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10358A - 基于蚁群算法的光学薄膜膜系优化设计 - Google Patents

基于蚁群算法的光学薄膜膜系优化设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10358A
CN101710358A CN200910216654A CN200910216654A CN101710358A CN 101710358 A CN101710358 A CN 101710358A CN 200910216654 A CN200910216654 A CN 200910216654A CN 200910216654 A CN200910216654 A CN 200910216654A CN 101710358 A CN101710358 A CN 10171035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heromones
ant
node
film
ant grou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2166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710358B (zh
Inventor
方曼
陈德军
刘永
张晓霞
刘永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Original Assignee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filed Critical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Priority to CN200910216654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710358B/zh
Publication of CN1017103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103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7103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1035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chanical Light Control Or Optical Switches (AREA)

Abstract

基于蚁群算法的光学薄膜膜系优化设计,涉及到数学优化和薄膜光学两大领域。该方法首先将膜系设计中的膜层厚度解空间转换成蚁群算法中蚂蚁的路径空间,即离散成一系列标量值。并在各个可能的路径上分布上信息素。每一只蚂蚁的行经路径对应着一个光学薄膜膜系的输出。并将该输出膜系的评价函数做为这条路径上的信息素更新的依据,它将决定下一蚁群蚂蚁的路径选择。在经过若干个蚁群工作之后,再根据其最优蚂蚁输出的膜系厚度,进一步地缩小解空间,直至达到设计要求为止。由于蚁群算法十分适用于离散的组合优化问题,该方法将光学薄膜膜系厚度离散化后,使得该方法膜系设计实现成为可能。该方法在参数设置合理的前提下,可以直接应用于各种光学薄膜膜系设计中,并且能在较短的时间里得到优化结果。

