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71705A - 位置伺服系统与方法 - Google Patents

位置伺服系统与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71705A
CN101571705A CNA2008101054215A CN200810105421A CN101571705A CN 101571705 A CN101571705 A CN 101571705A CN A2008101054215 A CNA2008101054215 A CN A2008101054215A CN 200810105421 A CN200810105421 A CN 200810105421A CN 101571705 A CN101571705 A CN 10157170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utput
omega
speed
multiplier
target servo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10542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71705B (zh
Inventor
扈宏杰
赵博
李德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ha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Beiha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ha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Beiha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0810105421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571705B/zh
Publication of CN1015717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717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717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7170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eedback Control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是为了提高伺服系统的控制精度提出一种应用于伺服系统的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方法,实现了对伺服系统的非线性补偿和干扰抑制,提高了伺服系统的跟踪精度。本发明主要包括参考模型,自适应控制器和神经网络控制器三个部分。另外,在速度环精确参考模型的基础上,位置环控制器的设计也变得非常简单,使整个系统的设计工作变得相当方便,易于在工程中实施。

Description

位置伺服系统与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应用于伺服系统的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方法,用于伺服系统的高精度控制。
技术背景
伺服系统是复杂的机电控制系统,其本质可以视为一个由电动机拖动的的位置闭环控制系统,其在国民生产和国防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其在各领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对其性能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尤其在国防军事和航空航天等尖端领域。从当前国内外伺服系统总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高频响、超低速、高精度”是其主要发展方向。其中,“高频响”是反映伺服系统跟踪高频信号的能力,即在位置指令信号不断变化时系统的跟踪能力。“超低速”,是反映系统的低速平稳性,影响低速特性的主要因素是机械摩擦,必须采用一定的控制方法对摩擦进行补偿。“高精度”是指系统跟踪指令信号的准确程度。
存在于伺服系统中的机械摩擦、电路参数的飘移、轴系间的力矩耦合、环境干扰、以及轴系间的不垂直度或不交度而引起的系统负载力矩的不平衡、机械装置刚度不足而引起的机械变形、负载的波动以及电机本身的齿槽效应等许多非线性的、不确定性等因素,给伺服系统的控制造成了很多困难,对系统的精度影响很大。因此,消除这些干扰源引起的扰动并克服各种非线性因素对系统带来的影响是实现伺服系统高精度控制的关键。
经典的伺服系统设计一般采用传统的“三环”结构的PID控制方法(参见图3),由内到外是电流环、速度环和位置环。电流环和速度环的作用是提高系统的刚度来抑制系统的非线性及外部扰动,控制系统的精度由位置环来保证。但这种传统控制方法的适应性差,在系统受扰的情况下控制精度低,不适合高精度控制的场合。而本发明能够很好的抑制系统的参数摄动、摩擦干扰和负载变化带来的扰动;在对象的非线性和不确定性较强的情况下也可以正常运行,极大的提高了伺服系统的控制精度。
发明内容
