒸发压力控制,很麻烦。另外,例如有时会因外部气体温度条件的变化而使冷凝器侧的压力产生变动等,导致误差扩大,作为更适当地判定制冷剂量的运行条件,很难始终稳定地维持一定的运行状态。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简化进行适当制冷剂量的判定所需的条件的空调装置。
第1发明的空调装置包括:制冷剂回路、截止阀、以及制冷剂检测部。该制冷剂回路包括:具有压缩机和热源侧热交换器的热源单元、具有利用侧膨胀机构和利用侧热交换器的利用单元、以及将热源单元和利用单元彼此连接的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和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该制冷剂回路构成为至少可进行使热源侧热交换器作为在压缩机中被压缩的制冷剂的冷凝器发挥作用、并使利用侧热交换器作为在热源侧热交换器中冷凝的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作用的制冷运行。此处,作为制冷剂回路,当然也可构成为可进行这种制冷运行以外的运行,例如进行供暖运行等。在进行制冷运行时的制冷剂回路中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上,截止阀配置在热源侧热交换器的下游侧,并配置在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的上游侧,构成为可将制冷剂流切断。在进行制冷运行时的制冷剂回路中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上,制冷剂检测部配置在截止阀的上游侧,进行与处于截止阀上游侧的制冷剂量相关的检测。此处的与制冷剂的量相关的检测包括制冷剂量本身的检测、制冷剂量是否适当的检测等。此处的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发挥作用的热源侧热交换器不仅像使气态制冷剂相变成液态时那样,例如还像使用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时那样,通过进行不产生相变的热交换来使制冷剂密度增大。另外,此处的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作用的利用侧热交换器不仅像使液态的制冷剂相变成气态时那样,例如还像使用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时那样,通过进行不产生相变的热交换来使制冷剂密度减小。
此处,在制冷剂回路进行制冷运行时,若将设置在热源侧热交换器下游侧的截止阀关断而将制冷剂流切断,则例如在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热源侧热交换器中冷凝的液体制冷剂会因制冷剂的循环停止而主要积存在热源侧热交换器内的截止阀的上游侧。另一方面,通过进行制冷剂运行,驱动压缩机,使制冷剂回路中截止阀下游侧且是压缩机上游侧的部分、例如利用侧热交换器和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等被减压,从而几乎不存在制冷剂。因此,制冷剂回路中的制冷剂集中在截止阀的上游侧,制冷剂检测部进行与该集中的制冷剂量相关的检测。
由此,在简化用于进行与制冷剂量相关的判定的条件的同时,可进行适当制冷剂量的判定。
第2发明的空调装置是在第1发明的空调装置中,还包括存储器和控制部。存储器预先存储有使用制冷剂回路适当地进行空调运行所需的必要制冷剂量的数据。控制部根据制冷剂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和必要制冷剂量,在将截止阀关断的状态下进行制冷运行。
此处,控制部一边在将截止阀关断的状态下进行制冷运行,一边对存储在存储器内的必要制冷剂量的数据和由制冷剂判定部判定得到的积存在截止阀上游侧的制冷剂量的相关信息进行比较,从而可自动地判断存在于制冷剂回路中的制冷剂的过多或不足。
第3发明的空调装置是在第2发明的空调装置中,截止阀位于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的一端,利用侧膨胀机构位于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的另一端。控制部在制冷运行中将在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中流动的制冷剂温度控制成一定值,之后将利用侧膨胀机构关断,并将截止阀关断。
此处,控制部在将存在于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内的制冷剂的温度控制成一定值后,将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的一端和另一端关断,使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密闭。因此,可使存在于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内的制冷剂量准确地定量化。另外,通过控制部进行制冷运行、驱动压缩机,制冷剂回路中在压缩机的下游侧到利用侧膨胀机构为止的部分被减压,因此几乎不存在制冷剂,可使制冷剂积存在截止阀的上游侧。
由此,在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中,可使准确量的制冷剂密闭,从而可减少制冷剂回路中因减压而几乎不存在制冷剂的部分(产生判定误差的部分),提高判定精度。
另外,例如,在通过使准确量的制冷剂密闭在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中而可相应减少积存在截止阀上游侧的制冷剂量时,可将制冷剂判定部的检测对象部分抑制成较少。
此外,例如在建筑物中安装制冷剂回路时,即使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剂量因设置的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相当长而大幅变化,也可使准确量的制冷剂密闭在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中,因此,可抑制对截止阀上游侧的制冷剂检测部进行的制冷剂量检测造成的影响,进行稳定的检测。
第4发明的空调装置是在第2发明或第3发明的空调装置中,热源单元包括:具有第一压缩机和第一热源热交换器的第一热源单元、以及具有第二压缩机和第二热源热交换器的第二热源单元。截止阀包括:相对于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而配置在制冷剂流的下游侧、可将制冷剂流切断的第一截止阀;以及相对于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配置在制冷剂流的下游侧、可将制冷剂流切断的第二截止阀。制冷剂检测部包括:相对于第一截止阀配置在制冷剂流的上游侧、进行与相对于第一截止阀而处于制冷剂流上游侧的制冷剂量相关的检测的第一制冷剂检测部;以及相对于第二截止阀而配置在制冷剂流的上游侧、进行与相对于第二截止阀而处于制冷剂流上游侧的制冷剂量相关的检测的第二制冷剂检测部。在存储器内预先存储有:与第一热源单元对应的第一必要制冷剂量的数据、以及与第二热源单元对应的第二必要制冷剂量的数据。另外,控制部根据第一必要制冷剂量来控制第一压缩机的运行,并根据第二必要制冷剂量来控制第二压缩机的运行。
此处,在制冷剂回路中设置有多个热源单元时,控制部可根据各热源单元的热源热交换器所需的制冷剂量,对各热源单元的压缩机进行驱动控制。因此,控制部可在第一热源单元内积存了第一必要制冷剂量的制冷剂的时刻停止第一压缩机的驱动,在第二热源单元内积存了第二必要制冷剂量的制冷剂的时刻停止第二压缩机的驱动。
由此,可进行运行控制,调节成使各热源单元中分别积存规定量的制冷剂。
第5发明的空调装置是在第4发明的空调装置中,第一热源单元配置在第一压缩机与第一热源热交换器之间,具有将朝第一压缩机流动的制冷剂流阻断的第一单向阀。第二热源单元配置在第二压缩机与第二热源热交换器之间,具有将朝第二压缩机流动的制冷剂流阻断的第二单向阀。
此处,在设置有多个热源单元时,例如在第一热源单元内积存了第一必要制冷剂量的制冷剂后,在第二热源单元尚未充满第二必要制冷剂量的制冷剂量的状态下继续驱动第二压缩机时,积存在第一热源单元内的制冷剂可能会回流。
对此,此处在各热源单元中,在压缩机与热源热交换器之间配置有单向阀。
由此,可防止积存到热源单元中的制冷剂回流。
第6发明的空调装置包括:热源侧热交换器、通过第一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与热源侧热交换器连接的第一利用侧膨胀机构、通过第一利用侧制冷剂配管与第一利用侧膨胀机构连接的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通过第二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与热源侧热交换器连接的第二利用侧膨胀机构、通过第二利用侧制冷剂配管与第二利用侧膨胀机构连接的第二利用侧热交换器、排出侧和吸引侧中的任一侧通过热源侧制冷剂配管与热源侧热交换器连接的压缩机、第一切换装置、第二切换装置、旁通机构、排出连通切换装置、截止阀、以及制冷剂检测部。
此处,第一切换装置可将连接状态切换成使从压缩机的排出侧延伸出的排出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和从压缩机的吸引侧延伸出的吸引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中的任一方与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连接。第二切换装置可将连接状态切换成使排出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和吸引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中的任一方与第二利用侧热交换器连接。旁通机构将吸引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的一部分与排出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的一部分彼此相连,并具有旁通连通切换装置,该旁通连通切换装置在使吸引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的一部分与排出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的一部分互相连通的状态和互不相通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排出连通切换装置可在使压缩机与排出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互相连通的状态和互不相通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在热源侧热交换器与压缩机的排出侧连接而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运行时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上,截止阀配置在热源侧热交换器的下游侧,可将冷凝后的液体制冷剂流切断。制冷剂检测部配置在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上的截止阀的上游侧,进行与处于截止阀上游侧的液体制冷剂的量相关的检测。
此处,通过第一切换机构的切换状态与第二切换机构的切换状态的组合,可实现四种形式的运行状态。即,第一种情况,在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上和第二利用侧热交换器上均连接有排出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时,两者均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均进行供暖运行。第二种情况,在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上和第二利用侧热交换器上均连接有吸引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时,两者均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均进行制冷运行。第三种情况,在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上连接有排出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并在第二利用侧热交换器上连接有吸引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时,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进行供暖运行,而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第二利用侧热交换器则进行制冷运行。第四种情况,在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上连接有吸引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并在第二利用侧热交换器上连接有排出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时,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进行制冷运行,而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第二利用侧热交换器则进行供暖运行。在第三、第四种情况下,制冷和供暖同时进行,可实现配置了各利用侧热交换器的空间所要求的空气调节。
为了对可进行这种制冷供暖同时运行的制冷剂回路中存在的制冷剂的量进行判定,在可进行上述制冷供暖同时运行的切换状态下如下所示地进行切换设定,以进行将热源侧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的运行。首先,使排出连通切换装置成为非连通状态。接着,使旁通机构成为使吸引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的一部分与排出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的一部分互相连通的状态。然后,在截止阀处将制冷剂流切断。当在这样的状态下驱动压缩机时,排出气体制冷剂在热源侧热交换器中冷凝,液体制冷剂逐渐积存在截止阀的上游侧。另外,制冷剂回路的其它部分与压缩机的吸引侧连通而被减压,使制冷剂量减少,从而可抑制判定误差。由于只需使液体制冷剂在压缩机的运行中集中就可进行与制冷剂量相关的判定,因此,在其它部分已与压缩机的吸引侧连通的状态下,只需运行压缩机,使液体制冷剂积存在截止阀的上游侧,就可利用制冷剂检测部进行与液体制冷剂的量相关的检测并判定制冷剂量。
由此,即使是具有可进行制冷供暖同时运行的制冷剂回路的空调装置,也可通过对积存在截止阀上游侧的液体制冷剂量进行检测而在简单的运行条件下进行判定精度较高的制冷剂量判定。
第7发明的空调装置是在第6发明的空调装置中,还包括接收部和控制部。接收部接收用于进行与制冷剂的量相关的检测的规定信号。在接收部接收到规定信号时,控制部进行如下控制:切换旁通机构的旁通连通切换装置以使吸引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的一部分与排出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的一部分互相连通,且切换排出连通切换装置以使压缩机与排出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互不相通,从而使热源侧热交换器与压缩机的排出侧连接而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发挥作用。
此处,在接收部接收到规定信号时,控制部进行连接状态的切换控制,以使热源侧热交换器与压缩机的排出侧连接而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发挥作用。另外,控制部进行连接状态的切换控制,以使吸引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和排出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均与压缩机的吸引侧连接。
由此,在接收到规定信号时,可自动地从用于进行冷暖自动运行的制冷剂回路的连接状态切换成用于进行与制冷剂量相关的判定的制冷剂回路的连接状态。
第8发明的空调装置是在第7发明的空调装置中,热源侧热交换器包括: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以及与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并列连接的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截止阀包括:在热源侧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运行时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上配置在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下游侧的第一截止阀、以及配置在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下游侧的第二截止阀。制冷剂检测部包括:进行与积存在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上的第一截止阀上游侧的制冷剂的量相关的检测的第一制冷剂检测部、以及进行与积存在第二截止阀上游侧的制冷剂的量相关的检测的第二制冷剂检测部。另外,还包括阀,该阀包括:在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上配置在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上游侧的第一阀、以及在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上配置在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上游侧的第二阀。控制部进行如下控制:在第一检测部检测到积存了第一规定制冷剂量的制冷剂的时刻和第二检测部检测到积存了第二规定制冷剂量的制冷剂的时刻中,将在较早的时刻检测到积存了规定制冷剂量的阀先关闭。
此处,在并列设置有多个热源侧热交换器时的制冷剂量的判定运行中,控制部进行如下控制:按各热源侧热交换器中检测到规定制冷剂量的顺序将对应的阀关闭。因此,不会在各热源侧热交换器中积存超过规定制冷剂量的液体制冷剂。
由此,即使多个热源侧热交换器中的液体制冷剂的积存状态欲产生波动,也可在各热源侧热交换器中分别积存规定制冷剂量。