Description

基于蚁群算法的光学薄膜膜系优化设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智能计算和薄膜光学两大领域。主要涉及的是光学薄膜膜系的自动优化设计。
背景技术
薄膜光学是光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光学薄膜器件也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光学系统中。在很多时候,其设计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的性能。光学薄膜器件可以很出色地完成诸如增反、增透、滤光、分光以及起偏、消偏等光学处理,同时也可以为光学系统中的低色散以及低损耗做出贡献;
光学薄膜的设计一般分成规整与非规整两个方向。规整膜系一般有较为固定的折射率和光学厚度结构,故其设计简单,工艺实现也很简单,但是由于结构的相对固定,也造成了其光谱实现上的缺陷。它只能满足一些特定的光谱设计要求。非规整膜系的设计一般来说是部分固定或者完全不固定光学薄膜膜系结构,然后采取数学的方法对膜系得相关参数进行优化,并通过输出膜系的评价函数值判定收敛。现有的非规整膜系的设计方法有,遗传算法、退火算法以及针形等。
随着现代随机优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蚁群算法的这种高效的优化方法。它是根据蚂蚁搜索食物源的行为来求解最优化问题。将自然世界中的蚂蚁转化成人工蚂蚁,并将蚂蚁的释放信息素的生物行为与优化结果结合起来。蚁群算法具有正反馈性、并行性、强收敛性、以及鲁棒性等优点,已经成功地解决了诸如旅行商问题、二次分配问题等数学问题。该方法具有较强的全局搜索能力和寻优能力,同时也具有较好的收敛速度。因此,十分适合光学薄膜膜系设计的优化过程。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将蚁群算法运用到光学薄膜膜系的优化设计中,该方法的优点在于:
1、模型简单,易于编程;
2、可进行并行操作,提高优化效率;
3、有较快的收敛速度,对于膜层不多的膜系系统,相对其他的优化设计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收敛得到很好的结果;
运用蚁群算法实现光学薄膜膜系优化设计的具体步骤包括:
1)将各膜层厚度在其解空间Ωi内进行离散化,并将这一系列的离散值映射到基于蚁群算法实现光学薄膜膜系设计构造图中;每个离散的节点对应于膜层中一个光学厚度值。具体方式可以参照说明书附图1。图中坐标为(i,j)的节点表示,折射率为ni的第i层膜的光学厚度为nd(i,j)。nd(i,j)为待求光学薄膜膜系的第i层薄膜厚度解空间中的一个值。当前蚂蚁自第1层出发,通过一定几率选择第2层的某个节点,并以此类推,到达第N(待求膜系的层数设计值)层止。层数选择依顺序进行,并且每层只能选择一个节点;
2)设定基于蚁群算法实现光学薄膜膜系设计构造图中的每个节点的初始信息素矩阵P0和Pij。其中P0为起始层的信息素分布。设起始层的节点数为m1,则P0为一长度是m1的矩阵,其中每一个元素代表着到第一层中某个节点的路径上的信息素分配;Pij表示说明书附图1中,第i行第j列的信息信息素分配。如果第i+1行的节点数位mi+1,则Pij为一长度是mi+1的矩阵,其中每一个元素代表着到从该节点到下一层中某个节点的路径上的信息素分配。Pij中的每个元素值分别对应于选择在当前节点上选择下一层膜各个节点路径上的信息素。i的取值范围为[1,N-1],其中N为设定的膜层数;j的取值范围为[1,mi],mi为第i层的节点数。在该步骤中,对上述的信息素矩阵进行初值设定,这些值将在后面的优化过程中发生改变并作为蚁群中的蚂蚁前进的依据。同时该步骤还要完成关于蚁群的一些参数的初值设定,这其中包括:收敛评价函数方差σmin、收敛蚁群个数Gmax、最大循环数Gmax以及信息素蒸发系数α、信息素增量系数β、信息素增量衰减系数γ等;最后设置当前蚁群个数G=1以及循环次数Gn=1;
3)当前蚂蚁首先依据信息素矩阵P0,按一定几率到达第一层的节点(1,j1)确定第1层膜的厚度,即nd(1,j1);然后在于(1,j1)节点,依据信息素矩阵P1j1,按一定几率到达第2层的节点(2,j2),确定第二层膜的的厚度,即nd(2,j2),依次类推,直至到达第N层为止,结束该只蚂蚁的行程。其中N为设计膜系的层数;
第一层第j个节点的选择几率区间为[min1,j,max1,j)。它们分别为:
