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52064B - 管连接部件的制造方法以及壳体构成部件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管连接部件的制造方法以及壳体构成部件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52064B
CN101952064B CN2009801056529A CN200980105652A CN101952064B CN 101952064 B CN101952064 B CN 101952064B CN 2009801056529 A CN2009801056529 A CN 2009801056529A CN 200980105652 A CN200980105652 A CN 200980105652A CN 101952064 B CN101952064 B CN 10195206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
connecting portion
component parts
forming portion
processed good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0565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52064A (zh
Inventor
采野大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esona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owa Denko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03686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03367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08986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9243563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howa Denko KK filed Critical Showa Denko KK
Publication of CN1019520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520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520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5206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3/00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Assemblies of 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 F28F3/12Elements constructed in the shape of a hollow panel, e.g. with chann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39/00Application of procedures in order to connect objects or parts, e.g. coating with sheet metal otherwise than by plating; Tube expanders
    • B21D39/04Application of procedures in order to connect objects or parts, e.g. coating with sheet metal otherwise than by plating; Tube expanders of tubes with tubes; of tubes with ro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39/00Application of procedures in order to connect objects or parts, e.g. coating with sheet metal otherwise than by plating; Tube expanders
    • B21D39/06Application of procedures in order to connect objects or parts, e.g. coating with sheet metal otherwise than by plating; Tube expanders of tubes in openings, e.g. rolling-i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PIPES; JOINTS OR FITTINGS FOR PIPES; 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MEANS FOR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37/00Couplings of the quick-acting type
    • F16L37/08Couplings of the quick-acting type in which the connection between abutting or axially overlapping ends is maintained by locking members
    • F16L37/12Couplings of the quick-acting type in which the connection between abutting or axially overlapping ends is maintained by locking members using hooks, pawls or other movable or insertable locking members
    • F16L37/1225Couplings of the quick-acting type in which the connection between abutting or axially overlapping ends is maintained by locking members using hooks, pawls or other movable or insertable locking members using a retaining member the extremities of which, e.g. in the form of a U, engage behind a shoulder of both par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3/00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Assemblies of 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 F28F3/02Elements or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recesses, with corrugations
    • F28F3/025Elements or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recesses, with corrugations the means being corrugated, plate-like el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28F9/0246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header boxes with flow lin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28F9/0246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header boxes with flow lines
    • F28F9/0248Arrangements for sealing connectors to header box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34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heating, ventilating or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 Temperature sensing arrangements
    • H01L23/46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heating, ventilating or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 Temperature sensing arrangements involving the transfer of heat by flowing fluids