为了提高伺服系统的控制精度,特别是提高伺服系统在存在非线性和不确定性以及系统的参数摄动、摩擦干扰和负载变化等干扰情况下的控制精度,提出一种应用于伺服系统的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方法。本发明实现了对伺服系统的非线性补偿和干扰抑制,提高了伺服系统的跟踪精度。本发明是在传统的控制方法的基础上加入了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的方法,极大的提高了系统的鲁棒性,使系统对各种干扰都能够进行快速有效的抑制,达到极高的控制精度。并且基于Lyapunov稳定性理论的自适应控制算法确保了该方法的稳定性。另外,在速度环精确参考模型的基础上,位置环控制器的设计也变得非常的简单,使整个系统的设计工作变得相当方便,易于在工程实际中实施。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位置伺服系统,包括:一个位置环控制器,用于接收一个位置误差,并产生一个速度指令;一个自适应控制器,用于接收所述速度指令、一个模型误差和一个伺服对象速度信号,并产生一个自适应控制器输出;一个神经网络控制器,用于接收所述伺服对象速度信号、一个控制信号和所述模型误差,并输出一个神经网络控制器输出;一个参考模型,用于接收所述速度指令并产生一个参考模型输出;一个第一加法器,用于把所述自适应控制器输出和所述神经网络控制器的输出相加,从而产生所述控制信号;一个伺服执行装置,用于在所述控制信号的控制下,进行伺服操作;一个速度检测装置,用于测量所述位置伺服系统的伺服对象的速度,从而生成所述伺服对象速度信号;一个位置测量装置,用于测量所述位置伺服系统的伺服对象的位置,并生成一个控制对象位置输出;一个第二加法器,用于把所述所述伺服对象速度与所述参考模型输出相减,从而生成所述模型误差;一个第三加法器,用于把所述控制对象位置输出和所述位置伺服系统所接收到的一个位置指令相减,从而生成所述位置误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进一步的方面,上述自适应控制器进一步包括:一个第一乘法器,用于接收所述速度指令和所述模型误差信号,并将二者相乘;一个第一积分-放大装置,用于把第一乘法器的输出积分并乘以一个第一学习速率的负值,从而生成一个第一自适应参数;一个第三乘法器,用于把所述第一自适应参数与所述速度指令相乘;一个第二乘法器,用于接收所述伺服对象速度和所述模型误差信号,并将二者相乘;一个第二积分-放大器,用于把第二乘法器的输出积分并乘以一个第二学习速率,从而生成一个第二自适应参数;一个第四乘法器,用于把所述的第二自适应参数与所述伺服对象速度相乘;一个加法器,用于接收所述的第三和第四乘法器的输出,并把两者相减,作为所述自适应控制器输出。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进一步的方面,上述神经网络控制器进一步包括:归一化部分,用于对所述控制信号和所述伺服对象速度的当前采样时刻的值和前一采样时刻的值进行归一化,得到相应的归一化结果;加权求和部分,用于将各所述归一化结果乘以对应的权值并求和,从而得到加权求和结果;输出部分,用于将所述求和结果通过输出函数进行处理,而获得并输出所述神经网络控制器输出,其中,所述权值的更新算法为 w · i = γ 2 e x i , 其中xi为该权值的对应输入,γ2为一个预设的神经网络学习速率。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用于一种位置伺服系统的一种自适应控制器,所述位置伺服系统包括:一个位置环控制器,用于接收一个位置误差,并产生一个速度指令;所述自适应控制器,用于接收所述速度指令、一个模型误差和一个伺服对象速度信号,并产生一个自适应控制器输出;一个神经网络控制器,用于接收所述伺服对象速度信号、一个控制信号和所述模型误差,并输出一个神经网络控制器输出;一个参考模型,用于接收所述速度指令并产生一个参考模型输出;一个第一加法器,用于把所述自适应控制器输出和所述神经网络控制器的输出相加,从而产生所述控制信号;一个伺服执行装置,用于在所述控制信号的控制下,进行伺服操作;一个速度检测装置,用于测量所述位置伺服系统的伺服对象的速度,从而生成所述伺服对象速度信号;一个位置测量装置,用于测量所述位置伺服系统的伺服对象的位置,并生成一个控制对象位置输出;一个第二加法器,用于把所述所述伺服对象速度与所述参考模型输出相减,从而生成所述模型误差;一个第三加法器,用于把所述控制对象位置输出和所述位置伺服系统所接收到的一个位置指令相减,从而生成所述位置误差,其特征在于所述自适应控制器进一步包括:一个第一乘法器,用于接收所述速度指令和所述模型误差信号,并将二者相乘;一个第一积分-放大装置,用于把第一乘法器的输出积分并乘以一个第一学习速率的负值,从而生成一个第一自适应参数;一个第三乘法器,用于把所述第一自适应参数与所述速度指令相乘;一个第二乘法器,用于接收所述伺服对象速度和所述模型误差信号,并将二者相乘;一个第二积分-放大器,用于把第二乘法器的输出积分并乘以一个第二学习速率,从而生成一个第二自适应参数;一个第四乘法器,用于把所述的第二自适应参数与所述伺服对象速度相乘;一个加法器,用于接收所述的第三和第四乘法器的输出,并把两者相减,作为所述自适应控制器输出。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位置伺服方法,包括:用一个位置环控制器接收一个位置误差并产生一个速度指令;用一个自适应控制器接收所述速度指令、一个模型误差和一个伺服对象速度信号,并产生一个自适应控制器输出;用一个神经网络控制器,用于接收所述伺服对象速度信号、一个控制信号和所述模型误差,并输出一个神经网络控制器输出;用一个参考模型接收所述速度指令并产生一个参考模型输出;用一个第一加法器,把所述自适应控制器输出和所述神经网络控制器的输出相加,从而产生所述控制信号;借助一个伺服执行装置,在所述控制信号的控制下,进行伺服操作;借助一个速度检测装置,测量所述位置伺服系统的伺服对象的速度,从而生成所述伺服对象速度信号;借助一个位置测量装置,测量所述位置伺服系统的伺服对象的位置,并生成一个控制对象位置输出;在一个第二加法器,把所述所述伺服对象速度与所述参考模型输出相减,从而生成所述模型误差;在一个第三加法器,把所述控制对象位置输出和所述位置伺服系统所接收到的一个位置指令相减,从而生成所述位置误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进一步的方面,上述用所述自适应控制器产生一个自适应控制器输出的所述步骤进一步包括:在一个第一乘法器,把所述速度指令和所述模型误差信号相乘;在一个第一积分-放大装置,把第一乘法器的输出积分并乘以一个第一学习速率的负值,从而生成一个第一自适应参数;在一个第三乘法器,把所述第一自适应参数与所述速度指令相乘;在一个第二乘法器,把所述伺服对象速度和所述模型误差信号相乘;在一个第二积分-放大器,把第二乘法器的输出积分并乘以一个第二学习速率,从而生成一个第二自适应参数;在一个第四乘法器,把所述的第二自适应参数与所述伺服对象速度相乘;在一个加法器,把所述的第三和第四乘法器的输出相减,并将相减的结果作为所述自适应控制器输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自适应控制器的详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位置伺服系统的示意图;
图3是传统的“三环”结构的经典伺服系统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位置伺服系统的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的实施例的系统框图;
