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77853B - 用于处理废水的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于处理废水的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77853B
CN101977853B CN200980109689.9A CN200980109689A CN101977853B CN 101977853 B CN101977853 B CN 101977853B CN 200980109689 A CN200980109689 A CN 200980109689A CN 101977853 B CN101977853 B CN 10197785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aerobic
zone
reactor
retort
reaction zo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0968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77853A (zh
Inventor
J·帕他那维
T·O·莱科尼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ioWater Tech AS
Original Assignee
NTNU Technology Transfer 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40510585&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101977853(B)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Priority claimed from GB080151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GB2456836B/en
Priority claimed from NO2008049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NO328858B1/no
Application filed by NTNU Technology Transfer AS filed Critical NTNU Technology Transfer AS
Publication of CN1019778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778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778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7785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02Aerobic processes
    • C02F3/06Aerobic processes using submerged filt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30Aerobic and anaerobic processes
    • C02F3/301Aerobic and anaerobic treatment in the same reacto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30Aerobic and anaerobic process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ste Water (AREA)
  • Purification Treatments By Anaerobic Or Anaerobic And Aerobic Bacteria Or Animals (AREA)
  • Electrical Discharge Machining, Electrochemical Machining, And Combined Machin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对废水进行处理的反应器,用于使废水在一个反应器容积内既进行缺氧/厌氧又进行好氧处理。通过分离器使缺氧/厌氧反应区与好氧反应区隔离,该分离器在两个反应区之间还起到水动力学分离器的作用。所述反应器能使流出水具有较低的悬浮固体含量,并使其比对比反应器产生更少的污泥。所述反应器还比现有技术的反应器具有更高的能效。可以平行设置多个根据本发明的反应器,从而以模块的方式对流入的废水进行处理,并由此有利于对装置进行维护。

Description

用于处理废水的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废水进行处理的方法,其中,使废水在一个通常由两个反应区构成的反应器内进行处理。所述反应器被设置成能够在一个反应器容积内既以缺氧/厌氧的方式又以好氧的方式来对水进行处理。根据本发明,所述反应器特别适用于处理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或其它的废水。这就必须优选将大部分的悬浮固体从进料水中除去,同时尽可能多地除去来自反应器的被处理的流出液中的全部生物物质。将根据本发明的反应器设计成对来自反应器的被处理的流出液中的悬浮固体进行还原,从而减少对流出液进行后处理操作(如物理/化学沉降)的需要,减少对反应器进行清洗和后处理过程中的用水量,并显著减少后处理所使用的化学药品的量,还便于对反应器进行维护。从环境的角度来看,减少水和化学药品的用量是特别值得关注的。进一步将根据本发明的反应器构造成用于减少过量的好氧污泥的量以及因此减少对污泥进行清理的后处理(如传统的污泥脱水、传统的污泥稳定作用、化学消毒或其它的后处理技术)的需要。鉴于本反应器构思的新颖性和创造性,本发明还能减少对水进行处理所需要的能量。
背景技术
已经广泛地采用生物学反应器或生物反应器来对污染物进行生物降解,如处理系统中的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中的可通过生物学进行消耗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商业上通常使用两种类型的生物学反应器:i)活性污泥反应器,和ii)生物膜反应器。采用传统活性污泥反应器和生物膜反应器的生物学废水处理系统的传统设计需要污泥或颗粒分离单元,以在将废水排到天然储水池中之前从来自反应器的废水中除去一些悬浮固体。若不需颗粒分离单元,则能降低废水处理系统的资金成本以及例如用电和化学药品使用而产生的运行成本。
对传统的生物学废水处理系统的定期维护也会增加成本,还会使干净的流出液的产量受到损失。此外,废水处理系统中采用的活性污泥和生物膜好氧生物学反应器必须包括针对污泥处理的额外管理,因此使污泥处理系统的成本增加。这就需要对背景技术中的来自好氧生物学反应器的过量污泥进行适当的管理和充分的处理。
流出液中悬浮固体的高浓度、流出液的高粘度以及在传统好氧活性污泥生物学反应器中对过量污泥进行的管理会造成操作上的困难,并产生额外的用于整个废水处理系统和清洁水生产系统的资金成本。
本发明被构造成至少能解决由于进料水处理系统中高悬浮固体量和过量好氧污泥产量造成的一些问题,并因此极大地降低了生物学进料水处理系统的运行和维护成本。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型生物学反应器,该反应器被设计成能控制反应器内的悬浮固体的量,以减少好氧消耗过程中产生的过量好氧污泥的量,并使产生的流出液中的悬浮固体的浓度较低。
一般生物学背景
废水的组成可能因废水产生地的不同而有差别,且还与水质、用途、保护性措施、培养特性(cultural attributes)、工业活动以及当地进行的各种工业处理有关。通过使原废水溢出到接受者(recipient)后造成的一个问题就是由于作为生物生长的限制因子的营养物质(氮、磷和有机物)的引入,而使接受者发生富营养化。原废水排入环境后会造成病原微生物的蔓延以及各种重金属发生富集和储存的风险。用生物学反应器对处理系统内的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中的有机物或无机物进行生物降解。