    • H01L23/473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heating, ventilating or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 Temperature sensing arrangements involving the transfer of heat by flowing fluids by flowing liqui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0001Technical content checked by a classifier
    • H01L2924/0002Not covered by any one of groups H01L24/00, H01L24/00 and H01L2224/00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428Gas and water specific plumbing component mak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Shaping Metal By Deep-Drawing, Or The Like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方法的第一工序制造具有连接部形成部(16d)和平坦部(21)的第一中间加工品(42)。第二工序制造与第一中间加工品(42)相比连接部形成部(16d)的弯曲深度变大并且平坦部(21)的宽度变小的第二中间加工品(44)。第三工序制造具有连接部形成部(16d)、倾斜平坦部(34)和窄幅平坦部(35)的第三中间加工品(36)。第四工序制造将第三中间加工品(36)的倾斜平坦部(34)向斜上方按压,使材料向倾斜平坦部(35)与连接部形成部(16d)的侧壁的连接部汇集而制造第四中间加工品(37)。第五工序对第四中间加工品(37)的连接部形成部(16d)的侧壁、倾斜平坦部(34)以及窄幅平坦部(35)从上下进行加压,制造在连接部形成部(16d)的两侧壁的开口端部形成了飞边(38)的第五中间加工品(39)。第六工序除去飞边(38)而制造壳体构成部件(16)。通过该方法,能够制造能防止流体泄露的壳体构成部件。

Description

管连接部件的制造方法以及壳体构成部件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对包括例如半导体元件等电子部件的发热体进行冷却的液冷式冷却装置中所使用的管连接部件的制造方法以及壳体构成部件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作为电子部件的液冷式冷却装置已知如下装置(参照专利文献1),该装置具有:包括顶壁、底壁以及周壁的壳体(casing);配置于壳体内的管;和连接于壳体的周壁的入口管和出口管,壳体包括在上方开口且形成底壁以及周壁的箱状的本体和、封闭本体的开口的盖,在本体的周壁形成有贯通孔,入口管以及出口管的端部插入于贯通孔内并钎焊于周壁。 
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液冷式冷却装置中,存在难以形成壳体的本体这样的问题。于是,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可以考虑包括如下壳体和流体流通管的液冷式冷却装置,所述壳体具有:包括顶壁、底壁以及周壁且在内部流动流体的壳体本体;和设置于壳体本体的流体通过部,该流体通过部包括与壳体本体相连的基部和与基部的顶端相连的筒状的管连接部,所述流体流通管被插入于壳体的管连接部并被钎焊于管插入部。该液冷式冷却装置的壳体包括上构成部件和下构成部件,所述上构成部件形成壳体本体的顶壁、壳体本体的周壁的上半部、流体通过部的基部的上半部和流体通过部的管连接部的上半部,所述下构成部件形成壳体本体的底壁、壳体本体的周壁的下半部、流体通过部的基部的下半部以及流体通过部的 管连接部的下半部。 
上述上构成部件具有:形成壳体本体的顶壁的顶壁形成部;形成壳体本体的周壁的上半部的周壁形成部;形成流体通过部的基部的上半部的基部形成部;形成流体通过部的管连接部的上半部的半筒状的连接部形成部;和形成于周壁形成部、基部形成部以及连接部形成部的下端的外方伸出部。另一方面,上述下构成部件具有:形成壳体本体的底壁的底壁形成部;形成壳体本体的周壁的下半部的周壁形成部;形成流体通过部的基部的下半部的基部形成部;形成流体通过部的管连接部的下半部的半筒状的连接部形成部;和形成于周壁形成部、基部形成部和连接部形成部的上端的外方伸出部。而且,通过使两构成部件的外方伸出部彼此接合,形成壳体,在两构成部件的外方伸出部彼此钎焊的同时,流入管以及流出管在插入于由两构成部件的连接部形成部所形成的管连接部内的状态下被钎焊于管连接部。另外,两构成部件的外方伸出部中的存在于连接部形成部的两侧的部分,分别成为位于同一水平面上的水平平坦部。 
通常,上述上构成部件以及下构成部件是通过使用具有与最终形状的下构成部件对应的形状的两个模具对金属坯板实施冲压加工而制造的,但在该情况下,可能会产生下述的问题。即,在用上述方法制造了上下两构成部件的情况下,如图20所示,无法避免地会在上下两构成部件61、62的连接部形成部63、64的内周面与、形成于连接部形成部63、64的两侧边缘的水平平坦部65、66的朝向另一方的构成部件62、61侧的面的连接部产生圆角67、68。因此,在对合两构成部件61、62时,在由两构成部件61、62的连接部形成部63、64以及平坦部65、66所形成的圆筒状的管连接部69的内周面、与流体流通管71的外周面之间,产生比较大的间隙72,该间隙72未由钎料填埋而可能会在制成的液冷式冷却装置中发生冷却液从壳体泄露。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274120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能防止流体泄露的管连接部件的制造方法、壳体构成部件的制造方法以及针对中空部件的管连接构造。 
本发明为了达成上述目的,包括下述的技术方案。 
(1)一种管连接部件的制造方法,是制造具有紧贴于管的外周面的半部分的半筒状部和一体地形成于半筒状部的两侧边缘并且位于同一平面上的平坦部的管连接部件的方法,所述管连接部件在半筒状部的内周面与平坦部的朝向半筒状部开口一侧的面之间的连接部形成棱部,该制造方法包括:第一工序,通过使用具有与最终形状的金属部件对应的形状的两个模具对金属坯板实施冲压加工,制造第一中间加工品,该第一中间加工品具有半筒状部和一体地形成于半筒状部的两侧边缘并且位于同一平面上的平坦部,并且在半筒状部的内周面与平坦部的朝向半筒状部开口一侧的面之间的连接部形成圆角;第二工序,使第一中间加工品的平坦部以向半筒状部开口一侧移动的方式变形,制造第二中间加工品,该第二中间加工品与第一中间加工品相比,半筒状部的弯曲深度变大,并且平坦部的宽度变小;第三工序,弯曲第二中间加工品的两平坦部的半筒状部侧的部分,使得其相对于半筒状部的两侧壁成锐角、并且相对于两平坦部的外侧部分成钝角,由此制造第三中间加工品,该第三中间加工品具有半筒状部、与半筒状部的两侧壁相连的倾斜平坦部、以及与两倾斜平坦部的顶端边缘相连且位于同一平面上的窄幅平坦部,该窄幅平坦部的宽度比第二中间加工品的平坦部的宽度窄;第四工序,通过在约束了第三中间加工品的窄幅平坦部的顶端边缘部的状态下,将两倾斜平坦部向朝向半筒状部的侧壁侧且远离半筒状部的底部的方向按压,由此在倾斜平坦部与半筒状部的侧壁的连接部汇集材料而制造第四中间加工品;第五工序,通过对第四中间加工品的半筒状部的侧壁的开口侧部分、倾斜平坦部以及窄幅平坦部从上下进行加压,制造第五中间加工品,该第五中间加工品具有与最终形状的金属部件相同深度的半筒状部、和与半筒状部的两侧壁相连且形状和尺寸与最终形状的金属部件相同的平坦部,并且在半筒状部的两侧壁的开口端部形成了向半 筒状部的内方突出的飞边;第六工序,通过去除第五中间加工品的飞边,从而具有紧贴于管的外周面的半部分的半筒状部和一体地形成于半筒状部的两侧边缘且位于同一平面上的平坦部,并且,在半筒状部的内周面与平坦部的朝向半筒状部开口一侧的面之间的连接部形成棱部。 
(2)根据上述(1)所述的管连接部件的制造方法,其中,第四工序中的对于两倾斜平坦部的按压方向,相对于两窄幅平坦部所处的平面倾斜5~20度。 