第9发明的空调装置是在第7发明的空调装置中,热源侧热交换器包括: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以及与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并列连接的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截止阀包括:在热源侧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运行时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上配置在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下游侧的第一截止阀、以及配置在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下游侧的第二截止阀。制冷剂检测部包括:进行与积存在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上的第一截止阀上游侧的制冷剂的量相关的检测的第一制冷剂检测部、以及进行与积存在第二截止阀上游侧的制冷剂的量相关的检测的第二制冷剂检测部。另外,还包括阀,该阀包括:在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上配置在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上游侧的第一阀、以及在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上配置在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上游侧的第二阀。控制部进行如下控制:对第一阀和第二阀的开度的比例进行调节,以使第一检测部检测到积存了第一规定制冷剂量的制冷剂的时刻和第二检测部检测到积存了第二规定制冷剂量的制冷剂的时刻大致同时。
此处,在并列设置有多个热源侧热交换器时的制冷剂量的判定运行中,控制部进行如下控制:对第一阀和第二阀的开度的比例进行调节,以可检测到各热源侧热交换器同时积存各规定制冷剂量。因此,可朝各热源侧热交换器供给与规定制冷剂量的比例对应的制冷剂。
由此,即使多个热源侧热交换器中的液体制冷剂的积存状态欲产生波动,也可在各热源侧热交换器中分别积存规定制冷剂量。
第10发明的空调装置是在第6发明至第9发明的任一个空调装置中,还包括热气体旁通回路,该热气体旁通回路将压缩机的排出侧与压缩机的吸引侧彼此连接,并具有开闭机构。
在进行制冷剂量的判定运行时,从压缩机朝热源侧热交换器供给制冷剂的速度可能会超过气体制冷剂在热源侧热交换器中冷凝的速度。
对此,此处设置热气体旁通回路,从而即使供给了无法在热源侧热交换器中完全冷凝的气体制冷剂,也可通过将热气体旁通回路的开闭机构打开,将未完全冷凝的制冷剂朝压缩机的吸引侧引导,使其再次进行循环。
由此,可使热源侧热交换器的冷凝速度与气体制冷剂供给速度协调。
另外,例如即使压缩机排出侧的配管是耐压强度不足的廉价配管,也可利用热气体旁通回路来避免排出侧成为异常的高压状态,可提高可靠性。
第11发明的空调装置是在第10发明的空调装置中,压缩机包括:第一压缩机、以及与第一压缩机并列连接并可单独进行运行控制的第二压缩机。热气体旁通回路将第一压缩机及第二压缩机的排出侧与第一压缩机及第二压缩机的吸引侧彼此连接。
此处,第一压缩机的排出侧和吸引侧以及第二压缩机的排出侧和吸引侧均与热气体旁通回路连通,即使增加循环量也可避免破裂等,可应对第一压缩机和第二压缩机的容量变化。因此,无论是第一压缩机还是第二压缩机,对于任一个压缩机,均可在维持运转状况的状态下进行制冷剂量的判定。因此,即使使用多台压缩机,通过在制冷剂量判定时防止出现停止的压缩机,也可抑制因制冷剂在处在运转中且冷冻机油为高温高压状态的压缩机的冷冻机油中的溶解度与制冷剂在处在停止中且冷冻机油为低温低压状态的压缩机的冷冻机油中的溶解度的差异而产生的判定误差。
由此,通过抑制溶解在冷冻机油中的制冷剂量的变化,可提高制冷剂量的判定精度。
发明效果
在第1发明的空调装置中,在简化用于进行与制冷剂量相关的判定的条件的同时,可进行适当制冷剂量的判定。
在第2发明的空调装置中,可自动地判断存在于制冷剂回路中的制冷剂的过多或不足。
在第3发明的空调装置中,在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中,可使准确量的制冷剂密闭,从而可减少制冷剂回路中因减压而几乎不存在制冷剂的部分(产生判定误差的部分),提高判定精度。
在第4发明的空调装置中,在连接有多个热源单元时,可进行运行控制,调节成使各热源单元中分别积存规定量制冷剂。
在第5发明的空调装置中,可防止在使连接的多个热源单元中的一部分停止后积存到热源单元中的制冷剂回流。
在第6发明的空调装置中,即使是具有可进行制冷供暖同时运行的制冷剂回路的空调装置,也可通过对积存在截止阀上游侧的液体制冷剂量进行检测,在简单的运行条件下进行判定精度较高的制冷剂量判定。
在第7发明的空调装置中,在接收到规定信号时,可自动地从用于进行冷暖自动运行的制冷剂回路的连接状态切换成用于进行与制冷剂量相关的判定的制冷剂回路的连接状态。
在第8发明的空调装置中,即使多个热源侧热交换器中的液体制冷剂的积存状态欲产生波动,也可在各热源侧热交换器中分别积存规定制冷剂量。
在第9发明的空调装置中,即使多个热源侧热交换器中的液体制冷剂的积存状态欲产生波动,也可在各热源侧热交换器中分别积存规定制冷剂量。
在第10发明的空调装置中,可使热源侧热交换器的冷凝速度与气体制冷剂供给速度协调。
在第11发明的空调装置中,通过抑制溶解在冷冻机油中的制冷剂量的变化,可提高制冷剂量的判定精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室外热交换器的概略图。
图3是表示积存在室外热交换器内的制冷剂的概念图。
图4是空调装置的控制方框图。
图5是表示在制冷剂回路内流动的制冷剂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6是适当制冷剂量填充运行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将室外膨胀阀关闭而使制冷剂积存在室外热交换器内的形态的图。
图8是表示将制冷剂回收到室外热交换器中时制冷剂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9是表示室外热交换器的另一例的图。
图10是第2实施方式的设有多个室外热交换器的空调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11是另一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12是第3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13是第3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中室内单元进行制冷-制冷运行时的概略图。
图14是第3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中室内单元进行供暖-供暖运行时的概略图。
图15是第3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中室内单元进行制冷-供暖运行时的概略图。
图16是第3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中室内单元进行供暖-制冷运行时的概略图。
图17是第3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中在制冷剂自动填充运行、制冷剂量判定运行中进行液温恒定控制时的概略图。
图18是第3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中在制冷剂自动填充运行、制冷剂量判定运行中将液体制冷剂积存在室外热交换器内时的概略图。
图19是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A)的空调装置中在制冷剂自动填充运行、制冷剂量判定运行中将液体制冷剂积存在室外热交换器内时的概略图。
图20是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B)的空调装置中在制冷剂自动填充运行、制冷剂量判定运行中将液体制冷剂积存在室外热交换器内时的概略图。
(符号说明)
1空调装置
2室外单元(热源单元)
4、5室内单元(利用单元)
6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制冷剂连通配管)
7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制冷剂连通配管)
7d排出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
7s吸引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
10制冷剂回路
21压缩机
23室外热交换器(热源侧热交换器)
41、51室内膨胀阀(利用侧膨胀机构)
42、52室内热交换器(利用侧热交换器)
43、53室内风扇(送风风扇)
69开闭阀
98接收部
99开闭阀
400空调装置
421第二压缩机
422三通阀(旁通连通切换装置)
424室外配管(热源侧制冷剂配管)
427旁通配管(旁通机构)
HPS热气体旁通回路
SV4d排出气体开闭阀(第一切换装置)
SV4s吸引气体开闭阀(第一切换装置)
SV5d排出气体开闭阀(第二切换装置)
SV5s吸引气体开闭阀(第二切换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空调装置的实施方式。
(1)空调装置的结构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的概略结构图。空调装置1是通过进行蒸气压缩式的制冷循环运行对大楼等的室内进行制冷、供暖的装置。空调装置1主要包括:一个作为热源单元的室外单元2;与其并列连接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两个)作为利用单元的室内单元4、5;以及将室外单元2和室内单元4、5彼此连接的作为制冷剂连通配管的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6和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7。即,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的蒸气压缩式的制冷剂回路10由室外单元2、室内单元4、5以及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6和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7连接而成。
<室内单元>
室内单元4、5通过埋入大楼等的室内的顶棚中或从顶棚吊下等、或者挂设在室内的壁面上等进行设置。室内单元4、5通过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6和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7与室外单元2连接,构成制冷剂回路10的一部分。
下面说明室内单元4、5的结构。室内单元4与室内单元5结构相同,因此,此处仅说明室内单元4的结构,至于室内单元5的结构,分别标注50号段的符号来代替表示室内单元4各部分的40号段的符号,省略各部分的说明。
室内单元4主要具有构成制冷剂回路10的一部分的室内侧制冷剂回路10a(在室内单元5中是室内侧制冷剂回路10b)。该室内侧制冷剂回路10a主要具有:作为膨胀机构的室内膨胀阀41、以及作为利用侧热交换器的室内热交换器42。
在本实施方式中,室内膨胀阀41是为了对在室内侧制冷剂回路10a内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进行调节等而与室内热交换器42的液体侧连接的电动膨胀阀。
在本实施方式中,室内热交换器42是由传热管和许多翅片构成的交叉翅片式的翅片管式热交换器,是在制冷运行时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作用而对室内空气进行冷却、在供暖运行时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发挥作用而对室内空气进行加热的热交换器。
在本实施方式中,室内单元4具有作为送风风扇的室内风扇43,该室内风扇43用于将室内空气吸入单元内,使其在室内热交换器42中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之后将其作为供给空气朝室内供给。室内风扇43是可改变朝室内热交换器42供给的空气的风量的风扇,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受由直流风扇电动机构成的电动机43m驱动的离心风扇或多叶片风扇等。
在室内单元4内设有各种传感器。在室内热交换器42的液体侧设有对制冷剂的温度(即与供暖运行时的冷凝温度或制冷运行时的蒸发温度对应的制冷剂温度)进行检测的液体侧温度传感器44。在室内热交换器42的气体侧设有对制冷剂的温度进行检测的气体侧温度传感器45。在室内单元4的室内空气的吸入口侧设有对流入室内单元中的室内空气的温度(即室内温度)进行检测的室内温度传感器46。在本实施方式中,液体侧温度传感器44、气体侧温度传感器45和室内温度传感器46由热敏电阻构成。室内单元4具有对构成室内单元4的各部分的动作进行控制的室内侧控制部47。室内侧控制部47具有为了控制室内单元4而设置的微型计算机和存储器等,可与用于个别地操作室内单元4的遥控器(未图示)之间进行控制信号等的交换,或与室外单元2之间通过传输线8a进行控制信号等的交换。
<室外单元>
室外单元2设置在大楼等的室外,通过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6和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7与室内单元4、5连接,在与室内单元4、5之间构成制冷剂回路10。
下面说明室外单元2的结构。室外单元2主要具有构成制冷剂回路10的一部分的室外侧制冷剂回路10c。该室外侧制冷剂回路10c主要具有:压缩机21、四通切换阀22、作为热源侧热交换器的室外热交换器23、作为膨胀机构的室外膨胀阀38、蓄能器24、作为温度调节机构的过冷却器25、液体侧截止阀26和气体侧截止阀27。
压缩机21是可改变运行容量的压缩机,在本实施方式中是由电动机21m驱动的容积式压缩机,该电动机21m的转速由变换器来控制。
四通切换阀22是用于切换制冷剂流方向的阀,在制冷运行时,为了使室外热交换器23作为被压缩机21压缩的制冷剂的冷凝器发挥作用并使室内热交换器42、52作为在室外热交换器23内冷凝的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作用,可将压缩机21的排出侧和室外热交换器23的气体侧连接并将压缩机21的吸入侧(具体而言是蓄能器24)和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7侧连接(参照图1中的四通切换阀22的实线),在供暖运行时,为了使室内热交换器42、52作为被压缩机21压缩的制冷剂的冷凝器发挥作用并使室外热交换器23作为在室外热交换器42、52内冷凝的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作用,可将压缩机21的排出侧和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7侧连接并将压缩机21的吸入侧和室外热交换器23的气体侧连接(参照图1中的四通切换阀22的虚线)。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室外热交换器23是所谓的翅片管式热交换器,具有:集管11、分支毛细管12、以及将该集管11和分支毛细管12彼此空开间隔地大致并行连接的多个扁平管13。应用本发明的制冷剂回路的热交换器并不局限于这种翅片管式的热交换器,例如也可以是壳管式热交换器或板型热交换器等(例如参照图9)。该室外热交换器23是通过与由室外风扇28供给来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在制冷运行时作为使从集管11流入的气体制冷剂液化的冷凝器发挥作用、在供暖运行时作为使从分支毛细管12流入的液体制冷剂气化的蒸发器发挥作用的热交换器。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其气体侧与压缩机21和四通切换阀22侧连接,其液体侧与室外膨胀阀38和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6侧连接。
如图2及图3所示,在室外热交换器23的侧面上设有对冷凝后的液体制冷剂的量进行检测的液面检测传感器39。液面检测传感器39是用于对积存在室外热交换器23内的液体制冷剂的量进行检测的传感器,由管状检测部件构成。此处,例如如图3所示,在制冷运行时,从压缩机21流入的高温气体制冷剂通过在室外热交换器23内与由室外风扇28供给来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而产生显热变化,在维持气态的状态下冷却至外部气体温度左右。之后,气体制冷剂通过与由室外风扇28供给来的空气继续热交换而产生潜热变化,在保持温度一定的状态下冷凝,经气液两相状态而成为液体制冷剂。液面检测传感器39将制冷剂以气态存在的区域和以液态存在的区域彼此间的边界作为液面进行检测。此处,液面检测传感器39并不局限于上述的管状检测部件,例如也可以是对积存在室外热交换器23内的液体制冷剂的量进行检测的、由沿着室外热交换器23的高度方向配置在多个部位上的热敏电阻构成的传感器,并如上所述地将温度比外部气体温度高的气体制冷剂的过热状态部分和温度与外部气体温度大致相同的液体制冷剂的部分彼此间的边界作为液面进行检测。
在本实施方式中,室外膨胀阀38是为了对在室外侧制冷剂回路10c内流动的制冷剂的压力和流量等进行调节而与室外热交换器23的液体侧连接的电动膨胀阀,可成为完全关闭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室外单元2具有作为送风风扇的室外风扇28,该室外风扇28用于将室外空气吸入到单元内,使其在室外热交换器23内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之后将其向室外排出。该室外风扇28是可改变朝室外热交换器23供给的空气的风量的风扇,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受由直流风扇电动机构成的电动机28m驱动的螺旋桨风扇等。
蓄能器24连接在四通切换阀22与压缩机21之间,是可以储藏因室内单元4、5的运行负载的变动等而在制冷剂回路10内产生的剩余制冷剂的容器。
在本实施方式中,过冷却器25为双重管式热交换器,是为了对在室外热交换器23内冷凝后被送往室内膨胀阀41、51的制冷剂进行冷却而设置的。在本实施方式中,过冷却器25连接在室外膨胀阀38与液体侧截止阀26之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有作为过冷却器25的冷却源的旁通制冷剂回路61。在下面的说明中,为了方便而将制冷剂回路10中除旁通制冷剂回路61以外的部分称作主制冷剂回路。
旁通制冷剂回路61以使从室外热交换器23送往室内膨胀阀41、51的制冷剂的一部分从主制冷剂回路分流而返回压缩机21的吸入侧的形态与主制冷剂回路连接。具体而言,旁通制冷剂回路61具有:以使从室外膨胀阀38送往室内膨胀阀41、51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与过冷却器25之间的位置上分流的形态连接的分支回路64、以及以从过冷却器25的靠近旁通制冷剂回路侧的出口朝压缩机21的吸入侧返回的形态与压缩机21的吸入侧连接的汇流回路65。在分支回路64上设有旁通膨胀阀62,该旁通膨胀阀62用于对在旁通制冷剂回路61内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进行调节。此处,旁通膨胀阀62由电动膨胀阀构成。由此,从室外热交换器23送往室内膨胀阀41、51的制冷剂在过冷却器25内被由旁通膨胀阀62减压后的、在旁通制冷剂回路61内流动的制冷剂冷却。即,过冷却器25通过旁通膨胀阀62的开度调节来进行能力控制。
