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04179A - 一种壳体加工工艺 - Google Patents
一种壳体加工工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704179A CN101704179A CN200910219792A CN200910219792A CN101704179A CN 101704179 A CN101704179 A CN 101704179A CN 200910219792 A CN200910219792 A CN 200910219792A CN 200910219792 A CN200910219792 A CN 200910219792A CN 101704179 A CN101704179 A CN 10170417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oles
- processing
- machining
- deep
- dril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rilling And Boring (AREA)
Abstract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械加工工艺领域,特别涉及了一种壳体加工工艺。
背景技术
壳体的加工通常分为两个部分即:钎焊前的壳体加工及钎焊后的壳体加工。钎焊前的壳体毛料形式为模锻件,且结构复杂,毛坯表面不规则,在装夹、定位零件时困难,深孔钻孔时存在排屑困难、钻头极易折断及钻出的孔易发生偏移等问题。
焊接后的壳体是由壳体和衬套经过真空钎焊后组成,由零件的结构特点决定在头部内螺纹由于材料切削能差、螺纹直径小等特点,用普通方法加工材料切削能差公称直径小的内螺纹非常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制定合理的工艺路线及工艺方法并设计了一系列专用工装等使得加工出的零件符合设计图纸的全部要求,并满足壳体内部各零件的装配位置及在下一级组件的装配位置,最终达到组件特性要求。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壳体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壳体加工工艺路线如下:划线、加工两基准孔、加工头部、加工两深孔;
钎焊前壳体加工工艺分析:该零件的毛料形式为模锻件,且结构复杂,毛坯表面不规则,在装夹、定位零件时困难,导致零件各相互位置尺寸即两个大孔位置之间(公差为±0.1)与头部之间角向关系及两深孔壁厚尺寸1.2min不易保证。其次是零件的材料为GH708,两深孔长径比接近14,并且在两深孔之间还存在着两个直径分别为φ7.8、φ13.8的大孔,钻孔时存在排屑困难、钻头极易折断及钻出的孔易发生偏移等问题,见图1。
本着设计基准与工艺基准相重合的原则,首先应加工两基准孔(Φ7.8,Φ13.8)的两个端面,然后在两个端面上划线确定两个基准孔的位置并加工两基准孔(Φ7.8,Φ13.8),最后以两个端面及两个基准孔加工为基准加工头部、两个Φ3.5的深孔及其余各形面。
(1)、划线
划线的目的是确定两基准孔的位置,由于零件的毛坯形式为模锻件,用以做机加基准的表面精度较低,另外就是两基准孔的位置确定后就决定了整个零件的加工位置,所以划线工序非常重要同时也非常必要。见图2,在保证尺寸两处3.5min的基础上确定两基准孔的位置。
(2)、加工两基准孔
在该工序加工出的两孔,为以后各工序的基准孔,两孔之间不仅有位置要求,两孔与头部还应有角向之间的要求,因为在加工头部时以两孔为基准,若在本工序不以头部为角向,那么加工出的两孔与头部之间不发生对应的关系,则在加工头部时,可能会发生加工出的头部与毛坯偏移现象。
基准压紧所用设备:立式加工中心。见图3,加工顺序为钻扩镗孔,刃具材料为硬质合金。
(3)、加工头部
(4)、钻两深孔