min 1 , j = 0 : j = 1 &Sigma; x 1 = 1 j - 1 P 0 ( x 1 ) &Sigma; x 2 = 1 m 11 P 0 ( x 2 ) : 1 < j &le; m 1
max 1 , j = &Sigma; x 1 = 1 j P 0 ( x 1 ) &Sigma; x 2 = 1 m 1 1 P 0 ( x 2 ) : 1 &le; j &le; m 1 &infin; : j = m 1
产生随机数rand1∈[0,1],如果该随机数同时也满足rand1∈[min1,j1,max1,j1),则第一行的j1节点被选择。同时输出该膜系第1行的光学厚度为nd(1,j1)。
则处于构造图中某个节点(i,ji)的蚂蚁到达下一层膜的第(i+1,j)节点的选择概率区间为[mini+1,j,maxi+1,j)。它们分别为:
min i + 1 , j = 0 : j = 1 &Sigma; x 1 = 1 j - 1 P ij i ( x 1 ) &Sigma; x 2 = 1 m 1 i + 1 P ij i ( x 2 ) : 1 < j &le; m i + 1
max i + 1 , j = &Sigma; x 1 = 1 j P ij i ( x 1 ) &Sigma; x 2 = 1 m 1 j + 1 P ij i ( x 2 ) : 1 &le; j < m i + 1 &infin; : j = m i + 1
其中Piji表示第i行,第ji列的节点信息素矩阵;产生随机数randi+1∈[0,1],如果该随机数同时也满足 rand 1 &Element; [ min i + 1 , j i + 1 , max i + 1 , j i + 1 ) , 则第i+1行的ji+1节点被选择。同时输出该膜系第i+1行的光学厚度为nd(i+1,j+1)。
当蚂蚁从第一层走道第N层后,该只蚂蚁的行动结束。该只输出路径为:[(1,j1),(2,j2),......,(i,ji),......(N,jN)],则其输出膜系为:[nd(1,j1),nd(2,j2),……,nd(N,jN)]。
4)计算当前蚁群中k只蚂蚁的评价函数,一直蚂蚁的输出膜系的光学厚度分布为[nd(1,j1),nd(2,j2),……,nd(N,jN)],其折射率分布为(n1,n2,……,nN),即可计算出在在波长λ处的膜系特征矩阵为:
M = &Pi; i = 1 N cos &delta; i j * sin &delta; i / &eta; i j * &eta; i * sin &delta; i &delta; i cos &delta; i 1 n g = B C
其中,j为虚数单位; &delta; j = 2 &pi; &lambda; nd i cos &theta; i , njdj为第j层膜系的光学厚度;ηj为该层的光学导纳;
由此可得在该波长处的膜系反射率为:
R ( &lambda; ) = ( Y - n 0 Y + n 0 ) ( Y - n 0 Y + n 0 ) *
其中n0为入射煤质折射率,膜系的组合导纳Y为:
Y = B C
已知目标曲线的反射率为R0t),λt为需要讨论的第t个波长,则该输出膜系的评价函数由下面的公式确定:
F k = { &Sigma; t &omega; t [ | R ( &lambda; t ) - R 0 ( &lambda; t ) | ] ] p } 1 p
其中ωt为该波段在评价函数中所占的权重;p为评价函数的模数,为一正整数。
则该只蚂蚁第i层信息素更新体现在信息素矩阵Pi,ji上,该信息素矩阵第j个元素的更新增量
Figure G2009102166547D00051
为:
&Delta; p k j = &alpha; &times; P i , j i ( j ) + &beta; &times; e &gamma; &times; | j - j i + 1 | &times; 1 F k
其中,α为蒸发系数,为负值;β为信息素增量系数,为正值,其大小由评价函数取值范围来进行调节;γ为远离选择节点的信息素增量衰减系数,为负值;式eγ×|j-j1|中j1为第i+1层的选择节点,再Pi,ji中信息素增量随着远离j1呈指数衰减。这是为了避免局部极值的过早出现而设。
Pi,ji最终更新结果为:
Pi,j1=Pi,j1+Δpk
上述讨论中,i为区间[1,N-1]中的整数;第一膜层的选择有信息素矩阵P0确定,其增量和更新公式如下:
&Delta; p 0 j = &alpha; &times; P 0 ( j ) + &beta; &times; e &gamma; &times; | j - j 1 | &times; A F k
