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71890A -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与电容器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与电容器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71890A
CN101271890A CNA2008100918323A CN200810091832A CN101271890A CN 101271890 A CN101271890 A CN 101271890A CN A2008100918323 A CNA2008100918323 A CN A2008100918323A CN 200810091832 A CN200810091832 A CN 200810091832A CN 101271890 A CN101271890 A CN 1012718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substrate
pad electrode
film
capaci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09183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71890B (zh
Inventor
栗原和明
盐贺健司
约翰·D·巴尼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tsu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tsu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523777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6253631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tsu Ltd filed Critical Fujitsu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2718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718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718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7189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nd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224/01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e.g. chip-to-package, die-attach, "first-level" interconnec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10Bump connector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15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bump connector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 H01L2224/16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bump connector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of an individual bump connector
    • H01L2224/161Disposition
    • H01L2224/16151Disposition the bump connector connecting between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and an item not being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e.g. chip-to-substrate, chip-to-passive
    • H01L2224/16221Disposition the bump connector connecting between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and an item not being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e.g. chip-to-substrate, chip-to-passive the body and the item being stacked
    • H01L2224/16225Disposition the bump connector connecting between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and an item not being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e.g. chip-to-substrate, chip-to-passive the body and the item being stacked the item being non-metallic, e.g. insulating substrate with or without metallis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nd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224/01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e.g. chip-to-package, die-attach, "first-level" interconnec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10Bump connector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15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bump connector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 H01L2224/16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bump connector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of an individual bump connector
    • H01L2224/161Disposition
    • H01L2224/16151Disposition the bump connector connecting between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and an item not being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e.g. chip-to-substrate, chip-to-passive
    • H01L2224/16221Disposition the bump connector connecting between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and an item not being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e.g. chip-to-substrate, chip-to-passive the body and the item being stacked
    • H01L2224/16225Disposition the bump connector connecting between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and an item not being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e.g. chip-to-substrate, chip-to-passive the body and the item being stacked the item being non-metallic, e.g. insulating substrate with or without metallisation
    • H01L2224/16227Disposition the bump connector connecting between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and an item not being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e.g. chip-to-substrate, chip-to-passive the body and the item being stacked the item being non-metallic, e.g. insulating substrate with or without metallisation the bump connector connecting to a bond pad of the ite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nd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224/01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e.g. chip-to-package, die-attach, "first-level" interconnec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10Bump connector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15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bump connector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 H01L2224/16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bump connector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of an individual bump connector
    • H01L2224/161Disposition
    • H01L2224/16151Disposition the bump connector connecting between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and an item not being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e.g. chip-to-substrate, chip-to-passive
    • H01L2224/16221Disposition the bump connector connecting between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and an item not being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e.g. chip-to-substrate, chip-to-passive the body and the item being stacked
    • H01L2224/16225Disposition the bump connector connecting between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and an item not being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e.g. chip-to-substrate, chip-to-passive the body and the item being stacked the item being non-metallic, e.g. insulating substrate with or without metallisation