液体侧截止阀26和气体侧截止阀27是设在与外部设备、配管(具体而言是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6和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7)之间的连接口上的阀。液体侧截止阀26与室外热交换器23连接。气体侧截止阀27与四通切换阀22连接。
在室外单元2上,除了上述的液面检测传感器39之外,还设有各种传感器。具体而言,在室外单元2上设有:对压缩机21的吸入压力进行检测的吸入压力传感器29、对压缩机21的排出压力进行检测的排出压力传感器30、对压缩机21的吸入温度进行检测的吸入温度传感器31、以及对压缩机21的排出温度进行检测的排出温度传感器32。吸入温度传感器31设在蓄能器24与压缩机21之间的位置上。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上设有对在室外热交换器23内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即与制冷运行时的冷凝温度或供暖运行时的蒸发温度对应的制冷剂温度)进行检测的热交换温度传感器33。在室外热交换器23的液体侧设有对制冷剂的温度Tco进行检测的液体侧温度传感器34。在过冷却器25的靠近主制冷剂回路侧的出口设有对制冷剂的温度(即液体管道温度)进行检测的液体管道温度传感器35。在旁通制冷剂回路61的汇流回路65上设有旁通温度传感器63,该旁通温度传感器63用于对从过冷却器25的靠近旁通制冷剂回路侧的出口流过的制冷剂的温度进行检测。在室外单元2的室外空气的吸入口侧设有对流入单元内的室外空气的温度(即室外温度)进行检测的室外温度传感器36。在本实施方式中,吸入温度传感器31、排出温度传感器32、热交换温度传感器33、液体侧温度传感器34、液体管道温度传感器35、室外温度传感器36和旁通温度传感器63由热敏电阻构成。室外单元2具有对构成室外单元2的各部分的动作进行控制的室外侧控制部37。室外侧控制部37具有为了进行室外单元2的控制而设置的微型计算机、存储器、和控制电动机21m的变换器回路等,可通过传输线8a与室内单元4、5的室内侧控制部47、57之间进行控制信号等的交换。即,由室内侧控制部47、57、室外侧控制部37和将控制部37、47、57彼此连接的传输线8a来构成对空调装置1整体进行运行控制的控制部8。
如图4所示,控制部8连接成可以接收各种传感器29~36、39、44~46、54~56、63的检测信号的状态,并连接成可以基于这些信号等来控制各种设备和阀21、22、28m、38、41、43m、51、53m、62的状态。如图4所示,控制部8连接着存储器19,在进行各种控制时对存储在存储器19内的数据进行读取。此处,作为存储在存储器19内的数据,例如有已考虑了在建筑物中施工后的配管长度等的每一空调装置1的制冷剂回路10的适当制冷剂量数据等。如后所述,在进行制冷剂自动填充运行或制冷剂泄漏检测运行时,控制部8读出这些数据,使适当量的制冷剂填充到制冷剂回路10中。除了该适当制冷剂量数据(适当制冷剂量Z)之外,在存储器19内还存储有液体管道确定制冷剂量数据(液体管道确定制冷剂量Y)和室外热交换收集制冷剂量数据(室外热交换收集制冷剂量X),且满足Z=X+Y的关系。此处,液体管道确定制冷剂量Y是指在后述运行中在下述部分内密封有一定温度的液体制冷剂时固定在该部分内的制冷剂量,所述部分是指:从室外热交换器23的下游侧经由室外膨胀阀38、过冷却器25和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6到室内膨胀阀41、51为止的部分;以及从室外膨胀阀38下游的分支部分到旁通膨胀阀62为止的部分(不过,从室外膨胀阀38至过冷却器25的部分的容积被设计成较小,对判定误差的影响小)。室外热交换收集制冷剂量X是从适当制冷剂量Z中减去液体管道确定制冷剂量Y而得到的制冷剂量。在存储器19内还存储有可根据室外热交换器23的液面数据计算出从室外膨胀阀38到室外热交换器23中积存的制冷剂量的关系式。
在控制部8上连接有由LED等构成的警报显示部9,该警报显示部9用于报知在后述的制冷剂泄漏检测运行中检测到制冷剂泄漏。此处,图4是空调装置1的控制方框图。
<制冷剂连通配管>
制冷剂连通配管6、7是在将空调装置1设置于大楼等设置场所时在现场进行施工的制冷剂配管,可根据设置场所和室外单元与室内单元之间的组合等设置条件而使用各种长度和管径的配管。因此,例如在新设置空调装置时,需要对空调装置1填充与制冷剂连通配管6、7的长度或管径等设置条件对应的适当量的制冷剂。
如上所述,室内侧制冷剂回路10a、10b、室外侧制冷剂回路10c以及制冷剂连通配管6、7连接而构成空调装置1的制冷剂回路10。在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中,利用由室内侧控制部47、57和室外侧控制部37构成的控制部8,通过四通切换阀22在制冷运行和供暖运行之间切换运行,并根据各室内单元4、5的运行负载对室外单元2和室内单元4、5的各设备进行控制。
(2)空调装置的动作
下面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的动作。
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的运行模式,包括:根据各室内单元4、5的运行负载来控制室外单元2和室内单元4、5的构成设备的通常运行模式;在空调装置1的构成设备设置之后等进行试运行时对制冷剂回路10填充适当量的制冷剂的适当制冷剂量自动填充运行模式;以及在这种试运行结束并开始通常运行之后对制冷剂回路10有无制冷剂泄漏进行判定的制冷剂泄漏检测运行模式。
下面说明空调装置1在各运行模式下的动作。
<通常运行模式>
(制冷运行)
首先参照图1和图3来说明通常运行模式下的制冷运行。
在制冷运行时,四通切换阀22处于图1中的实线所示的状态,即成为压缩机21的排出侧与室外热交换器23的气体侧连接、且压缩机21的吸入侧通过气体侧截止阀27和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7与室内热交换器42、52的气体侧连接的状态。此处,室外膨胀阀38和旁通膨胀阀62处于全开状态,液体侧截止阀26和气体侧截止阀27也处于打开状态。
当在该制冷剂回路10的状态下启动压缩机21、室外风扇28和室内风扇43、53时,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被压缩机21吸入并压缩成为高压的气体制冷剂。之后,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四通切换阀22被送往室外热交换器23,与由室外风扇28供给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冷凝成高压的液体制冷剂。接着,该高压的液体制冷剂流过室外膨胀阀38而流入过冷却器25内,与在旁通制冷剂回路61内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从而被进一步冷却成为过冷状态。此时,在室外热交换器23内冷凝的高压液体制冷剂的一部分向旁通制冷剂回路61分流,并在被旁通膨胀阀62减压后返回压缩机21的吸入侧。此处,流过旁通膨胀阀62的制冷剂被减压至接近压缩机21的吸入压力,因而其一部分蒸发。另外,从旁通制冷剂回路61的旁通膨胀阀62的出口朝压缩机21的吸入侧流动的制冷剂流过过冷却器25,与从主制冷剂回路侧的室外热交换器23被送往室内单元4、5的高压液体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接着,成为过冷状态的高压液体制冷剂经由液体侧截止阀26和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6被送往室内单元4、5。
该被送往室内单元4、5的高压液体制冷剂在被室内膨胀阀41、51减压至接近压缩机21的吸入压力而成为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后被送往室内热交换器42、52,在室内热交换器42、52内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蒸发成低压的气体制冷剂。
该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7被送往室外单元2,并经由气体侧截止阀27和四通切换阀22而流入蓄能器24内。接着,流入蓄能器24内的低压气体制冷剂再次被压缩机21吸入。此处,进行制冷运行时制冷剂回路10的制冷剂的分布状态如图5所示,制冷剂以液态、气液两相状态、气态各状态分布。具体而言,以室外膨胀阀38的上游侧且是室外热交换器23的下游侧为基点,主制冷剂回路的包括过冷却器25和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6在内到室内膨胀阀41、51的上游侧为止的部分以及到旁通膨胀阀62的上游侧为止的部分充满了液态的制冷剂。从室内膨胀阀41、51到室内热交换器42、52的下游侧为止的部分、从旁通膨胀阀62到过冷却器25的旁通制冷剂回路61的下游侧为止的部分、以及室外热交换器23的上游侧部分充满了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制冷剂回路10的其它部分、即以室内热交换器42、52的上游侧为基点的主制冷剂回路的包括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7的部分、以旁通制冷剂回路61的过冷却器25的上游侧为基点的包括旁通制冷剂回路61的下游侧的部分、包括蓄能器24、压缩机21在内到室外热交换器23的下游侧为止的部分充满了气体制冷剂。
在通常的制冷运行中,制冷剂以这样的分布分布在制冷剂回路10内,但在后述的适当制冷剂量自动填充运行和制冷剂泄漏检测运行的制冷运行中,则成为液体制冷剂被收集在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6和室外热交换器23中的分布。
(供暖运行)
下面说明通常运行模式下的供暖运行。
在供暖运行时,四通切换阀22处于图1中的虚线所示的状态,即成为压缩机21的排出侧通过气体侧截止阀27和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7而与室内热交换器42、52的气体侧连接、且压缩机21的吸入侧与室外热交换器23的气体侧连接的状态。为了将流入室外热交换器23内的制冷剂减压至可在室外热交换器23内进行蒸发的压力(即蒸发压力)而对室外膨胀阀38进行开度调节。液体侧截止阀26和气体侧截止阀27处于打开状态。对室内膨胀阀41、51进行开度调节,以使室内热交换器42、52出口处的制冷剂的过冷度稳定。在本实施方式中,室内热交换器42、52出口处的制冷剂的过冷度通过将用排出压力传感器30检测出的压缩机21的排出压力换算成与冷凝温度对应的饱和温度值、并从该制冷剂的饱和温度值中减去用液体侧温度传感器44、54所检测出的制冷剂温度值来进行检测。另外,旁通膨胀阀62被关闭。
当在该制冷剂回路10的状态下启动压缩机21、室外风扇28和室内风扇43、53时,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即被压缩机21吸入并压缩成为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并经由四通切换阀22、气体侧截止阀27和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7被送往室内单元4、5。
接着,被送往室内单元4、5的高压气体制冷剂在室内热交换器42、52内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冷凝成高压的液体制冷剂,之后,当流过室内膨胀阀41、51时,与室内膨胀阀41、51的阀开度对应地被减压。
该流过室内膨胀阀41、51后的制冷剂经由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6被送往室外单元2,并经由液体侧截止阀26、过冷却器25和室外膨胀阀38而被进一步减压,之后,流入室外热交换器23内。接着,流入室外热交换器23内的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与由室外风扇28供给来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成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并经由四通切换阀22流入蓄能器24内。然后,流入蓄能器24内的低压气体制冷剂再次被压缩机21吸入。
在如上所述的通常运行模式下的运行控制由控制部8(更具体而言是将室内侧控制部47、57、室外侧控制部37以及将控制部37、47、57彼此连接的传输线8a)来进行,该控制部8进行包括制冷运行和供暖运行在内的通常运行,作为通常运行控制装置发挥作用。
<适当制冷剂量自动填充运行模式>
此处,说明适当制冷剂量自动填充运行模式。
适当制冷剂量自动填充运行模式是在空调装置1的构成设备的设置后等的试运行时进行的运行模式,自动地对制冷剂回路10填充与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6和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7的容积对应的适当的制冷剂量。
首先,将室外单元2的液体侧截止阀26和气体侧截止阀27打开,使被预先填充到室外单元2中的制冷剂充满制冷剂回路10内。
接着,进行适当制冷剂量自动填充运行的操作者将追加填充用的制冷剂储气瓶15与制冷剂回路10的填充电磁阀17连接。由此,填充电磁阀17通过填充配管16成为与压缩机21的吸引侧连通的状态,成为可对制冷剂回路10填充制冷剂的状态。该填充电磁阀17与室外侧控制部37连接,通过控制阀的开度,可对来自制冷剂储气瓶15的填充量进行控制,在将制冷剂储气瓶15与填充电磁阀17连接的阶段,填充电磁阀17处于关闭状态。
制冷剂回路中的填充点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设置填充时可从气体侧截止阀27附近进行填充的维修端口。此处的填充电磁阀17既可以是只能进行开闭的电磁阀,也可以是还能进行流量调整的电动阀。
接着,当操作者对控制部8直接或通过遥控器(未图示)等发出开始适当制冷剂量自动填充运行的指令时,由控制部8进行图6所示的步骤S11~步骤S17的处理。此处,图6是适当制冷剂量自动填充运行的流程图。下面依次说明各步骤。
在步骤S11中,控制部8在制冷剂储气瓶15与填充电磁阀17的连接已结束的阶段使填充电磁阀17全开。
在步骤S12中,控制部8进行与上述通常运行模式下的制冷运行相同的运行。即,室外单元2的四通切换阀22处于图1中的实线所示的状态,且室内单元4、5的室内膨胀阀41、51和室外膨胀阀38成为打开状态,压缩机21、室外风扇28和室内风扇43、53启动,对室内单元4、5全部进行强制的制冷运行。由此,通过填充电磁阀17和填充配管16,将封入制冷剂储气瓶15内的制冷剂积极地朝制冷剂回路10填充。
另外,在步骤S12中,控制部8在进行上述制冷运行的同时进行液温恒定控制。在该液温恒定控制中,进行冷凝压力控制和液体管道温度控制。
在冷凝压力控制中,对由室外风扇28朝室外热交换器23供给的室外空气的风量进行控制,以使室外热交换器23中的制冷剂的冷凝压力稳定。由于冷凝器中的制冷剂的冷凝压力因室外温度的影响而大幅度变化,因此利用电动机28m对从室外风扇28朝室外热交换器23供给的室内空气的风量进行控制。因此,室外热交换器23中的制冷剂的冷凝压力稳定,在冷凝器内流动的制冷剂的状态变得稳定。由此,高压的液体制冷剂便会在从室外热交换器23到室内膨胀阀41、51为止的包括室外膨胀阀38、过冷却器25的靠近主制冷剂回路侧的部分和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6在内的流路以及从室外热交换器23到旁通制冷剂回路61的旁通膨胀阀62为止的流路中流动。因此,从室外热交换器23到室内膨胀阀41、51和旁通膨胀阀62为止的部分中的制冷剂的压力也变得稳定,成为用液体制冷剂密封而稳定的状态。另外,在冷凝压力的控制中,使用由排出压力传感器30检测出的压缩机21的排出压力、或者由热交温度传感器33检测出的在室外热交换器23内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
在液体管道温度控制中,对过冷却器25的能力进行控制,以使从过冷却器25送往室内膨胀阀41、51的制冷剂的温度稳定。由此,可使从过冷却器25至室内膨胀阀41、51的包括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6在内的制冷剂配管内的制冷剂密度变得稳定。此处,过冷却器25的能力控制是对在旁通制冷剂回路61内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进行增减以使由液体管道温度传感器35进行检测的制冷剂的温度稳定的控制。由此,可对在过冷却器25的主制冷剂回路侧流动的制冷剂与在旁通制冷剂回路侧流动的制冷剂之间的交换热量进行调节。另外,通过控制部8对旁通膨胀阀62的开度进行调节来增减在该旁通制冷剂回路61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
在步骤S13中,控制部8通过进行上述步骤S12中的液温恒定控制,来判断液温是否已稳定。此处,在判断为液温已稳定时,朝步骤S14转移。另一方面,在判断为液温尚未稳定时,返回步骤S12,继续进行液温恒定控制。
接着,在通过液温恒定控制将液温控制成稳定时,图5中涂黑表示的制冷剂回路10的液体部分,即从室外热交换器23的下游侧经由室外膨胀阀38、过冷却器25和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6到室内膨胀阀41、51为止的部分以及从室外膨胀阀38下游的分支部分到旁通膨胀阀62为止的部分被一定温度的液体制冷剂稳定地密封。由此,可在图5所示的涂黑部分始终在保持被存储在存储器19内的液体管道确定制冷剂量Y的制冷剂量的状态下稳定地进行制冷剂回路10的制冷运行。
在步骤S14中,在确认液温已稳定后,控制部8将室内膨胀阀41、51关闭,将旁通膨胀阀关闭,并将室外膨胀阀38关闭。由此,可在保持液体管道确定制冷剂量Y的制冷剂量的状态下停止制冷剂的循环,使准确的液体管道确定制冷剂量Y的制冷剂停留在上述部分中。另外,在将各膨胀阀关闭之后依然使压缩机21、室外风扇28的运行持续。由此,如图8所示,从室内膨胀阀41、51至压缩机21的吸引侧的部分被减压,逐渐成为在室内热交换器42、52、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7、蓄能器24中几乎不存在制冷剂的状态。另外,如图8所示,被从压缩机21的排出侧排出的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与由室外风扇28送来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气态的制冷剂液化,液体制冷剂积存在从室外膨胀阀38的上游侧到室外热交换器23的部分中(参照图7)。
此处,通过室外风扇28持续旋转,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持续进行与由室外风扇28送来的室外空气间的热交换。因此,首先是从压缩机21流入的高温气体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23内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在维持气态的状态下被冷却至外部气体温度左右(显热变化)。之后,气体制冷剂与室外空气继续进行热交换,在保持温度稳定的状态下冷凝,经气液两相状态成为液体制冷剂(潜热变化)。另外,由于制冷剂的循环停止,因此,实际上如图7所示,成为液态的制冷剂积存在从室外膨胀阀38的上游侧到室外热交换器23下方的部分中。
