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99251A - 发热体 - Google Patents

发热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99251A
CN101999251A CN2009801128226A CN200980112822A CN101999251A CN 101999251 A CN101999251 A CN 101999251A CN 2009801128226 A CN2009801128226 A CN 2009801128226A CN 200980112822 A CN200980112822 A CN 200980112822A CN 101999251 A CN101999251 A CN 10199925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er
electrode
mesh pattern
mesh
fine wi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1282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99251B (zh
Inventor
大谷纯生
栗城匡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9992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992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992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9925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00Ohmic-resistance heating
    • H05B3/84Heat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ransparent or reflecting areas, e.g. for demisting or de-icing windows, mirrors or vehicle windshiel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S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SYSTEMS THEREOF;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 F21S45/00Arrangements within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for purposes other than emission or distribution of light
    • F21S45/60Heating of lighting devices, e.g. for demisting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2203/00Aspects relating to Ohmic resistive heating covered by group H05B3/00
    • H05B2203/011Heaters using laterally extending conductive material as connect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2203/00Aspects relating to Ohmic resistive heating covered by group H05B3/00
    • H05B2203/017Manufacturing 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hea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urface Heating Bodie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Abstract

一种热发生器(20)具有朝向彼此设置的第一电极(26)和第二电极(28),并且还具有在第一电极(26)与第二电极(28)之间成弯曲表面形状安装的网状导电薄膜(网状图案(24))。第一电极(26)和第二电极(28)被设置成满足(Lmax-Lmin)/((Lmax+Lmin)/2)≤0.375,其中Lmin是第一和第二电极(26,28)上以及导电薄膜上两个相对点之间距离的最小值以及Lmax是该距离的最大值。

Description

发热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可见度及发热方面非常优良的透明热发生器,特别涉及一种在用于车灯前罩的电加热结构中以及在各种应用中使用的热发生器。
背景技术
通常地,车灯的照明度由于以下原因而降低:
(1)雪附着和堆积到前罩的外部圆周表面上;
(2)雨水或洗车水附着和冰冻在前罩的外部圆周表面上;以及
(3)由于使用HID照明光源而导致(1)和(2)的出现,所述HID照明光源即便在低功耗(低发热量)下也具有高发光强度。
为了防止上面所述车灯照明度的降低,已经提出了在日本公开未决专利公开号No.2007-026989以及10-289602中进行描述的结构。
在日本公开未决专利公开号No.2007-026989中描述的结构是通过以下方式获得的:在透明绝缘板上印刷出导电图案以制备热发生器,以及通过模内方法将热发生器附接到成形透镜。具体地,热发生器中的导电图案是由包含贵金属粉末以及溶剂可溶解的热塑性树脂的合成物所组成。
在日本公开未决专利公开号No.10-289602中描述的结构是通过将热发生器附接到车灯的透镜部而获得的。透镜部通过在预定条件下向热发生器施加电能而进行加热。该文献描述了热发生器包括ITO(氧化铟锡)的透明导电膜,等等。
发明内容
然而,在日本公开未决专利公开号No.2007-026989中描述的热发生器中,导电图案具有50到500μm的较大宽度。特别地,在日本公开未决专利公开号No.2007-026989的示例中的导电图案中使用了宽度为0.3mm的印刷导电丝。这种粗导电丝对于肉眼是可见的,并且该热发生器在透明度方面是不利的。
例如,在头灯前罩上使用粗导电丝的情况下,一根丝以Z字形方式设置,从而使得要形成长的导线来获得期望的电阻值(例如大约40ohm)。然而,在相邻导线之间不利地产生了电位差,这导致了迁移。
另一方面,日本公开未决专利公开号No.10-289602中描述的热发生器包括ITO透明导电膜或者类似物。该膜不能通过除了真空溅射法之外的方法而形成在成形主体的弯曲表面上。由此,该热发生器在效率、成本等方面是不利的。
此外,由于透明导电膜由陶瓷(例如ITO)所组成,因此当其上形成有透明导电膜的薄片在模内方法中弯曲时,该膜经常破裂。由此,在具有透明加热器的弯曲表面主体(例如车灯前罩)中使用所述膜是困难的。
由于上面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热发生器,该热发生器能够在弯曲表面上具有基本透明的表面发热膜、具有改良的发热均匀性、防止迁移、并且具有在弯曲表面主体上以低廉方式形成的透明加热器。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下面的热发生器而实现的。
[1]根据本发明的热发生器,包括朝向彼此设置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以及在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成弯曲表面形状设置的网眼导电膜,其中当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中两个相对点在导电膜上相距一段距离时,Lmin是该距离的最小值,以及Lmax是该距离的最大值,则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满足不等式:
(Lmax-Lmin)/((Lmax+Lmin)/2)≤0.375。
[2]根据[1]的热发生器,其中网眼导电膜具有包括导电细金属丝的网眼图案,该网眼图案具有多个格子交叉,以及网眼图案中的细金属丝具有1到40μm的宽度。
[3]根据[1]或[2]的热发生器,其中网眼导电膜具有包括导电细金属丝的网眼图案,该网眼图案具有多个格子交叉,以及网眼图案中的细金属丝具有0.1到50mm的间距。
[4]根据[1]-[3]任一的热发生器,其中网眼导电膜具有包括导电细金属丝的网眼图案,该网眼图案具有多个格子交叉,并且网眼图案中的细金属丝包括金属银部分,该金属银部分通过对包含卤化银的含盐银层进行曝光和显影而形成。
[5]根据[1]-[3]任一的热发生器,其中网眼导电膜具有包括导电细金属丝的网眼图案,该网眼图案具有多个格子交叉,并且网眼图案中的细金属丝包含带图案的、镀覆金属层。
[6]根据[1]-[5]任一的热发生器,其中热发生器具有10到500ohm/sq的表面电阻。
[7]根据[1]-[6]任一的热发生器,其中热发生器具有12到120ohm的电阻。
[8]根据[1]-[7]任一的热发生器,其中热发生器具有最小曲率半径为300mm或更小的三维弯曲表面。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热发生器中,能够在弯曲表面上形成基本透明的表面发热膜,发热均匀性能够得到改进,迁移能够被阻止以及透明加热器能够以廉价方式形成在弯曲表面主体上。
附图说明
图1是以局部方式显示了前罩的横截面图,该前罩使用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热发生器;
图2是显示了该实施例的热发生器的透视图;
图3A到3C是显示了整个网眼图案的投影形状的各个解释性视图;
图4是显示了第一和第二电极中两个相对点之间距离的解释性视图;
图5是显示了在透明膜上形成的网眼图案的透视图;
图6A是以局部方式显示了成形模具的横截面图,该成形模具用于在真空下形成透明膜,以及图6B是显示了被压到模具上的透明膜的横截面图;
图7是显示了透明膜的透视图,该透明膜在真空下通过成形模具而形成弯曲表面形状;
图8是显示了在根据第一特定示例的热发生器的生产中、在具有弯曲表面形状的透明膜上形成第一和第二电极的视图;
图9是显示了第一特定示例的热发生器的透视图,该热发生器通过对具有弯曲表面形状的透明膜进行局部切割而形成;
图10是显示了在根据第二特定示例的热发生器的生产中在将具有弯曲表面形状的透明膜进行局部切割之后、在该膜上形成第一和第二电极的视图;
图11是显示了第二特定示例中所生成的热发生器的透视图;
图12是显示了在根据第三特定示例的热发生器的生产中在将具有弯曲表面形状的透明膜进行局部切割之后、在该膜上形成第一和第二电极的视图;
图13是显示了第三特定示例中所生成的热发生器的透视图;
图14是以局部方式显示了该实施例的热发生器的横截面图,该热发生器放置于注模中;