    • H01L2224/16235Disposition the bump connector connecting between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and an item not being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e.g. chip-to-substrate, chip-to-passive the body and the item being stacked the item being non-metallic, e.g. insulating substrate with or without metallisation the bump connector connecting to a via metallisation of the ite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19Details of hybrid assemblies other than the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to be connected
    • H01L2924/1901Structure
    • H01L2924/1904Component type
    • H01L2924/19041Component type being a capacit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19Details of hybrid assemblies other than the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to be connected
    • H01L2924/191Disposition
    • H01L2924/19101Disposition of discrete passive components
    • H01L2924/19106Disposition of discrete passive components in a mirrored arrangement on two different side of a common die mounting substrate

Landscapes

  •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与电容器结构及其制造方法。该半导体器件包括转接板和半导体芯片。转接板包括:Si衬底;多个通路,通过绝缘材料在穿过Si衬底的相应通孔中设置;薄膜电容器,设置于Si衬底的第一主表面上,以使其电连接至通路;以及多个外部连接端子,设置于Si衬底的第二主表面上,以使其电连接至通路。第二主表面背对第一主表面。半导体芯片设置于第一主表面或第二主表面上,以使其电连接至通路。其中Si衬底的厚度小于通孔的直径。由此,可提供可高频运行及可低成本制造的半导体器件。

Description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与电容器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05年11月18日、申请号为200510125088.0、发明名称为“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与电容器结构及其制造方法”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的涉及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与电容器结构及其制造方法,特别涉及包括半导体芯片和具有电容器及通路(through via)的转接板(interposer)的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电容器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个人电脑、便携式电话及其它移动设备领域中,电子装置随着功能的增多变得越来越复杂。
为防止由于高频运行的大规模集成电路(LSI)中的开关噪声(switchingnoise)引发的故障,采用通过与电源并联连接吸收噪声的去耦电容器而减少源阻抗的方法。
源阻抗Z表示为:
Z(P)∝V/(nif),                               ...(1)
其中,V为电源电压,n为每LSI的元件数,i为元件的开关电流,f为驱动频率。
由于LSI电压越来越低,元件集成度越来越高,以及频率越来越高,因此所需阻抗急剧下降。由以下公式给出去耦电容器的阻抗Z(C):
Z(C)=[R2+{2πfL-(1/2πfC)}2]1/2,             ...(2)
其中,R为电阻,L为电感,C为电容。为降低去耦电容器的阻抗,需要增加电容C和减少电感L。
通常,围绕LSI设置多层陶瓷电容器作为去耦电容器。多层陶瓷电容器具有彼此交替堆叠的电极层和陶瓷介电层,并具有形成于其相应的侧表面上的一对表面电极,以使每个表面电极连接至每个其它相应的电极层。该多层陶瓷电容器可提供较大的电容,但由于电极层连接至侧表面上的表面电极,不易降低电感。
随着LSI的工作频率越来越高,需要降低去耦电容器的电感。但是,使用多层陶瓷电容器难以满足这种需求。
因此,为降低LSI与去耦电容器之间的线长,如图1所示,提出一种在转接板502的表面上设置由薄膜电容器构成的去耦电容器505的方法,其中,在转接板502的Si衬底503中形成通路508(例如,参见日本专利申请特开No.2004-193614)。
上述方法在高性能LSI中有效。这是因为转接板502采用由与LSI相同的材料构成的Si衬底503,所以不会发生由热膨胀不同引发应力所导致的问题。还因为该方法适用于LSI尺寸的增加、节距(pitch)的减小、以及由于低kLSI互连绝缘膜导致的强度下降。
图1为传统半导体器件500的横截面图。如图1所示,半导体器件500包括高频运行的半导体芯片501以及与半导体芯片501连接的转接板502。
转接板502包括Si衬底503、去耦电容器505、绝缘膜507、通路508、以及外部连接端子(terminal)509。去耦电容器505形成于Si衬底503上,每个去耦电容器505由下电极、介电膜和上电极构成。去耦电容器505连接至一些连接至半导体芯片501的电源电极焊盘(pad)的通路508以及其它连接至半导体芯片501的接地电极焊盘的通路508。去耦电容器505消除由高频运行的半导体芯片所产生的噪声。
用于形成通路508的通孔504形成于硅衬底503中。绝缘膜507形成于通孔504上。绝缘膜507将通路508与Si衬底503隔离。通常,使用热氧化膜作为绝缘膜507。
通路508形成于通孔504中。在通路508的下端部形成用于连接至电路板的外部连接端子509(例如,参见日本专利申请特开No.2004-193614)。
当制造这种半导体器件500时,在Si衬底503中形成通孔504及通路508之后,在Si衬底503上形成去耦电容器505。
关于相关技术,也可参考日本专利申请特开No.2000-323845、2004-71589、2004-95638、2003-197463、及2004-273825。
但是,传统转接板502的Si衬底503的厚度大于或等于0.5mm。因此,通孔504的孔径比(即Si衬底503的厚度/通孔504的直径)较高。为形成这些通孔504,需要使用ICP(感应耦合等离子体),这将导致半导体器件500的制造成本增加的问题。将来如果半导体芯片501的外部连接端子509的节距更窄,则更难以形成通孔504。
此外,传统上在形成通孔504之后,在Si衬底503上形成由薄膜电容器构成的去耦电容器505。这将引发不易隔离去耦电容器505的问题,从而导致成品率下降。
此外,由于单层结构的薄膜电容器的电容有限,因此期望通过设置多层结构的薄膜电容器增加电容。但是,这将导致成本较高的问题,因为需要为每层形成并图案化电极和介电膜。此外,由于薄膜电容器形成于图案化的不平坦底层上,因此存在由于介电膜的膜厚不均匀以及灰尘引起的成品率较低的问题,导致成本增加。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总的目的是提供消除上述缺点的半导体器件。
本发明的更具体目的是提供可高频运行及可低成本制造的半导体器件。
本发明的另一更具体目的是提供制造该半导体器件的方法。
本发明的另一更具体目的是提供该半导体器件中所采用的电容器结构及该电容器结构的制造方法。
通过包括转接板和半导体芯片的半导体器件实现本发明的一个或更多上述目的,该转接板包括:Si衬底;多个通路,这些通路通过绝缘材料在穿过该Si衬底的相应通孔中设置;薄膜电容器,设置于该Si衬底的第一主表面上,以使其电连接至通路;以及多个外部连接端子,设置于该Si衬底的第二主表面上,以使其电连接至通路,该第二主表面背对该第一主表面;该半导体芯片设置于该第一主表面或该第二主表面上,以使其电连接至通路,其中该Si衬底的厚度小于通孔的直径。
按照本发明的一个方案,转接板的Si衬底的厚度小于或等于通孔的直径。因而,可实现具有良好精确度的通孔并可支持密度进一步增加的半导体器件。此外,由于靠近半导体芯片设置薄膜电容器,可实现具有减小的等效串联电感的半导体器件,从而使得该半导体芯片能够高频运行。此外,由于易于形成通孔,可实现以低成本制造的廉价半导体器件。
通过下述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也可实现本发明的一个或更多上述目的,该半导体器件包括转接板和半导体芯片,该转接板包括:Si衬底;多个通路,这些通路通过绝缘材料在穿过该Si衬底的相应通孔中设置;薄膜电容器,设置于该Si衬底的第一主表面上,以使其电连接至通路;以及多个外部连接端子,设置于该Si衬底的第二主表面上,以使其电连接至通路,该第二主表面背对该第一主表面;该半导体芯片电连接至通路,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形成该薄膜电容器;(b)薄化该Si衬底,将该Si衬底薄化到使该Si衬底的厚度小于所述通孔的直径;以及(c)在该薄化的Si衬底中形成通孔。
按照本发明的一个方案,通过执行薄化Si衬底的步骤,可降低通孔的孔径比(Si衬底厚度/通孔直径),因此可在Si衬底中容易地形成通孔。因而,能够降低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成本。此外,由于在形成通孔的步骤之前执行形成薄膜电容器的步骤,能够高温形成薄膜电容器的介电膜。因而,能够形成高介电常数、大电容及高可靠性的薄膜电容器。
通过包括电路板及半导体芯片的半导体器件也可实现本发明的一个或更多上述目的,其中该电路板包括:多层互连结构;电容器结构,其包括位于该多层互连结构上的薄膜电容器;绝缘膜,其覆盖该电容器结构;通路,其穿过该电容器结构,以使其电连接至该薄膜电容器和该多层互连结构;该半导体芯片电连接至该电路板上的通路;并且该电容器结构包括:Si衬底,其位于该多层互连结构上;通孔,其中形成通路,这些通孔穿过该Si衬底;以及该薄膜电容器,其形成于该Si衬底上,该Si衬底的厚度小于通孔的直径。
按照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电容器结构的Si衬底的厚度小于或等于通孔的直径。因而,可实现这样的半导体器件,其具有包含良好精确度的通孔的电容器结构,并可支持密度的进一步增加。此外,由于靠近半导体芯片设置薄膜电容器,可实现具有减小的等效串联电感的半导体器件,从而使得半导体芯片能够高频运行。
通过下述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也可实现本发明的一个或更多上述目的,该半导体器件包括电路板和半导体芯片,该电路板包括:多层互连结构;电容器结构,其包括位于该多层互连结构上的薄膜电容器;绝缘膜,其覆盖该电容器结构;通路,其穿过该电容器结构,以使其电连接至该薄膜电容器和该多层互连结构;该半导体芯片电连接至该电路板上的通路,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在Si衬底上形成薄膜电容器多层体;(b)薄化该Si衬底,将该Si衬底薄化到使该Si衬底的厚度小于所述通孔的直径;(c)形成穿过该薄膜电容器多层体和该Si衬底的通孔,以及(d)将包括该薄膜电容器多层体和该Si衬底的电容器结构应用至该多层互连结构。
按照本发明的一个方案,通过执行薄化Si衬底的工艺,可降低通孔的孔径比(Si衬底厚度/通孔直径),因此可在Si衬底中容易地形成通孔。因而,能够降低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成本。此外,在形成通孔之前形成薄膜电容器。因此能够高温形成薄膜电容器的介电膜,从而能够实现高介电常数、大电容及高可靠性的薄膜电容器。
通过下述电容器结构也可实现本发明的一个或更多上述目的,该电容器结构包括:衬底;薄膜电容器,其包括至少三个电极层和设置于所述至少三个电极层中的每两个相邻电极层之间的介电膜,所述至少三个电极层和介电膜堆叠于该衬底上;以及一对第一焊盘电极和第二焊盘电极(pad electrode),该第一焊盘电极和第二焊盘电极以预定间隔彼此隔开并用作该薄膜电容器的外部连接端子,其中该第一焊盘电极电连接至从该衬底侧计数的所述至少三个电极层中的奇数电极层;该第二焊盘电极电连接至从该衬底侧计数的所述至少三个电极层中的一个或更多偶数电极层,以及在该第一焊盘电极与该第二焊盘电极之间并联连接基本上具有相同电容的多个叠置电容器。