(3)一种壳体构成部件的制造方法,是制造在具有壳体本体和流体通过部的、包括上构成部件和下构成部件的壳体中所使用的上下两构成部件的方法,所述壳体本体包括顶壁、底壁以及周壁且在内部流动流体,所述流体通过部设置于壳体本体且包括与壳体本体的内部连通的基部和与基部的顶端相连的筒状的管连接部,所述上构成部件形成壳体本体的顶壁、壳体本体的周壁的上半部、流体通过部的基部的上半部以及流体通过部的管连接部的上半部,所述下构成部件形成壳体本体的底壁、壳体本体的周壁的下半部、流体通过部的基部的下半部以及流体通过部的管连接部的下半部,该制造方法包括:第一工序,通过使用具有与最终形状的上构成部件对应的形状的两个模具对金属坯板实施冲压加工,制造上构成部件用的第一中间加工品,该上构成部件用的第一中间加工品具有:形成壳体本体的顶壁的顶壁形成部;形成壳体本体的周壁的上半部的周壁形成部;形成流体通过部的基部的上半部的基部形成部;形成流体通过部的管连接部的上半部的半筒状的连接部形成部;以及一体地形成于连接部形成部的两侧边缘且位于同一平面上的平坦部,并且,在连接部形成部的内周面与平坦部的朝向连接部形成部开口一侧的面之间的连接部形成圆角;第二工序,通过使用具有与最终形状的下构成部件对应的形状的两个模具对金属坯板实施冲压加工,制造下构成部件用的第一中间加工品,该下构成部件用的第一中间加工品具有:形成壳体本体的底壁的底壁形成部;形成壳体本体的周壁的下半部的周壁形成部;形成流体通过部的基部的下半部的基部形成部;形成流体通过部的管连接部的下半部的半筒状的连接部形成部;以及 一体地形成于连接部形成部的两侧边缘且位于同一平面上的平坦部,并且,在连接部形成部的内周面与平坦部的朝向连接部形成部开口一侧的面之间的连接部形成圆角;第二工序,使两第一中间加工品的平坦部以向连接部形成部开口一侧移动的方式变形,制造与两第一中间加工品相比连接部形成部的弯曲深度变大、并且平坦部的宽度变小的上构成部件用以及下构成部件用的第二中间加工品;第三工序,通过弯曲两第二中间加工品的两平坦部的连接部形成部侧的部分,使得其相对于连接部形成部的两侧壁成锐角、并且相对于两平坦部的外侧部分成钝角,由此制造上构成部件用以及下构成部件用的第三中间加工品,该上构成部件用以及下构成部件用的第三中间加工品具有连接部形成部、与连接部形成部的两侧壁相连的倾斜平坦部、以及与两倾斜平坦部的顶端边缘相连且位于同一平面上的窄幅平坦部,该窄幅平坦部的宽度比第二中间加工品的平坦部的宽度窄;第四工序,通过在约束了两第三中间加工品的窄幅平坦部的顶端边缘部的状态下,将两倾斜平坦部向朝向连接部形成部的侧壁侧且远离连接部形成部的底部的方向按压,由此在倾斜平坦部与连接部形成部的侧壁的连接部汇集材料而制造上构成部件用以及下构成部件用的第四中间加工品;第五工序,通过对两第四中间加工品的连接部形成部的侧壁的开口侧部分、倾斜平坦部以及窄幅平坦部从上下进行加压,制造上构成部件用以及下构成部件用的第五中间加工品,该上构成部件用以及下构成部件用的第五中间加工品具有与最终形状的上下两构成部件相同深度的连接部形成部、和与连接部形成部的两侧壁相连且形状以及尺寸与最终形状的上下两构成部件相同的平坦部,并且在连接部形成部的两侧壁的开口端部形成了向连接部形成部的内方突出的飞边;第六工序,通过去除两第五中间加工品的飞边,从而具有紧贴于管的外周面的半部分的连接部形成部和一体地形成于连接部形成部的两侧边缘且位于同一平面上的平坦部,并且,在连接部形成部的内周面与平坦部的朝向连接部形成部开口一侧的面之间的连接部形成棱部。 
(4)根据上述(3)所述的壳体构成部件的制造方法,其中,第四工序中的对于两倾斜平坦部的按压方向,相对于两窄幅平坦部所处的平面倾 斜5~20度。 
(5)一种针对中空部件的管连接构造,是向设置于中空部件的筒状的管连接部连接管的连接构造,中空部件的管连接部包括二个半筒状连接部形成部,在各连接部形成部的两侧边缘一体地形成有位于同一平面上的向外的平坦部,并且,两连接部形成部的平坦部彼此钎焊,在管连接部的顶端部跨着两连接部形成部而设置有第一向外凸缘,并且,该第一向外凸缘的外周边缘相比于各连接部形成部的内周面与两平坦部的朝向连接部形成部开口一侧的面的连接部而位于更外侧;管具有向管连接部内插入的被插入部和设置于被插入部的外侧的第二向外凸缘,在中空部件侧的第一向外凸缘和管侧的第二向外凸缘之间夹着接合辅助板,该接合辅助板被钎焊于两向外凸缘,接合辅助板覆盖着在管连接部的两连接部形成部形成的平坦部的第一向外凸缘侧的端面的至少一部分。 
(6)一种针对中空部件的管连接构造,是向设置于中空部件的筒状的管连接部连接管的连接构造,中空部件的管连接部包括二个半筒状连接部形成部,在各连接部形成部的两侧边缘一体地形成有位于同一平面上的向外的平坦部,并且,两连接部形成部的平坦部彼此钎焊,在管连接部的顶端部跨两连接部形成部而设置有第一向外凸缘,并且,该第一向外凸缘的外周边缘相比于各连接部形成部的内周面与两平坦部的朝向连接部形成部开口一侧的面的连接部而位于更外侧;管具有向管连接部内插入的被插入部和设置于被插入部的外侧的第二向外凸缘,第一向外凸缘和第二向外凸缘彼此钎焊,两向外凸缘的钎焊部的外周边缘相比于各连接部形成部的内周面和两平坦部的朝向连接部形成部开口一侧的面的连接部而位于更外侧。 
(7)根据上述(6)所述的针对中空部件的管连接构造,其中,中空部件侧的第一向外凸缘,与中空部件的管连接部分体地形成,并且通过嵌覆于管连接部的端部而钎焊于管连接部来设置,在第一向外凸缘的内周边缘部一体地形成有内方突出部,该内方突出部嵌于跨管连接部的两连接部形成部而形成的切口部,为了不与第一向外凸缘干涉,在管连接部的各连 接部形成部的两侧边缘形成的平坦部的第一向外凸缘侧的端部被切除,第一向外凸缘的外侧面与管连接部的端面成为一个面。 
(8)根据上述(5)或(6)所述的针对中空部件的管连接构造,其中,中空部件侧的第一向外凸缘,与中空部件的管连接部分体地形成,并且通过嵌覆于管连接部的端部而钎焊于管连接部来设置,在第一向外凸缘的内周边缘部形成有切口部,该切口部中嵌有在管连接部的各连接部形成部的两侧边缘形成的平坦部,第一向外凸缘的外侧面与管连接部以及平坦部的端面成为一个面。 
(9)根据上述(8)所述的针对中空部件的管连接构造,其中,在平坦部的第一向外凸缘侧的端部,形成有支承第一向外凸缘的比切口更靠外周侧的部分的托部,所述平坦部形成于管连接部的各连接部形成部的两侧边缘。 
(10)根据上述(5)或(6)所述的针对中空部件的管连接构造,其中,中空部件为具有壳体本体和一体地形成于壳体本体的流体通过部的壳体,所述壳体本体包括顶壁、底壁以及周壁且在内部流动流体,所述流体通过部包括与壳体本体的内部连通的基部和与基部的顶端相连的筒状的管连接部,该壳体包括上构成部件和与上构成部件钎焊的下构成部件,所述上构成部件形成壳体本体的顶壁、壳体本体的周壁的上半部、流体通过部的基部的上半部以及流体通过部的管连接部的上半部,所述下构成部件形成壳体本体的底壁、壳体本体的周壁的下半部、流体通过部的基部的下半部以及流体通过部的管连接部的下半部,上构成部件具有:形成壳体本体的顶壁的顶壁形成部;形成壳体本体的周壁的上半部的周壁形成部;形成流体通过部的基部的上半部的基部形成部;形成流体通过部的管连接部的上半部的半筒状的连接部形成部;以及一体地形成于连接部形成部的两侧边缘并且位于同一平面上的平坦部,所述下构成部件具有:形成壳体本体的底壁的底壁形成部;形成壳体本体的周壁的下半部的周壁形成部;形成流体通过部的基部的下半部的基部形成部;形成流体通过部的管连接部的下半部的半筒状的连接部形成部;以及一体地形成于连接部形成部的两侧 边缘并且位于同一平面上的平坦部。 
根据上述(1)的方法,能够制造具有紧贴于管的外周面的半部分的半筒状部和一体地形成于半筒状部的两侧边缘并且位于同一平面上的平坦部、且在半筒状部的内周面与平坦部的朝向半筒状部开口一侧的面之间的连接部不存在圆角而形成棱部的管连接部件。因此,准备二个按该方法制成的管连接部件,在以半筒状部的开口相互对向的方式对合了两部件时,能够防止在由两半筒状部形成的筒状部的内周面与被插入于该筒状部内的管的外周面之间产生比较大的间隙。其结果是,能够防止流体从由二个管连接部件所形成的制品泄露。 
根据上述(2)的方法,能够将在上述(1)的方法的第五工序中制成的第五中间加工品的飞边的大小设为,能够通过在该方法的第六工序中除去飞边来在半筒状部的内周面与平坦部的朝向半筒状部开口一侧的面之间的连接部可靠地形成棱部、且能够使除去的材料的量最小的大小。 
根据上述(3)的方法,能够制造下述上构成部件,该上构成部件具有:形成壳体本体的顶壁的顶壁形成部;形成壳体本体的周壁的上半部的周壁形成部;形成流体通过部的基部的上半部的基部形成部;形成流体通过部的管连接部的上半部的半筒状的连接部形成部;和一体地形成于连接部形成部的两侧边缘并且位于同一平面上的平坦部,并且,在连接部形成部的内周面与平坦部的朝向连接部形成部开口一侧的面之间的连接部不存在圆角而形成棱部。另外,能够制造下述下构成部件,该下构成部件具有:形成壳体本体的底壁的底壁形成部;形成壳体本体的周壁的下半部的周壁形成部;形成流体通过部的基部的下半部的基部形成部;形成流体通过部的管连接部的下半部的半筒状的连接部形成部;和一体地形成于连接部形成部的两侧边缘并且位于同一平面上的平坦部,并且,在连接部形成部的内周面与平坦部的朝向连接部形成部开口一侧的面之间的连接部不存在圆角形成棱部。因此,准备二个按该方法制成的管连接部件,在以连接部形成部的开口相互对向的方式对合了两构成部件时,能够防止在由两连接部形成部形成的管连接部的内周面与被插入于该管连接部内的管的外周面之间 产生比较大的间隙。其结果是,能够防止流体从由上下两构成部件所形成的壳体泄露。 
根据上述(4)的方法,能够将在上述(3)的方法的第五工序中所制成的第五中间加工品的飞边的大小设为,能够通过在该方法的第六工序中会除去飞边来在连接部形成部的内周面与平坦部的朝向连接部形成部开口一侧的面之间的连接部可靠地形成棱部、且能够使除去的材料的量最小的大小。 
根据上述(5)的管连接构造,在管连接部的顶端部跨两连接部形成部设置有第一向外凸缘,并且该第一向外凸缘的外周边缘相比于各连接部形成部的内周面与两平坦部的朝向连接部形成部开口一侧的面的连接部而位于更外侧;管具有向管连接部内插入的被插入部和设置于被插入部的外侧的第二向外凸缘,在中空部件侧的第一向外凸缘与管侧的第二向外凸缘之间夹着接合辅助板,该接合辅助板钎焊于两向外凸缘,接合辅助板覆盖在管连接部的两连接部形成部形成的平坦部的、第一向外凸缘侧的端面的至少一部分,所以即使由于在各连接部形成部的内周面与两平坦部的朝向连接部形成部开口一侧的面之间的连接部形成圆角,导致在由两连接部形成部所形成的筒状的管连接部的内周面、与被插入于该管连接部内的管的外周面之间产生了比较大的间隙,该间隙的第一向外凸缘侧的开口端部也被接合辅助板封闭。因此,能够防止流体从中空部件内泄露。 
根据上述(6)的管连接构造,在管连接部的顶端部跨两连接部形成部而设置有第一向外凸缘,并且该第一向外凸缘的外周边缘相比于各连接部形成部的内周面与两平坦部的朝向连接部形成部开口一侧的面的连接部而位于更外侧,管具有向管连接部内插入的被插入部和设置于被插入部的外侧的第二向外凸缘,第一向外凸缘和第二向外凸缘钎焊,两向外凸缘的钎焊部的外周边缘,相比于各连接部形成部的内周面与两平坦部的朝向连接部形成部开口一侧的面的连接部而位于更外侧,所以即使由于在各连接部形成部的内周面与两平坦部的朝向连接部形成部开口一侧的面的连接部形成圆角,导致在由两连接部形成部所形成的筒状的管连接部的内周面、与 被插入于该管连接部内的管的外周面之间产生了比较大的间隙,该间隙的第一向外凸缘侧的开口端部也被第二向外凸缘封闭。因此,能够防止流体从中空部件内泄露。 
