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59441A - 车辆用座椅倾角调节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座椅倾角调节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59441A
CN101959441A CN2009801070456A CN200980107045A CN101959441A CN 101959441 A CN101959441 A CN 101959441A CN 2009801070456 A CN2009801070456 A CN 2009801070456A CN 200980107045 A CN200980107045 A CN 200980107045A CN 101959441 A CN101959441 A CN 10195944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ratchet
cam
upper arm
rec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0704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59441B (zh
Inventor
山田幸史
后藤直希
矶部晋也
石川和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i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Seik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Seiki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sin Seik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9594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594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594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5944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2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 B60N2/235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by gear-pawl type mechanisms
    • B60N2/235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by gear-pawl type mechanisms with internal pawls
    • B60N2/23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by gear-pawl type mechanisms with internal pawls linearly movable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并能够利用凸轮在啮合部附近的位置推压棘爪的车辆用座椅倾角调节装置。使具有以能够卡定、脱离的方式与设置在上臂(12)的内周的内齿(23)卡合的外齿(44、47)的多个棘爪(31)由第1棘爪(31A)和第2棘爪(31B)来构成,该第1棘爪具有:与凸轮(32)的外周缘上设置的凸轮面(55)卡合的内面凸轮部(45)、与凸轮的侧面设置的卡合突起(57)卡合的棘爪侧槽凸轮部(46)、以及在上臂相对于下臂(11)转过规定角度时与上臂的内周上设置的突部(25)卡合的卡合部(43),该第2棘爪具有:与凸轮的外周缘上设置的凸轮面卡合的内面凸轮部(48)、以及与释放板(33)上设置的释放板侧槽凸轮部(59)卡合的卡合突起(49)。

Description

车辆用座椅倾角调节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座椅靠背支承为可自如调整相对于座椅坐垫的角度的车辆座椅的座椅倾角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该种座椅倾角调节装置,例如已知记载于专利文献1中的装置。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装置具备:被保持在座椅坐垫侧的、具备在前端具有外齿的多个棘爪的下臂;被转动自如地支承于下臂且固定于座椅靠背侧的、形成了能够与棘爪的外齿啮合的内齿的上臂。通过改变内齿轮与外齿轮的啮合位置,来调整座椅靠背的倾角。
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座椅倾角调节装置,为了使多个棘爪同时从下臂与上臂的旋转轴朝放射方向移动,具备锁定机构,该锁定机构具有相对于下臂被配置为旋转自如的凸轮。在该座椅倾角调节装置中,具备可使座椅靠背大幅旋转的所谓前倾机构,该前倾机构通常通过使座椅靠背相对座椅坐垫向前方向旋转,使得乘客能够容易地出入后部坐席,并在大于规定角度后使上臂的内齿与棘爪的外齿不再啮合。该机构具有下述结构:在各棘爪上设置有突起,在上臂上的位于在前倾角度区域与各棘爪的突起对置的位置分别形成抵接部,阻止棘爪的外齿与上臂的内齿的啮合。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183327号公报