按照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第一焊盘电极电连接至从衬底侧计数的奇数电极,并且第二焊盘电极电连接至从衬底侧计数的一个或多个偶数电极,从而在第一焊盘电极与第二焊盘电极之间并联连接基本上具有相同电容的多个电容器。因而,通过减少配置去耦电容器所需的互连线长而降低电感,能够实现阻抗降低的电容器结构。
通过下述电容器结构的制造方法可实现本发明的一个或更多的上述目的,该电容器结构包括:薄膜电容器,其设置于衬底上;以及一对第一焊盘电极和第二焊盘电极,该第一焊盘电极和第二焊盘电极以预定间隔彼此隔开并用作该薄膜电容器的外部连接端子,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通过交替堆叠至少三个电极层和介电膜在该衬底上形成具有至少三个电极层的多层体;(b)在将形成该第一焊盘电极的位置形成第一垂直互连线部分,在将形成该第二焊盘电极的位置形成第二垂直互连线部分;以及(c)形成分别与该第一垂直互连线部分和该第二垂直互连线部分接触的该第一焊盘电极和该第二焊盘电极,其中步骤(b)包括如下步骤:(d)在将形成该第一焊盘电极的位置从该多层体的表面形成第一开口部分,该第一开口部分暴露从该衬底侧计数的至少三个电极层中的第一电极层;(e)在将形成该第二焊盘电极的位置从该多层体的表面形成第二开口部分,该第二开口部分暴露从该衬底侧计数的至少三个电极层中的第二电极层;(f)形成覆盖该第一开口部分、该第二开口部分和至少三个电极层中的最上方电极层的绝缘膜;以及(g)在对应于将形成该第一焊盘电极的位置的绝缘膜部分形成第一互连线部分,该第一互连线部分包括与从该衬底侧计数的至少三电极层中的该第一电极层以及其余一个或多个奇数电极层接触的多条垂直互连线,并在对应于将形成该第二焊盘电极的位置的绝缘膜部分形成第二互连线部分,该第二互连线部分包括与从该衬底侧计数的至少三电极层中的一个或多个偶数电极层接触的一条或多条垂直互连线。
按照本发明的一个方案,通过第一开口部分和第二开口部分暴露三个或更多电极层。通过包括多条互连线的第一互连线部分电连接在第一开口部分暴露的第一焊盘电极和从衬底侧计数的奇数电极层,并通过包括多条互连线的第二互连线部分电连接在第二开口部分暴露的第二焊盘电极和从该衬底侧计数的一个或多个偶数电极层。结果,能够利用比传统线长短的互连线长并联连接多个叠置电容器。因而,电感降低,从而能够实现阻抗降低的电容器结构。
通过包含转接板的半导体器件也可实现本发明的一个或更多上述目的,该转接板包括:Si衬底;薄膜电容器,其包括至少三个电极层和设置于至少三个电极层的每两个相邻电极层之间的介电膜,所述至少三个电极层和介电膜堆叠在该Si衬底上;多个通路,这些通路穿过该Si衬底;以及一对第一焊盘电极和第二焊盘电极,该第一焊盘电极和第二焊盘电极在覆盖该薄膜电容器的绝缘膜上以预定间隔彼此隔开并电连接至相应的通路,其中该第一焊盘电极电连接至从该Si衬底侧计数的至少三个电极层中的奇数电极层;该第二焊盘电极电连接至从该Si衬底侧计数的至少三个电极层中的一个或多个偶数电极层;并且在该第一焊盘电极与该第二焊盘电极之间并联连接基本上具有相同电容的多个电容器。
按照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第一焊盘电极电连接至从衬底侧计数的奇数电极,并且第二焊盘电极电连接至从衬底侧计数的的一个或多个偶数电极,从而在第一焊盘电极与第二焊盘电极之间并联连接基本上具有相同电容的多个电容器。因而,通过减少配置去耦电容器所需的互连线长而降低电感,能够实现阻抗降低的电容器结构。
通过下述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也可实现本发明的一个或更多的上述目的,该半导体器件包括:薄膜电容器,其设置于Si衬底上;多个通路,这些通路穿过该Si衬底;以及一对第一焊盘电极和第二焊盘电极,该第一焊盘电极和第二焊盘电极在覆盖该薄膜电容器的绝缘膜上以预定间隔彼此隔开并电连接至相应的通路,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通过交替堆叠至少三个电极层和介电膜在该Si衬底上形成具有至少三个电极层的多层体;(b)在将形成该第一焊盘电极的位置形成第一垂直互连线部分,在将形成该第二焊盘电极的位置形成第二垂直互连线部分;以及(c)形成分别与该第一垂直互连线部分和该第二垂直互连线部分接触的该第一焊盘电极和该第二焊盘电极,其中步骤(b)包括如下步骤:(d)在将形成该第一焊盘电极的位置从该多层体的表面形成第一开口部分,该第一开口部分暴露从该Si衬底侧计数的至少三个电极层中的第一电极层;(e)在将形成该第二焊盘电极的位置从该多层体的表面形成第二开口部分,该第二开口部分暴露从该Si衬底侧计数的至少三个电极层中的第二电极层;(f)形成覆盖该第一开口部分、该第二开口部分和至少三个电极层中的最上方电极层的绝缘膜;以及(g)在对应于将形成该第一焊盘电极的位置的绝缘膜部分形成第一互连线部分,该第一互连线部分包括与该第一电极层以及从该Si衬底侧计数的至少三个电极层中的其余一个或多个奇数电极层接触的多条垂直互连线,在对应于将形成该第二焊盘电极的位置的绝缘膜部分形成第二互连线部分,该第二互连线部分包括与从该Si衬底侧计数的至少三个电极层中的一个或多个偶数电极层接触的一条或多条垂直互连线。
附图说明
根据以下结合附图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其它目的、特点和优点将更清楚,其中:
图1为传统半导体器件的横截面图;
图2为按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电子器件的横截面图;
图3A至图3L为按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制造方法的示意图;
图4为按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一变化例的半导体器件的横截面图;
图5A和图5B为按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一变化例的半导体器件制造方法的示意图;
图6为按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二变化例的半导体器件的横截面图;
图7A和图7D为按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二变化例的半导体器件制造方法的示意图;
图8为按照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的横截面图;
图9为按照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的横截面图;
图10为按照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的横截面图;
图11A至图11J为按照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制造方法的示意图;
图12A和图12B为按照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另一半导体器件制造方法的示意图;
图13为按照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第一变化例的半导体器件的横截面图;
图14为按照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第二变化例的半导体器件的横截面图;
图15为按照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第三变化例的半导体器件的横截面图;
图16为按照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第四变化例的半导体器件的横截面图;
图17为示出按照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第四变化例的垂直互连线的设置位置的电容器结构的俯视图;
图18为传统多层薄膜电容器的横截面图;
图19为示出在通过设置等同于图18所示的两个结构并联连接相同电容的两个电容器的情况下等效电路的电路图;
图20为按照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电容器结构的横截面图;
图21为示出按照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垂直互连线的设置位置的电容器结构的俯视图;
图22为示出按照本发明第五实施例在通过设置等同于图20所示的两个结构并联连接相同电容的两个电容器的情况下等效电路的电路图;
图23A至图23I为按照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电容器结构制造方法的示意图;
图24为示出按照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薄膜电容器实例及其比较例的电极面积与缺陷率之间关系的图表;
图25为按照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第一变化例的电容器结构的横截面图;
图26为示出按照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第一变化例的垂直互连线的设置位置的示意图;
图27为按照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第二变化例的电容器结构的横截面图;
图28为按照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第三变化例的电容器结构的横截面图;
图29为按照本发明第五实施例安装电容器结构的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30为按照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的横截面图;
图31为按照本发明第六实施例安装半导体器件的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32A至图32P为按照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制造方法的示意图;
图33为按照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包含内置转接板的衬底(含转接板的衬底)的横截面图;以及
图34为按照本发明第七实施例安装含转接板的衬底的实施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
图2为按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电子器件10的横截面图。
参照图2,按照本实施例的电子器件包括半导体器件11及电路板12,半导体器件11安装于电路板12上。半导体器件11的多个外部连接端子44电连接至设置于电路板12上的相应连接焊盘13。
半导体器件11包括半导体芯片20和转接板30。半导体芯片20包括至少一个连接焊盘32A及至少一个连接焊盘32B。连接焊盘32A为用于电源的电极焊盘(电源电极焊盘),其连接至设置于转接板30的第一主表面侧上的相应内部连接端子56A。连接焊盘32B为用于接地的电极焊盘(接地电极焊盘),其连接至设置于转接板30的第一主表面侧上的相应内部连接端子56B。例如,以高频驱动的半导体芯片可用作本实施例中所采用的半导体芯片20。该半导体芯片20具有形成于硅衬底上的半导体电路,例如CPU、ROM、以及RAM。
转接板30包括Si衬底36、绝缘材料39、金属膜41和55、通路43A和43B、外部连接端子44、绝缘膜45和52、至少一个薄膜电容器46、保护膜51、以及内部连接端子56A和56B。
Si衬底36为薄板。在Si衬底36中对应于通路43A和43B的形成位置的位置形成直径为R1的通孔38。将通孔38形成为使其直径R1大于通路43A和43B的直径。
由此,通过将通孔38形成为使其直径R1大于通路43A和43B的直径,能够在Si衬底36与通路43A和43B之间容易地形成一层绝缘材料39。
此外,薄Si衬底36的厚度M1小于通孔38的直径R1。因此,通过在薄Si衬底36中形成直径R1大于通路43A和43B的直径的通孔38,能够形成孔径比减小的良好通孔38。
通孔38的直径R1例如可为100μm。形成通孔38的节距例如可为150μm至250μm。通孔38的直径R1和节距并不限于上述数值。
此外,优选地,Si衬底36的厚度M1在30μm至100μm的范围内。在厚度M1小于30μm的情况下,Si衬底36的强度不足。如果厚度M1大于100μm,通孔38的孔径比(M1/R1)变高,因此难以形成通孔38。
将绝缘材料39形成为填充Si衬底36与通路43A和43B之间的对应于通孔38的空隙,并覆盖Si长度36的下表面36B。在绝缘材料39中对应于通孔38的位置形成通孔40A和40B。通孔40A穿过绝缘材料39和绝缘膜45。通孔40B穿过绝缘材料39、绝缘膜45以及薄膜电容器46的下电极47。
在Si衬底36与通路43A和43B之间的绝缘材料39的厚度L例如可为0.05μm至50μm。此外,Si衬底36的下表面36B上的绝缘材料39的厚度N例如可为0.05μm至10μm。可采用低介电常数(低k)树脂、耐热树脂、或光敏树脂作为绝缘材料39的材料。优选地,采用介电常数为1.0至3.5的材料作为低k树脂。低k树脂的实例包括氟树脂,例如聚氟乙烯、氟化环氧树脂、以及氟化聚酰亚胺。耐热树脂的实例包括环氧树脂、聚酰亚胺树脂、以及联苯醚树脂。光敏树脂的实例包括光敏聚酰亚胺树脂。
在利用上述低k树脂作为绝缘材料39的情况下,能够防止半导体器件11的信号衰减。
在对应于外部连接端子44的形成位置的位置处的绝缘材料39的表面39A上及通孔40A和40B的表面上形成例如20nm厚的金属膜41。金属膜41电连接至形成于转接板30的第一主表面侧上的金属膜55。在通过电镀形成通路43A和43B以及外部连接端子44的过程中,金属膜41用作电源层。可采用通过顺序堆叠例如Ti膜、Cu膜和Ni膜所形成的多层膜作为金属膜41。
