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65691B - 流水分离装置、流水分离方法以及下水道系统 - Google Patents

流水分离装置、流水分离方法以及下水道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65691B
CN101765691B CN2008801008639A CN200880100863A CN101765691B CN 101765691 B CN101765691 B CN 101765691B CN 2008801008639 A CN2008801008639 A CN 2008801008639A CN 200880100863 A CN200880100863 A CN 200880100863A CN 101765691 B CN101765691 B CN 10176569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flowing water
flowing
flows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10086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765691A (zh
Inventor
小田收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ublication of CN1017656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656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7656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6569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3WATER SUPPLY; SEWERAGE
    • E03FSEWERS; CESSPOOLS
    • E03F5/00Sewerage structures
    • E03F5/12Emergency outlet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3WATER SUPPLY; SEWERAGE
    • E03FSEWERS; CESSPOOLS
    • E03F5/00Sewerage structures
    • E03F5/12Emergency outlets
    • E03F5/125Emergency outlets providing screening of overflowing wat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137/00Fluid handling
    • Y10T137/8593Systems
    • Y10T137/85938Non-valved flow dividers

Landscapes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Sewage (AREA)

Abstract

提供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提高下水(流水)的流量分离功能并减少流向污水管的下水(流水)的流量的流水分离装置、流水分离方法以及下水道系统。对从集流管(14)流入的流水进行分离并输送至污水管(16)和雨水管(18)的流水分离装置(10),包括:第一流水路(20),其具备决定从集流管(14)流入的流水的水量的堰(28),并将从集流管(14)流入的流水引导至污水管(16);第二流水路(32),其将从堰(28)溢出的流水引导至雨水管(18);隔壁部(26),其设置成截断在第一流水路(20)中流动的流水,并且在第一流水路(20)中区划形成多个分水室(28);以及流量节流部(30),其形成于隔壁部(26),并对从一个分水室流入其他分水室(28)的流水的流量进行节流。

Description

流水分离装置、流水分离方法以及下水道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流水进行分离的流水分离装置、流水分离方法以及下水道系统,特别涉及一种将雨水和污水混合而成的下水分离成雨水和污水的流水分离装置、流水分离方法以及下水道系统。 
背景技术
如图22至图29所示,以往的雨水排出室100上连接有雨水排出室本体102、集流式下水道流入管(适当地称为“集流管”)104、污水管106及雨水管108。在此,集流管104中流入有下水(污水(生活排水)+雨水),污水管106与下水处理装置相通,雨水管108与河川等公共用水域相通。 
在雨水排出室本体102的内部形成流动有从集流管104流入的下水的第一流水路110。该第一流水路110被设置成对集流管104和污水管106进行连接,在其宽度方向一侧形成规定高度的堰112。因此,从集流管104流入的下水在被雨水排出室本体102的内壁和堰112包围两侧的第一流水路110中流至污水管106一侧。此外,在从集流管104流入的下水的水量为规定量以下的情况下,不会从堰112溢出,从集流管104流入的下水的全部水量均通过第一流水路110流入污水管106,并被输送至下水处理装置。 
此外,在雨水排出室本体102的内部且第一流水路110的下方,形成流动有越过第一流水路110的堰112而溢出的下水的第二流水路114。第二流水路114与雨水管108连接,越过第一流水路110的堰112而溢出的下水在流过第二流水路114之后,流入雨水管108,并被输送至河川等公共用水域。 
如上所述,根据以往的雨水排出室100,如图22至图25所示,在从集流管104流入雨水排出室本体102的下水的水量变为规定量以下的情况下,流入雨水排出室本体102的下水不会越过堰112而溢出,而是直接在第一流水路110中流动,并进入污水管106。并且,污水管106的下水被输送至下水处理装置。 
另一方面,如图26至图29所示,在从集流管104流入雨水排出室本体102的下水的水量变得多于规定量的情况下,流入雨水排出室本体102的下水在第一流水路110中流动,并且,其一部分越过堰112而溢出后在第二流水路114中流动。因此,在第一流水路110中流动而浸入污水管106的下水流入下水处理装置,并且,在第二流水路114流动而浸入雨水管108的下水流入河川等公共用水域。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27701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在现有技术中,由于将从集流管流入雨水排出室的下水分离给污水管和雨水管的功能较低,因此具有流入水管的下水的水量增多、下水处理装置的处理负担增大的倾向。特别是,虽然雨水排出室内部构造的尺寸、从集流管流入的下水的水量以及从污水管排出的下水的水量等被预先设计成规定值,但实际上流入污水管的下水的水量多得在预想程度以上,因此以往的下水处理装置的处理功能存在限制。因此,为了提高下水处理装置的处理功能,具有提高下水处理装置的功能并使下水处理装置大型化的倾向,这样就相应地产生下水处理装置的设备费用显著升高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考虑到上述情况,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提高下水(流水)的流量分离功能并减少污水管中流动的下水(流水)的流量的流水分离装置、流水分离方法以及下水道系统。 
第一发明的对从集流管流入的流水进行分离并输送至污水管和雨水管的流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具有:第一流水路,其具备决定从所述集流管流入的流水的水量的堰,并将从所述集流管流入的流水引导至所述污水管;第二流水路,其将从所述堰溢出的流水引导至所述雨水管;隔壁部,其被设置成截断在所述第一流水路中流动的流水,并在所述第一流水路中区划形成多个分水室;以及流量节流部,其形成于所述隔壁部,并对从一个所述分水室流入其他所述分水室的流水的流量进行节流。 
根据第一发明,从集流管流入的流水在第一流水路中流动,被隔壁部截断流路,并且通过流量节流部对流量进行节流。由此,流水的一部分流量到达污水管,并被输送至下水处理装置。此外,流水的大部分在被流量节流部抑制向污水管流入的同时,向各分水室流动并积存于各分水室中。并且,若流水在分水室积存,则流水的水位最终会越过堰,流水溢出。溢出的流水在第二流水路中流动而到达雨水管,并被输送至河川等公共水域。 
这样,由于通过流量节流部对从集流管流入第一流水路的流水进一步自第一流水路流下的流水的流下量进行抑制,因此容易积存于各分水室中。并且,积存于分水室中的流水在第二流水路中流动并被引导至雨水管。因此,从集流管流入第一流水路的流水的大部分被引导至雨水管,其一部分被引导至污水管。由此,能够减少被从污水管输送至下水处理装置的流水的流水量,能够减轻下水处理装置的运转负担或者处理负担。结果,能够通过简单结构的流水分离装置提高流水的分离功能,结果能够防止下水处理装置的大型化,并抑制制造成本以及运转成本(设备费用)的上升。进而,能够抑制流水分离装置的大型化,防止流水分离装置的制造成本以及运转成本的增加。 
第二的发明在第一发明的流水分离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隔 壁部跨及在所述第一流水路中流动的流水的整个流下方向设置多个,多个所述分水室沿着流水的流下方向连续形成。 
根据第二发明,由于隔壁部跨及在第一流水路中流动的流水的整个流下方向设置多个,因此分水室至少形成3室以上。并且,3室以上的分水室沿着流水的流下方向连续(串联)形成。因此,从集流管流入的流水在第一流水路中流动并到达污水管之前,通过了至少3个分水室,并且至少由2个流量节流部对流量进行节流。由此,在第一流水路中直接流动而到达污水管的流水的水量减少,越过堰而溢出并经由第二流水路流入雨水管的流水的水量变多。换言之,流入雨水管的流水的流量要远远多于流入污水管的流水的流量。这样,能够通过简单结构的流水分离装置,进一步提高将流入雨水管的流水和流入污水管的流水分开的分离功能。 
第三发明在第一发明或第二发明的流水分离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量节流部为节流孔。 
根据第三发明,流量节流部为节流孔,由此,仅通过在隔壁部上形成节流孔就能够对流水的流量进行节流。由此,不需另行设置用于对流水的流量进行节流的装置,能够抑制流水分离装置的大型化,进而防止流水分离装置的制造成本以及运转成本的增加。 
第四发明在第一发明或第二发明的流水分离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分水室中位于流下方向最上游侧的上游侧分水室中设有将从所述集流管流入的流水中所包含的夹杂物除去的夹杂物除去装置,通过所述夹杂物除去装置除去所述夹杂物之后的流水被引导至所述流量节流部。 
