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46166A - 定影器、包括定影器的图像形成设备以及定影方法 - Google Patents

定影器、包括定影器的图像形成设备以及定影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46166A
CN101546166A CN200910130604.7A CN200910130604A CN101546166A CN 101546166 A CN101546166 A CN 101546166A CN 200910130604 A CN200910130604 A CN 200910130604A CN 101546166 A CN101546166 A CN 10154616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ape thing
paper shape
fuser
photographic fixing
degaus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3060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46166B (zh
Inventor
瀬尾洋
长谷岳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5461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461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461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4616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10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other than furna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5B6/14Tools, e.g. nozzles, rollers, calenders
    • H05B6/145Heated roll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39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fixing temperature

Abstract

定影器,包括:设置有旋转热产生器的定影组件;用于与定影组件形成夹持以夹住纸状物的压力组件;激励线圈,被放置来面对旋转热产生器的热产生层,以产生用于感应地将热产生层加热的磁通量;环状去磁线圈,被放置来面对热产生层,以产生部分抵消激励线圈产生的磁通量的磁通量;第一磁芯,其被放置在由激励线圈和去磁线圈包围的第一区域中;和第二磁芯,其被放置在位于去磁线圈的环之外、且被激励线圈包围的第二区域中。第一磁芯和第二磁芯在旋转热产生器的旋转轴向上磁连续。

Description

定影器、包括定影器的图像形成设备以及定影方法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专利说明书要求于2008年3月25日向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2008-78723的优先权,通过引用将其全部内容合并在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地涉及定影器、诸如复印机、传真机、多功能机之类的包括定影器的图像形成设备以及定影方法,特别地,涉及电磁感应加热定影器,包括该定影器的图像形成设备以及使用其的电影方法。
背景技术
通常,诸如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和包括至少上述两种功能的多功能机之类的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设备在图像载置体上形成潜像,使用诸如调色剂之类的显影剂将潜像显影,并且将所显影的图像从图像载置体转印到记录介质的纸状物(sheet)上(诸如纸张,高射投影仪(overhead projector)胶片等),之后,将所显影的图像(调色剂图像)定影在纸状物上。
定影器是通常包括诸如定影辊轴之类的定影组件以及按压定影辊轴的压力辊轴。由通常在定影组件内部(但不是必须的)的热源加热定影组件,并且定影组件和压力辊轴将纸状物夹在中间来形成显影夹持(fixing nip),其中利用热和压力将纸状物上形成的图像定影在纸状物上。在后面将该方法称为热辊轴定影方法。
近来,已经尝试了上述各种途径来减少定影器的加热时间和能耗。例如,一种公知的定影器使用诸如环带(endless belt)或薄膜之类的、其热容量相对小的定影组件。另外,已经提出了电磁感应加热定影方法。
电磁感应加热定影器通常包括用于通过高频电流以便产生磁通量(magnetic flux)的激励线圈以及用于将磁通量有效地引导到辊轴状或带状热产生器的磁芯。可以通过热产生器以及直接或通过定影组件按压热产生器的压力辊轴形成定影夹持。当压力辊轴直接按压热产生器时,热产生器用作定影组件。
磁通量在热产生器中引起涡电流,因此感应地加热所述热产生器。在该配置中,由于热产生器本身可以产生热,因此可以迅速加热热产生器,从而消除了在热辊轴定影方法中所需要的预热。因此,电磁感应加热定影方法具有可以减少加热时间和能耗的优点。
然而,电磁感应加热定影方法仍然具有下面描述的问题。
通常,图像形成设备可以容纳(accommodate)各种不同尺寸的纸状物。当其宽度(也就是,在于运送纸状物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下面称为“纸状物宽度方向”)的长度)相对小的纸状物连续通过定影夹持时,其中纸状物不通过的热产生器(或定影组件)的横向端部分(下面称为“非纸状物区域”)变得过热。这是因为纸状物通过的热产生器的部分(下面称为“中心部分”或“纸状物区域”)的热量被纸状物带走,而横向端部分的热量未丢失。
因此,在热产生器的端部分中,温度可能升得过高,从而对热产生器产生损害。将该现象称为端部分的过热。
此外,当在一段时间段上小的纸状物连续通过定影夹持之后,其宽度大于小纸状物的纸状物通过定影夹持时,在通过热产生器的过热端部分的纸状物的部分中的图像上将部分地缺失调色剂,该现象称为热偏差(hot offset)。因为当过度加热调色剂时调色剂粒子之间的内聚力低于调色剂粒子与定影组件之间的附着力,由此引起调色剂层分离。
根据上述情况,一种公知的技术建议使用用于抵消由主线圈或激励线圈产生的磁通量的副感应线圈或去磁线圈。在除了由图像形成设备可以容纳的不同尺寸的纸状物中宽度最小的纸状物(下面称为“最小纸状物”)覆盖的区域之外的、热产生器的端部分上分别设置去磁线圈。当最小的纸状物通过定影夹持时,将去磁线圈充能,以便抵消要作用域非纸状物区域的激励磁通量,从而限制端部分上的温度的升高。相反,当其宽度大于最小宽度的纸状物通过定影夹持时,不向去磁线圈供电,因此,激励磁通量影响热产生器的整个宽度,加热整个热产生器。
在该配置中,虽然可以抑制在端部分(非纸状物区域)上的过度加热,但是如果去磁线圈在纸状物宽度方向上距离要被最小纸状物覆盖的区域(下面称为“最小纸状物区域”)较远,则在最小纸状物区域和与去磁线圈对应的部分之间的部分中温度可能过度上升,从而降低这些部分的质量。相反,如果去磁线圈在纸状物宽度方向上与最小纸状物区域重合,则由于磁通量的骤减导致最小纸状物区域的端部分中热量不足,从而使得最小纸状物区域上的温度不均匀。由此,可能在定影的图像中产生定影失败、偏差和/或光泽的不均匀。
根据上述缺点,已经提出了下面的技术。
一种公知的技术建议使用被环绕成特定形状的去磁线圈,以便防止在定影组件的轴向(纸状物宽度方向)上的、在端部分的过热和纸状物区域中的温度的不均匀。去磁线圈具有弯曲的端部分,并且放置来使得弯曲的端部分在纸状物宽度方向上与纸状物的端部分重合。更具体地,由于弯曲端部分的去磁效果低于在轴向上延伸的部分的去磁效果,因此,通过将弯曲端部分在纸状物宽度方向上与纸状物的端部分重合,可以减少纸状物区域的纸状物宽度方向中的中心部分与端部分之间的温度差。
此外,另一公知技术建议使用多个分离的去磁线圈,其每一个具有特定的形状,并且根据多个不同纸状物的尺寸放置该多个去磁线圈。在该技术中,可以根据每个纸状物的尺寸分开地向多个去磁线圈充能。
然而,在这点上,额外的复杂问题是磁芯的布置和磁通量的密度之间的关系。更具体地,在上述公知的定影器(具有在纸状物宽度方向上其端部分被弯曲的去磁线圈以及在纸状物宽度方向上布置的多个磁芯)中,即使在激励线圈和去磁线圈包围的区域上以及在激励线圈包围的区域上分别放置多个磁芯,磁芯在纸状物宽度方向上也不能连续。其中中心磁芯部分缺失,在面对该部分的热产生器的部分中磁通量密度可能降低,因此其温度将降低。
因此,需要防止在纸状物宽度方向上的热产生器的温度的下降以及其端部分的过热,而公知方法不能解决该问题。
发明内容
根据上述情况,在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用于在记录介质上定影图像的定影器包括:设置有旋转热产生器的定影组件;用于与定影组件形成夹持以夹住纸状物的压力组件;激励线圈,被放置来面对旋转热产生器的热产生层,以产生用于感应地将热产生层加热的磁通量;环状去磁线圈,被放置来面对热产生层,以产生部分抵消激励线圈产生的磁通量的磁通量;第一磁芯和第二磁芯。第一磁芯被放置在由激励线圈和去磁线圈包围的第一区域中。第二磁芯被放置在位于去磁线圈的环之外、且被激励线圈包围的第二区域中。第一磁芯和第二磁芯在旋转热产生器的旋转轴向上磁连续。
本发明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图像载置体,用于在其上形成静电潜像;显影单元,被放置来与图像载置体面对,以利用显影剂显影静电潜像。转印单元,用于将显影的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的纸状物上;和上述的定影器。
本发明的又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在上述定影器中使用的用于在记录介质的纸状物上定影图像。定影方法包括产生用于感应地将旋转热产生器的热产生层加热的激励磁通量;在旋转热产生器的旋转轴向上将激励磁通量连续地引导到热产生层;根据纸状物大小,在与纸状物宽度方向倾斜的方向上产生部分抵消激励线圈产生的磁通量的磁通量;和将纸状物通过定影组件和压力组件之间的夹持来在纸状物上定影图像。
附图说明
参照下面对附图详细的说明可以更快、更好地理解对公开技术及其特征的完整描述。其中,
图1是图解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器的结构的截面图;
图2A图解当去磁线圈导通时图1所示的定影器的去磁效果;
图2B图解当去磁线圈断开时图1所示的定影器的去磁效果;
图3A图解比较定影器的感应加热单元;
图3B是图解在纸状物宽度方向上,比较定影器的定影辊轴中的温度分布的图;
图3C是显示定影失败和在非纸状物区域的温度上升的评估结果;
图4是图解从定影辊轴一侧看来的、包含在图所示的感应加热单元的非磁树脂框架支撑部件的透视图;
图5是图解与图4所示的情况翻转过来的非磁树脂框架的透视图;
图6A示意性图解在纸状物运送方向上看来的、图5的感应加热单元的主要部分;
图6B、6C和6D分别图解图5所示的感应加热单元的部件,它们被投影到与感应加热单元面对的热产生层的切面;
图7A是图解图1所示的定影器的中心部分的截面的截面图;
图7B是图解图1所示的定影器的端部分的截面的截面图;
图7C是图解其中中心磁芯在纸状物宽度方向上不连续的比较定影器的截面的截面图;
图8图解其中倾斜地去磁纸状物宽度方向上的激励磁通量的情况。
图9图解图5所示的去磁线圈的去磁效果,以及去磁效果引起的定影辊轴的温度变化。
图10是图解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感应加热单元的透视图;
图11(a)和(b)图解在中心磁芯的结构和纸状物尺寸之间的关系;
图12A图解在相邻布置的多个去磁线圈中流动的感应电流的反作用。
图12B图解作为图12A所示的反作用的结果的感应电流的流动;
图13A示意性图解通过选择性地开/关去磁线圈而实现的、针对各种纸状物尺寸的图10所示的感应加热单元中的去磁效果;
图13B是显示图10所示的感应加热单元中的去磁效果的评估结果的表;
图14A图解图10所示的感应加热单元中的去磁线圈的布置;
图14B和14C分别图解根据比较示例的去磁线圈的布置;
图15图解根据另一比较示例的去磁线圈;
图16A、16B和16C分别图解图10所示的去磁线圈的轮廓的示例;
图17图解用于形成图16A、16B和16C中所示的去磁线圈的轮廓的形状的示例;