根据上述(7)的管连接构造,中空部件侧的第一向外凸缘,与中空部件的管连接部分体地形成,并且通过嵌覆于管连接部的端部而钎焊于管连接部来设置,在第一向外凸缘的内周边缘部一体地形成有内方突出部,该内方突出部嵌于跨管连接部的两连接部形成部而形成的切口,为了不与第一向外凸缘干涉,形成于管连接部的各连接部形成部的两侧边缘的平坦部的第一向外凸缘侧的端部被切除,第一向外凸缘的外侧面与管连接部的端面成为一个面,所以能够有效地防止流体从中空部件内泄露。而且,能够准确地进行第一外向凸缘相对于管连接部以及平坦部的定位。 
根据上述(8)的管连接构造,中空部件侧的第一向外凸缘,与中空部件的管连接部分体地形成,并且通过嵌覆于管连接部的端部而钎焊于管连接部来设置,在第一向外凸缘的内周边缘部形成有切口,该切口中嵌有在管连接部的各连接部形成部的两侧边缘形成的平坦部,第一向外凸缘的外侧面与管连接部以及平坦部的端面成为一个面,所以能够有效地防止流体从中空部件内泄露。 
根据上述(9)的管连接构造,能够在上述(8)的管连接构造中,准确地进行第一外向凸缘相对于管连接部以及平坦部的定位。 
根据上述(10)的管连接构造,即使在对合上下构成部件时,在由两连接部形成部所形成的管连接部的内周面、与被插入于该管连接部内的管的外周面之间产生了比较大的间隙,也能够防止流体从由上下构成部件形成的壳体泄露。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具有壳体的液冷式冷却装置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该壳体包括按本发明的壳体构成部件的制造方法制成的构成部件。 
图2是图1的液冷式冷却装置的俯视截面图。 
图3是图2的A-A线截面图。 
图4是图2的B-B线放大截面图。 
图5是按工序顺序表示图1的液冷式冷却装置的壳体中的上构成部件的制造方法的连接部形成部的局部的放大截面图。 
图6是放大表示图5(e)的要部的图。 
图7是表示将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管连接构造应用于流入管以及流出管向壳体的管连接部的连接的、液冷式冷却装置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8是图7的液冷式冷却装置的俯视截面图。 
图9是图8的C-C线截面图。 
图10是图8的D-D线放大截面图。 
图11是图10的E-E线截面图。 
图12是表示对图7的液冷式冷却装置的壳体的管连接部连接流入管以及流出管的连接方法的一个工序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对图7的液冷式冷却装置的壳体的管连接部连接流入管以及流出管的连接方法的、图12所示工序之后的后续工序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将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管连接构造应用于流入管以及流出管向壳体的管连接部的连接的、液冷式冷却装置的要部的、与图10相当的截面图。 
图15是图14的F-F线截面图。 
图16是表示对图14的液冷式冷却装置的壳体的管连接部连接流入管以及流出管的连接方法的立体图。 
图17是表示将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管连接构造应用于流入管以及流出管向壳体的管连接部的连接的、液冷式冷却装置的要部的、与图10相当的截面图。 
图18是图17的G-G线截面图。 
图19是表示对图17的液冷式冷却装置的壳体的管连接部连接流入管以及流出管的连接方法的立体图。 
图20是表示具有壳体的液冷式冷却装置的问题的与图4相当的截面 图,所述壳体包括按现有方法制成的构成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所有附图中对同一部分以及同一物体标注同一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铝”这一术语除了纯铝之外还包括铝合金。 
实施方式1 
该实施方式由图1至图6表示,是将本发明的壳体构成部件的制造方法应用于液冷式冷却装置的壳体构成部件的制造中。 
图1至图4表示具有包括按本发明的方法制成的构成部件的壳体的液冷式冷却装置,图5至图6表示壳体用的构成部件的制造方法。 
在关于基于图1至图4的液冷式冷却装置的说明中,将图2中的下侧作为前方、将上侧作为后方,将图3中的上下、左右作为上下、左右。 
在图1至图3中,液冷式冷却装置1包括:中空状的壳体2;由圆管构成的流入管3,其连接于壳体2而使冷却液流入壳体2内;和由圆管构成的流出管4,其连接于壳体2而使冷却液从壳体2内流出。 
壳体2具备:包括顶壁6、底壁7以及周壁8且在内部流动冷却液的扁平长方体状的壳体本体5;以向右突出状一体地形成于壳体本体5的右侧边缘的后端部、且与壳体本体5内连通的冷却液流入部9(流体通过部);和以向右突出状一体地形成于壳体本体5的右侧边缘的前端部、且与壳体本体5内连通的冷却液流出部11(流体通过部)。 
壳体本体5的周壁8包括: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垂直状的前侧壁部8a;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并且与前侧壁部8a相对向的垂直状的后侧壁部8b;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且将前侧壁部8a以及后侧壁部8b的左端部彼此连结的、垂直状的左侧壁部8c;和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与左侧壁部8c相对向的垂直状的右侧壁部8d。冷却液流入部9包括:与壳体本体5相连设置的方筒状的基部12,其与壳体本体5具有同一高度;和与基部12的右端部相 连设置的圆筒状的管连接部13,其具有与基部12外表面的前后方向的宽度相等的外径。冷却液流入部9的基部12的上表面与壳体本体5的顶壁6的上表面成为一个面,下表面与底壁7的下表面成为一个面,后表面与周壁8的后侧壁部8b的后表面成为一个面。另外,基部12的前表面与周壁8的右侧壁部8d的右表面成直角。冷却液流出部11包括:与壳体本体5相连设置的方筒状的基部14,其具有与壳体本体5相同的高度;和与基部14的右端部相连设置的圆筒状的管连接部15,其具有与基部14外表面的前后方向的宽度相等的外径。冷却液流出部11的基部14的上表面与壳体本体5的顶壁6的上表面成为一个面,下表面与底壁7的下表面成为一个面,前表面与周壁8的前侧壁部8a的前表面成为一个面。另外,基部12的后表面与周壁8的右侧壁部8d的右表面成直角。 
包括壳体本体5、冷却液流入部9以及冷却液流出部11的壳体2,包括铝制上构成部件16(壳体构成部件)和形状与上构成部件16上下对称的铝制下构成部件17(壳体构成部件),所述铝制上构成部件16包括:形成壳体本体5的顶壁6的顶壁形成部16a;形成壳体本体5的周壁8的上半部的周壁形成部16b;形成冷却液流入部9以及冷却液流出部11的基部12、14的上半部的基部形成部16c;形成冷却液流入部9以及冷却液流出部11的管连接部13、15的上半部的连接部形成部16d(半筒状部),所述铝制下构成部件17包括:形成壳体本体5的底壁7的底壁形成部17a;形成壳体本体5的周壁8的下半部的周壁形成部17b;形成冷却液流入部9以及冷却液流出部11的基部12、14的下半部的基部形成部17c;形成冷却液流入部9以及冷却液流出部11的管连接部13、15的下半部的连接部形成部17d(半筒状部)。上下两构成部件16、17的基部形成部16c、17c为相互向另一方的构成部件17、16侧开口的半方筒状。上下两构成部件16、17的连接部形成部16d、17d为相互向另一方的构成部件17、16侧开口的半圆筒状。 
在上构成部件16的下端、即从周壁形成部16b的下端到基部形成部16c以及连接部形成部16d的下端一体地形成有水平平坦状的外方伸出部 18。另外,在下构成部件17的上端、即从周壁形成部17b的上端到基部形成部17c以及连接部形成部17d的上端一体地形成有水平平坦状的外方伸出部19。而且,通过将两构成部件16、17的外方伸出部18、19彼此钎焊,形成壳体2。上构成部件16的外方伸出部18中的存在于连接部形成部16d的前后两侧边缘的部分,成为一体地形成于连接部形成部16d的两侧边缘且位于同一平面上的水平平坦部21。另外,下构成部件17的外方伸出部19中的存在于连接部形成部17d的前后两侧边缘的部分,成为一体地形成于连接部形成部17d的两侧边缘且位于同一平面上的水平平坦部22。而且,如图4所示,在上下两构成部件16、17的连接部形成部16d、17d的内周面、与上构成部件16的平坦部21的下表面(平坦部21的朝向连接部形成部16d开口一侧的面)以及下构成部件17的平坦部22的上表面(平坦部22的朝向连接部形成部17d的开口一侧的面)的连接部分别形成有棱(edge)部20。因此,能够防止在由上下两构成部件16、17的连接部形成部16d、17d所形成的管连接部13、15的内周面与流入管3以及流出管4之间产生比较大的间隙。其结果,能够防止冷却液从由上下两构成部件16、17所形成的壳体2泄露。 
在壳体本体5内的处于左侧壁部8c和右侧壁部8d之间且处于冷却液流入部9和冷却液流出部11之间的部分,配置有包括波峰部、波谷部以及将波峰部和波谷部连结的垂直状连结部的铝制的波纹翅片(corrugate fin)23,波峰部钎焊于壳体本体5的顶壁6,波谷部钎焊于壳体本体5的底壁7。而且,通过波纹翅片23在左右方向上并列地形成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且使冷却液在前后方向上流动的多个流路24,由此设置包括多个流路24的并列流路部分25。壳体本体5内的比并列流路部分25靠上游侧(后侧)的部分成为与冷却液流入部9连通的入口集液(header)部26,并且比并列流路部分25靠下游侧(前侧)的部分成为与冷却液流出部11连通的出口集液部27。 
在上述结构的液冷式冷却装置1中,发热体即半导体元件P隔着板状绝缘部件I接合于壳体本体5的顶壁6外表面。而且,从没有图示的冷却 液供给用配管送入流入管3内的冷却液,通过冷却液流入部9流入壳体本体5内的入口集液部26内。流入入口集液部26内的冷却液,在入口集液部26分流到并列流路部分25的所有流路24,在所有流路24内向前方流动。 