厌氧/缺氧废水处理是一种通常不需要提供空气或氧元素的对废水进行生物学处理的方法。厌氧/缺氧微生物能将废水中的有机化合物进行转化,并产生含有大量甲烷及一些二氧化碳的气体(被称为沼气)。
厌氧/缺氧细菌能在厌氧/缺氧环境下发生脱氮作用。无氧环境下的脱氮过程可以将亚硝酸盐/硝酸盐转化成为即使被排入大气也是无害的氮气。硝酸盐是不希望存在于废水中的物质,它易于渗入地下水并在其中对富营养化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排水工程领域(wastewater engineering)中,可以通过用化学方法将其氧化所需氧气的量来测量其中的有机物。所述氧气量称为“化学需氧量(COD)”,大体来说它是表示有机物含量或浓度的度量。COD高的废水可以通过生物降解而被转化为污泥,但除去这些污泥的费用高昂并需要进行后处理。好氧废水处理设备基本上是“废弃污泥制造厂”。由于对废水进行曝气而必须持续地提供氧气,因此为了操作通风装置而耗费大量的能量。
在生物好氧区域内会发生硝化作用。硝化作用是指用氧气将氨通过生物氧化成为亚硝酸盐,然后将该亚硝酸盐氧化成硝酸盐。
本发明所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是,降低废水中不期望的成分的量从而防止对排出的流出液造成污染。
背景技术
大量的现有水处理系统已投入使用,并是本领域所公知的。下面将对其中与本发明最相关的进行描述。
德国专利公开DE19758486A1,“以生物学方式将氮从废水中除去的方法及装置(Method and device for biological removal of Nitrogen fromwastewater)”描述了一种直立式罐式反应器,该反应器包括位于下部的厌氧反应区和位于上部的好氧反应区。这两个反应区被水平喷嘴板分开,水平喷嘴板的目的是防止污泥从上部的好氧区域移动到下部厌氧区。厌氧反应是在小尺寸颗粒的致密滤材(filter)中进行的,该滤材被填充在所述罐的整个直径内,好氧反应是在大尺寸颗粒的不太致密滤材中进行的,该滤材也被填充在所述罐的整个直径内。废水由底部入口被泵送到下部厌氧区域的过滤器内。所述下部过滤器收集废水颗粒,并允许水与生成的氮气向上进入上部好氧区内的疏孔过滤器中。空气管线将氧气泵入罐中的上部过滤器之下。上部过滤器中发生的好氧过程产生了大量的污泥。为了除去来自下部过滤器和上部过滤器的废物,需要暂停罐内的全部操作,并用上部的干净储水罐沿重力方向对整个系统进行冲刷,并通过底部入口(此时为出口)将罐内水排出。
1989年9月18日公布的日本专利JP 01231994摘要:“污水处理设备(Sewage treating equipment)”也描述了一种能使废水通过下游厌氧反应滤床区域向上流动,然后流经上部的好氧反应区的直立式罐。所谓的隔断墙阻断了下部厌氧反应区内可能形成的诸如氮和二氧化碳的气体,所述隔断墙是由同轴双漏斗形式形成于厌氧滤床上的装置。气体通过气体管线从漏斗装置上部排出罐外。来自下部厌氧反应区的水向上通过漏斗形的隔断墙进入上部好氧滤床反应区内,该好氧滤床反应区由紧挨漏斗形隔断墙上方的氧气管线从下部向该反应区内提供氧气。在好氧区域内,通过粘附在滤床材料内的悬浮物质上的好氧微生物对水进行处理。所述滤床材料必须是可进行清洗或可替换的。位于上部滤床顶部的防止滤床流出网防止悬浮的滤床材料流出。从该上方的上部防止网上收集到纯净水。
1997年9月30日公布的日本专利JP 09253687摘要:“废水的厌氧和好氧处理以及设备(Anaerobic and aerobic treatment and apparatus for wastewater)”中也描述了一种直立罐式构造。水被从下部厌氧填充区引导至上层厌氧填充区,并在顶部设置有纯净水的出口。曝气装置形成在上部好氧区和下部厌氧区之间的隔离带。在下部填充床下方设置了搅拌设备。
2000年5月16日公布的美国专利US 6063273,“对废水进行生物纯化的设备(Apparatus for the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water)”中也描述了一种直立罐式构造,该构造具有下部厌氧区、所谓的升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反应器和将下部与上部好氧区分隔开的隔板。允许厌氧流出液向上通过隔板进入好氧反应区内。集气装置设置在厌氧区域上方。在好氧反应器上安装浮选分离器用于从纯净水中分离生物体。该美国专利中描述的在好氧区域中产生的过量生物体将随着多余的水从好氧区底部流出,并通过管线向上至浮选室,其中的气泡将过量生物体碎屑带入浮选室的水表面上。在表面上,生物体碎屑能通过除沫器(skimmer)装置流出,并通过安装在中央的污泥罐主管线排出系统。US 6063273在第一栏第47-50行中特别指出:“鉴于好氧反应器内的流动可能会相当湍急的事实,厌氧生物体不能沉入厌氧反应器内,这会对净化效果产生不利影响”。另外,我们引用了第59-65行内容“隔板尤其确保了厌氧污泥不会以进入好氧反应器而终结,而好氧污泥也不会沉入厌氧反应器内。”所引用的段落显示出这两个反应区被严格地分离开来,且它们之间不会发生物体交换。为了除去净化液体中产生的过量好氧生物体,在好氧反应器的顶部安装浮法分离设备。
挪威专利NO 320361描述了一种经过改良的升流式污泥床反应器,该反应器与上述提及的UASB反应器相比具有更多的特征——在厌氧区下方还具有供氧管线。增加的氧气管线的使用可以促进兼性生物体和好氧生物体的生长,因此能使反应器内的操作在厌氧模式和好氧模式之间交替运行,这可以在一年中气候变化时使用。
上述提到的五种设备都普遍存在一些不足。在下部厌氧区产生的污泥被单独地从罐的上部好氧区内产生的污泥中除去。由于这两个区域是分离的,且好氧区也并不是纯净的,因此需要更多的氧气,也即需要更多的能量。在背景技术中,通常将好氧区内产生的污泥从好氧区的顶部机械式地除去,或者必须经常对用于从纯净水中除去污泥的滤材进行清洗。还存在这样的风险:微生物会在管道中进行生长,而这是人们所不期望的。
在其它因素中,背景技术的缺陷之一就是会产生悬浮固体和其它的化学物质。这些成分可能会引起不期望的富营养化。
背景技术显示,很多用于废水处理的反应器都利用了UASB(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该反应器包括直立放置的分离的厌氧区和好氧区。UASB反应器的特征在于,具有两个被障碍物而隔开的区域,从而能防止好氧区内的物质向下流入厌氧区中,所述障碍物可以为例如喷嘴板、隔断墙、滤材或组合有多孔板的隔离区。
US 6132602描述了一种处理废水用升流式直立反应器。所述公布内容中描述了进行剧烈搅拌以及随后待处理的生物物质在废水中的分布,由于通过泵入大量空气并使其以气泡形式通过该系统,因此它同时还结合地对废水进行了大规模的氧化作用。在处理区内分布良好的生物物质允许增大生物处理剂和较重的氧化废水之间的接触面积。接下来,处理后的水和生物物质应该从外部流下至主处理器中,因此,生物物质将会沉积并在污泥区中进行厌氧处理,而废水则被再次循环。根据该美国专利的一个主要目的是将生物物质以不会使其发生结块的方式进行分布。US 6132602的一个主要缺陷在于,首先分布良好的生物物质不易于沉积到污泥区内。为了避免结块而使生物物质进行的活性分布将抵制部分悬浮固体的除去。因而这就需要有第二沉积区,从而使设计变得复杂。此外,即使有第二沉积区也将无法充分地除去全部的悬浮物体,因此需要对流出液进行进一步处理。这种设计进一步显示出通过上述系统鼓入大量空气气泡存在的不足,因而耗能巨大。除此以外,US6132602需要在反应器的空间内安装大量盘形元件和管道,因此增加了资本支出并减少了可利用的反应器体积。
WO 9416999涉及一种二级水处理系统,其中,提供了一个单独的反应器并且其中设置有多个反应区。反应器内有三个主区域,其中最下面的区域9为污泥收集区,次下级区域10为缺氧沉积区,其上方为进行混合和曝气的区域11,通过该区域对废水进行泵送,该区域还提供有浮球17,该浮球为具有浮力的塑料球,且这些浮球17上附着有细菌介质。但是,这些具有浮力的球仅能将罐界定成三个区域,其中,仅罐的最顶部的面积为发生反应的区域。好氧区内的水直接向下流动,而厌氧活性污泥不会对废水的处理产生影响。另外,该反应器会根据气流上升的方法而发挥作用,由此能耗巨大。由于对废水进行的剧烈的搅拌,流出液中还会含有大量的悬浮固体。