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装置中,由于在棘爪上沿臂的径向隔开间距地设置有用于将棘爪保持在非锁定位置的第1栓柱(12)、用于解除棘爪的锁定的第2栓柱(13),因此凸轮对棘爪的推压部与内齿及外齿的啮合部的距离较大,存在用于保持强度的稳定性较弱的问题。另外,当欲将推压部配置于外侧时,存在臂的直径变大,不利于空间紧凑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消除上述的问题而形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能够用凸轮在靠近啮合部的位置推压棘爪的车辆用座椅倾角调节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技术方案1所涉及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具备:下臂,其被支承在座椅坐垫侧;上臂,其被支承为能够相对该下臂转动且被支承在座椅靠背侧;多个棘爪,其被配设在上述下臂内而能够通过引导壁沿径向移动,并且具有以能够卡定、脱离的方式与设置在上述上臂的内周的内齿卡合的外齿;凸轮,其通过旋转使得上述棘爪沿径向移动;释放板,其一体地安装在该凸轮上;以及施力部件,其朝单方向对上述凸轮进行旋转施力,使上述棘爪由第1棘爪和第2棘爪来构成,该第1棘爪具有:与上述凸轮的外周缘上设置的凸轮面卡合的内面凸轮部、与上述凸轮的侧面设置的卡合突起卡合的棘爪侧槽凸轮部、以及在上述上臂相对于上述下臂转过规定角度时与上述上臂的内周上设置的突部卡合的卡合部,该第2棘爪具有:与上述凸轮的外周缘上设置的凸轮面卡合的内面凸轮部、以及与上述释放板上设置的释放板侧槽凸轮部卡合的卡合突起。
技术方案2所涉及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的基础上,使上述棘爪由1个上述第1棘爪和多个上述第2棘爪构成。
技术方案3所涉及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2的基础上,将上述释放板形成为整体呈近似略圆环形而在局部设置扇型的缺口的形状,并在该缺口部位配设上述第1棘爪,由此使该第1棘爪与上述释放板不发生干涉。
技术方案4所涉及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3的基础上,在设置于上述棘爪的上述内面凸轮部的中央部及其两侧设置上述凸轮的凸轮面所作用的3个推压部,设置于上述棘爪的中央部的上述推压部及设置于上述凸轮的锁定旋转方向的靠后侧的上述推压部,由具有随着上述凸轮朝锁定旋转方向的旋转而接近该凸轮的上述凸轮面的倾斜面的凸轮面构成,设置于上述凸轮的锁定旋转方向的靠前侧的上述推压部由以上述凸轮的旋转中心为中心的圆弧面构成。
技术方案5所涉及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4的基础上,在上述第1棘爪上形成厚度增大而从上述释放板的端面突出的厚度增大部,在上述上臂上的遍及规定的角度范围内形成第1凹部和第2凹部,该第1凹部收容上述释放板,该第2凹部具有比该第1凹部深的深度并收容上述第1棘爪的上述厚度增大部,在上述第1凹部与上述第2凹部的边界部形成有两处段差部,该段差部与上述第1棘爪的上述厚度增大部抵接,由此将倾角调节动作范围限制在规定的范围。
根据如上述构成的技术方案1所涉及的发明,使多个棘爪由第1棘爪和第2棘爪来构成,该第1棘爪具有:与凸轮的外周缘上设置的凸轮面卡合的内面凸轮部、与凸轮的侧面设置的卡合突起卡合的棘爪侧槽凸轮部、以及在上臂相对于下臂转过规定角度时与上述上臂的内周上设置的突部卡合的卡合部,该第2棘爪具有:与凸轮的外周缘上设置的凸轮面卡合的内面凸轮部、以及与释放板上设置的释放板侧槽凸轮部卡合的卡合突起。由此,能够利用凸轮将棘爪推压到靠近外齿与内齿的啮合部的位置,能够以强力切实地将上臂相对下臂锁定。从而能够提高座椅靠背的保持强度,能够稳定地保持座椅靠背。而且,相比第1棘爪能够将第2棘爪形成单纯的平面形状,通过冲压加工制作得出,因此能够削减棘爪制作成本,无论追加释放板与否,都能够削减座椅倾角调节装置整体的成本。
根据如上述构成的技术方案2所涉及的发明,由于将棘爪以1个第1棘爪、多个第2棘爪构成,从而在每个座椅倾角调节装置中仅设置一个具有内面凸轮部、槽凸轮部、卡合部的第1棘爪即可,有效地削减棘爪的制作成本。
根据如上述构成的技术方案3所涉及的发明,由于将释放板形成为整体呈近似略圆环形而在局部设置扇型的缺口的形状,并在该缺口部位配设第1棘爪,由此使该第1棘爪与释放板不发生干涉。因此,能够将第2棘爪与释放板收入进的厚度的范围内,能够在下臂及上臂的轴线方向的中央部进行棘爪的锁定及非锁定,能够稳定地对棘爪进行锁定及非锁定。
根据如上述构成的技术方案4所涉及的发明,在设置于棘爪的内面凸轮部的中央部及其两侧设置凸轮的凸轮面所作用的3个推压部,设置于棘爪的中央部的推压部及设置于凸轮的锁定旋转方向的靠后侧的推压部,由具有随着凸轮朝锁定旋转方向的旋转而接近该凸轮的凸轮面的倾斜面的凸轮面构成,设置于凸轮的锁定旋转方向的靠前侧的推压部由以上述凸轮的旋转中心为中心的圆弧面构成。由此,能够利用各棘爪将多个推压部以稳定的姿势锁定在上臂,能够切实地使各棘爪的外齿啮合于上臂的内齿。
根据如上述构成的技术方案5所涉及的发明,在第1棘爪上形成厚度增大而从释放板的端面突出的厚度增大部,在上臂上的遍及规定的角度范围内形成第1凹部和第2凹部,该第1凹部收容释放板,该第2凹部具有比该第1凹部深的深度并收容第1棘爪的上述厚度增大部,在第1凹部与第2凹部的边界部形成有两处段差部,该段差部与第1棘爪的上述厚度增大部抵接,由此将倾角调节动作范围限制在规定的范围,因此调节装置在径向上不会大型化,能够将倾角调节动作范围限制在规定的范围。而且,不会增大调节装置的直径而能够任意地增大第1棘爪的厚度增大部与段差部的抵接面积,能够增大抵接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沿图2的1-1线剖切的座椅倾角调节装置的纵向剖视图。
图2是沿图1的2-2线剖切的剖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座椅倾角调节装置的分解图。
图4是表示第1棘爪的详细图,其中(A)示出第1棘爪的主视图,(B)示出从B方向观察的第1棘爪的侧视图。
图5是表示第2棘爪的详细图,其中(A)示出第2棘爪的主视图、(B)示出从B方向观察的第2棘爪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座椅倾角调节装置的锁定解除状态的图2的动作状态图。
图7是表示座椅倾角调节装置的自由状态的图2的动作状态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座椅倾角调节装置的纵向剖视图。
图9是沿图8的9-9线剖切的剖视图。
图10是图8所示的座椅倾角调节装置的分解图。
图11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中的动作状态的图。
