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22758A - 供热系统以及供热方法 - Google Patents
供热系统以及供热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922758A CN101922758A CN 200910303289 CN200910303289A CN101922758A CN 101922758 A CN101922758 A CN 101922758A CN 200910303289 CN200910303289 CN 200910303289 CN 200910303289 A CN200910303289 A CN 200910303289A CN 101922758 A CN101922758 A CN 10192275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 condenser
- thermal collector
- solar thermal
- valv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7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7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4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4
- 125000004122 cyclic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4
- 238000005338 heat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4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9
- 239000011232 storag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2826 cool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2309 gasif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5
- 230000008014 freez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7710 freez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7812 deficienc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VOPWNXZWBYDODV-UHFFFAOYSA-N Chlorodifluoromethane Chemical compound FC(F)Cl VOPWNXZWBYDODV-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485 combus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46 fu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NNPPMTNAJDCUHE-UHFFFAOYSA-N isobutane Chemical compound CC(C)C NNPPMTNAJDCUHE-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LVGUZGTVOIAKKC-UHFFFAOYSA-N 1,1,1,2-tetrafluoroethane Chemical compound FCC(F)(F)F LVGUZGTVOIAKKC-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85 electric he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676 impor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1282 iso-but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3847 iso-butan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86 pu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269 spontaneous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792 warm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10/00—Integr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buildings
- Y02B10/20—Solar thermal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10/00—Integr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buildings
- Y02B10/70—Hybrid systems, e.g. uninterruptible or back-up power supplies integrating renewable energi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40—Solar thermal energy, e.g. solar towers