EP 0428537描述了一种通过活性污泥法用于对废水进行生物纯化的方法,其中,通过将废水交替地引入所述处理区内来使废水与微生物分别在缺氧处理区和好氧处理区中与微生物接触。但是该方法还必须在额外的独立好氧处理区内进行后续处理,然后将水引入澄清池中。因此EP 0428537需要四个独立空间来对水进行处理,其中两个为好氧处理空间。
WO 9111396涉及一种制备所谓的“生物膜载体”及随后用其对废水进行处理的系统和方法。
综述文献,如Rodgers和Zhan的“动介质生物膜反应器(Moving-mediumbiofilm reactors)”,环境科学与生物技术综述(Reviews in Environmental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2:213-2242003,以及Kalago和Verstraete的“厌氧污泥床(ASB)反应器在国内废水处理中的发展:目的和前景(Developmentof anaerobic sludge bed(ASB)reactor technologies for domestic wastewatertreatment:motives and perspectives)”,世界微生物与生物技术杂志(Worldjournal of Microbiology & Biotechnology)15:523-534,1999,公开了多个不同的对废水进行处理的方法,这些方法或者已投入使用或者待使用。有必要提到生物转盘(Rotating Biological Contactors,RBC)和Rodgers和Zhan所讨论的直立式动生物膜反应器。这两种方法与本发明中讨论的反应器差别很大。作者还对已知的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的方法进行了讨论,其中,通过载体进行使用(如WO 9111396中的讨论)。
Kalago和Verstraete讨论了多种用于对废水进行厌氧处理的方法,但这些方法较少地涉及到对得到的流出液进行好氧后处理。其中讨论的方法均采用了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UASB)和建立在同一基础上的腐败物(septic)、膨胀颗粒污泥床(expanded granular sludge bed,EGSB)、升流式水解污泥床(hydrolysis upflow sludge bed,HUSB)及这些方法的变体。注意到这通常需要好氧系统来对流出液进行后处理以有效地除去营养物和病原体。后处理系统常具有实质性,实例包括兼期塘(facultative lagoon)和氧化池。
Goncalves等人在水科学与技术(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卷38,8-9期,1998年11月20日,189-195页中提出了一种通过结合升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反应器和浸没式生物过滤器来对废水进行两步处理的方法。所述浸没式生物过滤器主要是用于对在UASB中进行废水处理后,对流出液进行抛光(polishing)的步骤,且所描述的方法阐述了背景技术系统的复杂性。浸没式生物过滤器并未形成为UASB反应器的一部分,而是需要对污泥进行单独处理,并且在厌氧操作和浸没式生物过滤器之间没有循环。
发明内容
本发明试图克服上述有关减少反应器流出液中过量好氧污泥的量和高固体浓度的问题,以及本发明包括:一种如随附独立权利要求1的装置所限定的用于对污染水进行生物学处理的反应罐。本发明还包括随附方法独立权利要求11所限定的用于对污染进料水流进行处理的方法。本发明还包括如分别在权利要求20、21、22和23中所限定的用于对城市污水、工业废水、农业废水和水产养殖废水进行处理的所述反应罐的使用方法。
一般认为,用于启动生物学反应器的常规方法也可以用于启动根据本发明的反应器,即,在反应区内接种或者通过使废水以设定的运行条件进入反应罐来进行调节。已经存在于废水中的厌氧/缺氧微生物将在下部厌氧/缺氧区内生长,而废水中的好氧微生物将存在于好氧区内。随着厌氧/缺氧操作和好氧操作的建立并进行物质交换,缓慢地将废水通入到该系统中,该方法的整体效果是品质良好的流出液从好氧区流出,而过量的好氧污泥在厌氧/缺氧区内被收集,污泥废物将从该处被清除掉。
本发明的优势及对存在于现有技术中的一些问题的解决方法
本发明的第一个优势在于,主要通过在一个反应器容积内既在缺氧/厌氧条件进行水处理,又在好氧条件下进行水处理。进料水和流出液中的大部分悬浮固体将通过生物学和水动力学的方式被除去。在本发明中,上部好氧区内产生的生物物质能暴露于下部的厌氧/缺氧区,从而减少了产生的好氧污泥质量的总量,这相悖于背景技术中的装置,在背景技术中,要防止好氧区内产生的有机物落入缺氧/厌氧区内。在本发明中,好氧允许产生于上部好氧区的生物物质暴露于下部的厌氧/缺氧区,因此减少了所产生的总污泥质量。大量的生长于好氧区内的生物体被向下引导至厌氧/缺氧区内进行再操作,最终产生污泥废物。
本发明的第二个优势在于,本发明能更有效地降解进料水中的有机化合物,结果能减少产生的污泥废物的量并由此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这将在反应器内造成较少的堵塞问题,并因此减少了对污泥处理进行的后处理(如传统的污泥脱水、传统的污泥稳定作用、化学消毒或其它的后处理技术)的需要。
本发明的优于背景技术的第三个优势在于,最终的污泥的除去步骤发生在厌氧/缺氧区,这解决了需要从上部好氧区除去污泥的问题。
本发明的第四个优势在于,主要减少了无机化学物和有机化学物,以及废水中的固体颗粒,降低了使接受者发生富氧化的风险。
本发明的第五个优势在于增加了污泥在厌氧/缺氧反应区内的停留时间,并因此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用来使淤泥进行重力压缩和稳定化,因此减少了得到的污泥的体积。
本发明的第六个优势在于减少了对氧的需求,从而减少了用于将空气泵送为泡沫分散剂从而在好氧区下方释放氧气气泡所需的能耗。
本发明的第七个优势在于实现了改善水质的同时使用了较少的能量。
本发明的第八个优势在于,当分离结构引导于好氧区内产生的生物体颗粒向下落入厌氧/缺氧区时,同一分离结构引导水从厌氧/缺氧区向上流入好氧区内,并防止氧气扩散到厌氧/缺氧区内。
本发明的第九个优势在于,鉴于流出液的良好品质与低悬浮固体浓度有关,因此能根据流出液的目标用途而极大地减少对后处理的需要。由于减少了对用于后处理操作中的化学药物的需要,使得后处理操作的资金成本也降低了。
本发明的第十个优势在于,即使生物体在上部好氧反应区内产生,该生物体也可以在重力作用下被运输至下部厌氧/缺氧反应区内,从而能在厌氧/缺氧区内主要用于对过量好氧生物体的降解并产生污泥废物。可以通过定期或连续地将污泥从下部厌氧/缺氧区内除去来控制生物体与污泥在下部反应区内的停留时间,且有利于有足够的时间使污泥压缩和稳定化。这将产生较少的污泥废物体积,并由于减少了进行后处理的需要,以及由于减轻了污泥废物的质量从而减少了对污泥废物进行运输的要求,从而减少了后处理的成本。
本发明还具有的优势是,与背景技术(需要用于在上部好氧区产生污泥的污泥出口)不同的是,本发明不需要从好氧区除去污泥的出口。
本发明的反应器被构造成在一个反应器容积内同时对水进行厌氧/缺氧和有氧处理。背景技术描述的对依次进入处理区内的废水进行生物净化的单向流动法与本发明的区别在于,本发明的反应器在一个容器内进行整合操作,并且其中,好氧区内的生物体被引导至厌氧/缺氧区内,以通过有利的自驱动水动力学循环装置进行进一步的处理。
根据现有技术对废水进行的好氧处理可能是个耗能过程,其中形成了大量的好氧污泥。厌氧/缺氧污泥处理可能需要较少的能量。通过在同一个反应器容积内结合这两种好氧和厌氧/缺氧系统,并利用重力使被选择的组分在选择的方向上进行运输,人们可以在获得环境上优势的同时减少各系统的不足。
附图说明
通过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说明,这些附图不在任何方式上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所述范围仅由权利要求书所限。