10...座椅倾角调节装置、11...下臂、12...上臂、13...座椅坐垫框架、14...座椅靠背框架、23...内齿、25...突部、30...锁定机构、31A...第1棘爪、31B...第2棘爪、32...凸轮、33...释放板、33b...缺口、34...施力部件(盘簧)、43...卡合部、44、47...外齿、45、48...内面凸轮部、46...棘爪侧槽凸轮部、49...卡合突起、50a、50b、50c...推压部、51...引导壁、53...内周面、55...凸轮面、55a、55b、55c...推压部、57...卡合突起、59...释放板侧槽凸轮部、60...合叶轴、71...厚度增大部、72...第1凹部、73...第2凹部、75a、75b...段差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车辆用座椅倾角调节装置10具备圆盘状的下臂11和上臂12。下臂11固定于座椅坐垫框架13、上臂12固定于座椅靠背框架14。
下臂11具备朝上臂12侧开口的通过不完整冲裁而形成的圆形的凹部21,且在中心部具有贯通孔11a。下臂11的圆形凹部21具有以上臂12和下臂11的转动轴线O1为中心的内周面21a。上臂12以其外周面12a与下臂11的内周面21a滑动接触的方式与下臂11嵌合。
另外,上臂12具备朝下臂11侧开口的通过不完整冲裁而形成的圆形的凹部22,且在中心部具有贯通孔12b。上臂12的圆形凹部22具有以转动轴线O1为中心的内周面22a。在圆形凹部22的内周面22a形成有遍布全周的内齿23。在凹部22的内侧,在与圆形凹部22同心的圆上通过不完整冲裁形成有圆形的凹部24。在圆形凹部24的内周面24a上,如图2所示,在圆周上朝向旋转轴线O1形成有两处突部25。
在下臂11的圆形凹部21的内周面21a与上臂12的外周面12a嵌合的状态下,对在下臂11及上臂12的外周部装配由金属板构成的环状的保持器27,利用该保持器27在允许下臂11及上臂12相对转动饿状态下避免两者沿轴方向脱离。
在下臂11与上臂12之间配设有锁定机构30。如图2及图3所示,该锁定机构30主要包括圆周上的3个棘爪31(后述的31A及31B)、凸轮32、释放板33、作为施力部件的盘簧34(参照图3)。棘爪31由以在圆周上呈等角度间隔配置在与旋转轴线O1正交的面内的2种类的3个棘爪构成。
1个棘爪31(以下称之为第1棘爪31A)通过对钢材进行锻造加工等而制得,如图4的详细图示那样,具有侧面看形成为分段的第1段体41和第2段体42。如图2所示,第1棘爪31A的第1段体41配置在上臂12的内周面22a侧,第2段体42配置在上臂12的轴心侧。该第1段体41及第2段体42的两侧幅端部31A1一致、并且呈平行的直线。第1段体41的外方端(上臂12的与内齿23对置的端面)上形成有能够与上臂12的内齿23啮合的外齿44,第1段体41的内方端(朝向与外方端相反的端面)形成有与凸轮32的外周卡合的内面凸轮部45。另外,第2段体42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位穿透形成有沿板厚方向贯通的棘爪侧槽凸轮部46。
另外,3个中的其余2个棘爪31(以下称之为第2棘爪31B)通过对板状的钢板进行冲压加工等而值得,如图5的详细图示那样,形成为与切除第1棘爪31A的第2段体42而仅由第1段体41构成的形状近似的无段差的扁平的形状。即、第2棘爪31B相对于第1棘爪31A形成为沿径向缩短了第2段体42的量、且板厚也减薄第2段体42的板厚量。第2棘爪31B与第1棘爪31A同样,两侧幅端部31B1形成为平行的直线。在第2棘爪31B的外方端形成有能够与上臂12的内齿23啮合的外齿47。在第2棘爪31B的内方端形成有与凸轮32的外周卡合的内面凸轮部48。另外在第2棘爪31B的端面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突出设置有卡合突起49。
在上述的第1棘爪31A的段差部形成的内面凸轮部45、第2棘爪31B的内方端形成的内面凸轮部48形成为同一形状。即、如图4(A)及图5(A)所示,内面凸轮部45、48在第1及第2棘爪31A、31B的圆周方向的中央部与圆周方向的两侧具备与凸轮32的凸轮面55作用的3个推压部50a、50b、50c。在第1及第2棘爪31A、31B的中央部设置的推压部50a及在凸轮32的锁定旋转方向的靠后侧设置的推压部50b,由具有随着凸轮32朝向锁定旋转方向(图2的逆时针方向)的旋转而接近凸轮32的凸轮面55的倾斜面的凸轮面构成,在凸轮32的锁定旋转方向的靠前侧设置的推压部50c由以凸轮32的旋转中心为中心的圆弧面构成。
在下臂11的圆形凹部21内,3个引导壁51以在圆周上呈等角度间隔地配置,在相邻的2个引导壁51之间,以可与第1及第2棘爪31A、31B的两侧幅端部31A1、31B1(参照图4、图5)滑动接触的方式对它们进行引导的引导面52被彼此对置而平行地形成。由此,第1及第2棘爪31A、31B被引导壁51的引导面52引导,并沿下臂11及上臂12的径向滑动,从而能够将各外齿44、47分别卡定、脱离地与内齿23卡合。引导壁51的内周上形成以旋转轴线O1为中心的圆弧面53。
锁定机构30的凸轮32配置成为能够在上臂12的圆形凹部22内绕旋转轴线O1上旋转,且在中心部具有贯通孔32a。另外,凸轮32在其外周缘具有在圆周上呈等角度间隔的3组凸轮面55。其中,1组凸轮面55被配置为能够与第1棘爪31A的内面凸轮部45的各推压部50a、50b、50c卡合,其余2组凸轮面55被配置为能够分别与第2棘爪31B的各内面凸轮部48的各推压部50a、50b、50c卡合。凸轮面55能够推压靠近第1及第2棘爪31A、31B的各外齿44、47与内齿23的啮合部的位置,能够强力切实地将上臂12相对下臂11锁定。
各凸轮面55由能够与第1及第2棘爪31A、31B的推压部50a、50b抵接的2个推压凸轮部55a、55b和能够与推压部50c抵接的1个调心部55c构成。当凸轮32朝锁定旋转方向旋转时,2个推压凸轮部55a、55b和1个调心部55c被保持在分别与第1及第2棘爪31A、31B的内面凸轮部45、48的各推压部50a、50b、50c抵接的角度位置。另外,当凸轮32朝解除锁定的方向旋转时,推压凸轮部55a、55b及调心部55c与各推压部50a、50b、50c分离,并且调心部55c被保持在与引导壁51的圆弧面53卡合的角度位置。
在凸轮32的侧面的圆周上呈等角度间隔地突出设置有多个卡合突起57,在第1棘爪31A形成的棘爪侧槽凸轮部46卡合于该卡合突起57中的一个。利用凸轮32的朝锁定解除旋转方向的旋转,棘爪侧槽凸轮部46与卡合突起57作用使第1棘爪31A朝径向内方移动。此外,卡合突起57无需一定在同一圆周上以等角度间隔突出设置,亦可在不同的圆周上、留下任意的间隔突出设置。