图18A、18B和18C分别图解用于形成图16A、16B和16C中所示的去磁线圈的轮廓的、图17所示的形状的组合;
图19图解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器的结构;
图20图解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器的结构;
图21图解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器的结构;和
图22图解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的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在描述附图图解的优选实施例时,为了清楚的缘故,采用特定术语。然而,本专利说明书的公开不限于所选择的特定术语,并且应该理解,每个特定术语包括以类似方式运送并获得类似效果的所有技术等效物。
现在参照附图,其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等同或对应的部分(特别是图1),其中在图1中描述在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中使用的定影器。
参照图1,定影器A8包括用作定影组件的定影辊轴16、按压定影辊轴16以形成定影夹持的压力辊轴17、以及与定影辊轴16面对地放置的感应加热单元。定影辊轴16包括金属芯16a、弹性组件(elastic member)16b和用作旋转热产生器的定影套管(fixing sleeve)16c。定影套管16c包括基层161、抗氧化剂层162和164、热产生层163、弹性层165和释放层166。感应加热单元10感应地加热热产生层163。
在定影辊轴16和压力辊轴17在二者之间夹住纸状物141(记录介质)并在箭头y指示的方向(下面称为“纸状物运送方向”)上运送纸状物时,利用热和压力在其上定影在纸状物141上形成的图像。注意,纸状物141通过定影器A8,在宽度方向上,其中心部分与本实施例的定影辊轴16的中心部分对准。
注意,虽然在图1的示例中压力辊轴17直接按压定影辊轴16,但是替代地,压力辊轴17可以经由定影带等间接地按压定影辊轴16。
在下面参照图1进一步详细描述感应加热单元10。
感应加热单元10沿定影辊轴16的圆周表面弯曲,以便部分覆盖图1所示的定影辊轴16,并且包括面对热产生层163的激励线圈14、去磁线圈单元15、拱形芯(arch core)11、中心芯单元12(包括在下面参照图5描述的中心芯12A和12B(12B1和12B2))。激励线圈14通过产生磁通量(下面还称为“激励磁通量”)感应地加热热产生层163,而去磁线圈单元15产生部分抵消激励线圈14产生的磁通量的磁通量(下面称为“去磁磁通量”)。在图1所示的示例中,每个去磁线圈单元15仅包括单个去磁线圈。
如图1所示,激励线圈14被环绕,以便部分覆盖定影辊轴16,并且由驱动电源(未示出)提供高频交流电,因此产生交替的磁通量。注意,交流电的频率可以在10KHz到1MHz的范围内,并且范围最好是20KHz到800KHz,并且除非另外指出,否则在后面“流”表示“电流”。
在激励线圈14面对辊轴16的部分和与之接近的部分上,该交替的磁通量作用到热产生层163,然后在阻碍交替的磁通量的变化的方向上在其中产生涡电流。产生了该涡电流,因此由于热产生层163的电阻而产生焦耳热。因此,主要在激励线圈14面对辊轴16的部分和与之接近的部分上感应地加热热产生层163。
去磁线圈单元15可以通过在纸状物141不通过的定影辊轴16的非纸状物区域上抵消激励线圈14产生的激励磁通量,以防止或减少在定影辊轴16的端部分上的过热。在定影辊轴16的直径方向上,在激励线圈14之外,与非纸状物区域对应地放置去磁线圈单元15,以便与激励线圈14重叠。
注意,在本实施例中,当在纸状物宽度方向上纸状物141的中心部分与定影辊轴16中心部分对齐时,相对于中心部分对称地放置去磁线圈单元15。相反,当在纸状物宽度方向上纸状物141的边缘部分与定影辊轴16边缘部分(第一边缘部分)对齐时,在另一边缘部分(第二边缘部分)放置去磁线圈单元15,这是因为在纸状物141不通过的第二边缘部分温度将过度升高。
注意,在图1中,附图标记O2表示定影套管16c的旋转轴的中心,O3表示被环绕的激励线圈14的中心,L1-L1表示连接中心O2和O3的线,而N1-N1表示在与线L1-L1的交点上的定影套管16c的切线。在下面参照图5、6A、6B、6C和6D描述它们。
如上所述,除了激励线圈14和去磁线圈单元15之外,感应加热单元10包括中心芯单元12,其中在由箭头y指示的、与纸状物宽度方向垂直的纸状物运送方向上,将中心芯12放置在激励线圈14之内;侧芯(side core)13,在纸状物运送方向上,将侧芯13放置在激励线圈14、去磁线圈单元15之外;以及拱形芯11。例如在本实施例中,这些芯由诸如铁素体(ferrite)之类的铁磁体形成,并且具有2500的相对磁导率。
中心芯单元12被放置在拱形芯11和定影辊轴16之间、在激励线圈14和去磁线圈单元15之内。中心芯单元12将夹住中心芯单元12的激励线圈14的部分产生的磁通量引导到热产生层163。
如图1所示,拱形芯11连接中心芯单元12和侧芯13。注意,虽然拱形芯11是连接侧芯13的单一单元,其中在图1的箭头y指示的纸状物运送方向上,所述侧芯13被放置在中心芯单元12之外,但是,替代地,可以在中心芯单元12的两侧分别设置分离的拱形芯。
在定影辊轴16的圆周方向上,将侧芯13分别放置在被弯曲的感应加热单元10的端部分。每个侧芯13在纸状物宽度方向上(也就是,与在其上描绘图1的纸表面垂直的方向)延伸,并且被固定到拱形芯11的每个端部分上。中心芯单元12被固定到拱形芯11的中心部分。
接下来,进一步详细描述定影辊轴16。
定影辊轴16包括金属芯16a、覆盖金属芯16a的弹性组件16b,以及被放置在弹性组件16b之外的定影套管16c。可以用铁、不锈钢和SUS(still usestainless)钢等形成金属芯16a。弹性组件16b用作隔热层,并且例如,利用防热弹性固体或发泡硅胶(foamed silicone rubber)形成该弹性组件16b。替代地,弹性组件16b可以是具有层厚度的空气层(海绵状物),也就是,在金属芯16a和定影套管之间存在空隙(例如,大约9mm)。
定影套管16c中的层的材料和厚度如下:基层161可以是具有50μm或更小的SUS钢。防氧化层162和164可以是具有1μm或更小的层厚度的镀镍外壳(nickel strike coating)。热产生层163可以是15μm的铜外壳。弹性层165可以是150μm硅胶层。释放层166可以是30μm的氟烷氧基(PFA)聚合物。
应该注意的是,在定影辊轴16的层的材料和厚度不限于上述示例。
为了利用压力在压力辊轴17和定影辊轴16之间形成具有预定或给定宽度的接触部分,定影辊轴16具有大约40mm的外部直径,并且弹性组件16b具有0.5mm到30mm的范围内的厚度,并且例如,根据JISK6301具有20°到80°的硬度。利用该结构,定影辊轴16可以具有相对小的热容量,并且很容易加热,从而减少加热时间。
下面进一步详细描述压力辊轴17。
压力辊轴17包括圆柱金属芯,并且包括在金属芯之上覆盖的弹性组件(虽然未示出)。可以用诸如铜和铝之类的、具有相对高导热性的金属形成金属芯。替代地,可以将SUS钢用于金属芯。在本实施例中,压力辊轴17可以延伸到定影辊轴16的区域,也就是,通过将压力辊轴17的硬度设置为高于定影辊轴16的硬度来将定影辊轴轻微变形。然后,纸状物141可以沿压力辊轴17的圆周表面弯曲,这有助于从定影辊轴16的表面移走纸状物141。虽然压力辊轴17具有与定影辊轴16类似的大约40mm的外部直径,但是压力辊轴17比定影辊轴16更薄,并且具有0.3mm到20mm的范围。如上所述,压力辊轴17比定影辊轴16更硬,并且并且例如,根据JISK6301具有10°到70°的硬度。
在下面将参照图2A和2B描述定影器A8中的加热和去磁。
图2A和2B是轴向的截面图,并且图解当分别短路(on)和开路(off)去磁线圈单元15时去磁线圈单元15的去磁效果。
在图2A和2B中,实线弧形箭头192表示由激励线圈14产生的感应磁通量(激励磁通量)。实线弧形箭头193表示在热产生层163中产生的涡电流,箭头194指示与图1所示的纸状物141的表面垂直的方向,而虚线弧形箭头表示去磁线圈单元15产生的去磁磁通量。
如图2B所示,当去磁线圈15被开路(off)时,激励线圈14产生磁通量,促使在热产生层163中引起涡电流,因此热产生层163产生热。在该状态下,由于去磁线圈单元15断开,因此不产生去磁磁通量。
然后,如图2A所示,当短路或导通去磁线圈单元15时,去磁线圈单元15在与激励线圈14产生的激励磁通量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产生去磁磁通量。由于在去磁线圈单元15中感应电流流动以便抵消激励磁通量,因此可以在热产生层163中禁止涡电流的产生。也就是,可以通过接通和断开去磁线圈单元15来控制热产生层163产生的热量。
这里,在描述本实施例的特征之前,在下面参照图3A和3B描述定影器的比较示例。
图3A图解在图2的箭头194指示的方向看来的比较定影器的感应加热单元10X以及要通过比较定影器的纸状物的尺寸。在图3A中垂直轴y和水平轴x分别指示纸状物运送方向和纸状物宽度方向,附图标记“A3”、“A4”和“A5”标准纸状物尺寸,而附加到其的“T”表示这些纸状物被纵长(lengthwise)地放置。图3B是显示在纸状物宽度方向上,比较定影器的定影辊轴中的温度分布的图。
除了去磁线圈之外,比较感应加热定影器具有与图1所示的定影器的结构类似的结构。如图3A所示,感应加热单元10X包括拱形芯11X、中心芯单元12X和侧芯13X、被弯曲以便部分覆盖定影辊轴的激励线圈14X以及被形成为与图1所示的去磁线圈单元15不同的矩形环的去磁线圈单元15X。
更具体地,在纸状物宽度方向上,每个去磁线圈15X的外边缘部分与激励线圈14X的边缘部分重叠,并且其内边缘部分与纸状物宽度方向垂直。
该比较定影器具有相对低的热容量,并且可以容纳有限数量的标准纸状物尺寸。当在该示例中特殊的标准尺寸是明信片尺寸的纸状物通过定影器时,该比较定影器通过将去磁线圈15X接通或关断来调节定影辊轴的范围(宽度)。
当其宽度大于明信片尺寸的纸状物(例如,B5尺寸的纸状物)通过比较定影器时获得图3B所示的温度分布。当针对明信片尺寸优化去磁线圈15X的形状和尺寸时,也就是,如图3A所示,去磁线圈15X延伸到明信片尺寸的边缘部分之外时,在当其宽度大于明信片尺寸的纸状物(例如,B5尺寸的纸状物)通过比较定影器时,会发生定影失败。
更具体地,当B5尺寸的纸状物通过时,由去磁线圈15X产生的去磁磁通量的量被调节来将非纸状物区域的最高温度保持在优选温度之下。因此,在纸状物宽度方向上,在B5T尺寸的边缘部分中的温度可能显著降低(下面称为“定影辊轴的温度的部分降低或显著降低”)。从明信片尺寸的边缘到B5T尺寸的边缘的该边缘部分是图3B所示的区域4。这样的温度降低将引起定影失败。此外,定影辊轴的表面(定影面)的温度偏差在纸状物宽度方向上的中心部分和边缘部分之间造成光泽的不均匀,由此产生不良的图像。
这是因为去磁线圈15X延伸到区域4,因此禁止其中的加热,同时,通过定影夹持的纸状物从其带走热量。去磁线圈15X也禁止加热区域4的外部区域,因此可以防止非纸状物区域的过热。相反,去磁线圈15X不影响纸状物宽度方向上的区域4内的中心部分,因此可以由激励线圈14X加热中心部分(纸状物区域)。
如上所述,在具有针对特定小标准尺寸(明信片尺寸)优化的去磁线圈15X的比较定影器中,由于当大于小标准尺寸的纸状物通过定影器时去磁线圈15X的效果,在纸状物区域(区域4)中定影辊轴的温度的部分降低是不可避免的。
上述区域4中的温度的部分降低可以在热容量相对低的定影器中引起很大的不便,这是因为这样的定影器具有相对小的导热截面面积(thermalconductive cross-sectional area),因此在旋转组件(定影辊轴)的轴向上的导热率相对小,也就是,其热均衡效果较小。此外,由于去磁线圈15X是矩形的,去磁磁通量的密度会在纸状物宽度方向上突然变化。结果,作用于定影辊轴的热产生层的激励磁通量会突然变化,由此引起温度的突然降低。因此,在上述针对小标准尺寸优化的定影器中,在纸状物的边缘部分的热量是不足的,由此在其宽度大于小标准尺寸的中等尺寸的纸状物上形成的图像中导致定影失败。
图3C是显示定影失败和在非纸状物区域的温度上升的评估结果,其中通过将大于小标准尺寸的纸状物通过图3A所示的比较定影器获得这些结果。
如图3C所示,当B5T纸状物和A4T纸状物通过使用针对明信片尺寸优化的去磁线圈15X的比较定影器时,虽然防止了边缘部分的过热,但是由于不足的热量导致定影失败。注意当B4T和A3T纸状物通过比较定影器时,不激活去磁线圈15X。
根据上述情况,在下面描述如图1和2所示的根据本实施例的定影器A8的特征。
图4图解图1所示的感应加热单元10中的支撑各个芯(拱形芯11、中心芯12和侧芯13)的非磁树脂框架18、激励线圈14和去磁线圈单元15。注意,图4图解从定影辊轴16看来的树脂框架18。