在其上形成金属膜41的通孔40A和40B中分别形成例如直径为70μm的通路43A和43B。通路43A和43B与相应的外部连接端子44成为整体。通路43A电连接内部连接端子56A及相应的外部连接端子44。通路43B电连接内部连接端子56B及相应的外部连接端子44。可采用导电材料作为通路43A和43B的材料。具体地,例如可采用Sn-Ag焊料。
在设置于绝缘材料39的表面39A上的金属膜41上形成外部连接端子44。外部连接端子44电连接设置于电路板12上的连接焊盘13和通路43A、43B。可采用导电材料作为通路43A、43B的材料。例如,可采用Sn-Ag焊料作为导电材料。
在Si衬底36的上表面36A上形成例如50nm厚的绝缘膜45。绝缘膜45为薄膜电容器46的粘附层。可采用具有极佳耐湿性的绝缘膜作为绝缘膜45。例如,可采用SiO2膜或氧化铝膜作为绝缘膜45。
薄膜电容器46包括介电膜48、下电极47和上电极49。介电膜48夹在下电极47与上电极49之间。下电极47、介电膜48和上电极49以所述顺序堆叠。
薄膜电容器46形成于内部连接端子56A与内部连接端子56B之间的位置处的绝缘膜45上,内部连接端子56A和内部连接端子56B分别连接至半导体芯片20的电源电极焊盘32A和接地电极焊盘32B。上电极49电连接至内部连接端子56A。下电极47电连接至内部连接端子56B。通过如此电连接薄膜电容器46,薄膜电容器46起到去耦电容器的作用,以吸收由半导体芯片20产生的噪声。
例如,可采用Au、Al、Pt、Ag、Pd、Cu及它们的合金作为下电极47的材料,下电极47的厚度可为100nm。
厚度例如为100nm的介电膜48的材料没有特殊限制,只要其为介电材料即可。优选地,介电膜48由具有高介电常数的钙钛矿型晶体结构的金属氧化物材料构成。这种材料的实例包括(Ba,Sr)TiO3(BST)、SrTiO3(ST)、BaTiO3、Ba(Zr,Ti)O3、Ba(Ti,Sn)O3、Pb(Zr,Ti)O3(PZT)、(Pb,La)(Zr,Ti)O3(PLZT)、Pb(Mn,Nb)O3-PbTiO3(PMN-PT)、和Pb(Ni,Nb)O3-PbTiO3
在采用具有钙钛矿型晶体结构的金属氧化物材料作为介电膜48的情况下,优选采用Pt作为下电极47的材料。采用Pt能够使得介电膜48外延生长,从而增加介电膜48的介电常数。
作为上电极49的材料,可采用例如Au、Al、Pt、Ag、Pd、Cu及它们的合金。上述金属或其合金可堆叠于IrOx上。上电极49的厚度例如可为100nm。
设置厚度例如为0.1μm的保护膜51,以覆盖薄膜电容器46。保护膜51由无特殊限制的绝缘材料构成,但该绝缘材料优选为具有极佳耐湿性的Si3N4、SiO2或氧化铝。采用这种材料能够防止具有钙钛矿型晶体结构的介电膜48的特性退化(degradation)。
设置厚度例如为2μm的绝缘膜52以覆盖保护膜51。在绝缘膜52中形成暴露绝缘膜45的开口部分(孔)53A、暴露下电极47的开口部分(孔)53B、和位置靠近开口部分53A并暴露上电极49的开口部分(孔)54。绝缘膜52由与上述绝缘材料39相同的材料构成。
在对应于内部连接端子56A的形成位置的绝缘膜52的部分(包括开口部分53A和54的内表面)上及对应于内部连接端子56B的形成位置的绝缘膜52的部分(包括开口部分53B的内表面)上形成厚度例如为50nm的金属膜55。在通过电镀形成内部连接端子56A和56B的过程中,金属膜55用作电源层。可采用通过顺序堆叠例如Ti膜、Cu膜和Ni膜所形成的多层膜作为金属膜55。
内部连接端子56A形成于金属膜55上,以填充开口部分53A和54并从绝缘膜52突起。内部连接端子56A为连接至半导体芯片20的电源电极焊盘32A的电源端子。内部连接端子56A电连接至通路43A和上电极49。内部连接端子56A的突起部分连接至半导体芯片20的电源电极焊盘32A。
内部连接端子56B形成于金属膜55上,以填充开口部分53B并从绝缘膜52突起。内部连接端子56B为连接至半导体芯片20的接地电极焊盘32B的接地端子。内部连接端子56B电连接至通路43B和下电极47。内部连接端子56B的突起部分连接至半导体芯片20的接地电极焊盘32B。可采用导电材料作为内部连接端子56A和56B的材料。具体地,例如可采用Sn-Ag焊料。
按照本实施例,转接板30的Si衬底36的厚度M1可小于或等于通孔38的直径R1。因此,可实现这样的半导体器件11,其具有良好精确度的通孔38和可支持密度进一步增加的转接板30。
此外,由于靠近半导体芯片20设置薄膜电容器46,可降低等效串联电感。结果,可实现其中半导体芯片20可高频运行的半导体器件11。
在本实施例中,对薄膜电容器46用作去耦电容器的情况进行说明。可选地,薄膜电容器46可用作除了去耦电容器之外的电容器。并且,在本实施例中,以单层薄膜电容器46为例。可选地,可设置多层薄膜电容器取代单层薄膜电容器46,该多层薄膜电容器具有在下电极47与上电极49之间的至少两个介电膜48以及夹在相邻介电膜48之间的中间电极。中间电极的材料可与上电极49的材料相同。
图3A至图3L为按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制造方法的示意图。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按照本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11的制造方法。
首先,在图3A的处理中,通过溅射形成作为粘附膜的绝缘膜45,并进一步在Si衬底36的表面(该Si衬底36在该表面上形成有热氧化膜(SiO2膜))上顺序形成下电极膜47A、介电膜48A和上电极膜49A。
具体地,例如使用多靶DC-RF磁控管溅射装置,在Si衬底36上形成非晶氧化铝膜(厚度为50nm)作为绝缘膜45,其中在衬底温度为200℃的情况下在Si衬底36上形成热氧化膜(SiO2膜)。接着,在衬底温度为200℃的情况下,形成Pt膜(厚度为100nm)作为下电极膜47A。接着,在衬底温度为600℃的情况下,形成BST膜(厚度为100nm)作为介电膜48A。接着,在衬底温度为25℃的情况下,顺序形成IrOx膜和Au膜(厚度为100nm)作为上电极膜49A。这些多层膜45、47A、48A和49A可通过溅射以外的方法(例如气相沉积或CVD)形成。
接下来,在图3B所示的处理中,通过离子铣削将堆叠的上电极膜49A、介电膜48A和下电极膜47A图案化,从而形成薄膜电容器46。接着,在氧气氛中热处理薄膜电容器46以去除热变形并将氧原子提供至介电膜48及IrOx膜的缺氧部分。通过分别图案化下电极膜47A、介电膜48A和上电极膜49A,形成薄膜电容器46的下电极47、介电膜48和上电极49。
接下来,在图3C所示的处理中,形成覆盖薄膜电容器46及绝缘膜45的保护膜51。接着,通过离子铣削在保护膜51中形成暴露上电极49的开口部分(孔)51A。接着,在氧气氛中对保护膜51进行后退火(post-annealing)处理。具体说来,例如,通过利用RF磁控管溅射装置的溅射形成非晶氧化铝膜(厚度为0.1μm)作为保护膜51。保护膜51可通过溅射以外的方法(例如气相沉积或CVD)形成。
因而,通过在通孔形成处理之前形成薄膜电容器46,能够高温形成介电膜48,因此可以形成大电容、高可靠性及高介电常数的薄膜电容器46。此外,通过在均匀平坦的绝缘膜45上顺序堆叠下电极膜47A、介电膜48A和上电极膜49A,并图案化下电极膜47A、介电膜48A和上电极膜49A,形成薄膜电容器46。因此,能够增加薄膜电容器46的成品率。此外,可防止在形成通孔38、40A和40B以及通路43A和43B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杂质粘附于薄膜电容器46的形成区。因此,能够增加薄膜电容器46的成品率。
接下来,在图3D的处理中,形成绝缘膜52以覆盖图3C所示的结构。接着,形成暴露绝缘膜45的开口部分53A、暴露下电极47的开口部分53B和暴露上电极49的开口部分54。具体说来,例如,通过旋涂形成光敏聚酰亚胺树脂(厚度为2μm)作为绝缘膜52。通过曝光光敏聚酰亚胺树脂并将该光敏聚酰亚胺树脂显影,形成开口部分53A、53B和54。也可以通过旋涂以外的方法(例如喷射或浸渍)形成绝缘膜52。
接下来,在图3E所示的处理中,在图3D所示的结构上形成作为电镀籽晶层的金属膜55。具体说来,例如,通过溅射处理顺序地形成Ti膜、Cu膜和Ni膜,以作为金属膜55。金属膜55可通过溅射以外的方法(例如气相沉积或CVD)形成。
接下来,在图3F的处理中,在金属膜55上形成抗蚀层66,该抗蚀层66暴露对应于内部连接端子56A和56B的形成区的部分金属膜55。接着,使用导电材料68填充开口部分53A、53B和54。导电材料68随后回流以作为内部连接端子56A和56B。具体说来,通过使用金属膜55作为电源层进行电镀使得Sn-Ag焊料沉积,形成导电材料68。
接下来,在图3G所示的处理中,去除未被导电材料68覆盖的金属膜55的多余部分。其后,通过加热使导电材料68回流,以形成Sn-Ag焊料凸块的内部连接端子56A和56B。
接下来,在图3H所示的处理中,通过粘合带69将支撑衬底(holdingsubstrate)70粘附至图3G所示的结构的第一主表面侧(其上形成内部连接端子56A和56B的一侧),并从第二主表面侧薄化Si衬底36。具体说来,例如,使用研磨机将Si衬底36薄化至50μm厚。在薄化Si衬底36之后,去除粘合带69。例如,可采用通过紫外线照射降低其粘度的UV带作为粘合带69。例如,可采用研磨或蚀刻来薄化Si衬底36。作为研磨方法,可采用抛光(例如磨光和CMP)及切割(cutting)。作为蚀刻方法,可采用例如湿蚀刻和等离子体蚀刻。
因此,通过在形成通孔38之前薄化Si衬底36,能够降低通孔38的孔径比,并且能够使用成本低于ICP(感应耦合等离子体)的等离子体蚀刻或湿蚀刻形成通孔38。因而,能够以低成本制造半导体器件11。
接下来,在图3I的处理中,在Si衬底36中从其第二主表面侧形成直径R1的通孔38。具体说来,例如,可使用氟化氢和硝酸的液体混合物作为蚀刻液进行湿蚀刻来形成通孔38。也可以使用其它蚀刻液进行蚀刻或者采用等离子体蚀刻。通孔38的直径R1例如可为100μm。
接下来,在图3J所示的处理中,应用绝缘材料39填充通孔38并覆盖Si衬底36的下表面36B,接着,将绝缘材料39硬化。具体说来,例如,通过旋涂方式涂敷环氧树脂(其为耐热树脂)作为绝缘材料39,其后,在200℃的温度下使该环氧树脂热固。也可以通过旋涂以外的方法(例如喷射或浸渍)涂敷绝缘材料39。
因此,与分别形成设置于Si衬底36的下表面36B上的绝缘材料和填充通孔38的绝缘材料的情况相比,通过将绝缘材料39形成为使其同时覆盖Si衬底36的下表面36B和填充通孔38,能够简化半导体器件11的制造工艺。
通过采用树脂材料(例如低k树脂、耐热树脂、或光敏树脂)作为填充通孔38的绝缘材料39,能够容易地形成用于形成通路43A和43B的通孔40A和40B,因此能够以低成本制造半导体器件11。可分别设置Si衬底36的下表面36B上的绝缘材料和填充通孔38的绝缘材料。在这种情况下,设置于Si衬底36的下表面36B上的绝缘材料可不同于填充通孔38的绝缘材料。
接下来,在图3K的处理中,在填充通孔38的绝缘材料39中形成暴露金属膜55的直径为70μm的通孔40A和40B。具体说来,通过使用耐热树脂或低k树脂作为绝缘材料39进行ArF受激准分子激光器处理,形成通孔40A和40B。也可以使用ArF受激准分子激光器处理以外的激光处理方法、或等离子体蚀刻形成通孔40A和40B。在使用光敏树脂作为绝缘材料39的情况下,可通过曝光并显影对应于通孔40A和40B的部分绝缘材料39形成通孔40A和40B。
接下来,在图3L的步骤中,通过与图3E至3G所示的处理中相同的方法形成金属膜41、通路43A和43B、以及外部连接端子44。此时,同时形成通路43A和43B以及外部连接端子44。
因此,通过同时形成通路43A和43B以及外部连接端子44,能够简化半导体器件11的制造工艺并降低其制造成本。此外,通过在薄化Si衬底36之后形成通路43A和43B,可减小连接半导体芯片20与电路板12的通路43A和43B的长度。这使得能够在半导体芯片20与连接至外部连接端子44的电路板12(图2)之间高速传输高频信号。此外,在薄化的Si衬底36中形成通孔40A和40B。这可减少通路43A和43B的处理时间,因此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接下来,例如使用切片机切割Si衬底36,从而形成转接板30。其后,半导体芯片20的连接焊盘32A和32B分别连接至转接板30的内部连接端子56A和56B,从而制造半导体器件11。
按照本实施例的制造方法,由于Si衬底36被薄化,在形成通孔38的过程中厚度方向的处理量减少。因而,可容易地形成通孔38,并且可减少处理时间。此外,能够通过湿蚀刻或等离子体蚀刻形成通孔38。因而,能够以比传统ICP低得多的成本形成通孔38。此外,在使用绝缘材料(例如,低k树脂、耐热树脂、或光敏树脂)填充通孔38的情况下,通过激光通路(via)处理形成用于通路43A和43B的通孔40A和40B,因而导致处理成本较低。因此,可以以低于传统方法的成本制造半导体器件11。
此外,按照本实施例的制造方法,在Si衬底36中形成通孔38之前形成薄膜电容器46。这有利于薄膜电容器46的形成。与通孔38形成于薄膜电容器46之前的传统制造方法相比,由于能够防止在通孔38的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灰尘和杂质对薄膜电容器46的不利影响(例如不良隔离),所以能够增加薄膜电容器46的成品率。
评估通过上述图3A至图3L的制造方法所完成的转接板的电特性和可靠性。使用各制造处理中所指定的条件完成该转接板。对于电特性而言,评估结果为电容密度为4μF/cm2、ESR(等效串联电阻)为0.01Ω、ESL(等效串联电感)为10pH、和耐压为20V或以上。这些结果证明能够形成具有薄膜电容器46(其具有大电容及减小的ESL)的转接板。