P0=P0+Δp0
其中γ为信息素衰减系数,仍为负值;
5)如果当前蚁群输出最优膜系的评价函数min(Fk)≤Fmin,其中Fmin为设定的收敛评价函数,则到步骤7);否则,当前蚁群输出评价函数的方差σG≤σmin,其中σmin为设定的最小方差,或者当前计算的蚁群个数G>Gn时,其中Gn为设定的蚁群数,则进入步骤6),不然的话,令G=G+1,并回到步骤3);
其中,当前蚁群的评价函数方差由下面公式确定:
&sigma; G = &Sigma; k = 1 m ( F k - E ( F ) ) 2
其中E(F)为当前蚁群输出评价函数的平均值;
6)根据步骤5)输出的最优膜系光学厚度,对当前的厚度空间进行缩小处理,并重新设置步骤1)和步骤2)的参数,再进行步骤3)、4)、5)的操作。
对解空间厚度进行缩小处理,其实就是对输出结果的最优路径进行局部搜索。其方法是将搜索的厚度解空间围着最优膜系的光学厚度进行缩小。及进一步优化的厚度空间如下:
Ωi=[nd(i,j)×(1-ε),nd(i,j)×(1+ε)]
其中,Ωi为改变后的第i层膜的厚度解空间范围;nd(i,j)为最优膜系第i层的光学厚度值;ε为缩放系数,在区间内(0,1)进行取值。
令Gn=Gn+1;如果输出膜系的评价函数F≤Fmin或者Gn>Gn max,Gn max为最大循环数,则进入步骤7);否则,回到步骤6);如果输出膜系的评价函数F≤Fmin,则进入步骤7),否则,回到步骤6);
7)输出最优蚂蚁路径(最优膜系的光学厚度)。结束整个流程;
附图说明
图1为基于蚁群算法实现光学薄膜膜系设计构造图。
图2为基于蚁群算法实现光学薄膜膜系设计流程图。
图3为基于蚁群算法的可见光宽带增透膜系设计。其中第一幅图是设计的过程。图中“*”线表示蚁群中蚂蚁的平均评价函数随时间的变化;“-”线表示蚁群中最优蚂蚁的评价函数随时间的变化;第二幅图为设计结果。图中“*”为输出膜系在设计点上的剩余反射率;“-”为输出最优膜系的剩余反射率光谱曲线;“+”为设计点上的目标反射率;
具体实施方案
以下,结合发明内容,通过蚁群算法实现一个可见光波段的增透膜系,从而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a、建立目标曲线,设置如下:
1、设计点波长选取范围
λ=[400,420,440,460,480,500,520,540,560,580,600,620,640,660,680,700,720];
2、设计点波长所对应的剩余反射率和权重
R(λ)=[0,0,0,0,0,0,0,0,0,0,0,0,0,0,0,0,0];
ω(λ)=[1,1,1,1,1,1,1,1,1,1,1,1,1,1,1,1,1];
为了简化设计,设置各个波段的权重相同。
3、最小评价函数Fmin=0.01
b、相关蚁群参数的设置:σmin=0.001、Gmax=500、Gn max=10;
c、解空间的设置:
1、确定膜系基本结构n=[2.1,1.45,2.1,1.45,2.1,1.45],为高低折射率交替的六层膜;高折射率为2.1的氧化钛,低折射率为1.45的氧化硅;
2、初始解空间,nd=0~300nm,再根据基于蚁群算法实现光学薄膜膜系设计构造图所示进行解空间的离散化;
3、设置缩放系数ε=0.2,对进一步优化路径空间的范围提供依据。
d、有关信息素更新的参数设置如下:
初始信息素值200;蒸发系数α=-10;信息素增量系数β=100;信息素衰减系数γ=-1;
按照图2所示流程,对该可见光增透膜系进行自动优化设计,其结果如图3所示。
由图3可知,蚁群算法设计光学薄膜膜系的特点在于如下几点:
1、优化前期收敛速度快。由图3可知,在经过大概200秒(大概200个蚁群)蚁群的最优评价函数已经下降到趋于平坦。故蚁群算法设计光学薄膜膜系,在优化前期可以得到较为理想优化速度;
2、通过进一步优化后,即可得到较好膜系输出。由图3可知,经过两个循环即可达到优化目标;
3、蚁群算法得到的结果较之于常规膜系设计有更简单的结构,和更优的设计结果。常规优化设计实现宽带增透一般需要三种或者三种以上的材料来完成,基于蚁群算法的设计只需两种即可实现。并且得到的结果也较之于常规设计要好!
基于蚁群算法自动设计宽待光学增透膜系的结果如下:
输出膜系折射率:[1.38,2.35,1.38,2.35,1.38,2.35,1.38]
输出膜系光学厚度:[95.424,9.54,31.2,253.98,45.9,26.028,218.7]nm
膜系评价函数:F=0.0099
输出方差:2.3708x10-4