如图4所示,树脂框架18包括面对图1所示的定影辊轴16的弯曲表面18a以及在纸状物宽度方向上在中心部分上设置的孔18b。弯曲表面18a部分覆盖图1所示的定影辊轴16的外部圆周面,并且在定影辊轴16的直径方向上向外侧(后表面(back surface))凹陷。各个芯、激励线圈14和去磁线圈单元15设置在弯曲表面18a的背部。因此,可以相对容易地将各个芯、激励线圈14和去磁线圈单元15保持到接近于定影辊轴16的热产生层163的位置,从而实现可靠地感应加热。同时,由于各个芯、激励线圈14和去磁线圈单元15可以被集成到单个单元中,因此可以提高组装的精度。
在空18b中,设置了用于检测定影辊轴16的表面温度的温度检测器。
图5图解感应加热单元10的结构的示例,其中从图4所示的情况翻转非磁树脂框架18。注意,在图5中,为了简明,将激励线圈14和去磁线圈单元15分别显示为粗虚线和细虚线。
如上所述,各个芯、激励线圈14和去磁线圈单元15被设置在树脂框架18的后表面。树脂框架18的后表面包括凸出弯曲部分。像在纸状物宽度方向(x轴)上延伸的长板(long pallet)那样定形的侧芯13被固定到凸起弯曲部分的两侧的底部表面。
中心芯12包括两个不同形状的芯,其中中心芯12A和12B(12B1和12B2)被固定到凸起弯曲部分的顶部部分,并且在纸状物宽度方向上布置所述中心芯。中心芯12A被定形为直角三角柱(right-triangular pole),并且在纸状物宽度方向的两个端部分上,位于在树脂框架18的凸起弯曲部分的顶部部分上。中心芯12B1和12B2中的每一个在纸状物宽度方向(y轴)上延伸,并且中心芯12B1与中心芯12B2(其比中心芯12B1短)平行或基本平行。
在图5所示的示例中,拱形芯11包括在纸状物宽度方向上以给定间隔放置的多个芯11a。像位于侧芯13上并沿凸起弯曲部分在纸状物运送方向上弯曲的弯曲片那样定形每个芯11a,并且每个芯11a连接到中心芯12A或12B以及侧芯13。替代地,如图1和2所示,拱形芯11可以是连接侧芯13的单一单元,其中侧芯13被放置在中心芯单元12的两侧。在图5所示的示例中,可以分离并在纸状物运送方向上更加灵活地布置在中心芯12A或12B两侧上的芯11a。换句话说,该配置可以更适于防止温度的不均匀(利用最少数量的拱形芯11)。
此外,拱形芯11的结构不限于图1和5所示的示例。
注意,在图5所示的示例中,关于与纸状物运送方向(y轴)平行的中心线(对称轴)O1-O1对称地布置中心芯12A、12B1和12B2、拱形芯11的芯11a和侧芯13,所述纸状物运送方向在纸状物宽度方向(x轴)上横穿树脂框架18的中心部分,并且为了简明仅将附图标记提供给其一侧的部件。
如图5所示,激励线圈14被放置在由芯11a、侧芯13、树脂框架和中心芯12A、12B1和12B2之一围绕的狭长区域中,并且接触或接近于树脂框架18的弯曲表面的表面。激励线圈14形成扁平带状的矩形环。感应加热单元10进一步包括驱动电源,其经过开关连接到激励线圈14的布线的两端。
去磁线圈单元15中的每一个被放置在中心芯12A、芯11a、侧芯13和树脂框架18围绕的狭长区域内,并且形成在中心芯12A之外环绕的基本矩形的环。注意,每个去磁线圈单元15在与图5所示的表面xy垂直的方向上与激励线圈14重叠。
图6A示意性图解在纸状物运送方向(其与纸状物宽度方向垂直)上看来的感应加热单元10的主要部分。在图6A中,去磁线圈单元15被部分重叠在激励线圈14上。图6B、6C和6D分别图解定影辊轴16的旋转支架的中心线O2-O2(下面称为“旋转轴线”)、激励线圈14、去磁线圈单元15,其中各个芯被投影在弯曲热产生层163的切面上。
当激励线圈14、去磁线圈单元15和定影套管16c的旋转轴被投影到面对激励线圈14和去磁线圈单元15的热产生层163的切面上时,图5中显示的对称轴O1-O1在定影套管16c的旋转轴向(纸状物宽度方向)上处于切面的中心部分,并且与旋转轴向垂直。换句话说,对称轴O1-O1与纸状物运送方向(y轴)平行。
在下面将进一步描述该切面。
参照图1,线N1-N1是定影套管16c在与连接中心O2和O3的线L1-L1的焦点上的切线。包括定影套管16c的切线N1-N1且与图1的纸面垂直的的虚拟平面被认为是与激励线圈14和去磁线圈单元15面对的弯曲的热产生层163的切面(下面称为“切面H”)。在其上描绘图6B到6D的纸面用作该切面H。换句话说,图6B到6D图解从与图1所示的定影辊轴16相对的一侧(也就是,与在其上描绘图1的纸面垂直的方向)看来的感应加热单元10。
如图6B所示,去磁线圈单元15被环绕在相应的中心芯12A周围,所述中心芯12A关于对称轴O1-O1对称。对称放置的去磁线圈单元15经由导线连接,从而形成电流路径,可以使用开关开路和闭合(断开和连接)去磁线圈的两端。
在下面参照图6A到6D进一步详细描述中心芯12A和12B的布置。
注意,为了简明在图6B和6C中分离地显示感应加热单元10的部件。更具体地,图6B图解激励线圈14、各个芯和树脂框架18,而图6C仅图解激励线圈14和去磁线圈单元15。除了图6B所示的部件之外,图6D还图解去磁线圈单元15和拱形芯11,并且芯11包括在纸状物宽度方向(x轴)上以预定间隔放置以便实现最佳的热产生的多个芯11a。替代地,如图1所示,拱形芯11可以是连接侧芯13和中心芯单元12的单一单元。
如图6C所示,如果激励线圈14和去磁线圈单元15围绕的区域组成第一区域170,而去磁线圈单元15的包围之外的、激励线圈14围绕的区域组成第二区域180,则如图6D所示,中心芯12A和12B(12B1和12B2)被分别放置在第一区域170和第二区域180中。在图6B中,附图标记21表示在中心芯12A的斜边和中心芯12B1之间的间隙。
因此,中心芯12A和12B被分别称为第一磁芯和第二磁芯。本实施例的特征在于,从纸状物运送方向看来,第一磁芯(中心芯12A)和第二磁芯(中心芯12B1和12B2)中的至少一个在纸状物宽度方向(x轴)上,也就是,用作旋转热产生器的定影套管16的旋转轴向上连续。
为了下列原因相互区分中心芯12A和12B:由激励线圈14和去磁线圈单元15围绕每个中心芯12A,因此该中心芯12A可以被激励线圈14和去磁线圈单元15共享。相反,仅由由激励线圈14围绕中心芯12B1和12B2,因此其专属于激励线圈14。
上述特征表示:虽然第一磁芯(中心芯12A)和第二磁芯(中心芯12B1和12B2)物理分离,但是从纸状物运送方向看来,它们在纸状物宽度方向上是连续的。换句话说,在垂直于纸状物宽度方向的定影器A8的任意截面中至少存在中心芯12A、12B1和12B2中的至少一个,其中中心芯相互重叠,使得当在纸状物运送方向看来就像是单一的连续线。
如上所述,如果在纸状物宽度方向上中心芯12部分缺失,则在激励线圈14产生的磁通量的密度在缺失中心芯12的部分上变得较低,这将引起温度的降低。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在与纸状物宽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在定影器A8的任何截面上中心芯都存在,以便防止温度的降低。该配置可以防止或降低在纸状物运送方向上被放置在中心芯两侧的线圈部分产生的磁通量的反作用以及以及磁通量的分散。
然而,注意,即使在与纸状物宽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在定影器A8的给定截面上缺失中心芯,如果在纸状物宽度方向上物理分离的中心芯之间存在间隙,则只要该间隙充分短(例如,小于1mm),这样的芯就可以充分地磁连接,以有效地将磁通量引导到热产生层163,因此激励线圈14产生的磁通量的磁通量密度不会突然降低。因此,其中芯不物理连续,而是磁连续的结构可以在“在纸状物宽度方向上中心芯连续”的限定范围内。
换句话说,即使去磁线圈单元15在纸状物宽度方向分离激励线圈14围绕的区域,当将像三角形那样环绕的去磁线圈单元15(其在与表面xy垂直的方向上与激励线圈14不重叠)关于纸状物运送方向上倾斜时,也可以相对容易地在纸状物宽度方向上连续放置中心芯。结果,当激活激励线圈14时,可以在激励线圈14围绕的整个区域中防止或减少磁通量密度的突然波动,因此可以均匀地加热与激励线圈14面对的热产生层163。
如上所述,当在纸状物宽度方向上连续地放置中心芯12A、12B1和12B2时,应该环绕去磁线圈单元15,以便该去磁线圈单元15具有关于纸状物运送方向倾斜的部分,诸如图6D所示的基本上直角三角形的倾斜边。
更具体地,在上述切面H中,通过放置去磁线圈单元15,使得关于纸状物运送方向倾斜的部分横跨通过定影器A8的纸状物的纸状物宽度方向的边缘部分,可以防止或减少定影辊轴16的温度的部分降低(不均匀)。
此外,与图3A的比较定影器的去磁线圈单元15X相比(不包括关于纸状物运送方向倾斜的部分),可以更好地防止或减少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分的磁通量密度的突然波动,因此,可以更好地防止或减少中心部分和端部分之间的的温度的不均匀以及结果图像的光泽的不均匀。
注意,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中心芯12A具有与去磁线圈单元15的形状类似的形状,以便增加作用于热产生层163的磁通量的密度,从而增加热产生效率。额外地,利用该结构,可以相对容易地布置中心芯12A和12B。因此,虽然中心芯12A最好具有与去磁线圈单元15相同或基本相同的形状,但是只要可以在纸状物宽度方向上连续地布置中心芯12A和12B,中心芯12A的形状不限于此,并且可以是任意形状。
接下来将在下面描述中心芯的布置和磁通量密度之间的关系。
在下面参照图7A到7C描述其中在纸状物宽度方向上磁通量密度连续以及不连续的示例1和2中的磁通量密度以及温度下降的原理。
示例1
图7A和7B分别图解沿图6D所示的线的中心部分以及在纸状物宽度方向上的定影器A8的端部分。
在示例1中,如图6D所示,中心芯在纸状物宽度方向上是连续的。当在定影器A8中去磁线圈单元15被开路,并且充能激励线圈14时,在图7A的右侧部分中形成通过侧芯13、拱形芯11(芯11a)、中心芯12B1以及热产生层163的逆时针磁场。同时,在图7A的左侧部分中形成通过侧芯13、拱形芯11(芯11a)、中心芯12B2以及热产生层163的顺时针磁场。因此,热产生层163可以在中心部分中产生热。
参照图7B,在该状态下,在定影器A8的端部分也产生逆时针磁场和顺时针磁场。更具体地,分别在图7B的左侧部分和右侧部分形成通过侧芯13、拱形芯11(芯11a)、中心芯12A和热产生层163的逆时针磁场;和通过侧芯13、拱形芯11(芯11a)、中心芯12A和热产生层163的顺时针磁场。因此,热产生层163可以在纸状物宽度方向上在端部分中产生热。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当中心芯在纸状物宽度方向上连续时,可以将磁通量有效地引导到热产生层163。
示例2
相反,假设在示例2中,在图6B所示的第一区域170和第二区域180之间的边界区域中缺少中心芯。使用图3A的比较定影器进行描述。
图7C图解其中中心芯缺失的比较定影器的边界区域的截面。
甚至当在比较定影器中磁线圈单元15X被开路,并且充能激励线圈14X时,如图7C所示,在边界区域不产生逆时针磁场和顺时针磁场,这是因为在边界区域缺失中心芯12X。在该结构中,在纸状物运送方向上放置在两侧的激励线圈14X产生的磁通量可以相互抵消和/或磁通量分散,从而降低磁通量密度。结果,在比较定影器中的磁通量密度低于根据本实施例的图7A和7B所示的定影器A8中的磁通量密度。
在下面描述去磁线圈单元15的特征。
1.如上所述,在切面H上,也就是,描绘图6D的纸面上的去磁线圈单元15具有关于纸状物宽度方向或纸状物运送方向倾斜的部分。该部分是图6D的基本上直角三角环的斜边侧。此外,放置去磁线圈单元15,使得倾斜部分横跨通过定影器A8的纸状物的纸状物宽度方向的边缘部分。因此,在纸状物宽度方向上,抵消激励线圈14产生的磁通量的去磁磁通量的效果可以从中心部分得到边缘部分增加,这是因为去磁线圈单元15在该方向上变得更大。
利用该结构,在纸状物宽度方向上,抵消激励线圈14产生的磁通量的去磁磁通量的效果可以从图6D所示的对称轴向非纸状物区域增加。当针对明信片优化定影器A8时,非纸状物区域是明信片不通过但是大于明信片的纸状物通过的、定影辊轴16的区域。因此,热产生层163产生的热量在纸状物宽度方向上向三角区域的边缘逐渐降低。因此,通过设置去磁线圈单元15的大小和形状,使得(例如)B5T纸状物的边缘在三角区域内,甚至当B5T纸状物通过定影器A8时,也可以防止参照图3B所述的在纸状物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分中的温度的明显降低。此外,当在定影器A8中可使用的最大纸状物(下面称为“最大可使用纸状物”)被定影的情况下,可以通关闭去磁线圈单元15来获得良好的定影质量。
2.参照图6C,当将切面H(描绘图6C的纸面)上的旋转轴线O2-O2当作对称轴时,可以限定:横跨纸状物宽度方向的环绕去磁线圈单元15的部分(基本上直角三角环的斜边侧)是线性的,并且关于旋转轴线O2-O2不对称。
3.根据本实施例的定影器A8可以容纳至少三种不同的纸状物宽度。可以确定去磁线圈单元15的尺寸和形状,使得在切面H上关于纸状物运送方向倾斜的该部分可以横跨任意纸状物尺寸的宽度方向上的边缘部分,该纸状物尺寸在定影器A8的最小可使用纸状物(诸如明信片尺寸)和最大可使用纸状物(如A3T尺寸)之间(下面称为“中等纸状物尺寸”)。