图1描述了根据本发明的反应器的一种实施方式。所示的进料水入口1包括后方的进料水流分布器11。还示出了可能的厌氧/缺氧区的污泥废物出口21。示出了具有好氧区的上部分顶部的流出液出口22。下部缺氧/厌氧反应区31中可以含有活性污泥和/或生物膜介质51。上部好氧反应区32中含有生物膜介质52。分离结构4位于上部好氧反应区和下部厌氧/缺氧反应区之间。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设置上部筛和下部筛6以界定出上部好氧反应区32。气泡扩散装置7安装在分离结构4的上方以向上部好氧反应区32释放气体。还可以设置循环管线8。标出了进料水的流动方向,与分离结构形成倾斜角(θ)。已将流动方向标出,从而显示反应器内的一些流动模式。
图2为根据本发明一种具有与反应罐0的中心轴同心安装的锥形分离结构4的实施方式的沿A-A’线的纵向截面图和横向剖面图,
图3与图2非常相似,不同的是将分离结构设置成不对称式的,将它放置成位于比较接近一侧的直立壁,
图4显示了拱形的分离结构,以及
图5显示了包括多个小分离结构的分离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描述,本发明的范围仅受随附权利要求书的限制。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反应器,其中,该反应器的容积允许对进料水的缺氧/厌氧处理和好氧处理在所述容积内同时进行。所述反应罐0包括待处理进料水入口1,和流出液出口22和污泥出口21。应该将所述进料水入口1设置在反应罐0的下部的底部,因此进料水能穿过污泥或可能设置在该处的生物膜介质51。由于进料水向缺氧/厌氧反应区31提供碳,因此这是有利的。结果,首先在下部缺氧/厌氧反应区31内对进料水进行处理。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进料水通过进料水流分布器11进行分布,从而能在流经下部缺氧/厌氧反应区31之前使进料水流得到较好的分布。在进料水含有将在下部反应区31内被缺氧/厌氧微生物物质分解消耗的有机碳和营养物质的实施方式中能使有机碳和营养物质的分布情况较好。
下部缺氧/厌氧反应区31可以含有活性污泥、生物膜介质51或用来对进料水进行缺氧/厌氧处理以及用于污泥稳定化和使来自上部好氧反应区32的生物体沉积的其它生物试剂。在本发明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可以设置有用于对进料水和污泥进行缺氧/厌氧处理的活性污泥和生物膜介质51的混合物。下部缺氧/厌氧反应区31的反应机理是本领域公知的,因此在本申请中不再赘述。有多种处理方式,它们可以被用于例如对在下部反应区31内的污泥进行的缺氧/厌氧脱氮。在脱氮过程中,进料水中含有的有机碳如上文所述起到用于反应的碳源的作用。
由此将下部反应区31设置成用于消耗并收集从反应器上部反应区32沉积下来的过量污泥。可以通过定期或连续通过污泥出口21对污泥进行清除来控制污泥在下部反应区31内的停留时间,且有利于有足够的时间使污泥稳定化。这会产生较少的污泥体积,从而进一步减少了污泥体积使与污泥处理有关的后处理成本更低。
进料水在通过缺氧/厌氧反应区31之后将通过分离结构4,其中,该分离结构4具有多种功能,包括保持下部缺氧/厌氧反应区31与上部好氧反应区32相隔离,防止氧气从上部好氧反应区32扩散至下部缺氧/厌氧反应区31,以及用于将上部反应区32沉积的生物物质引导至下部反应区31中。
在上述分离结构4上方设置有前述上部好氧反应区32,进料水在其中进行好氧生物处理。在上部好氧反应区32内对进料水进行的处理包括通过设置在厌氧反应区32内的生物物质对进料水进行生物处理。
所述好氧反应区32可以包括多个通过使用粗孔筛6进行固定的曝气生物膜介质52、包括生物膜介质的流化床、含有介质的固定床、或其它任意的适于负载生物膜的方法,这些方法全部都应归于本申请的范围内。这种生物膜介质为本领域内公知的,而并不是本发明的目的所在。当上部反应区32内进行对进料水的处理时,生物膜将在生物膜介质52上生长。达到足够尺寸后,得到的生物膜将落下或者从载体52上被剪下,此时浮游生物物质将向反应器下部分发生沉积。所述分离结构4被构造成用于引导生物物质向下部缺氧/厌氧反应区31沉积,其中,所述生物物质将成为其中含有污泥的一部分。
本发明中的分离结构4可能因此具有更多的功能。它能保持下部缺氧/厌氧反应区与上部好氧反应区分离,防止氧气从上部好氧反应区扩散到下部缺氧/厌氧反应区内。另外,它能引导来自上部反应区的生物物质向下部反应区的沉积。部分开口的隔板连接了好氧区和厌氧/缺氧区,并对本发明的生物反应器内的水动力流动进行控制。由于允许缺氧/厌氧区内的厌氧/缺氧活性污泥的过程互相作用,并进一步对厌氧/缺氧区沉积的好氧生物物质进行进一步的厌氧/缺氧消耗/降解处理(其中,厌氧污泥将沉积的好氧生物体用作生物活动的物质/营养),因此,生物厌氧生物体生产率显著地低于好氧污泥的产生率,由此极大地降低了反应器和流出水中产生的污泥和固体物质的净重。
在本发明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的下部缺氧/厌氧反应区31内的微生物作用过程包括脱氮过程。这会使得进料水中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被还原生成氮气。显然根据本发明,可以在下部反应区31内进行其它生物缺氧/厌氧反应过程。其它的实例可以包括对微量有机污染物进行生物降解,这通常是水处理工艺中的难题。
在本发明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的上部好氧反应区32内的微生物作用过程可以包括对进料水中的化合物进行硝化作用,例如氨NH3反应生成亚硝酸盐和硝酸盐。显然根据本发明,可以在上部反应区32内进行其它生物好氧反应过程。
可以根据进料水的组成以及期望进行的反应以及流出液的质量来自由地选择下部反应区31与上部反应区32的体积比。
因此,在通过上部反应区32后,进料水在同一个反应器容积内同时进行缺氧/厌氧反应和好氧反应。
为了对上部好氧反应区32进行曝气,设置了气泡扩散器(bubblediffuser)7用于释放含氧气泡,从而满足进料水的生物需氧量,并发生好氧反应。气泡扩散器7可以具有任何合适的构成方式,其多个实例已见于本领域。在本发明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气泡扩散器7可以释放出直径非常小的气泡,因此能将其设置成不对上部反应区32中包括的生物膜产生过大的剪切效应。此外,比起采用较大气泡的情况,它将提供更大的氧-生物膜接触面积。如有必要,还应将气泡扩散器7设置成能定期地提供大量气泡从而使上部好氧区内的生物膜介质能使过量生长的生物膜脱落,并使发生剥离的过量生物膜向下移动至下部厌氧/缺氧区内。
空气气泡通过上部反应区32后还会进一步导致上部反应区32内发生能确保反应区32内存在流体循环的混合,因此使混合得以进行。这对确保以有效的方式使用反应器体积是非常重要的。
所述分离结构4具有如上所述的多个功能。分离器的形状对确保其充分发挥各种功能具有重要影响。所述分离器应该具有朝上的锥形或圆拱形,因此不会使生物物质堆积在所述反应器的上部表面上。所述分离结构4的倾斜角可以根据从上部反应区沉积下来的生物碎屑的大小以及分离结构4周围产生的水流形态而改变。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分离结构4的角度可以在约20°至约70°之间改变。所述分离结构4还应该阻碍缺氧/厌氧污泥向好氧反应区32的移动。如果下部反应区31内含有的污泥被带入上部好氧反应区中,则反应器的功能将显著降低,并且这将不尽人意地增加流出液中的悬浮固体浓度。因此,所述分离结构4应该具有能阻止缺氧/厌氧污泥移动的大小和形状。相应地,所述分离结构4应该能阻止氧从上部好氧反应区32向下大量扩散到下部缺氧/厌氧反应区31内。这必然会存在一些向下部反应区31的流动,而将氧带入缺氧/厌氧反应区内,但由于分离结构4的形状将能减少氧气的扩散。因此,所述分离结构4起到下部反应区31和上部反应区32之间的水动力学分离器、氧扩散控制、以及防止污泥上升至上部好氧区32的污泥挡板的作用。在多种可采用的形状中,分离结构4可以为向上的锥形屋顶形状,或向上的圆锥体、向上凸出的圆拱形,以及其它具有上部不透水表面的通常能使生物物质从上方被引导流向侧边或下方同时允许下部厌氧区内的流体向上通过至所述分离结构4的上部表面的结构。但是,应认为所有合适的分离器几何构形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只要它能将生物物质引导向下流至厌氧/缺氧区的同时防止氧气扩散到厌氧/缺氧区,同时能引导流体从厌氧/缺氧区向上流动。在本发明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分离结构4被构造为在反应器中轴上(参见图1和图2),尽管也可以将其构造成比罐的第二侧壁(即对侧壁)更接近第一侧壁(参见图3)。在本发明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中还可以使用拱形分离结构,如图4所示。在本发明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中,可以使用多个在同一反应器内平行排列的分离结构。分离结构之间(若平行使用多个)或分离器与罐壁之间的间隙d应该足够大(经验值为大于7mm)以允许向下移动的好氧生物和水以及其它向上流动通过分离器的流体发生交换。所述分离结构可以覆盖反应器横截面积的70-90%或者更多。所述间隙d也不应过大,对于实验室进行试验所用的小型罐来说,它应该低于反应器宽度的25%,而对于大直径罐来说它的取值则更低。假设反应器功能化,其中不同反应区3之间的混合应当减少,更清楚的是,本发明中应该使用较低的表面上升流速。因此所述表面上升流速应该为约0.001-3.5cm/min,尽管可以设想采用更高的流速。