Claims (7)

1.一种基于蚁群算法的光学薄膜膜系优化设计方法,其基本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各膜层厚度在其解空间Ωi内进行离散化,并将这一系列的离散值映射到基于蚁群算法实现光学薄膜膜系设计构造图中;每个离散的节点对应于膜层中一个光学厚度值。
2)设定基于蚁群算法实现光学薄膜膜系设计构造图中的节点初始信息素矩阵P0和Pij。并同时进行相关优化初始参数的设定;最后设置当前蚁群个数G=1,循环次数Gn=1;
3)当前蚁群中的蚂蚁被按照一定的几率投放到起始层,并按照一定的几率向终止层进发。当前层到下一层的依据为当前节点上信息素矩阵P0和Pi,j中的元素值。信息素矩阵中每个元素对应于该点到下层膜节点路径的信息素值。如果信息素值大,则该路径被选择的几率也就越大;每只蚂蚁从起始层到终止层的路径输出,就是一个光学膜系的输出;
4)计算当前蚁群中k只蚂蚁的评价函数,并将评价函数转换成信息素的增量Δpk。如果评价函数越小,则Δpk越大。设定当前节点其余路径的信息素的增量以其距离该路径的几何距离大小呈指数衰减,并对这些路径进行信息素更新;然后令k=1~K,K为当前蚁群的蚂蚁个体个数。完成当前蚁群的信息素更新;
5)如果输出最优膜系的评价函数min(Fk)≤Fmin,其中Fmin为设定的收敛评价函数,则到步骤7);否则,当前蚁群输出评价函数的方差σG≤σmin,其中σmin为设定的最小方差,或者当前计算的蚁群个数G>Gmax时,Gmax为当前循环设定的最大蚁群数。则进入步骤6),不然的话,令G=G+1,并回到步骤3);
6)令G=1;根据步骤5)输出的最优膜系光学厚度,对当前的厚度空间进行缩小处理,并重新设置步骤1)和步骤2)的参数,再进行步骤3)、4)、5)的操作。令Gn=Gn+1;如果输出膜系的评价函数F≤Fmin或者Gn>Gn max,Gn max为最大循环数,则进入步骤7);否则,回到步骤6);
7)输出最优膜系厚度。结束整个流程。
2.基于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蚁群算法的光学薄膜膜系优化设计,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的构造图中,坐标为(i,j)的节点表示,折射率为ni的第i层膜的光学厚度为ndj。ndj为待求光学薄膜膜系的第i层薄膜厚度解空间中的一个值,在解空间Ωi中取值。
3.基于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蚁群算法的光学薄膜膜系优化设计,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信息素P0时起始层薄膜的信息素分布,它为一个1×m1的矩阵。其中m1为第一层的节点个数,其中每个元素值分别对应于选择第一层膜各个节点路径上的信息素值。信息素Pij表示的是处于第i行,第j列的节点上的信息素分布,它为一个1×mi+1的矩阵。其中mi+1为第i+1层的节点个数,其中每个元素值分别对应于选择在当前节点上选择下一层膜各个节点路径上的信息素。i的取值范围为[1,N-1],其中N为设定的膜层数;j的取值范围为[1,mi],mi为第i层的节点数。以上各个信息素矩阵,在设计之初,要对其赋上初值,并在设计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更新。
4.基于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蚁群算法的光学薄膜膜系优化设计,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当前蚂蚁首先依据信息素矩阵P0,按一定几率到达第一层的节点(1,j1)确定第1层膜的厚度,即nd(1,j1);然后再于(1,j1)节点,依据信息素矩阵P1j1,按一定几率到达第2层的节点(2,j2),确定第二层膜的的厚度,即nd(2,j2),依次类推,直至到达第N层为止,结束该只蚂蚁的行程。其中N为设计膜系的层数;
第一层第j个节点的选择几率区间为[min1,j,max1,j)。它们分别为:
Figure F2009102166547C00031
Figure F2009102166547C00032
产生随机数rand1∈[0,1],如果该随机数同时也满足rand1∈[min1,j1,max1,j1),则第一行的j1节点被选择。同时输出该膜系第1行的光学厚度为nd(1,j1)。