根据第四发明,多个分水室中位于流下方向最上游侧的上游侧分水室中设有将从集流管流入的流水中所包含的夹杂物除去的夹杂物除 去装置,因此,能够从多个分水室中、位于流下方向最上游侧的上游侧分水室的流水中除去夹杂物。并且,除去夹杂物之后的流水被引导至各隔壁部的流量节流部,一边对流量进行节流,一边向污水管流动。这样,虽然从集流管流入的流水中包含夹杂物,但是由于能够去除该夹杂物,因此能够将不包含夹杂物的流水输送至流量节流部以及污水管。结果,能够防止夹杂物堵塞流量节流部,并能够维持流量节流部的流量节流功能。 
第五发明在第四发明的流水分离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游侧分水室的与所述集流管相向的部位,设置形成所述上游侧分水室且构成所述堰的一部分的调整堰,从所述调整堰溢出的流水被引导至所述第二流水路。 
根据第五发明,在上游侧分水室的与集流管相向的部位,设有形成上游侧分水室且构成堰的一部分的调整堰,从调整堰溢出的流水被引导至第二流水路。因此,从集流管流入第一流水路的上游侧分水室的流水,在直接以其水势的状态进行流动的方向上被设置了调整堰。由此,能够利用流水的流力使流水所包含的夹杂物向调整堰侧移动。并且,夹杂物越过调整堰而落下至第二流水路,由此能够容易地将夹杂物引导至第二流水路侧。结果,不必另行设置人工或机械的操作管理,能够容易地从流水中除去夹杂物。 
第六发明在第五发明的流水分离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杂物除去装置由过滤筛网构成,所述过滤筛网具备相互隔开规定的间隔距离且相对于从所述集流管流入的流水的流下方向倾斜地设置的多个筛条。 
根据第六发明,夹杂物除去装置由过滤筛网构成,所述过滤筛网具备相互隔开规定的间隔距离且相对于从集流管流入的流水的流下方向倾斜地设置的多个筛条。由此,流水以通过筛条之间的方式流动而 被引导至污水管,但是夹杂物由于受到朝向主流方向的惯性力的作用,而不向筛条一侧移动。结果,能够防止夹杂物移动至流量节流部一侧。进而,通过利用上述过滤筛网,能够得到简单结构的夹杂物除去装置。 
第七发明在第五发明的流水分离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流水路且所述调整堰的下方的部位,设置了回收所述夹杂物的夹杂物回收装置。 
根据第七发明,在第二流水路且调整堰的下方的部位,设置了回收夹杂物的夹杂物回收装置,因此,能够在夹杂物进入雨水管之前将夹杂物回收。由此,能够容易地回收夹杂物,并且,能够将夹杂物堵塞于雨水管、雨水管的排水功能降低的状况防患于未然。 
第八发明是使用下述流水分离装置的流水分离方法,该流水分离装置具有:第一流水路,其具备决定从集流管流入的流水的水量的堰,并将从所述集流管流入的流水引导至污水管;第二流水路,其将从所述堰溢出的流水引导至雨水管;隔壁部,其设置成截断在所述第一流水路中流动的流水,并在所述第一流水路中区划形成多个分水室;以及流量节流部,其形成于所述隔壁部,并对从一个所述分水室流入其他所述分水室的流水的流量进行节流;并且,对从所述集流管流入所述壳体的内部的流水进行分离并输送至所述污水管和所述雨水管,该流水分离方法的特征在于,在从所述集流管流入水量多于规定量的流水的情况下,在从所述集流管流入的流水的流量被所述流量节流部节流的同时,流水沿着所述第一流水路被引导至所述污水管,并且,积留在多个所述分水室中并从所述堰溢出的流水沿着所述第二流水路被引导至所述雨水管。 
根据第八发明,从集流管流入的流水在第一流水路中流动,被隔壁部截断流路,并且流量被流量节流部节流。由此,流水的一部分流量到达污水管,并被输送至下水处理装置。此外,在从集流管流入水 量多于规定量的流水的情况下,流水的大部分在被流量节流部抑制向污水管流入的同时,流向并积存于各分水室中。并且,若流水不断积存于分水室中,则流水的水位最终会越过堰,流水溢出。溢出的流水在第二流水路中流动而到达雨水管,被输送至河川等公共水域。 
这样,从集流管流入第一流水路的流水由于通过流量节流部对进一步向第一流水路流下的流水流下量进行抑制,因此容易积存于各分水室中。并且,积存于分水室中的流水在第二流水路中流动而被引导至雨水管。因此,从集流管流入第一流水路的流水的大部分被引导至雨水管,其中一部分被引导至污水管。由此,能够减少从污水管输送至下水处理装置的流水的流水量,能够减轻下水处理装置的运转负担或者处理负担。结果,能够通过简单结构的流水分离装置提高流水的分离功能,结果防止了下水处理装置的大型化,能够抑制制造成本以及运转成本(设备费用)的上升。进而,抑制流水分离装置的大型化,能够防止流水分离装置的制造成本以及运转成本的增加。 
第九发明在第八发明的流水分离方法中,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壁部跨及在所述第一流水路中流动的流水的整个流下方向设置多个,多个所述分水室沿着流水的流下方向连续形成,在从所述集流管流入的流水的流量被多个所述流量节流部节流的同时,流水沿着所述第一流水路被引导至所述污水管,并且,积留于多个所述分水室中并从所述堰溢出的流水沿着所述第二流水路被引导至所述雨水管。 
根据第九发明,隔壁部跨及在第一流水路中流动的流水的整个流下方向设置多个,因此,分水室形成至少3室以上。并且,3室以上的分水室沿着流水的流下方向连续(串联)形成。因此,在从集流管流入的流水在第一流水路中流动而到达污水管之前,至少通过了3个分水室,并且至少被2个流量节流部对流量进行了节流。由此,减少了直接在第一流水路中流动而到达污水管的流水水量,越过堰溢出而经过第二流水路流至雨水管的流水水量变多。换言之,流至雨水管的流 水流量远远多于流至污水管的流水流量。这样,通过简单结构的流水分离装置,能够进一步提高将流至雨水管的流水和流至污水管的流水分开的分离功能。 
第十发明在第八发明或第九发明的流水分离方法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量节流部为节流孔,从所述集流管流入的流水一边被所述节流孔对流量进行节流,一边被引导至所述污水管。 
根据第十发明,由于流量节流部为节流孔,所以仅通过在隔壁部形成节流孔就能够对流水的流量进行节流。由此,不需要另行设置用于对流水流量进行节流的装置,能够抑制流水分离装置的大型化,进而能够防止流水分离装置的制造成本以及运转成本的增加。 
第十一发明的下水道系统具有:第一流水分离装置,其对从集流管流入的流水进行分离;第二流水分离装置,其经由第一管与所述第一流水分离装置连接,由所述第一流水分离装置分离的流水的一部分经由所述第一管被引导,并对该一部分的流水进行分离;流水处理装置,其经由第二管与所述第二流水分离装置连接,由所述第二流水分离装置分离的流水的一部分经由所述第二管被引导,并对该一部分的流水进行净化;以及积水装置,其经由第三管与所述第二流水分离装置连接,并且经由第四管与所述流水处理装置连接,由所述第二流水分离装置分离的流水的一部分经由所述第三管被引导,临时积存该一部分的流水,并且将该一部的流水经由所述第四管输送至所述流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水分离装置具有:第一流水路,其具备决定从所述集流管流入的流水的水量,并将从所述集流管流入的流水中未从所述堰溢出的流水引导至所述第一管;第二流水路,其将从所述集流管流入的流水中从所述堰溢出的流水引导至公共水域;隔壁部,其设置成截断在所述第一流水路中流动的流水,并在所述第一流水路中区划形成多个分水室;以及流量节流部,其形成于所述隔壁部,并对从一个所述分水室流入其他所述分水室的流水的流量进行节 流;所述第二流水分离装置具有:第一流水路,其具备决定从所述第一管流入的流水的水量的堰,并将从所述第一管流入的流水中未越过所述堰的流水引导至所述第二管;第二流水路,其将从所述第一管流入的流水中从所述堰溢出的流水引导至所述第三管;隔壁部,其设置成截断在所述第一流水路中流动的流水,并在所述第一流水路中区划形成多个分水室;以及流量节流部,其形成于所述隔壁部,并对从一个所述分水室流入其他所述分水室的流水的流量进行节流。 
根据第十一发明,从集流管流入第一流水分离装置的流水中未越过堰的流水经由第一流水路被引导至第一管。从集流管流入第一流水分离装置的流水中从堰溢出的流水经由第二流水路被引导至公共水域。此外,从第一管流入第二流水分离装置的流水中未越过堰的流水经由第一流水路被引导至第二管。从第一管流入第二流水分离装置的流水中从堰溢出的流水经由第二流水路被引导至第三管。引导至第二管的流水被引导至流水处理装置并进行净化处理。引导至第三管的流水被引导至积水装置。引导至积水装置的流水被临时积存,并被根据流水处理装置的处理状况而定期输送至流水处理装置。 
在此,第一流水分离装置的分离功能较高,因此流入第一流水分离装置的流水的大部分越过堰并经由第二流水路被引导至公共水域。由此,能够大幅度地减少经由第一流水分离装置的第一流水路从第一管被引导至第二流水分离装置的流水的水量。 
此外,第二流水分离装置的分离功能较高,因此,流入第二流水分离装置的流水的大部分越过堰并经由第二流水路以及第三管被引导至积水装置。由此,能够减少经由第二流水分离装置的第一流水路从第二管被引导至流水处理装置的流水的水量。 
这样,能够大幅度减少临时被引导至流水处理装置的流水的水量,因此能够减少流水处理装置的设备成本、维持成本以及运转成本。此 外,由于第一流水分离装置的分离功能的提高,使得大量的流水被排出至公共水域,并且流水由第二流水分离装置被进一步进行分离,因此,能够大幅度减少流入积水装置的流水的水量。由此,能够减少积水装置的设备成本、维持成本以及运转成本。 
第十二发明在第十一发明的下水道系统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流水分离装置的所述隔壁部跨及在所述第一流水路中流动的流水的整个流下方向设置多个,多个所述分水室沿着流水的流下方向连续形成,所述第二流水分离装置的所述隔壁部跨及在所述第一流水路中流动的流水的整个流下方向设置多个,多个所述分水室沿着流水的流下方向连续形成。 
第十三发明在第十一发明或第十二发明的下水道系统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流水分离装置的所述流量节流部为节流孔,所述第二流水分离装置的所述流量节流部为节流孔。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提高下水(流水)的流量分离功能,能够减少流到污水管的下水(流水)的流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流水分离装置(流量在规定量以下的流水流动的状态)的平面剖视图(沿图2的A-A线的剖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流水分离装置(流量在规定量以下的流水流动的状态)的纵剖视图(沿图1的B-B线的剖视图)。 
图3是图1或图2的流水分离装置(流量在规定量以下的流水流动的状态)的C-C间的剖视图。 
图4是图1或图2的流水分离装置(流量在规定量以下的流水流动的状态)的D-D间的剖视图。 
图5是图1或图2的流水分离装置(流量在规定量以下的流水流动的状态)的E-E间的剖视图。 
图6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流水分离装置(流量多于规定量的流水流动的状态)的平面剖视图(沿图7的A-A线的剖视图)。 