在温度为121℃、相对湿度为85%、外加电压为3V、和测试时间为48小时的条件下执行高温高湿负荷测试。测试后的绝缘电阻大于或等于10MΩ,这证明转接板在高温高湿下也具有足够的可靠性。
图4为按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一变化例的半导体器件80的横截面图。图4中,以相同的标号代表与第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11的那些元件相同的元件,并省略其说明。
参照图4,半导体器件80包括半导体芯片20和转接板75。除分别形成通路43A和43B与外部连接端子44、以及焊盘78形成于通路43A和43B与相应的外部连接端子44之间以外,半导体器件80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11相同。
通过使用导电浆料填充通路40A和40B来形成通路43A和43B。例如,可使用碳、银或铜的导电颗粒与粘合剂的混合物作为导电浆料。
焊盘78形成于绝缘材料39的表面39A上以电连接至相应的通路43A和43B以及外部连接端子44。可采用通过顺序堆叠例如Ti膜、Cu膜和Ni膜所形成的多层膜作为焊盘78。外部连接端子44形成于相应的焊盘78上以通过焊盘78电连接至通路43A和43B。
图5A和5B为按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一变化例的半导体器件制造方法的示意图。以下参照附图说明半导体器件80的制造方法。
首先,通过上述图3A至图3K的处理形成通孔40A和40B。接着,在图5A的处理中,使用导电浆料填充通孔40A和40B。接着,将该导电浆料硬化,从而形成通路43A和43B。具体说来,通过丝网印刷涂敷导电浆料,其后,在200℃的温度下使该导电浆料热固。
接下来,在图5B的处理中,通过与图3E至图3G所示的处理中相同的方法,在绝缘材料39的表面39A上连续形成焊盘78和外部连接端子44。接着,通过切片方式切割Si衬底36,从而形成转接板75。其后,通过将半导体芯片20连接至该转接板75,制造图4所示的半导体器件80。
按照该第一变化例的半导体器件80可产生与半导体器件11相同的效果。评估通过上述图3A至图3K、图5A、及图5B的制造方法所完成的按照第一变化例的转接板的电特性和可靠性。使用各制造处理中所指定的条件完成按照第一变化例的转接板。对于电特性而言,评估结果为电容密度为4μF/cm2、ESR(等效串联电阻)为0.01Ω、ESL(等效串联电感)为10pH、和电介质强度为20V或以上。这些结果证明能够形成具有薄膜电容器46(其具有大电容及减小的ESL)的转接板。
在温度为121℃、相对湿度为85%、外加电压为3V、和测试时间为48小时的条件下执行高温高湿负荷测试。测试后的绝缘电阻大于或等于10MΩ,这证明按照第一变化例的转接板在高温高湿下也具有足够的可靠性。
图6为按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二变化例的半导体器件的横截面图。图6中,以相同的标号代表与第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11中的那些元件相同的元件,并省略其说明。
参照图6,半导体器件90包括半导体芯片20和转接板95。半导体器件90的结构基本等同于第一实施例的第一变化例的半导体器件80,不同之处在于:金属膜92形成于与通孔40A和40B对应的部分绝缘材料39和部分绝缘膜45上以及与焊盘93的形成位置对应的部分绝缘材料39上;通路43A和43B通过电镀形成;焊盘93形成于与通路43A和43B对应的金属膜92上以及通路43A和43B上;外部连接端子44设置于对应的焊盘93上。
金属膜92形成于与焊盘93的形成区对应的绝缘材料39的部分表面39A上以及通孔40A和40B上。金属膜92电连接至通路43A和43B以及内部连接端子56A和56B。在通过电镀形成通路43A和43B以及焊盘93的过程中,金属膜92用作电源层。例如,可采用Ti、Cr或Cu作为金属膜92的材料。
形成焊盘93以覆盖形成于绝缘材料39的表面39A上的金属膜92以及通路43A和43B。例如,可采用Ni作为焊盘93的材料。
形成外部连接端子44以覆盖焊盘93。外部连接端子44通过焊盘93电连接至通路43A和43B。
具有这种结构的半导体器件90也可产生与第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11相同的效果。此外,对上述制造处理所形成的转接板95的电特性及可靠性的评估显示出与第一实施例的转接板30相同的良好结果。
图7A至7D为按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二变化例的半导体器件制造方法的示意图。以下参照附图说明半导体器件90的制造方法。
首先,通过上述图3A至图3I的处理薄化Si衬底36并形成通孔38。具体说来,薄化Si衬底36,并通过使用氯基气体进行等离子体蚀刻在Si衬底36中形成直径R1(=200μm)的通孔38。
接下来,在图3J所示的处理中,具体说来,涂敷光敏聚酰亚胺树脂作为绝缘材料39以填充通孔38并覆盖Si衬底36的下表面36B。接着,通过紫外线硬化该光敏聚酰亚胺树脂。
接下来,在图3K的处理中,具体说来,通过光刻技术曝光并显影对应于通孔40A和40B的形成区的部分绝缘材料39。接着,利用氟化氢溶液湿蚀刻对应于通孔40A和40B的形成区的部分绝缘膜45,从而形成直径为50μm的通孔40A和40B。
在形成通孔40A和40B之后,在随后的图7A的步骤中,在通孔40A和40B上以及绝缘材料39的表面39A上形成金属膜92。接着,在金属膜92上形成用于暴露焊盘93及外部连接端子44的形成区的抗蚀层96。利用例如溅射、非电解电镀、气相沉积或CVD形成金属膜92。
接下来,在图7B的处理中,在通孔40A和40B中形成通路43A和43B。具体说来,通过电镀将铜镀膜沉积在通孔40A和40B上,形成通路43A和43B。接着,在由抗蚀层96暴露的部分金属膜92及通路43A和43B上形成焊盘93。具体说来,通过电镀形成作为焊盘93的Ni膜。
接下来,在图7C的处理中,在焊盘93上形成导电材料98。具体说来,在焊盘93上形成Sn-Ag焊料的导电材料98。随后,导电材料98回流以用作外部连接端子44。
接下来,在图7D的处理中,去除未被焊盘93覆盖的金属膜92的多余部分。接着,通过加热使导电材料98回流,从而形成外部连接端子44。其后,通过切片方式切割Si衬底36,从而形成转接板95。通过将半导体芯片20连接至该转接板95,制造半导体器件90。
按照该第二变化例的半导体器件90可产生与第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11相同的效果。对通过上述图3A至图3K、及图7A至图7D的制造方法所完成的按照第二变化例的转接板的电特性和可靠性的评估显示出如按照第一实施例的转接板30的相同良好结果。利用各制造处理中所指定的条件完成按照第二变化例的转接板。
【第二实施例】
图8为按照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器件100的横截面图。在图8中,以相同的标号代表与第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11中的那些元件相同的元件,并省略其说明。
参照图8,除设置作为无源元件的电阻元件102以外,按照本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100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11相同。
电阻元件102包括一对电极103和104以及电阻器105,并形成于转接板30上。电极103形成于绝缘膜52上,并电连接至内部连接端子56A。结果,电极103通过内部连接端子56A电连接至薄膜电容器46和相应的外部连接端子44。
电极104形成于绝缘膜52上,并电连接至内部连接端子56B。结果,电极104通过内部连接端子56B电连接至薄膜电容器46和相应的外部连接端子44。
将电阻器105形成为连接电极103与电极104。电阻器105对通过电极103与电极104之间的电流施加电阻。此外,可在内部连接端子56A与内部连接端子56B之间添加由导电材料构成的电感元件作为另一无源元件。例如,可采用弯曲状的电感元件。
因此,通过利用无源元件(其包括电阻元件102和电感元件)设置具有薄膜电容器46的半导体器件100,能够优化半导体器件100的阻抗并使半导体器件100高频运行。
【第三实施例】
图9为按照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110的横截面图。参照图9,半导体器件110包括:半导体衬底111,其上形成半导体电路112(内部电路);穿过半导体衬底111的通路113;以及形成于每个通路113的相应端的外部连接端子114和115。半导体电路112可包括有源元件。
半导体衬底111为薄板。半导体衬底111的厚度M2与第一实施例所述的Si衬底36的厚度M1的数值相同。
半导体电路112电连接至通路113。通过如第一实施例所述(图3H至图3K)的通路43A和43B的相同方法形成通路113。即,在半导体衬底111薄化之后形成通路113。结果,与第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11一样,可容易地形成用于形成通路113的通孔。可采用与第一实施例所述的通路43A和43B相同的材料作为通路113的材料。此外,可将其内形成通路113的通孔的直径形成为例如70μm。
在相应的通路113的上端形成外部连接端子114。在相应的通路113的下端形成外部连接端子115。外部连接端子114通过通路113电连接至相应的外部连接端子115。将外部连接端子114和115设置为用于连接至其它半导体器件118和119。与半导体器件110一样,半导体器件118和119均具有薄化的半导体衬底、通路113、以及外部连接端子114和115。
按照本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110,在薄化的半导体衬底111中形成通路113。因而,易于在半导体衬底111中形成通路113。此外,设置穿过半导体衬底111的通路113及形成于通路113的相应端的外部连接端子114和115。这使得能够多层连接其它半导体器件118和119,因此能够增加半导体器件110的封装密度。
【第四实施例】
图10为按照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120的横截面图。在图10中,以相同的标号代表与第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11的那些元件相同的元件,并省略其说明。
参照图10,按照本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120包括半导体芯片20和其上安装半导体芯片20的电路板121。
半导体芯片20包括连接焊盘32A和32B以及至少一个连接焊盘32C。连接焊盘32A(电源连接焊盘)通过相应的焊料球137电连接至电路板121的相应内部连接端子136A。连接焊盘32B(接地焊盘)通过相应的焊料球137电连接至电路板121的相应内部连接端子136B。连接焊盘32C为用于信号的电极焊盘(信号电极焊盘),其通过相应的焊料球137电连接至电路板121的相应内部连接端子136C。可采用导电材料(例如Sn-Ag焊料)作为焊料球137的材料。
电路板121包括多层互连结构122、电容器结构123、绝缘膜132、通路133A至133C、以及内部连接端子136A至136C。可采用例如印刷线路板和陶瓷电路板的衬底作为电路板121。
多层互连结构122包括多个堆叠的绝缘层138、多条互连线139、通路140、焊盘142、以及外部连接端子144。
将通路140设置为使其穿过堆叠的绝缘层138。每个通路140的一端连接至相应的焊盘142,另一端连接至相应的外部连接端子144。通路140电连接至互连线139。可采用导电材料(例如Cu和Ni)作为互连线139和通路140的材料。
在位于连接电容器结构123的一侧上的相应通路140端设置焊盘142。每个焊盘142电连接至通路133A至133C中的相应通路。可采用导电材料作为焊盘142的材料。具体地,例如可采用Ni。
在未设置焊盘142的一侧的通路140端设置外部连接端子144。外部连接端子144连接至例如另一未图示的电路衬底。
电容器结构123在设置焊盘142的一侧粘附至多层互连结构122。电容器结构123位于半导体芯片20之下。电容器结构123覆盖有绝缘膜132。
电容器结构123包括Si衬底36、绝缘膜45、薄膜电容器46、保护膜125、垂直互连线126和127、以及焊盘电极128和129。
Si衬底36为薄板,其中形成直径为R2的通孔124。通孔124对应于通路133A至133C的形成位置。将通孔124形成为使其直径R2大于通路133A至133C的直径。薄板Si衬底36的厚度M1小于通孔124的直径R2。
因此,通过在薄Si衬底36中形成直径R2大于通路133A至133C的直径的通孔124,能够形成孔径比减小的良好通孔124。
通孔124的直径R2例如可为100μm。在形成通孔124时其节距可设置为例如150μm至250μm。直径R2和通孔124的设置节距并不限于上述数值。
此外,优选地,Si衬底36的厚度M1在30μm至100μm的范围内。在厚度M1小于30μm的情况下,Si衬底36的强度不足。如果厚度M1大于100μm,通孔124的孔径比(M1/R2)变高,因此难以形成通孔124。
通过绝缘膜45在Si衬底36上形成薄膜电容器46。在对应于通孔124的位置形成开口(未图示)。每个薄膜电容器46包括介电膜48、下电极47和上电极49。介电膜48夹在下电极47与上电极49之间。下电极47、介电膜48和上电极49以所述顺序堆叠在绝缘膜45上。