人们应该更加致力于降低流出液中的生物物质的量,因为根据本发明这可能是流出液中全部悬浮固体的主要来源。流动速度过快或泡沫作用过于激烈会由于从生物膜介质夹带生物物质,造成流出液内悬浮固体的总量上升。
事实上,反应器内的流动模式在一定程度与使水从反应器下部到位于反应器上部的流出液出口的简单流经方式更加复杂。由于好氧生物物质的沉积运动将会发生返混(backmixing),因此在分离器周围存在复杂的流动模式,其中流经分离结构4的进料水将会靠近反应器侧壁流过,而来自反应器上部的回水将沿分离板向下流入下部反应区31内。上部反应区32和下部反应区31内也均发生了混合。反应器内的混合和返回流将使进料水在成为经过处理的流出液被排出之前能经过多次从下部反应区31至上部反应区32之间的通过。如有必要,可以进一步设置循环管线8,从而使流出液循环回进料水入口1处再进行处理。待循环的流出液的百分数可以根据需要和根据对进料水的期望处理程度而变化。在所有其它的测量方法中,参数中的氨含量和需氧量影响循环的程度。
已经记载了整个上部反应区和下部反应区3(如本申请图1所示)。虽然图中显示的是直立式,但显然所述反应器可以倾斜放置,只要有足够的直立反应器的倾斜度以使生物体能从上部反应区32沉积到下部反应区31内即可。为了构建一种如上所述的倾斜式反应器,显然也应对分离结构4进行改进以适于改变后的反应器设计。
根据对进料水进行处理的操作说明,可以使本发明所述反应器在间歇处理模式或连续处理模式下运行。
综上,本发明描述了处理污染进料水的反应器和方法,从而该进料水能够随后被处理成高标准的、适于进行二级或三级处理或符合废水利用标准的排放水。
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
已用实验室规模的生物学反应器通过实验对悬浮固体控制程度和减少过量好氧污泥的量进行评价,来对根据本发明的反应器进行验证。用高级别的透明丙烯酸构造所述生物学反应器和分离结构。将由HDPE(高密度聚乙烯)制成的生物膜介质装入上部好氧区内,其生物膜介质的填充分数约为腔室内体积的50%,得到有效比表面积为250m2/m3。将生物膜介质制成短柱形,其内部为十字形,外部为波纹形。生物膜室内进行曝气的空气流速为1L/min。生物膜室被多孔板密封,该多孔板上设置有5mm直径的孔以持留所述介质。将厌氧活性污泥填入下部室内。厌氧活性污泥中的悬浮固体总浓度在6.2-8.7g/L的范围内,固体停留时间(solid retention time,SRT)为21天。本发明中的好氧生物膜室和厌氧活性污泥区的有效体积分别为约1.6L和约2.2L。理论上,本发明的好氧生物膜室和厌氧活性污泥区分别影响了整个水力停留时间的33%和66%。废水流体在厌氧活性污泥室内停留了更长的水力停留时间。本发明直立式生物反应器内的流体表面流速约为0.05-0.1cm/min。相分离的板构成了用于根据本发明的实验中的分离结构4,其占据了反应器横截面积的88%,并且为与水平线成38°角斜面的屋顶形。分离结构边缘与反应器的壁之间的间隙为7mm。
本实验的目的在于研究控制悬浮固体浓度的方法。测量上升流速度和水力停留时间(hydraulic retention time,HRT)对悬浮固体浓度产生的影响。使用重力沉降槽对来自Trondheim地区的城市污水进行预处理,然后将来自沉降槽中的流出流泵入生物学反应器内。用MasterFlex电脑化的能将速度控制为±0.25%的蠕动泵来控制废水的流速。用国家仪器DAQ卡(NationalInstrument DAQ card):USB 6210和LabVIEW8.2来收集实验数据。
上升流流速和水力停留时间(HRT)对直立式生物学反应器中的流出液质量的影响
来自本发明的生物学反应器的流出液中的总悬浮固体(TSS)浓度与残留有机物特征与本发明中的上升流流速有关。采用了较低的液体表面上升流速(superficial liquid upflow velocity)0.099cm/min(HRT为5.2小时)和0.062cm/min(HRT为8.3小时)。表1显示了直立式生物学反应器在HRT为5.2小时和8.3小时的流出液和废水的平均特性。HRT为8.3小时的流出液总悬浮固体浓度、FCOD和浊度均显著低于HRT为5.2小时的情况。HRT为8.3小时或上升流速为0.062cm/min时,平均TSS浓度降低到14.3mg/L,这与生物膜反应物的典型流出液的约为200mg/L以及具有颗粒沉降槽的活性污泥生物学反应器的典型流出液的350mg/L的浓度要低很多。HRT为5.2小时和8.3小时的流出液中的色度、DOC、氨、总氮和UV吸光度的消除非常相似。HRT为8.3小时能达到更高的悬浮固体和浊度消除速率,在本发明的生物学反应器中的悬浮固体排出量和浊度排出量分别为87.5%和92%。根据本发明的反应器在HRT为8.3小时的流出液比HRT为5.2小时的更加澄清。表1中的导电性显示了厌氧部分主要除去了废水流内的无机盐。HRT为8.3小时的流出液的SUVA254以及在436nm下的比吸光度(specific spectralabsorbance)与HRT为5.2小时的流出液中的情况不同。SUVA的增加表示本发明的生物学反应器内进行生物降解后改变了一些分子中的有机物质。
表1.流入废水平均特征以及从直立式生物学反应器中流出的流出液在HRT为5.2小时和8.3小时的脱除率
Figure BPA00001228475700191
在根据本发明的反应罐的一种实施方式中,首先通过传统的方法来评估过量好氧污泥的体积减少量。具有和不具有分离结构的情况下,对过量污泥从上部好氧区落入下部缺氧/厌氧区的污泥堆集(高度)速率的比较可以合理地用于初步试验中。不具有分离结构时,由于氧气向下扩散,因此在下部区内没有形成厌氧条件。没有分离结构的下部厌氧区内的污泥高度以约1.2cm/天的平均速度(8天)增加,且沉积的污泥漂浮物的填充密度疏散。但是,安装分离结构后,下部厌氧区内形成了厌氧条件。污泥特性发生了改变,其中,可以明显看出污泥的色度更黑且堆集污泥的密度更高。有分离器情况时的污泥高度平均增高速率比没有分离结构和厌氧消耗条件情况下的增加速率低约13-16倍。
根据本发明的反应器,全部污泥产量低于背景技术中的类似方法。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对污泥处理的开销较大,从而才能对得到的污泥进行处理。而且还减少了对污泥进行泵送的需要,这是由于来自上部反应区32的过量好氧污泥易于沉积落入下部缺氧/厌氧反应区内,并形成为其中含有的污泥的一部分。反应器的这一设计能获得更长的污泥停留时间,以进一步使好氧污泥体积减少,由此降低了对污泥进行处理的成本。
考虑到反应器的流动模式(其中流体主要被引导向上流动),进料水首先通过下部缺氧/厌氧反应区,使得来自反应器的流出液中的总悬浮固体低于背景技术中的类似方法。这会带来许多的益处,其中包括好氧反应区32更不易于发生堵塞问题,流出液中的总悬浮固体降低,这是对流出液进行进一步处理所必须的,尤其是,还减少了对好氧反应区32进行曝气的需要。由于需要泵入空气以满足进料水中的生物需氧量是与进料水处理有关的主要能耗部分,因此利用根据本发明的反应器非常节省。根据本发明的反应器的其它好处包括,减少了对后处理的需求,并且在对流出液进行后处理时消耗的水和化学物较少。从环境的角度来看,这也是引人关注的。
将反应器用于工业废水或城市污水处理时,该反应器具有特别的好处。该应用中需要进行处理的进料水的体积非常大,因此主要的动机是减少与对这些进料水进行处理的所有成本。其它应用包括对处理特定的饮用水的应用,或对来自农业或水产养殖的水进行处理的应用。