图7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流水分离装置(流量多于规定量的流水流动的状态)的纵剖视图(沿图6的B-B线的剖视图)。 
图8是图6或图7的流水分离装置(流量多于规定量的流水流动的状态)的C-C间的剖视图。 
图9是图6或图7的流水分离装置(流量多于规定量的流水流动的状态)的D-D间的剖视图。 
图10是图6或图7的流水分离装置(流量多于规定量的流水流动的状态)的E-E间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流水分离装置的流水分离系统的说明图。 
图12是表示溢流堰型的水力现象的说明图。 
图13是表示节流孔型的水力现象的说明图。 
图14是表示狭缝型的水力现象的说明图。 
图15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流水分离装置的平面剖视图(沿图16的A-A线的剖视图)。 
图16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流水分离装置的纵剖视图(沿图15的B-B线的剖视图)。 
图17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流水分离装置的平面剖视图(沿图15的C-C线的剖视图)。 
图18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流水分离装置中使用的夹杂物除去装置的一部分的结构图。 
图19是应用了以往的雨水排出室的现有下水道系统的结构图。 
图20是应用了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流水分离装置的下水道系统(比较例)的结构图。 
图21是应用了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流水分离装置的下水道系统(最佳方式)的结构图。 
图22是现有技术的流水分离装置(流量在规定量以下的流水流动的状态)的平面剖视图(沿图23的A-A线的剖视图)。 
图23是现有技术的流水分离装置(流量在规定量以下的流水流动的状态状态)的纵剖视图(沿图22的B-B线的剖视图)。 
图24是图22或图23的流水分离装置(流量在规定量以下的流水流动的状态状态)的C-C间剖视图。 
图25是图22或图23的流水分离装置(流量在规定量以下的流水流动的状态状态)的D-D间剖视图。 
图26是现有技术的流水分离装置(流量多于规定量的流水流动的状态)的平面剖视图(沿图27的A-A线的剖视图)。 
图27是现有技术的流水分离装置(流量多于规定量的流水流动的状态)的纵剖视图(沿图26的B-B线的剖视图)。 
图28是图26或图27的流水分离装置(流量多于规定量的流水流动的状态)的C-C间的剖视图。 
图29是图26或图27的流水分离装置(流量多于规定量的流水流动的状态)的D-D间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  流水分离装置 
14  集流管 
16  污水管 
18  雨水管 
20  第一流水路 
24A 第一堰部(堰) 
24B 第二堰部(堰) 
24C 第三堰部(堰) 
26A 第一隔壁部(隔壁部) 
26B 第二隔壁部(隔壁部) 
28A 第一分水室(分水室) 
28B 第二分水室(分水室) 
28C 第三分水室(分水室) 
30A 第一节流孔(流量节流部) 
30B 第二节流孔(流量节流部) 
32  第二流水路 
50  流水分离装置 
54  集流管 
56  污水管 
58  第一流水路 
60A 第一隔壁部(隔壁部) 
60B 第二隔壁部(隔壁部) 
62A 第一堰部(堰) 
62B 第二堰部(堰) 
62C 第三堰部(堰) 
62D 第一调整堰部(调整堰) 
64A 第一分水室(分水室) 
64B 第二分水室(分水室) 
64C 第三分水室(分水室) 
66A 第一节流孔(流量节流部) 
66B 第二节流孔(流量节流部) 
68A 大容积室(上游侧分水室) 
70A 过滤筛网(夹杂物除去装置) 
70B 过滤筛网(夹杂物除去装置) 
78  筛条 
80  第二流水路 
82  雨水管 
84  第一回收装置(夹杂物回收装置) 
86  第二回收装置(夹杂物回收装置) 
88  第三回收装置(夹杂物回收装置) 
206 下水处理装置(流水处理装置) 
212 积水装置 
230 下水道系统 
231 第一流水分离装置 
232 下水管(集流管) 
233 第二流水分离装置 
236 下水管(第一管) 
238 下水管(第二管) 
240 下水管(第三管) 
242 下水管(第四管) 
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流水分离装置。 
如图1至图10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流水分离装置10具备作为箱状部件的流水分离装置本体12(也称为壳体或外壳。以下相同。)。流水分离装置本体12的其中一侧的侧壁部12A上连接有集流管14。作为流水的下水从该集流管14流入流水分离装置本体12的内部。另外,下水是雨水和生活排水等污水混合而成的水。 
流水分离装置本体12的与一侧的侧壁部12A相向的另一侧的侧壁部12B上连接有污水管16。污水管16的直径被设定成小于集流管14的直径,污水管16连接在与集流管14相向的部位上。此外,污水管16连接在下水处理装置等设备上,从集流管14流入流水分离装置本体12的下水中被分离后的一部分下水作为污水被输送至下水处理装置。 
此外,流水分离装置本体12的与一侧的侧壁部12A以及另一侧的侧壁部12B不同的另外的侧壁部12C上连接有雨水管18。雨水管18的直径被设定成远远大于污水管16的直径,并且被设定成比集流管14的直径大一些。此外,雨水管18连接于河川等公共用水域,从集流管14流入流水分离装置本体12的下水中被分离后的一部分下水作为雨水 被输送至河川等公共用水域。 
在流水分离装置本体12的内部形成有第一流水路20。该第一流水路20从流水分离装置本体12的一侧的侧壁部12A延伸至另一侧的侧壁部12B地形成。并且,从集流管14流入流水分离装置本体12内部的下水被供给第一流水路20,该下水的一部分在第一流水路20中流动并移动至污水管16一侧。 
在此,第一流水路20具有从流水分离装置本体12的内壁部延伸的流水路底部22和从流水路底部22沿铅垂方向延伸的堰24。因此,堰24作为宽度方向一侧的水路壁发挥功能,流水分离装置本体12的内壁部作为宽度方向另一侧的水路壁发挥功能,由此形成第一水路20。从集流管14流入的下水在第一流水路20的流水路底部22上朝向污水管16一侧流下。堰24的高度被设定成使得在第一流水路20流动的下水的水量(或流量,以下相同)处于规定量以下的尺寸。因此,在第一流水路20中流动的下水的水量大于规定量的情况下,第一流水路20中流动的下水的一部分越过堰24而溢出,并浸入后述的第二流水路32。 
在此,对本发明的主要部分进行说明。 
如图1至图10所示,在构成第一流水路20的堰24和流水分离装置本体12的内壁部12D之间设置多个隔壁部26,以截断在第一流水路20上流动的下水。换言之,各隔壁部26具有堵塞第一流水路20的功能。因此,在第一流水路20上,由第一流水路20的流水路底部22、堰24、流水分离装置12的内壁部和隔壁部26包围形成的多个分水室28沿着第一流水路20上连续设置。各分水室28包括:位于第一流水路20的流下方向最上游侧(集流管14一侧)的第一分水室28A、位于第一流水路20的流下方向最下游侧(污水管16一侧)的第三分水室28C以及位于第一分水室28A和第三分水室28C之间的第二分水室28B。此外,隔壁部26包括:区划第一分水室28A和第二分水室28B 的第一隔壁部26A以及区划第二分水室28B和第三分水室28C的第二隔壁部26B。 
此外,各隔壁部26A、26B上分别形成在厚度方向上贯通各隔壁部26A、26B的作为流量节流部的节流孔30。具体而言,节流孔30包括:在区划第一分水室28A和第二分水室28B的第一隔壁部26A上形成的第一节流孔30A以及在区划第二分水室28B和第三分水室28C的第二隔壁部26B上形成的第二节流孔30B。因此,第一分水室28A和第二分水室28B之间由第一节流孔30A连通,下水通过第一节流孔30A从第一分水室28A浸入第二分水室28B。此外,第二分水室28B和第三分水室28C之间由第二节流孔30B连通,下水通过第二节流孔30B从第二分水室28B浸入第三分水室28C。 
在此,作为第一流水路20的宽度方向一侧的壁部发挥功能的堰24:包括构成第一分水室28A的壁部的第一堰部24A、构成第二分水室28B的壁部的第二堰部24B和构成第三分水室28C的壁部的第三堰部24C。3个堰部24A、24B、24C中,第一堰部24A的高度最高,第二堰部24B的高度其次,第三堰部24C的高度最低(堰的高度:第三堰部24C<第二堰部24B<第一堰部24A)。此外,3个分水室28A、28B、28C中,第一分水室28A的容积最大,第二分水室28B的容积其次,第三分水室28C的容积最小(分水室的容积:第三分水室28C<第二分水室28B<第一分水室28A)。 
此外,在流水分离装置本体12的内部、且第一流水路20的下方,形成第二流水路32。第二流水路32形成于流水分离装置本体12的底部上。从形成第一流水路20的堰24溢出的下水的一部分落下至第二流水路32上,从第二流水路32上流下并移动至雨水管18一侧。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示出了在流水分离装置10中设置3个分水室28A、28B、28C和2个隔壁部26A、26B(节流孔30A、30B)的结 构,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串联设置4个以上的分水室,以隔壁部区划成各分水室并由作为流量节流部的节流孔连通。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虽然作为流量节流部示出了在各隔壁部26A、26B形成节流孔30A、30B的结构,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是狭缝34(图14参照)。虽然狭缝34形成于隔壁部26A、26B上,但是不同于节流孔,形成了开口面积沿着下水的流下方向变化的开孔。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流水分离装置10的水力学原理。 
(原理1) 
如图11所示,在设定为从集流管14流入的下水的流量为Qi、从污水管16流出的污水的流量为QT、从雨水管18流出的雨水的流量为QR的情况下,由于进入流水分离装置10的流水分离装置本体12的下水的水量与从流水分离装置本体12流出的下水的水量相等,因此,Qi=QR+QT。 
(原理2) 
各节流孔30A、30B中的下水的流量的增加,使作为节流孔发挥功能的污水管16、位于各节流孔30A、30B的上游侧的各分水室28A、28B、28C中的下水的水头抬高Δh,并使分水室28A、28B、28C中的下水的水深(溢流)加深。在此,如后述那样,该Δh的流量增加的效果一方面以1/2(乘方)影响通过污水管16、节流孔30A、30B的下水流量,另一方面以3/2(乘方)影响越过各堰部24A、24B、24C而流动的下水流量。此外,越过各堰部24A、24B、24C而流动的下水流量的流量系数,相对于通过污水管16、节流孔30A、30B的下水流量的流量系数增大了3倍。因此,各分水室28A、28B、28C中的下水的水头Δh的增加给越过各堰部24A、24B、24C而流动的下水的流量增加带来的影响要大于给通过污水管16、节流孔30A、30B的下水的流量增加带来的影响。 