基准角向夹紧顶紧支撑见图5。所用设备:立式加工中心。在加工过程中主要问题是当钻至深孔底部时钻头极易折断、钻出的孔发生偏移及排屑困难等。首先是钻头材料选择问题,由于零件的切削性能原因普通材料的钻头根本不能满足加工要求,经过多次切削试验,最终选择硬质合金钻头效果比较理想,其次是在钻每个深孔时分别用两把钻头,两把钻头的长度比为第一把钻头的长度是第二把钻头的长度1/2左右,其目的是利用短钻头强度大的特点先钻出一定长度的深孔,然后再用长钻头钻出全部深孔,这样就较好的解决了钻头极易折断、钻深孔发生偏移及排屑困难等问题。
钎焊后的壳体加工工艺分析:
焊接后的壳体是由壳体和衬套经过真空钎焊后组成,由零件的结构特点决定在真空钎焊后焊料在焊接处不易产生毛细管作用并且导致主副油路串油密封不合格。头部内螺纹(M6×0.75-5H6H)由于材料(GH708)切削能差、螺纹直径小等特点,使得用普通方法加工材料切削能差公称直径小的内螺纹非常困难。
(1)真空钎焊
使用设备:储能点焊机、真空钎焊炉。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易出现以下几种问题即在端面上的焊料没有完全溶化,外表很不美观且有部分零件密封效果很不好等问题。
分析其原因有3个方面:
1)在进行焊接时钎焊炉真空度不好,炉内的部分氧分子在焊料的表面上产生一层致密的氧化膜防碍了钎焊料的流动;2)衬套和壳体内、外直径在装配时配合不好,可能单面间隙过大,破坏了钎焊料的毛细管作用,以至于焊料不能很好的填充两零件之间的配合间隙;3)在端面上放3~5片圆环钎料过多,焊接后由于焊料溶化面积过大,外表很不美观。
解决措施:在端面上点焊了一片圆环焊料,另外特别注重两零部件在装配时单面的间隙,要选配合适的零件以至于把配合间隙(单面间隙)控制在0.03~0.10mm范围内,这样装配效果是最佳的。另外对于密封性不好需要补焊的零件,在未焊上区域要重新放置钎料(剪成条状),重新进炉内进行焊接。通过反复几次试验,结果显示效果非常理想。
(2)振动攻丝
如图6所示,头部内螺纹(M6×0.75)经过普通攻丝及车削等加工试验,结果表明均不能实现上述材料内螺纹的加工.为此真对该技术问题进行了大量试验,并在振动钻孔原理的启发下,研制了专用振动攻丝机,其原理是在切削过程中进刀与退刀始终是依次进行,其目的是获得足够的切削力.结果显示应用专用振动攻丝机加工上述内螺纹,不仅加工质量好而且加工效率高.
本发明的优点:
该工艺加工技术解决了高硬度复杂锻件进行多角度加工、深孔加工的难题、真空钎焊后两油路串油即密封不好及高硬度材料、小直径螺纹加工等难题,可以推广应用到航空航天、汽车等行业壳体的技术领域,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钎焊前的壳体示意图;
图2为划线示意图;
图3为加工两基准孔示意图;
图4为加工头部示意图;
图5为钻两深孔示意图;
图6为钎焊后的壳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壳体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壳体加工工艺路线如下:划线、加工两基准孔、加工头部、加工两深孔;钎焊前壳体加工工艺分析:该零件的毛料形式为模锻件,且结构复杂,毛坯表面不规则,在装夹、定位零件时困难,导致零件各相互位置尺寸即两个大孔位置之间(公差为±0.1)与头部之间角向关系及两深孔壁厚尺寸1.2min不易保证。其次是零件的材料为GH708,两深孔长径比接近14,并且在两深孔之间还存在着两个直径分别为φ7.8、φ13.8的大孔,钻孔时存在排屑困难、钻头极易折断及钻出的孔易发生偏移等问题,见图1。
本着设计基准与工艺基准相重合的原则,首先应加工两基准孔(Φ7.8,Φ13.8)的两个端面,然后在两个端面上划线确定两个基准孔的位置并加工两基准孔(Φ7.8,Φ13.8),最后以两个端面及两个基准孔加工为基准加工头部、两个Φ3.5的深孔及其余各形面。
(1)、划线
划线的目的是确定两基准孔的位置,由于零件的毛坯形式为模锻件,用以做机加基准的表面精度较低,另外就是两基准孔的位置确定后就决定了整个零件的加工位置,所以划线工序非常重要同时也非常必要。见图2,在保证尺寸两处3.5min的基础上确定两基准孔的位置。
(2)、加工两基准孔
在该工序加工出的两孔,为以后各工序的基准孔,两孔之间不仅有位置要求,两孔与头部还应有角向之间的要求,因为在加工头时以两孔为基准,若在本工序不以头部为角向,那么加工出的两孔与头部之间不发生对应的关系,则在加工头部时,可能会发生加工出的头部与毛坯偏移现象.