在并列流路部分25的流路24内向前方流动的冷却液,流入出口集液部27内、在出口集液部27内向右方流动,通过冷却液流出部11流入流出管4内。流入了流出管4的冷却液,被送入没有图示的冷却液排出用管内。 
而且,从半导体元件P所发出的热,经过绝缘部件I、壳体本体5的顶壁6以及波纹翅片23而传递至在流路24内流动的冷却液,半导体元件P被冷却。 
下面,参照图5以及图6,对壳体2的上下两构成部件16、17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在关于壳体2的上下两构成部件16、17的制造方法的下面的说明中,将图5中的上下、左右作为上下、左右。另外,上下两构成部件16、17为上下对称的同一形状,两构成部件16、17是通过同样的方法制造的,所以仅对上构成部件16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通过使用具有与最终形状的上构成部件16对应的形状的二个模具(省略图示)对由在上表面具有钎料层的铝钎焊(brazing)板构成的金属坯板实施冲压加工,从而制造上构成部件16用的第一中间加工品31,该第一中间加工品31包括:形成壳体本体5的顶壁6的顶壁形成部16a;形成壳体本体5的周壁8的上半部的周壁形成部16b;形成冷却液流入部9以及冷却液流出部11的基部12、14的上半部的基部形成部16c;形成冷却液流入部9以及冷却液流出部11的管连接部13、15的上半部的半筒状的连接部形成部16d;和从周壁形成部16b的下端到基部形成部16c以及连接部形成部16d的下端一体地形成的、且位于同一平面上的水平平坦状的外方伸出部18。在第一中间加工品31中,在周壁形成部16b的内周面、基部形成部16c的内周面以及连接部形成部16d的内周面与、外方伸出部18(在连接部形成部16d中为水平平坦部21)的上表面(朝向连接部形成部16d开口一侧的面)之间的连接部形成有圆角32(参照图5(a))。 
接下来,使第一中间加工品31的外方伸出部18中的存在于连接部形成部16d的两侧边缘部的平坦部21以向上方(连接部形成部16d开口一侧)移动的方式变形,制造与第一中间加工品31相比,连接部形成部16d的弯曲深度变大并且水平平坦部21的宽度变小的第二中间加工品33(参照图5(b))。 
接下来,通过弯曲第二中间加工品33的两水平平坦部21中的左右方向内侧(连接部形成部16d侧)的部分,使得其相对于连接部形成部16d的两侧壁成锐角、并且相对于两平坦部21的左右方向外侧部分成钝角,从而形成倾斜平坦部(34),由此制作第三中间加工品36,该第三中间加工品36包括连接部形成部16d、与连接部形成部16d的两侧壁相连的倾斜平坦部34、以及水平窄幅平坦部35,该水平窄幅平坦部35与两倾斜平坦部34的顶端边缘相连、且位于同一平面上,并且宽度比第二中间加工品33的水平平坦部21的宽度窄(参照图5(c))。 
接下来,通过在从左右两侧约束了第三中间加工品36的两水平窄幅平坦部35的顶端边缘部的状态下,将两倾斜平坦部34在朝向左右方向内方且向上方(朝向连接部形成部16d的侧壁侧且远离连接部形成部16d的底部的方向)按压,从而在倾斜平坦部34和连接部形成部16d的侧壁的连接部汇集材料而制造第四中间加工品37(参照图5(d))。优选在制造第四中间加工品37的工序中,对两倾斜平坦部34进行按压的方向相对于两水平窄幅平坦部35所处的平面的倾斜角度α为5~20度。 
接下来,通过从上下对第四中间加工品37的连接部形成部16d的侧壁的上侧部分(开口侧部分)、倾斜平坦部34以及水平窄幅平坦部35加压,从而制作第五中间加工品39,该第五中间加工品39包括:与最终形状的上构成部件16同一深度的连接部形成部16d;和与连接部形成部16d的两侧壁相连且形状和尺寸与最终形状的上构成部件16相同的水平平坦部21,并且,该第五中间加工品39在连接部形成部16d的两侧壁的上端部形成有向连接部形成部16d的内方突出的飞边(burrs;毛边、溢料)38(参照图5(e)和图6)。飞边38是因材料从倾斜平坦部34以及水平窄幅平坦部 35流过来而形成的。 
之后,通过去除第五中间加工品39的飞边38,从而制造上构成部件16,该上构成部件16具有紧贴于流入管3以及流出管4的外周面的半部的连接部形成部16d、和一体地形成于连接部形成部16d的两侧边缘并且位于同一平面上的水平平坦部21,并且,在连接部形成部16d的内周面和平坦部21的朝向连接部形成部16d开口一侧的面之间的连接部形成棱部20(参照图5(f))。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液冷式冷却装置1的壳体2的上下两构成部件16、17的制造方法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涉及的方法也适用于制造如下的管连接部件,所述管连接部件具有紧贴于管的外周面的半部的半筒状部、和一体地形成于半筒状部的两侧边缘并且位于同一平面上的平坦部,并且,在半筒状部的内周面与平坦部的朝向半筒状部开口一侧的面之间的连接部形成棱部。 
实施方式2 
该实施方式由图7至图13表示,是将本发明的针对中空部件的管连接构造应用于流入管以及流出管向液冷式冷却装置的壳体的管连接部的连接。 
图7至图11表示具有如下壳体的液冷式冷却装置,所述壳体通过本发明的管连接构造连接有管,图12和图13表示针对壳体的管的连接方法。 
在下面的说明中,将图8中的下侧作为前方、将上侧作为后方,将图9中的上下、左右作为上下、左右。 
在图7至图9中,液冷式冷却装置1的上下两构成部件16、17,是通过对在单侧具有钎料层的铝钎焊板实施冲压加工、使得钎料层朝向内侧的而形成的。上下两构成部件16、17由在单侧具有钎料层的铝钎焊板形成为钎料层朝向内侧,所以在上构成部件16的外方伸出部18的下表面以及下构成部件17的外方伸出部19的上表面存在钎料层。而且,通过将两构成部件16、17的外方伸出部18、19彼此钎焊,形成壳体2。 
上下两构成部件16、17是通过对铝钎焊板实施冲压加工而形成的,所 以如图10所示,在上下两构成部件16、17的连接部形成部16d、17d的内周面、与上构成部件16的平坦部21的下表面(平坦部21的朝向连接部形成部16d开口一侧的面)以及下构成部件17的平坦部22的上表面(平坦部(22)的朝向连接部形成部17d开口一侧的面)的连接部,分别形成有圆角(40)。因此,在由上下两构成部件16、17的连接部形成部16d、17d所形成的管连接部13、15的内周面与流入管3以及流出管4之间产生间隙41。 
针对壳体2的管连接部13、15的、流入管3以及流出管4的连接构造如下所述。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在管连接部13、15的顶端部,跨上下两构成部件16、17的连接部形成部16d、17d以及水平平坦部21、22而设置有壳体2侧的第一向外凸缘42。第一向外凸缘42是由在两面具有钎料的铝钎焊板与上下两构成部件16、17即管连接部13、15分体地形成的,包括圆环状部42a和外方突出部42b,所述外方突出部42b是在圆环状部42a的前后两侧部分以向径向外方突出并且位于同一直径上的方式一体地形成的。圆环状部42a的外周边缘与圆角40相比位于径向更外侧,所述圆角40为上下两构成部件16、17的各连接部形成部16d、17d的内周面与上构成部件16的平坦部21的下表面以及下构成部件17的平坦部22的上表面的连接部的圆角。在第一向外凸缘42形成有从圆环状部42a的内周边缘到两外方突出部42b的内外方向的中间部的切口43,该切口43中嵌合两水平平坦部21、22。另外,在上下两构成部件16、17的水平平坦部21、22的右端部、即第一向外凸缘42侧的端部,形成有向前后方向外方突出的托部21a、22a,该托部21a、22a支承第一向外凸缘42的外方突出部42b中的与切口43相比更靠径向外侧的部分。而且,第一向外凸缘42,在其切口43内嵌入水平平坦部21、22的右端部、并且圆环状部42a嵌覆(外嵌)于管连接部13、15的端部的周围、进而两外方突出部42b被水平平坦部21、22的托部21a、22a支承的状态下,利用自身的钎料层而钎焊于管连接部13、15以及水平平坦部21、22。在此,第一向外凸缘42的右侧面(外侧面)与管连接部13、15以及水平平坦部21、22的右端面成为一个 面。 
在第一向外凸缘42的右侧面,钎焊有由在两面具有钎料层的铝钎焊板形成的接合辅助板44。接合辅助板44包括圆环状部44a和、在圆环状部44a的前后两侧部分以向径向外侧突出并且位于同一直径上的方式一体地形成的外方突出部44b,除了没有形成切口43之外,与第一向外凸缘42形状相同、大小相同。接合辅助板44的外方突出部44b的上下两侧边缘,与上构成部件16的水平平坦部21的上表面以及下构成部件17的水平平坦部22的下表面相比位于上下方向更外侧,并且,前后方向外侧边缘与两水平平坦部21、22的前后方向外侧边缘位于同一直线上。因此,接合辅助板44覆盖平坦部21、22中的嵌入切口43内的部分的第一向外凸缘42侧的端面(右端面)的整体,该平坦部21、22形成于冷媒流入部9以及冷媒流出部11的管连接部13、15的两连接部形成部16d、17d,其结果,在各连接部形成部16d、17d的内周面与两平坦部21、22的朝向连接部形成部16d、17d开口一侧的面的连接部形成有圆角40,由此在由上下两构成部件16、17的连接部形成部16d、17d所形成的管连接部13、15的内周面与流入管3以及流出管4之间产生间隙41,该间隙41的第一向外凸缘42侧(右侧)的开口端部,被接合辅助板44完全封闭。因此,能够防止流体从壳体2内泄漏。 
流入管3和流出管4包括被插入于壳体2的管连接部13、15内的被插入部45和、一体地形成于被插入部45的外侧(右侧)的第二向外凸缘46,被插入部45钎焊于管连接部13、15,并且,第二向外凸缘46钎焊于接合辅助板44。第二向外凸缘46与接合辅助板44的钎焊部的外周边缘,可以位于与上构成部件16的平坦部21的下表面以及下构成部件17的平坦部22的上表面的连接部的圆角40的径向外侧以及径向内侧中的任一侧。 