注意,当最大可使用纸状物通过定影器A8,并且针对最小可使用纸状物优化定影器A8时,可以通过去激活去磁线圈单元15来实现最佳的定影温度。因此,配置去磁线圈单元15,使得斜边部分不横跨仅由最大可使用纸状物覆盖的区域以及仅由最小可使用纸状物覆盖的区域。
因此,通过在宽度方向上增加向外侧的激励磁通量的反作用力,可以防止或减少过多关注16的非纸状物区域中的端部分上的过热。同时,可以防止或减少中等纸状物尺寸中定影温度的显著降低,因此放置或减少定影失败和/或光泽的不均匀。
图8图解当激活去磁线圈单元15时在纸状物宽度方向中的激励磁通量。
如图8所示,通过使用具有上述特征的去磁线圈单元15倾斜地去磁激励磁通量,在箭头x指示的宽度方向上,从中心部分(也就是,对称轴O1-O1)向三角区域外激励磁通量逐渐降低。虽然实际上应该通过控制去磁线圈单元15的占空比来进一步调节去磁效果,但是可以通过在纸状物宽度方向上逐渐降低激励磁通量的密度来更好地控制在箭头x指示的纸状物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分中的定影质量。
在图3A和3B所示的比较定影器中,由于与纸状物的边缘部分对应的去磁线圈单元15X的部分与纸状物运送方向平行,因此去磁线圈单元15仅可以容纳单一的纸状物尺寸,也就是图3A和3B所示的明信片尺寸。此外,由于与纸状物的边缘部分对应的去磁线圈单元15X的部分与纸状物宽度方向平行,也就是去磁线圈单元15仅可以容纳单一的纸状物尺寸,因此在图3B所示的区域4中引起显著的温度下降。
相反,当去磁线圈单元15具有上述的形状,横跨去磁线圈单元15的斜边的纸状物的区域可以更宽。换句话说,在纸状物的边缘部分的去磁效果将会更宽,且该效果是渐变的。因此,可以防止或减少定影辊轴的温度的显著下降。
这里,参照图9描述如何使用去磁线圈单元15来在纸状物宽度方向上向边缘部分逐渐增加去磁磁通量的原理。
在图9中,在上半部分显示被投影到切面H的感应加热单元10的半部分,而在下半部分显示去磁效果引起的定影辊轴16的温度的变化的图表。在图9中,实线箭头和虚线箭头分别表示激励线圈14产生的磁通量(激励磁通量)以及去磁线圈单元15产生的磁通量(去磁磁通量)。
由于在区域R1中去磁线圈单元15不存在,因此在区域R1中,激励磁通量不被去磁磁通量抵消。因此,理论上,去磁磁通量不对分别位于旋转轴线O2-O2之上和之下的激励线圈14的上部和下部发生作用。
相反,在区域R2中,很难清楚描述磁通量的密度如何分布以及磁通量如何作用。在位于图9中的旋转轴线O2-O2之下的激励线圈14的部分与去磁线圈单元15重叠的区域R2-2中,激励线圈14产生的磁通量被去磁磁通量抵消。相反,在区域R2-1中,去磁线圈单元15不与激励线圈14重叠,并且在增加实箭头指示的激励线圈14产生的磁通量的方向上产生磁通量。因此,即使充能去磁线圈单元15以便消除激励磁通量,由于去磁线圈15产生的磁通量,也不能完全消除磁通量。
关于旋转轴线O2-O2之上的部分,由于存在中心芯12B1,因此在区域R2-1和R2-2中产生的磁通量不影响激励线圈14的上部分。
因此,在区域R2,由激励线圈14的下部产生的激励磁通量在某种程度上没有被完全消除,并且未消除其上部产生的激励磁通量。
在区域R3中,激励线圈14的下部产生的磁通量被与激励线圈14重叠的去磁线圈单元15产生的去磁磁通量抵消。关于激励线圈14的上部产生的激励磁通量,去磁效果与激励线圈14和去磁线圈单元15之间的距离有紧密关系。更具体地,激励线圈14和去磁线圈单元15之间的距离越短,激励磁通量和去磁磁通量之间的相互作用越强,因此,去磁效果在宽度方向上向边缘部分逐渐增加。结果,如图9的图表所示,在箭头x指示的纸状物宽度方向上,越向边缘部分温度升高的抑制就越强。
如上所述,在区域R3中,由于去磁磁通量反作用于旋转轴线O2-O2两侧的激励线圈14的部分上,因此去磁效果比区域R2更大。因此,以该顺序去磁效果在区域R1、R2和R3中增加。
注意,虽然磁通量密度好像以斜线方式变化,但是由于很难实际测量磁通量密度,因此实际上通过监视温度的变化来调节磁通量密度。可以从温度的变化形成斜线认为磁通量密度也像斜线那样变化,并且认为定影性能增强。
将描述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其中第一磁芯的结构与图5到9所示的实施例的第一磁芯的结构不同,并且其可以被分为多个芯,并且其每个芯被定形为平行四边形柱体或四边形柱体或者基本平行四边柱体或四边形柱体。
将参照图10到13描述其中第一磁芯被分为多个芯(其每个芯被定形为平行四边形或四边形)的示例性实施例。
图10是图解感应加热单元10A的透视图,图11(a)图解被投影到图1所示的弯曲热产生层163(其与热产生单元10A面对)的切面H上的热产生单元10A的部件,而图11(b)显示热产生单元10A可容纳的各种纸状物尺寸。
参照图10和11,在对称轴O1-O1的每一侧,热产生单元10A包括两个平行四边形柱体状的中心芯12D1和12D2以及三角柱状的中心芯12D3来代替图5所示的中心芯12A。相邻地放置中心芯12D1、12D2和12D3,并且将去磁线圈15D1、15D2和15D3环绕在中心芯12D1、12D2和12D3周围。去磁线圈15D1、15D2和15D3一起形成去磁线圈单元15A。去磁线圈15D1、15D2和15D3分别具有与中心芯12D1、12D2和12D3相同或类似的形状。也就是,如图11所示,去磁线圈15D1和15D2基本上是与中心芯12D1和12D2的形状对应的平行四边形,而去磁线圈15D3基本上是与中心芯12D3对应的三角形。
热产生单元10A进一步包括开关22、23和24,经由每个开关将被赋予相同附图标记并对称放置的两个中心芯连接。如图11所示,经由开关22连接在对称轴O1-O1两侧放置的去磁线圈15D3。类似地,分别经由开关23和24连接去磁线圈15D1和15D2。除了上述结构,在热产生单元10A中的所有部件与图5所示的之前的实施例的部件类似。
注意,当不需要进行区分时,将去磁线圈15D1、15D2和15D3统称为去磁线圈15D。
本实施例包括在纸状物宽度方向(x轴)上从外侧以去磁线圈15D3、15D1和15D2的顺序布置的去磁线圈15D3、15D1和15D2。第一磁芯,也就是,中心芯12D3、12D1和12D2分别放置在由去磁线圈15D3、15D1和15D2包围的内部区域中,并且相互相邻,以便在纸状物宽度方向或旋转热产生器(定影辊轴16)的轴向上连续。
更具体地,相邻地放置的中心芯12D3、12D1和12D2具有一个或两个关于纸状物宽度方向倾斜的边,并且这些斜边可以在纸状物运送方向(y轴)上相互重叠,以便在纸状物宽度方向x上连续。此外,在纸状物宽度方向上最接近于中心部分的中心芯12D2可以在纸状物宽度方向上与中心芯12B1和/或12B2磁连续。
因此,与图5所示的中心芯12A和12B(12B1和12B2)类似,将磁通量引导到热产生层163的第一磁芯(中心芯12D3、12D1和12D2)和第二磁芯(中心芯12B1和12B2)可以在纸状物宽度方向上磁连续。
在下面将参照图11、12A和12B描述相邻放置多个去磁线圈时感应电流的反作用。
图12A是图解在相邻放置的多个去磁线圈15D的放大图。
参照图11和12A,每个去磁线圈15D1被环绕在中心芯12D1周围(其夹在中心芯12D2和12D3之间),并且在切面H上具有关于纸状物宽度方向倾斜的两边。通过在与切面H垂直的方向上将去磁线圈15D1的斜边分别与去磁线圈15D2和15D3的斜边重叠,可以减小中心芯12D1和12D2之间的距离以及可以减小中心芯12D1和12D3之间的距离,由此相对容易地实现中心芯的连续性。
此外,通过放置去磁线圈15D使得其斜边在纸状物宽度方向上分别横跨不同纸状物尺寸的边缘部分,来更合适地针对各种纸状物尺寸执行去磁。例如,如图11所示,可以放置去磁线圈15D2、15D1和15D3,使得它们的斜边分别横跨B5T尺寸、A4T尺寸和B4T尺寸的边缘部分。
此外,当将赋予了相同附图标记并对称放置的两个去磁线圈连接,并且可使用开关22、23或24独立地接通和断开去磁线圈15D2、15D1和15D3时,可以根据纸状物尺寸执行去磁。在该结构中,与图5所示的示例相比(其中第一磁芯单元是单一的单元),可以更有效地防止或减少非纸状物区域上的过热。在本实施例中,针对各种纸状物尺寸的去磁效果与针对每种纸状物尺寸优化去磁线圈的尺寸和形状的情况类似。
在图11中,关于对称轴O1-O1对称地放置去磁线圈单元15A,并且可以通过调节由电源感应的去磁电流的相位、电流量和/或机械开关的开-关比来改变去磁线圈单元15A抵消的激励磁通量的量(下面称为“去磁量”)。可以使用半导体开关控制电流量。由于被对称地放置的去磁线圈15D被连接为单一的电路,因此,可以由单一的电路调节对称轴O1-O1的两侧的去磁量。可以根据纸状物尺寸或基于使用检测在旋转轴向上的位置的温度的温度检测器产生的温度反馈来确定要被充能的去磁线圈15D。然而,本实施例不限于这些示例。
当充能激励线圈14,同时将去磁线圈15D1、15D2和15D3短路(接通)时,在图12A的箭头指示的方向上电流流过去磁线圈单元15D。在该状态下,在诸如去磁线圈15D2的右侧和去磁线圈15D1的左侧(二者相互平行并且在与切面H垂直的方向上相互重叠)之类的部分中,电流以相反的方向流动。因此,由重叠部分之一产生的去磁磁通量被另一部分产生的去磁磁通量抵消。结果,电流以与其中去磁线圈是图12B所示的、具有相邻放置的去磁线圈15D1、15D2和15D2的外表的单一单元的情况类似的方式流动。因此,在本实施例中,用于各种纸状物尺寸的去磁效果与针对每种纸状物尺寸优化去磁线圈的尺寸和形状的情况类似。
在下面进一步参照图13A详细描述本实施例的去磁效果。
在图13(A)中,(a)示意性图解感应加热单元10A,而(b)到(e)分别显示用于A3T尺寸、B4T尺寸、A4T尺寸和B5T尺寸的去磁效果。在图13A所示的示例中,在感应加热单元10A中可使用的最大纸状物尺寸和最小纸状物尺寸分别是A3T尺寸和明信片尺寸。
参照图13(A),如(b)所示,当所有的开关22到24被断开(开路)时,去磁效果与未设置去磁线圈的情况类似,因此,适用于A3T尺寸。如(c)所示,当只有开关22接通时,去磁效果与仅设置去磁线圈15D3的情况类似,因此,适用于B4T尺寸。
相反,如(d)所示,当只有开关22和23接通时,去磁效果与设置去磁线圈15D1和15D3的情况类似,因此,适用于A4T尺寸。如(e)所示,当所有开关22到24接通时,去磁效果与设置去磁线圈15D1、15D2和15D3的情况类似,因此,适用于B5T尺寸。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可以容纳至少两种不同纸状物尺寸(其长度在纸状物宽度方向上不同)的定影器。定影器配有组成去磁线圈单元的多个去磁线圈。每个去磁线圈的一边关于纸状物宽度方向或纸状物运送方向倾斜,并且斜边横跨至少一个纸状物尺寸的边缘部分。因此,可以改善纸状物的边缘部分的定影器的性能。
在使用多个去磁线圈15D1、15D2和15D3的本实施例中,还可以防止或减少定影辊轴的温度的部分下降或显著下降。此外,由于与图3A所示的结构相比,去磁线圈的斜边可以更逐渐地改变磁通量密度,因此可以防止或减少在纸状物宽度方向上在端部分中磁通量密度的突然变化,从而防止或减少在纸状物宽度方向上定影温度的不均匀以及结果图像的光泽的不均匀。
注意,虽然以上描述关于其中一起使用平行四边形柱状线圈、三角柱线圈的结构,但是,替代地,可以单独使用或组合使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四边形作为去磁线圈的形状。
图13B显示根据本实施例的、包括图11所示的感应加热单元10A中的定影器定影的图像的评估结果。
为了评估定影性能,以230mm/s的线速度定影图像,并且在激励线圈14充能的同时执行去磁。注意去磁控制的定时不限于特定示例。如图13B所示,防止了端部分上的过热和由于不足的定影温度导致的定影失败。
使用比较示例进一步详细描述去磁线圈的形状,其中去磁线圈具有弯曲的端部分,并且它们的形状关于旋转轴线对称。
图14A、14B和14C分别图解被投影到切面H的、根据本实施例的定影器、比较去磁线圈150和比较去磁线圈150A。
在图14B和14C所示的示例中,比较去磁线圈150和150A分别环绕用作第一磁芯的中心芯120D和121D,并且在纸状物宽度方向上布置中心芯120D和121D以及用作第二磁芯的中心芯120B。在图14B中,在纸状物宽度方向上,每个去磁线圈150的两端部分被弯曲,并且关于旋转轴线O2-O2对称。在图14C中,每个去磁线圈150A的一端部分被弯曲,并且关于旋转轴线O2-O2对称。
在图14B和14C中显示的示例具有本实施例的特征,也就是根据纸状物尺寸设置多个去磁线圈150或150A,并且相邻的去磁线圈150或150A相互重叠。然而,从图14B和14C不难看出,在去磁线圈关于旋转轴线O2-O2对称的情况下,中心芯120D或121D(第一磁芯)和中心芯120B(第二磁芯)在纸状物宽度方向上不能磁连续,这是因为由于中心芯120D和121D的宽度,存在间隙Δ。
图15图解具有弯曲的端部分并且其形状关于旋转轴线对称的另一比较去磁线圈。