图6用于说明图2、4、5中的神经网络控制器的内部结构;
图7和8用于比较本发明和现有技术的应用实例的效果对比。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伺服系统控制器的理论结构如图4所示。系统由位置闭环和位置闭环内部的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结构组成,图5是系统框图。图4、图5中编号部分是对应的。现分别介绍组成系统的几个模块:
1)位置环控制器
图4、图5中编号1的模块为位置环控制器。位置环控制器的输入为位置指令和位置输出的差值,其输出为速度环指令。多种类型的控制器可以作为位置环控制器在此处使用,例如PID控制器(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器)和P控制器(比例控制器),但不仅限于这两种控制器。在本方案中推荐选用简单的P控制器,其输入输出关系可以写为r=Kpd-θ),Kp为人为选定的常数。该控制器可以由计算机软件实现,也可以用硬件电路实现。
2)被控对象模块
图4、图5中编号为2的模块为系统的被控对象,即整个控制系统的控制对象。伺服系统的被控对象通常为电机,以及用于驱动电机的功率放大器装置,同时还可以包含有通过某种形式构成的电流环。图4中所示为该模块的一种可能的结构,但不仅限于这种结构。该模块输入为控制器输出u,输出为电机转速ω。其输入输出关系可由下列微分方程描述:
J dω dt + Bω + T d = Ki a Kω + R a i a + L a di a dt = u a u a = K m u
其中J、B表示电机的转动惯量和粘性摩擦系数。Td表示等效干扰转矩,例如摩擦力矩、由于机械形变在而传动轴上产生的弹性力矩等。ia,ua,La分别表示电枢电流,电枢电压和电枢电感。K表示力矩系数。Km为功率放大装置的放大系数。
3)输出模块
图4、图5中编号为3的模块为系统的输出模块,这是一个机械传动机构。其作用为将电机的旋转运动转化为其他种类的运动形式,实现伺服运动。通常情况下,这个模块的输入为被控对象模块的输出,输出为伺服运动的线位移或角位移。
4)参考模型模块
图4、图5中编号为4的部分是系统的参考模型模块,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实现,也可以利用硬件电路实现。该模块的输入为位置环控制器的输出,其输出为参考模型输出。这个模块的输入输出关系为 dω m dt + a m ω m = b m r , 这个关系是按照理想的直流电机模型拟定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个参考的对象给控制器,自适应控制器和神经网络控制器将以此为标准,有目的的调整系统,使速度输出信号与参考模型输出一致。式中ωm是参考模型的输出。am和bm是模型参数,可以利用常用的系统辨识的方法测得。本发明的特点在于不需要被控对象的精确模型,常用的简单的辨识方法测得的对象模型就可以在系统中使用,这是本方法与其他模型参考方法的重要区别。
5)神经网络控制器模块
图4、图5中编号为5的部分是神经网络控制器模块,其具体结构参见图6,在系统中用计算机软件实现,也可以用硬件电路实现。该模块的输入为控制信号u,速度输出ω和模型误差eω,输出为神经网络控制器输出un
如图6所示,在本发明的神经网络控制器中,首先对u,ω的当前采样时刻的值(uk,ωk)和前一采样时刻的值(uk-1,ωk-1)进行归一化,得到
Figure A20081010542100152
归一化方法可以使用常用的各种归一化方法,这里推荐使用的归一化方法是用某输入的当前值除以该输入历史峰值的绝对值。例如, u ^ k = u k u max , 其中
umax=max{u1,u2,…,uk}。然后将归一化后的各输入乘以对应的权值并求和,为 S = u ^ k · w 1 + u ^ k - 1 · w 2 + ω ^ k · w 3 + ω ^ k - 1 · w 4 . 得到
Figure A20081010542100162
后再通过输出函数输出,这里推荐的输出函数为 f ( S ) = e S + e - S e S - e - S , 其他类型的输出函数也是可以使用。f(S)是该模块的最终输出值。其中,神经网络权值w1,w2,w3,w4的更新算法为
w · 1 = γ 2 e u ^ k w · 2 = γ 2 e u ^ k - 1 w · 3 = γ 2 e ω ^ k w · 4 = γ 2 e ω ^ k - 1
其中γ2为神经网络学习速率,这个数值可以根据系统的不同做人为的调整。
以上描述的只是多种适合于本发明的几种神经网络结构中的一种,常用的小脑模型人工神经网络,径向基函数人工神经网络等几种网络也可以用做本发明中的神经网络。
6)自适应控制器模块
图4、图5中编号为6的部分为自适应控制器模块,可以由计算机软件实现也可用硬件实现。该模块的输入为速度指令r,速度输出ω和模型误差eω,输出为自适应控制器输出u1。为了保证系统稳定,根据理论推导(详见下文),本模块的输入输出之间有如下关系: u 1 = γ 11 [ ∫ 0 t e ω ( τ ) r ( τ ) dτ ] r ( t ) + γ 12 [ ∫ 0 t e ω ( τ ) ω ( τ ) dτ ] ω ( t ) . 其中,γ11和γ12为人为选取的神经网络学习速率。
图2显示了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与图4和5所示的实施方式相比,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没有闭合的电流环(即没有“电流反馈”部分),而且图2中显示了速度检测装置208和位置检测装置209。图2与图4中相对应的部分均相同,因而不再对它们做重复说明。
图1显示了图2、4、5中的自适应控制器的结构。如图1所示,该自适应控制器进一步包括:第一乘法器101,用于接收所述速度指令r和模型误差信号eω,并将二者相乘;第一积分-放大装置102,用于把第一乘法器的输出积分并乘以一个第一学习速率γ11的负值,从而生成一个第一自适应参数θ1;第三乘法器103,用于把第一自适应参数θ1与速度指令r相乘;第二乘法器104,用于接收伺服对象速度ω和模型误差信号eω,并将二者相乘;第二积分-放大器105,用于把第二乘法器的输出积分并乘以一个第二学习速率γ12,从而生成一个第二自适应参数θ2;第四乘法器106,用于把第二自适应参数θ2与伺服对象速度ω相乘;加法器107,用于接收第三和第四乘法器的输出,并把两者相减,作为自适应控制器输出。