可以将根据本发明的多个反应器平行设置,从而使进料水设施可以处理大量的进料水。这种模块式设置显示出众多优点,它能方便地检查和替换故障元件或单个罐。在反应器被设置成主要是直立式的实施方式中,这能使进料水设施的占用空间较小,由此进一步减少了所需面积从而减少了该设施的资金成本。
所述反应器可以用来对任何进料水进行生物处理,例如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这两种情况中的污泥的生物组成包含在下部反应区31内,上部反应区32的组成能在较大程度上进行调整以适应于对各种废水组成进行处理的需要。
根据本发明的反应器还可以用于船舶。在世界上多个海域内,基于环境考虑,废水的排放是不可取的甚至是被禁止的。带有根据本发明的反应罐的船在离开港口后,能在海上使对反应罐内的来自因乘客和船员活动而产生的废水进行处理并进行排放或在必要时在原处对流出液进行净化,并将污泥保留。所产生的污泥的体积要比废水小得多。当到达港口后,所收集的污泥将被从罐中除去并运到岸上的设施上,因此能极大地减少船舶运输过程中的水污染。

Claims (21)

1.一种用于对进料水进行生物处理的反应罐(0),该反应罐(0)包括:
-一个或多个进料水入口(1),通常将所述进料水入口设置在所述反应罐(0)的下部,
-一个或多个流出液出口(22),所述流出液出口位于所述反应罐(0)的上部,
-其中,所述反应罐(0)包括一个反应器容积,其中,进料水在下部缺氧/厌氧反应区(31)和上部好氧反应区(32)内进行处理,所述下部缺氧/厌氧反应区(31)和上部好氧反应区(32)被分离结构(4)部分隔离,
-所述上部好氧反应区(32)中设置有曝气的生物膜介质(52),以形成用于生长和释放生物物质的底物,
-所述分离结构(4)被设置成允许流体从下部厌氧/缺氧反应区(31)向上进入上部好氧反应区(32),同时能至少部分防止氧气进入所述厌氧/缺氧反应区(31),
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离结构(4)还具有通常倾斜的上表面,该通常倾斜的上表面被设置成能引导所述被释放的生物物质从所述上部好氧区(32)到所述下部厌氧/缺氧反应区(31),以对所述生物物质进行进一步处理并能收集污泥;
并且该反应罐(0)还包括:
污泥出口(21),该污泥出口(21)位于包括所述厌氧/缺氧反应区(31)的所述反应罐(0)的下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应罐(0),其中,所述下部厌氧/缺氧反应区(31)中含有用于对来自上部好氧反应区(32)的生物物质或生物体进行厌氧/缺氧降解的活性污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应罐(0),其中,通过气泡扩散器(7)注入空气来向所述曝气的生物膜介质(52)提供氧气,所述气泡扩散器(7)被设置在所述好氧反应区(32)的下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应罐(0),其中,所述生物膜介质(52)被设置成当生物膜介质(52)上的生长周期完成后,所述生物膜介质(52)以基本向下的方向释放所述生物物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反应罐(0),其中,所述生物膜介质(52)被设置成在所述上部好氧反应区(32)内流化的形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反应罐(0),其中,所述生物膜介质(52)被设置成以机械的方式固定,从而持留在所述上部好氧反应区(32)内。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反应罐(0),其中,所述气泡扩散器(7)被设置成用于释放直径较小的气泡。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应罐(0),其中,设置有循环管线(8)用于将至少部分来自所述反应罐(0)上部的流出液循环至所述反应器的下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应罐(0),其中,所述分离结构(4)包括组装的两个或更多的次级分离结构(41)。
10.一种用于对反应罐(0)内的进料水进行生物处理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通过一个或多个位于所述反应罐(0)下部的进料水入口(1)接收所述进料水,
-使流出液通过一个或多个位于所述反应罐(0)上部的流出液出口(22)流出,
-在下部缺氧/厌氧反应区(31)和上部好氧反应区(32)内对所述进料水进行处理,所述下部缺氧/厌氧反应区(31)和上部好氧反应区(32)被分离结构(4)部分隔离,
-对提供有生物膜介质(52)的所述上部好氧反应区(32)进行曝气,以形成用于生长和释放生物物质的底物,
-所述分离结构(4)能使来自所述下部厌氧/缺氧反应区(31)的流体向上流入所述上部好氧反应区(32)内,并至少部分地防止氧气进入所述厌氧/缺氧反应区(31)内,
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离结构(4)的上表面引导从所述上部好氧反应区(32)释放的生物物质进入所述下部厌氧/缺氧反应区(31)内,在该下部厌氧/缺氧反应区(31)内对所述生物物质进行进一步处理;
并且该方法还包括:
允许污泥聚集在所述下部厌氧/缺氧反应区(31)内,并通过污泥出口(21)从所述反应罐(0)的下部排出所述反应罐(0)。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生物处理包括在所述好氧反应区(32)内的硝化处理,以及在所述下部缺氧/厌氧反应区(31)内的脱氮处理。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下部厌氧/缺氧反应区(31)中含有活性污泥。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中,该方法包括通过气泡扩散器(7)对所述上部好氧反应区(32)进行曝气。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气泡扩散器(7)释放具有较小直径的气泡。
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好氧生物膜介质(52)在所述上部好氧反应区(32)内循环。
16.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缺氧/厌氧反应区内的液体表面上升流速为0.0005cm/秒至4cm/秒。
17.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中,至少部分所述流出液体流通过循环管线(8)进行循环以在所述反应罐(0)内进行进一步处理。
18.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应器在对城市污水流进行处理中的应用。
19.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应器在对工业废水流进行处理中的应用。
20.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应器在对农业废水流进行处理中的应用。
21.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应器在对水产养殖业废水流进行处理中的应用。
CN200980109689.9A 2008-01-28 2009-01-28 用于处理废水的方法和装置 Active CN10197785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GB0801518A GB2456836B (en) 2008-01-28 2008-01-28 Method and reactor for the treatment of water
NO20080493 2008-01-28
NO20080493A NO328858B1 (no) 2008-01-28 2008-01-28 En reaktortank for biologisk behandling av innlopsvann og en fremgangsmate for behandling av innlopsvann i en sadan reaktortank.