此外,同样,各分水室28A、28B、28C中的下水的水头Δh的增加给越过各堰部24A、24B、24C而流动的下水的流量增加带来的影响要大于给通过狭缝34(图14参照)的下水的流量增加带来的影响。 
在此,如图11以及图12所示,在设定为越过各堰部24A、24B、24C而流动的下水的流量为QR(m3/S)、流量系数为CR(=一般值1.8)、溢流宽度为B(m)、溢流水深为H(m)的情况下,越过各堰部24A、24B、24C而流动的下水的流量通过QR=CR×B×(H)3/2来计算。 
如图11以及图13所示,在设定为通过节流孔30A、30B的下水的流量为QT(m3/S)、流量系数为C0(=一般值0.6)、节流孔面积为a(m2)、水头差为h(m)、重力加速度为g的情况下,通过节流孔30A、30B的下水的流量通过QT=C0×a×(2×g×h)1/2来计算。 
如图11以及图14所示,在设定为通过狭缝34的下水的流量为QT’(m3/S)、流量系数为C0’(=一般值0.75至0.85)、狭缝宽度为b(m)、上游侧分水量的下水的水深为y(m)、水头差为h(m)、重力加速度为g的情况下,通过狭缝34的下水的流量通过QT’=C0’×b×y×(2×g×h)1/2来计算。 
接着说明流水分离装置10的流水分离功能。 
参照图11,根据原理1,在设定为从污水管16流出的下水的流量为QT、从集流管14流入的下水的流量为Qi、越过第一分水窒28A的第一堰部24A而流出的下水的流量为QR1、越过第二分水室28B的第一堰部24A而流出的下水的流量为QR2、越过第三分水室28C的第三堰部24C而流出的下水的流量为QR3的情况下,QT=Qi-(QR1+QR2+QR3)成立。这表示越过各堰部24A、24B、24C而流出的下水流量的增大使 从污水管16流出的下水流量减少。 
参照图11,根据原理2,下水每通过各节流孔30A、30B,则各分水室28A、28B、28C的下水的水深变深,到达污水管16的下水的流量变低。即,在设定为通过第一节流孔30A的下水的流量为QT1、通过第二节流孔30B的下水的流量为QT2的情况下,若在从污水管16流出的下水的流量为QT时第三分水室28C中的下水的水深为h3,则在第二分水室28B中有QT+QR3=QR2成立,第二分水室28B中的下水的水深h2大于第三分水室28C中的下水的水深h3(h3<h2)。此外,在第一分水室28A中,有QT2+QR2=QT1成立,第一分水室28A中的下水的水深h1显著大于第二分水室28B中的下水的水深h2(h2<h1)。并且,如果考虑集流管14,则有QT1+QR1=Qi成立。这样,在多个分水室28A、28B、28C串联排列的情况下,最接近集流管14一侧的第一分水室28A的下水的水深显著加深,从第一堰部24A溢出的下水的流量显著增加。接着,最接近第一分水室28A一侧的第二分水室28B的下水的水深变深,从第二堰部24B溢出的下水的流量增加。最后,离集流管14一侧最远的第三分水室28C的下水的水深变深,从第三堰部24C溢出的下水的流量略微增加。这样,从第一分水室28A的第一堰部24A溢出的下水的流量增加最多,从第二分水室28B的第二堰部24B溢出的下水的流量增加其次,从第三分水室28C的第三堰部24C溢出的下水的流量增加最少。 
这样,在第一流水路20上,沿着下水的流下方向串联地区划形成多个分水室28A、28B、28C,在各隔壁部26A、26B上形成各节流孔30A、30B以使下水通过,由此,越过各分水室28A、28B、28C的各堰部24A、24B、24C而流出的下水的流量增加,结果能够增加引导至雨水管18的下水的流量。由此,能够将从集流管14流进来的下水的大部分引导至雨水管18,并且将少量的下水引导至污水管。结果,能够提高从集流管14流进来的下水的分离功能。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流水分离装置10的作用。 
如图1至图5所示,在从集流管14流入流水分离装置本体12的下水的水量为规定量以下的情况下,流入流水分离装置本体12的下水一边通过各节流孔30A、30B,一边依次流向在第一流水路20上区划形成的各分水室28A、28B、28C。详细地讲,首先,下水在第一分水室28A的第一流水路20中流动,并通过第一节流孔30A。在下水通过第一节流孔20A时,虽然第一分水室28A的下水的水深逐渐变深,但是不会从第一堰部24A溢出。此外,通过第一节流孔30A的下水浸入第二分水室28B而在第一流水路20中流动,最终到达第二节流孔30B。并且,在下水通过第二节流孔30B时,第二分水室28B的下水的水深逐渐变深,但是不会从第二堰部24B溢出。此外,通过第二节流孔30B的下水浸入第三分水室28C而在第一流水路20中流动,最终到达污水管16。并且,当下水在污水管16中流动时,第三分水室28C的下水的水深逐渐变深,但是不会从第三堰部24C溢出。 
如上所述,在从集流管14流入流水分离装置本体12的下水的水量为规定量以下的情况下,从各堰部24A、24B、24C溢出而在第二流水路32中流动,不会浸入雨水管18,从集流管14流入流水分离装置本体12的下水全部浸入污水管16,并被输送至下水处理装置。并且,在下水处理装置中,对下水进行规定的处理。 
另一方面,如图6至图10所示,在从集流管14流入流水分离装置本体12的第一分水室28A的下水的水量多于规定量的情况下,虽然流入流水分离装置本体12的第一分水室28A的下水在第一流水路20中流动,并通过第一节流孔30A,但是由于流入流水分离装置本体12的下水的流量变多,因此第一分水室28A的下水的水深逐渐变深,最终会越过第一堰部24A而溢出。越过第一堰部24A而溢出的下水在第二流水路32中流动,浸入雨水管18,并被输送至河川等公共用水域。这样,在从集流管14流入流水分离装置本体12的下水的水量多于规 定量的情况下,流入流水分离装置本体12的下水在第一分水室28A中被进行分离。 
通过第一节流孔30A而浸入第二分水室28B的下水朝向第二节流孔30B一侧在第一流水路20中流动。并且,下水虽然通过第二节流孔30B,但是由于流入流水分离装置本体12的下水的流量变多,因此第二分水室28B的下水的水深逐渐变深,最终越过第二堰部24B而溢出。越过第二堰部24B而溢出的下水在第二流水路32中流动,浸入雨水管14,并被输送至河川等公共用水域。这样,在从集流管14流入流水分离装置本体12的下水的水量多于规定量的情况下,流入流水分离装置本体12的下水在第二分水室28B中也被进行分离。 
通过第二节流孔30B而浸入第三分水室28C的下水朝向污水管16一侧在第一流水路20中流动。并且,虽然下水通过第二节流孔30B,但是由于流入流水分离装置本体12的下水的流量变多,因此第三分水室28C的下水的水深逐渐变深,最终越过第三堰部24C而溢出。越过第三堰部24C而溢出的下水在第二流水路32中流动,浸入雨水管18,并被输送至河川等公共用水域。这样,在从集流管14流入流水分离装置本体12的下水的水量大于规定量的情况下,流入流水分离装置本体12的下水在第三分水室28C中也被进行分离。 
另外,从第三分水室28C流入污水管16的下水被输送至下水处理装置。并且,在下水处理装置中对下水进行规定的处理。这样,从集流管14流入流水分离装置本体12的第一分水室28A的下水的一部分被作为污水从污水管16输送至下水处理装置,从集流管14流入流水分离装置本体12的第一分水室28A的下水的大部分被作为雨水从雨水管18输送至河川等公共用水域。 
接着,从能量守恒定律的观点来说明上述水力现象。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在从集流管14流入流水分离装置本体12的第一分水室28A的下水的水量多于规定量的情况下,以在流水分离装置本体12内部流动的下水的流下方向下游侧为基准进行说明。 
如图11所示,向污水管16流下水量为规定量的下水的第三分水室28C的下水的水位通过污水管16中的非均匀流计算进行设定。该水位高于第三堰部24C,越过第三堰部24C的下水的溢流量直接被供给第二流水路32。 
从第二分水室28B通过第二节流孔30B的下水的流量是将从污水管16流出的下水的流量和越过第三堰部24C而溢出的下水的流量合计而成的流量。因此,在第二分水室28B中需要积存这样合计而成的流量的下水(流量多于积存于第三分水21室28C中的下水流量的下水),第二分水量28B的下水的水位变高与其相对应的量。因此,越过第二堰部24B的下水的流量成为与下水的流量增加量(水位增加量)相均衡的溢流量(比第三堰部24C的溢流量大的溢流量),该溢流量被直接供给第二流水路32。 
从第一分水室28A通过第一节流孔30A的下水的流量是将通过第二节流孔30B的下水的流量和越过第二堰部24B而溢出的下水的流量合计而成的流量。因此,在第一分水室28A中需要积存这样合计而成的流量的下水(流量多于积存于第二分水室28B中的下水流量的下水),第一分水室28A的下水的水位变高与其对应的量。因此,越过第一堰部24A的下水的流量成为与下水的流量增加量(水位增加量)相均衡的溢流量(比第二堰部24B的溢流量大的溢流量),该溢流量直接被供给第二流水路32。 
如上所述,在流水分离装置10中设置多个分水室28A、28B、28C、作为多个流量节流部的各节流孔30A、30B以及多个堰部24A、24B、24C,通过有机地组合上述各部分,能够提高下水的分离功能。结果,能够减轻与污水管16连接的下水处理装置的处理负担,能够大幅度地减少设备投资。 
特别是,使用节流孔或狭缝作为流量节流部,由此仅通过在隔壁部上设置貫通孔就能够形成流量节流部,不需要另行设置作为流量节流部的装置。结果,能够减少流水分离装置10的制造成本以及运转成本,能够防止大型化。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流水分离装置。 
另外,关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流水分离装置10相同的结构以及作用效果,适当地省略说明。 
如图15至图18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流水分离装置50具备作为箱状部件的流水分离装置本体(也称为壳体或外壳。以下相同。)52。流水分离装置本体52的其中一侧的侧壁部52A上连接有集流管54。作为流水的下水从该集流管54流入流水分离装置本体52的内部。 
流水分离装置本体52的与其中一侧的侧壁部52A正交的另一侧的侧壁部52B上连接有污水管56。污水管56的直径被设定为小于集流管54的直径。此外,污水管56连接于下水处理装置等设施,从集流管54流入流水分离装置本体52的下水中被分离后的一部分下水被作为污水输送至下水处理装置。 
此外,流水分离装置本体52的与其中一侧的侧壁部52A相向的另一侧的侧壁部52B上连接有雨水管82。雨水管82的直径被设定为远远大于污水管56的直径,并且被设定为与集流管54的直径相等。此外,雨水管82连接于河川等公共用水域,从集流管54流入流水分离装置本体52的下水中被分离后的一部分下水被作为雨水输送至河川等公共用水域。 
在流水分离装置本体52的内部具备俯视大致形成L字形的第一流水路58(参照图15)。第一流水路58上设置有多个隔壁部60和多个堰62,由这些多个隔壁部60和多个堰62沿着下水的流下方向连续形成多个分水室64。详细地讲,第一流水路58上设置有2个隔壁部60A、60B,并区划形成有3个分水室64A、64B、64C。 