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器设计的理论依据
控制系统除了精度要求之外,另外一个很重要的要求是系统的稳定性要求。要实现一个系统的自动控制,就必须保证系统的稳定。反之,一个不稳定的系统在实际生产中可能发生的失控情况将是不可接受的。实际生产中一旦发生系统失控,通常会造成财产损失,有时甚至是人员伤亡。因而,系统稳定性的分析或证明是一个完善的控制系统设计的不可缺的组成部分。
本发明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严格的稳定性证明,这可以确保本发明能够很好很安全的应用于实际生产。以下是本发明的理论依据:
伺服系统的动态特性可以由以下方程描述
J dω dt + Bω + T d = Ki a - - - ( 1 )
u a = Kω + R a i a + L a di a dt - - - ( 2 )
θ=∫ωdt         (3)
其中J、B表示电机的转动惯量和粘性摩擦系数。ω表示电机的角速。Td表示等效干扰转矩,例如摩擦力矩、由于机械形变在而传动轴上产生的弹性力矩等。ia,ua,La分别表示电枢电流,电枢电压和电枢电感。K表示力矩系数。θ是电机转角的角位置。由于电枢电感很小,即La≈0,在实际中通常将其忽略。从等式(1)到(3)可以得到以下动态方程,
J dω dt + Bω + T d = K R a u a - K 2 R a ω - - - ( 4 )
JR a K dω dt ω + R a K ( B + K 2 R a ) ω + R a K T d = u a - - - ( 5 )
A = JR a K ; C = R a K ( B + K 2 R a ) ; u d = R a K T d
那么等式(1)可以重新写成
A dω dt ω + Cω + u d = u a - - - ( 6 )
进一步,令 C A = a , K m A = b , u dr = 1 A u d
可以得到
dω dt = - aω + bu - u dr - - - ( 7 )
根据上式可以选择速度环参考模型如下
dω m dt = - a m ω m + b m r - - - ( 8 )
其中,am,bm是根据最小二乘算法测得的电机模型估计参数。
定义模型误差eω=ω-ωm.
定义控制器结构如下,
u=u1+un                (9)
其中u1=θ1r-θ2ω为自适应控制器的输出,un是神经网络控制器的输出。
定义,un=WTX,un *=W*TX,W是神经网络的权值向量,X是神经网络的输入,un *是神经网络的优化输出,W*是优化权值向量。那么根据神经网络的逼近定理有max|un *-udr|<ε,其中ε是一个给定的任意小的正常数,定义 W ~ T = W T - W * T
那么模型误差对时间的导数为,
de ω dt = dω dt - dω m dt
= - aω + bu - u dr + a m ω m - b m r
= - aω + b ( θ 1 r - θ 2 ω + u n ) - u dr + a m ω m - b m r
= - aω + b ( θ 1 r - θ 2 ω + u n ) - u dr + a m ω m - b m r + a m ω - a m ω - - - ( 10 )
= - a m e ω - ( a + b θ 2 - a m ) ω + ( b θ 1 - b m ) r + ( bu n - u dr )
= - a m e ω - ( a + b θ 2 - a m ) ω + ( bθ 1 - b m ) r + bu n - bu n * + bu n * - u dr
= - a m e ω - ( a + b θ 2 - a m ) ω + ( b θ 1 - b m ) r + b W ~ T X + bu n * - u dr
从上式可以得到,当a+bθ2-am,bθ1-bm
Figure A20081010542100199
bun **-udr为零时,模型误差eω按指数收敛到零
定义Lyapunov函数如下,
V ( θ 1 , θ 2 , e ω , W T ) = 1 2 [ e ω 2 + 1 b γ 11 ( a + b θ 2 - a m ) 2 + 1 b γ 12 ( b θ 1 - b m ) 2 + b γ 2 W ~ T W ~ ] - - - ( 11 )
e ω , ( a + b θ 2 - a m ) , ( b θ 1 - b m ) , W ~ T 趋近于零时,V趋近于零。V对时间t的导数为
dV dt = e ω de ω dt + 1 γ 11 ( a + b θ 2 - a m ) d θ 2 dt + 1 γ 12 ( bθ 1 - b m ) dθ 1 dt + b γ 2 W ~ T W - - - ( 12 )
从等式(2)和(3),可以得到
dV dt = - a m e ω 2 - ( a + b θ 2 - a m ) e ω ω + ( b θ 1 - b m ) e ω γ 11 - be ω W ~ T X + e ω ( bu n * - u dr )
+ 1 γ 12 ( a + b θ 2 - a m ) d θ 2 dt + 1 γ 11 ( b θ 1 - b m ) d θ 1 dt + b γ 2 W ~ T W
= - a m e ω 2 + ( a + b θ 2 - a m ) ( dθ 2 dt 1 γ 12 - e ω ω ) + ( b θ 1 - b m ) ( dθ 1 dt 1 γ 11 + e ω r ) + b W ~ T ( W · 1 γ 2 - e ω X ) + e ω ( bu n * - u dr ) - - - ( 13 )
根据Lyapunov稳定性理论,当
Figure A20081010542100201
Figure A20081010542100202
Figure A20081010542100203
bun *-udr为零时,有 dV dt < 0 , 系统可以保证稳定。
因此可以选取MRAC更新算法,如下
d &theta; 1 dt = - &gamma; 12 e &omega; r d&theta; 2 dt = &gamma; 12 e &omega; &omega; - - - ( 14 )
选取神经网络控制器权值更新算法,
W &CenterDot; = &gamma; 2 e &omega; X - - - ( 15 )
其中,γ11,γ12,γ2是人工选定的学习速率,将(5),(6)带入(4)有,
dV dt = - a m e &omega; 2 + e &omega; ( bu n * - u dr )