在步骤S15中,控制部8利用液面检测传感器39对积存在室外热交换器23内的制冷剂的液面进行检测。此处,液面检测传感器39将温度不随上述的潜热变化而变化的区域与温度随着显热变化而变化的区域彼此间的边界作为液体制冷剂的液面进行检测。由此,控制部8可通过将由液面检测传感器39得到液面的高度h(参照图7)代入存储在存储器19内的关系式中,来计算出积存在从室外膨胀阀38到室外热交换器23的部分中的制冷剂量。
在步骤S16中,控制部8对在上述步骤S15中计算出的制冷剂量是否达到存储在存储器19内的室外热交换收集制冷剂量X进行判断。此处,在未达到室外热交换收集制冷剂量X时,返回步骤S14,继续朝制冷剂回路10填充制冷剂。另一方面,在判断为已达到室外热交换收集制冷剂量X时,朝步骤S17转移。
在步骤S17中,控制部8因判断为已对制冷剂回路10填充了适当量的制冷剂,为停止从制冷剂储气瓶15朝制冷剂回路10填充制冷剂,将填充电磁阀17关闭。由此,可在制冷剂回路10中填充将液体管道确定制冷剂量Y和室外热交换收集制冷剂量X相加后得到的适当制冷剂量Z。接着,将填充电磁阀17关闭,拆下制冷剂储气瓶15,并结束适当制冷剂量自动填充运行。
<制冷剂泄漏检测运行模式>
下面说明制冷剂泄漏检测运行模式。
由于制冷剂泄漏检测运行模式与适当制冷剂量自动填充运行大致相同,因此仅对不同点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制冷剂泄漏检测运行模式是例如在定期(例如休息日和深夜等不必进行空气调节的时间段等)检测制冷剂是否意外地从制冷剂回路10泄漏到外部时进行的运行。
在制冷剂泄漏检测运行中,进行上述适当制冷剂量自动填充运行的流程图中除步骤S11和步骤S17以外的处理。
即,控制部8对制冷剂回路10进行制冷运行和液温恒定控制,在液温稳定后,将室内膨胀阀41、51、旁通膨胀阀62和室外膨胀阀38关闭,使液体管道确定制冷剂量Y确定。接着,通过持续进行制冷运行,使液体制冷剂积存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
此处,当由液面检测传感器39检测到的检测液面高度h在规定时间内维持不变时,控制部8将此时的液面高度h代入到存储在存储器19内的关系式中,计算出积存在从室外膨胀阀38到室外热交换器23的部分中的判定液体制冷剂量X’。此处,在计算出的判定液体制冷剂量X’上加上液体管道确定制冷剂量Y,根据是否成为适当制冷剂量Z,来判断制冷剂回路10中的制冷剂有无泄漏。
在液面高度h在规定时间内不变化而得到了液面高度h的数据后,迅速停止压缩机21的运行。由此,结束制冷剂泄漏检测运行。
此处的制冷剂泄漏检测的判定并不局限于如上所述的计算出判定液体制冷剂量X’的方法,例如,也可预先计算出与最佳制冷剂量对应的基准液面高度H并将其存储在存储器19内,从而不必进行如上所述的判定液体制冷剂量X’的计算,通过对检测到的检测液面高度h与作为指标的基准液面高度H进行直接比较,来进行制冷剂泄漏检测。
(3)空调装置的特征
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具有如下特征。
(A)在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中,在进行制冷运行时,制冷剂流被室外膨胀阀38切断,使液体制冷剂积存在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发挥作用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接着,通过进行液温恒定控制,可使从室外膨胀阀38到室内膨胀阀41、51和旁通膨胀阀62的部分用规定温度的液体制冷剂密封,将制冷剂量固定为液体管道确定制冷剂量Y。另一方面,在制冷剂运行中,通过压缩机21的驱动,制冷剂回路10的其它部分中的制冷剂的密度急剧减少而几乎消失。
由此,只需进行液温恒定控制,即可在简化判定用的条件的同时,可判断制冷剂量的过多或不足,以对制冷剂回路10填充适当制冷剂量和进行制冷剂泄漏检测。
例如,不再需要进行以往的将制冷剂回路10中压缩机21的吸引侧的压力控制成一定值等的控制。因此,与以往相比,可放宽用于进行适当制冷剂量自动填充和制冷剂泄漏检测运行的条件。另外,室内热交换器42、52不运行而只是被减压,因此,在进行适当制冷剂量自动填充和制冷剂泄漏检测运行时,也不会出现室内单元4、5冻结的情况。
(B)在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中,由于在使压缩机21持续运行的状态下将室内膨胀阀41、52和旁通膨胀阀62关闭,因此,不只是在室内热交换器42、52和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7中,连蓄能器24中也不会存在制冷剂。
因此,无论外部气体温度是何种状态,在蓄能器24中都几乎不会积存制冷剂。因此,可有效减小制冷剂量的检测误差。
(4)第2实施方式
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的制冷剂回路10是以室内侧制冷剂回路10a、10b、室外侧制冷剂回路10c和制冷剂连通配管6、7连接构成,且室外单元为一个。
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像下面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那样,采用并列包括多个室外单元的结构。
具体而言,如图10所示,例如是包括室外单元2和室外单元3这两个热源单元的空调装置200。
<室内单元>
室内单元4、5的结构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省略说明。
<室外单元>
室外单元2、3设置在大楼等的室外,通过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6和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7与室内单元4、5并列连接,与室内单元4、5之间构成制冷剂回路10。
室外单元2的结构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省略说明。
下面说明室外单元3的结构。室外单元3主要具有构成制冷剂回路10的一部分的室外侧制冷剂回路10d。该室外侧制冷剂回路10d主要具有:压缩机71、四通切换阀72、作为热源侧热交换器的室外热交换器73、作为膨胀机构的室外膨胀阀88、蓄能器74、作为温度调节机构的过冷却器75、液体侧截止阀76、以及气体侧截止阀77。
压缩机71是可改变运行容量的压缩机,在本实施方式中是由电动机71m驱动的容积式压缩机,该电动机71m的转速由变换器来控制。
四通切换阀72是用于切换制冷剂流方向的阀,在制冷运行时,为了使室外热交换器73作为被压缩机71压缩的制冷剂的冷凝器发挥作用并使室内热交换器42、52作为在室外热交换器73内冷凝的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作用,可将压缩机71的排出侧和室外热交换器73的气体侧连接并将压缩机71的吸入侧(具体而言是蓄能器74)和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7侧连接(参照图10中的四通切换阀22的实线),在供暖运行时,为了使室内热交换器42、52作为被压缩机71压缩的制冷剂的冷凝器发挥作用并使室外热交换器73作为在室外热交换器42、52内冷凝的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作用,可将压缩机71的排出侧和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7侧连接并将压缩机71的吸入侧和室外热交换器73的气体侧连接(参照图10中的四通切换阀22的虚线)。第2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73与图2所示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一样,是所谓的翅片管式热交换器,具有未图示的集管、分支毛细管和扁平管。应用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回路的热交换器并不局限于这种翅片管式的热交换器,例如也可以是壳管式热交换器或板型热交换器等(例如参照图9)。在室外热交换器73的侧面上也设有对冷凝后的液体制冷剂的量进行检测的液面检测传感器89。液面检测传感器89是用于对积存在室外热交换器73中的液体制冷剂的量进行检测的传感器,由管状检测部件构成。该液面检测传感器89与第1实施方式一样,将制冷剂以气态存在的区域和以液态存在的区域彼此间的边界作为液面进行检测。此处,液面检测传感器89例如也可以是对积存在室外热交换器73内的液体制冷剂的量进行检测的、由沿着室外热交换器73的高度方向配置在多部位上的热敏电阻构成的传感器,并将温度比外部气体温度高的气体制冷剂的过热状态部分和温度与外部气体温度大致相同的液体制冷剂的部分彼此间的边界作为液面进行检测。
在本实施方式中,室外膨胀阀88是为了对在室外侧制冷剂回路10d内流动的制冷剂的压力和流量等进行调节而与室外热交换器73的液体侧连接的电动膨胀阀,可成为完全关闭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室外单元3具有作为送风风扇的室外风扇78,该室外风扇78用于将室外空气吸入到单元内,使其在室外热交换器73内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之后将其向室外排出。该室外风扇78是可改变朝室外热交换器73供给的空气的风量的风扇,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受由直流风扇电动机构成的电动机78m驱动的螺旋桨风扇等。
蓄能器74连接在四通切换阀72与压缩机71之间,是可以积存因室内单元4、5的运行负载的变动等而在制冷剂回路10内产生的剩余制冷剂的容器。
在本实施方式中,过冷却器75为双重管式热交换器,是为了对在室外热交换器73内冷凝后被送往室内膨胀阀41、51的制冷剂进行冷却而设置的。在本实施方式中,过冷却器75连接在室外膨胀阀88与液体侧截止阀76之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有作为过冷却器75的冷却源的旁通制冷剂回路91。在下面的说明中,为了方便而将制冷剂回路10中除旁通制冷剂回路91以外的部分称作主制冷剂回路。
旁通制冷剂回路91以使从室外热交换器73送往室内膨胀阀41、51的制冷剂的一部分从主制冷剂回路分流而返回压缩机71的吸入侧的形态与主制冷剂回路连接。具体而言,旁通制冷剂回路71具有:以使从室外膨胀阀88送往室内膨胀阀41、51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在室外热交换器73与过冷却器75之间的位置上分流的形态连接的分支回路94、以及以从过冷却器75的靠近旁通制冷剂回路侧的出口朝压缩机71的吸入侧返回的形态与压缩机71的吸入侧连接的汇流回路95。在分支回路94上设有旁通膨胀阀92,该旁通膨胀阀92用于对在旁通制冷剂回路91内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进行调节。此处,旁通膨胀阀92由电动膨胀阀构成。由此,从室外热交换器73送往室内膨胀阀41、51的制冷剂在过冷却器75内被在由旁通膨胀阀92减压后的旁通制冷剂回路91内流动的制冷剂冷却。即,过冷却器75通过旁通膨胀阀92的开度调节来进行能力控制。
液体侧截止阀76和气体侧截止阀77是设在与外部设备、配管(具体而言是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6d和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7f)之间的连接口上的阀。液体侧截止阀76与室外热交换器73连接。气体侧截止阀77与四通切换阀72连接。
在室外单元3上除了上述的液面检测传感器89之外,还设有各种传感器。具体而言,在室外单元3上设有:对压缩机71的吸入压力进行检测的吸入压力传感器79、对压缩机71的排出压力进行检测的排出压力传感器80、对压缩机71的吸入温度进行检测的吸入温度传感器81、以及对压缩机71的排出温度进行检测的排出温度传感器82。吸入温度传感器81设在蓄能器74与压缩机71之间的位置上。在室外热交换器73上设有对在室外热交换器73内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即与制冷运行时的冷凝温度或供暖运行时的蒸发温度对应的制冷剂温度)进行检测的热交换温度传感器83。在室外热交换器73的液体侧设有对制冷剂的温度进行检测的液体侧温度传感器84。在过冷却器75的靠近主制冷剂回路侧的出口设有对制冷剂的温度(即液体管道温度)进行检测的液体管道温度传感器85。在旁通制冷剂回路91的汇流回路95上设有旁通温度传感器93,该旁通温度传感器93用于对从过冷却器75的靠近旁通制冷剂回路侧的出口流过的制冷剂的温度进行检测。在室外单元3的室外空气的吸入口侧设有对流入单元内的室外空气的温度(即室外温度)进行检测的室外温度传感器86。在本实施方式中,吸入温度传感器81、排出温度传感器82、热交换温度传感器83、液体侧温度传感器84、液体管道温度传感器85、室外温度传感器86和旁通温度传感器93由热敏电阻构成。室外单元3具有对构成室外单元3的各部分的动作进行控制的室外侧控制部87。室外侧控制部87具有为了进行室外单元3的控制而设置的微型计算机、存储器和控制电动机71m的变换器回路等,与室外侧控制部37一样,可通过传输线8a与室内单元4、5的室内侧控制部47、57之间进行控制信号等的交换。即,由室内侧控制部47、57、室外侧控制部37和室外侧控制部87、以及将控制部37、47、57彼此连接的传输线8a来构成对空调装置1整体进行运行控制的控制部8。
控制部8连接存储器19,在进行各种控制时对存储在存储器19内的数据进行读取。此处,作为存储在存储器19内的数据,例如有考虑了在建筑物中施工后的配管长度等的每一空调装置1的制冷剂回路10的适当制冷剂量数据等。如后所述,在进行制冷剂自动填充运行、制冷剂泄漏检测运行时,控制部8读出这些数据,使适当量的制冷剂填充到制冷剂回路10中。除了适当制冷剂量Z之外,在存储器19内还存储有液体管道确定制冷剂量Y、第一室外热交换收集制冷剂量X1和第二室外热交换收集制冷剂量X2,满足Z=X1+X2+Y的关系。此处,液体管道确定制冷剂量Y是指后述制冷运行中在下述部分内用一定温度的液体制冷剂密封时的制冷剂量的数据,所述部分是指:从室外热交换器23下游侧的第一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6c的部分、室外热交换器73下游侧的第二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6d的部分及从汇流部分经由下游侧的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6到室内膨胀阀41、51为止的部分;以及从室外膨胀阀38下游的分支部分到旁通膨胀阀62为止、从室外膨胀阀88下游的分支部分到旁通膨胀阀92为止的部分(从室外膨胀阀38至过冷却器25的部分的容积被设计成较小,对判定误差的影响小)。第一室外热交换收集制冷剂量X1和第二室外热交换收集制冷剂量X2是将从适当制冷剂量Z中减去液体管道确定制冷剂量Y后得到的制冷剂量按各室外单元2、3的容量分配而得到的量。在存储器19内还存储有室外热交换器23的液面与在后述运行中积存在从室外膨胀阀38到室外热交换器23的部分中的制冷剂量间的关系式。在存储器19内还存储有室外热交换器73的液面与在后述运行中积存在从室外膨胀阀88到室外热交换器73的部分中的制冷剂量间的关系式。
在控制部8上连接有由LED等构成的警报显示部9,该警报显示部9用于报知在后述的制冷剂泄漏检测运行中已检测到制冷剂泄漏。
<制冷剂连通配管>
制冷剂连通配管6、7是在将空调装置1设置于大楼等设置场所时在现场进行施工的制冷剂配管,可根据设置场所和室外单元与室内单元之间的组合等设置条件而使用各种长度和管径的配管。因此,例如在新设置空调装置时,需要对空调装置1填充与制冷剂连通配管6、7的长度或管径等设置条件对应的适当量的制冷剂。
如上所述,室内侧制冷剂回路10a、10b、室外侧制冷剂回路10c、10d以及制冷剂连通配管6、7连接而构成空调装置1的制冷剂回路10。此处,室外侧制冷剂回路10c和室外侧制冷剂回路10d与制冷剂连通配管6、7并列连接,通过第一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6c和第一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7c连接室外侧制冷剂回路10c,通过第二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6d和第二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7f连接室外侧制冷剂回路10d。在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中,利用由室内侧控制部47、57和室外侧控制部37、87构成的控制部8,通过四通切换阀22、72在制冷运行和供暖运行之间切换运行,并根据各室内单元4、5的运行负载对室外单元2、3和室内单元4、5的各设备进行控制。
<空调装置的动作>
下面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的动作。
作为第2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200的运行模式,包括:根据各室内单元4、5的运行负载来控制室外单元2、3和室内单元4、5的构成设备的通常运行模式;在空调装置200的构成设备设置之后等进行试运行时对制冷剂回路10填充适当量的制冷剂的适当制冷剂量自动填充运行模式;以及在这种试运行结束并开始通常运行之后对制冷剂回路10有无制冷剂泄漏进行判定的制冷剂泄漏检测运行模式。
此处,通常运行模式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省略说明。
<适当制冷剂量自动填充运行模式>
在第2实施方式的适当制冷剂量自动填充运行中,进行液温恒定控制,到将室内膨胀阀41、51关闭、将旁通膨胀阀62、92关闭、并将室外膨胀阀38、88关闭的阶段为止,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此处,制冷剂储气瓶15与填充电磁阀17、17’分别连接,填充配管16、16’与压缩机21、71的吸引侧分别连通,成为可对制冷剂回路10c、10d填充制冷剂的状态。
在第2实施方式中,之后在各室内单元2、3中继续进行制冷运行,使与各室外单元2、3的容量对应的量的液体制冷剂(X1、X2)分别积存到室外热交换器23和室外热交换器73中。此时,控制部8分别利用液面检测传感器39对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是否积存了所需量的制冷剂(第一室外热交换收集制冷剂量X1)作出判断,以及利用液面检测传感器89对在室外热交换器73中是否积存了所需量的制冷剂(第二室外热交换收集制冷剂量X2)作出判断。接着,使室外热交换器23和室外热交换器73中先被判断为已积存了所需量制冷剂的那一方的室外单元2、3的压缩机21、71停止。此处,如图10所示,在压缩机21与室外热交换器23之间设置有防止制冷剂朝压缩器21回流的单向阀69,在压缩机71与室外热交换器73之间设置有防止制冷剂朝压缩器71回流的单向阀99,因此,即使室外热交换器23、73中的任一个热交换器充满了所需制冷剂量而固定,且对应的压缩机21、71停止,也不会因另一处于可动状态的压缩机71、21而导致被固定的制冷剂回流。接着,当判断为在另一室外热交换器中已积存了所需量的制冷剂时,为了停止从制冷剂储气瓶15朝制冷剂回路10填充制冷剂,将填充电磁阀17关闭,且停止与该另一个热交换器对应的压缩机的运行,拆下制冷剂储气瓶15,并结束适当制冷剂量自动填充运行。