(3)、加工头部
(4)、钻两深孔
基准角向夹紧顶紧支撑见图5。所用设备:立式加工中心。在加工过程中主要问题是当钻至深孔底部时钻头极易折断、钻出的孔发生偏移及排屑困难等。首先是钻头材料选择问题,由于零件的切削性能原因普通材料的钻头根本不能满足加工要求,经过多次切削试验,最终选择硬质合金钻头效果比较理想,其次是在钻每个深孔时分别用两把钻头,两把钻头的长度比为第一把钻头的长度是第二把钻头的长度1/2左右,其目的是利用短钻头强度大的特点先钻出一定长度的深孔,然后再用长钻头钻出全部深孔,这样就较好的解决了钻头极易折断、钻深孔发生偏移及排屑困难等问题。
钎焊后的壳体加工工艺分析:
焊接后的壳体是由壳体和衬套经过真空钎焊后组成,由零件的结构特点决定在真空钎焊后焊料在焊接处不易产生毛细管作用并且导致主副油路串油密封不合格。头部内螺纹(M6×0.75-5H6H)由于材料(GH708)切削能差、螺纹直径小等特点,使得用普通方法加工材料切削能差公称直径小的内螺纹非常困难。
(1)真空钎焊
使用设备:储能点焊机、真空钎焊炉。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易出现以下几种问题即在端面上的焊料没有完全溶化,外表很不美观且有部分零件密封效果很不好等问题。
分析其原因有3个方面:
1)在进行焊接时钎焊炉真空度不好,炉内的部分氧分子在焊料的表面上产生一层致密的氧化膜防碍了钎焊料的流动;2)衬套和壳体内、外直径在装配时配合不好,可能单面间隙过大,破坏了钎焊料的毛细管作用,以至于焊料不能很好的填充两零件之间的配合间隙;3)在端面上放3~5片圆环钎料过多,焊接后由于焊料溶化面积过大,外表很不美观。
解决措施:在端面上点焊了一片圆环焊料,另外特别注重两零部件在装配时单面的间隙,要选配合适的零件以至于把配合间隙(单面间隙)控制在0.03~0.10mm范围内,这样装配效果是最佳的。另外对于密封性不好需要补焊的零件,在未焊上区域要重新放置钎料(剪成条状),重新进炉内进行焊接。通过反复几次试验,结果显示效果非常理想。
(3)振动攻丝
如图6所示,头部内螺纹(M6×0.75)经过普通攻丝及车削等加工试验,结果表明均不能实现上述材料内螺纹的加工.为此真对该技术问题进行了大量试验,并在振动钻孔原理的启发下,研制了专用振动攻丝机,其原理是在切削过程中进刀与退刀始终是依次进行,其目的是获得足够的切削力.结果显示应用专用振动攻丝机加工上述内螺纹,不仅加工质量好而且加工效率高.