&le; - a m e &omega; 2 + | e &omega; | &epsiv; = | e &omega; | ( &epsiv; - a m | e &omega; | )
| e &omega; | > &epsiv; a m 时, dV dt &le; 0 , 保证了速度环的稳定性。
由以上分析推导,速度环的实际动态特性将跟踪参考模型的动态特性。位置环控制器可以按照速度环参考模型来设计。这样,很容易保证整个位置闭环系统的稳定性。
本发明利用自适应算法可以在线、实时调节参数的特点,通过对参数数值的改变达到对系统稳定控制的目的。同时神经网络算法具有较快的收敛速度、能够逼近复杂的非线性函数和自学习能力等特点,分布并行处理,非线性映射,鲁棒容错和泛化能力强等特性,使得它在学习过程中实现了对伺服系统的噪声抑制作用及非线性补偿。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在于:
采用自适应和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控制方法,有效地克服了非线性误差对伺服系统控制精度的影响。
本发明采用自适应算法,可在线调节参数控制系统,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的特点。
本发明对伺服系统的控制不需要建立在对象精确建模的基础上,节省了建模的费用。
本发明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实施实例
本实施例中各模块中的参数分别为:am=150,bm=1000,γ11=5,γ12=5,γ2=1,Kp=1。位置指令θd为幅值为0.5°,频率为3Hz的正弦信号。
图7、图8给出了采用本发明前后在位置误差的实验曲线图。
图7为未采用本发明的位置跟踪误差曲线,横坐标为时间t(单位:s),纵坐标为位置误差eθ(单位:度)。
图8为采用本发明的位置跟踪误差曲线,横坐标为时间t(单位:s),纵坐标为位置误差eθ(单位:度)。
通过对比图7、图8可以看出,采用本发明后系统的位置误差小于未采用本发明时系统位置误差的一半。本发明在抑制噪声干扰、非线性方面也有着很好的效果,
从图7、图8可以看出,伺服系统受到的摩擦等扰动以及上文提及的其他非线性,不确定性因素都可以被本发明有效的抑制,从而得到很高的控制精度。

Claims (8)

1、一种位置伺服系统,包括
一个位置环控制器(1,201),用于接收一个位置误差,并产生一个速度指令(r);
一个自适应控制器(6,202),用于接收所述速度指令(r)、一个模型误差(eω)和一个伺服对象速度信号(ω),并产生一个自适应控制器输出;
一个神经网络控制器(5,203),用于接收所述伺服对象速度信号(ω)、一个控制信号(u)和所述模型误差(eω),并输出一个神经网络控制器输出(un);
一个参考模型(4,204),用于接收所述速度指令(r)并产生一个参考模型输出(ωm);
一个第一加法器(205),用于把所述自适应控制器输出和所述神经网络控制器的输出相加,从而产生所述控制信号(u);
一个伺服执行装置(207),用于在所述控制信号(u)的控制下,进行伺服操作;
一个速度检测装置(208),用于测量所述位置伺服系统的伺服对象的速度,从而生成所述伺服对象速度信号(ω);
一个位置测量装置(209),用于测量所述位置伺服系统的伺服对象的位置,并生成一个控制对象位置输出;
一个第二加法器(210),用于把所述伺服对象速度(ω)与所述参考模型输出(ωm)相减,从而生成所述模型误差(eω);
一个第三加法器(211),用于把所述控制对象位置输出和所述位置伺服系统所接收到的一个位置指令相减,从而生成所述位置误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位置伺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自适应控制器进一步包括:
一个第一乘法器(101),用于接收所述速度指令(r)和所述模型误差信号(eω),并将二者相乘;
一个第一积分-放大装置(102),用于把第一乘法器的输出积分并乘以一个第一学习速率(γ11)的负值,从而生成一个第一自适应参数(θ1);
一个第三乘法器(103),用于把所述第一自适应参数(θ1)与所述速度指令(r)相乘;
一个第二乘法器(104),用于接收所述伺服对象速度(ω)和所述模型误差信号(eω),并将二者相乘;
一个第二积分-放大器(105),用于把第二乘法器的输出积分并乘以一个第二学习速率(γ12),从而生成一个第二自适应参数(θ2);
一个第四乘法器(106),用于把所述的第二自适应参数(θ2)与所述伺服对象速度(ω)相乘;
一个加法器(107),用于接收所述的第三和第四乘法器的输出,并把两者相减,作为所述自适应控制器输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位置伺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神经网络控制器进一步包括:
归一化部分,用于对所述控制信号(u)和所述伺服对象速度(ω)的当前采样时刻的值(uk,ωk)和前一采样时刻的值(uk-1,ωk-1)进行归一化,得到相应的归一化结果
( u ^ k , &omega; ^ k , u ^ k - 1 , &omega; ^ k - 1 ) ;
加权求和部分,用于将各所述归一化结果 ( u ^ k , &omega; ^ k , u ^ k - 1 , &omega; ^ k - 1 ) 乘以对应的权值(w1,w2,w3,w4)并求和,从而得到加权求和结果 ( S = u ^ k &CenterDot; w 1 + u ^ k - 1 &CenterDot; w 2 + &omega; ^ k &CenterDot; w 3 + &omega; ^ k - 1 &CenterDot; w 4 ) ;
输出部分,用于将所述求和结果(S)通过输出函数进行处理,而获得并输出所述神经网络控制器输出(f(S)),
其中,所述权值(w1,w2,w3,w4)的更新算法为 w &CenterDot; i = &gamma; 2 ex i , 其中
xi为该权值的对应输入,
γ2为一个预设的神经网络学习速率。
4、用于一种位置伺服系统的一种自适应控制器(6,202),所述位置伺服系统包括
一个位置环控制器(1,201),用于接收一个位置误差,并产生一个速度指令(r);
所述自适应控制器(6,202),用于接收所述速度指令(r)、一个模型误差(eω)和一个伺服对象速度信号(ω),并产生一个自适应控制器输出;
一个神经网络控制器(5,203),用于接收所述伺服对象速度信号(ω)、一个控制信号(u)和所述模型误差(eω),并输出一个神经网络控制器输出;