第一分水室64A俯视大致形成L字形(参照图15),由俯视大致呈L字形的第一堰部62A(参照图15)、与第一堰部62A相向的俯视大致呈L字形的第一调整堰部62D(参照图15)以及第一隔壁部60A在第一流水路58上区划形成。第一分水室64A成为与集流管54连通的状态。 
第二分水室64B由俯视大致呈L字形的第二堰部62B(参照图15)、以直线延伸的第二调整堰部62E、第一隔壁部60A以及第二隔壁部60B在第一流水路58上区划形成。 
第三分水室64C由俯视呈反L字形的第三堰部62C(参照图15)、以直线延伸的第三调整堰部62F、第二隔壁部60B以及流水分离装置本体52的侧壁部52B在第一流水路58上区划形成。第三分水室64C成为与污水管56连通的状态。 
第一分水室64A位于集流管54的附近,并且位于第一流水路58的流下方向最上游侧;第三分水室64C位于污水管56的附近,并且位于第一流水路58的流下方向最下游侧;第二分水室64B位于第一分水室64A和第二分水室64B之间,各分水室64A、64B、64C沿着在第一流水路58中流动的下水的流下方向串联形成。 
此外,第一隔壁部60A上形成有第一节流孔66A,第一分水室64A和第二分水室64B之间成为连通的状态。此外,同样,第二隔壁部60B 上形成有第二节流孔66B,第二分水室64B和第三分水室64C之间成为连通的状态。 
在此,第一分水室64A上设置有彼此相向的一对过滤筛网70A、70B(夹杂物除去装置)。过滤筛网70A、70B沿着从集流管54流入的下水的流入方向即主流方向(图15以及图18中的箭头X方向)延伸地设置。因此,第一分水室64A由过滤筛网70A、70B区划成大容积室68A和在大容积部68A的底部连通的小容积室68B这两个室。另外,将在第一分水室64A的小容积室68B、第二分水室64B和第三分水室64C中流动的下水的流下方向相对于主流方向定义为支流方向(图15以及图16中的箭头Y方向)。 
下水的主流方向与从集流管54流入流水分离装置本体52的内部的下水的流入方向相一致,是伴随下水流下的水势直接作用的方向。另一方面,下水的支流方向是与下水的主流方向正交的方向,是伴随下水流下的水势不直接传递的方向。因此,由于下水要沿着主流方向流动,所以下水的大部分朝向第一调整堰部62D流下,下水的一部分经由过滤筛网70B流向支流方向,并移动至第一分水室64A的小容积室68B一侧。 
如图18所示,过滤筛网70A具备通过装配网纵外框72和网横外框74而形成的外框76。此外,在外框76的内部,多个筛条78相互隔开规定的间隔而平行地设置。此外,网纵外框72、网横外框74以及筛条78由钢材或聚氯乙烯材料形成。另外,过滤筛网70B也是与过滤筛网70A相同的结构。 
多个筛条78的间隔大小被设定成夹杂物不能进入的程度。此外,各筛条78以从下水的主流方向(图15以及图18中的箭头X方向)下游侧向上游侧打开的方式倾斜。具体而言,各筛条78的倾斜角度α被设定为从主流方向(图15以及图18中的箭头X方向)的下游侧向上 游侧打开的钝角。这样,各筛条78的倾斜方向朝向下水主流方向的相反侧,构成为沿着主流方向流动的下水中所包含的夹杂物不会进入筛条78的间隙。除此之外,由于过滤筛网70A、70B在大容积室68A中被设置于下水沿着主流方向流动的位置上,因此,下水中包含的夹杂物不会滞留在过滤筛网70A、70B的附近。因此,能够防止夹杂物堵塞过滤筛网70A、70B的筛条78的间隙,始终能够使下水的一部分从筛条78的间隙通过。结果,不会产生因夹杂物造成的过滤筛网70A、70B的不良状况,不需要对过滤筛网70A、70B进行维护。 
如图15至图18所示,第一流水路58的下方形成有第二流水路80。该第二流水路80成为与雨水管82连通的状态。在第二流水路80上、且在第一调整堰部62D的下方,设置用于回收夹杂物的第一回收装置84。此外,在第一回收装置84的内部设置第二回收装置86。此外,在第二回收装置86的内部设置第三回收装置88。 
各回收装置84、86、88的容积被如下设定:第一回收装置84的容积最大,第三回收装置88的容积最小。即,各回收装置84、86、88的容积按照位于最内侧的第三回收装置88、位于最内侧和最外侧两者的中央的第二回收装置86、位于最外侧的第一回收装置84的顺序大型化。 
此外,各回收装置84、86、88通过在钢制支柱上固定具有弹性及可变性的网眼状的袋体而形成。在此,各回收装置84、86、88的袋体的网眼大小为:第一回收装置84的袋体的网眼最小,第三回收装置88的袋体的网眼最大,第二回收装置86的袋体的网眼大小居中。因此,位于最内侧的第三回收装置88的袋体的网眼最大,第二回收装置86的袋体的网眼其次,位于最外侧的第一回收装置84的袋体的网眼最小。 
其次,对第二实施方式的流水分离装置50的作用进行说明。 
另外,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流水分离装置10的作用重复的作用,适当地省略说明。 
如图15至图18所示,从集流管54流入流水分离装置50的流水分离装置本体52中的下水在第一分水室64A的大容积室68A中沿着主流方向流下。此时,过滤筛网70A、70B的筛条78相对于主流方向倾斜为钝角,因此流水中包含的夹杂物不会通过筛条78的间隙进入小容积室68B,而在第一分水室64A的大容积室68A中沿着主流方向流下。下水冲击在第一调整堰部62D上,夹杂物滞留于此。这样,下水中包含的夹杂物以被下水的流力推动的形式,自动向第一调整堰部62D一侧移动,滞留于第一调整堰部62D附近。并且,若从集流管54流入的下水的流量进一步增加,则大容积室68A的下水的水位变高,最终夹杂物会越过第一调整堰部62D而落下至设置在第二流水路80中的第三回收装置88的内部。落下至第三回收装置88的内部的夹杂物根据大小而通过第三回收装置88的网眼,并进一步通过第二回收装置86的网眼而移动至第一回收装置84。另外,由于第一回收装置84的袋体的网眼被设定得细小,所以夹杂物不会通过第一回收装置84的袋体的网眼而进入雨水管82。这样,越过第一调整堰部62D而落下的夹杂物根据其大小(体积)而被3个回收装置84、86、88分开回收。结果,不需要另行设置人工或机械的操作管理,就能够自动地回收下水中包含的夹杂物。另外,除去夹杂物之后的下水在第二流水路80中流动而浸入雨水管82,并被排出至河川等公共用水域。 
另一方面,在大容积室68A中沿着主流方向流动的下水中的一部分下水通过筛条之间,并浸入第一分水室64A的小容积室68B。浸入容积室68B的下水通过第一节流孔66A,浸入第二分水室64B,进而通过第二节流孔66B,浸入第三分水室64C。并且,从第三分水室64C浸入污水管56而被输送至下水处理装置。 
并且,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流水分离装置10一样,若浸入第一分水 室64A的下水流量变多,则大容积室68A以及小容积室68B的下水的水位上升,最终下水越过第一堰部62A以及第一调整堰部62D而溢出。溢出的下水浸入第二流水路80。在此,在第一调整堰部62D的下方,在配置第三回收装置88的部位以外的部位设置有上述过滤筛网70A、70B;在第一调整堰部62D的下方,在配置第三回收装置88的部位以外的部位,只有通过筛条78的下水才浸入第二流水路80。因此,能够防止夹杂物落下至第二流水路80的第三回收装置88以外的部位。 
此外,若浸入第二分水室64B的下水的流量变多,则第二分水室64B的下水的水位上升,最终下水越过第二堰部62B以及第二调整堰部62E而溢出。溢出的下水浸入第二流水路80。在此,由于浸入第二分水室64B的下水中不包含夹杂物,因此越过第二堰部62B以及第二调整堰部62E而溢出并落下至第二流水路80的下水中不包含夹杂物,能够防止夹杂物落下至第二流水路80的第三回收装置88以外的部位。 
进而,若浸入第三分水室64C的下水的流量变多,则第三分水室64C的下水的水位上升,最终下水越过第三堰部62C以及第三调整堰部62F而溢出。溢出的下水浸入第二流水路80。在此,浸入第三分水室64C的下水中不包含夹杂物,因此越过第三堰部62C以及第三调整堰部62F而溢出并落下至第二流水路80的下水中不包含夹杂物,能够防止夹杂物落下至第二流水路80的第三回收装置88以外的部位。 
另外,通过各节流孔66A、66B的下水流量和从各堰部62A、62B、62C溢出的下水流量之间的关系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流水分离装置10相同,在此省略说明。 
如上所述,从集流管54流入流水分离装置本体52的下水的大部分经由第二流水路80浸入雨水管82,因此能够提高流水分离装置50的下水分离功能。结果,能够减少从污水管56输送至下水处理装置的下水的流量,能够减少下水处理装置的设备投资。 
如上所述,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流水分离装置50,从集流管54流入流水分离装置本体52的内部的下水能够在浸入第一分水室64A的小容积室68B、第二分水室64B以及第三分水室64C之前除去下水中包含的夹杂物。此外,作为夹杂物的除去方法,由于夹杂物朝向下水的主流方向流动,因此夹杂物能够随着下水的流动而向各回收装置84、86、88一侧移动。此外,由于夹杂物在下水主流方向上流动,因此,夹杂物不易进入位于下水支流方向的各节流孔66A、66B一侧。此外,由于在第二流水路80中设有各回收装置84、86、88,因此能够通过各回收装置84、86、88自动且容易地回收落下至第二流水路80的夹杂物。结果,不需要用于回收夹杂物的人工或机械管理。 
在此,作为各回收装置84、86、88,虽然大小不同,并且网眼的尺寸(大小)不同,但是被设置成3重构造,因此根据各回收装置84、86、88的网眼大小,能够按照大小对夹杂物进行分类。具体而言,体积最大的夹杂物被位于最内侧的大网眼的第三回收装置88回收,体积其次的夹杂物被位于正中的第二回收装置86回收,体积最小的夹杂物被位于最外侧的小网眼的第一回收装置84回收。这样,能够自动地按照夹杂物的大小(体积)分开回收。 
此外,由于在第一分水室64A中设置了过滤筛网70A、70B,因此下水能够以除去了下水中包含的夹杂物的状态、从大容积室68A向小容积室68B通过。因此,能够抑制夹杂物通过各节流孔66A、66B进入污水管56。此外,通过过滤筛网70A、70B并从各堰部62A、62B、62C以及各调整堰部62D、62E、62F溢出的下水中不包含夹杂物,因此能够抑制夹杂物进入雨水管82。 
特别是,如图18所示,过滤筛网70A、70B由网纵外框72、网横外框74以及筛条78构成,因此可以制造出能够以简单的结构除去夹杂物的夹杂物除去装置。 
接着,对应用了本发明的上述实施方式的流水分离装置的下水道系统进行说明。另外,流水分离装置能够应用第一实施方式的流水分离装置10及第二实施方式的流水分离装置50中的任一个。 
首先,作为相关技术,对现有技术的应用了雨水排出室100(参照图22或图26)的下水道系统进行说明。 
(相关技术) 
如图19所示,在下水道系统200的雨水排出室100(参照图22或图26)上连接有下水管202。该下水管202中被供给:将生活排水和雨水混合的集流式下水道的下水以及将生活排水和雨水分离的分流式下水道的下水。因此,供给下水管202的、将生活排水和雨水混合的集流式下水道的下水以及将生活排水和雨水分离的分流式下水道的下水中的生活排水的一部分,流入雨水排出室100的内部。此外,分流式下水道的下水中的一部分生活排水经由下水管204被供给下水处理装置(净化中心)206。此外,分流式下水道的下水中的雨水经由下水管207被供给河川。 