薄板状的释放板33与卡合突起57卡合而一体地安装于凸轮32的侧面,释放板33在中心部具有贯通孔33a。释放板33以与第1棘爪31A的第2段体42呈轴线方向一致的方式安装于凸轮32,与第2棘爪31B的端面能够滑动接触地对接。由此,能够将第2棘爪31B与释放板33收容进第1棘爪31A的厚度的范围内。释放板33由与上臂12形成的突部25为非接触状态的略圆环形的板构成,在其圆环形的板的一部位形成扇型的缺口33b,在该缺口33b的部位配设第1棘爪31A。即、通过其圆环形的板以与第1棘爪31A对应的角度范围切除为扇型,利用凸轮32的旋转能够避免释放板33与第1棘爪31A干涉。
在释放板33的以旋转中心为中心的圆周上形成有沿板厚方向贯通的2个释放板侧槽凸轮部59。该释放板侧槽凸轮部59以与第2棘爪31B的端面分别对应的方式配置在比卡合突起57的圆周位置更靠径向外方的位置。突设于第2棘爪31B的卡合突起49分别与释放板侧槽凸轮部59卡合。利用释放板侧槽凸轮部59与卡合突起49的卡合,释放板33与凸轮32一起朝解除锁定的方向(图2的顺时针方向)旋转,使第2棘爪31B朝径向内方移动。
如图3所示,合叶轴60配置于旋转轴线O1上,能够旋转地贯通于在下臂11、凸轮32、释放板33及上臂12的旋转中心部形成的各贯通孔11a、32a、33a、12b。在合叶轴60的轴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分形成了两处被倒角的嵌合部60a。合叶轴60所贯通的凸轮32的贯通孔32a被两处倒角而与合叶轴60的嵌合部60a嵌合,成为合叶轴60与凸轮32一体旋转的结构。这里,如图2所示,凸轮32的贯通孔32a形成为比合叶轴60的嵌合部60a稍大,从而在两者之间设计出径向的游隙。由此,凸轮32在上臂12的圆形凹部22内相对于合叶轴60能够稍微沿径向移动。另外,在合叶轴60的一方的端部形成有被两处倒角的卡合部60b,具有与该卡合部60b卡合被两处倒角的卡合孔的操作手柄62被一体地安装于合叶轴60。
盘簧34是用于将棘爪31朝与上臂12卡合的方向对凸轮32进行旋转施力的弹簧,被收纳于下臂11的贯通孔11a内。如图3所示,盘簧34通过将例如近似矩形的扁平的线材弯曲成规定的螺旋形状而形成,被配置在下臂11与凸轮32之间配。即、盘簧34的外端部34a被卡定在下臂11上形成的卡定孔11b中,内端部34b被卡定在设置于凸轮32的端面的图略的卡定部。
利用该盘簧34的作用力,凸轮32相对于下臂11被朝锁定旋转方向(图2的逆时针方向)旋转施力,利用其凸轮面55径向外方推压第1及第2棘爪31A、31B,使第1及第2棘爪31A、31B的外齿44、47与上臂12的内齿23卡合。
接着,对于如上构成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座椅倾角调节装置10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2示出了座椅倾角调节装置10的锁定状态。该状态下,凸轮32的推压凸轮部55a、55b及调心部55c分别与第1及第2棘爪31A、31B的内面凸轮部45、48的各推压部50a、50b、50c抵接,将第1及第2棘爪31A、31B朝径向外方推压。由此,能够利用多个推压部50a、50b、50c朝向上臂12的内齿23以稳定的姿势推压第1及第2棘爪31A、31B,能够使各棘爪31的外齿44、47与上臂12的内齿23切实地啮合。如此一来,第1及第2棘爪31A、31B的外齿44、47与上臂12的内齿23啮合,限制了上臂12相对于下臂11的转动。此时,由于凸轮32在圆形凹部21内相对于合叶轴60沿径向能够移动可能,因此凸轮32能够以均等的推压力推压3个棘爪31(31A、31B)。因此,能够无松动地确实地锁定上臂12、乃至座椅靠背框架14。
在该状态下,当操作操作手柄62朝图2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合叶轴60时,凸轮32及释放板33会克服盘簧34的作用力而一体地旋转。由此,凸轮面55的推压凸轮部55a、55b脱离与第1及第2棘爪31A、31B的内面凸轮部45、48的抵接,调心部55c也从内面凸轮部45、48向不发生干涉的方向脱离,并且在第1棘爪31A的棘爪侧槽凸轮部46与凸轮32的卡合突起57的卡合作用下,第1棘爪31A沿引导壁51的引导面52被拉向旋转轴线O1侧,如图6所示,解除了第1棘爪31A的外齿44与内齿23的啮合。同时,利用第2棘爪31B的卡合突起49与释放板侧槽凸轮部59的卡合作用,第2棘爪31A被沿着引导壁51的引导面52拉向旋转轴线O1侧,解除了第2棘爪31B的外齿47与内齿23的啮合。
因此,相对于支承在座椅坐垫框架13的座椅坐垫,能够使被座椅靠背框架14支承的座椅靠背转动到任意的角度位置。此时,凸轮32的3组调心部55c分别卡合于引导壁51的内周面53,因此凸轮32会被引导壁51的内周面53调心。从而使得第1及第2棘爪31A、31B的外齿44、47与内齿23的隙间几乎均等,能够消除缘于一部分的棘爪31的齿尖与内齿23的齿尖干涉的转动不良、发生异响。
另外,在解除了锁定的状态下,当将座椅靠背(座椅靠背框架14)相对于座椅坐垫(座椅坐垫框架13)朝前方旋转至规定的角度以上,即旋转至所谓前倾角度范围时,上臂12的圆形凹部24的内周面上形成的突部25如图7所示,位于第1棘爪31A上形成的卡合部43与内齿23之间。即、第1棘爪31A通过其卡合部43与上臂12的突部25进行卡合,能够被防止朝向径向外方移动。在该状态下,若撒开操作手柄62,则在盘簧34的作用力下,凸轮32将第1棘爪31A推压朝向与内齿23啮合的方向,但利用上臂12的突部25与第1棘爪31A的卡合部43间的卡合,由于第1棘爪31A的移动被阻止,故不发生啮合。同时通过阻止第1棘爪31A的径向移动,凸轮32的旋转也遭到阻止,因此释放板33不旋转,利用释放板侧槽凸轮部59,第2棘爪31B也被保持在离开内齿23的非啮合位置。因此,能够在前倾角度范围内不锁定座椅靠背地使之旋转。
从前倾状态再次操作操作杆62,座椅靠背退至后方而位于落座的最佳位置,在该位置撒开操作杆62,则第1及第2棘爪31A、31B、凸轮32及释放板33复位至图2所示的状态,成为锁定状态。
像这样,根据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以第1棘爪31A和第2棘爪31B在圆周上构成多个棘爪31,在第1棘爪31A上设置与设置在凸轮32的外周缘的凸轮面卡合的内面凸轮部45、与凸轮32的侧面上设置的卡合突起57卡合的棘爪侧槽凸轮部46、与上臂12的突部25卡合的卡合部43,在第2棘爪31B上设置与释放板侧槽凸轮部59卡合的卡合突起49。由此,能够利用凸轮32推压棘爪31的靠近外齿44、47与内齿23的啮合部的位置,能够以强力切实地相对于下臂11锁定上臂12。从而能够提高座椅靠背的保持强度,能够稳定地保持座椅靠背。