- Y02E10/44—Heat exchange systems
Landscapes
- Heat-Pump Type And Storage Water Hea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关于一种供热系统以及供热方法。该供热系统包括蓄热箱和由冷凝器、节流阀、太阳能集热器和压缩机依次相连构成的循环回路,以及设有第一阀门的第一旁路,连接于冷凝器出口和太阳能集热器入口;设有第二阀门的第二旁路,连接于冷凝器入口和太阳能集热器出口。所述的太阳能集热器的位置低于冷凝器的位置。所述的供热方法,包括交替进行的热管循环过程和压缩循环过程。在设定时间段内,首先进行热管循环过程;当蓄热箱内的温度未达到设定温度,且蓄热箱中的温度不再升高或者开始下降时,进行压缩循环过程。可以有效利用太阳能,节省太阳辐照度不足时的辅助加热电耗,从而更加适于实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能工程领域的供热技术,特别涉及一种结合了压缩式热泵循环和太阳能集热两种供热方式的供热系统以及供热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供热系统主要包括:燃料燃烧供热系统,电加热供热系统,空气源热泵系统、太阳能供热系统。其中,燃料燃烧供热系统和电加热供热系统的一次能源效率低,不符合当前节能减排的社会需求。
请参阅图1所示,现有的直接膨胀式太阳能供热系统,其包括:蓄热箱10、压缩机11、太阳能集热器12和节流阀13,上述各个部件通过管道连接形成一个封闭的循环回路,冷媒在该管路中循环。压缩机11对气态冷媒进行压缩,使冷媒的压力和温度升高;压力与温度升高后的冷媒在蓄热箱中10的盘管中进行热交换,冷媒冷凝成液态,同时释放出冷凝热,该冷凝热加热蓄热箱中的自来水,从而实现向用户提供热水;液态冷媒经过节流阀13后压力和温度降低,在节流阀13的前后形成压力差;低压的冷媒进入太阳能集热器12,在太阳能集热器12中液态冷媒吸收太阳能热并蒸发为气态。如此构成的现有直接膨胀式热泵循环,其冷媒循环必须依靠压缩机的运转才能实现,即使是在太阳辐照度很高的时间段也必须启动压缩机,才能将太阳能集热器12吸收到的太阳能热输送至蓄热箱中,因而电耗较高。
请参阅图2所示,是现有的间接强制循环式太阳能热水系统的示意图。该系统主要包括:热水箱20、输送泵21和太阳能集热器22,上述各个部分通过管道连接形成一个封闭的循环回路,不冻液在该回路中循环。太阳能集热器22吸收太阳能热并对流经其中的不冻液进行加热,阳光充足时可以使不冻液升温到42℃以上。受热后的不冻液被送至供热器20内与热水进行换热,由热水箱20向用户提供热水。不冻液温度降低后经输送泵21循环至太阳能集热器22。现有的太阳能供热系统存在的缺点是对天气的依赖程度太大,遇到阴雨天气等太阳辐照度较低时热水箱的蓄热温度便无法达到用户要求的供热温度,因而必须备有辅助加热系统。通常,辅助加热系统采用电加热,其能效比最高也只能接近于1,工作时即使太阳能集热板上仍有一定的太阳辐照度,也无法将太阳能热有效的用于辅助加热,因而通年的耗电量较大,能效比较低。
还有采用地热作为热源的地源热泵循环系统,由于地源热泵系统需要打井,其设备投资大,且施工复杂,也容易受地理条件的限制。所以,有必要提供一种应用范围广,供热效率高的供热系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供热系统存在的问题,而提供一种新的供热系统以及供热方法,可以最大限度的收集太阳能热并将其转化为用户所需的热量,同时减少太阳辐照度不足时辅助加热系统的电耗,从而更加适于实用。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发明提出的一种供热系统,包括蓄热箱和由冷凝器、节流阀、太阳能集热器和压缩机依次相连构成的循环回路,所述的冷凝器设置在蓄热箱中,该供热系统还包括:第一旁路,连接于冷凝器出口和太阳能集热器入口,所述的第一旁路上设有第一阀门;以及第二旁路,连接于冷凝器入口和太阳能集热器出口,所述的第二旁路上设有第二阀门。
优选的,前述的供热系统,所述的太阳能集热器的位置低于冷凝器的位置。
优选的,前述的供热系统,所述的蓄热箱内设有温度检测设备。
优选的,前述的供热系统,还包括控制器,用于控制压缩机的启动与停止以及控制第一旁路和第二旁路的导通和关闭。
优选的,前述的供热系统,还包括空气换热器,与太阳能集热器并联。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发明提出的一种供热方法,应用前述的供热系统,该方法包括交替进行的热管循环过程和压缩循环过程。
在设定时间段内,首先进行热管循环过程,在热管循环过程中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导通而压缩机处于停止状态;此外,由于安装条件的限制太阳能集热器的位置高于冷凝器的位置,从而导致热管循环过程无法自发进行的情况下,本发明的热管循环过程可在关闭第二阀门、导通第一阀门同时启动压缩机的条件下进行。