<制冷剂泄漏检测运行模式>
下面说明制冷剂泄漏检测运行模式。
由于制冷剂泄漏检测运行模式与适当制冷剂量自动填充运行大致相同,因此仅对不同点进行说明。
在第2实施方式的制冷剂泄漏检测运行中,进行上述适当制冷剂量自动填充运行中除制冷剂储气瓶15的安装等以外的处理。
即,控制部8对制冷剂回路10进行制冷运行和液温恒定控制,在液温稳定后,将室内膨胀阀41、51、旁通膨胀阀62、92和室外膨胀阀38、88关闭,使液体管道确定制冷剂量Y确定。接着,通过持续进行制冷运行,使液体制冷剂分别积存在室外热交换器23和室外热交换器73中。
此处,至于第一室外热交换收集制冷剂量X1,当由液面检测传感器39检测到的检测液面高度h在规定时间内维持不变时,控制部8将此时的液面高度h代入到存储在存储器19内的关系式中,计算出积存在从室外膨胀阀38到室外热交换器23的部分中的第一判定液体制冷剂量X1’。至于第二室外热交换收集制冷剂量X2,当由液面检测传感器89检测到的检测液面高度h在规定时间内维持不变时,控制部8将此时的液面高度h代入到存储在存储器19内的关系式中,计算出积存在从室外膨胀阀88到室外热交换器73的部分中的第二判定液体制冷剂量X2’。
此处,在计算出的第一判定液体制冷剂量X1’及第二判定液体制冷剂量X2’上加上液体管道确定制冷剂量Y,根据是否成为适当制冷剂量Z,来判断制冷剂回路10中的制冷剂有无泄漏。
在液面高度h在规定时间内不变化而得到了液面高度h的数据后,迅速停止压缩机21、71的运行。由此,结束制冷剂泄漏检测运行。
(5)第2实施方式的特征
在设有多个室外单元2、3的空调装置200中,也可进行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收集第一室外热交换收集制冷剂量X1、在室外热交换器73中收集第二室外热交换收集制冷剂量X2、且分别单独收集适当量的制冷剂的运行。
(6)第3实施方式
<第3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结构>
图12表示了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400的概略制冷剂回路410。
空调装置400是通过进行蒸气压缩式的制冷循环运行对大楼等的室内进行制冷、供暖的装置。
空调装置400主要包括:一个室外单元402;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两个)室内单元404、405;连接单元406、407;室外单元402;以及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6、排出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7d、吸引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7s。该空调装置400构成为可根据设置室内单元404、405的室内的各空气调节空间的要求进行制冷供暖同时运行,例如,在对某个空气调节空间进行制冷运行的同时,对其它空气调节空间进行供暖运行等。
在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400的制冷剂回路410中,室内单元404的室内膨胀阀41通过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6、464与室外单元402的室外热交换器23连接。室内单元405的室内膨胀阀51通过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6、465与室外单元402的室外热交换器23。分别连接有各室内单元404的室内膨胀阀41和室内单元405的室内膨胀阀51。室内单元404的室内热交换器42和连接单元406通过气体制冷剂连接配管74ds连接,室内单元405的室内热交换器52和连接单元407通过气体制冷剂连接配管75ds连接。连接单元406通过排出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7d、74d与室外单元402的压缩机21连接,连接单元407通过排出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7d、75d与室外单元402的压缩机21连接,连接单元406通过吸引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7s、74s与室外单元402的压缩机21连接,连接单元407通过吸引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7s、75s与室外单元402的压缩机21连接。另外,压缩机21和室外热交换器23通过室外配管424连接。如上所述地构成了空调装置400的制冷剂回路410。
<室内单元>
室内单元404、405通过埋入大楼等的室内的顶棚中或从顶棚吊下等、或者挂设在室内的壁面上等进行设置。室内单元404、405通过制冷剂连通配管6、7d、7s和连接单元406、407与室外单元402连接,构成制冷剂回路410的一部分。下面说明室内单元404、405的结构。室内单元404和室内单元405结构相同,因此,此处仅说明室内单元404的结构,至于室内单元405的结构,省略各部分的说明。
室内单元404主要包括:室内膨胀阀41、室内热交换器42、以及将该室内膨胀阀41和室内热交换器42彼此连接的室内配管444。在本实施方式中,室内膨胀阀41是为了对制冷剂的流量进行调节等而与室内热交换器42的室内配管444侧连接的电动膨胀阀。在本实施方式中,室内热交换器42是由传热管和许多翅片构成的交叉翅片式的翅片管式热交换器,进行制冷剂和室内空气的热交换。室内单元404包括室内风扇43和室内风扇电动机43m,可将室内空气吸入单元内,使室内空气与在室内热交换器42中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之后将其作为供给空气朝室内供给。
在室内单元404内设有各种传感器。在室内热交换器42的液体侧设有对液体制冷剂的温度进行检测的液体侧温度传感器(未图示),在室内热交换器42的气体侧设有对气体制冷剂的温度进行检测的气体侧温度传感器(未图示)。在室内单元404内还设有被吸入单元内的室内空气的温度进行检测的RA吸入温度传感器(未图示)。
室内单元404包括对室内膨胀阀41的开度和室内风扇电动机43m的转速等动作进行控制的室内侧控制部47。虽未图示,但室内侧控制部47通过通信线与各传感器和室内膨胀阀41、室内风扇电动机43m等连接,可对它们分别进行控制。该室内侧控制部47构成了空调装置400的控制部8的一部分,具有为了控制室内单元404而设置的微型计算机和存储器等,可与遥控器(未图示)之间进行控制信号等的交换,或与室外单元402之间进行控制信号等的交换。如上所述,上面的结构对于构成室内单元405的室内膨胀阀51、室内热交换器52、室内配管454、室内风扇53、室内风扇电动机53m、室内侧控制部57也一样。
<室外单元>
室外单元402设置在大楼等的屋顶上等,通过连接单元406、407和制冷剂连通配管6、7d、7s与各室内单元404、405连接。
下面说明室外单元402的结构。
室外单元402主要包括:压缩机21、电动机21m、室外热交换器23、室外风扇28、室外风扇电动机28m、过冷却器25、过冷却回路474、过冷却膨胀阀472、室外配管424、室外低压配管425、室外高压配管426、旁通配管427、四通切换阀22、三通阀422、室外膨胀阀38、室外高压阀SV2b、蓄能器24、液面检测传感器39、利用后述的制冷剂储气瓶15进行制冷剂填充用的填充电磁阀17、填充配管16、液体侧截止阀26、高压气体侧截止阀27d、以及低压气体侧截止阀27s、液体管道温度传感器35等传感器。
室外热交换器23和液面检测传感器39附近的构造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是如图2所示的关系。
压缩机21是可通过室外侧控制部37的变换器控制来改变运行容量的容积式压缩机,可通过对电动机21的旋转频率进行控制来改变运行容量。
室外热交换器23是可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和制冷剂的冷凝器发挥作用的热交换器,是将空气作为热源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交叉翅片式的翅片管式热交换器。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其室外配管424侧(气体侧)与四通切换阀22连接,其液体侧与液体侧截止阀26连接。
过冷却器25是三重式热交换器,是为了对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冷凝后送往室内膨胀阀41、51的制冷剂进行冷却而设置的。过冷却器25连接在室外膨胀阀38与液体侧截止阀26之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有作为过冷却器25的冷却源的过冷却回路474。在下面的说明中为了方便而将制冷剂回路10中除过冷却回路474以外的部分称作主制冷剂回路。
过冷却回路474以使从室外热交换器23送往室内膨胀阀41、51的制冷剂的一部分从主制冷剂回路分流而返回压缩机21的吸入侧的形态与主制冷剂回路连接。具体而言,过冷却回路474具有:以使从室外膨胀阀38送往室内膨胀阀41、51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与过冷却器25之间的位置上分流的形态连接的分支部分、以及以从过冷却器25的靠近旁通制冷剂回路侧的出口朝压缩机21的吸入侧返回的形态与压缩机21的吸入侧连接的汇流部分。在分支部分上设有过冷却膨胀阀472,该过冷却膨胀阀472用于对在过冷却回路474内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进行调节。此处,过冷却膨胀阀472由电动膨胀阀构成。由此,从室外热交换器23送往室内膨胀阀41、51的制冷剂在过冷却器25内被在由过冷却膨胀阀472减压后的过冷却回路474内流动的制冷剂冷却。即,过冷却器25通过过冷却膨胀阀472的开度调节来进行能力控制。室外单元402包括室外风扇28和室外风扇电动机28m,可将室外空气吸入单元内,使室外空气与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之后将其再次朝室外吹出。
液体侧截止阀26、高压气体侧截止阀27d和低压气体侧截止阀27s是设在与外部设备、配管(具体而言是制冷剂连通配管6、7d、7s)之间的连接口上的阀。液体侧截止阀26通过过冷却器25、室外膨胀阀38与室外热交换器23连接。高压气体侧截止阀27d通过室外高压配管426与压缩机21的排出侧连接。低压气体侧截止阀27s通过室外低压配管425和蓄能器24与压缩机21的吸入侧连接。压缩机21和室外热交换器23通过室外配管424连接。
四通切换阀22可在压缩机21的排出侧与室外热交换器23连接且吸引侧与室外低压配管425连接的状态以及压缩机21的吸引侧与室外热交换器23连接且排出侧与室外高压配管426连接的状态之间相互切换。
旁通配管427可将室外高压配管426和室外低压配管425连接。具体而言,根据三通阀422的切换状态,在室外高压配管426与室外低压配管425通过旁通配管427连接时,室外高压配管426内的制冷剂无法流过三通阀422。另一方面,在三通阀422未使室外高压配管426和室外低压配管425连接的切换状态下,室外高压配管426的制冷剂流过三通阀422,经由高压气体侧截止阀27d朝排出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7d流动,旁通配管427内的制冷剂无法流过三通阀422,室外高压配管426与室外低压配管425之间的连通被断开。
室外高压阀SV2b设置在室外高压配管426的途中,通过开闭来允许制冷剂流过或将制冷剂流切断。具体而言,室外高压阀SV2b设置在室外高压配管426的四通切换阀22与三通阀422之间。
室外膨胀阀38设置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与液体侧截止阀26之间,通过调节开度来调节制冷剂的通过量。
在室外膨胀阀38处于切断状态且室外热交换器23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制冷剂流状态下,液面检测传感器39对位于室外膨胀阀38上游侧的液体制冷剂量进行检测。具体而言,通过设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并对液面的高度进行检测,来得到与液体制冷剂量相关的数据。
在室外单元402内设有各种传感器。具体而言,在室外单元402内设有:对压缩机21的吸入压力进行检测的吸入压力传感器(未图示)、对压缩机21的排出压力进行检测的排出压力传感器(未图示)、以及对压缩机21的排出侧的制冷剂的排出温度进行检测的排出温度传感器(未图示)。另外,还设有对从过冷却器25流出的液体制冷剂的温度进行检测的液体管道温度传感器35。室外单元402包括室外侧控制部37,该室外侧控制部37对压缩机21的频率和四通切换阀2的连接状态、室外风扇电动机28m的转速等动作进行控制。虽未图示,但该室外侧控制部37通过通信线与液面检测传感器39等各传感器和电动机21m、室外风扇电动机28m、四通切换阀22、三通阀422、室外膨胀阀38、过冷却膨胀阀472、室外高压阀SV2b等连接,可对它们分别进行控制。该室外侧控制部37构成空调装置400的控制部8的一部分,具有为了控制室外单元402而设置的微型计算机和存储器19、接收来自遥控器的信号的接收部98等,可与室内单元404、405的室内侧控制部47、57之间进行控制信号等的交换。
此处,作为存储在存储器19内的数据,例如有考虑了在建筑物中施工后的配管长度等的每一空调装置400的制冷剂回路410的适当制冷剂量数据等。如后所述,在进行制冷剂自动填充运行、制冷剂泄漏检测运行时,控制部8读出这些数据,使适当量的制冷剂填充到制冷剂回路410中。除了适当制冷剂量Z之外,在存储器19内还存储有液体管道确定制冷剂量Y和第一室外热交换收集制冷剂量X1,满足Z=X1+Y的关系。此处,液体管道确定制冷剂量Y是指在后述的制冷运行中在下述部分内密封有一定温度的液体制冷剂时的制冷剂量数据,所述部分是指:室外热交换器23下游侧的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6的部分和经由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6到室内膨胀阀41、51为止的部分;以及从室外膨胀阀38下游的分支部分到过冷却膨胀阀472为止、从室外膨胀阀38下游的分支部分到过冷却膨胀阀472为止的部分(从室外膨胀阀38至过冷却器475的部分的容积被设计成较小,对判定误差的影响小)。室外热交换收集制冷剂量X1是从适当制冷剂量Z中减去液体管道确定制冷剂量Y而得到的制冷剂量。在存储器19内还存储有室外热交换器23的液面与后述运行中积存在从室外膨胀阀38到室外热交换器23的部分中的制冷剂量之间的关系式。
在室外单元内还设有:延伸至压缩机21的吸引侧的填充配管16、以及允许填充配管16内的制冷剂流过或将其切断的填充电磁阀17。可在该填充电磁阀17上连接制冷剂储气瓶15。
<连接单元>
连接单元406、407分别与各室内单元404、405配套设置,与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6、排出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7d、吸引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7s一起存在于室内单元404、405与室外单元402之间,构成制冷剂回路410的一部分。
下面说明连接单元406、407的结构。由于连接单元406与连接单元407结构相同,因此此处仅说明连接单元406的结构,至于连接单元407的结构,省略各部分的说明。
连接单元406构成为可对与对应的室内单元404连接的配管进行切换,主要具有: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464、气体制冷剂连接配管74ds、排出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74d、以及吸引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74s。其中,在排出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74d的途中设有排出气体开闭阀SV4d,在吸引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74s的途中设有吸引气体开闭阀SV4s。
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464相当于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6中的分支部分,与室内单元404的室内膨胀阀41连接。
排出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74d相当于排出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7d的分支部分,吸引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74s相当于吸引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7s的分支部分,分别朝室内单元404以分支的形式延伸。排出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74d和吸引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74s在由气体制冷剂连接配管74ds汇流后与室内热交换器42连接。
在排出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74d与吸引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74s间的汇流部分的跟前分别设有上述的排出气体开闭阀SV4d以及吸引气体开闭阀SV4s。该排出气体开闭阀SV4d和吸引气体开闭阀SV4s是可在允许制冷剂流过的状态与将其切断的状态之间切换的电磁阀。
连接单元406包括对构成连接单元406的各部分的动作进行控制的连接侧控制部(未图示)。连接侧控制部具有为了控制连接单元406而设置的微型计算机和存储器,可与室内单元404的室内侧控制部47之间进行控制信号等的交换。
如上所述,上面的结构对于构成连接单元407的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465、气体制冷剂连接配管75ds、排出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75d以及吸引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75s、排出气体开闭阀SV5d、吸引气体开闭阀SV5d、以及连接控制部也一样,可对与对应的室内单元405连接的配管进行切换。
<空调装置的动作>
作为第3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400的运行模式,包括:根据各室内单元404、405的运行负载来控制室外单元402和室外单元403的构成设备的制冷供暖同时运行等的通常运行模式;在空调装置400的构成设备设置之后等进行试运行时对制冷剂回路410填充适当量的制冷剂的适当制冷剂量自动填充运行模式;以及在这种试运行结束并开始通常运行之后对制冷剂回路410有无制冷剂泄漏进行判定的制冷剂泄漏检测运行模式。