参照图15,即使中心芯122D和去磁线圈150B的弯曲端部分相当尖锐,以便在中心芯120B和中心芯120D之间实现连续性,但是会出现其中去磁线圈150B产生的磁通量被中心芯120B屏蔽的区域b。更具体地,在区域b中,由于中心芯120B,由去磁线圈150B产生的磁通量很难作用到图15中的激励线圈14X的上部和下部。换句话说,放置在区域B中的去磁线圈150B的那部分是无用的,因此图15所示的结构是低效的。
图16A、16B和16C分别图解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去磁线圈单元的轮廓的示例,其被投影到参照图6描述的切面H上。图16a、16B和16C分别图解基本上直角三角形的去磁线圈单元15、平行四边形的去磁线圈15D1和四边形的去磁线圈单元15A。可以单独或组合地使用图17所示的示例实现这些形状,其中(a)为基本上的平行四边形,(b)为三角形,(c)为直角三角形,或基本上的直角三角形,而(d)为具有相互面对的两个弯曲边的变形平行四边形。
图18A、18B和18C分别图解用于形成去磁线圈的上述形状的组合。
图18A图解其中通过基本上的平行四边形以及三角形的组合形成的去磁线圈单元的形状的示例。图18B图解其中通过等边三角形(或基本上等边三角形)以及直角三角形(或基本上直角三角形)的组合形成的去磁线圈单元的形状的示例。图18C图解其中通过图17(d)所示的变形的平行四边形以及变形的直角三角形的组合形成的去磁线圈单元的形状的示例。在图18A、18B和18C中,在对称轴O1-O1的两侧对称地放置去磁线圈。
接下来,将参照图19、20和21在下面描述可以应用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上述感应加热单元的定影器的另一示例。
图19图解包括热产生带130作为热产生器的定影器。
如图19所示,定影器A80包括感应加热单元10、环绕辊轴145(用作旋转定影组件)和支撑辊轴160的定影热产生带130以及旋转压力组件131。因此,定影热产生带130、辊轴145和支撑辊轴160一起用作定影组件。定影热产生带130被辊轴145和支撑辊轴160旋转。定影热产生带130包括由感应加热单元10感应地加热的热产生层。旋转压力组件131经由定影热产生带130按压辊轴145。经由定影热产生带130,定影器A80在通过在旋转压力组件131和辊轴145之间形成的定影夹持的纸状物141上定影图像。
图20图解根据另一实施例的包括加热辊轴132作为旋转热产生器的定影器。
如图20所示,定影器A81包括感应加热单元10、旋转压力组件131、加热辊轴132以及环绕加热辊轴132和辊轴145的定影带133。加热辊轴132包括由感应加热单元10感应地加热的热产生层。因此,加热辊轴132、定影带133和辊轴145一起用作定影组件。经由加热辊轴132加热的定影带133,定影器A81在通过在旋转压力组件131和辊轴145之间形成的定影夹持的纸状物141上定影图像。
图21图解作为图19和20所示的实施例的变型的定影器A82和A83。
参照图21,作为图19所示的实施例的变型,定影器A82包括旋转压力组件131A、支撑辊轴190以及环绕这些辊轴的压力带191。定影器A82进一步包括感应加热单元10和用作旋转热产生器的定影热产生带130,该定影热产生带130以与图19所示的定影器A80类似的方式围绕辊轴145和支撑辊轴160。经由定影热产生带130,定影器A82在通过在压力带191和辊轴145之间形成的定影夹持的纸状物141上定影图像。
作为图20所示的实施例的变型,定影器A83包括用作旋转热产生器的加热辊轴132和定影带133以代替定影器A82的支撑辊轴160和定影热产生带130。经由加热辊轴132加热的定影带133,定影器A83在通过在压力带191和辊轴145之间形成的定影夹持的纸状物141上定影图像。
现在将参照图22在下面描述应用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定影器的图像形成设备。
图22图解图像形成设备的结构。
该图像形成设备是机内排纸型,也就是在其机壳内设置排纸空间的图像形成设备。图像形成设备包括打印机单元100、放置在打印机单元100之下的馈纸器200、读取单元300、排纸空间400和控制图像形成设备的各种功能的控制器(未示出)。需要时,可以在图像形成设备的底部部分设置另一馈纸器。读取单元300读取源文档的图像信息,并且经由排纸空间400被设置在打印机单元100之上。馈纸器200包括记录介质的纸状物,通过图22中的实线指示的路径在打印机中运送该纸状物。打印机单元100在纸状物上形成图像,然后将纸状物排出到排纸空间。
本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是采用中间转印方法(间接转印方法)的串联型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设备。打印机单元100包括被放置在用作图像载置体的四个鼓形感光器A1之上的中间转印带A4。中间转印带A4环绕在包括驱动辊轴和被驱动辊轴的多个支撑辊轴周围,并且可旋转地移动。在感光器A1上,分别形成黄、洋红、青和黑色调色剂图像。
在每个感光器A1的周围,设置了用于均匀充电感光器A1的表面的充电器A2、用于将感光器A1上形成的静电潜像显影为调色剂图像的显影单元A3、用于清洁感光器A1的表面的清洁装置A6、用于减少感光器A1的表面的摩擦系数的润滑单元A7和一次转印辊轴(偏压辊轴,未示出)。一次转印辊轴和中间转印带A4整体用作中间转印单元。打印机单元100进一步包括二次转印单元A5、位于感光器A1之下的曝光单元A10、一对对准辊轴A11和一对排出辊轴A9。在一次转印处理中,一次转印辊轴分别将感光器A1上形成的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A4的表面上。然后,在二次转印处理中,二次转印单元A5将来自中间转印带A4的图像转印到纸状物上。
为了便于维护,感光器A1、充电器A2、显影单元A3、清洁单元A6和润滑单元A7中的至少两个被合并为单个处理卡盒(process cartridge)PC,该处理卡盒可拆卸地附连到打印机单元100。针对中间转印带A4和二次转印带A5中的每一个,打印机单元100进一步包括另一清洁单元A6和润滑单元A7,该清洁单元A6和润滑单元A7被合并为可拆卸地附连到打印机单元100的单一单元。
馈纸器200包括纸盒(未示出)以及用于将纸盒中包含的纸状物馈送到打印机单元100的馈纸辊轴B1。
读取单元300包括读取架(reading carriage)C1、接触玻璃C2、透镜C3和CCD(电荷耦合器件)C4。读取架C1包括照射放置在接触玻璃C2上的源文档的光源以及在前后移动的同时将源文档的表面反射的光作为图像信息反射到透镜C3的镜子。在图像信息被传送的方向上,CCD C4被放置在透镜C3的下游。CCD C4将图像信息分为三基色,并且将其光电转换,从而将图像信息数字化为图像信号。
然后,曝光单元10A将从激光二极管(未示出)发射的激光引导到感光器A1的表面,在其上形成静电潜像。注意,可以经由多面镜和透镜将从激光二极管发射的激光引导到感光器A1。
在打印机单元100中,充电器A2包括充电组件和利用预定或给定的压力将充电组件按压到光导鼓A1的加压器(未示出)。充电组件包括导电支架和支架之上的导电弹性层。导电支架将来自电压施加器的预定或给定电压施加到导电弹性层和感光器A1之间的间隙,从而将电荷提供给感光器A1的表面。显影单元A3包括搅拌爪(agitation screw)、显影辊轴和调节器(doctor)。搅拌爪搅拌包括调色剂和载体的显影剂,而显影剂磁附着到显影辊轴,从而形成显影剂层。调节器调节显影辊轴上的显影剂层的厚度。随着显影辊轴的旋转,通过与感光器A1面对的显影单元A3的开口,包含在显影剂中的调色剂附着到感光器A1的静电潜像上,从而显影静电潜像。
然后通过一次转印辊轴将所显影的图像(调色剂图像)从感光器A1电转印到中间转印带A4。例如,清洁单元A6包括清洁刀片和清洁刷,并且在一次转印处理之后消除在感光器A1上残留的任何调色剂。
润滑单元A7包括辊轴状润滑剂施加器,其包括金属支架和支架周围的刷,固态润滑剂在其重力作用下按压润滑剂施加器。润滑剂施加器从固态润滑剂刮走粉末润滑剂,然后在旋转的同时将粉末润滑剂施加到感光器A1的表面。注意润滑单元A7几乎整体润滑感光器A1,也就是润滑单元A7润滑的区域大于清洁单元A6清洁的有效清洁区域。这是因为,虽然有效清洁区域依赖于清洁单元A6的清洁性能,当时应该将润滑剂施加到清洁刀片覆盖的整个区域。
替代地,润滑单元A7可以进一步包括偏置组件,用于将固态润滑剂压向润滑剂施加器。
用于中间转印带的清洁单元A6和润滑单元A7被包含在单一的外壳中作为转印盒(transfer cartidge)。在二次转印处理之后,在与中间转印带A4旋转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上旋转时,刷辊轴将附着在中间转印带A4的表面上的调色剂等擦除。清洁刀片以预定或给定角度、利用预定或给定压力接触中间转印带A4,并且移除附着在其上的调色剂等。
作为固态润滑剂,可以使用固态疏水性润滑剂。其示例包括如下化合物:诸如锌硬脂酸盐、钡硬脂酸盐、铅硬脂酸盐、铁硬脂酸盐、镍硬脂酸盐、钴硬脂酸盐、铜硬脂酸盐、锶硬脂酸盐、钙硬脂酸盐、镉硬脂酸盐和镁硬脂酸盐之类的硬脂酸盐族。此外,可以使用诸如锌油酸盐、锰油酸盐、铁油酸盐、钴油酸盐、铅油酸盐、镁油酸盐和铜油酸盐;以及锌棕榈酸盐、钴棕榈酸盐、铜棕榈酸盐、镁棕榈酸盐、铝棕榈酸盐和钙棕榈酸盐之类的等效脂肪酸。其它示例包括诸如铅锌酸盐、铅己酸盐、锌亚麻酸盐、钴亚麻酸盐、钙亚麻酸盐和镉番茄红素-亚麻酸盐之类的脂肪酸;那些脂肪酸的金属盐;以及诸如蜡大戟(candelilla)蜡、巴西蜡棕树蜡、米蜡、日本蜡、加州希蒙得木油、蜂蜡和羊毛脂。
将描述使用上述图像形成设备的多色图像形成的处理。
注意,在本实施例中,当在单个打印任务中图像数据被记录在多张纸上时,以顺序次序输出纸状物(其图像表面冲下),使得纸状在排纸盘上堆叠。
当激活图像形成设备时,接触中间转印带A4的感光器A1开始旋转。在本实施例中,最初形成黄色图像。
曝光单元A10根据黄色图像数据将激光引导到由充电器A2均匀充电的、用于黄色的感光器A1的表面。然后,显影单元A3显影静电潜像,从而形成黄色调色剂图像,然后一次转印辊轴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A4上。类似地,在相应的感光器A1上形成青、洋红和黑色图像并将其转印,因此相应单色图像被相互叠加在中间转印带A4上来形成多色图像。由于中间转印带A4旋转,因此将该多色图像运送到面对第二转印单元A5的部分,也就是二次转印位置。
与上述操作同时,在馈纸器200中,随着馈送辊轴B1的旋转,从包含在纸盒中的纸状物顶部开始逐一将纸状物馈送到对准辊轴A11。对准辊轴A11停止纸状物,然后以纸状物的前沿和中间转印带A4上的多色图像处于合适的位置关系的方式将纸状物运送到二次转印位置上。
在二次转印位置,在中间转印带A4上的多色图像被转印到纸状物的一侧。然后,中间转印带A4的清洁单元A7清洁其表面。在其上转印了图像的纸状物被运送到定影器A8,其中利用热融化图像,混合四色调色剂,然后用压力将其固定到纸状物上。
由于定影器A8可以合适地加热图像,可以提高图像形成的产出率。此外,甚至当连续在大量纸状物上打印图像时,也可以实现高图像质量。如上所述,甚至当连续在各种纸状物尺寸上打印图像时,也可以防止或减少由于不足的定影温度导致的热偏差以及定影失败。
在通过定影器A8之后,小心地运送纸状物,知道被融化的图像完全定影在纸状物上为止。然后,排出辊轴A9将纸状物排出到排纸盘(纸状物的第一侧,也就是图像表面冲下)。由于在包括要记录到多张纸上的图像数据的打印任务中,被顺序排出的纸状物堆叠在排纸盘上,因此,可以以顺序次序输出纸状物。
注意,虽然描述涉及采用中间转印方法的串联型多色图像形成设备,但是根据本发明各个实施例的定影器可以适用于单色图像形成设备、直接转印图像形成设备和一鼓型图像形成设备。
根据上述教学可以进行各种附加修改和变型。应该理解,可以以与这里具体描述的方式不同的方式实践本专利说明书的公开,而它们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Claims (20)

1.一种用于在记录介质的纸状物上定影图像的定影器,包括:
定影组件,包括旋转热产生器;
压力组件,用于与所述定影组件形成夹持以在其间夹住所述纸状物;
激励线圈,被放置来面对所述旋转热产生器的热产生层,以产生用于感应地将所述热产生层加热的磁通量;
环状去磁线圈单元,被放置来面对所述热产生层,以产生部分抵消所述激励线圈产生的磁通量的磁通量;
由所述激励线圈和所述去磁线圈单元包围的第一区域;
第一磁芯,其被放置在所述第一区域中;
位于所述去磁线圈的环之外、且被所述激励线圈包围的第二区域;和
第二磁芯,其被放置在所述第二区域中,