图15A到15E是显示了用于形成该实施例的网眼图案的方法过程的视图(第一方法);
图16A和16B是显示了用于形成该实施例网眼图案的另一种方法过程的视图(第二方法);
图17A和17B是显示了用于形成该实施例网眼图案的另一种方法过程的视图(第三方法);
图18是显示了用于形成该实施例网眼图案的另一种方法过程的视图(第四方法);
图19是显示了根据示例1的前罩的平视图;
图20是显示了根据参考示例1的前罩的平视图;
图21是显示了根据示例1的热发生器的温度分布的图示;
图22是显示了根据参考示例1的热发生器的温度分布的图示;以及
图23是显示了在根据示例2到5以及参考示例2的前罩的生产中、在具有弯曲表面形状的透明膜上形成第一和第二电极的平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图1到23对本发明的热发生器的实施例进行描述。
如部分省略的图1中所示,车灯前罩10(此后称为前罩10)具有根据该实施例的热发生器20(此后也被称为透明热发生器20)以及由聚碳酸酯树脂等组成的罩体18。前罩10附接到车灯16的前部开口,该车灯具有灯体12以及设置在灯体中的光源14。
热发生器20具有弯曲表面形状,并且设置在前罩10的罩体18上面向光源14的表面的一部分上。
如图2所示,热发生器20包括朝向彼此设置的第一电极26和第二电极28,并且进一步包括在第一电极26与第二电极28之间成弯曲表面形状设置的网眼导电膜24。导电膜24具有导电细金属丝的网眼图案(部分显示),该网眼图案具有大量的格子交叉。导电膜24此后可被称为网眼图案24。
在该实施例中,导电膜24中网眼图案的整个形状可以与前罩10的形状不同。例如,如图2所示,网眼图案24的整个形状的投影形状(投射在前罩10的开口表面上的形状)可以优选地是在第一电极26与第二电极28之间具有长边的矩形形状。可选择地,如图3A所示,投影形状30可以优选地是矩形形状,该矩形形状具有从长边开始整体突出的弯曲部32。可以理解的是,如图3B和3C所示,投影形状30可以是跑道形状或椭圆形状。如图2所示,网眼图案24的整个形状中包含的区域充当热发生器20的发热区域34。
在该实施例中,当第一电极26和第二电极28中两个相对点相距一定距离时,Lmin是该距离的最小值,以及Lmax是该距离的最大值,则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满足不等式:
(Lmax-Lmin)/((Lmax+Lmin)/2)≤0.375。
第一电极26和第二电极28中两个相对点是指相对于第一电极26与第二电极28之间假想中心线N处于直线对称的两个点。中心线N垂直于第一电极26中纵向中点T1j与第二电极28中纵向中点T2j之间的线Mj。例如,如图4中所示,两个相对点包括第一电极26中的纵向中点T1j以及第二电极28中的纵向中点T2j,以及第一电极26中的纵向端点T1n以及第二电极28中的纵向端点T2n。此外,如图4中所示,两个相对点包括点T11和T21、点T12和T22、点T13和T23、等等。最小值Lmin是这样两个相对点之间的最短距离,以及最大值Lmax是这样两个相对点之间的最长距离。例如,当网眼图案24的投影形状30不是矩形形状而是与前罩轮廓形状相对应的圆形形状(如双点划线m所示)时,最大值Lmax是点T11与T21之间的距离,如沿着圆形形状的双点划线k所示,以及最小值Lmin是中点T1j与T2j之间的最短距离。
下面描述最小值Lmin与最大值Lmax之间上述关系的发现以及热发生器中均匀发热的实现,该热发生器形成在三维弯曲表面的特定位置上。
在传统的用于后窗及头灯罩的表面发热器中,发热丝分布在待加热的整个表面上。通常地,在头灯罩的小型加热器中使用一根丝,以及在后窗的大型加热器中使用最多十根丝。电流从丝的一端流到另一端。由此,当所有的丝都由同样材料组成并且具有相同宽度及厚度时,发热量依赖于丝的密度。由此,在传统发热器中,可以通过以恒定密度形成丝来获得均匀的发热,而不管待加热区域的形状如何。
然而,传统热发生器的不利之处在于,发热丝对于肉眼是高度可见的,导致了光源照明度的降低。由此,在本实施例中,形成网眼图案24从而产生具有高透明度的热发生器20。具有网眼图案24的透明热发生器20包括无数电流通道,并且电流集中在具有低电阻的通路中。由此,需要一种想法来获得均匀发热。
已经发现了一种用于在(特别是在三维弯曲表面上形成的)透明热发生器20中获得均匀发热的方法,如下所述。
由此,形成发热区域34,从而使得投影形状30为近似矩形形状,在相对侧边上设置带状电极(第一电极26和第二电极28),并且在电极之间施加电压从而使电流流动。尽管投影形状30在三维弯曲表面上不可能是精确的矩形形状,但是最好使投影形状30制成接近于矩形形状。
当发热丝以Z字形方式设置在传统热发生器中时,在相邻直线之间产生电位差,从而不利地导致了迁移。相反地,在本实施例中,具有大量格子交叉的网眼图案24通过导电细金属丝22形成,从而使得相邻丝在固有地处于短路状态,以及迁移就不再成为问题。
透明热发生器20的电阻与彼此面向的第一电极26与第二电极28之间距离成比例地增加。在恒定电压下,发热量与电阻成反比地变化。换句话说,随着电阻增加,发热量减小。由此,理想的是将第一电极26与第二电极28设置成彼此平行。在对三维弯曲表面上的特定区域进行加热的情况下,优选地使第一电极26与第二电极28中两个相对点之间的距离Ln在任意位置都处在狭窄距离范围内,从而均匀地加热所述表面。
考虑到雪或霜的问题主要是在-10℃到+3℃的环境温度下导致的。在-10℃或更低时,环境空气几乎没有水分,并且雪以及霜都减少。在3℃或更高时,雪或霜优选地融化。当热发生器20的发热分布(变化)为0时,通过对前罩10的表面加热13℃平均值,前罩10的表面温度能够从-10℃升高到+3℃。然而,当热发生器20的发热分布(变化)为正或负5℃时,必须对表面加热18℃平均值(在13℃到23℃之间分布)。前罩10的最小表面温度不能仅仅通过对表面加热13℃平均值而升高到3℃或更高。由此,具有较小发热分布(变化)的热发生器20在节能方面更加有利。
通过透明热发生器20而升高的温度(透明热发生器20的温度升高范围)优选地最小值为13℃,最大值为19℃,以及平均值为16℃。在这种情况下,与上述示例进行对比,能量能够优选地减少2℃,由此节约了能量。在这种情况下,温度分布比率为(19℃-13℃)/16℃=0.375。由于发热量大约对应于第一电极26和第二电极28中两个相对点之间的距离分布,因此满足等式(Lmax-Lmin)/((Lmax+Lmin)/2)=0.375,其中Lmax和Lmin分别代表距离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当通过透明热发生器20而升高的平均温度被控制在14.5℃时,最大温度Tmax为14.5-13+14.5=16,以及温度分布比率为(16-13)/14.5=0.207。由此,第一电极26和第二电极28被设置成满足等式(Lmax-Lmin)/((Lmax+Lmin)/2)=0.207。在这种情况下,与上面使用16℃平均温度的示例相比,能量能够优选地减少1.5℃,由此在节能方面更加有利。
热发生器20优选地具有10到500ohm/sq的表面电阻。此外,热发生器20优选地具有12到120ohm的电阻。在这种情况下,由热发生器20升高的平均温度能够控制在16℃、14.5℃等,并且粘附到前罩10的雪或者类似物能够被去除。
在这个实施例中,网眼图案24中的细金属丝22优选地具有1到40μm的宽度。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网眼图案24更加不能看见,因此透明度增加。由此,防止了光源14照明度降低。
当细金属丝22具有1到40μm的宽度时,网眼图案24中的细金属丝优选地具有0.1到50mm的间距,热发生器20具有10到500ohm/sq的表面电阻,以及热发生器20具有12到120ohm的电阻。
下面参考图5到18描述用于形成前罩10的方法。
首先,如图5中所示,在绝缘透明膜40上形成了包括导电细金属丝22的网眼图案24,该网眼图案具有大量格子交叉。
随后,如图6A中所示,具有网眼图案24的透明膜40在真空下形成与前罩10表面形状相对应的弯曲表面形状。真空成形是通过成形模具42而完成的,该成形模具42具有与用于前罩10注入成形的注模50(参见图14)大致相同的尺寸。如图6A中所示,当前罩10具有三维弯曲表面时,成形模具42具有类似的弯曲表面(在这种情况下是反向弯曲表面)以及多个真空孔44。例如,当前罩10具有凹入弯曲表面时,成形模具42具有一种使得成形模具42的凸出弯曲表面46配合到前罩10的凹入弯曲表面中的尺寸。
透明膜40的真空成形可以通过成形模具42而完成,如下所述。如图6A中所示,具有网眼图案24的透明膜40在140℃到210℃下进行预热。随后,如图6B中所示,透明膜40被压到成形模具42的凸出弯曲表面46,并且通过成形模具42中的真空孔44而抽空空气从而向透明膜40施加0.1到2MPa的空气压力。如图7中所示,通过真空成形而获得具有与前罩10相同的弯曲表面形状的透明膜40。
如图8中所示,第一电极26和第二电极28形成在具有弯曲表面形状的透明膜40中的预定位置上。例如,导电第一铜带48a(为了形成带状电极)附接到透明膜40,以及第二铜带48b(为了形成导出电极)在垂直于第一铜带48a的方向上进行附接,从而形成第一电极26和第二电极28。第二铜带48b与第一铜带48a部分地重叠。
如图9中所示,具有弯曲表面形状的透明膜40的一部分被切除。例如,可以进行切除从而使得透明膜40中网眼图案24的投影形状30转变为矩形形状,同时保持第一电极26和第二电极28。在这个实施例中,如图8中所示,具有弯曲表面形状的透明膜40的外围沿着与成形形状相对应的切除线L1进行切除,从而获得圆形投影形状,并且端部的弯曲部41沿着切除线L2和L3进行切除,同时保持第一电极26和第二电极28。由此,如图9中所示,获得了根据第一特定示例的热发生器20A。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电极26和第二电极28可以在对具有弯曲表面形状的透明膜40进行局部切除之后形成。
例如,如图10中所示,具有弯曲表面形状的透明膜40的外围沿着与成形形状相对应的切除线L1进行切除,从而获得圆形投影形状,端部的弯曲部41沿着切除线L2和L3进行切除,导电第一铜带48a(为了形成带状电极)附接到透明膜40的外围,以及第二铜带48b(为了形成导出电极)在垂直于第一铜带48a的方向上进行附接,从而形成第一电极26和第二电极28。第二铜带48b与第一铜带48a部分地重叠。由此,如图11中所示,获得了根据第二特定示例的热发生器20B。
可选择地,例如,如图12中所示,具有弯曲表面形状的透明膜40的外围沿着切除线L4进行切除从而获得具有平坦表面部分的圆形投影形状,端部的弯曲部41沿着切除线L2和L3进行切除,导电第一铜带48a(为了形成带状电极)附接到透明膜40的平坦表面部分的外围,以及第二铜带48b(为了形成导出电极)在垂直于第一铜带48a的方向上进行附接,从而形成第一电极26和第二电极28。第二铜带48b与第一铜带48a部分地重叠。由此,如图13中所示,获得了根据第三特定示例的热发生器20C。
图2中所示的热发生器20以及第一到第三特定示例中的热发生器20A到20C此后被称为热发生器20。
如图14中所示,以上述方式获得的热发生器20被放置在用于形成前罩10的注模50中。
熔化树脂被引入到注模50的腔52中,并且在该腔中硬化从而获得具有整体式热发生器20的前罩10,该热发生器20包含透明膜40。
下面参考图15A到18描述在透明膜40上形成包含细金属丝22的网眼图案24的多种方法(第一到第四方法)。