<通常运行模式>
在通常运行模式下,在室内单元404、405中进行制冷运行、供暖运行、制冷供暖同时运行等。这些制冷供暖运行的切换,可通过切换设在连接单元406内的电磁阀即排出气体开闭阀SV4d、SV5d、以及吸引气体开闭阀SV4s、SV5s的开闭状态的组合,来切换制冷供暖的运行。
例如在室内单元404进行制冷运行时,将排出气体开闭阀SV4d关闭,并将吸引气体开闭阀SV4s打开。由此,流过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464后在室内膨胀阀41中被减压的液体制冷剂在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室内热交换器42中蒸发,之后,经由气体制冷剂连接配管74ds流过吸引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74s,而不是流过排出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74d。之后,气体制冷剂朝吸引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7s流动,被压缩机21吸引,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冷凝。以这种方式来进行制冷运行。
另外,例如在室内单元404进行供暖运行时,与上述制冷运行相反,将吸引气体开闭阀SV4s关闭,并将排出气体开闭阀SV4d打开。由此,流过排出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74d后流入气体制冷剂连接配管74ds的气体制冷剂在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室内热交换器42中冷凝。之后,液体制冷剂在室内膨胀阀41中被减压后,流过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464而朝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6流动,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蒸发。接着,蒸发后的气体制冷剂在压缩机21中被加压。以这种方式来进行供暖运行。
如上所述,在空调装置400中,可利用室内单元404、405、连接单元406、407、室外单元402来进行所谓的制冷供暖同时运行,例如,在室内单元404、405进行制冷运行的同时,室内单元进行供暖运行等。
此处,室内单元404、405均进行制冷运行时制冷剂使用图13中用粗线所示的制冷剂回路来流动。这种情况下,室外单元402的室外侧控制部37进行控制,使电动机21m和室外风扇电动机28m旋转,将四通切换阀22切换成使排出气体与室外热交换器23连通,将三通阀422切换成使室外高压配管426与室外低压配管425彼此不连通过,将室外膨胀阀38打开,对过冷却膨胀阀472的开度进行调节,并将室外高压阀SV2b关闭。
室内单元404、405均进行供暖运行时制冷剂使用图14中用粗线所示的制冷剂回路来流动。这种情况下,室外单元402的室外侧控制部37进行控制,使电动机21m和室外风扇电动机28m旋转,将室外高压阀SV2b打开,将四通切换阀22切换成使排出气体与室外高压配管426连通,将三通阀422切换成使室外高压配管426与室外低压配管425彼此不连通,将室外膨胀阀38打开,并将过冷却膨胀阀472关闭。
室内单元404进行制冷运行、同时室内单元405进行供暖运行时制冷剂使用图15中用粗线所示的制冷剂回路来流动,来表示。这种情况下,室外单元402的室外侧控制部37同样地进行控制,使电动机21m和室外风扇电动机28m旋转,将室外高压阀SV2b打开,将四通切换阀22切换成使排出气体与室外高压配管426连通,将三通阀422切换成使室外高压配管426与室外低压配管425彼此不连通,将室外膨胀阀38打开,并将过冷却膨胀阀472关闭。
室内单元404进行供暖运行、同时室内单元405进行制冷运行时制冷剂使用图16中用粗线所示的制冷剂回路来流动。这种情况下,室外单元402的室外侧控制部37同样地进行控制,使电动机21m和室外风扇电动机28m旋转,将室外高压阀SV2b打开,将四通切换阀22切换成使排出气体与室外高压配管426连通,将三通阀422切换成使室外高压配管426与室外低压配管425彼此不连通,将室外膨胀阀38打开,并将过冷却膨胀阀472关闭。
<适当制冷剂量自动填充运行模式>
在第3实施方式的适当制冷剂量自动填充运行中,当接收部98从遥控器等接收到表示规定的自动填充的信号时,如图17所示,与第1实施方式一样,制冷剂储气瓶15与填充电磁阀17连接并通过填充配管16与压缩机21的吸引侧连通,成为可对制冷剂回路410填充制冷剂的状态。
接着,为了使室内单元404、405均进行制冷运行,控制部8进行控制,使电动机21m和室外风扇电动机28m旋转,将四通切换阀22切换成使排出气体与室外热交换器23连通,将三通阀422切换成使室外高压配管426与室外低压配管425彼此不连通,将室外膨胀阀38打开,对过冷却膨胀阀472的开度进行调节,并将室外高压阀SV2b关闭,同时,从制冷剂储气瓶15填充制冷剂。控制部8在进行该制冷剂自动填充运行的同时,进行液温恒定控制。
在该液温恒定控制中,与第1实施方式一样,进行冷凝压力控制和液体管道温度控制。
在冷凝压力控制中,对由室外风扇28朝室外热交换器23供给的室外空气的风量进行控制,以使室外热交换器23的制冷剂的冷凝压力变得稳定。由于冷凝器中的制冷剂的冷凝压力因室外温度的影响而大幅度变化,因此利用电动机28m对由室外风扇28朝室外热交换器23供给的室内空气的风量进行控制。因此,室外热交换器23中的制冷剂的冷凝压力稳定,在冷凝器内流动的制冷剂的状态变得稳定。由此,高压的液体制冷剂便会在从室外热交换器23到室内膨胀阀41、51为止的包括室外膨胀阀38、过冷却器25的靠近主制冷剂回路侧的部分和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6在内的流路以及从室外热交换器23到过冷却回路474的过冷却膨胀阀472为止的流路中流动。因此,从室外热交换器23到室内膨胀阀41、51和过冷却膨胀阀472为止的部分中的制冷剂的压力也变得稳定,用液体制冷剂密封而成为稳定的状态。另外,在冷凝压力的控制中,使用由排出压力传感器(未图示)检测出的压缩机21的排出压力、或者由热交温度传感器(未图示)检测出的在室外热交换器23内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
在液体管道温度控制中,对过冷却器25的能力进行控制,以使从过冷却器25送往室内膨胀阀41、51的制冷剂的温度稳定。由此,可使从过冷却器25至室内膨胀阀41、51的包括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6在内的制冷剂配管内的制冷剂密度变得稳定。此处,过冷却器25的能力控制是对在过冷却回路474内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进行增减以使由液体管道温度传感器35检测的制冷剂的温度稳定的控制。由此,可对在过冷却器25的主制冷剂回路侧流动的制冷剂与在过冷却回路474侧流动的制冷剂之间的交换热量进行调节。另外,通过控制部8对过冷却膨胀阀472的开度进行调节来增减在该过冷却回路474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
此处,控制部8根据由液体管道温度传感器35检测出的值,来判断液温是否已满足一定条件。
在第3实施方式中,当控制部8判断为满足一定条件时,将室内膨胀阀41、51关闭,将过冷却膨胀阀472关闭,并将室外膨胀阀38、88关闭。
由此,在制冷剂回路410中,通过制冷运行,在室外膨胀阀38下游侧的经由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6到室内膨胀阀41、51为止的部分、以及从室外膨胀阀38下游的分支部分到过冷却膨胀阀472为止的部分内用一定温度的液体制冷剂(液体管道确定制冷剂量Y)密封。另外,分散在室内配管444、室内热交换器42、气体制冷剂连接配管74ds、室内配管545、室内热交换器52、气体制冷剂连接配管75ds、排出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7d、74d、75d、吸引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7s、74s、75s、三通阀422、旁通配管427、室外低压配管425内的气体制冷剂被压缩机21吸引,这些部分被抽吸成大致真空,不再存在制冷剂,使液体制冷剂(X1)积存到室外热交换器23中。
之后,如图18所示,在各室内单元404、405中继续进行制冷运行,在室外单元402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使制冷剂冷凝,使液体制冷剂逐渐积存。此时,控制部8利用液面检测传感器39,对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是否积存了所需量的制冷剂(室外热交换收集制冷剂量X1)进行判断。在判断为在室外热交换器中积存了所需量的制冷剂时,为了停止从制冷剂储气瓶15朝制冷剂回路410填充制冷剂,将填充电磁阀17关闭,停止压缩机21的运行,拆下制冷剂储气瓶15,结束适当制冷剂量自动填充运行。
<制冷剂泄漏检测运行模式>
下面说明制冷剂泄漏检测运行模式。
由于制冷剂泄漏检测运行模式与适当制冷剂量自动填充运行大致相同,因此仅对不同点进行说明。
在第3实施方式的制冷剂泄漏检测运行中,当接收部98从遥控器等接收到表示规定的制冷剂泄漏检测运行的信号时,进行上述的适当制冷剂量自动填充运行中除制冷剂储气瓶15的安装等外的处理。
即,控制部8对制冷剂回路410进行制冷运行和液温恒定控制,在液温稳定后,将室内膨胀阀41、51、过冷却膨胀阀472和室外膨胀阀38关闭,使充满室外膨胀阀38下游侧的经由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6到室内膨胀阀41、51为止的部分以及从室外膨胀阀38下游的分支部分到过冷却膨胀阀472为止的部分的液体制冷剂的量(液体管道确定制冷剂量Y)确定。接着,通过持续进行制冷运行,使分散在室内配管444、室内热交换器42、气体制冷剂连接配管74ds、室内配管545、室内热交换器52、气体制冷剂连接配管75ds、排出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7d、74d、75d、吸引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7s、74s、75s、三通阀422、旁通配管427、室外低压配管425内的气体制冷剂被压缩机21吸引,在室外膨胀阀38上游侧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冷凝,使液体制冷剂逐渐积存。
此处,当由液面检测传感器39检测到的检测液面高度h在规定时间内维持不变时,控制部8将此时的液面高度h代入到存储在存储器19内的关系式中,计算出积存在从室外膨胀阀38到室外热交换器23的部分中的第一判定液体制冷剂量X1’。
此处,根据在计算出的第一判定液体制冷剂量X’上加上液体管道确定制冷剂量Y后得到的量是否比存储在存储器19内的适当制冷剂量Z少,来判断制冷剂回路10中的制冷剂有无泄漏。在比适当制冷剂量Z少时,控制部8判断为制冷剂存在泄漏。
当在液面高度h在规定时间内不变的情况下得到液面高度h的数据后,迅速停止压缩机21的运行。由此,结束制冷剂泄漏检测运行。
(7)第3实施方式的特征
在第3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400中,即使是可进行制冷供暖同时运行的复杂的制冷剂回路410,也可通过将室外膨胀阀38关闭来停止制冷剂的循环,对分散在气体制冷剂连接配管74ds、75ds、排出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74d,75d、吸引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74s、75s、排出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7d、吸引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7s、室外高压配管426、室外低压配管425内的气体制冷剂进行吸引,来形成几乎真空的状态。另外,还可使存在于制冷剂回路410内的制冷剂成为液态,使其积存在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464、465、6、室外膨胀阀38与液体侧截止阀26之间、室外膨胀阀38与过冷却膨胀阀472之间、以及室外热交换器23中。
由此,在制冷剂回路410中,除了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464、465、6、室外膨胀阀38与液体侧截止阀26之间、室外膨胀阀38与过冷却膨胀阀472之间、以及室外热交换器23之外,几乎不存在制冷剂,可在只需在制冷运行中检测液面检测传感器39的高度h这样的简单运行条件下,高精度地进行制冷剂量的判定。
(8)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A)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400中,设在室外单元402内的压缩机21仅为一台。
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将两台压缩机并列连接地设置在室外单元402内。
这种情况下,例如,也可以是如图19所示的空调装置500那样,第一压缩机21以及与第一压缩机21并列连接的第二压缩机421设在室外单元402内,第一压缩机21的排出侧及第二压缩机421的排出侧与第一压缩机21的吸引侧及第二压缩机421的吸引侧彼此通过热气体旁通回路HPS互相连接。在第一压缩机21内设有电动机21m,在第二压缩机421内设有电动机421m。另外,在各压缩机21、421的排出侧设有对排出制冷剂温度进行检测的排出温度传感器32、62。
此处,在该热气体旁通回路HPS中设有开闭阀SV2c,可对从排出侧朝吸引侧旁通的制冷剂量进行调节。
控制部8根据排出温度传感器32、62等检测出的值,对第一压缩机21的电动机21m和第二压缩机421的电动机421m的频率进行控制或者使其中一个电动机停止运行,以实现制冷剂回路410中要求的容量。
在该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A)的空调装置500中,在使液体制冷剂积存到室外热交换器23中时,即使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存在未完全冷凝的气体制冷剂,也可通过将热气体旁通回路HPS的开闭阀SV2c打开,使制冷剂再次循环到吸引侧,来实现冷凝速度与高压气体制冷剂供给速度间的协调。
第一压缩机21的排出侧和吸引侧以及第二压缩机421的排出侧和吸引侧均与热气体旁通回路HPS连通,可应对第一压缩机21和第二压缩机421的容量变化,即使增加制冷剂回路410的循环量也可防止高压侧出现破绽等。因此,无论是第一压缩机21还是第二压缩机421,对于压缩机21、421中的任一个压缩机,均可在维持运转状况的状态下进行制冷剂量的判定。因此,即使使用多台压缩机,通过在制冷剂量判定时防止出现停止的压缩机,可抑制因制冷剂对于处在运转中且冷冻机油为高温高压状态的压缩机的冷冻机油中的溶解度与制冷剂对于处在停止中且冷冻机油为低温低压状态的压缩机的冷冻机油中的溶解度之间的差异导致的判定误差。由此,通过抑制溶解在冷冻机油中的制冷剂量的变化,可提高制冷剂量的判定精度。
(B)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400中,设在室外单元402内的室外热交换器23仅为一台。
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如图20所示的、在室外单元402内包括两个室外热交换器23、73的空调装置600。
此处,在变形例(B)的空调装置600中,室内单元404、405和制冷剂连通配管6、7d、7s与上述第3实施方式结构相同。
在变形例(B)的空调装置600的室外单元402中,除了上述第3实施方式的结构之外,如图20所示,在制冷剂回路410的压缩机21与过冷却器25之间分支出室外配管624,并设有与室外热交换器23、室外膨胀阀38及液面检测传感器39并列连接的室外热交换器73、室外膨胀阀88和液面检测传感器89。另外,还设有朝该室外热交换器73送入室外空气的室外风扇78和风扇电动机78m。
作为存储在存储器19内的数据,除了上述第3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400的数据之外,与积存在从室外膨胀阀38到室外热交换器23的部分中的必要液体制冷剂量的数据对应地存储有积存在从室外膨胀阀88到室外热交换器73的部分中的必要液体制冷剂量的数据。
另外,在并列配置的室外热交换器23、73与室外配管624的分支部分之间分别设有将制冷剂流切断的开闭阀69、99。在室外热交换器23、73中的一方先积存了必要液体制冷剂量的液体制冷剂时,这些开闭阀通过将先积存的那一方的开闭阀69、99关闭,可仅对尚未充满必要液体制冷剂量的室外热交换器23、73导入液体制冷剂。
在上面的结构中,在适当制冷剂量自动填充运行模式和制冷剂泄漏检测运行模式下,控制部8首先将室外膨胀阀38、88同时关闭。接着,随着液体制冷剂的积存,控制部8分别利用液面检测传感器39、89掌握液体制冷剂的积存状态,根据存储在存储器19内的室外热交换器23、73各自的必要液体制冷剂量的数据,进行将开闭阀69、99关闭的控制。即,控制部8使先积存了必要液体制冷剂量的那一方的开闭阀69、99关闭,并使另一个尚未积存必要液体制冷剂量的一方的开闭阀69、99打开,且在此状态下继续运行。
由此,仅需着眼于尚未积存必要液体制冷剂量的一方的室外热交换器23、73,在其积存了必要液体制冷剂量之前,继续运行。此时,液体制冷剂无法从积存了必要液体制冷剂量、开闭阀69、99被关闭的一方的室外热交换器23、73回流,可使制冷剂量固定。
另外,控制部8也可不将室外热交换器23、73中先积存了必要液体制冷剂量的那一方的开闭阀69、99关闭,而是对开闭阀69、99进行开闭控制,以根据必要液体制冷剂量的比例来引导液体制冷剂,从而使各室外热交换器23、73同时充满必要液体制冷剂量。具体而言,控制部8根据存储在存储器19内并与室外热交换器23、73对应的必要液体制冷剂量的数据的比例,在要朝室外热交换器23侧导入较多的液体制冷剂时,将开闭阀99稍关闭,在要朝室外热交换器73侧导入较多的液体制冷剂时,将开闭阀69稍关闭。
(9)其它实施方式
上面参照附图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具体结构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在不脱离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变更。
例如,也可以像图11所示的空调装置300那样,设置将压缩机21的排出侧和吸引侧彼此相连的热气体旁通66和旁通阀67。此处,旁通阀67与室外控制部37连接,间歇地进行开闭控制。因此,可经由该热气体旁通阀66将制冷剂朝压缩机21的吸引侧引导,可至少确保从压缩机21排出的制冷剂具有某一量。
由此,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进行适当制冷剂量自动填充运行时和进行制冷剂泄漏检测运行时,可避免压缩机21吸引侧的压力急剧下降而排出侧过热的问题。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采用本发明,可简化进行适当制冷剂量的判定所需的条件,尤其适用于对填充在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剂的量进行判定的空调装置。