下电极47、介电膜48和上电极49中的每一个可采用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的那些材料作为其材料。优选地,介电膜48由具有高介电常数的钙钛矿型晶体结构的金属氧化物材料构成。在采用具有钙钛矿型晶体结构的金属氧化物材料作为介电膜48的情况下,优选采用Pt作为下电极47的材料。采用Pt能够使得介电膜48外延生长,从而增加介电膜48的介电常数。
每个薄膜电容器46的下电极47通过相应的垂直互连线126和焊盘电极128电连接至相应的内部连接端子136A。每个薄膜电容器46的上电极49通过相应的垂直互连线127和焊盘电极129电连接至相应的内部连接端子136B。每个薄膜电容器46通过相应的内部连接端子136A和136B电连接至半导体芯片20的电源电极焊盘32A和接地电极焊盘32B,以用作去耦电容器。
在图10中,从右侧开始的第二薄膜电容器46也在前侧或后侧上电连接至内部连接端子136A(未图示),并且最右端的薄膜电容器46也分别在前后侧(或后前侧)上电连接至内部连接端子136A和136B(未图示)。按照本实施例,薄膜电容器46可彼此物理分离或互连。
保护膜125设置于Si衬底36上。将保护膜125形成为覆盖薄膜电容器46并填充通孔124。保护膜125可采用与第一实施例所述的绝缘膜39或保护膜51相同的材料。
在连接焊盘128下的保护膜125中设置垂直互连线126。垂直互连线126电连接至相应的下电极47和连接焊盘128。在连接焊盘129下的保护膜125中设置垂直互连线127。垂直互连线127电连接至相应的上电极49和连接焊盘129。
焊盘电极128设置在形成于保护膜125中的垂直互连线126上,以电连接至垂直互连线126和内部连接端子136A。焊盘电极129设置在形成于保护膜125中的垂直互连线127上,以电连接至垂直互连线127和内部连接端子136B。
设置绝缘膜132以填充通孔124并覆盖电容器结构123。绝缘膜132包括暴露相应焊盘142的通孔143。Si衬底36与通路133A至133C中的每一个通路之间的绝缘膜132的厚度L1例如可为0.05μm至50μm。绝缘膜132可采用与第一实施例所述的绝缘材料39的材料相同的材料。
通路133A形成于与内部连接端子136A的形成位置对应的通孔143中,并电连接至内部连接端子136A和相应的的通路140。通路133B形成于与内部连接端子136B的形成位置对应的通孔143中,并电连接至内部连接端子136B和相应的的通路140。通路133C形成于与内部连接端子136C的形成位置对应的通孔143中,并电连接至内部连接端子136C和相应的的通路140。
内部连接端子136A设置在与形成于绝缘膜132中的通路133A的形成位置对应的位置处的绝缘膜132上,并电连接至焊盘电极128和通路133A。内部连接端子136A通过相应的焊料球137电连接至半导体芯片20的电源连接焊盘32A。内部连接端子136B设置在与形成于绝缘膜132中的通路133B的形成位置对应的位置处的绝缘膜132上,并电连接至焊盘电极129和通路133B。内部连接端子136B通过相应的焊料球137电连接至半导体芯片20的接地焊盘32B。内部连接端子136C设置在与形成于绝缘膜132中的通路133C的形成位置对应的位置处的绝缘膜132上,并电连接至通路133C。内部连接端子136C通过相应的焊料球137电连接至半导体芯片20的信号连接焊盘32C。
按照本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120,Si衬底36的厚度M1可小于或等于通孔124的直径R2。因此,能够设置具有良好精确度的通孔124,并实现可支持密度进一步增加的半导体器件120。
此外,由于靠近半导体芯片20设置薄膜电容器46,因此可实现其中等效串联电感降低以及半导体芯片20可以高频运行的半导体器件120。
按照本实施例,对薄膜电容器46用作去耦电容器的情况进行说明。但是,薄膜电容器46也可用作除去耦电容器之外的电容器。
图11A至图11J为按照第四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制造方法的示意图。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按照本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120的制造方法。
首先,在图11A的处理中,通过溅射在其表面上形成有热氧化膜的Si衬底36上形成绝缘膜45。并且,连续形成下电极膜47A、介电膜48A和上电极膜49A,作为薄膜电容器多层体。绝缘膜45用作粘附层。
具体地,例如,使用多靶DC-RF磁控管溅射装置,在Si衬底36上形成非晶氧化铝膜(厚度为50nm)作为绝缘膜45,其中在衬底温度为200℃的情况下,在Si衬底36上形成SiO2膜。接着,在衬底温度为200℃的情况下,形成Pt膜(厚度为100nm)作为下电极膜47A。接着,在衬底温度为600℃的情况下,形成BST膜(厚度为100nm)作为介电膜48A。接着,在衬底温度为25℃的情况下,连续形成IrOx膜和Au膜(厚度为100nm)作为上电极膜49A。这些多层膜45、47A、48A和49A可通过溅射以外的方法(例如气相沉积或CVD)形成。
接下来,在图11B的处理中,通过离子铣削将堆叠的上电极膜49A、介电膜48A和下电极膜47A一起图案化,从而形成包含下电极47、介电膜48和上电极49的每个薄膜电容器46。接着,在氧气氛中热处理薄膜电容器46以去除热变形并将氧原子提供至介电膜48及IrOx膜的缺氧部分。通过分别图案化下电极膜47A、介电膜48A和上电极膜49A,形成每个薄膜电容器46的下电极47、介电膜48和上电极49。
因而,通过在Si衬底36中形成通孔124之前形成薄膜电容器46,能够高温(300℃-1000℃)形成介电膜48,因此可以形成高介电常数、大电容、及高可靠性的薄膜电容器46。
此外,通过在均匀平坦的绝缘膜45上连续堆叠下电极膜47A、介电膜48A和上电极膜49A,并随后图案化下电极膜47A、介电膜48A和上电极膜49A,形成每个薄膜电容器46。因此,能够增加薄膜电容器46的成品率。
此外,可防止在形成开口部分(孔)145(图11E)、通孔124和143、以及通路133A至133C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灰尘和杂质粘附于对应于薄膜电容器46的形成区的部分绝缘膜45。因此,能够增加薄膜电容器46的成品率。
接下来,在图11C所示的处理中,形成保护膜125以覆盖薄膜电容器46及绝缘膜45。此时,在保护膜125中形成暴露相应的下电极47的开口部分(孔)125A、暴露相应的上电极49的开口部分(孔)125B、和暴露绝缘膜45的开口部分(孔)125C。具体说来,例如,通过旋涂方式涂敷光敏聚酰亚胺树脂(厚度为2μm)作为保护膜125。通过曝光光敏聚酰亚胺树脂并将该光敏聚酰亚胺树脂显影,形成开口部分125A至125C。也可以通过旋涂以外的方法(例如喷射或浸渍)形成绝缘膜125。
Si3N4膜、SiO2膜、或氧化铝膜可用作保护膜125。在这种情况下,例如通过利用RF磁控管溅射装置形成保护膜125,然后通过离子铣削形成开口部分125A至125C。然后,在氧气氛中对保护膜进行后退火处理。在这种情况下,保护膜125可通过溅射以外的方法(例如气相沉积或CVD)形成。
接下来,在图11D所示的处理中,同时形成相应的开口部分125A中的垂直互连线126、相应的开口部分125B中的垂直互连线127、以及焊盘电极128和129。具体说来,例如,通过溅射在图11C所示的结构上连续形成作为Ti膜和Cu膜电镀籽晶层。然后,在该电镀籽晶层上形成抗蚀层,以使该抗蚀层具有暴露焊盘电极128和129形成区的开口部分(孔),并通过电镀在该电镀籽晶层上沉积电镀膜。在形成垂直互连线126和127以及焊盘电极128和129之后,去除该抗蚀层。接着,去除其上未形成电镀膜的电镀籽晶层的多余部分。例如,可采用Cu电镀膜作为电镀膜。可通过溅射以外的方法(例如气相沉积或CVD)形成该电镀籽晶层。
接下来,在图11E所示的处理中,从Si衬底36的第一主表面侧蚀刻由开口部分125C暴露的部分绝缘膜45和对应于开口部分125C的部分Si衬底36,从而在Si衬底36中形成直径为R2的开口部分145。开口部分145具有与通孔124基本上相同的深度(垂直尺寸),并当减小Si衬底36的厚度时变为通孔124。例如,可采用湿蚀刻和等离子体蚀刻作为蚀刻方法。可采用氟化氢和硝酸的液体混合物作为湿蚀刻的蚀刻液。
接下来,在图11F所示的处理中,通过粘合带69将支撑衬底70粘附至图11E所示的结构的第一主表面侧,并从第二主表面侧薄化Si衬底36。结果,在Si衬底36的第二主表面上暴露开口部分145,从而形成通孔124。由此,制造在Si衬底36上具有薄膜电容器46的电容器结构123。
具体说来,例如,使用研磨机将Si衬底36薄化至50μm厚。在薄化Si衬底36之后,去除粘合带69。例如,可采用通过紫外线照射降低其粘度的UV带作为粘合带69。例如,可采用研磨或蚀刻薄化Si衬底36。作为研磨方法,可采用抛光(例如磨光和CMP)及切割。作为蚀刻方法,可采用例如湿蚀刻和等离子体蚀刻。
因此,通过在从Si衬底36的第一主表面侧形成基本上与通孔124具有相同深度的开口部分145之后薄化Si衬底36直至暴露开口部分145,从而形成通孔124,由此可以降低孔径比(M1/R2)。这使得能够容易地在Si衬底36中形成通孔124,从而能够降低半导体器件120的制造成本。
此外,通过使用成本低于ICP的等离子体蚀刻或湿蚀刻形成开口部分145,能够降低半导体器件120的制造成本。
接下来,在图11G的处理中,电容器结构123粘附至多层互连结构122以使通孔124暴露焊盘142。例如使用环氧基粘合剂将电容器结构123粘附至多层互连结构122。
接下来,在图11H的处理中,形成绝缘膜132以覆盖电容器结构123并填充通孔124。然后,硬化绝缘膜132。具体说来,例如,通过旋涂方式涂敷环氧树脂(其为耐热树脂)作为绝缘膜132,然后在200℃的温度下热固该环氧树脂。也可以通过旋涂以外的方法(例如喷射或浸渍)涂敷绝缘膜132。此外,也可以使用膜状树脂层作为绝缘膜132。可采用与第一实施例所述的绝缘材料39相同的材料作为绝缘膜132的材料。
接下来,在图11I的处理中,在绝缘膜132中形成暴露焊盘电极128的开口部分(孔)132A、暴露焊盘电极129的开口部分(孔)132B、以及暴露焊盘142的通孔143。具体说来,通过使用耐热树脂或低k树脂作为绝缘膜132进行ArF受激准分子激光器处理形成开口部分132A、开口部分132B、以及通孔143。也可以使用ArF受激准分子激光器处理以外的激光处理方法、或等离子体蚀刻形成开口部分132A、开口部分132B、以及通孔143。在使用光敏树脂作为绝缘膜132的情况下,可通过曝光并显影对应于开口部分132A、开口部分132B、以及通孔143的部分绝缘膜132形成开口部分132A、开口部分132B、以及通孔143。
因此,通过使用绝缘材料(例如,低k树脂、耐热树脂、或光敏树脂)填充通孔124,并通过激光通路处理形成用于通路133A至133C的通孔143,可降低制造成本。
接下来,在图11J的处理中,通过与上述图11D的处理相同的方法,同时形成通路133A至133C以及内部连接端子136A至136C。结果,制造出具有电容器结构123的电路板121。
因此,通过同时形成通路133A至133C以及内部连接端子136A至136C,能够简化半导体器件120的制造工艺并降低其制造成本。此外,通过在薄化Si衬底36之后形成通路133A至133C,可减小通路133A至133C的深度(垂直尺寸)。因此,能够在连接至内部连接端子136A至136C的半导体芯片20与连接至外部连接端子144的另一电路板(未图示)之间高速传输高频信号。
此外,通过减少通孔124的孔径比(M1/R2),能够减少通路133A至133C的形成时间,从而提高生产率。
然后,电路板121的内部连接端子136A至136C分别连接至半导体芯片20的连接焊盘32A至32C。由此制造半导体器件120。
按照本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制造方法,在其上形成薄膜电容器46的一侧的Si衬底36中形成基本上与通孔124具有相同深度的开口部分145,其后,通过减少Si衬底36的厚度直至暴露开口部分145(图11E)形成通孔124。因而,能够减少通孔124的孔径比。这使得能够容易地在Si衬底36中形成通孔124,从而能够降低半导体器件120的制造成本。
此外,由于在形成开口部分之前形成薄膜电容器46,能够高温形成每个薄膜电容器46的介电膜48,因此可以形成高介电常数、大电容、及高可靠性的薄膜电容器46。
此外,能够防止在通孔124的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灰尘和杂质粘附至薄膜电容器。因此,能够增加薄膜电容器46的成品率。
图12A和图12B为按照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另一半导体器件制造方法的示意图。
在按照本实施例的上述半导体器件制造方法中,薄化Si衬底36之前在Si衬底36中形成开口部分145,其后,薄化Si衬底36直至暴露开口部分145,从而形成通孔124。可选地,如图12A所示,支撑衬底70可通过粘合带69在Si衬底36的上表面36A侧上粘附至图11D所示结构的Si衬底36,并且Si衬底36可从其下表面36B侧薄化(衬底薄化处理)。然后,如图12B所示,可在Si衬底36中形成通孔124(通孔形成处理)。可从Si衬底36的上表面36A侧或下表面36B侧形成通孔124。
评估通过上述图11A至图11J的制造方法所完成的包括电容器结构的电路板的电特性和可靠性。使用图11A至图11J的制造方法中所指定的条件完成该电路板。对于电特性而言,评估结果为电容密度为4μF/cm2、ESR(等效串联电阻)为0.01Ω、ESL(等效串联电感)为10pH、和耐压为20V或以上。这些结果证明能够形成具有电容器结构(其具有大电容及减小的ESL)的电路板。
在温度为121℃、相对湿度为85%、外加电压为3V、和测试时间为48小时的条件下执行高温高湿负荷测试。测试后的绝缘电阻大于或等于10MΩ,这证明具有该电容器结构的电路板在高温高湿条件下也具有足够的可靠性。