在第一方法中,一种光敏银盐层在透明膜40上形成、曝光、显影以及定影,从而形成网眼图案中的金属银部分。
具体地,如图15A中所示,透明膜40涂覆有光敏银盐层58,该层58包含凝胶56和卤化银54(例如,溴化银颗粒、氯溴化银颗粒、或者碘溴化银颗粒)的混合物。尽管卤化银54在图15A到15C中通过点状物夸大地显示以便于理解,但是点状物并不代表卤化银54的尺寸、密度等等。
接下来,如图15B中所示,光敏银盐层58受到曝光处理,用于形成网眼图案24。当光能量施加到卤化银54时,生成了微小银核从而形成不可见的潜像。
如图15C中所示,光敏银盐层58受到显影处理,将潜像转变成肉眼可见图像。具体地,具有潜像的光敏银盐层58使用显影剂进行显影,该显影剂为碱性或酸性溶液,通常为碱性溶液。在显影处理中,使用潜像银核作为催化剂核心,来自于卤化银颗粒或显影剂的银离子通过显影剂中的还原剂(显像剂)而被还原成金属银。由此,潜像银核成长起来从而形成可见的银图像(显影银60)。
光敏卤化银54在显影处理之后保留在光敏银盐层58中。如图15D中所示,卤化银54使用定影剂而通过定影处理去除,该定影剂为酸性或碱性溶液,通常为酸性溶液。
在定影处理之后,在被曝光区域内形成金属银部分62,并且在未受曝光区域内形成仅仅包含凝胶56的透光部64。由此,通过金属银部分62与透光部64的组合而在透明膜40上形成了网眼图案24。
在溴化银被用作卤化银54以及硫代硫酸盐在定影处理中使用的情况下,由以下公式表示的反应在处理中发生。
AgBr(固体)+2S2O3离子->Ag(S2O3)2(易溶于水络合物)
凝胶56中的两个硫代硫酸S2O3离子和一个银离子(来自AgBr)发生反应,从而生成硫代硫酸银络合物。硫代硫酸银络合物具有高水溶性以及由此从凝胶56中洗脱出来。由此,显影的银60被定影成金属银部分62。网眼图案24由金属银部分62形成。
由此,在显影处理中潜像与还原剂反应,从而沉积出显影的银60,以及没有转变成显影的银60的剩余卤化银54在定影处理中洗脱到水中。这种处理在TH.James,“The Theory of the photographic process,4thed.”Macmillian Publishing Co.,Inc.,NY,Chapter 15,pp.438-442,1977中详细描述。
通常在显影处理中使用碱性溶液。由此,显影处理中使用的碱性溶液可能混合到定影剂(通常为酸性溶液)中,由此定影剂的活性在定影处理中可能不利地改变。此外,在将膜从显影槽中去除之后定影剂会保留在膜上,由此显影剂会加速不期望的显影反应。这样,最好使得光敏银盐层58在显影处理之后定影处理之前通过淬灭剂(例如醋酸溶液)而进行中和或酸化。
例如,如图15E中所示,通过镀覆处理(无电镀镀覆处理、电镀处理或者它们的组合)而仅仅在金属银部分62上设置导电金属层66。在这种情况下,网眼图案24由金属银部分62以及设置在其上的导电金属层66所形成。
在第二方法中,例如如图16A中所示,在铜箔68上形成光致抗蚀膜70,该铜箔68布置在透明膜40上,并且光致抗蚀膜70被曝光和显影从而形成抗蚀图案72。如图16B中所示,从抗蚀图案72中暴露出来的铜箔68被蚀刻,从而形成铜箔68的网眼图案24。
在第三方法中,如图17A中所示,包含细金属颗粒的膏料74被印刷到透明膜40上,从而形成网眼图案24。当然,如图17B中所示,印刷的膏料74可以被金属镀覆,从而形成镀覆的金属层76。在这种情况下,网眼图案24由膏料74和镀覆金属层76所形成。
在第四方法中,如图18中所示,通过使用丝网印刷或凹版印刷镀覆而在透明膜40上印刷薄金属膜78,从而形成网眼图案。
在第一到第四方法中,适合于生成具有弯曲表面形状的热发生器20的是第一方法,其包括对布置在透明膜40上的光敏银盐层58进行曝光、显影以及定影,从而形成金属银部分62的网眼图案24。
如上所述,在热发生器20以及根据实施例而与之装配在一起的前罩10中,能够在弯曲表面上形成基本透明的表面发热膜,发热均匀性得以改进,迁移得到防止,以及透明加热器能够以廉价方式形成在成形主体的弯曲表面上。
尽管热发生器20形成在图1中具有完全弯曲表面形状的前罩10的部分表面上,但是前罩10可具有局部弯曲形状以及平坦表面。实施例的热发生器20中的网眼图案24能够灵活地使用在这种局部弯曲形状上。此外,网眼图案24能够被用于具有最小曲率半径300mm或更小的弯曲表面形状上。这样,网眼图案24能够令人满意地使用,而不会在不同弯曲表面形状上断裂,即便是当热发生器20具有最小曲率半径300mm或更小的弯曲表面形状。
下面主要描述用于在该实施例的热发生器20中形成网眼图案24的特别优选方法,该方法包括使用照相光敏卤化银材料。
如上所述,该实施例的热发生器20中的网眼图案24可以被生成,从而使得具有透明膜40以及该透明膜上包含光敏卤化银的乳胶层的光敏材料被曝光和显影,由此在曝光区域和未曝光区域上分别形成金属银部分62和透光部64。金属银部分62会经受物理显影处理和/或镀覆处理,从而必要时在其上形成导电金属层66。
用于形成网眼图案24的方法包括下面三个工艺,在光敏材料和显影处理上有所不同。
(1)一种工艺,包括使没有物理显影核的光敏黑白卤化银材料经受化学或物理显影,从而在材料上形成金属银部分62。
(2)一种工艺,包括使具有包含物理显影核的卤化银乳胶层的光敏黑白卤化银材料经受物理显影,从而在光敏材料上形成金属银部分62。
(3)一种工艺,包括使一堆没有物理显影核的光敏黑白卤化银材料以及具有包含物理显影核的非光敏层的图像接收片经受扩散转引显影,从而在非光敏图像接收片上形成金属银部分62。
在工艺(1)中,使用全部的黑白显影过程,从而在光敏材料上形成可透光导电膜,例如透光电磁防护膜或者透光导电膜。所得到的银是以化学方式或者以物理方式进行显影的银,其包括高比表面积的细丝,并且在接下来的镀覆或物理显影处理中显示出高活性。
在工艺(2)中,卤化银颗粒在物理显影核周围熔化并且在曝光区域内沉积到核上,从而在光敏材料上形成可透光导电膜。同时在该步骤中,使用了全部黑白显影过程。尽管由于卤化银在显影中沉积到物理显影核上而能够获得高活性,但是显影的银具有球形形状,其具有小的比表面。
在工艺(3)中,卤化银颗粒在未曝光区域中熔化,并且在图像接收片的显影核上扩散和沉积,从而在片上形成可透光导电膜。在该工艺中,使用了所谓的分离型过程,并且图像接收片从光敏材料上剥去。
在所述工艺中可以使用负显影处理和反转显影处理。在扩散转引显影中,负显影处理可以通过直接阳图光敏材料来实现。
化学显影、热显影、溶液物理显影、以及扩散转引显影具有本领域通常公知的含义,并且在普通的照相化学教材中进行了说明,例如Shin-ichi Kikuchi,“Shashin Kagaku(Photographic Chemistry)”,KyoritsuShuppan Co.,Ltd.以及C.E.K.Mees,“The Theory of PhotographicProcesses,4th ed.”,Mcmillan,1977。在本发明中基本使用液体处理,并且可以利用热显影处理。例如,在日本公开未决专利公开号No.2004-184693、2004-334077及2005-010752以及日本专利申请No.2004-244080及2004-085655中描述的技术可以用在本发明中。
(光敏材料)
[透明膜40]
在该实施例的生产方法中使用的透明膜40可以是柔性塑料膜。
用于塑料膜的材料示例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聚氯乙烯、聚偏二氯乙烯、聚乙烯醇缩丁醛、聚酰胺、聚醚、聚砜、聚醚砜、聚碳酸酯、多芳基化合物、聚醚酰亚胺、聚醚酮、聚醚醚酮、聚烯烃例如EVA、聚碳酸酯、三乙酰纤维素(TAC)、丙烯酸树脂、聚酰亚胺、以及芳族聚酰胺。
在这个实施例中,从透光率、耐热性、操作性以及成本等角度出发,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优选地作为用于塑料膜的材料。材料可以适当地根据耐热性、热塑性等而选择出来。未拉伸PET膜通常用于形成弯曲表面形状。然而,在制造根据该实施例的光敏材料的情况下,使用拉伸PET膜。拉伸PET膜不能够简单地处理成弯曲表面形状。尽管未拉伸PET薄膜能够在大约150℃下进行处理,但是拉伸PET膜的处理温度优选地在170℃到250℃,更优选地在180℃到230℃。
塑料膜可具有单层结构或者包括两层或更多层的多层结构。
[保护层]
在光敏材料中,保护层可以形成在乳胶层上,该乳胶层随后进行描述。在该实施例中使用的保护层包含粘结剂,例如凝胶或高分子聚合物,并且形成在光敏乳胶层上,从而提高防刮擦或者机械特性。在进行镀覆处理的情况下,最好使得保护层不被形成或者形成具有小的厚度。保护层的厚度优选为0.2μm或更小。施加或形成保护层的方法没有特别地进行限制,并且可以适当地从已知涂覆方法中选择出来。
[乳胶层]
在该实施例的制造方法中使用的光敏材料优选地具有透明膜40以及其上的包含银盐作为光传感器的乳胶层(含有银盐层58)。根据该实施例的乳胶层除了银盐之外在必要时可以包含染料、粘结剂、溶剂等。
[银盐]
在该实施例中使用的银盐优选地是无机银盐,例如卤化银。特别优选地,银盐以颗粒形式使用,用于照相光敏卤化银材料。卤化银具有良好的光敏特性。
下面描述卤化银,其优选在照相光敏卤化银材料的照相乳胶中使用。
在该实施例中,卤化银优选地用作光传感器。用于照相银盐膜、照相纸、印刷雕刻膜、用于光掩膜的乳胶掩膜以及类似物的卤化银技术可以在该实施例中使用。
卤化银可包含卤族元素氯、溴、碘或氟,并且可包括所述元素的组合。例如,卤化银优选地包括AgCl、AgBr、或AgI,更优选地包括AgBr或AgCl作为主要组分。同时,氯溴化银、碘氯溴化银、或者碘溴化银优选地使用作为卤化银。卤化银进一步优选地是氯溴化银、溴化银、碘氯溴化银、或者碘溴化银、更优选地是氯溴化银或者碘氯溴化银,具有50mol%或更多氯化银含量。
术语“包含AgBr(溴化银)的卤化银作为主要组分”意思是卤化银组合物中溴离子的摩尔比率为50%或更多。包含AgBr作为主要组分的卤化银颗粒可以包含除溴离子之外的碘离子和氯离子。
在该实施例中使用的卤化银乳胶可包含VIII或者VIIB族金属。特别优选地,乳胶包含铑化合物、铱化合物、钌化合物、铁化合物、锇化合物,或者类似物以获得4个或更多的色调以及低雾化性。
卤化银乳胶可有效地掺杂有六氰合金属络合物,例如K4[Fe(CN)6]、K4[Ru(CN)6]、或者K3[Cr(CN)6],用于增加敏感度。
每1mol卤化银中所加入的合成物的量优选地为10-10到10-2mol/molAg,更优选地10-9到10-3mol/mol Ag。
此外,在该实施例中,卤化银可优选地包含Pd(II)离子和/或Pd金属。Pd优选地包含在卤化银颗粒表面附近,尽管它会均匀地散布在其中。术语“Pd优选地包含在卤化银颗粒表面附近”意味着颗粒具有在从表面开始、在深度方向上50nm或更小的区域内具有较高钯含量的层。
这种卤化银颗粒可以通过在颗粒形成期间加入Pd而被准备。Pd优选地在银离子和卤素离子分别加入总量的50%或更多之后再加入。还优选的是,Pd(II)离子在后熟化阶段加入,从而获得在表面附近包含Pd的卤化银颗粒。
包含Pd的卤化银颗粒作用是加速物理显影和无电镀镀覆,提高期望的热发生器的生产效率以及降低生产成本。Pd是众所周知的并且用作无电镀镀覆催化剂。在本发明中,Pd能够位于卤化银颗粒表面附近,从而使得非常昂贵的Pd的量能够得以减小。
在该实施例中,卤化银中每1mol银的Pd离子和/或Pd金属含量优选地为10-4到0.5mol/mol Ag,更优选地为0.01到0.3mol/mol Ag。
所用的Pd复合物的示例包括PdCl4以及Na2PdCl4