而且,能够相比第1棘爪31A将第2棘爪31B形成为单纯的平面形状,通过冲压加工制作出来,因此能够降低棘爪制作成本,无论追加释放板33与否,对于座椅倾角调节装置全体而言都能够削减成本。
另外,根据第1实施方式,通过将棘爪31设为由1个第1棘爪31A、多个第2棘爪31B构成的结构,从而在每个座椅倾角调节装置中仅设置一个具有内面凸轮部45、棘爪侧槽凸轮部46、卡合部43的第1棘爪31A即可,有效地削减棘爪的制作成本。
另外,根据第1实施方式,通过将释放板形成为整体近似圆环形而在局部设置扇型的缺口33b的形状,并在该缺口33b的部位配设第1棘爪31A,使得第1棘爪31A与释放板33不会干涉。因此,能够将第2棘爪31B与释放板33收入进第1棘爪31A的厚度的范围内,能够在下臂11及上臂12的轴线方向的中央部进行棘爪31的锁定及非锁定,能够稳定地对棘爪31进行锁定及非锁定。
进而,根据第1实施方式,在设置于棘爪31的内面凸轮部45、48的中央部及其两侧设置有凸轮32的凸轮面55所作用的3个推压部50a、50b、50c,设置于棘爪31的中央部的推压部50a及设置于凸轮32的锁定旋转方向的后侧的推压部50b由具有伴随着凸轮32的朝向锁定旋转方向的旋转而接近凸轮32的凸轮面55的倾斜面饿凸轮面构成,设置于凸轮32的锁定旋转方向的靠前侧的推压部50c由以凸轮32的旋转中心为中心的圆弧面构成。由此,能够利用各棘爪31将多个推压部50a、50b、50c以稳定的姿势锁定在上臂12,能够切实地使各棘爪31的外齿44、47啮合于上臂12的内齿23。
而且,在解除棘爪31的锁定时,通过使凸轮32的调心部55c卡合在引导壁51的内周而调心,能够大致均等地维持第1及第2棘爪31A、31B的外齿44、47与内齿23的隙间,能够消除因一部的棘爪31的齿尖与内齿23的齿尖干涉引起的转动不良或产生异响。
接着,根据图8、图9、图10及图11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与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不同之处在于利用设置于上臂12的两处凹部的段差,能够限制上臂12与下臂11的相对旋转,不会使调节装置大型化,能够将倾角调节动作范围限制在规定的范围。此外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部件标记相同的参照符号,省略说明。
如图8及图10所示,与第1实施方式中叙述的相同,在下臂11与上臂12之间主要配设有圆周上的3个棘爪即第1棘爪31A及第2棘爪31B、凸轮32、释放板33、施力部件(盘簧)34所构成的锁定机构30。
这里,第1实施方式中,释放板33被安装在凸轮32而与第1棘爪31A的第2段体42在轴线方向一致,在形成于上臂12的圆形凹部24内,收容有释放板33及第1棘爪31A,但在第2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在第1棘爪31A的第2段体42形成了从释放板33的端面突出的厚度增大部71,收容该厚度增大部71的凹部73在上臂12上形成。
即、如图8及图9所示,在上臂12上通过不完整冲裁形成(参照图10)能够仅收容释放板33的第1凹部72(相当于第1实施方式的圆形凹部24)、深度比该第1凹部72更深而能够收容第1棘爪31A的厚度增大部71的第2凹部73。第2凹部73遍及规定的角度范围形成为扇形,第1棘爪31A能够在该第2凹部73内相对旋转规定角度。第2凹部73的内周面73a形成为与第1凹部72的内径呈同一直径,在该内周面73a上朝向旋转轴线O1形成有突部74(相当于第1实施方式的突部25)。
通过在第1凹部72上以不完整冲裁形成扇形状的第2凹部73,在第2凹部73与第1凹部72的边界部的圆周上形成两处段差部75a、75bが圆周,收容于第2凹部73的第1棘爪31A的厚度增大部71的两幅端部71a、71b抵接在该段差部75a、75b。由此,能够限制上臂12与下臂11的相对旋转。
接着,根据图11对第2实施方式中的座椅倾角调节装置10的动作进行说明。图11(C)示出了座椅倾角调节装置10的锁定状态,其与第1实施方式中叙述的图2的状态相同。即、第1及第2棘爪31A、31B被凸轮32(图8参照)朝向径向外方推压,由此,第1及第2棘爪31A、31B的外齿44、47与上臂12的内齿23啮合,限制了上臂12相对于下臂11的转动。
在该状态下,操作操作手柄62旋转合叶轴60(参照图8),则凸轮32及释放板33克服盘簧34的作用力旋转,在第1棘爪31A的棘爪侧槽凸轮部46与凸轮32的卡合突起57的卡合作用下,第1棘爪31A被拉向旋转轴线O1侧,如图11(B)所示,第1棘爪31A的外齿44与内齿23的啮合被解除。同时,利用第2棘爪31B的卡合突起49与释放板侧槽凸轮部59的卡合作用,第2棘爪31A被拉向旋转轴线O1,第2棘爪31B的外齿47与内齿23的啮合被解除。即、处于非锁定状态。
由此,能够相对于座椅坐垫将座椅靠背转动至任意的角度位置。另外,在非锁定的状态下,当将座椅靠背相对于座椅坐垫向前方旋转至规定的角度以上、所谓前倾角度范围时,由于第1棘爪31A朝径向外方的移动会受到上臂12的第2凹部73的内周面73a上形成的突部74的妨碍,因此在前倾角度范围内,能使座椅靠背不被锁定而自由旋转(参照图11(B))。
当使座椅靠背前倾后,上臂12相对于下臂11被绕图9的逆时针方向相对旋转。当座椅靠背被前倾至规定的角度位置时,如图11(A)所示,第1凹部72与第2凹部73的一方的段差部75a抵接于第1棘爪31A(厚度增大部71)的一端面71a,限制了上臂12相对于下臂11的转动,限制了座椅靠背的角度。
相反,当将座椅靠背向后方调节时,上臂12相对于下臂11被朝图9的顺时针方向相对旋转。当座椅靠背被调节至规定的角度位置时,如图11(D)所示,第1凹部72与第2凹部73的另一方的段差部75b与第1棘爪31A(厚度增大部71)的另一端面71b抵接,限制了上臂12相对于下臂11的转动,限制了座椅靠背的角度。
根据上述的第2实施方式,在第1棘爪31A上形成从释放板33的端面突出的厚度增大部71,并且在上臂12上形成收容释放板33的第1凹部72、深度比第1凹部72更大的收容第1棘爪31A的厚度增大部71的第2凹部73,在第1凹部72与第2凹部73的边界部设置有抵接于第1棘爪31A的厚度增大部71而限制倾角调节动作范围为规定的范围的两处段差部75a、75b,因此调节装置在径向上不会大型化,能够将倾角调节动作范围限制在规定的范围。而且,不会增大调节装置的直径而能够任意地增大第1棘爪31A的厚度增大部71与段差部75a、75b的抵接面积,能够增大抵接强度。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圆周上配设三个棘爪31,其中一个为第1棘爪31A、其余两个为第2棘爪31B,但亦可将4个以上的棘爪31配设在圆周上,选择其中的一个或两个为第1棘爪31A,其余的多个棘爪为第2棘爪31B。