当蓄热箱内的温度未达到设定温度,且蓄热箱中的温度不再升高或者开始下降时,进行压缩循环过程,在压缩循环过程中开启压缩机而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处于关闭状态。所述的热管循环过程包括:冷媒在太阳能集热器吸收太阳能热并气化;气态冷媒流经第二旁路,进入冷凝器中;在冷凝器中,冷媒与蓄热剂进行换热并冷凝;以及液态冷媒流经第一旁路,进入太阳能集热器中。所述的压缩循环过程包括:冷媒在太阳能集热器吸收太阳能热并气化;气态冷媒被压缩机压缩,然后进入冷凝器中;在冷凝器中,冷媒与蓄热剂进行换热并冷凝;以及液态冷媒经节流阀节流后,进入太阳能集热器中。进而,当太阳集热器上的太阳辐照度较低而气温较高时,将冷媒导入空气换热器中,冷媒与环境空气进行换热后气化;气态冷媒被压缩机压缩,然后进入冷凝器中;在冷凝器中,冷媒与蓄热剂进行换热并冷凝;以及液态冷媒经节流阀节流后,进入空气换热器中。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的供热系统以及供热方法,由于其结合了直接膨胀式太阳能热泵供热系统和间接强制循环式太阳能热水系统两种供热方式,使得该供热系统在阳光充足时仅依靠热管循环即可实现蓄热供热而无电能消耗;而当阴雨天气等太阳辐照度不足,因而蓄热箱中的热水无法达到用户所需的供热温度时,于太阳能集热器上还有一定的太阳辐照度的时间段里,也就是说趁太阳还未西落时启动压缩机,通过压缩太阳能集热器出口的冷媒,将太阳能集热器收集到的太阳能热热泵升温至用户所需的温度,由于以仍具有一定集热温度的太阳能集热器作为压缩循环的蒸发器,因而该压缩循环具有较高的能效比,从而只需消耗少量的电能。进而,在阴雨天等太阳辐照度较低而气温却较高的情况下,通过阀门切换用空气换热器替代太阳能集热器作为压缩循环过程的蒸发器,从而将空气能有效的利用于辅助加热。本发明实际上是为太阳能热水系统提供一种能效比显著高于直接电加热方式的辅助加热系统。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地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的直接膨胀式太阳能供热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现有的间接强制循环式太阳能热水系统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供热系统的流程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供热系统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发明提出的压缩式热泵系统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请参阅图3所示,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供热系统的流程图。该系统主要包括由压缩机31、冷凝器34、节流阀33和太阳能集热器32依次相连构成的循环回路,并在该循环回路中充填有冷媒,如氟利昂(二氯二氟甲烷)、R22(二氟一氯甲烷)、R134a(四氟乙烷),或者R600a(异丁烷)等其他环境友好的冷媒。所述的冷凝器34设置在蓄热箱30中,蓄热箱30内的蓄热剂为水。在蓄热箱40的底部设有自来水入口,用于向蓄热箱提供被加热的冷水;在蓄热箱40的顶部设有热水出口,用于向用户提供加热后的热水。该供热系统还包括第一旁路,连接于冷凝器34出口和太阳能集热器32入口,并在第一旁路上设有第一阀门35,用于控制第一旁路的导通和关闭;以及第二旁路,连接于冷凝器34入口和太阳能集热器32的出口,并在第二旁路上设有第二阀门36,用于控制第二旁路的导通和关闭。当压缩机31停止工作,在第一阀门35和第二阀门36处于导通状态时,冷凝器34、第一旁路、太阳能集热器32和第二旁路也可以构成冷媒循环回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太阳能集热器32的位置低于冷凝器34的位置,从而可以实现冷媒在冷凝器34和太阳能集热器32之间的热管循环过程。在所述的蓄热箱内30设有温度检测设备,用于测量蓄热箱内蓄热剂温度。本实施例的供热系统,在阳光充足时,不必启动压缩机,通过导通第一阀门35和第二阀门36,进行热管循环过程来实现对蓄热箱的加热,便可使蓄热箱中的蓄热剂升温到设定的温度。当在阳光不充足的时候,可以启动压缩机,补充太阳能集热器集热的不足。本系统还可以包括控制器,用于控制压缩机的启动与停止以及控制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的导通和关闭。本系统可以在完全依靠太阳能热的热管循环集热方式和通过投入部分电能将所集太阳能热的品位加以提升的压缩循环方式之间灵活切换,弥补了现有直接膨胀式太阳能供热系统和间接强制循环式太阳能热水系统的不足。
如图4所示,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供热系统,其还包括与太阳能集热器并联的空气换热器40,以及阀门41、阀门42、阀门43和阀门44,用于在没有日照且气温较高的气象条件下,导通阀门41和阀门42,关闭阀门43和阀门44,采用空气换热器40来替代太阳能集热器32,实现对空气能的吸收。
本发明实施例3还提供了一种供热方法,采用实施例1的供热系统。本实施例3的供热方法包括交替进行的以下过程:
热管循环过程,在该过程中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导通而压缩机处于停止状态。由太阳能集热器收集太阳能热,加热太阳能集热器中的冷媒,使冷媒温度升高并气化,冷媒由于密度减小而向上移动,流经第二旁路进入到冷凝器中,在冷凝器中冷媒与蓄热箱中的蓄热剂进行换热,经过换热后冷凝器内的冷媒温度降低并冷凝成液态,蓄热箱内冷凝器外的蓄热剂温度升高;液态冷媒由于密度增加,在重力的作用下流出冷凝器,经第一旁路进入到太阳能集热器中并受热,如此构成冷媒在冷凝器、第一旁路、太阳能集热器和第二旁路之间的热管循环。
压缩循环过程,在该过程中开启压缩机而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处于关闭状态。由太阳能集热器收集太阳能热,加热太阳能集热器中的冷媒,使冷媒温度升高并气化,压缩机对太阳能集热器出口的气态冷媒进行压缩,使冷媒的压力和温度升高;在冷凝器中经压缩后冷媒与蓄热箱中的蓄热剂进行换热,冷媒冷凝成液态,同时释放出冷凝热,该冷凝热加热蓄热箱中的蓄热剂;液态冷媒经过节流阀后压力和温度降低,在节流阀的前后形成压力差;低压的冷媒进入太阳能集热器,在太阳能集热器中受热气化,如此构成冷媒在压缩机、冷凝器、节流阀和太阳能集热器之间的压缩循环。