在该实施例中,光敏剂的灵敏性可以通过通常用于照相乳胶的化学敏化而进一步增强。化学敏化方法的示例包括硫族元素敏化方法(例如硫、硒、以及碲敏化方法)、贵金属敏化方法(例如金敏化方法)、以及还原敏化方法。所述方法可以单独地或者以组合方式使用。化学敏化方法的优选组合包括硫敏化方法与金敏化方法的组合,硫敏化方法、硒敏化方法与金敏化方法的组合,以及硫敏化方法、碲敏化方法与金敏化方法的组合。
[粘结剂]
粘结剂可用在乳胶层中用于均匀地散布银盐颗粒以及帮助乳胶层粘附到支承件。在本发明中,粘结剂可包含不溶于水或可溶于水的聚合物、以及优选地包含可溶于水的聚合物。
粘结剂的示例包括凝胶,聚乙烯醇(PVA),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多糖例如淀粉、纤维素以及它们的派生物,聚环氧乙烷,多糖,聚乙烯胺,壳聚糖,多熔素,聚丙烯酸,聚海藻酸,聚透明质酸以及羧基纤维素。粘结剂根据功能组的离子性而显示出中性、阴离子或者阳离子特性。
乳胶层中粘结剂的量优选地被控制,从而使得包含银盐层中Ag/粘结剂体积比率为1/4或更多,更优选地使得Ag/粘结剂体积比率为1/2或更多。
<溶剂>
用于形成乳胶层的溶剂没有特别地受到限制,并且溶剂的示例包括水、有机溶剂(例如醇类如甲醇,酮类如丙酮,酰胺如甲酰胺,亚砜如二甲基亚砜,酯类如乙酸乙酯、醚)、离子性液体以及它们的混合物。
在本发明中,在乳胶层中相对于银盐、粘结剂以及类似物的总体,溶剂的质量比率按质量为30%到90%,优选地按质量为50%到80%。
下面描述用于形成网眼图案24的处理方法。
[曝光]
在该实施例中,具有在透明膜40上形成的包含银盐层58的光敏材料受到曝光处理。可以使用电磁波来完成曝光。例如,光(例如可见光或紫外光)或者放射线(例如X射线)可被用于产生电磁波。可以使用具有波长分布或者特定波长的光源来完成曝光。
用于形成图案图像的曝光可以使用表面曝光方法或者扫描曝光方法来完成。在表面曝光方法中,光敏表面被均匀光线透过掩膜进行照射,从而形成掩膜图案的图像。在扫描曝光方法中,光敏表面使用激光束或类似光进行扫描,从而形成带图案的受辐照区域。
在该实施例中,曝光中可以使用不同激光束。例如,气体激光器、发光二极管、半导体激光器、或者次谐波发生(SHG)光源的单色高密度光可优选地用于扫描曝光,所述次谐波发生(SHG)光源包含非线性光学晶体连同半导体激光器或者使用半导体激光器作为激发源的固体激光器。同时,KrF受激准分子激光器、ArF受激准分子激光器、以及F2激光器或者类似物可以用在曝光中。优选地,使用半导体激光器或者次谐波发生(SHG)光源来完成曝光以降低系统的尺寸和成本,所述次谐波发生(SHG)光源包含非线性光学晶体连同半导体激光器或者固体激光器。特别优选地,从减小尺寸和成本以及提高设备耐用性和稳定性的角度,使用半导体激光器来完成曝光。
优选地,包含银盐层58通过使用激光束的扫描曝光方法而在图案中进行曝光。在日本公开未决专利公开号No.2000-39677中描述的一种绞盘型激光扫描曝光设备尤其优选地用于这种曝光。在绞盘型设备中,日本公开未决专利公开号No.2004-1224中描述的DMD优选地使用,代替光束扫描系统中的旋转多角镜。特别地,在生成具有3m长度或更长的长弹性膜加热器的情况下,光敏材料优选地暴露于弯曲曝光台上的激光束,同时运送材料。
网眼图案24的结构没有特别地进行限制,只要电流在施加电压下能够在电极之间流动。网眼图案24可以是三角形、四边形(例如菱形、正方形)、六边形等的格子图案,通过使直的细丝基本彼此平行地交叉而形成。此外,网眼图案24可以是彼此平行的直的、Z字形或者波浪形丝的图案。
[显影处理]
在该实施例中,乳胶层在曝光之后接受显影处理。可以在本发明中使用用于照相银盐膜、照相纸、印刷雕刻膜、用于光掩膜的乳胶掩膜、以及类似物的一般性显影处理技术。用于显影处理的显影剂没有特别地受到限制,并且可以是PQ显影剂、MQ显影剂、MAA显影剂等。在本发明中可以使用的商业可供显影剂的示例包括:富士胶片株式会社可供的CN-16、CR-56、CP45X、FD3以及PAPITOL;Eastman Kodak Company可供的C-41、E-6、RA-4、D-19、以及D-72;以及这些套装中包含的显影剂。显影剂可以是高反差显影剂。
高反差显影剂的示例包括Eastman Kodak Company可供的D85。在本发明中,通过曝光和显影处理,在曝光区域中形成金属银部分(优选地带图案的金属银部分),以及在未曝光区域中形成透光部。
用于显影处理的显影剂可包括图像质量改良剂,用于改进图像质量。图像质量改良剂的示例包括含氮杂环化合物,例如苯并三唑。特别地,聚乙二醇优选地用于高反差显影剂。
显影之后曝光区域中包含的金属银相对于曝光之前该区域中包含的银的质量比率优选按质量为50%或更多,更优选地为80%%或更多。当质量比率按质量为50%或更多时,能够容易地实现高的导电性。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显影获得的色调(颜色层次)优选地超过4.0,尽管没有特定地进行限制。当显影之后的色调超过4.0时,导电金属部的导电性能够得以提高,同时保持透光部的高的透明性。例如,4.0或更多的色调能够通过掺杂铑或铱离子而实现。
[物理显影和镀覆处理]
在该实施例中,为了增加通过曝光和显影而形成的金属银部分62的导电性,导电金属颗粒可以通过物理显影处理和/或镀覆处理而沉积到所述金属银部分上面。尽管导电金属颗粒能够通过物理显影和镀覆处理中仅仅一个而沉积到金属银部分62,但是物理显影和镀覆处理可以组合使用。
在这个实施例中,物理显影是一种金属离子(例如银离子)通过还原剂被还原的工艺,由此金属颗粒沉积到金属或金属络合物的核上。这种物理显影已经在即影即有B&W菲林、正片、印刷版产品等进行使用,并且所述技术可以在本发明中使用。
物理显影可以在曝光之后与上述显影处理在同一时间完成,以及可以在显影处理之后单独地完成。
本发明可以适当地与下述专利公开中描述的技术进行组合:日本公开未决专利公开号No.2004-221564,2004-221565,2007-200922,以及2006-352073;国际专利公开No.2006/001461;日本公开未决专利公开号No.2007-129205,2008-251417,2007-235115,2007-207987,2006-012935,2006-010795,2006-228469,2006-332459,2007-207987以及2007-226215;国际专利公开No.2006/088059;日本公开未决专利公开号No.2006-261315,2007-072171,2007-102200,2006-228473,2006-269795,2006-267635以及2006-267627;国际专利公开No.2006/098333;日本公开未决专利公开号No.2006-324203,2006-228478,2006-228836,以及2006-228480;国际专利公开No.2006/098336以及2006/098338;日本公开未决专利公开号No.2007-009326,2006-336057,2006-339287,2006-336090,2006-336099,2007-039738,2007-039739,2007-039740,2007-002296,2007-084886,2007-092146,2007-162118,2007-200872,2007-197809,2007-270353,2007-308761,2006-286410,2006-283133,2006-283137,2006-348351,2007-270321以及2007-270322;国际专利公开No.2006/098335;日本公开未决专利公开号No.2007-088218,2007-201378,以及2007-335729;国际专利公开No.2006/098334;日本公开未决专利公开号No.2007-134439,2007-149760,2007-208133,2007-178915,2007-334325,2007-310091,2007-311646,2007-013130,2006-339526,2007-116137,2007-088219,2007-207883,2007-207893,2007-207910,以及2007-013130;国际专利公开No.2007/001008;日本公开未决专利公开号No.2005-302508以及2005-197234。
实施例的热发生器可以在各种应用(例如车辆、飞机以及建筑物的窗户)的电加热结构中使用。电加热结构的示例包括车辆、飞机、建筑物等的电加热窗户。
示例
下面参考示例更加具体地描述本发明。在示例中使用的材料、量、比率、处理内容、处理步骤以及类似方面都可以适当地进行改变,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范围。下面的具体示例由此在各个方面都被认为是解释性的而非限制性的。
[第一示例]
为了评价上述实施例的热发生器20的有利效果,示例1以及参考示例1的包括前罩的热发生器被制造,并且电极之间距离以及各个前罩的温度分布被测量出来。
(示例1)
<网眼图案24的形成(光敏银盐层的曝光和显影)>
包含水介质、凝胶以及碘溴化银颗粒的乳胶被准备。碘溴化银颗粒的I含量为2mol%以及平均球状等同直径为0.05μm,以及每60g Ag(银)的凝胶量为7.5g。乳胶的Ag/凝胶体积比率为1/1,以及凝胶具有20000的低平均分子量。
K3Rh2Br9以及K2IrCl6以10-7mol/mol银的浓度添加到乳胶中,从而在溴化银颗粒中掺杂Rh和Ir离子。Na2PdCl4进一步添加到乳胶中,并且合成的乳胶使用氯金酸以及硫代硫酸钠进行金-硫敏化。乳胶和凝胶硬化剂被施加到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从而使得施加的银的量为1g/m2。PET的表面在施加之前提高亲水性。涂层进行干燥并且通过具有格子图案空间的光掩膜而暴露于紫外线灯(直线/空间=285μm/15μm(间距300μm))。光掩膜能够形成带图案的显影银质图像(直线/空间=15μm/285μm)。随后,涂层使用下面的显影剂在25℃下显影45秒、使用富士胶片株式会社可供的定影剂SUPER FUJIFIX进行定影,以及用纯水进行冲洗。由此获得的具有网眼图案24的透明膜40具有40ohm/sq的表面电阻。
[显影剂组分]
1L显影剂包含下述化合物。
对苯二酚            0.037mol/L
N-甲基对氨基苯酚    0.016mol/L
偏硼酸钠            0.140mol/L
氢氧化钠            0.360mol/L
溴化钠              0.031mol/L
焦亚硫酸钾          0.187mol/L
<真空成形>
上述具有网眼图案24的透明膜40在真空下通过成形模具42而成形(参见图6A和6B)。成形模具42具有110mm的直径以及具有通过切掉半径100mm球体的一部分而获得的形状。在真空成形中,透明膜40在195℃下通过加热盘而预热5秒并且随后立即压到成形模具42上,并且在对成形模具42抽真空同时在透明膜40的侧面上施加0.7MPa的空气压力。由此,获得了具有完全弯曲表面形状的透明膜40。
<第一电极26和第二电极28的形成>
宽度为12.5mm以及长度为70mm的导电铜带(第一铜带48a,从Sliontec Corporation可供的No.8701,在示例中始终如此)附接到具有弯曲表面的透明膜40的相对端部的每个上。第一铜带48a被设置成大致彼此平行。宽度为15mm以及长度为25mm的导电铜带(第二铜带48b)在与各个第一铜带48a垂直方向上进一步附接。第二铜带48b与第一铜带48a部分重叠。由此,形成了一对电极(第一电极26和第二电极28)。