图13为按照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第一变化例的半导体器件150的横截面图。图13中,以相同的标号代表与第四实施例的上述半导体器件120的那些元件相同的元件,并省略其说明。
参照图13,半导体器件150包括半导体芯片20和电路板151。除在电路板121上进一步设置电容器结构123、绝缘膜132、绝缘膜152、通路133A至133C、内部连接端子136A至136C、通路153、焊盘154之外,电路板151的结构与电路板121相同。也就是说,电路板151包括两个叠置电容器结构123。
为便于说明,在以下对设置于电路板151中的两个电容器结构123的说明中,将设置于多层互连结构122上的一个称为电容器结构123-1,将设置于电容器结构123-1上的另一个称为电容器结构123-2。此外,同样的原因,将设置于电容器结构123-1上的绝缘膜132、设置于该绝缘膜132中的通路133A至133C、以及设置于电容器结构123-1上的内部连接端子136A至136C分别称为绝缘膜132-1、通路133A-1至133C-1、以及内部连接端子136A-1至136C-1,而将设置于电容器结构123-2上的绝缘膜132、设置于该绝缘膜132中的通路133A至133C、以及设置于电容器结构123-2上的内部连接端子136A至136C分别称为绝缘膜132-2、通路133A-2至133C-2、以及内部连接端子136A-2至136C-2(图13)。
设置绝缘膜152以覆盖图10所示的结构(电路板121)的上表面。例如,绝缘膜152可采用与第一实施例所述的绝缘材料39的材料相同的材料。
在位于内部连接端子136A-1至136C-1与焊盘154之间的绝缘膜152中设置通路153。每个通路153的一端连接至内部连接端子136A-1至136C-1中的相应端子,而另一端连接至相应的焊盘154。可采用导电材料作为通路153的材料。具体地,例如可采用Cu和Ni。可通过例如电镀、气相沉积、CVD或溅射形成通路153。
在对应于通路153的形成位置的位置处的绝缘膜152上设置焊盘154。焊盘154电连接至通路153和通路133A-2至133C-2。
在其上形成有焊盘154的绝缘膜152上设置电容器结构123-2。电容器结构123-2具有与电容器结构123-1相同的结构。设置绝缘膜132-2以覆盖电容器结构123-2。绝缘膜132-2包括暴露垂直互连线126和127及焊盘154的开口部分。通路133A-2至133C-2设置于焊盘154上的绝缘膜132-2中。通路133A-2至133C-2分别电连接至相应的焊盘154和内部连接端子136A-2至136C-2。
内部连接端子136A-2设置在与通路133A-2的形成位置对应的位置处的绝缘膜132-2上。内部连接端子136A-2通过相应的焊料球137电连接至半导体芯片20的电源连接焊盘32A。
内部连接端子136B-2设置在与通路133B-2的形成位置对应的位置处的绝缘膜132-2上。内部连接端子136B-2通过相应的焊料球137电连接至半导体芯片20的接地焊盘32B。内部连接端子136C-2设置在与通路133C-2的形成位置对应的位置处的绝缘膜132-2上。内部连接端子136C-2通过相应的焊料球137电连接至半导体芯片20的信号连接焊盘32C。
按照本实施例的第一变化例的半导体器件150,通过在多层互连结构122上堆叠两个电容器结构123-1和123-2,可增加电路板151的薄膜电容器46的电容。此外,按照本实施例的第一变化例的半导体器件150可产生与上述半导体器件120相同的效果。
本实施例的第一变化例的上述说明以具有堆叠于多层互连结构122上的两个电容器结构123-1和123-2为例。可选地,两个以上的电容器结构123可堆叠于多层互连结构122上。此外,可在其上设置有外部连接端子144的多层互连结构122的一侧上设置一个或多个电容器结构123。
通过在形成图11J所示的上述结构(电路板121)之后连续形成绝缘膜152和通路153,然后执行与图11G至图11J所示的上述制造方法相同的处理,形成具有上述结构的半导体器件150。
图14为按照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第二变化例的半导体器件155的横截面图。图14中,以相同的标号代表与上述第四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120的那些元件相同的元件,并省略其说明。此外,在图14中,主要示出设置于电路板156中的多个电容器结构157与半导体器件20之间的位置关系,并省略除电容器结构157之外的电路板156的部件的图示。
参照图14,半导体器件155包括半导体芯片20和电路板156。除电容器结构157位于半导体器件20之下并靠近半导体器件20之外,电路板156的结构与参照图10所述的电路板121的结构相同。
电容器结构157位于半导体器件20之下并靠近半导体器件20。为单个半导体芯片20设置多个电容器结构157。每个电容器结构157具有小于半导体芯片20的面积。
除面积小于半导体器件20之外,每个电容器结构157具有与电容器结构123相同的结构。此外,尽管未图示,但是形成于电容器结构157中的每个薄膜电容器46电连接至半导体芯片20的相应电源连接焊盘32A和接地焊盘32B,以用作去耦电容器。
按照本实施例的第二变化例的半导体器件155,每个电容器结构157的面积小于半导体芯片20,因此可减小下电极膜47A、介电膜48A以及上电极膜49A的薄膜质量及厚度的变化。因此,能够增加电容器结构157的成品率。此外,按照本实施例的第二变化例的半导体器件155可产生与上述半导体器件120相同的效果。
图15为按照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第三变化例的半导体器件160的横截面图。在图15中,以相同的标号代表与上述第四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120的那些元件相同的元件,并省略其说明。此外,在图15中,主要示出半导体器件20与电容器结构123之间的位置关系,并省略除电容器结构123之外的电路板161的部件的图示。
参照图15,半导体器件160包括半导体芯片20和包含电容器结构123的电路板161。电路板161例如为多芯片模块(MCM)衬底。
电容器结构123位于相应的半导体芯片20之下并靠近该半导体芯片20。每个电容器结构123的面积基本上与每个半导体芯片20的面积相同。为相应的半导体芯片20设置每个电容器结构123。尽管未图示,但是形成于每个电容器结构123中的每个薄膜电容器46电连接至相应半导体芯片20的相应电源连接焊盘32A和接地焊盘32B,以用作去耦电容器。
因此,在其上将安装多个半导体芯片20的电路板161中,可与半导体芯片20一一对应地设置多个电容器结构123,每个电容器结构123的面积基本上与每个半导体芯片20的面积相同。
按照本实施例的第三变化例的半导体器件160可产生与上述半导体器件120相同的效果。此外,取代电容器结构123,可为每个半导体芯片20设置多个电容器结构157(图14)。
图16为按照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第四变化例的半导体器件165的横截面图。在图16中,以相同的标号代表与上述半导体器件120的那些元件相同的元件,并省略其说明。
参照图16,半导体器件165包括半导体芯片20和其上安装半导体芯片20的电路板170。
除电容器结构175取代电容器结构123之外,电路板170的结构与第四实施例所述的电路板121(图10)相同。
除每个均为三层结构的多层薄膜电容器166、垂直互连线171至174、以及焊盘电极176至178分别取代设置在电容器结构123中的薄膜电容器46、垂直互连线126和127、以及焊盘电极128和129之外,电容器结构175的结构与第四实施例所述的电容器结构123相同。
多层薄膜电容器166设置于覆盖薄化的Si衬底36的绝缘膜45上。每个多层薄膜电容器166位于相应焊盘电极176(其电连接至半导体芯片20的电源连接焊盘32A)与相应焊盘电极177之间(其电连接至半导体芯片20的接地焊盘32B)。多层薄膜电容器166覆盖有保护膜125。按照本变化例,多层薄膜电容器166可彼此物理隔离或互连。
每个多层薄膜电容器166包括下电极47、第一介电膜48-1、中间电极167-1、第二介电膜48-2、中间电极167-2、第三介电膜48-3和上电极49,它们以所述顺序连续堆叠在绝缘膜45上。设置每个中间电极167-1和167-2以使其夹在介电膜48-1至48-3中的相邻两个介电膜之间。中间电极167-1和167-2可采用与第一实施例所述的下电极47或上电极49相同的材料。中间电极167-1和167-2的厚度例如可为(但不限于)100nm。
在对应于通路133A至133C的形成位置的位置处的薄膜电容器166中形成多个开口部分(孔)179。将开口部分179的形状设置为从Si衬底36朝着上电极49变宽。每个开口部分179暴露每个相应的薄膜电容器166的每个下电极47、介电膜48-1、中间电极167-1、介电膜48-2、中间电极167-2、介电膜48-3和上电极49的侧面。
通过在薄膜电容器166中设置这种变宽形状的开口部分179,能够将位于焊盘电极176和177下的电极47、167-1、167-2和49通过垂直互连线171至174电连接至焊盘电极176和177。
在对应于焊盘电极176的形成位置的位置处的保护膜125中设置垂直互连线171。垂直互连线171电连接由相应的开口部分179暴露的下电极47和焊盘电极176。在靠近垂直互连线171的位置处的保护膜125中设置垂直互连线172。垂直互连线172电连接由相应的开口部分179暴露的中间电极167-2和焊盘电极176。
在对应于焊盘电极177的形成位置的位置处的保护膜125中设置垂直互连线173。垂直互连线173电连接由相应的开口部分179暴露的中间电极167-1和焊盘电极177。在靠近垂直互连线173的位置处的保护膜125中设置垂直互连线174。垂直互连线174电连接由相应的开口部分179暴露的上电极49和焊盘电极177。例如可采用导电材料(例如Cu或Ni)作为垂直互连线171至174的材料。
图17为示出垂直互连线171至174的设置位置的电容器结构175的俯视图。
如图17所示,垂直互连线171和垂直互连线172设置于以相应的通孔124的中心轴A1为中心的各同心圆上,而垂直互连线173和垂直互连线174设置于以相应的通孔124的中心轴A2为中心的各同心圆上。
垂直互连线171至174可采用与第四实施例所述的垂直互连线126和127的材料相同的材料。垂直互连线171至174的形状可为(但不限于)如图17所示的圆柱形。例如,垂直互连线171至174也可为四棱柱形。
焊盘电极176设置于对应于垂直互连线171和172的形成位置的位置处的保护膜125上,以包围相应的通孔124。焊盘电极176电连接至垂直互连线171和172以及内部连接端子136A。焊盘电极176通过垂直互连线171和172电连接至每个相应薄膜电容器166的叠置电极47、167-1、167-2、和49中从Si衬底36侧计数的奇数电极,即第一电极47和第三电极167-2。此外,焊盘电极176通过内部连接端子136A电连接至半导体芯片20的电源连接焊盘32A。
焊盘电极177设置于对应于垂直互连线173和174的形成位置的位置处的保护膜125上,以包围相应的通孔124。焊盘电极177电连接至垂直互连线173和174以及内部连接端子136B。焊盘电极177通过垂直互连线173和174电连接至每个相应的薄膜电容器166的叠置电极47、167-1、167-2、和49中从Si衬底36侧计数的偶数电极,即第二电极167-1和第四电极49。此外,焊盘电极177通过内部连接端子136B电连接至半导体芯片20的接地焊盘32B。
通过如此电连接焊盘电极176与从Si衬底36侧计数的奇数电极47和167-2以及电连接焊盘电极177与从Si衬底36侧计数的偶数电极167-1和49,并联连接每个多层薄膜电容器166中设置的多个电容器,从而使每个多层薄膜电容器166用作去耦电容器。
焊盘电极178设置于保护膜125中未形成垂直互连线171至174的部分上,以包围相应的通孔124。焊盘电极178电连接半导体芯片20的信号连接焊盘32C。可采用与第四实施例所述的焊盘电极128和129相同的材料作为焊盘电极176至178的材料。
按照本实施例的第四变化例的半导体器件165,设置于每个多层薄膜电容器166中的多个电容器并联连接。因此,能够增加电容器电容。
本实施例的第四变化例的上述说明以三层结构的多层薄膜电容器166为例。可选地,电容器的叠层数目可为两个或大于三个。可以与图11A至图11F所示的上述方法相同的方法制造电容器结构175。
【第五实施例】
图18为传统多层薄膜电容器520的横截面图。
参照图18说明传统的多层薄膜电容器520。多层薄膜电容器520覆盖有光敏聚酰亚胺529。多层薄膜电容器520包括Si衬底521、SrTiO3层522、下电极524、介电膜525、中间电极526、介电膜527、上电极528、焊盘电极531至533、以及端子534至536。SrTiO3层522为中间层。以下述顺序在Si衬底521上连续堆叠SrTiO3层522、下电极524、介电膜525、中间电极526、介电膜527和上电极528。
焊盘电极531连接至上电极528。焊盘电极532连接至中间电极526。焊盘电极533连接至下电极524。从而形成由上电极528、介电膜527和中间电极526构成的电容器B1和由下电极524、介电膜525和中间电极526构成的电容器B2。电容器B1与电容器B2的电容不同。
端子534设置于焊盘电极531上。端子535设置于焊盘电极532上。端子536设置于焊盘电极533上。端子534至536中的每个端子连接至未图示的半导体芯片的电源连接焊盘和接地焊盘中的相应焊盘。
图19为示出在并联连接相同电容的两个电容器的情况下等效电路的电路图。作为实例,图19示出高频半导体芯片的电源连接焊盘和接地焊盘之间并联连接两个电容器B2的情况。此外,在图19中,P1代表端子534a、534b、535a、535b、536a和536b设置的节距。以下将该节距称为“端子节距P1”.