Claims (1)
1.一种壳体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壳体加工工艺路线如下:划线、加工两基准孔、加工头部、加工两深孔;
(1)、划线确定壳体上两基准孔的位置;
(2)、加工两基准孔
所用设备:立式加工中心,加工顺序为钻扩镗孔,刃具材料为硬质合金;
(3)、加工头部
(4)、钻两深孔
所用设备:立式加工中心,选择硬质合金钻头,其次是在钻每个深孔时分别用两把钻头,两把钻头的长度比为第一把钻头的长度是第二把钻头的长度1/2,利用短钻头强度大的特点先钻出一定长度的深孔,然后再用长钻头钻出全部深孔。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910219792A CN101704179A (zh) | 2009-11-11 | 2009-11-11 | 一种壳体加工工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910219792A CN101704179A (zh) | 2009-11-11 | 2009-11-11 | 一种壳体加工工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704179A true CN101704179A (zh) | 2010-05-12 |
Family
ID=423744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10219792A Pending CN101704179A (zh) | 2009-11-11 | 2009-11-11 | 一种壳体加工工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1704179A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729000A (zh) * | 2011-04-15 | 2012-10-17 | 苏州世鼎电子有限公司 | 具穿孔与挤压程序的壳体制造工艺 |
CN104985403A (zh) * | 2015-07-28 | 2015-10-21 | 贵州凯星液力传动机械有限公司 | 一种含有多个非加工面零件的加工方法 |
CN107186448A (zh) * | 2017-07-25 | 2017-09-22 | 湖北君庭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c3960414系列飞轮壳总成的加工方法 |
CN108723715A (zh) * | 2018-05-30 | 2018-11-02 | 中国航发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用棒料加工喷嘴壳体的方法 |
CN111715918A (zh) * | 2020-06-11 | 2020-09-29 | 江苏迈信林航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航空壳体小直径深孔的加工方法 |
-
2009
- 2009-11-11 CN CN200910219792A patent/CN101704179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729000A (zh) * | 2011-04-15 | 2012-10-17 | 苏州世鼎电子有限公司 | 具穿孔与挤压程序的壳体制造工艺 |
CN104985403A (zh) * | 2015-07-28 | 2015-10-21 | 贵州凯星液力传动机械有限公司 | 一种含有多个非加工面零件的加工方法 |
CN104985403B (zh) * | 2015-07-28 | 2017-05-03 | 贵州凯星液力传动机械有限公司 | 一种含有多个非加工面零件的加工方法 |
CN107186448A (zh) * | 2017-07-25 | 2017-09-22 | 湖北君庭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c3960414系列飞轮壳总成的加工方法 |
CN108723715A (zh) * | 2018-05-30 | 2018-11-02 | 中国航发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用棒料加工喷嘴壳体的方法 |
CN108723715B (zh) * | 2018-05-30 | 2020-05-19 | 中国航发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用棒料加工喷嘴壳体的方法 |
CN111715918A (zh) * | 2020-06-11 | 2020-09-29 | 江苏迈信林航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航空壳体小直径深孔的加工方法 |
CN111715918B (zh) * | 2020-06-11 | 2021-11-09 | 江苏迈信林航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航空壳体小直径深孔的加工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171158B (zh) | 一种涡轮导向叶片锥形气膜孔加工工艺 | |
CN101704179A (zh) | 一种壳体加工工艺 | |
TW200836859A (en) | Method for forming through-hole | |
CN107999802A (zh) | 一种台阶深孔加工的定位导向装置及加工方法 | |
CN205111323U (zh) | 一种用于涡轮导向叶片锥形气膜孔加工的夹具 | |
CN206316404U (zh) | 一种超深盲孔加工工装 | |
CN2928367Y (zh) | 扩孔器支架的侧孔钻夹具 | |
CN104070383A (zh) | 一种用于加工齿轮斜油孔的夹具及其使用方法 | |
CN104646726A (zh) | 曲轴斜油孔的钻孔方法 | |
CN104338961A (zh) | 基于产品斜孔衬套的制孔装配焊接装置 | |
CN209850435U (zh) | 一种多角度钻孔夹具 | |
CN201389778Y (zh) | 一种双刀库双主轴曲轴两端孔加工机床 | |
CN206779926U (zh) | 一种渐开线花键轴钻孔自定位装置 | |
CN207656309U (zh) | 一种车门限位臂的钻削加工夹具 | |
CN212350463U (zh) | 一种摇臂轴钻孔设备 | |
CN214867458U (zh) | 一种快速钻柴油机齿轮内孔斜油孔的定位工装 | |
CN207656308U (zh) | 一种车门限位臂的加工夹具 | |
CN207735943U (zh) | 一种车门限位臂的装夹工具 | |
CN214920780U (zh) | 一种断头螺栓取出复合刀具 | |
CN217775661U (zh) | 一种零件加工套钻夹具 | |
CN217121810U (zh) | 一种短应力轧机用壳体镗孔工装 | |
CN221620918U (zh) | 一种铸造阀体钻模装置 | |
RU2397047C1 (ru) | Способ обработки детали с параллельными глубокими отверстиями | |
CN220825508U (zh) | 超微小孔钻 | |
CN114770043B (zh) | 一种电路骨架插针同轴小孔加工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2 |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005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