<切割处理:热发生器20的制造>
如图8中所示,具有弯曲表面形状并且其上形成有网眼图案24、第一电极26以及第二电极28的透明膜40的外围沿着与成形形状相对应的切割线L1被切割,同时保持第一电极26和第二电极28,从而获得具有110mm直径的圆形投影形状。此外,端部的20mm弯曲部41沿着切割线L2和L3被切割,同时保持第一电极26和第二电极28。由此,如图9中所示,形成了具有弯曲表面形状的热发生器20A。热发生器20A具有大致矩形投影形状,并且在短侧边上具有第一电极26和第二电极28。
<注入成形:前罩10的制造>
如图14中所示,具有弯曲表面形状的热发生器20被放置在用于形成前罩10的注入模具50中,并且在300℃下熔化的聚碳酸酯被引入到模具50的腔52中。由此,如图19中所示,具有2mm厚度、根据示例1的前罩10A被制造。注入模具50在95℃温度以及60秒成形周期下使用。
(参考示例1)
具有弯曲表面形状的透明膜40以与示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随后,将导电铜带102而不是宽度12.5mm以及长度为70mm的导电铜带(第一铜带48a)被附接到相对的圆周部,从而形成具有长度大约80mm的弧形形状的第一电极26和第二电极28。具有圆形投影形状的热发生器200A被制造而不需要对透明膜40的弯曲部41进行切割,并且插入形成(insert-formed)。由此,如图20中所示,制造出根据参考示例1的前罩100A。
(评价)
在各个前罩中,第一电极26与第二电极28之间距离(电极距离)的最小值Lmin和最大值Lmax被测量,并且参数Pm通过下面表达式获得:
Pm=(Lmax-Lmin)/((Lmax+Lmin)/2)。
如图19中所示,在示例1中,电极之间距离的最大值Lmax是点Ta和Ta’之间弧形长度(如点划线所示,在附图中向前突出,在示例中始终如此),并且电极距离的最小值Lmin是点Tb与Tb’之间的弧形长度。示例1中前罩10A的最大值Lmax为70mm以及最小值Lmin为66mm,并且由此通过上述表达式获得了0.059的参数Pm。
另一方面,如图20中所示,在参考示例1中,电极之间距离的最大值Lmax是点Tc与Tc’之间弧形长度,以及电极距离的最小值Lmin为点Td与Td’之间的弧形长度。参考示例1中前罩100A的最大值Lmax为105mm以及最小值Lmin为50mm,并且由此通过上述表达式获得了0.710的参数Pm。
对于示例1的前罩10A以及参考示例1的前罩100A中的每一个,都在第一电极26与第二电极28之间施加直流电压。在电压施加10分钟之后,用红外温度计测量前罩的表面温度,从而评价温度分布。在20℃室温下进行测量。温度分布测量的结果在图21和22中显示,并且测量的温度(最小及最大温度)以及温度升高值(最小、最大以及平均升高值)在表1中进行显示。示例1的温度分布在图21中显示,以及参考示例1的温度分布在图22中显示。
表1
Figure BPA00001234983400251
示例1的前罩10A在最小及最大温度之间表现出大约5℃的差值、最小温度上升值为13℃、最大温度上升值为18℃、以及平均温度上升值为15.5℃。在示例1中,与需要平均温度上升值18℃的示例相比,能量可以减少2.5℃,由此在节能方面有利。此外,如图21中所示,整个热发生器中均匀地导致了发热。
与示例1相比,参考示例1的前罩100A在最小及最大温度之间表现出大约20℃的更大差值,更大的平均温度上升值为23.0℃、最小温度上升值为13℃、最大温度上升值为33℃、以及更大的变动。此外,如图22中所示,仅仅在第一和第二电极的端部附近出现发热,并且中心几乎没有发热。
从上述结果可以清楚得到,与没有满足等式的参考示例1的热发生器不同,满足了不等式Pm≤0.375的示例1的热发生器在整个表面上展现出均匀的发热。
[第二示例]
为了评价上述实施例的热发生器20的有利效果,制造包含示例2到5以及参考示例2的前罩的热发生器20,并且电极之间的距离以及各个前罩中最小与最大温度之间的差值被测量。
对于示例2到5以及参考示例2的前罩中的每一个,都对最小和最大温度进行测量。在示例2到5以及参考示例2中,以与示例1相同的方式,具有网眼图案24的透明膜40在真空下通过成形模具42而形成(参见附图6A和6B)。成形模具42具有173mm的直径以及通过将半径100mm的球体切除一部分而获得的形状。如图10中所示,具有弯曲表面形状的透明膜40的外围沿着与成形形状相对应的切割线L1被切割,从而获得圆形投影形状,并且端部的弯曲部41沿着切割线L2和L3被切割。由此,如图23中所示,准备出根据示例2到5以及参考示例2的透明膜40。示例2中宽度W为60mm,示例3中为80mm,示例4中为90mm,示例5中为110mm以及参考示例2中为130mm。
随后,如图23中所示,宽度15mm的导电铜带(第一铜带48a)被附接到透明膜40的相对圆周部,从而形成第一电极26和第二电极28。由此获得的热发生器以与示例1相同的方式被注入形成,由此根据示例2到5以及参考示例2的加热器集成型前罩被分别地制造出来。
(评价)
同样地在各个前罩中,第一电极26与第二电极28之间距离(电极距离)的最小值Lmin以及最大值Lmax被测量,以及参数Pm通过下面公式获得:
Pm=(Lmax-Lmin)/((Lmax+Lmin)/2)。
如图23中所示,在示例2到5以及参考示例2中,电极距离的最大值Lmax是点Te与Te’之间弧形长度(在附图中向前突出,在示例中始终如此),以及电极距离的最小值Lmin是点Tf与Tf’之间弧形长度。示例2到5以及参考示例2中每一个的最大值Lmax、最小值Lmin以及参数Pm都在表2右侧显示出来。
对于示例2到5以及参考示例2的各个前罩,在第一电极26和第二电极28之间施加直流电压。在电压施加10分钟之后,前罩表面温度通过红外温度计测量从而评价温度分布。在20℃室温下进行测量。表2中的左侧显示了测量的温度(最小温度、最大温度以及它们的差值)。
表2
Figure BPA00001234983400271
示例2到4的每个前罩在最大和最小温度之间都表现出大约5℃到8℃的差值,以及示例5的前罩表现出大概12℃的差值。由此,示例2到5的前罩在整个表面都表现出均匀发热,由此在节能方面是有利的。相反地,参考示例2的前罩表现出大概16℃的差值,并且在整个热发生器上导致了不均匀的发热。
从上述结果可以清楚得到,与没有满足等式的参考示例2的热发生器不同,满足了不等式Pm≤0.375的示例2到5的热发生器在整个表面上展现出均匀的发热。
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热发生器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并且可以在实施例中进行各种改变和改进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范围。

Claims (8)

1.一种热发生器,包括:
朝向彼此设置的第一电极(26)和第二电极(28);以及
在第一电极(26)与第二电极(28)之间成弯曲表面形状设置的网眼导电膜(24);其中
当第一电极(26)和第二电极(28)中两个相对点在导电膜(24)上相距一段距离时,Lmin是所述距离的最小值,以及Lmax是所述距离的最大值;
第一电极(26)和第二电极(28)满足不等式:
(Lmax-Lmin)/((Lmax+Lmin)/2)≤0.375。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发生器,其特征在于:
网眼导电膜(24)具有包括导电细金属丝(22)的网眼图案,所述网眼图案具有多个格子交叉;以及
网眼图案中的所述细金属丝(22)具有1到40μm的宽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发生器,其特征在于:
网眼导电膜(24)具有包括导电细金属丝(22)的网眼图案,所述网眼图案具有多个格子交叉;以及
网眼图案中的细金属丝(22)具有0.1到50mm的间距。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发生器,其特征在于:
网眼导电膜(24)具有包括导电细金属丝(22)的网眼图案,所述网眼图案具有多个格子交叉;以及
网眼图案中的细金属丝(22)包括通过对含盐银层(58)曝光和显影而形成的金属银部分(62),所述含盐银层包含卤化银。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发生器,其特征在于:
网眼导电膜(24)具有包括导电细金属丝(22)的网眼图案,所述网眼图案具有多个格子交叉;以及
网眼图案中的细金属丝(22)包含带图案的、镀覆金属层(66)。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发生器,其特征在于:
热发生器具有10到500ohm/sq的表面电阻。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发生器,其特征在于:
热发生器具有12到120ohm的电阻。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发生器,其特征在于:
热发生器具有最小曲率半径为300mm或更小的三维弯曲表面。
CN2009801128226A 2008-04-11 2009-04-10 发热体 Active CN10199925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03632 2008-04-11
JP2008-103632 2008-04-11
PCT/JP2009/057401 WO2009125855A1 (ja) 2008-04-11 2009-04-10 発熱体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99251A true CN101999251A (zh) 2011-03-30
CN101999251B CN101999251B (zh) 2013-06-12

Family

ID=411619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128226A Active CN101999251B (zh) 2008-04-11 2009-04-10 发热体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816256B2 (zh)
EP (1) EP2265086B1 (zh)
JP (1) JP2009272302A (zh)
CN (1) CN101999251B (zh)
CA (1) CA2720899C (zh)
WO (1) WO2009125855A1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23213A (zh) * 2018-11-07 2019-02-12 华域视觉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防起雾车灯配光镜
CN109838754A (zh) * 2017-09-08 2019-06-04 南京钧乔行汽车灯具有限公司 一种电加热汽车大灯灯罩
CN109842966A (zh) * 2017-09-08 2019-06-04 南京钧乔行汽车灯具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大灯灯罩电加热系统