以上、以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实施方式中叙述的结构,在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范围内可采用多种方式。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发明所涉及的座椅倾角调节装置适用于能够将座椅靠背相对座椅坐垫自如调整角度地进行支承的车辆用座椅中。

Claims (5)

1.一种座椅倾角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下臂,其被支承在座椅坐垫侧;
上臂,其被支承为能够相对该下臂转动且被支承在座椅靠背侧;
多个棘爪,其被配设在上述下臂内而能够通过引导壁沿径向移动,并且具有以能够卡定、脱离的方式与设置在上述上臂的内周的内齿卡合的外齿;
凸轮,其通过旋转使得上述棘爪沿径向移动;
释放板,其一体地安装在该凸轮上;以及
施力部件,其朝单方向对上述凸轮进行旋转施力,
使上述棘爪由第1棘爪和第2棘爪来构成,
该第1棘爪具有:与上述凸轮的外周缘上设置的凸轮面卡合的内面凸轮部、与上述凸轮的侧面设置的卡合突起卡合的棘爪侧槽凸轮部、以及在上述上臂相对于上述下臂转过规定角度时与上述上臂的内周上设置的突部卡合的卡合部,
该第2棘爪具有:与上述凸轮的外周缘上设置的凸轮面卡合的内面凸轮部、以及与上述释放板上设置的释放板侧槽凸轮部卡合的卡合突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倾角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使上述棘爪由1个上述第1棘爪和多个上述第2棘爪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倾角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将上述释放板形成为整体呈近似略圆环形而在局部设置扇型的缺口的形状,并在该缺口部位配设上述第1棘爪,由此使该第1棘爪与上述释放板不发生干涉。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座椅倾角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设置于上述棘爪的上述内面凸轮部的中央部及其两侧设置上述凸轮的凸轮面所作用的3个推压部,设置于上述棘爪的中央部的上述推压部及设置于上述凸轮的锁定旋转方向的靠后侧的上述推压部,由具有随着上述凸轮朝锁定旋转方向的旋转而接近该凸轮的上述凸轮面的倾斜面的凸轮面构成,设置于上述凸轮的锁定旋转方向的靠前侧的上述推压部由以上述凸轮的旋转中心为中心的圆弧面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座椅倾角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棘爪上形成增大厚度而从上述释放板的端面突出的厚度增大部,在上述上臂上的遍及规定的角度范围内形成第1凹部和第2凹部,该第1凹部收容上述释放板,该第2凹部具有比该第1凹部深的深度并收容上述第1棘爪的上述厚度增大部,在上述第1凹部与上述第2凹部的边界部形成有两处段差部,该段差部与上述第1棘爪的上述厚度增大部抵接,由此将倾角调节动作范围限制在规定的范围。
CN2009801070456A 2008-07-15 2009-07-02 车辆用座椅倾角调节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5944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83585 2008-07-15
JP2008-183585 2008-07-15
JP2009076133A JP5051165B2 (ja) 2008-07-15 2009-03-26 車両用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JP2009-076133 2009-03-26
PCT/JP2009/062091 WO2010007894A1 (ja) 2008-07-15 2009-07-02 車両用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59441A true CN101959441A (zh) 2011-01-26
CN101959441B CN101959441B (zh) 2013-02-06

Family

ID=415503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07045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59441B (zh) 2008-07-15 2009-07-02 车辆用座椅倾角调节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002353B2 (zh)
EP (1) EP2301387B1 (zh)
JP (1) JP5051165B2 (zh)
CN (1) CN101959441B (zh)
AT (1) ATE551224T1 (zh)
WO (1) WO2010007894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51043A (zh) * 2011-08-24 2013-03-06 湖北中航精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座椅调角装置及具有该调角装置的座椅
CN111757818A (zh) * 2018-02-26 2020-10-09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交通工具座椅倾角调节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098867B2 (ja) * 2008-07-15 2012-12-12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DE102009015463B4 (de) * 2009-03-28 2011-04-14 Faurecia Autositze Gmbh Neigungsverstellvorrichtung für einen Fahrzeugsitz