Claims (11)

1.一种空调装置(1),其特征在于,包括:
制冷剂回路(10),该制冷剂回路(10)包括:具有压缩机(21)和热源侧热交换器(23)的热源单元(2)、具有利用侧膨胀机构(41、51)和利用侧热交换器(42、52)的利用单元(4、5)、以及将所述热源单元和所述利用单元彼此连接的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6)和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7),所述制冷剂回路(10)至少可进行使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作为在所述压缩机中被压缩的制冷剂的冷凝器发挥作用、而使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作为在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中被冷凝的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作用的制冷运行;
截止阀(38),在进行所述制冷运行时的所述制冷剂回路中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上,该截止阀(38)配置在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23)的下游侧,并配置在所述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6)的上游侧,可将制冷剂流切断;以及
制冷剂检测部(39),在进行所述制冷运行时的所述制冷剂回路中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上,该制冷剂检测部(39)配置在所述截止阀(38)的上游侧,通过检测所述热源侧交换器(23)内的制冷剂的液面高度来进行与处于所述截止阀(38)的上游侧的制冷剂量相关的检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存储器(19),该存储器(19)预先存储有使用所述制冷剂回路适当地进行空调运行所需的必要制冷剂量的数据;以及
控制部(8),该控制部(8)根据所述制冷剂检测部(39)的检测结果和所述必要制冷剂量,在将所述截止阀(38)关断的状态下进行所述制冷运行。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装置(1),其特征在于,
所述截止阀(38)位于所述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6)的一端,所述利用侧膨胀机构(41、51)位于所述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6)的另一端,
所述控制部(8)在所述制冷运行中将在所述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6)内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控制成一定值,之后将所述利用侧膨胀机构(41、51)关断,并将所述截止阀(38)关断。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空调装置(1),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源单元包括:具有第一压缩机和第一热源热交换器的第一热源单元、以及具有第二压缩机和第二热源热交换器的第二热源单元,
所述截止阀包括:相对于所述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而配置在制冷剂流的下游侧、可将制冷剂流切断的第一截止阀(38);以及相对于所述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而配置在制冷剂流的下游侧、可将制冷剂流切断的第二截止阀(88),
所述制冷剂检测部包括:相对于所述第一截止阀而配置在制冷剂流的上游侧、进行与相对于所述第一截止阀而处于所述制冷剂流上游侧的制冷剂量相关的检测的第一制冷剂检测部;以及相对于所述第二截止阀而配置在制冷剂流的上游侧、进行与相对于所述第二截止阀而处于所述制冷剂流上游侧的制冷剂量相关的检测的第二制冷剂检测部,
在所述存储器内预先存储有:与所述第一热源单元对应的第一必要制冷剂量的数据、以及与所述第二热源单元对应的第二必要制冷剂量的数据,
所述控制部根据所述第一必要制冷剂量来控制所述第一压缩机的运行,并根据所述第二必要制冷剂量来控制所述第二压缩机的运行。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装置(1),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热源单元配置在所述第一压缩机与所述第一热源热交换器之间,具有将朝所述第一压缩机流动的制冷剂流阻断的第一单向阀(69),
所述第二热源单元配置在所述第二压缩机与所述第二热源热交换器之间,具有将朝所述第二压缩机流动的制冷剂流阻断的第二单向阀(99)。
6.一种空调装置(400),其特征在于,包括:
热源侧热交换器(23);
第一利用侧膨胀机构(41),该第一利用侧膨胀机构(41)通过第一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6、464)与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连接;
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42),该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42)通过第一利用侧制冷剂配管(444)与所述第一利用侧膨胀机构连接;
第二利用侧膨胀机构(51),该第二利用侧膨胀机构(51)通过第二液体制冷剂连通配管(6、465)与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连接;
第二利用侧热交换器(52),该第二利用侧热交换器(52)通过第二利用侧制冷剂配管(454)与所述第二利用侧膨胀机构连接;
压缩机(21),该压缩机(21)的排出侧和吸引侧中的任一侧通过热源侧制冷剂配管(424)与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23)连接;
第一切换装置(SV4d、SV4s),该第一切换装置(SV4d、SV4s)可将连接状态切换成使从所述压缩机(21)的排出侧延伸出的排出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7d)和从所述压缩机(21)的吸引侧延伸出的吸引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7s)中的任一方与所述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42)连接;
第二切换装置(SV5d、SV5s),该第二切换装置(SV5d、SV5s)可将连接状态切换成使所述排出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7d)和所述吸引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7s)中的任一方与所述第二利用侧热交换器(52)连接;
旁通机构(427、422),该旁通机构(427、422)使所述吸引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7s)的一部分与所述排出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7d)的一部分彼此相连,并具有旁通连通切换装置(422),该旁通连通切换装置(422)可在使所述吸引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7s)的一部分与所述排出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7d)的一部分互相连通的状态和互不相通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排出连通切换装置(SV2b),该排出连通切换装置(SV2b)可在使所述压缩机(21)与所述排出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7d)互相连通的状态和互不相通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截止阀(38),在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23)与所述压缩机(21)的排出侧连接而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运行时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上,该截止阀(38)配置在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23)的下游侧,可将冷凝后的液体制冷剂流切断;
制冷剂检测部(39),该制冷剂检测部(39)在所述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上配置在所述截止阀(38)的上游侧,通过检测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23)内的制冷剂的液面高度来进行与处于所述截止阀(38)的上游侧的液体制冷剂的量相关的检测。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装置(4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接收部(98),该接收部(98)接收用于进行与制冷剂的量相关的检测的规定信号;
控制部(8、37),在所述接收部(98)接收到规定信号时,所述控制部(8、37)进行如下控制:切换所述旁通机构(427、422)的所述旁通连通切换装置(422)以使所述吸引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7s)的一部分与所述排出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7d)的一部分互相连通,且切换所述排出连通切换装置(SV2b)以使所述压缩机(21)与所述排出气体制冷剂连通配管(7d)互不相通,从而使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23)与所述压缩机(21)的排出侧连接而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发挥作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装置(600),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23)包括: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23)、以及与所述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23)并列连接的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73),
所述截止阀(38)包括:在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23、73)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运行时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上配置在所述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23)的下游侧的第一截止阀(38)、以及配置在所述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73)的下游侧的第二截止阀(88),
所述制冷剂检测部(39)包括第一制冷剂检测部(39)和第二制冷剂检测部(89),所述第一制冷剂检测部(39)进行与在所述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上积存于所述第一截止阀(38)的上游侧的制冷剂的量相关的检测,所述第二制冷剂检测部(89)进行与积存在所述第二截止阀(88)的上游侧的制冷剂的量相关的检测,
还具有阀(69、99),该阀(69、99)包括:在所述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上配置在所述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23)的上游侧的第一阀(69)、以及在所述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上配置在所述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73)的上游侧的第二阀(99),
所述控制部(8、37)进行如下控制:在所述第一检测部(39)检测到积存了第一规定制冷剂量的制冷剂的时刻和所述第二检测部(89)检测到积存了第二规定制冷剂量的制冷剂的时刻中,将在较早的时刻检测到积存了规定制冷剂量的所述阀先关闭。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装置(600),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包括: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23)、以及与所述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23)并列连接的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73),
所述截止阀包括:在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23、73)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运行时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上配置在所述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23)的下游侧的第一截止阀(38)、以及配置在所述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73)的下游侧的第二截止阀(88),
所述制冷剂检测部(39)包括第一制冷剂检测部(39)和第二制冷剂检测部(89),所述第一制冷剂检测部(39)进行与在所述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上积存于所述第一截止阀(38)的上游侧的制冷剂的量相关的检测,所述第二制冷剂检测部(89)进行与积存在所述第二截止阀(88)的上游侧的制冷剂的量相关的检测,
还包括阀(69、99),该阀(69、99)包括:在所述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上配置在所述第一热源侧热交换器(23)的上游侧的第一阀(69)、以及在所述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上配置在所述第二热源侧热交换器(73)的上游侧的第二阀(99),
所述控制部(8、37)进行如下控制:对所述第一阀和所述第二阀的开度的比例进行调节,以使所述第一检测部(39)检测到积存了第一规定制冷剂量的制冷剂的时刻和所述第二检测部(89)检测到积存了第二规定制冷剂量的制冷剂的时刻大致同时。
10.如权利要求6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5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热气体旁通回路(HPS),该热气体旁通回路(HPS)将所述压缩机(21,421)的排出侧与所述压缩机(21,421)的吸引侧彼此连接,并具有开闭机构(SV2c)。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装置(500),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缩机包括:第一压缩机(21)、以及与所述第一压缩机并列连接并可单独进行运行控制的第二压缩机(421),
所述热气体旁通回路(HPS)将所述第一压缩机(21)及所述第二压缩机(421)的排出侧与所述第一压缩机(21)及所述第二压缩机(421)的吸引侧彼此连接。
CN201010601672.XA 2006-09-07 2007-08-29 空调装置 Active CN10208090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242627 2006-09-07
JP2006242627 2006-09-07
JP2006-294485 2006-10-30
JP2006294485A JP5011957B2 (ja) 2006-09-07 2006-10-30 空気調和装置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328936A Division CN101512256B (zh) 2006-09-07 2007-08-29 空调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80904A true CN102080904A (zh) 2011-06-01
CN102080904B CN102080904B (zh) 2014-02-26

Family

ID=3915711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328936A Active CN101512256B (zh) 2006-09-07 2007-08-29 空调装置
CN201010601672.XA Active CN102080904B (zh) 2006-09-07 2007-08-29 空调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328936A Active CN101512256B (zh) 2006-09-07 2007-08-29 空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8402779B2 (zh)
EP (1) EP2068101B1 (zh)
JP (1) JP5011957B2 (zh)
KR (1) KR101161240B1 (zh)
CN (2) CN101512256B (zh)
AU (1) AU2007292606B2 (zh)
ES (1) ES2704830T3 (zh)
WO (1) WO2008029678A1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40157A (zh) * 2014-04-22 2014-07-23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室外机、空调系统和空调系统的关机方法