针对壳体2的管连接部13、15连接流入管3以及流出管4,是在制造液冷式冷却装置1的同时,通过下述的方法进行的。即,准备上下两构成部件16、17、第一向外凸缘42、接合辅助板44、流入管3以及流出管4,组合上下两构成部件16、17,使得外方伸出部18、19彼此紧贴(参照图 12)。此时,在上下两构成部件16、17之间配置波纹翅片23。接着,将第一向外凸缘42的圆环状部42a嵌覆于(外嵌于)管连接部13、15的周围,使得两水平平坦部21、22嵌于切口43内,使外方突出部42b与两水平平坦部21、22的托部21a、22a抵接(参照图13(a))。接着,在使接合辅助板44沿着第一向外凸缘42的外表面(右侧面)之后(参照图13(b)),使冷媒流入管3以及冷媒流出管4的被插入部45通过接合辅助板44的圆环状部44a以及第一向外凸缘42的圆环状部42a并插入管连接部13、15内,使第二向外凸缘46沿着接合辅助板44的外表面(右侧面)(参照图13(c))。接着,通过没有图示的适当机构对上下两构成部件16、17、第一向外凸缘42以及接合辅助板44进行暂时固定,并且将冷媒流入管3以及冷媒流出管4暂时固定于管连接部13、15。冷媒流入管3以及冷媒流出管4向管连接部13、15的暂时固定,如图13(d)所示,是通过由例如夹子47夹持管连接部13、15的两水平平坦部21、22的托部21a、22a和冷媒流入管3以及冷媒流出管4的第二向外凸缘46而进行的。夹子的形状并不限定于图示的形状,可以适当变更。之后,通过将上下两构成部件16、17、第一向外凸缘42、接合辅助板44、冷媒流入管3以及冷媒流出管4加热至预定的钎焊温度,从而将上下两构成部件16、17的外方伸出部18、19彼此钎焊而形成壳体2,与此同时,钎焊管连接部13、15以及水平平坦部21、22与第一向外凸缘42,钎焊第一向外凸缘42与接合辅助板44,钎焊冷媒流入管3以及冷媒流出管4的被插入部45与管连接部13和15,钎焊接合辅助板44与第二向外凸缘46。由此,制成液冷式冷却装置1。 
在上述结构的液冷式冷却装置1中,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进行作为发热体的半导体元件P的冷却。 
实施方式3 
该实施方式由图14至图16表示,是将本发明的向中空部件连接的管连接构造应用于流入管以及流出管向液冷式冷却装置的壳体的管连接部的连接。 
在向本实施方式中的壳体2的管连接部13、15连接的流入管3以及流出管4的连接构造的情况下,在管连接部13、15的顶端部,跨上下两构成部件16、17的连接部形成部16d、17d以及水平平坦部21、22而设置的第一向外凸缘50的圆环状部50a的外周边缘,与圆角40相比位于径向更外侧,所述圆角40是上下两构成部件16、17的各连接部形成部16d、17d的内周面与上构成部件16的平坦部21的下表面以及下构成部件17的平坦部22的上表面的连接部的圆角。另外,在第一向外凸缘50的圆环状部50a未形成外方突出部42b,在圆环状部50a以位于一条直线上的方式形成有从其内周边缘向径向外侧延伸且嵌有两水平平坦部21、22的一对切口51。 
在壳体2的管连接部13、15的各连接部形成部16d、17d设置的水平平坦部21、22的右端部,从其右端到前后方向外侧边缘被切除,水平平坦部21、22的右端部的比切除部更靠前后方向内侧的残存部被嵌入到第一向外凸缘50的切口51内。另外,在水平平坦部21、22的比切除部更靠左侧的部分形成有托部21b、22b,该托部21b、22b支承第一向外凸缘50的圆环状部50a的比切口51更靠径向外侧的部分。而且,在第一向外凸缘50的圆环状部50a嵌覆(外嵌)于管连接部13、15的端部的周围、并且在切口51内嵌入两水平平坦部21、22的与托部(21a)(22a)相比向右方突出的部分的状态下,利用自身的钎料层钎焊于管连接部13、15以及水平平坦部21、22。在此,第一向外凸缘50的右侧面(外侧面)与管连接部13、15以及水平平坦部21、22的嵌于切口51内的部分的右端面成为一个面。 
在第一向外凸缘50与流入管3以及流出管4的第二向外凸缘46之间不存在接合辅助板44,两向外凸缘50、46直接钎焊。另外,两向外凸缘50、46的钎焊部的外周边缘,与圆角40相比位于径向更外侧,所述圆角40是上下两构成部件16、17的各连接部形成部16d、17d的内周面与上构成部件16的平坦部21的下表面以及下构成部件17的平坦部22的上表面的连接部的圆角。 
因此,第二向外凸缘46完全覆盖平坦部21、22中的嵌入第一向外凸缘50的切口51内的部分的端面(右端面),该平坦部21、22形成于冷媒 流入部9以及冷媒流出部11的管连接部13、15的两连接部形成部16d、17d,其结果,由于在各连接部形成部16d、17d的内周面与两平坦部21、22的朝向连接部形成部16d、17d开口一侧的面的连接部形成有圆角40,导致在由上下两构成部件16、17的连接部形成部16d、17d所形成的管连接部13、15的内周面与流入管3以及流出管4之间产生间隙41,该间隙41的第一向外凸缘50侧(右侧)的开口端部,被第二向外凸缘46完全封闭。因此,能够防止流体从壳体2内泄漏。 
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管连接构造相同。 
向壳体2的管连接部13、15连接流入管3以及流出管4,是在制造液冷式冷却装置1的同时,通过下述的方法进行的。即,准备上下两构成部件16、17、第一向外凸缘50、流入管3以及流出管4,以外方伸出部18、19彼此紧贴的方式使上下两构成部件16、17组合(参照图16(a))。此时,在上下两构成部件16、17之间配置波纹翅片23。接着,将第一向外凸缘50的圆环状部50a嵌覆于管连接部13、15的周围,使得两水平平坦部21、22的右端的残存部嵌于切口51,使圆环状部50a与两水平平坦部21、22的托部21a、22a抵接(参照图16(b))。接着,使冷媒流入管3以及冷媒流出管4的被插入部45通过第一向外凸缘50的圆环状部50a并且插入管连接部13、15内,进一步,使第二向外凸缘46沿着第一向外凸缘50的外表面(右侧面)(参照图16(c))。之后,通过没有图示的适当的机构对上下两构成部件16、17、第一向外凸缘50、冷媒流入管3以及冷媒流出管4进行暂时固定,将它们加热至预定的钎焊温度,由此,将上下两构成部件16、17的外方伸出部18、19彼此钎焊而形成壳体2,与此同时,钎焊管连接部13、15以及水平平坦部21、22与第一向外凸缘50,钎焊第一向外凸缘50与第二向外凸缘46,钎焊冷媒流入管3以及冷媒流出管4的被插入部45与管连接部13、15。由此,制成液冷式冷却装置1。 
实施方式4 
该实施方式由图17至图19表示,是将本发明的向中空部件连接的管连接构造应用于流入管以及流出管向液冷式冷却装置的壳体的管连接部的 连接。 
在向本实施方式中的壳体2的管连接部13、15连接的流入管3以及流出管4的连接构造的情况下,在管连接部13、15的顶端部,跨上下两构成部件16、17的连接部形成部16d、17d以及水平平坦部21、22而设置有第一向外凸缘55,在该第一向外凸缘55没有形成切口51。第一向外凸缘55的圆环状部55a的外周边缘,与圆角40相比位于径向更外侧,所述圆角40是上下两构成部件16、17的各连接部形成部16d、17d的内周面与上构成部件16的平坦部21的下表面以及下构成部件17的平坦部22的上表面的连接部的圆角。另外,在第一向外凸缘55的圆环状部55a的前后两侧部分,一体地形成有向径向内侧突出并且位于一条直径上的内方突出部55b。内方突出部55b的内周边缘为圆弧状,其曲率与管连接部13、15的内周面和流入管3以及流出管4的外周面的曲率相等。 
在壳体2的管连接部13、15的右端部,以跨两连接部形成部16d、17d且位于同一直径上的方式形成有切口56,在该切口56内嵌第一向外凸缘55的内方突出部55b。设置于管连接部13、15的各连接部形成部16d、17d的水平平坦部21、22的右端部被切除长度与切口56的深度(左右方向的尺寸)相等的部分,使得与第一向外凸缘55的圆环状部55b不干涉,在水平平坦部21、22的残存部的右端部形成有支承第一向外凸缘55的圆环状部55a的托部21c、22c。而且,在第一向外凸缘55的圆环状部55a嵌覆于管连接部13、15的端部的周围、且在切口56内嵌入了内方突出部55b的状态下,利用自身的钎料层而钎焊于管连接部13、15以及水平平坦部21、22。在此,第一向外凸缘55的右面(外侧面)与管连接部13、15中的除了切口56的部分的右端面成为一个面。 
其他的结构与实施方式3的管连接构造一样,两向外凸缘55、46的钎焊部的外周边缘,与圆角40相比位于径向更外侧,所述圆角40是上下两构成部件16、17的各连接部形成部16d、17d的内周面与上构成部件16的平坦部21的下表面以及下构成部件17的平坦部22的上表面的连接部的圆角。因此,第二向外凸缘46完全覆盖了平坦部21、22的端面(右端面), 该平坦部21、22形成于冷媒流入部9以及冷媒流出部11的管连接部13、15的两连接部形成部16d、17d,其结果,由于在各连接部形成部16d、17d的内周面与两平坦部21、22的朝向连接部形成部16d、17d开口一侧的面的连接部形成有圆角40,导致在由上下两构成部件16、17的连接部形成部16d、17d所形成的管连接部13、15的内周面与流入管3以及流出管4之间产生间隙41,该间隙41的第一向外凸缘55侧(右侧)的开口端部,被第二向外凸缘46完全封闭。其结果,能够防止流体从壳体2内泄漏。 
向壳体2的管连接部13、15连接流入管3以及流出管4,是在制造液冷式冷却装置1的同时通过下述的方法进行的。即,准备上下两构成部件16、17、第一向外凸缘55、流入管3以及流出管4,以外方伸出部18、19彼此紧贴的方式使上下两构成部件16、17组合(参照图19(a))。此时,在上下两构成部件16、17之间配置波纹翅片23。接着,将第一向外凸缘55的圆环状部55a嵌覆于管连接部13、15的周围,使得内方突出部55b嵌于切口56内,使圆环状部55a与两水平平坦部21、22的托部21a、22a抵接(参照图19(b))。接着,使冷媒流入管3以及冷媒流出管4的被插入部45通过第一向外凸缘55的圆环状部55a并且插入管连接部13、15内,进一步,使第二向外凸缘46沿着第一向外凸缘55的外表面(右侧面)(参照图19(c))。之后,通过没有图示的适当的机构对上下两构成部件16、17、第一向外凸缘55以及冷媒流入管3以及冷媒流出管4进行暂时固定,将它们加热至预定的钎焊温度,由此,将上下两构成部件16、17的外方伸出部18、19彼此钎焊而形成壳体2,与此同时,钎焊管连接部13、15以及水平平坦部21、22与第一向外凸缘55,钎焊第一向外凸缘55与第二向外凸缘46,钎焊冷媒流入管3以及冷媒流出管4的被插入部45与管连接部13、15。由此,制成液冷式冷却装置1。 