JP5467912B2 (ja) * 2010-04-19 2014-04-09 富士機工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DE102010020558A1 (de) * 2010-05-14 2011-11-17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N.D.Ges.D. Staates Delaware) Verstellvorrichtung zum Verstellen einer Rückenlehne eines Fahrzeugssitzes
JP5592753B2 (ja) * 2010-10-26 2014-09-17 富士機工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JP5857445B2 (ja) * 2011-05-17 2016-02-10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JP5434968B2 (ja) * 2011-06-13 2014-03-05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JP5821650B2 (ja) * 2012-01-19 2015-11-24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JP6018859B2 (ja) * 2012-09-19 2016-11-02 シロキ工業株式会社 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FR3000444B1 (fr) * 2013-01-02 2015-01-30 Antolin Grupo Ing Sa Mecanisme de reglage angulaire
CN103484028B (zh) * 2013-07-24 2015-09-30 深圳市金瑞电子材料有限公司 增强聚乙烯同金属件连接强度的方法
JP6488746B2 (ja) 2015-02-10 2019-03-27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JP6756535B2 (ja) * 2016-07-28 2020-09-16 シロキ工業株式会社 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及び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の製造方法
JP6692717B2 (ja) 2016-08-10 2020-05-13 シロキ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JP6724860B2 (ja) * 2017-05-25 2020-07-15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US10611273B2 (en) * 2017-10-09 2020-04-07 Faurecia Automotive Seating, Llc Recliner system for a vehicle seat
KR102011089B1 (ko) * 2017-12-26 2019-08-14 현대트랜시스(주) 차량의 시트 리클라이너 및 그 제조방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65387A (ja) * 2000-08-30 2002-03-05 Aisin Seiki Co Ltd 車両用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JP2004105360A (ja) * 2002-09-17 2004-04-08 Shiroki Corp リクライニング機構
CN2723266Y (zh) * 2003-07-23 2005-09-07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座椅装置
CN1919103A (zh) * 2005-08-24 2007-02-28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座椅斜倚装置
JP2007075424A (ja) * 2005-09-15 2007-03-29 Aisin Seiki Co Ltd 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CN1982118A (zh) * 2005-12-16 2007-06-20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座椅斜倚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740406B1 (fr) 1995-10-27 1998-01-02 Faure Bertrand Equipements Sa Articulation pour siege de vehicule
JPH1156513A (ja) * 1997-08-27 1999-03-02 Ikeda Bussan Co Ltd 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JP4374657B2 (ja) * 1999-06-08 2009-12-02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US7097251B2 (en) * 2000-10-13 2006-08-29 Toyota Boshoku Kabushiki Kaisha Reclining device for a seat
JP3804453B2 (ja) * 2001-01-19 2006-08-02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JP4834932B2 (ja) * 2001-07-19 2011-12-14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US7261379B2 (en) * 2003-09-05 2007-08-28 Dura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Reclining vehicle seat hinge assembly