一个参考模型(4,204),用于接收所述速度指令(r)并产生一个参考模型输出(ωm);
一个第一加法器(205),用于把所述自适应控制器输出和所述神经网络控制器的输出相加,从而产生所述控制信号(u);
一个伺服执行装置(207),用于在所述控制信号(u)的控制下,进行伺服操作;
一个速度检测装置,用于测量所述位置伺服系统的伺服对象的速度,从而生成所述伺服对象速度信号(ω);
一个位置测量装置,用于测量所述位置伺服系统的伺服对象的位置,并生成一个控制对象位置输出;
一个第二加法器(210),用于把所述所述伺服对象速度(ω)与所述参考模型输出(ωm)相减,从而生成所述模型误差(eω);
一个第三加法器(211),用于把所述控制对象位置输出和所述位置伺服系统所接收到的一个位置指令相减,从而生成所述位置误差,
其特征在于所述自适应控制器进一步包括:
一个第一乘法器(101),用于接收所述速度指令(r)和所述模型误差信号(eω),并将二者相乘;
一个第一积分-放大装置(102),用于把第一乘法器的输出积分并乘以一个第一学习速率(γ11)的负值,从而生成一个第一自适应参数(θ1);
一个第三乘法器(103),用于把所述第一自适应参数(θ1)与所述速度指令(r)相乘;
一个第二乘法器(104),用于接收所述伺服对象速度(ω)和所述模型误差信号(eω),并将二者相乘;
一个第二积分-放大器(105),用于把第二乘法器的输出积分并乘以一个第二学习速率(γ12),从而生成一个第二自适应参数(θ2);
一个第四乘法器(106),用于把所述的第二自适应参数(θ2)与所述伺服对象速度(ω)相乘;
一个加法器(107),用于接收所述的第三和第四乘法器的输出,并把两者相减,作为所述自适应控制器输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适应控制器,其中所述神经网络控制器进一步包括:
归一化部分,用于对所述控制信号(u)和所述伺服对象速度(ω)的当前采样时刻的值(uk,ωk)和前一采样时刻的值(uk-1,ωk-1)进行归一化,得到相应的归一化结果
( u ^ k , &omega; ^ k , u ^ k - 1 , &omega; ^ k - 1 ) ;
加权求和部分,用于将各所述归一化结果 ( u ^ k , &omega; ^ k , u ^ k - 1 , &omega; ^ k - 1 ) 乘以对应的权值(w1,w2,w3,w4)并求和,从而得到加权求和结果 ( S = u ^ k &CenterDot; w 1 + u ^ k - 1 &CenterDot; w 2 + &omega; ^ k &CenterDot; w 3 + &omega; ^ k - 1 &CenterDot; w 4 ) ;
输出部分,用于将所述求和结果(S)通过输出函数进行处理,而获得并输出所述神经网络控制器输出(f(S)),
其中,所述权值(w1,w2,w3,w4)的更新算法为 w &CenterDot; i = &gamma; 2 ex i , 其中
xi为该权值的对应输入,
γ2为一个预设的神经网络学习速率。
6、一种位置伺服方法,包括
用一个位置环控制器(1,201)接收一个位置误差并产生一个速度指令(r);
用一个自适应控制器(6,202)接收所述速度指令(r)、一个模型误差(eω)和一个伺服对象速度信号(ω),并产生一个自适应控制器输出;
用一个神经网络控制器(5,203),用于接收所述伺服对象速度信号(ω)、一个控制信号(u)和所述模型误差(eω),并输出一个神经网络控制器输出;
用一个参考模型(4,204)接收所述速度指令(r)并产生一个参考模型输出(ωm);
用一个第一加法器(205),把所述自适应控制器输出和所述神经网络控制器的输出相加,从而产生所述控制信号(u);
借助一个伺服执行装置(207),在所述控制信号(u)的控制下,进行伺服操作;
借助一个速度检测装置(208),测量所述位置伺服系统的伺服对象的速度,从而生成所述伺服对象速度信号(ω);
借助一个位置测量装置(209),测量所述位置伺服系统的伺服对象的位置,并生成一个控制对象位置输出;
在一个第二加法器(210),把所述所述伺服对象速度(ω)与所述参考模型输出(ωm)相减,从而生成所述模型误差(eω);
在一个第三加法器(211),把所述控制对象位置输出和所述位置伺服系统所接收到的一个位置指令相减,从而生成所述位置误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位置伺服方法,其特征在于用所述自适应控制器(6,202)产生一个自适应控制器输出的所述步骤进一步包括:
在一个第一乘法器(101),把所述速度指令(r)和所述模型误差信号(eω)相乘;
在一个第一积分-放大装置(102),把第一乘法器的输出积分并乘以一个第一学习速率(γ11)的负值,从而生成一个第一自适应参数(θ1);
在一个第三乘法器(103),把所述第一自适应参数(θ1)与所述速度指令(r)相乘;
在一个第二乘法器(104),把所述伺服对象速度(ω)和所述模型误差信号(eω)相乘;
在一个第二积分-放大器(105),把第二乘法器的输出积分并乘以一个第二学习速率(γ12),从而生成一个第二自适应参数(θ2);
在一个第四乘法器(106),把所述的第二自适应参数(θ2)与所述伺服对象速度(ω)相乘;
在一个加法器(107),把所述的第三和第四乘法器的输出相减,并将相减的结果作为所述自适应控制器输出。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位置伺服系统,其特征在于用所述神经网络控制器接收所述伺服对象速度信号(ω)、控制信号(u)和模型误差(eω)并输出所述神经网络控制器输出的所述步骤进一步包括:
归一化部分步骤,其对所述控制信号(u)和所述伺服对象速度(ω)的当前采样时刻的值(uk,ωk)和前一采样时刻的值(uk-1,ωk-1)进行归一化,得到相应的归一化结果
( u ^ k , &omega; ^ k , u ^ k - 1 , &omega; ^ k - 1 ) ;
加权求和步骤,其将各所述归一化结果 ( u ^ k , &omega; ^ k , u ^ k - 1 , &omega; ^ k - 1 ) 乘以对应的权值(w1,w2,w3,w4)并求和,从而得到加权求和结果 ( S = u ^ k &CenterDot; w 1 + u ^ k - 1 &CenterDot; w 2 + &omega; ^ k &CenterDot; w 3 + &omega; ^ k - 1 &CenterDot; w 4 ) ;
输出步骤,用于将所述求和结果(S)通过输出函数进行处理,而获得并输出所述神经网络控制器输出(f(S)),
其中,所述权值(w1,w2,w3,w4)的更新算法为 w &CenterDot; i = &gamma; 2 ex i , 其中
xi为该权值的对应输入,