在上述所有的实施方式中,流入管3以及流出管4是由圆管构成的,所以壳体2的冷媒流入部9以及冷媒流出部11的管连接部13、15为圆筒状,而且上下两构成部件16、17的连接部形成部16d、17d为半圆筒状,但是并不限定于此,流入管3以及流出管4的横截面形状可适当变更为椭 圆形、长圆形、多边形等,壳体2的冷却液流入部9以及冷媒流出部11的管连接部13、15的形状、以及上下两构成部件16、17的连接部形成部16d、17d的形状也能配合流入管3以及流出管4的横截面形状而适当变更。 
本发明的管连接部件的制造方法,能适用于制造在如下液冷式冷却装置中使用管连接部件,所述液冷式冷却装置是对包括例如半导体元件等电子元件的发热体进行冷却的液冷式冷却装置。另外,本发明的向中空部件连接的管连接构造,适用于向在如下的液冷式冷却装置中所使用的中空部件连接管,所述液冷式冷却装置是对包括例如半导体元件等电子部件的发热体进行冷却的液冷式冷却装置。 

Claims (4)

1.一种管连接部件的制造方法,是制造具有紧贴于管的外周面的半部分的半筒状部和一体地形成于半筒状部的两侧边缘并且位于同一平面上的平坦部的管连接部件的方法,所述管连接部件在半筒状部的内周面与平坦部的朝向半筒状部开口一侧的面之间的连接部形成棱部,该制造方法包括:
第一工序,通过使用具有与最终形状的金属部件对应的形状的两个模具对金属坯板实施冲压加工,制造第一中间加工品,该第一中间加工品具有半筒状部和一体地形成于半筒状部的两侧边缘并且位于同一平面上的平坦部,并且在半筒状部的内周面与平坦部的朝向半筒状部开口一侧的面之间的连接部形成圆角;
第二工序,使第一中间加工品的平坦部以向半筒状部开口一侧移动的方式变形,制造第二中间加工品,该第二中间加工品与第一中间加工品相比,半筒状部的弯曲深度变大,并且平坦部的宽度变小;
第三工序,弯曲第二中间加工品的两平坦部的半筒状部侧的部分,使得其相对于半筒状部的两侧壁成锐角、并且相对于两平坦部的外侧部分成钝角,由此制造第三中间加工品,该第三中间加工品具有半筒状部、与半筒状部的两侧壁相连的倾斜平坦部、以及与两倾斜平坦部的顶端边缘相连且位于同一平面上的窄幅平坦部,该窄幅平坦部的宽度比第二中间加工品的平坦部的宽度窄;
第四工序,通过在约束了第三中间加工品的窄幅平坦部的顶端边缘部的状态下,将两倾斜平坦部向朝向半筒状部的侧壁侧且远离半筒状部的底部的方向按压,由此在倾斜平坦部与半筒状部的侧壁的连接部汇集材料而制造第四中间加工品;
第五工序,通过对第四中间加工品的半筒状部的侧壁的开口侧部分、倾斜平坦部以及窄幅平坦部从上下进行加压,制造第五中间加工品,该第五中间加工品具有与最终形状的金属部件相同深度的半筒状部、和与半筒状部的两侧壁相连且形状和尺寸与最终形状的金属部件相同的平坦部,并且在半筒状部的两侧壁的开口端部形成了向半筒状部的内方突出的飞边;
第六工序,通过除去第五中间加工品的飞边,从而具有紧贴于管的外周面的半部分的半筒状部和一体地形成于半筒状部的两侧边缘且位于同一平面上的平坦部,并且,在半筒状部的内周面与平坦部的朝向半筒状部开口一侧的面之间的连接部形成棱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连接部件的制造方法,其中,
第四工序中的对于两倾斜平坦部的按压方向,相对于两窄幅平坦部所处的平面倾斜5~20度。
3.一种壳体构成部件的制造方法,是制造在具有壳体本体和流体通过部的、包括上构成部件和下构成部件的壳体中所使用的上下两构成部件的方法,所述壳体本体包括顶壁、底壁以及周壁且在内部流动流体,所述流体通过部设置于壳体本体且包括与壳体本体的内部连通的基部和与基部的顶端相连的筒状的管连接部,所述上构成部件形成壳体本体的顶壁、壳体本体的周壁的上半部、流体通过部的基部的上半部以及流体通过部的管连接部的上半部,所述下构成部件形成壳体本体的底壁、壳体本体的周壁的下半部、流体通过部的基部的下半部以及流体通过部的管连接部的下半部,该制造方法包括:
第一工序,通过使用具有与最终形状的上构成部件对应的形状的两个模具对金属坯板实施冲压加工,制造上构成部件用的第一中间加工品,该上构成部件用的第一中间加工品具有:形成壳体本体的顶壁的顶壁形成部;形成壳体本体的周壁的上半部的周壁形成部;形成流体通过部的基部的上半部的基部形成部;形成流体通过部的管连接部的上半部的半筒状的连接部形成部;以及一体地形成于连接部形成部的两侧边缘且位于同一平面上的平坦部,并且,在连接部形成部的内周面与平坦部的朝向连接部形成部开口一侧的面之间的连接部形成圆角;
第二工序,通过使用具有与最终形状的下构成部件对应的形状的两个模具对金属坯板实施冲压加工,制造下构成部件用的第一中间加工品,该下构成部件用的第一中间加工品具有:形成壳体本体的底壁的底壁形成部;形成壳体本体的周壁的下半部的周壁形成部;形成流体通过部的基部的下半部的基部形成部;形成流体通过部的管连接部的下半部的半筒状的连接部形成部;以及一体地形成于连接部形成部的两侧边缘且位于同一平面上的平坦部,并且,在连接部形成部的内周面与平坦部的朝向连接部形成部开口一侧的面之间的连接部形成圆角;
第三工序,使两第一中间加工品的平坦部以向连接部形成部开口一侧移动的方式变形,制造与两第一中间加工品相比连接部形成部的弯曲深度变大、并且平坦部的宽度变小的上构成部件用以及下构成部件用的第二中间加工品;
第四工序,通过弯曲两第二中间加工品的两平坦部的连接部形成部侧的部分,使得其相对于连接部形成部的两侧壁成锐角、并且相对于两平坦部的外侧部分成钝角,由此制造上构成部件用以及下构成部件用的第三中间加工品,该上构成部件用以及下构成部件用的第三中间加工品具有连接部形成部、与连接部形成部的两侧壁相连的倾斜平坦部、以及与两倾斜平坦部的顶端边缘相连且位于同一平面上的窄幅平坦部,该窄幅平坦部的宽度比第二中间加工品的平坦部的宽度窄;
第五工序,通过在约束了两第三中间加工品的窄幅平坦部的顶端边缘部的状态下,将两倾斜平坦部向朝向连接部形成部的侧壁侧且远离连接部形成部的底部的方向按压,由此在倾斜平坦部与连接部形成部的侧壁的连接部汇集材料而制造上构成部件用以及下构成部件用的第四中间加工品;
第六工序,通过对两第四中间加工品的连接部形成部的侧壁的开口侧部分、倾斜平坦部以及窄幅平坦部从上下进行加压,制造上构成部件用以及下构成部件用的第五中间加工品,该上构成部件用以及下构成部件用的第五中间加工品具有与最终形状的上下两构成部件相同深度的连接部形成部、和与连接部形成部的两侧壁相连且形状以及尺寸与最终形状的上下两构成部件相同的平坦部,并且在连接部形成部的两侧壁的开口端部形成了向连接部形成部的内方突出的飞边;
第七工序,通过除去两第五中间加工品的飞边,从而具有紧贴于管的外周面的半部分的连接部形成部和一体地形成于连接部形成部的两侧边缘且位于同一平面上的平坦部,并且,在连接部形成部的内周面与平坦部的朝向连接部形成部开口一侧的面之间的连接部形成棱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壳体构成部件的制造方法,其中,
第四工序中的对于两倾斜平坦部的按压方向,相对于两窄幅平坦部所处的平面倾斜5~20度。
CN2009801056529A 2008-02-19 2009-02-17 管连接部件的制造方法以及壳体构成部件的制造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5206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36864/2008 2008-02-19
JP2008036864A JP5033673B2 (ja) 2008-02-19 2008-02-19 パイプ接続部品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ケーシング構成部材の製造方法
JP2008089866A JP2009243563A (ja) 2008-03-31 2008-03-31 中空部品へのパイプ接続構造
JP089866/2008 2008-03-31
PCT/JP2009/052635 WO2009104575A1 (ja) 2008-02-19 2009-02-17 パイプ接続部品の製造方法、ケーシング構成部材の製造方法および中空部品へのパイプ接続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52064A CN101952064A (zh) 2011-01-19
CN101952064B true CN101952064B (zh) 2013-11-13

Family

ID=409854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05652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52064B (zh) 2008-02-19 2009-02-17 管连接部件的制造方法以及壳体构成部件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418517B2 (zh)
EP (1) EP2260957B1 (zh)
CN (1) CN101952064B (zh)
WO (1) WO200910457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698590B1 (en) * 2011-04-13 2016-11-30 Nec Corporation Piping structure of cooling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pipe coupling method.
DE102011052707A1 (de) * 2011-08-15 2013-02-21 Pierburg Gmbh Kühlvorrichtung für ein thermisch belastetes Bauteil
JP5926928B2 (ja) * 2011-11-04 2016-05-25 昭和電工株式会社 パワー半導体モジュール冷却装置