GB0801518.2 2008-01-28
PCT/NO2009/000032 WO2009096797A1 (en) 2008-01-28 2009-01-28 Method and device for the treatment of waste water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77853A CN101977853A (zh) 2011-02-16
CN101977853B true CN101977853B (zh) 2013-07-10

Family

ID=405105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09689.9A Active CN101977853B (zh) 2008-01-28 2009-01-28 用于处理废水的方法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14)

Country Link
US (1) US9133044B2 (zh)
EP (1) EP2254842B1 (zh)
KR (2) KR20160077233A (zh)
CN (1) CN101977853B (zh)
BR (1) BRPI0907095B1 (zh)
CA (1) CA2713952C (zh)
DK (1) DK2254842T3 (zh)
ES (1) ES2607472T3 (zh)
HR (1) HRP20161579T1 (zh)
MX (1) MX2010008192A (zh)
PL (1) PL2254842T3 (zh)
PT (1) PT2254842T (zh)
WO (1) WO2009096797A1 (zh)
ZA (1) ZA20100614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1045392A1 (en) * 2009-10-16 2011-04-21 Westt B.V. Anaerobic/aerobic liquid purif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therefor
ES2338979B2 (es) * 2010-01-12 2010-09-23 Universidad De Cantabria Reactor biologico anoxico-anaerobio para la eliminacion de nutrientes de aguas residuales.
US8372274B2 (en) * 2010-01-13 2013-02-12 Daniel M. Early Wastewater treatment system and method
UA108237C2 (uk) * 2010-06-03 2015-04-10 Спосіб та пристрій для виділення частинок низької щільності із завантажуваної суспензії
FR2977259B1 (fr) * 2011-06-28 2013-08-02 Commissariat Energie Atomique Dispositif a profil specifique de reacteur de type lit a jet pour depot par cvd
WO2013009819A2 (en) 2011-07-11 2013-01-17 Allegheny-Singer Research Institute Fluid treatment system
CN102491517B (zh) * 2011-11-28 2013-06-12 山东大学 一种厌氧、好氧污水处理装置及污水处理的方法
MX366434B (es) * 2012-03-02 2019-06-26 Xavier Valdes Simancas Francisco Bioreactor combinado para el tratamiento de aguas residuales, mediante procesos anaerobios, aerobios y anoxicos de degradación de materia orgánica con sistema separador de zonas y captación de biogás, natas y lodos.
CN102642991B (zh) * 2012-04-28 2013-12-04 南京大学 一种电镀废水高效组合深度处理方法
AU2012379589B2 (en) * 2012-05-07 2015-12-17 Institute Of Process Engineering,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Trap type carbon replenishing device for culturing microalgae of opened pool and carbon replenishing method thereof
ES2401445B2 (es) * 2013-02-01 2014-01-20 Universidade De Santiago De Compostela Sistema Integrado de reactor anaerobio metanogénico y biorreactor de membranas para la eliminación de materia orgánica y nitrógeno en aguas residuales
US9771288B2 (en) * 2013-10-28 2017-09-26 Cambrian Innovation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waste treatment
US20150151994A1 (en) * 2013-12-04 2015-06-04 Biocast Systems Inc. Single-tank nutrient removal system using immobilized biomass
CN104445798B (zh) * 2013-12-10 2017-09-29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垂直式污水处理设备和方法
US20160279542A1 (en) * 2015-03-26 2016-09-29 Thomas G. Stroope Pond Filter
US20160354711A1 (en) * 2015-06-03 2016-12-08 Ronald F. Malone Embedded Influent Diffuser for Floating Media Filter
CN105384250B (zh) * 2015-12-08 2018-06-29 苏州恺利尔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新型厌氧好氧一体化反应器
JP6538537B2 (ja) * 2015-12-09 2019-07-03 株式会社東芝 硝化脱窒装置
US9592515B1 (en) 2016-03-14 2017-03-14 SA Recycling LLC High capacity separation of metals from auto shredder residue
US11802065B2 (en) 2016-08-31 2023-10-31 Conly L. Hansen Induced sludge bed anaerobic reactor system
US10071925B2 (en) * 2016-08-31 2018-09-11 Conly L. Hansen Induced sludge bed anaerobic reactor
US10570043B2 (en) 2016-08-31 2020-02-25 Conly L. Hansen Induced sludge bed anaerobic reactor system
CN106517519A (zh) * 2016-12-06 2017-03-22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一种好氧‑缺氧一体式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及其处理污水的方法
CN107298192A (zh) * 2017-06-08 2017-10-27 苏州首达机械有限公司 灌装料罐
US10913667B2 (en) * 2017-12-08 2021-02-09 Westech Engineering, Inc. Multi-media clarific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CN108751586A (zh) * 2018-06-08 2018-11-06 常州大学 一种生物膜反应器
CN109553196A (zh) * 2019-01-11 2019-04-02 王涛 一种厌氧-好氧复合床生物膜反应器及其工艺
CN113474304A (zh) * 2019-01-24 2021-10-01 福伦斯水产品和创新有限公司 用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来处理废活性污泥的方法
CN114269695B (zh) * 2019-06-27 2024-01-02 威立雅水务技术支持公司 用于从废水流中移除铵的系统和方法
CN110510810A (zh) * 2019-08-21 2019-11-29 苏州首创嘉净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分散式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
CN110902822A (zh) * 2019-12-24 2020-03-24 大江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有效提高反硝化脱氮效果的缺氧反应器
WO2022043846A1 (en) * 2020-08-22 2022-03-03 Ariel Scientific Innovations Ltd. Wastewater treatment device and method
CN112499763B (zh) * 2020-11-11 2022-11-18 上海泓济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短程硝化耦合厌氧氨氧化脱氮反应器
TR202021985A2 (tr) * 2020-12-28 2021-01-21 Cukurova Ueniversitesi Rektoerluegue Ön çökeltmesi̇z, di̇key aerobi̇k/anaerobi̇k çamur çürütmeli̇, tek üni̇te bi̇yoloji̇k atiksu aritma tesi̇si̇
CN113603222A (zh) * 2021-08-20 2021-11-05 浙江科技学院 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及污水处理方法
ES2888223B2 (es) * 2021-10-04 2022-05-12 Acai Depuracion Sl Reactor combinado para depuracion de aguas
CN114506968A (zh) * 2021-12-29 2022-05-17 北京北华中清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水质净化系统
CN114573106B (zh) * 2022-03-23 2023-07-28 新疆大学 一种升流式电辅助厌氧-好氧耦合生物膜反应器
CN114604970B (zh) * 2022-05-11 2022-08-12 北京博汇特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改良型a2o生化反应系统及污水处理方法
CN115196748B (zh) * 2022-07-08 2023-06-23 贵州楚天两江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升流式污水处理工艺及污水处理设备
KR102561840B1 (ko) * 2023-03-24 2023-08-01 주식회사 후소엔지니어링 공정 변형 운전 특성 오폐수처리 시스템 및 방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50588A (en) * 1980-08-14 1982-09-21 Junjiro Tsubota Biological fermentation device
DE4411825A1 (de) * 1994-03-31 1995-10-05 Jens Nowak Verfahren zur zweistufigen Reinigung von Abwasser mit im Kreislauf geführtem Flockungsmittel
DE19717758A1 (de) * 1997-04-22 1998-10-29 Heinz Dipl Ing Harrendorf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für die biologische Reinigung von Abwasser
US5972219A (en) * 1995-01-31 1999-10-26 Paques B.V. Process for aerobic treatment of waste wat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274798A (ja) * 1985-05-31 1986-12-04 Inoue Japax Res Inc 有機物水処理装置
FR2604990B1 (fr) * 1986-10-01 1991-04-05 Omnium Traitement Valorisa Procede de purification, par voie biologique, d'eaux residuaires sur lit de materiau granulaire
JPH01231994A (ja) 1988-03-14 1989-09-18 Hitachi Plant Eng & Constr Co Ltd 汚水処理装置
DK158893C (da) 1988-06-27 1991-01-21 Krueger As I Fremgangsmaade og anlaeg til biologisk rensning af spildevand ved aktivslammetoden
ATE112754T1 (de) 1990-01-23 1994-10-15 Kaldnes Miljoteknologi As Methode und reaktor zur reinigung von wasser.