γ2为一个预设的神经网络学习速率。
CN2008101054215A 2008-04-29 2008-04-29 位置伺服系统与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7170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8101054215A CN101571705B (zh) 2008-04-29 2008-04-29 位置伺服系统与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8101054215A CN101571705B (zh) 2008-04-29 2008-04-29 位置伺服系统与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71705A true CN101571705A (zh) 2009-11-04
CN101571705B CN101571705B (zh) 2012-01-11

Family

ID=412310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05421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71705B (zh) 2008-04-29 2008-04-29 位置伺服系统与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571705B (zh)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56485A (zh) * 2011-04-22 2011-08-17 哈尔滨工业大学 重载机器人带加速度及电流前馈的位置控制器
CN102509887A (zh) * 2011-10-27 2012-06-20 零八一电子集团有限公司 线性变系数伺服驱动雷达天线跟踪运动目标的伺服系统
CN102799107A (zh) * 2012-08-28 2012-11-28 成都乐创自动化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微型神经网络的步进电机pid参数自匹配方法
CN102820839A (zh) * 2011-06-10 2012-12-12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齿隙传动中电机伺服系统精确定位的方法
CN105375848A (zh) * 2015-11-26 2016-03-02 上海无线电设备研究所 一种永磁同步电机自适应辨识控制方法及其控制系统
CN105549392A (zh) * 2015-12-21 2016-05-04 北京机械设备研究所 一种伺服系统的非线性补偿控制方法
CN106788069A (zh) * 2016-12-29 2017-05-31 湖南大学 一种基于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的全速度范围位置检测方法
CN108717258A (zh) * 2018-05-23 2018-10-30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 基于rbf神经网络的机载卫星天线伺服系统控制方法
CN109669487A (zh) * 2017-10-16 2019-04-23 北京中科信电子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全闭环双反馈的离子注入机tilt伺服系统角度控制策略
CN110297424A (zh) * 2019-05-31 2019-10-01 齐鲁工业大学 面向桥壳加工精度检测装置的并联pid伺服电机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TE163777T1 (de) * 1990-10-10 1998-03-15 Honeywell Inc Identifizierung eines prozesssystems
US6556980B1 (en) * 1998-08-28 2003-04-29 General Cyberation Group, Inc. Model-free adaptive control for industrial processes

Cited B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56485A (zh) * 2011-04-22 2011-08-17 哈尔滨工业大学 重载机器人带加速度及电流前馈的位置控制器
CN102820839A (zh) * 2011-06-10 2012-12-12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齿隙传动中电机伺服系统精确定位的方法
CN102509887A (zh) * 2011-10-27 2012-06-20 零八一电子集团有限公司 线性变系数伺服驱动雷达天线跟踪运动目标的伺服系统
CN102509887B (zh) * 2011-10-27 2014-03-26 零八一电子集团有限公司 线性变系数伺服驱动雷达天线跟踪运动目标的伺服系统
CN102799107A (zh) * 2012-08-28 2012-11-28 成都乐创自动化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微型神经网络的步进电机pid参数自匹配方法
CN102799107B (zh) * 2012-08-28 2015-03-18 成都乐创自动化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微型神经网络的步进电机pid参数自匹配方法
CN105375848A (zh) * 2015-11-26 2016-03-02 上海无线电设备研究所 一种永磁同步电机自适应辨识控制方法及其控制系统
CN105375848B (zh) * 2015-11-26 2018-04-20 上海无线电设备研究所 一种永磁同步电机自适应辨识控制方法及其控制系统
CN105549392A (zh) * 2015-12-21 2016-05-04 北京机械设备研究所 一种伺服系统的非线性补偿控制方法
CN106788069A (zh) * 2016-12-29 2017-05-31 湖南大学 一种基于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的全速度范围位置检测方法