则处于构造图中某个节点(i,ji)的蚂蚁到达下一层膜的第(i+1,j)节点的选择概率区间为[mini+1,j,maxi+1,j)。它们分别为:
Figure F2009102166547C00033
Figure F2009102166547C00034
其中Piji表示第i行,第ji列的节点信息素矩阵;产生随机数randi+1∈[0,1],如果该随机数同时也满足则第i+1行的ji+1节点被选择。同时输出该膜系第i+1行的光学厚度为nd(i+1,j+1)。
当蚂蚁从第一层走道第N层后,该只蚂蚁的行动结束。该只输出路径为:[(1,j1),(2,j2),......,(i,ji),......(N,jN)],则其输出膜系为:[nd(1,j1),nd(2,j2),……,nd(N,jN)]。
5.基于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蚁群算法的光学薄膜膜系优化设计,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中,由权利要求4可知,蚁群中单只蚂蚁的行进路径,该路径的选择由信息素的分布而决定,同时该路径也将作为更新节点信息素的依据。当前蚁群的第k只蚂蚁,其行经路径为[(1,j1),(2,j2),......,(i,ji),......(N,jN)]。选择适当的评价函数结构并计算可得该只蚂蚁输出的膜系评价函数为Fk。则第i层信息素更新体现在信息素矩阵Pi,ji上,该信息素矩阵第j个元素的更新增量Δpkj为:
Figure F2009102166547C00041
其中,α为蒸发系数,为负值;β为信息素增量系数,为正值,其大小由评价函数取值范围来进行调节;γ为远离选择节点的信息素增量衰减系数,为负值;式eγ×|j-j1|中j(i+1)为第i+1层的选择节点,在Pi,ji中信息素增量随着远离j(i+1)呈指数衰减。这是为了避免局部极值的过早出现而设。
Pi,ji最终更新结果为:
Pi,ji=Pi,ji+Δpk
上述讨论中,i为区间[1,N-1]中的整数;第一膜层的选择由信息素矩阵P0确定,其增量和更新公式如下:
Figure F2009102166547C00042
P0=P0+Δp0
其中γ为信息素衰减系数,仍为负值。
6.基于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蚁群算法的光学薄膜膜系优化设计,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5)中,当前蚁群的评价函数方差由如下公式表示:
其中E(F)为当前蚁群输出评价函数的平均值。
7.基于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蚁群算法的光学薄膜膜系优化设计,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6)中,对输出结果的最优路径进行局部搜索。其方法是将搜索的厚度解空间依据最优膜系的光学厚度进行缩小。及进一步优化的厚度空间如下:
Ωi=[nd(i,j)×(1-ε),nd(i,j)×(1+ε)]
其中,Ωi为改变后的第i层膜的厚度解空间范围;nd(i,j)为最优膜系第i层的光学厚度值;ε为缩放系数,在区间内(0,1)进行取值。
CN2009102166547A 2009-12-09 2009-12-09 基于蚁群算法的光学薄膜膜系优化设计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1035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2166547A CN101710358B (zh) 2009-12-09 2009-12-09 基于蚁群算法的光学薄膜膜系优化设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2166547A CN101710358B (zh) 2009-12-09 2009-12-09 基于蚁群算法的光学薄膜膜系优化设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10358A true CN101710358A (zh) 2010-05-19
CN101710358B CN101710358B (zh) 2011-12-21