本实施例的供热方法是在热管循环过程和压缩循环过程之间进行切换。在从早晨日出至太阳能集热器上的太阳能辐照度逐渐增加并达到最大的时间段里进行热管循环过程。当太阳能集热器上的太阳辐照度开始减弱而蓄热箱中的蓄热剂温度却还未达到设定温度时,随即启动压缩循环过程。由于此时太阳能集热器上仍有较高的太阳能辐照度,所以压缩机只需消耗较少的电能即可将蓄热箱中蓄热剂的温度继而提高到设定温度。为了实现向用户提供热水,前述的蓄热剂为水,可以从蓄热箱底部输入自来水,并从蓄热箱的顶部输出热水。
另外,例如南方的梅雨季节,没有日照而气温又较高时,采用图4所示的供热系统的供热方法。此时冷媒的受热与气化不在太阳能集热器,而是切换到空气换热器中进行。在空气换热器中冷媒与环境空气进行换热,吸收空气能而气化。由此,则可以保证本供热方法可以适用于多种气象条件,从而具有更广泛的应用范围。
比较例
采用图2所示的现有间接强制循环式太阳能热水系统,蓄热箱容积500升,其辅助加热系统采用电加热,热水供热温度设为60℃。气象条件为北方冬季的晴天,太阳辐照度在下午1:00达到最大。该太阳能热水系统的蓄热剂(水)温度在下午1:30达到40℃,此后停止上升。在下午6:00启动电加热,将蓄热剂温度提高到设定的60℃,辅助加热电耗约为12kWh。
实例1
采用实施例3的供热方法。本实例的太阳能集热器面积、蓄热箱容积、热水供热设定温度以及气象条件与比较例相同。本实例在上午8:00启动热管循环过程,蓄热剂(水)温度在下午1:30达到40℃并停止上升,在下午1:45启动压缩循环过程,蓄热剂温度于下午5:00达到设定的60℃,压缩机电耗约为4kWh,压缩循环的性能系数(COP)约为3。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供热系统,包括蓄热箱和由冷凝器、节流阀、太阳能集热器和压缩机依次相连构成的循环回路,所述的冷凝器设置在蓄热箱中,其特征在于,该供热系统还包括:
第一旁路,连接于冷凝器出口和太阳能集热器入口,所述的第一旁路上设有第一阀门;以及
第二旁路,连接于冷凝器入口和太阳能集热器出口,所述的第二旁路上设有第二阀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太阳能集热器的位置低于冷凝器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的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蓄热箱内设有温度检测设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器,用于控制压缩机的启动与停止以及控制第一旁路和第二旁路的导通和关闭。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空气换热器,与太阳能集热器并联。
6.一种供热方法,应用权利要求1-5所述的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交替进行的热管循环过程和压缩循环过程。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供热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设定时间段内,首先进行热管循环过程;
当蓄热箱内的温度未达到设定温度,且蓄热箱中的温度不再升高或者开始下降时,进行压缩循环过程。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供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热管循环过程包括:
导通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
冷媒在太阳能集热器吸收太阳能热并气化;
气态冷媒流经第二旁路,进入冷凝器中;
在冷凝器中,冷媒与蓄热剂进行换热并冷凝;以及
液态冷媒流经第一旁路,进入太阳能集热器中。
9.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供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压缩循环过程包括:
关闭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并启动压缩机;
冷媒在太阳能集热器吸收太阳能热并气化;
气态冷媒被压缩机压缩,然后进入冷凝器中;
在冷凝器中,冷媒与蓄热剂进行换热并冷凝;以及
液态冷媒经节流阀节流后,进入太阳能集热器中。
10.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供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压缩循环过程包括:
关闭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并启动压缩机;
冷媒在空气换热器中与环境空气进行换热后气化;
气态冷媒被压缩机压缩,然后进入冷凝器中;
在冷凝器中,冷媒与蓄热剂进行换热并冷凝;以及
液态冷媒经节流阀节流后,进入空气换热器中。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0910303289 CN101922758A (zh) | 2009-06-16 | 2009-06-16 | 供热系统以及供热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0910303289 CN101922758A (zh) | 2009-06-16 | 2009-06-16 | 供热系统以及供热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922758A true CN101922758A (zh) | 2010-12-22 |
Family