CN107208940A (zh) * 2015-01-30 2017-09-26 株式会社电装 空调装置
CN107532807A (zh) * 2015-04-17 2018-01-02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压缩机单元、热源单元和空气调节器
WO2020113980A1 (zh) * 2018-12-05 2020-06-11 约克广州空调冷冻设备有限公司 制冷系统
CN112840164A (zh) * 2018-09-27 2021-05-25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管理装置及制冷剂连通管
CN113994156A (zh) * 2019-06-17 2022-01-2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6025524A1 (ja) * 2004-09-03 2006-03-09 Daikin Industries, Ltd. 冷凍装置
KR100705223B1 (ko) * 2005-10-28 2007-04-0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의 부분 과부하 해소방법
JP5186951B2 (ja) * 2008-02-29 2013-04-2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4479828B2 (ja) * 2008-05-15 2010-06-0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US8539785B2 (en) 2009-02-18 2013-09-24 Emerson Climate Technologies, Inc. Condensing unit having fluid injection
JP5460692B2 (ja) * 2009-03-02 2014-04-0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5421717B2 (ja) * 2009-10-05 2014-02-19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および温水暖房装置
JP2011085360A (ja) * 2009-10-19 2011-04-28 Panasonic Corp 空気調和機及び空気調和機の設置方法
JP5352512B2 (ja) * 2010-03-31 2013-11-27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5610843B2 (ja) * 2010-05-24 2014-10-2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2012077983A (ja) * 2010-09-30 2012-04-19 Daikin Industries Ltd 冷凍回路
ES2808349T3 (es) * 2011-06-09 2021-02-2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Unidad interior para aire acondicionado
KR101288745B1 (ko) * 2011-10-27 2013-07-2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JP5403095B2 (ja) * 2011-12-20 2014-01-2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JP5617860B2 (ja) * 2012-03-28 2014-11-0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US9267717B2 (en) * 2012-06-21 2016-02-23 Trane International Inc. System and method of charge management
JP5759080B2 (ja) * 2012-10-01 2015-08-0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KR20140056965A (ko) * 2012-11-02 2014-05-1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및 그 제어 방법
WO2014191035A1 (en) * 2013-05-29 2014-12-04 Carrier Corporation Refrigeration circuit
CN103512270B (zh) * 2013-09-24 2016-02-17 陈万仁 具有四种功能的辐射制冷暖风源热泵装置
JP5874754B2 (ja) 2014-01-31 2016-03-0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JP6218922B2 (ja) * 2014-03-14 2017-10-2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6361258B2 (ja) * 2014-04-18 2018-07-2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US10119738B2 (en) 2014-09-26 2018-11-06 Waterfurnace International Inc.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with vapor injection compressor
JP5908183B1 (ja) 2014-11-19 2016-04-2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6293647B2 (ja) 2014-11-21 2018-03-14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ヒートポンプ
JP6238935B2 (ja) * 2015-07-08 2017-11-2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6274277B2 (ja) * 2015-09-30 2018-02-0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WO2018062485A1 (ja) * 2016-09-30 2018-04-0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媒量の決定方法および冷媒量の決定装置
CN109964091B (zh) * 2016-11-22 2020-12-04 丹佛斯有限公司 在气体旁通阀故障期间控制蒸气压缩系统的方法
JP6853205B2 (ja) * 2018-02-23 2021-03-3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低能力室内機
US11435124B2 (en) * 2018-02-28 2022-09-06 Carrier Corporation Refrigeration system with leak detection
US10837685B2 (en) * 2018-06-29 2020-11-17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HVAC refrigerant charging and relieving systems and methods
WO2020051314A1 (en) * 2018-09-06 2020-03-12 Carrier Corporation Refrigerant leak detection system
JP2020165585A (ja) * 2019-03-29 2020-10-0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用ユニット、熱源ユニット、及び冷凍装置
EP3816542A1 (en) * 2019-10-29 2021-05-05 Daikin Industries, Ltd. Refrigerant system
CN110986461A (zh) * 2019-12-25 2020-04-10 天津商业大学 一种一机两库制冷控制系统
CN113375376A (zh) * 2020-03-10 2021-09-10 开利公司 集成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JP2022179199A (ja) * 2021-05-21 2022-12-0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および冷媒漏洩判定システム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18058A (ja) * 1994-02-01 1995-08-18 Hitachi Ltd 適正冷媒量判定機能付き冷凍空調装置
JP2002286333A (ja) * 2001-03-28 2002-10-0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冷凍装置
CN1395670A (zh) * 2000-11-13 2003-02-05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US20060059926A1 (en) * 2004-09-22 2006-03-23 York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Two-zone fuzzy logic liquid level control
JP2006170489A (ja) * 2004-12-14 2006-06-2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空気調和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162563A (en) 1979-06-04 1980-12-1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Air conditioner
CN1098186A (zh) * 1993-03-29 1995-02-01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机的控制装置
JPH0979711A (ja) * 1995-09-11 1997-03-28 Hitachi Ltd 冷媒量判定装置
JPH10103820A (ja) 1996-09-27 1998-04-24 Sanyo Electric Co Ltd 冷凍装置
JPH10281599A (ja) * 1997-04-02 1998-10-23 Hitachi Ltd 冷媒量判定装置
JPH11182990A (ja) * 1997-12-18 1999-07-06 Yamaha Motor Co Ltd 冷媒循環式熱移動装置
CN1106421C (zh) * 1997-12-22 2003-04-23 住化普拉斯技术株式会社 树脂薄膜
JP3501678B2 (ja) * 1998-05-26 2004-03-02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保管・運送・設置方法
JP3112003B2 (ja) * 1998-12-25 2000-11-2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JP2003161535A (ja) * 2001-11-20 2003-06-0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装置及びそのポンプダウン制御方法
KR100437805B1 (ko) * 2002-06-12 2004-06-3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냉난방 동시형 멀티공기조화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JP2004173839A (ja) 2002-11-26 2004-06-24 Fuji Photo Film Co Ltd 画像表示システムおよび表示用端末並びに断層画像管理装置
JP2005282885A (ja) * 2004-03-29 2005-10-13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空気調和装置
JP3852472B2 (ja) 2004-06-11 2006-11-2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CN100434840C (zh) * 2004-06-11 2008-11-19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US7628027B2 (en) * 2005-07-19 2009-12-08 Hussmann Corporation Refrigeration system with mechanical subcooling
JP2005308393A (ja) * 2005-07-25 2005-11-04 Daikin Ind Ltd 冷凍装置及び冷凍装置の冷媒量検出方法
JP2006038453A (ja) * 2005-09-15 2006-02-09 Daikin Ind Ltd 冷凍装置及び冷凍装置の冷媒量検出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18058A (ja) * 1994-02-01 1995-08-18 Hitachi Ltd 適正冷媒量判定機能付き冷凍空調装置
CN1395670A (zh) * 2000-11-13 2003-02-05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JP2002286333A (ja) * 2001-03-28 2002-10-0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冷凍装置
US20060059926A1 (en) * 2004-09-22 2006-03-23 York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Two-zone fuzzy logic liquid level control
JP2006170489A (ja) * 2004-12-14 2006-06-2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空気調和機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40157A (zh) * 2014-04-22 2014-07-23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室外机、空调系统和空调系统的关机方法
CN107208940A (zh) * 2015-01-30 2017-09-26 株式会社电装 空调装置
CN107208940B (zh) * 2015-01-30 2019-12-03 株式会社电装 空调装置
CN107532807A (zh) * 2015-04-17 2018-01-02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压缩机单元、热源单元和空气调节器
CN107532807B (zh) * 2015-04-17 2020-06-09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压缩机单元、热源单元和空气调节器
CN112840164A (zh) * 2018-09-27 2021-05-25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管理装置及制冷剂连通管
CN112840164B (zh) * 2018-09-27 2023-01-17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和管理装置
WO2020113980A1 (zh) * 2018-12-05 2020-06-11 约克广州空调冷冻设备有限公司 制冷系统
CN113994156A (zh) * 2019-06-17 2022-01-2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装置
CN113994156B (zh) * 2019-06-17 2023-04-1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8089292A (ja) 2008-04-17
KR20090064417A (ko) 2009-06-18
US20090272135A1 (en) 2009-11-05
KR101161240B1 (ko) 2012-07-02
EP2068101B1 (en) 2018-10-10
AU2007292606A1 (en) 2008-03-13
CN102080904B (zh) 2014-02-26
AU2007292606B2 (en) 2010-07-22
ES2704830T3 (es) 2019-03-20
EP2068101A4 (en) 2013-12-11
US8402779B2 (en) 2013-03-26
EP2068101A1 (en) 2009-06-10
CN101512256B (zh) 2011-01-26
CN101512256A (zh) 2009-08-19
JP5011957B2 (ja) 2012-08-29
WO2008029678A1 (fr) 2008-03-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12256B (zh) 空调装置
CN101432584B (zh) 空调装置
CN101331372B (zh) 空调装置
CN101331370B (zh) 空调装置
CN101384866B (zh) 空调装置和热源单元
CN101326416B (zh) 空调装置
CN100434840C (zh) 空调装置
CN101865509B (zh) 空调装置的制冷剂量判定方法
CN101395436B (zh) 空调装置
CN101473177B (zh) 空调装置
CN101405550B (zh) 空调装置
CN101371087B (zh) 空调装置
CN101910759B (zh) 空气调节装置和制冷剂量判定方法
JP2007212134A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01331368B (zh) 空调装置
JP2008111585A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4665748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2007163101A (ja) 空気調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