TWI678497B (zh) * 2018-10-16 2019-12-01 堤維西交通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能發熱融冰的燈殼裝置
CN111189036A (zh) * 2018-11-15 2020-05-22 堤维西交通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能发热融冰的灯壳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059501A (ja) * 2011-09-13 2013-04-04 Fujifilm Corp 暖房便座の製造方法
JP5979929B2 (ja) * 2012-03-21 2016-08-31 藤森工業株式会社 赤外線透過型透明導電性積層体
WO2018029870A1 (ja) * 2016-08-12 2018-02-15 株式会社村上開明堂 ヒータ付信号機
CN109838757A (zh) * 2017-09-08 2019-06-04 南京钧乔行汽车灯具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大灯灯罩表面除积雪方法
RU2694244C1 (ru) * 2018-10-03 2019-07-10 Акционерное общество "Обнинское научно-производственное предприятие "Технология" им. А.Г. Ромашина" Инфракрасный нагреватель
FR3097939B1 (fr) * 2019-06-28 2021-07-09 Valeo Vision Module lumineux avec imageur a fixation amortissante et chauffante
WO2024163403A1 (en) * 2023-02-01 2024-08-08 Chasm Advanced Materials, Inc. Transparent flexible foil heat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152313A (en) * 1958-11-28 1964-10-06 Gen Electric Elastic heater for compound curves
US3947837A (en) * 1974-08-07 1976-03-30 Ppg Industries, Inc. Security glazing and alarm system
GB2091528B (en) * 1981-01-14 1984-11-07 Boussois Sa Heatable panels
JPS58126517A (ja) * 1982-01-22 1983-07-28 Stanley Electric Co Ltd 液晶素子用面状ヒ−タ
CA1289627C (en) * 1985-02-15 1991-09-24 Masanobu Fujii Infrared ray and microwave heating appliance
US4772760A (en) * 1987-04-28 1988-09-20 Ppg Industries, Inc. Nonorthogonal EMP shielding elements
US4932755A (en) 1988-10-12 1990-06-12 Swedlow, Inc. Optical transparency having an electromagnetic pulse shield
US5411696A (en) * 1990-12-27 1995-05-02 Tokai Kogyo Kabushiki Kaisha Process of making a panel unit
DE4121102A1 (de) 1991-06-26 1993-01-07 Braas Gmbh Elektrisch beheizbare sichtscheibe
FR2730724B1 (fr) 1995-02-21 1997-04-04 Saint Gobain Vitrage Vitrage pour vehicule automobile
JP3425643B2 (ja) * 1996-12-10 2003-07-14 昭和デバイスプラント株式会社 遠赤外線放射装置
JPH10289602A (ja) 1997-04-11 1998-10-27 Mitsubishi Automob Eng Co Ltd 車両用ランプのヒータ装置
JP3575994B2 (ja) 1998-07-22 2004-10-13 大日本スクリーン製造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装置
JP4206584B2 (ja) * 1998-11-10 2009-01-14 旭硝子株式会社 防曇ガラス
FR2821937B1 (fr) 2001-03-07 2003-06-06 Saint Gobain Dispositif electrocommandable a proprietes optiques et/ou energetiques variables
JP2004085655A (ja) 2002-08-23 2004-03-18 Asahi Kasei Aimii Kk 耐汚染性の含水ソフトコンタクトレンズ
JP4084645B2 (ja) 2002-12-03 2008-04-30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熱現像感光材料
JP4641719B2 (ja) 2002-12-27 2011-03-0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透光性電磁波シールド膜の製造方法及び透光性電磁波シールド膜
JP4807934B2 (ja) 2002-12-27 2011-11-0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透光性電磁波シールド膜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4244080A (ja) 2003-02-17 2004-09-02 Maruha Corp 冷凍ころも付きえび用収納トレー
JP4322549B2 (ja) 2003-05-12 2009-09-0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熱現像感光材料
JP2005010752A (ja) 2003-05-22 2005-01-13 Fuji Photo Film Co Ltd 熱現像感光材料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04001224A (ja) 2003-07-22 2004-01-08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スローアウェイチップ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ピンミラーカッタ
US20060011596A1 (en) * 2003-10-28 2006-01-19 Sharp Larry L Screen printed heater for vehicle elements
JP2005197234A (ja) 2003-12-08 2005-07-21 Fuji Photo Film Co Ltd 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CN2690398Y (zh) * 2004-04-03 2005-04-06 李毅 一种框架式结构太阳能光伏中空玻璃
JP2005302508A (ja) 2004-04-12 2005-10-27 Fuji Photo Film Co Ltd 透明導電性シート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JP2006001461A (ja) 2004-06-18 2006-01-05 Kubota Corp コンバインのクローラ走行装置
JP2006010795A (ja) 2004-06-23 2006-01-12 Fuji Photo Film Co Ltd 感光性ハロゲン化銀乳剤、これを用いた導電性銀薄膜、導電性銀材料
JP2006012935A (ja) 2004-06-23 2006-01-12 Fuji Photo Film Co Ltd 透光性電磁波シールド膜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透光性電磁波シールド膜
JP4737961B2 (ja) 2004-09-24 2011-08-03 キヤノン化成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装置用ローラの浸漬塗工方法
JP2006098336A (ja) 2004-09-30 2006-04-13 Juki Corp 分注機
JP4150794B2 (ja) 2004-09-30 2008-09-17 学校法人早稲田大学 半導体センシング用電界効果型トランジスタ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半導体センシングデバイス
JP4468129B2 (ja) 2004-09-30 2010-05-26 株式会社東芝 濃度測定装置
JP2006098334A (ja) 2004-09-30 2006-04-13 Fuji Photo Film Co Ltd 画像読取装置
JP4505637B2 (ja) 2004-09-30 2010-07-21 クラリオン株式会社 ナビゲーションシステム
EP1850353A1 (en) 2004-10-08 2007-10-31 Toray Industries, Inc. Conductive film
JP2006228478A (ja) 2005-02-15 2006-08-31 Fuji Photo Film Co Ltd 電性膜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導電性膜を用いた光学フィルター
JP2006228473A (ja) 2005-02-15 2006-08-31 Fuji Photo Film Co Ltd 透光性導電性膜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透光性導電性膜の製造に用いられる現像液
JP2006228469A (ja) 2005-02-15 2006-08-31 Fuji Photo Film Co Ltd 導電性膜形成用感光材料、導電性膜、透光性電磁波シールド膜、及び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JP2006228480A (ja) 2005-02-15 2006-08-31 Fuji Photo Film Co Ltd 透光性導電性膜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透光性導電性膜を用いた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ー用光学フィルター