在所述旋转热产生器的旋转轴向上,所述第一磁芯与所述第二磁芯磁连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器,其中在所述旋转热产生器的旋转轴向上。所述第一磁芯和所述第二磁芯物理地连续。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器,其中当被投影在所述热产生层的切面时,所述去磁线圈单元关于所述旋转轴非对称。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定影器,其中所述去磁显影单元的环被定形为类似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四边形之一的形状。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定影器,其中所述第一磁芯的形状与所述去磁线圈单元的形状类似。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定影器,其中所述定影器容纳至少三种不同的纸状物尺寸,所述不同的纸状物尺寸在所述旋转轴向上的长度不同,
当被投影到所述切面时,所述去磁线圈单元的一部分关于所述旋转轴向倾斜,和
在至少三种不同的纸状物尺寸中,除了其长度在所述旋转热产生器的所述旋转轴向上的长度分别为最大和最小的两种纸状物尺寸之外,倾斜部分横跨在至少一种纸状物尺寸的所述旋转轴向上的边缘部分。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器,其中所述去磁线圈单元被构造为在所述旋转热产生器的所述旋转轴向上布置的多个去磁线圈,
所述第一磁芯被构造为多个芯,其中每个芯被放置在所述第一区域中,并且被所述多个线圈之一包围,和
所述第一磁芯的多个芯中的相邻放置的两个芯在所述旋转轴向上磁连续,并且连续地将磁通量引导到所述热产生层。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定影器,其中所述第一磁芯的多个芯中的相邻放置的两个芯在所诉热产生器的所述旋转轴向上物理连续。
9.权利要求7所述的定影器,其中当被投影到所述切面上时,所述多个去磁线圈中的每一个被定形为类似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四边形之一的形状,和
所述去磁线圈单元被构造为在所述旋转轴向上布置的两个或多个去磁线圈的组合。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定影器,其中所述去磁线圈的至少一边与相邻的去磁线圈的边平行。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定影器,其中平行的两个相邻的去磁线圈的边在与所述切面垂直的方向上相互重叠。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定影器,其中所述多个去磁线圈中的每一个与由其包围的、作为所述第一磁芯的一部分的芯具有相似的形状。
1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定影器,其中定影器容纳其中长度在所述旋转轴向上不同的至少两种不同的纸状物尺寸,
当被投影到所述切面时,所述多个去磁线圈中的每一个的一部分关于所述纸状物宽度方向倾斜,和
所述倾斜部分横跨至少一个纸状物尺寸的旋转轴向上的边缘部分。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器,其中当被投影到所述热产生层的切面时,在所述旋转轴向上,关于所述热产生层的中心部分对称地放置所述去磁线圈单元,和
通过开关连接被对称地放置的两个所述去磁线圈单元。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器,其中所述激励线圈连接到电源,并且由所述电源驱动。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器,其中所述旋转热产生器是定影套管、加热辊轴和定影热产生带之一,
所述压力组件按压所述旋转热产生器,和
在将所述纸状物在所述旋转热产生器和所述压力组件之间运送时,将图像定影在所述纸状物上。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器,其中所述旋转热产生器是加热辊轴,
所述定影组件包括加热辊轴、旋转定影组件和环绕所述加热辊轴和所述旋转定影组件的定影带,和
所述压力组件是旋转压力组件。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定影器,其中所述旋转压力组件是压力辊轴和压力带之一。
19.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
图像载置体,在其上形成静电潜像;
显影单元,其被放置来与所述图像载置体面对,以利用显影剂显影所述静电潜像;
转印单元,用于将显影的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的纸状物上;和
定影器,用于在所述纸状物上定影图像,所述定影器包括:
定影组件,包括旋转热产生器;
压力组件,用于与所述定影组件形成夹持以在其间夹住所述纸状物;
激励线圈,被放置来面对所述旋转热产生器的热产生层,以产生用于感应地将所述热产生层加热的磁通量;
环状去磁线圈单元,被放置来面对所述热产生层,以产生部分抵消所述激励线圈产生的磁通量的磁通量;
由所述激励线圈和所述去磁线圈单元包围的第一区域;
第一磁芯,其被放置在所述第一区域中;
位于所述去磁线圈的环之外、且被所述激励线圈包围的第二区域;和
第二磁芯,其被放置在所述第二区域中,
在所述旋转热产生器的旋转轴向上,所述第一磁芯与所述第二磁芯磁连续。
20.一种在定影器中使用的用于在记录介质的纸状物上定影图像的方法,
所述定影器包括:
定影组件,包括旋转热产生器;
压力组件,用于与所述定影组件形成夹持以在其间夹住所述纸状物;和
感应加热单元
所述定影方法包括:
产生用于感应地将所述旋转热产生器的热产生层加热的激励磁通量;
在所述旋转热产生器的旋转轴向上将所述激励磁通量连续地引导到所述热产生层;
根据所述纸状物大小,在所述纸状物宽度方向上倾斜地产生部分抵消所述激励磁通量的磁通量;和
将所述纸状物通过所述定影组件和所述压力组件之间的夹持来在所述纸状物上定影图像。
CN200910130604.7A 2008-03-25 2009-03-25 定影器、包括定影器的图像形成设备以及定影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4616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078723A JP5286869B2 (ja) 2008-03-25 2008-03-25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078723/08 2008-03-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46166A true CN101546166A (zh) 2009-09-30
CN101546166B CN101546166B (zh) 2011-06-08

Family

ID=406777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30604.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46166B (zh) 2008-03-25 2009-03-25 定影器、包括定影器的图像形成设备以及定影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185030B2 (zh)
EP (1) EP2105805B1 (zh)
JP (1) JP5286869B2 (zh)
CN (1) CN101546166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81410A (zh) * 2011-03-09 2012-09-19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以及具有该定影装置的成像设备
CN103293926A (zh) * 2012-02-22 2013-09-11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以及具有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7239024A (zh) * 2013-12-13 2017-10-10 株式会社东芝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48263B2 (ja) * 2008-05-30 2015-01-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504656B2 (ja) 2009-03-18 2014-05-28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360686B2 (ja) * 2009-05-27 2013-12-04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64411B2 (ja) * 2009-07-29 2014-04-0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43666A (ja) * 2009-08-21 2011-03-03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18068B2 (ja) * 2009-08-26 2014-02-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82455B2 (ja) * 2009-09-03 2014-09-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299690B2 (ja) * 2009-09-10 2013-09-2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366005B2 (ja) 2009-09-10 2013-12-1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375469B2 (ja) * 2009-09-14 2013-12-2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81634B2 (ja) 2009-09-15 2014-09-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64767A (ja) * 2009-09-15 2011-03-31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70062A (ja) * 2009-09-28 2011-04-07 Panasonic Corp 誘導加熱装置