雨水排出室100上连接有下水管208,越过雨水排出室100的堰112而溢出的下水(生活排水+雨水)通过下水管208而流入河川。 
雨水排出室100上经由下水管210连接有下水处理装置206。被供给雨水排出室100的内部的下水中未越过堰112的下水通过下水管210流入下水处理装置206。 
雨水排出室100上经由下水管214连接有用于调整流向下水处理装置206的下水的流量的积水装置212。在下大雨时,被供给雨水排出室100的内部的下水中越过堰112的下水的一部分通过下水管214而流入积水装置212。 
积水装置212上经由下水管216连接有下水处理装置206。临时积存于积水装置212中的下水通过下水管216被输送至下水处理装置206。 
被供给下水处理装置206的下水由下水净化装置进行净化,并经由下水管218流入河川。 
根据图19所示的下水道系统200,在下水量较少的情况下,被供给雨水排出室100的下水不会越过堰112,而流入下水处理装置206。并且,被下水处理装置206净化之后,下水流入河川。因此,几乎没有下水越过雨水排出室100的堰11,流入积水装置212的下水的水量也极少。 
另一方面,若在下大雨等时下水的水量变多,则被供给雨水排出室100的下水的一部分越过堰112,通过下水管208流入河川,并且,通过下水管214流向积水装置212。并且,成为临时积存在积水装置212中的状态。但是,被供给雨水排出室100的下水的大部分不越过堰112,通过下水管210被供给下水处理装置206。 
(问题点1) 
在此,以往的雨水排出室100由于流水分离功能低,即使在下大雨等时下水量增加的情况下,下水的大部分也被供给下水处理装置206。因此,必须使下水处理装置206大型化,并且必须提高其净化功能。结果,产生了下水处理装置206的建设成本以及维持成本变大的问题。另外,为了削减成本,若将下水处理装置206的净化功能设定得较低,则未被充分净化的下水会流入河川,可能引起环境恶化。 
(问题点2) 
此外,在以往的下水道系统200中,在降雨初期时出现的包含路 面或下水管等的堆积物的污浊度高的下水,临时流入雨水排出室100,因此,越过堰112的下水变多。此时,越过堰112的下水的一部分通过下水管214流入积水装置212。结果,积水装置212的积水量变多,因此产生使积水装置212大型化的需要,设备成本增加。 
另外,虽然能够通过增高堰112的高度来减少流入积水装置212的下水量,但是如果这样进行设定,则流入下水处理装置206的下水会进一步增多。结果,会另外产生需要下水处理装置206的设备的大型化和功能的提高、建设费以及维持成本显著增加的问题。上述的问题点1的对策和问题点2的对策会产生彼此相反的事态,在应用以往的流水分离功能低的雨水排出室100的结构中,不能够同时解决两个问题。结果,始终会产生下水处理装置206的设备成本增大、或者积水装置212的设备成本的增大和诱发河川环境污染这两个问题。 
在此,关于代替上述下水道系统200的雨水排出室100而应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或第二实施方式的流水分离装置10、50(参照图1以及图15)的下水道系统,作为比较例进行研究。另外,对图20的结构中与图19的结构重复的结构标注与图19的结构相同的附图标记。 
(比较例) 
如图20所示,在比较例的下水道系统220的流水分离装置221上连接有下水管202。该下水管202中被供给:将生活排水和雨水混合的集流式下水道的下水以及将生活排水和雨水分离的分流式下水道的下水。被供给下水管202的、将生活排水和雨水混合的集流式下水道的下水以及将生活排水和雨水分离的分流式下水道的下水中的生活排水的一部分,流入流水分离装置221的内部。此外,分流式下水道的下水中的生活排水的一部分经由下水管204被供给下水处理装置206。此外,分流式下水道的下水中的雨水经由下水管207被供给河川。另外,流水分离装置221使用图1或图15所示的流水分离装置10、50。 
另外,下水管210相当于与下水处理装置206相连的污水管16(56)(参照图2或图16),此外,下水管202相当于集流管14(54)(参照图2或图16),下水管208相当于使下水流入河川的雨水管18(82)(参照图2或图16)。此外,在流水分离装置221中新设有用于将越过堰部24A~24C(62A~62C)的下水引导至积水装置212的下水管214。 
根据作为比较例的下水道系统220,由于流水分离装置221的分离功能提高,所以比以往的雨水排出室100更多量的下水越过堰部24A~24C(62A~62C)。因此,从下水管210供给下水处理装置206的下水的水量大幅度减少。由此,即使在下大雨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少被供给下水处理装置206的下水的水量,因此,能够使下水处理装置206的大小小型化,而且也不需要将净化功能设定得较高。结果,能够大幅度地减少下水处理装置206的建设成本和维持成本。基于上述理由,能够解决在利用现有技术的雨水排出室100的下水道系统中产生的问题点1。 
另一方面,根据作为比较例的下水道系统220,由于越过流水分离装置221的堰部24A~24C(62A~62C)的下水的水量变多,所以通过下水管208流入河川的下水的水量以及通过下水管214被供给积水装置212的下水的水量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增加积水装置212的积水量,需要使积水装置212大型化,设备成本增大。因此,不能够解决在利用现有技术的雨水排出室100的下水道系统中产生的问题点2。 
(最佳方式) 
因此,对应用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或第二实施方式的流水分离装置10、50(参照图1以及图15)的新下水道系统进行说明。 
如图21所示,最佳方式的下水道系统230的第一流水分离装置 231上连接有下水管232(集流管)。该下水管232中被供给将生活排水和雨水混合的集流式下水道的下水。因此,被供给下水管232的将生活排水和雨水混合的集流式下水道的下水流入第一流水分离装置231的内部。此外,第一流水分离装置231上连接有用于将越过堰部24A~24C(62A~62C)(参照图1以及图15)的下水引导至河川的下水管234。 
与第一流水分离装置231相连的下水管236(第一管)相当于污水管16(56)(参照图2或图16),下水管232相当于集流管14(54)(参照图2或图16),下水管234相当于雨水管18(82)(参照图2或图16)。另外,第一流水分离装置231使用图1或图15所示的流水分离装置10、50。 
第一流水分离装置231上经由下水管236连接有第二流水分离装置233。在第一流水分离装置231的内部未越过堰部24A~24C(62A~62C)(参照图1以及图15)的下水通过下水管236被引导至第二流水分离装置233。此外,在第一流水分离装置231的内部越过堰部24A~24C(62A~62C)(参照图1以及图15)的下水通过下水管234被引导至河川。另外,第二流水分离装置233使用图1或图15所示的流水分离装置10、50。 
第二流水分离装置233上经由下水管238(第二管)连接有下水处理装置206(流水处理装置)。此外,第二流水分离装置233上经由下水管240(第三管)连接有积水装置212。积水装置212上经由下水管242(第四管)连接有下水管238(另外,也可以不是下水管242连接于下水管238的结构,而是直接连接于下水处理装置206的结构)。此外,下水处理装置206上连接有下水管244,净化后的下水经由下水管244被排出至河川。这样,第一流水分离装置231和第二流水分离装置233之间串联连接。 
连接于第二流水分离装置233的下水管238相当于污水管16(56)(参照图2或图16),此外,下水管240相当于雨水管18(82)(参照图2或图16)。 
根据下水道系统230,在下大雨时,由于第一流水分离装置231的下水的分离功能提高,因此通过下水管232被供给第一流水分离装置231的下水容易越过堰部24A~24C(62A~62C)(参照图1以及图15)。因此,从第一流水分离装置231被引导至第二流水分离装置233的下水的水量变少。另一方面,从第一流水分离装置231通过下水管234流入河川的下水的水量增加。 
从第一流水分离装置231流入第二流水分离装置233的下水在第二流水分离装置233的内部被进一步进行分离。由于第二流水分离装置233的分离功能提高,因此,被引导至第二流水分离装置233的内部的下水容易越过堰部24A~24C(62A~62C)(参照图1以及图15)。被引导至第二流水分离装置233的内部的下水中未越过堰部24A~24C(62A~62C)(参照图1以及图15)的下水,通过下水管238被引导至下水处理装置206。被引导至第二流水分离装置233的内部的下水中越过堰部24A~24C(62A~62C)(参照图1以及图15)的下水,通过下水管240被引导至积水装置212。 
在此,被引导至第二流水分离装置233的内部的下水容易越过堰部24A~24C(62A~62C)(参照图1以及图15),因此被引导至下水处理装置206的下水的水量变少,被引导至积水装置212的下水的水量相对变多。被引导至下水处理装置206的下水被净化后排出至河川。此外,被引导至积水装置212的下水临时积存在积水装置212中,并被定期地引导至下水处理装置206。 
如上所述,根据下水道系统230,第一流水分离装置231的下水的分离功能提高,因此大量下水越过堰都24A~24C(62A~62C)(参 照图1以及图15),通过下水管234流入河川。由此,从第一流水分离装置231被引导至第二流水分离装置233的下水的水量显著减少。此外,被引导至第二流水分离装置233的下水进一步被进行分离。由此,被引导至第二流水分离装置233的下水的大部分越过堰部24A~24C(62A~62C)(参照图1以及图15),被引导至积水装置212。此外,被引导至第二流水分离装置233的下水中未越过堰部24A~24C(62A~62C)(参照图1以及图15)的下水被引导至下水处理装置206。设置时间差,将被引导至积水装置212的下水引导至下水处理装置206。 
由此,首先,下水由第一流水分离装置231进行分离,由此,大量的下水越过堰部24A~24C(62A~62C)(参照图1以及图15)被引导至河川。此外,第一流水分离装置231中未越过堰部24A~24C(62A~62C)(参照图1以及图15)的少量下水被引导至第二流水分离装置233,因此,能够显著减少被引导至第二流水分离装置233的下水的水量。并且,被引导至第二流水分离装置233的下水进一步在第二流水分离装置233中被进行分离,由此,下水越过堰部24A~24C(62A~62C)(参照图1以及图15)而被引导至积水装置212。但是,被引导至积水装置212的下水是由第二流水分离装置233对由第一流水分离装置231分离后的下水进行进一步分离后的一部分,是少量的。此外,第二流水分离装置233中未越过堰部24A~24C(62A~62C)(参照图1以及图15)的少量下水被引导至下水处理装置206,因此能够显著减少被引导至下水处理装置206的下水水量。特别是,被引导至下水处理装置206的下水是由第二流水分离装置233对由第一流水分离装置231分离后的下水进一步进行分离后的下水中的少量,因此量极少。另一方面,虽然被引导至积水装置212的下水最终被引导至下水处理装置206,但考虑下水处理装置206的净化功能,进行时间调整(设置时间差),被输送至下水处理装置206。因此,不需要使下水处理装置206大型化,能够根据当前的净化功能对下水进行净化。 