US7195318B2 (en) * 2004-11-01 2007-03-27 Das Co., Ltd. Reclining device of vehicle seat
JP4882362B2 (ja) * 2005-12-14 2012-02-22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JP5050754B2 (ja) 2007-09-21 2012-10-17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JP2009072413A (ja) * 2007-09-21 2009-04-09 Aisin Seiki Co Ltd 車両用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65387A (ja) * 2000-08-30 2002-03-05 Aisin Seiki Co Ltd 車両用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JP2004105360A (ja) * 2002-09-17 2004-04-08 Shiroki Corp リクライニング機構
CN2723266Y (zh) * 2003-07-23 2005-09-07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座椅装置
CN1919103A (zh) * 2005-08-24 2007-02-28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座椅斜倚装置
JP2007075424A (ja) * 2005-09-15 2007-03-29 Aisin Seiki Co Ltd 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CN1982118A (zh) * 2005-12-16 2007-06-20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座椅斜倚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51043A (zh) * 2011-08-24 2013-03-06 湖北中航精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座椅调角装置及具有该调角装置的座椅
US9199557B2 (en) 2011-08-24 2015-12-01 Hubei Aviation Precision Machinery Technology Co., Ltd. Seat angle adjustment device and seat having the same
CN111757818A (zh) * 2018-02-26 2020-10-09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交通工具座椅倾角调节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301387A4 (en) 2011-07-13
US20110018325A1 (en) 2011-01-27
EP2301387A1 (en) 2011-03-30
US8002353B2 (en) 2011-08-23
ATE551224T1 (de) 2012-04-15
JP2010042239A (ja) 2010-02-25
WO2010007894A1 (ja) 2010-01-21
JP5051165B2 (ja) 2012-10-17
CN101959441B (zh) 2013-02-06
EP2301387B1 (en) 2012-03-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59441B (zh) 车辆用座椅倾角调节装置
CN101959442B (zh) 座椅倾角调节装置
US6626495B2 (en) Seat reclining device
CN101386274B (zh) 机动车辆座椅倾斜调节机构
WO2014148491A1 (ja) 車両用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CN100493952C (zh) 车辆的座椅斜倚设备
EP2995498B1 (fr) Dispositif de réglage angulaire à pas réduit pour siège de véhicule
CN101969813B (zh) 座椅调节装置
US9085248B2 (en) Seat recliner with coaxial easy entry release
EP1781486B1 (en) A vehicle recliner
WO2011135950A1 (ja) 車両用シートリフター装置
KR20140044331A (ko) 내부 판 스프링을 구비한 디스크 리클라이너
CN202728010U (zh) 用于车辆的座椅倾斜设备
US7562935B2 (en) Seat reclining apparatus
JP5291060B2 (ja) 車両シートのチルト調整機構
CN101849748A (zh) 座椅斜倚装置
CN104284801A (zh) 快速调节连续接合式斜倚器
CN104066618A (zh) 车辆用座椅倾斜装置
CN104302508A (zh) 用于车辆座椅的倾斜装置
CN103079883A (zh) 倾斜装置
US20090008980A1 (en) Fitting for a vehicle seat
CN106799978A (zh) 用于车辆座椅的倾角调节器
US20130154331A1 (en) Reclining apparatus
CN107428269A (zh) 车辆座椅用高刚性斜倚器
JPH051335U (ja) 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206

Termination date: 20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