EP2793261B1 (en) 2013-04-18 2016-04-13 ABB Technology Oy An apparatus
JP1526104S (zh) * 2013-12-06 2015-06-15
CN105637632B (zh) * 2014-03-20 2019-07-23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冷却器及使用该冷却器的半导体模块
WO2015178064A1 (ja) 2014-05-20 2015-11-26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半導体モジュール用冷却器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10006571B2 (en) 2014-08-27 2018-06-26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Releasable, threadless conduit connector for liquid manifold
JP6513427B2 (ja) * 2015-02-27 2019-05-15 昭和電工株式会社 液冷式冷却装置
JP6663899B2 (ja) * 2017-11-29 2020-03-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冷却装置
DE102017129749A1 (de) * 2017-12-13 2019-06-13 Webasto SE Plattenwärmetauscher
JP7494453B2 (ja) * 2019-09-04 2024-06-04 株式会社レゾナック 熱交換器
EP4113050A1 (en) * 2021-06-30 2023-01-04 Valeo Vymeniky Tepla S.r.o. A heat exchanger
US20230048859A1 (en) * 2021-08-10 2023-02-16 Delta Electronics, Inc. Connecting device of liquid cooling module
DE102021124268A1 (de) 2021-09-20 2023-03-23 Akg Verwaltungsgesellschaft Mbh Wärmeaustauscher
EP4425085A1 (de) * 2023-02-27 2024-09-04 Benteler Automobiltechnik GmbH Wärmeübertragerplatte
EP4421437A1 (de) * 2023-02-27 2024-08-28 Benteler Automobiltechnik GmbH Wärmeübertragerplatte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wärmeübertragerplatte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457761A (en) * 1967-03-20 1969-07-29 Western Electric Co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rawing and stretching a flat blank into a tubular shell
CN1960585A (zh) * 2006-09-29 2007-05-09 北京桑普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翅片式电热管及加工工艺和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33831A (ja) * 1983-07-31 1985-02-21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絞り加工法
JPS6234690A (ja) 1985-08-06 1987-02-14 Toyota Motor Corp 自動車用エンジンバルブ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429257Y2 (zh) * 1985-08-19 1992-07-15
JPH07119808B2 (ja) 1986-12-18 1995-12-20 セイコー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腕時計用文字板
JPH0443753Y2 (zh) * 1987-03-26 1992-10-15
JP2704754B2 (ja) * 1989-04-13 1998-01-26 株式会社ゼクセル 積層型熱交換器
JPH07280484A (ja) * 1994-04-06 1995-10-27 Calsonic Corp 積層型熱交換器
JP2000055255A (ja) * 1998-08-11 2000-02-22 Usui Internatl Ind Co Ltd 細径配管接続構造
JP2005274120A (ja) 2004-02-24 2005-10-06 Showa Denko Kk 液冷式冷却板
JP2008224134A (ja) 2007-03-13 2008-09-25 T Rad Co Ltd 熱交換器のパイプ取付け部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のパイプ取付け部構造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457761A (en) * 1967-03-20 1969-07-29 Western Electric Co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rawing and stretching a flat blank into a tubular shell
CN1960585A (zh) * 2006-09-29 2007-05-09 北京桑普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翅片式电热管及加工工艺和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260957A4 (en) 2014-02-26
EP2260957B1 (en) 2015-07-08
US20100320753A1 (en) 2010-12-23
WO2009104575A1 (ja) 2009-08-27
EP2260957A1 (en) 2010-12-15
US8418517B2 (en) 2013-04-16
CN101952064A (zh) 2011-01-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52064B (zh) 管连接部件的制造方法以及壳体构成部件的制造方法
CN102410672B (zh) 平行流换热器及其制作方法
RU2488060C2 (ru) Теплообменник
RU2470244C2 (ru) Теплообменник, многокамерный коллектор и способ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этого коллектора
CN105387735A (zh) 热交换器
US20090260793A1 (en) Long-acting heat pipe and corresponding manufacturing method
CN100582637C (zh) 具有楔形毛细管的微型热管
EP2676094B1 (en) Method of producing a heat exchanger and a heat exchanger
CN105544165A (zh) 干洗机用冷凝器以及制作方法
CN101295685A (zh) 一种热导管及其制造方法
JP2003329376A (ja) 2重管式熱交換器
CN1381705A (zh) 热交换器
US6739386B2 (en) Heat exchanger with cut tubes
KR101514977B1 (ko) 브레이징 노를 이용한 콘덴서 헤더용 연결파이프 제조방법
KR20070108078A (ko) 중간 조립체 및 열교환기에 연결하는 방법
JP2009243563A (ja) 中空部品へのパイプ接続構造
US20050067142A1 (en) Heat exchanger
JP4206712B2 (ja) 熱交換器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6207937A (ja) 熱交換器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200372101Y1 (ko) 열교환기
JP2010002060A (ja) 熱交換器
CN214665253U (zh) 燃烧箱及燃气热水器
CN220541804U (zh) 换热器、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CN207365511U (zh) 平行流冷凝器压板结构
KR102028433B1 (ko) 기밀부재를 이용한 보일러용 열교환기의 튜브 결합구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113

Termination date: 20210217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