JP2006228836A (ja) 2005-02-15 2006-08-31 Fuji Photo Film Co Ltd 透光性導電性膜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透光性導電性膜を用いた光学フィルター
JP4500715B2 (ja) 2005-03-16 2010-07-1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透光性導電性膜の製造方法、透光性導電性膜、透光性電磁波シールド膜および光学フィルター
JP2006267635A (ja) 2005-03-24 2006-10-05 Fuji Photo Film Co Ltd 透光性導電性膜形成用定着液並びに透光性導電性膜、透光性電磁波シールド膜及び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JP2006267627A (ja) 2005-03-24 2006-10-05 Fuji Photo Film Co Ltd 透光性導電性膜形成用定着液並びに透光性導電性膜、透光性電磁波シールド膜及び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JP2006269795A (ja) 2005-03-24 2006-10-05 Fuji Photo Film Co Ltd 透光性導電性膜形成用現像液並びに透光性導電性膜、透光性電磁波シールド膜及び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JP2006286410A (ja) 2005-03-31 2006-10-19 Fuji Photo Film Co Ltd 光透過性導電性材料の製造装置及び製造方法
JP2006283137A (ja) 2005-03-31 2006-10-19 Fuji Photo Film Co Ltd めっき被膜付き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及び装置
JP2006283133A (ja) 2005-03-31 2006-10-19 Fuji Photo Film Co Ltd 光透過性導電性材料の製造装置及び製造方法、並びに、電解めっき装置及び電解めっき方法
JP2006324203A (ja) 2005-05-20 2006-11-30 Fujifilm Holdings Corp 透光性導電性膜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透光性電磁波シールド膜、光学フィルター及び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ーパネル
JP2006352073A (ja) 2005-05-20 2006-12-28 Fujifilm Holdings Corp 導電性パターン材料、透光性導電性膜、透光性電磁波シールド膜、光学フィルター、透明導電性シート、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及び平面光源システム
JP2006332459A (ja) 2005-05-27 2006-12-07 Fujifilm Holdings Corp 導電性金属膜形成用感光材料、導電性金属膜の製造方法、導電性金属膜、及び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用透光性電磁波シールド膜
JP2006336057A (ja) 2005-05-31 2006-12-14 Fujifilm Holdings Corp 導電性膜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の製造装置並びに透光性電磁波シールド膜及び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ーパネル
JP2006339287A (ja) 2005-05-31 2006-12-14 Fujifilm Holdings Corp 導電性膜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の製造装置並びに電磁波シールド膜及び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ーパネル
JP2007013130A (ja) 2005-05-31 2007-01-18 Fujifilm Holdings Corp ディスプレーパネル用フィルム、光学フィルター、それらの製造方法及び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ーパネル
JP2006339526A (ja) 2005-06-03 2006-12-14 Fujifilm Holdings Corp 透光性電磁波シールド膜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透光性電磁波シールド膜
JP2006336090A (ja) 2005-06-03 2006-12-14 Fujifilm Holdings Corp 導電性膜形成用めっき液、導電性膜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透光性電磁波シールド膜及び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ーパネル
JP2007009326A (ja) 2005-06-03 2007-01-18 Fujifilm Corp めっき処理方法、導電性膜、及び透光性電磁波シールド膜
JP4719512B2 (ja) 2005-06-06 2011-07-06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めっき処理方法、透光性導電性膜、及び透光性電磁波シールド膜
JP2006348351A (ja) 2005-06-16 2006-12-28 Fujifilm Holdings Corp めっき被膜付きフィルムの製造装置及び方法
JP4694282B2 (ja) 2005-06-23 2011-06-08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めっき被膜付きフィルムの製造装置及び方法
US8729795B2 (en) * 2005-06-30 2014-05-20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JP4574476B2 (ja) 2005-07-20 2010-11-04 Sabicイノベーティブプラスチックスジャパン合同会社 車両用ランプ成形品
JP2007039738A (ja) 2005-08-03 2007-02-15 Fujifilm Holdings Corp 電解メッキ処理方法及び装置
JP2007039739A (ja) 2005-08-03 2007-02-15 Fujifilm Holdings Corp 電解メッキ処理方法及び装置
JP2007039740A (ja) 2005-08-03 2007-02-15 Fujifilm Holdings Corp 電解メッキ処理装置
JP4224479B2 (ja) 2005-09-07 2009-02-1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パターン露光方法及び装置
JP4861778B2 (ja) 2005-09-08 2012-01-25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パターン露光方法及び装置
GB0518609D0 (en) * 2005-09-13 2005-10-19 Eastman Kodak Co Method of forming a flexible heating element
JP4951299B2 (ja) 2005-09-22 2012-06-13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透光性電磁波シールド膜とその製造方法、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用フィルム、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用光学フィルター、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JP2007088219A (ja) 2005-09-22 2007-04-05 Fujifilm Corp 透光性電磁波シールド膜、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用フィルム、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用光学フィルター及び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JP4856921B2 (ja) 2005-09-22 2012-01-18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めっき処理方法、導電性膜、透光性電磁波シールド膜および光学フィルター
JP2007088218A (ja) 2005-09-22 2007-04-05 Fujifilm Corp 透光性電磁波シールド膜の製造方法、該製造方法により得られた透光性電磁波シールド膜、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用フィルム、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用光学フィルター及び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JP2007092146A (ja) 2005-09-29 2007-04-12 Fujifilm Corp メッキ処理方法、導電性膜および透光性電磁波シールド膜
US7749686B2 (en) 2005-09-30 2010-07-06 Fujifilm Corporation Method for producing conductive film and light-sensitive material for conductive film production
JP2007134439A (ja) 2005-11-09 2007-05-31 Fujifilm Corp ロール状光学フィルター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7149760A (ja) 2005-11-24 2007-06-14 Fujifilm Corp ロール状光学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7162118A (ja) 2005-12-16 2007-06-28 Fujifilm Corp めっき処理装置、めっき処理方法、透光性導電性膜、及び透光性電磁波シールド膜