ID=433378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0910303289 Pending CN101922758A (zh) | 2009-06-16 | 2009-06-16 | 供热系统以及供热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1922758A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596120A (zh) * | 2013-11-01 | 2015-05-06 | 广西南宁阳升太阳能有限公司 | 新型全天候平板太阳能热水器及其制热水方法 |
CN105698247A (zh) * | 2016-01-27 | 2016-06-22 | 燕山大学 | 一种光伏环路热管辅助双热源热泵供热系统 |
CN110030618A (zh) * | 2019-04-09 | 2019-07-19 | 广东五星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蒸发冷却的采暖用太阳能吸热器 |
CN112202405A (zh) * | 2020-10-19 | 2021-01-08 | 吉林大学 | 一种太阳能电池板降温装置及方法 |
CN114754503A (zh) * | 2022-03-23 | 2022-07-15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蓄能系统及蓄能系统的控制方法 |
-
2009
- 2009-06-16 CN CN 200910303289 patent/CN101922758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596120A (zh) * | 2013-11-01 | 2015-05-06 | 广西南宁阳升太阳能有限公司 | 新型全天候平板太阳能热水器及其制热水方法 |
CN105698247A (zh) * | 2016-01-27 | 2016-06-22 | 燕山大学 | 一种光伏环路热管辅助双热源热泵供热系统 |
CN110030618A (zh) * | 2019-04-09 | 2019-07-19 | 广东五星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蒸发冷却的采暖用太阳能吸热器 |
CN112202405A (zh) * | 2020-10-19 | 2021-01-08 | 吉林大学 | 一种太阳能电池板降温装置及方法 |
CN114754503A (zh) * | 2022-03-23 | 2022-07-15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蓄能系统及蓄能系统的控制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556082B (zh) | 太阳能蓄热地源热泵供热水系统 | |
CN102679624B (zh) | 一种太阳能与热源塔热泵复合式三联供空调系统 | |
US10260763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trofitting a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using all-weather solar heating | |
CN109114804B (zh) | 太阳能光伏-市电联合驱动的光伏光热一体化双源热泵热水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 |
CN203413824U (zh) | 一种低温空气源旁通化霜喷气增焓热泵热水机组 | |
CN103307803B (zh) | 一种复合利用能量的冷、热水供应装置 | |
CN103335454A (zh) | 太阳能热水辅助除霜的空气源热泵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 |
CN107218643A (zh) | 采用电动热泵实现太阳能跨季节蓄热放热的供热供冷系统 | |
CN105571029A (zh) | 一种实现空调跨季度同步蓄冷蓄热的方法及设备 | |
CN111288533B (zh) | 多能多源互补型供暖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 |
CN207865758U (zh) | 一种蓄热式太阳能低温空气源热泵系统 | |
CN102419010A (zh) | 一种光电冷热一体化的太阳能利用装置 | |
CN101769654B (zh) | 压缩式热泵供热系统以及供热方法 | |
CN108332446A (zh) | 一种低品位太阳能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 |
CN105042941A (zh) | 一种光伏太阳能热泵复合系统 | |
CN101922758A (zh) | 供热系统以及供热方法 | |
CN203364507U (zh) | 太阳能热水辅助除霜的空气源热泵装置 | |
CN105135676A (zh) | 复叠式蓄热型空气源热泵热水器 | |
CN101251314A (zh) | 蓄能型太阳能喷射制冷装置 | |
CN211977002U (zh) | 一种单供暖地源热泵系统 | |
CN203336874U (zh) | 一种复合利用能量的冷、热水供应装置 | |
CN106802024B (zh) | 一种基于相变储能的热泵空调及生活热水联合系统 | |
CN101726134A (zh) | 压缩式供热系统以及供热方法 | |
CN105180516B (zh) | 一种蓄能补偿式热泵 | |
CN204757451U (zh) | 一种太阳能辅助式热泵机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01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