Family

ID=424031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216654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10358B (zh) 2009-12-09 2009-12-09 基于蚁群算法的光学薄膜膜系优化设计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710358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68067A (zh) * 2013-12-09 2014-03-26 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 大角度多波段红外高反射膜系的制备方法
CN107783285A (zh) * 2017-11-06 2018-03-09 山东理工大学 校正单个非球面透镜球差的蚁群优化方法
CN108460186A (zh) * 2018-02-05 2018-08-28 哈工大机器人(合肥)国际创新研究院 一种基于蚁群算法的摆线轮齿廓修形量优化方法
CN110687681A (zh) * 2019-09-10 2020-01-14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光学膜系优化设计方法及产品
CN111723528A (zh) * 2020-07-23 2020-09-29 长春理工大学 光学薄膜高维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法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68067A (zh) * 2013-12-09 2014-03-26 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 大角度多波段红外高反射膜系的制备方法
CN107783285A (zh) * 2017-11-06 2018-03-09 山东理工大学 校正单个非球面透镜球差的蚁群优化方法
CN108460186A (zh) * 2018-02-05 2018-08-28 哈工大机器人(合肥)国际创新研究院 一种基于蚁群算法的摆线轮齿廓修形量优化方法
CN110687681A (zh) * 2019-09-10 2020-01-14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光学膜系优化设计方法及产品
CN111723528A (zh) * 2020-07-23 2020-09-29 长春理工大学 光学薄膜高维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法
CN111723528B (zh) * 2020-07-23 2021-02-02 长春理工大学 光学薄膜高维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10358B (zh) 2011-1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Ghadimi et al. A new prediction model based on multi-block forecast engine in smart grid
CN101710358B (zh) 基于蚁群算法的光学薄膜膜系优化设计
CN103326353B (zh) 基于改进多目标粒子群算法的环境经济发电调度求解方法
Ogryczak Multiple criteria optimization and decisions under risk
CN105243458B (zh) 一种基于多目标混合蛙跳差分算法的水库调度方法
CN107769237B (zh) 基于电动汽车接入的多能源系统协同调度方法及装置
CN109670650A (zh) 基于多目标优化算法的梯级水库群调度模型的求解方法
KR20200081119A (ko) 다중 목적함수에 기반한 가상발전소 운영 시스템 및 그 운영 방법
CN101231720A (zh) 基于遗传算法的企业过程模型多目标参数优化方法
CN110895773A (zh) 一种基于广义需求侧资源的dbn电网负荷预测方法及装置
CN108039731A (zh) 一种基于解空间分析且含风电的多目标三阶段调度方法
CN109214565A (zh) 一种适用于大电网分区调度的子区域系统负荷预测方法
CN106096771A (zh) 支持向量机的参数选取方法和系统与负荷预测方法和系统
CN106779346A (zh) 一种月度用电量的预测方法
CN114971819A (zh) 基于多智能体强化学习算法在联邦学习下的用户竞价方法及装置
El Bourakadi et al. Multi-agent system based sequential energy management strategy for Micro-Grid using optimal weighted regularized extreme learning machine and decision tree
Goudarzi et al. A hybrid model for portfolio optimization based on stock clustering and different investment strategies
Pandey et al.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in hierarchical category structure with fuzzy boundaries
CN110598946A (zh) 一种基于非支配人工蜂群的防汛物资救援分配方法
Pokharel et al. Profit based unit commitment in competitive markets
Nootyaskool et al. Hidden Markov Models predict foreign exchange rate
CN112785022B (zh) 一种挖掘电能替代潜力的方法及系统
Gökgöz et al. Electricity load forecasting via ANN approach in Turkish electricity markets
CN113408886A (zh) 一种储能容量的配置方法及装置
CN116070714B (zh) 基于联邦学习和神经架构搜索的云边协同训练方法及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for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Chen Dejun

Inventor after: Fang Man

Inventor after: Liu Yong

Inventor after: Zhang Xiaoxia

Inventor after: Liu Yongzhi

Inventor before: Fang Man

Inventor before: Chen Dejun

Inventor before: Liu Yong

Inventor before: Zhang Xiaoxia

Inventor before: Liu Yongzhi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INVENTOR; FROM: FANG MAN CHEN DEJUN LIU YONG ZHANG XIAOXIA LIU YONGZHI TO: CHEN DEJUN FANGMAN LIU YONG ZHANG XIAOXIA LIU YONGZHI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1221

Termination date: 20141209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