JP4911459B2 (ja) 2005-12-28 2012-04-0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導電性膜、その製造方法、電磁波シールド膜、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JP4855070B2 (ja) 2005-12-28 2012-01-18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金属微粒子分散物及び赤外線遮蔽フィルター
JP4874654B2 (ja) * 2006-01-11 2012-02-15 市光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部品、車両用部品の融雪構造部品用の線ヒータユニット
JP2007200922A (ja) 2006-01-23 2007-08-09 Fujifilm Corp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の光学フィルター用透光性電磁波シールド膜および光学フィルター
JP4832322B2 (ja) 2006-01-27 2011-12-07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導電性金属膜、透光性電磁波シールドフィルム、光学フィルターおよび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及び導電性金属膜の製造方法
JP2007197809A (ja) 2006-01-30 2007-08-09 Fujifilm Corp めっき処理方法、導電性膜および透光性電磁波シールド膜
JP2007201378A (ja) 2006-01-30 2007-08-09 Fujifilm Corp 透光性電磁波シールド膜、光学フィルター、および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JP2007207883A (ja) 2006-01-31 2007-08-16 Fujifilm Corp 透光性電磁波シールド膜、光学フィルター、および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JP4705857B2 (ja) 2006-01-31 2011-06-2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透光性膜、透光性膜の製造方法、透光性電磁波シールド膜、透光性電磁波シールド膜の製造方法、光学フィルターおよび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JP4705856B2 (ja) 2006-01-31 2011-06-2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透光性膜、透光性膜の製造方法、透光性電磁波シールド膜、透光性電磁波シールド膜の製造方法、光学フィルター、および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JP4961220B2 (ja) 2006-01-31 2012-06-27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導電性膜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透光性電磁波シールド膜、光学フィルターおよび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JP2007207987A (ja) 2006-02-01 2007-08-16 Fujifilm Corp 透光性電磁波シールド膜、光学フィルター、および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JP2007208133A (ja) 2006-02-03 2007-08-16 Fujifilm Corp 透光性電磁波シールドフィルム、透光性電磁波シールド性積層体、光学フィルター、および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JP2007270353A (ja) 2006-03-09 2007-10-18 Fujifilm Corp めっき処理方法、導電性膜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透光性電磁波シールド膜
JP4786393B2 (ja) 2006-03-31 2011-10-05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洗浄装置及びめっき被膜付きフィルムの製造装置
JP4841996B2 (ja) 2006-03-31 2011-12-21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洗浄装置、めっき被膜付きフィルムの製造装置、洗浄方法及びめっき被膜付き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2007310091A (ja) 2006-05-17 2007-11-29 Fujifilm Corp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JP2007334325A (ja) 2006-05-18 2007-12-27 Fujifilm Corp 近赤外線吸収フィルター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7308761A (ja) 2006-05-18 2007-11-29 Fujifilm Corp めっき処理方法、導電性金属膜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透光性電磁波シールド膜
JP2007311646A (ja) 2006-05-19 2007-11-29 Fujifilm Corp 透光性電磁波シールドフィルム、該シールドフィルムを用いた光学フィルタ及び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ーパネル
JP2007335729A (ja) 2006-06-16 2007-12-27 Fujifilm Corp 導電性金属膜および透光性電磁波シールド膜
CN1874619A (zh) * 2006-06-26 2006-12-06 尹会涞 电热地膜
JP2007001008A (ja) 2006-08-11 2007-01-11 Yoshikazu Nakayama ナノチューブ基板及びナノチューブカートリッジ
DE102006045514B4 (de) 2006-08-16 2012-04-05 Saint-Gobain Sekurit Deutschland Gmbh & Co. Kg Transparente Flächenelektrode
JP2008077879A (ja) * 2006-09-19 2008-04-03 Fujifilm Corp 透明フレキシブルフィルムヒーター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192713B2 (ja) 2007-03-30 2013-05-08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導電膜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38754A (zh) * 2017-09-08 2019-06-04 南京钧乔行汽车灯具有限公司 一种电加热汽车大灯灯罩
CN109842966A (zh) * 2017-09-08 2019-06-04 南京钧乔行汽车灯具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大灯灯罩电加热系统
TWI678497B (zh) * 2018-10-16 2019-12-01 堤維西交通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能發熱融冰的燈殼裝置
CN109323213A (zh) * 2018-11-07 2019-02-12 华域视觉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防起雾车灯配光镜
CN111189036A (zh) * 2018-11-15 2020-05-22 堤维西交通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能发热融冰的灯壳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265086A4 (en) 2013-11-13
EP2265086A1 (en) 2010-12-22
EP2265086B1 (en) 2016-07-27
JP2009272302A (ja) 2009-11-19
US8816256B2 (en) 2014-08-26
CA2720899A1 (en) 2009-10-15
CN101999251B (zh) 2013-06-12
US20110049129A1 (en) 2011-03-03
CA2720899C (en) 2014-07-15
WO2009125855A1 (ja) 2009-10-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99251B (zh) 发热体
JP5430921B2 (ja) 導電性フイルム及び透明発熱体
JP5425459B2 (ja) 導電性フイルム及び透明発熱体
WO2009125854A1 (ja) 車両灯具用前面カバー及び車両灯具用前面カバー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電熱構造
JP5409094B2 (ja) 曲面状成形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車両灯具用前面カバー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207728B2 (ja) 導電膜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8881317B2 (en) Warm toilet seat
JP2010251230A (ja) 電熱窓ガラス
JP5268690B2 (ja) アンテナ一体型発熱フィルム
JP2010205432A (ja) 透明導電体及び透明発熱体
JP5562747B2 (ja) 導電膜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