WO1994016999A1 (en) 1991-07-02 1994-08-04 Stuth William L Secondary sewage treatment system
JP3323040B2 (ja) * 1995-09-06 2002-09-0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超純水製造装置
JPH09253687A (ja) 1996-03-26 1997-09-30 Nippon Steel Corp 排水の嫌気・好気処理装置
DE19621156A1 (de) 1996-05-14 1997-11-20 Wolfgang Luehr Klärwerk zur Aufbereitung von Wasser
US6086765A (en) * 1996-08-29 2000-07-11 Atara Environmental, Inc. Multi-stage facultative wastewater treatment system and method hydrolyzing biosolids
NL1004455C2 (nl) 1996-11-06 1998-05-08 Pacques Bv Inrichting voor de biologische zuivering van afvalwater.
DE19758486C2 (de) 1997-06-06 2000-08-17 Preussag Wassertechnik Gmbh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biologischen Entfernung von Stickstoff aus Abwasser
WO2001072644A1 (en) * 2000-03-29 2001-10-04 Ecokasa Incorporated Nitrogen reduction wastewater treatment system
US6773595B2 (en) 2001-03-29 2004-08-10 Charles J. Gantzer Compartmentalized facultative lagoon and method of creating and maintaining such a lagoon
US6592751B2 (en) * 2001-09-26 2003-07-15 Council Of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Device for treatment of wastewater
NL1020091C2 (nl) 2002-02-28 2003-08-29 Tno Nieuwe membraanbioreactor.
NL1029302C2 (nl) 2005-06-21 2006-12-22 Pacques Bv Inrichting en werkwijze voor het zuiveren van afvalwater.
CA2542894C (en) 2006-04-04 2014-08-12 Laleh Yerushalmi Multi-environment wastewater treatment method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50588A (en) * 1980-08-14 1982-09-21 Junjiro Tsubota Biological fermentation device
DE4411825A1 (de) * 1994-03-31 1995-10-05 Jens Nowak Verfahren zur zweistufigen Reinigung von Abwasser mit im Kreislauf geführtem Flockungsmittel
US5972219A (en) * 1995-01-31 1999-10-26 Paques B.V. Process for aerobic treatment of waste water
DE19717758A1 (de) * 1997-04-22 1998-10-29 Heinz Dipl Ing Harrendorf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für die biologische Reinigung von Abwass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MX2010008192A (es) 2010-08-23
BRPI0907095A2 (pt) 2015-07-14
BRPI0907095A8 (pt) 2018-10-30
EP2254842A1 (en) 2010-12-01
US9133044B2 (en) 2015-09-15
CA2713952A1 (en) 2009-08-06
PL2254842T3 (pl) 2017-04-28
BRPI0907095B1 (pt) 2019-04-16
WO2009096797A1 (en) 2009-08-06
CN101977853A (zh) 2011-02-16
CA2713952C (en) 2018-01-16
ZA201006143B (en) 2012-03-28
EP2254842B1 (en) 2016-09-21
KR20110002832A (ko) 2011-01-10
US20120006744A1 (en) 2012-01-12
PT2254842T (pt) 2016-12-22
HK1151274A1 (zh) 2012-01-27
KR20160077233A (ko) 2016-07-01
ES2607472T3 (es) 2017-03-31
DK2254842T3 (en) 2017-01-16
HRP20161579T1 (hr) 2016-12-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77853B (zh) 用于处理废水的方法和装置
CN201268652Y (zh) 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CN103112991B (zh) 焦化废水处理系统及焦化废水处理方法
CN103582615A (zh) 复合微生物反应槽和利用该反应槽的水处理装置及方法
Ibrahim et al. Improvements in biofilm process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CN102838205A (zh) 外置式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膜生物反应器
CN211283858U (zh) 一种基于柔性悬浮生物填料的循环式mbbr系统
CN108314255A (zh) 一种高效中草药植物提取污水处理工艺
CN114590955B (zh) 一体化农村污水处理站及其处理方法
CN209065698U (zh) 一种鲁奇炉煤气化污水处理系统
GB2456836A (en) Method and reactor for the anaerobic and aerobic treatment of water
CN106007176A (zh) 一种高温、高硬度、高cod、氨氮的污水处理系统及工艺
CN102372395A (zh) 造纸废水处理设备
KR100458764B1 (ko) 침적형 고정층 미생물막법을 이용한 수처리 방법 및 장치
CN205313183U (zh) 一种垂直流污水生态处理系统
CN214400152U (zh) 一种景观水处理系统
KR100432298B1 (ko) 액상 폐기물의 자원재생 처리장치 및 그 처리장치로부터생산되는 농축대사물질
CN217148894U (zh) 一种高浓度制药厂废水处理装置
Ghangrekar Aerobic Wastewater Treatment Systems
CN206486344U (zh) 一种固定床mbr设备
WO2021165980A1 (en) A multi-zone attached growth batch bio-reactor & method of biological treatment of domestic wastewater
CN204848565U (zh) 抗生素废水处理系统
KR200307954Y1 (ko) 오수의 고도처리장치
JP3227543U (ja) ハイブリッド型活性汚泥処理装置
CN207313384U (zh) 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151274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151274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BIOWATER TECHNOLOGY AS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NTNU TECHNOLOGY TRANSFER AS

Effective date: 20140619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40619

Address after: Norway ten J Begg

Patentee after: Biowater Technology AS

Address before: Trondheim

Patentee before: NTNU Technology Transfer 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