JP5472605B2 (ja) * 2009-10-09 2014-04-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40777B2 (ja) * 2009-11-17 2014-03-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32977B2 (ja) 2009-11-30 2014-06-2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333194B2 (ja) * 2009-12-22 2013-11-0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04881B2 (ja) * 2010-01-15 2014-10-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600276B2 (en) * 2010-01-27 2013-12-03 Ricoh Company, Limited Heat conduction unit,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445188B2 (ja) * 2010-02-07 2014-03-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45189B2 (ja) 2010-02-08 2014-03-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64981B2 (ja) 2010-02-25 2014-08-0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18913B2 (ja) * 2010-03-04 2014-02-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40278B2 (ja) 2010-03-10 2014-03-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33386B2 (ja) 2010-03-10 2014-12-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488981B2 (en) * 2010-03-11 2013-07-16 Ricoh Company, Ltd.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JP5408553B2 (ja) 2010-03-12 2014-02-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60791B2 (ja) * 2010-03-16 2014-07-30 株式会社リコー 熱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91607A (ja) 2010-03-16 2011-09-29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97154A (ja) 2010-03-17 2011-10-06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定着方法、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5515898B2 (ja) * 2010-03-17 2014-06-1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89526B2 (ja) * 2010-03-18 2014-09-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97183A (ja) * 2010-03-18 2011-10-06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10721B2 (ja) 2010-05-07 2014-06-04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10727B2 (ja) 2010-06-21 2014-06-04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17431B2 (ja) 2010-08-19 2014-11-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93973B2 (ja) 2010-08-30 2014-09-24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99999B2 (ja) 2010-08-31 2014-05-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610148B2 (ja) 2010-10-18 2014-10-2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088491A (ja) 2010-10-19 2012-05-10 Ricoh Co Ltd 定着ローラ、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07867B2 (ja) 2010-11-01 2015-04-30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118481A (ja) 2010-11-10 2012-06-21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定着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012145647A (ja) * 2011-01-07 2012-08-02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25924B2 (ja) 2011-01-11 2014-11-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電磁誘導加熱方式定着装置と画像形成装置
JP5879988B2 (ja) * 2011-01-11 2016-03-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168403A (ja) 2011-02-15 2012-09-06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96303B2 (ja) 2011-02-16 2015-10-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60505B2 (ja) 2011-02-25 2015-08-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23865B2 (ja) * 2011-04-20 2016-05-25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73151B2 (ja) 2011-08-17 2015-09-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87177B2 (ja) * 2011-09-21 2014-05-07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69828B2 (ja) 2011-12-05 2017-02-0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136220B2 (ja) 2011-12-27 2017-05-3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136221B2 (ja) 2011-12-27 2017-05-3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04325B2 (ja) 2011-12-28 2016-04-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3186087B (zh) 2011-12-28 2016-08-03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成像装置和分离构件
JP5796711B2 (ja) 2011-12-28 2015-10-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96714B2 (ja) 2012-01-13 2015-10-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70828B2 (ja) 2012-01-19 2016-08-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分離部材、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67468B2 (ja) 2012-01-24 2016-08-10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43231B2 (ja) 2012-01-26 2016-07-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35668B2 (ja) 2012-01-27 2016-11-30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51741B2 (ja) 2012-01-31 2016-12-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63105B2 (ja) 2012-02-02 2016-08-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19779B2 (ja) 2012-02-09 2016-11-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19785B2 (ja) 2012-02-09 2016-11-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32525B2 (ja) 2012-02-09 2016-11-30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US9026024B2 (en) 2012-02-09 2015-05-05 Ricoh Company, Ltd. Fixing device capable of minimizing damage of endless rotary body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JP6423994B2 (ja) 2012-02-09 2018-11-14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850326B2 (ja) 2012-02-09 2016-02-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03619B2 (ja) 2012-02-09 2016-10-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135051B2 (ja) 2012-02-09 2017-05-3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48923B2 (ja) 2012-02-09 2016-07-0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209311B2 (ja) 2012-02-09 2017-10-04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201312B2 (ja) 2012-02-09 2017-09-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6016071B2 (ja) 2012-05-18 2016-10-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140116597A1 (en) * 2012-11-01 2014-05-01 The Boeing Company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heating a material
JP6111696B2 (ja) * 2013-01-30 2017-04-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225751B2 (ja) 2013-03-29 2017-11-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331671B2 (ja) 2013-11-01 2018-05-30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WO2016068479A1 (en) 2014-10-29 2016-05-0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Fusing device employing induction heating method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6006A (ja) * 1994-06-28 1996-01-19 Canon Inc 加熱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6246843B1 (en) * 1999-04-27 2001-06-1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heating apparatus