综上所述,通过串联连接第一流水分离装置231和第二流水分离 装置233,能够大幅度地减少从第一流水分离装置231引导至第二流水分离装置233的下水的水量(第一下水量的减少效果)。此外,也能够大幅地减少从第二流水分离装置233被直接引导至下水处理装置206的下水的水量(第二下水量的减少效果)。 
除此之外,还存在从第二流水分离装置233经由积水装置212被间接地引导至下水处理装置206的下水,但是从积水装置212向下水处理装置206供给下水的过程考虑了下水处理装置206的净化功能。即,一边观察由下水处理装置206净化的下水的余量,一边设置时间差,从积水装置212向下水处理装置206输送下水(第三下水量的减少效果)。这样,能够同时实现第一下水量的减少效果、第二下水量的减少效果和第三下水量的减少效果,由此不需要使下水处理装置206大型化,也不需要提高净化功能。结果,能够大幅度地减少下水处理装置206的设备成本、维持成本以及运转成本。 
此外,由于能够减少被供给下水处理装置206的下水的水量,所以即使不提高下水的上述功能,也能够在下水处理装置206中将下水完全地净化。结果,完全净化后的下水被排出至河川,能够防止污染河川。 
这样,关于上述问题点1,由于能够大幅度地减少在下水处理装置206中流动的下水的水量,因此能够解决该问题点1。 
另一方面,研究了上述的问题点2,虽然在第二流水分离装置233的内部越过堰部24A~24C(62A~62C)(参照图1以及图15)的下水流入积水装置212,但是由于第一流水分离装置231的下水分离功能较高,因此从第一流水分离装置23被供给第二流水分离装置233的下水的水量显著减少(上述第一下水量的减少效果)。因此,在第二流水分离装置233的内部越过堰部24A~24C(62A~62C)(参照图1以及图15)而流入积水装置212的下水的水量是对分离后的下水进一 步进行分离后的量,因此大幅度地减少。结果,不需要使积水装置212大型化,能够减少设备成本。这样,能够解决问题点2。 

Claims (13)

1.一种流水分离装置,其对从集流管流入的流水进行分离并输送至污水管和雨水管,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流水路,其具备决定从所述集流管流入的流水的水量的堰,并将从所述集流管流入的流水引导至所述污水管;
第二流水路,其将从所述堰溢出的流水引导至所述雨水管;
隔壁部,其设置成截断在所述第一流水路中流动的流水,并在所述第一流水路中区划形成多个分水室;以及
流量节流部,其形成于所述隔壁部,并对从一个所述分水室流入其他的所述分水室的流水的流量进行节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壁部跨及在所述第一流水路中流动的流水的整个流下方向设置多个,
多个所述分水室沿着流水的流下方向连续形成。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流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量节流部为节流孔。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流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多个所述分水室中位于流下方向最上游侧的上游侧分水室中,设置用于除去从所述集流管流入的流水中包含的夹杂物的夹杂物除去装置,
通过所述夹杂物除去装置除去所述夹杂物之后的流水被引导至所述流量节流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流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上游侧分水室的与所述集流管相向的部位设置调整堰,该调整堰构成形成所述上游侧分水室的所述堰的一部分,
从所述调整堰溢出的流水被引导至所述第二流水路。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流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夹杂物除去装置由具有多个筛条的过滤筛网构成,该多个筛条相互隔开规定的间隔距离、且相对于从所述集流管流入的流水的流下方向倾斜地设置。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流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流水路中、且所述调整堰的下方的部位,设置用于回收所述夹杂物的夹杂物回收装置。
8.一种流水分离方法,其使用流水分离装置,
该流水分离装置包括:第一流水路,其具备决定从集流管流入的流水的水量的堰,并将从所述集流管流入的流水引导至污水管;第二流水路,其将从所述堰溢出的流水引导至雨水管;隔壁部,其设置成截断在所述第一流水路中流动的流水,并在所述第一流水路中区划形成多个分水室;以及流量节流部,其形成于所述隔壁部,并对从一个所述分水室流入其他所述分水室的流水的流量进行节流;并且,该流水分离装置对从所述集流管流入所述壳体的内部的流水进行分离并输送至所述污水管和所述雨水管,
该流水分离方法的特征在于,
在从所述集流管流入水量多于规定量的流水的情况下,
通过所述流量节流部对从所述集流管流入的流水的流量进行节流的同时,流水沿着所述第一流水路被引导至所述污水管,并且,
蓄积于多个所述分水室中并从所述堰溢出的流水沿着所述第二流水路被引导至所述雨水管。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流水分离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壁部跨及在所述第一流水路中流动的流水的整个流下方向设置多个,
多个所述分水室沿着流水的流下方向连续形成,
通过多个所述流量节流部对从所述集流管流入的流水的流量进行节流的同时,流水沿着所述第一流水路被引导至所述污水管,并且,
蓄积于多个所述分水室中并从所述堰溢出的流水沿着所述第二流水路被引导至所述雨水管。
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流水分离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量节流部为节流孔,
通过所述节流孔对从所述集流管流入的流水的流量进行节流的同时,被引导至所述污水管。
11.一种下水道系统,其具有:第一流水分离装置,其对从集流管流入的流水进行分离;第二流水分离装置,其经由第一管与所述第一流水分离装置连接,经由所述第一管引导通过所述第一流水分离装置分离后的流水的一部分,并对该一部分的流水进行分离;流水处理装置,其经由第二管与所述第二流水分离装置连接,经由所述第二管引导通过所述第二流水分离装置分离后的流水的一部分,并对该一部分的流水进行净化;以及积水装置,其经由第三管与所述第二流水分离装置连接,并且,经由第四管与所述流水处理装置连接,经由所述第三管引导通过所述第二流水分离装置分离后的流水的一部分,临时积存该一部分的流水并经由所述第四管将该一部分的流水输送至所述流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流水分离装置包括:
第一流水路,其具备决定从所述集流管流入的流水的水量的堰,并将从所述集流管流入的流水中未越过所述堰的流水引导至所述第一管;
第二流水路,其将从所述集流管流入的流水中从所述堰溢出的流水引导至公共水域;
隔壁部,其设置成截断在所述第一流水路中流动的流水,并在所述第一流水路中区划形成多个分水室;以及
流量节流部,其形成于所述隔壁部,并对从一个所述分水室流入其他所述分水室的流水的流量进行节流,
所述第二流水分离装置包括:
第一流水路,其具备决定从所述第一管流入的流水的水量的堰,并将从所述第一管流入的流水中未越过所述堰的流水引导至所述第二管;
第二流水路,其将从所述第一管流入的流水中从所述堰溢出的流水引导至所述第三管;
隔壁部,其设置成截断在所述第一流水路中流动的流水,并在所述第一流水路中区划形成多个分水室;以及
流量节流部,其形成于所述隔壁部,并对从一个所述分水室流入其他所述分水室的流水的流量进行节流。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下水道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流水分离装置的所述隔壁部跨及在所述第一流水路中流动的流水的整个流下方向设置多个,多个所述分水室沿着流水的流下方向连续形成,
所述第二流水分离装置的所述隔壁部跨及在所述第一流水路中流动的流水的整个流下方向设置多个,多个所述分水室沿着流水的流下方向连续形成。
13.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下水道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流水分离装置的所述流量节流部为节流孔,
所述第二流水分离装置的所述流量节流部为节流孔。
CN2008801008639A 2008-06-25 2008-12-25 流水分离装置、流水分离方法以及下水道系统 Active CN10176569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65371 2008-06-25
JP2008165371A JP4168087B1 (ja) 2008-06-25 2008-06-25 流水分派装置及び流水分派方法
PCT/JP2008/073611 WO2009157107A1 (ja) 2008-06-25 2008-12-25 流水分派装置、流水分派方法及び下水道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65691A CN101765691A (zh) 2010-06-30
CN101765691B true CN101765691B (zh) 2012-04-25

Family

ID=399858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1008639A Active CN101765691B (zh) 2008-06-25 2008-12-25 流水分离装置、流水分离方法以及下水道系统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2) US8343340B2 (zh)
EP (1) EP2196586B1 (zh)
JP (2) JP4168087B1 (zh)
CN (1) CN101765691B (zh)
BR (1) BRPI0822800B1 (zh)
RU (1) RU2464385C2 (zh)
WO (1) WO200915710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68087B1 (ja) * 2008-06-25 2008-10-22 收平 小田 流水分派装置及び流水分派方法