CN106788069B (zh) * 2016-12-29 2019-06-25 湖南大学 一种基于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的全速度范围位置检测方法
CN109669487A (zh) * 2017-10-16 2019-04-23 北京中科信电子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全闭环双反馈的离子注入机tilt伺服系统角度控制策略
CN108717258A (zh) * 2018-05-23 2018-10-30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 基于rbf神经网络的机载卫星天线伺服系统控制方法
CN110297424A (zh) * 2019-05-31 2019-10-01 齐鲁工业大学 面向桥壳加工精度检测装置的并联pid伺服电机控制方法
CN110297424B (zh) * 2019-05-31 2021-07-20 齐鲁工业大学 面向桥壳加工精度检测装置的并联pid伺服电机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71705B (zh) 2012-01-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71705B (zh) 位置伺服系统与方法
CN102053628B (zh) 基于神经网络的伺服控制系统及方法
Djordjevic et al. Data-driven control of hydraulic servo actuator based on adaptive dynamic programming.
CN102497156B (zh) 永磁同步电机速度环的神经网络自校正控制方法
CN102033548A (zh) 基于rbf神经网络的伺服控制系统及方法
CN106325073A (zh) 基于分数阶的伺服系统位置ip控制器无模型自校正方法
CN105227035B (zh) 一种永磁直线电机控制方法
CN103529858A (zh) 位置闭环系统最小幅相差跟踪法
Feng et al. Full‐order sliding‐mode control of rigid robotic manipulators
CN111273544B (zh) 基于预测rbf前馈补偿型模糊pid的雷达俯仰运动控制方法
Pujol et al. Stabilization of the Furuta Pendulum with backlash using H∞‐LMI technique: experimental validation
Ríos et al. Robust regulation for a 3-DOF helicopter via sliding-modes control and observation techniques
Wang et al. Passivity‐Based Control for Rocket Launcher Position Servo System Based on ADRC Optimized by IPSO‐BP Algorithm
Rostami Kandroodi et al. Control of Flexible Joint Manipulator via Reduced Rule‐Based Fuzzy Control with Experimental Validation
Zhao et al. Neuroadaptive dynamic surface control for induction motors stochastic system based on reduced-order observer
Hu et al. High-order sliding-mode observer based output feedback adaptive robust control of a launching platform with backstepping
Hu et al. High accuracy adaptive motion control for a robotic manipulator with model uncertainties based on multilayer neural network
Bai et al. Adaptive neural network output feedback robust control of electromechanical servo system with backlash compensation and disturbance rejection
CN111679644A (zh) 一种考虑系统延迟的不确定工业机器人运动控制方法
Du et al. Low velocity friction compensation
Xue-Jun et al. Mathematical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for nonlinear control systems
Danh et al. Comparison of estimator-based compensation schemes for hydrostatic transmissions with uncertainties
Li et al. Third‐order integral sliding mode control of piezoelectric actuators based on rate‐amplitude‐dependent Prandtl‐Ishlinskii model
Wang et al. The identification of electric load simulator for gun control systems based on variable-structure WNN with adaptive differential evolution
Ling et al. ANFIS modeling and Direct ANFIS Inverse control of an Electro-Hydraulic Actuator syste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111

Termination date: 2014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