JP2001034097A (ja) 1999-07-15 2001-02-09 Minolta Co Ltd 誘導加熱定着装置
JP4418156B2 (ja) * 2000-09-29 2010-02-1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826008B2 (ja) * 2001-10-15 2006-09-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
JP3966239B2 (ja) * 2002-07-11 2007-08-29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US6872925B2 (en) * 2002-08-05 2005-03-2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Image heating device using induction heating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6861630B2 (en) * 2003-03-07 2005-03-01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Heating device and fixing device
JP3933116B2 (ja) 2003-09-30 2007-06-20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装置、誘導加熱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301072B2 (ja) 2004-05-10 2009-07-22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型定着装置
JP4403180B2 (ja) * 2004-07-26 2010-01-2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435020B2 (ja) * 2005-04-28 2010-03-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5062981B2 (ja) 2005-09-14 2012-10-3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108213A (ja) * 2005-10-11 2007-04-26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定着装置
JP2007226124A (ja) * 2006-02-27 2007-09-06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定着装置
JP2007226125A (ja) * 2006-02-27 2007-09-06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定着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並びに画像形成方法
JP2007279669A (ja) 2006-03-13 2007-10-25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定着装置の定着ニップ形成方法
JP4728855B2 (ja) * 2006-03-27 2011-07-2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電磁誘導加熱定着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310353A (ja) 2006-04-17 2007-11-29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322975A (ja) 2006-06-05 2007-12-13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982000B2 (ja) 2006-07-31 2012-07-2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4890991B2 (ja) 2006-07-31 2012-03-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4916245B2 (ja) * 2006-08-07 2012-04-1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281779B2 (ja) * 2006-10-20 2009-06-17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917903B2 (ja) * 2007-01-31 2012-04-18 株式会社リコー 加熱装置、定着装置、加熱部材の温度制御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216825A (ja) 2007-03-07 2008-09-18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177348B2 (ja) 2007-03-12 2013-04-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233790A (ja) 2007-03-23 2008-10-02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058829A (ja) 2007-08-31 2009-03-19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定着装置、発熱回転体、温度制御方法
JP5065871B2 (ja) 2007-12-11 2012-11-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81410A (zh) * 2011-03-09 2012-09-19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以及具有该定影装置的成像设备
US8977177B2 (en) 2011-03-09 2015-03-10 Ricoh Company, Ltd. Fixing device employing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heating system capable of effectively using magnetic flux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fixing device
CN103293926A (zh) * 2012-02-22 2013-09-11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以及具有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3293926B (zh) * 2012-02-22 2016-03-09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以及具有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7239024A (zh) * 2013-12-13 2017-10-10 株式会社东芝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7239024B (zh) * 2013-12-13 2020-12-18 株式会社东芝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9230070A (ja) 2009-10-08
JP5286869B2 (ja) 2013-09-11
EP2105805A1 (en) 2009-09-30
US8185030B2 (en) 2012-05-22
US20090245897A1 (en) 2009-10-01
CN101546166B (zh) 2011-06-08
EP2105805B1 (en) 2016-01-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46166B (zh) 定影器、包括定影器的图像形成设备以及定影方法
EP2071414B1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750776B2 (en) Fixing roller, and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US6954608B2 (en) Heat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1145018A (zh) 定影单元及采用其的成像装置
EP2068207B1 (en) Fixing device using induction heating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fixing device
JP3486519B2 (ja) 加熱装置
JP2007310353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EP1333340B1 (en) Induction heating type image heating apparatus
JP5232808B2 (ja) 定着装置及びこれを搭載した画像形成装置
JP4901343B2 (ja) 定着ローラ、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867975B2 (en) Fixing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7010256B2 (en) Image heating apparatus having recording medium conveying nip nonuniform in pressure distribution
JP2004228043A (ja) 電磁誘導加熱方式の加熱装置、この装置に用いる磁路形成部材、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832188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0816921B1 (en) Fix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423492B2 (ja) 定着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211090B2 (ja) 定着装置及びこれを搭載し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58786A (ja) 誘導加熱定着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066930A (ja) 定着装置
JP2007165288A (ja) 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250581B2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JP5853061B2 (ja) 定着装置及びこれを搭載し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538308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238736B2 (ja) 定着装置及びこれを搭載した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608

Termination date: 2021032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