CN102745869B (zh) * 2012-07-24 2013-10-23 东南大学 一种用于污水处理与生态修复的复合人工湿地系统
CN104532940B (zh) * 2014-12-30 2016-04-27 沈晓铃 双层排水管渠
CN104746637B (zh) * 2015-04-02 2017-03-01 武汉圣禹排水系统有限公司 进水高度可调的浮箱式上游控制堰门
JP6394980B2 (ja) * 2015-04-21 2018-09-26 Jfe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担体投入型汚水処理装置
CN104975644B (zh) * 2015-06-30 2017-03-22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道路初期雨水专管储存系统
HUE044945T2 (hu) * 2016-10-13 2019-11-28 Amiblu Tech As Esõvíz-túlfolyótartály víz gyûjtésére és tárolására
CN106836441B (zh) * 2017-03-30 2018-08-24 同济大学 一种增设多孔透水隔离墙的截留式排水泵站截污优化系统
DE102018111300A1 (de) 2018-05-11 2019-11-14 ACO Severin Ahlmann GmbH & Co Kommanditgesellschaft Füllkörperrigoleneinheit, Füllkörperrigolensystem und Schachtelement
CN109024145B (zh) * 2018-07-11 2020-08-04 安徽省徽腾智能交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速公路排水装置
CN109942033A (zh) * 2018-12-31 2019-06-28 合肥高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钣金生产污水处理装置
KR102178098B1 (ko) * 2019-01-31 2020-11-12 최하정 수자원 활용 구조물
JP6672507B1 (ja) 2019-05-30 2020-03-25 收平 小田 下水道システム
CN110616794B (zh) * 2019-08-26 2021-02-26 亚来(上海)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基于中水再利用的循环水幕
CN112663732A (zh) * 2021-01-25 2021-04-16 冯加明 一种用于高层楼宇住宅的废水处理井
CN113216354A (zh) * 2021-05-18 2021-08-06 深圳市华胜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市政工程雨污分流系统
CN114775752B (zh) * 2022-03-10 2024-03-22 上海碧波水务设计研发中心 一种用于城市自流排水系统的初期雨水分流设备
CN116145786B (zh) * 2022-10-20 2023-12-19 江苏河马井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雨污分级处理的雨水收集系统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02322U (zh) * 1991-07-18 1992-04-22 张明宗 清污水分流自动切换装置
CN1399045A (zh) * 2002-08-08 2003-02-26 黄斌夫 河流净化系统及其河道水厂
WO2006013634A1 (ja) * 2004-08-02 2006-02-09 Tokyo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排水装置用渦流式水面制御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H613246A5 (zh) * 1975-02-13 1979-09-14 Wilhelm Ernst
JPH04168087A (ja) 1990-10-31 1992-06-16 Toppan Printing Co Ltd 装飾表示用パネルとその製造方法
US5770057A (en) * 1996-08-12 1998-06-23 John Meunier Inc. Overflow water screening apparatus
RU2137884C1 (ru) * 1999-02-25 1999-09-20 Научно-производственное объединение "ЭКОЛАНДШАФТ" Система отвода и очистки поверхностного стока
DE10221525A1 (de) * 2002-05-14 2003-11-27 Guethler Ingenieurteam Gmbh Verfahren zur Regenwasserbehandlung und Abflusssteuerung
JP3845042B2 (ja) 2002-06-27 2006-11-15 東京都 排水装置用水面制御装置
US20040222159A1 (en) * 2003-05-05 2004-11-11 John Peters System and process for removing contaminants from storm water
RU2255186C1 (ru) * 2003-12-23 2005-06-27 Кубански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аграрны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Блочно-модуль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очистки поверхностных вод, отводимых с сельскохозяйственных угодий
JP2007027701A (ja) 2005-06-13 2007-02-01 Ngk Spark Plug Co Ltd 配線基板
JP4168087B1 (ja) * 2008-06-25 2008-10-22 收平 小田 流水分派装置及び流水分派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02322U (zh) * 1991-07-18 1992-04-22 张明宗 清污水分流自动切换装置
CN1399045A (zh) * 2002-08-08 2003-02-26 黄斌夫 河流净化系统及其河道水厂
WO2006013634A1 (ja) * 2004-08-02 2006-02-09 Tokyo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排水装置用渦流式水面制御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65691A (zh) 2010-06-30
JP4592827B2 (ja) 2010-12-08
US8608958B2 (en) 2013-12-17
RU2464385C2 (ru) 2012-10-20
JP2010216070A (ja) 2010-09-30
EP2196586A1 (en) 2010-06-16
US20090320943A1 (en) 2009-12-31
RU2011101945A (ru) 2012-07-27
US8343340B2 (en) 2013-01-01
JP4168087B1 (ja) 2008-10-22
BRPI0822800B1 (pt) 2014-02-04
BRPI0822800A2 (pt) 2012-10-30
JPWO2009157107A1 (ja) 2011-12-01
EP2196586A4 (en) 2014-12-31
EP2196586B1 (en) 2017-11-29
WO2009157107A1 (ja) 2009-12-30
US20120325346A1 (en) 2012-12-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65691B (zh) 流水分离装置、流水分离方法以及下水道系统
AU2008288900B2 (en) Water treatment and bypass system
KR100800559B1 (ko) 카트리지 나선형 스크린을 포함하는 초기우수처리장치
RU2609237C1 (ru) Гаситель энергии потока для напорной канализационной сети
CN105544698A (zh) 一种基于分流制管网的区域分片雨水弃流处理系统
JP5419180B2 (ja) 路面排水処理装置
CN102102392A (zh) 一体化初期雨水弃流井及雨水弃流的方法
DE102012002518A1 (de) Behandlungsanlage für Regenwasser
EP2410095A2 (de) Behandlungsanlage für Regenwasser
CN104878825A (zh) 一种大容量蓄水管道雨水蓄排系统和蓄排方法
CN103334484A (zh) 一种分流制雨水排水系统末端雨水净化井
CN105113606A (zh) 一种市政雨水处理系统
CN205637032U (zh) 一种分片截流调蓄排放系统
CN107558599A (zh) 一种易维护雨水深度过滤装置
CN105239659B (zh) 一种市政排水系统
CN113906185B (zh) 下水道系统
CN110052063B (zh) 一种带半型隔渣器的斜浅层沉降浓密机均匀给料装置
CN201981631U (zh) 一种一体化初期雨水弃流井
CN206289716U (zh) 道路初期雨水截流系统
CN216640798U (zh) 一种复合型雨水沟和雨水综合利用系统
KR200367936Y1 (ko) 하수 및 오폐수 3차 처리 시스템의 반응조
CN206873605U (zh) 一种自动运行的初期雨水收集池
DE102021131255A1 (de) Dezentrale Oberflächenentwässerung mit Druckströmung und direkter Grundwasserauffüllung für urbane Ballungszentren
CN115467389A (zh) 初雨收集排放系统
DE102013015217B4 (de) Vorrichtung zum Behandeln von Regenwass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