在采用多层薄膜电容器520作为去耦电容器的情况下,在高频半导体芯片的电源连接焊盘与接地焊盘之间并联连接相同电容的多个电容器,以增加多层薄膜电容器520的电容,从而能够充分吸收高频半导体芯片的噪声。
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9所示,为了并联连接相同电容的电容器B2,需要互连线L2(用于电连接至高频半导体芯片的电源连接焊盘)和互连线L3(用于电连接至高频半导体芯片的接地焊盘)。此外,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每条互连线L2和L3的长度为端子节距P1的三倍。
因而,在多层薄膜电容器520中,在通过并联连接相同电容的电容器来配置去耦电容器的情况下,每条互连线L2和L3的长度为端子节距P1的三倍。这导致电感增加而不能减少阻抗的问题。尽管未图示,但是在并联连接相同电容的两个电容器B1的情况下,也需要互连线L2和L3,从而导致相同的问题。
图20为按照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电容器结构180的横截面图。在图20中,以相同的标号代表与第四实施例的第四变化例的电容器结构175的那些元件相同的元件,并省略其说明。
参照图20,电容器结构180包括Si衬底181、绝缘膜45、绝缘膜184、薄膜电容器182、保护膜183、垂直互连线185至187、一对焊盘电极189和190、和外部连接端子192和193。
衬底181可采用廉价且平滑度和耐热性极佳的材料。例如,Si为适合于衬底181的材料。其它用于衬底181的材料例如可以为陶瓷(例如玻璃和氧化铝)、金属(例如Mo和W)、树脂(例如环氧树脂)、以及这些材料中的两种或更多种的合成材料。厚度为100nm的SiO2膜可用作绝缘膜45。
薄膜电容器182设置于绝缘膜45上。薄膜电容器182位于焊盘电极189与焊盘电极190之间,以电连接至与外部连接端子192连接的焊盘电极189和电连接至与外部连接端子193连接的焊盘电极190。
通过如此设置电连接至一对焊盘电极189和190之间的外部连接端子192和193的薄膜电容器182,相比传统的多层薄膜电容器520,能够减小薄膜电容器182的面积尺寸。
薄膜电容器182为多层薄膜电容器,其中下电极47、第一介电膜48-1、中间电极167、第二介电膜48-2和上电极49以所述顺序连续堆叠。在焊盘电极189下的包括薄膜电容器182的薄膜电容器多层体中形成开口部分(孔)196,并在焊盘电极190下的包括薄膜电容器182的薄膜电容器多层体中形成开口部分(孔)197。开口部分196暴露下电极47的上表面并限定中间电极167和上电极49中的每个电极的端面。开口部分197暴露中间电极167的上表面并限定上电极49的端面。此外,开口部分196和197的形状基本上类似于倒截锥形,在从焊盘电极189和190的底表面至衬底181的方向逐渐缩减。也就是说,在开口部分196和197中,电极的端面的相对侧之间的距离(或开口的直径)在从焊盘电极189和190的底表面至衬底181的方向逐渐减小。换句话说,每个开口部分196和197垂直于其轴的横截面面积在从焊盘电极189和190的底表面至衬底181的方向减小。
通过在薄膜电容器182中设置这种形状的开口部分196和197,能够通过垂直互连线185至187连接焊盘电极189、190与电极47、167和49。在图20中,每个开口部分196和197的形状基本上为倒截锥形。可选地,开口部分196和197的形状基本上可为倒截棱锥形(pyramid-like)。
薄膜电容器182包括由下电极47、第一介电膜48-1和中间电极167构成的电容器D1以及由中间电极167、第二介电膜48-2和上电极49构成的电容器D2。
例如,薄膜电容器182通过未图示的电路板连接至半导体芯片。在这种情况下,薄膜电容器182通过外部连接端子192和193电连接至半导体芯片的电源连接焊盘和接地焊盘,以用作去耦电容器。
第一实施例所述的具有高介电常数的钙钛矿型晶体结构的金属氧化物材料是作为介电膜48-1和48-2的最理想材料。除第一实施例所述的材料之外,也可以使用Ta、Nb、Hf、Y和Al的金属氧化物,合成氧化物,以及这些氧化物的混合物。关于这些材料的晶体结构,对性质和成本而言,理想地,这些材料为多晶体。可选地,也可以使用昂贵且具有高介电常数的单晶体、具有极佳泄漏特性的非晶体、以及具有这些材料的混合相的晶体。
作为下电极47、中间电极167和上电极49的材料,除第一实施例所述的下电极47和上电极49的材料之外,可使用贵金属(例如Ir、Ru、和Rh)、导电氧化物(例如SrRuO3、LaNiO3、和LaSrCoO3)和导电氮化物(例如AlTiN)。此外,由于贵金属不易于氧化且电阻低,例如Pt(上面描述的)、Ir、Ru和Rh等材料较适用。
保护膜183的厚度例如为50nm,并设置为覆盖薄膜电容器182。保护膜183由绝缘材料构成。该绝缘材料不受特殊限制,但优选具有极佳耐湿性的Si3N4、SiO2或氧化铝。采用这些材料能够防止具有钙钛矿型晶体结构的介电膜48-1和48-2的特性退化。
设置厚度例如为2μm的绝缘膜184,以覆盖保护膜183。在绝缘膜184中形成对应于垂直互连线185的形成位置的开口部分(孔)184A、对应于垂直互连线187的形成位置的开口部分(孔)184B、和对应于垂直互连线186的形成位置的开口部分(孔)184C。开口部分184A暴露部分下电极47。开口部分184B暴露部分中间电极167。开口部分184C暴露部分上电极49。
可采用与第一实施例所述的绝缘膜52相同的材料作为绝缘膜184的材料。例如,可采用树脂(例如聚酰亚胺树脂和环氧树脂)、氧化物(例如氧化铝和二氧化硅)、氮化物、各种绝缘材料、混合物以及多层膜。
垂直互连线185设置于绝缘膜184中以从焊盘电极189的底表面延伸至暴露于开口部分196中的下电极47的上表面。垂直互连线185电连接至焊盘电极189和下电极47。垂直互连线186设置于绝缘膜184中以从焊盘电极189的底表面延伸至上电极49的上表面。垂直互连线186电连接至焊盘电极189和上电极49。垂直互连线187设置于绝缘膜184中以从焊盘电极190的底表面延伸至中间电极167的上表面。垂直互连线187电连接至焊盘电极190和中间电极167。
图21为示出垂直互连线185至187的设置位置的电容器结构180的俯视图。
如图21所示,多条(图21中为4个)垂直互连线186设置于以垂直互连线185的中心轴E为中心的圆上,以使该圆与垂直互连线185同心。在图21中,垂直互连线185至187为圆柱形。但是,垂直互连线185至187不限于该形状,也可以为四棱柱形。作为垂直互连线185至187的材料,可采用导电材料,例如Cu和Ni。
焊盘电极189设置于对应于垂直互连线185和186的形成位置的位置处的绝缘膜184上。焊盘电极189电连接至电极47、167、和49中从Si衬底181侧计数的奇数电极,即第一电极47和第三电极49。
焊盘电极190设置于对应于垂直互连线187的形成位置的位置处的绝缘膜184上。焊盘电极190电连接至从Si衬底181侧计数的偶数(第二)电极167。如果未设置外部连接端子192和193,焊盘电极189和190可用作替代外部连接端子192和193的端子。
在位于一对焊盘电极189和190之间的薄膜电容器182的电极47、167、和49中,从Si衬底181侧计数的奇数电极47和49分别通过垂直互连线185和186电连接至焊盘电极189,而从Si衬底181侧计数的偶数电极167通过垂直互连线187电连接至焊盘电极190。因此,能够使电容器D1和D2基本上具有相等的电容。
在图21中,焊盘电极189和190为圆形。但是,焊盘电极189和190不限于该形状,也可以为四边形。作为焊盘电极189和190的材料,例如可采用导电材料,比如Cu和Ni。
外部连接端子192设置于焊盘电极189上。外部连接端子193设置于焊盘电极190上。在外部连接端子192和193中,举例说来,一个电连接至接半导体芯片的电源连接焊盘,另一个电连接至半导体芯片的接地焊盘。作为外部连接端子192和193的材料,可采用导电材料。具体地,例如可采用Sn-Ag焊料。
图22为示出在并联连接相同电容的两个电容器的情况下等效电路的电路图。在图22中,P2代表外部连接端子192和193设置的节距。
如图22所示,在通过并联连接相同电容的两个电容器D1和D2来配置去耦电容器的情况下,在电容器结构180中通过垂直互连线185至187电连接电极47、167和49以及焊盘电极189和190。因此,电容器结构180中不需要传统薄膜电容器520(图18)所需的互连线L2和L3。结果,在并联连接电容器D1和D2(使用薄膜电容器182作为去耦电容器)的情况下所需的互连线的长度减小,从而降低互连线的电感。因而,能够实现低阻抗的薄膜电容器182。
按照本实施例的电容器结构180,焊盘电极189电连接至从Si衬底181侧计数的奇数电极47和49,而焊盘电极190电连接至从Si衬底181侧计数的偶数电极167。结果,并联连接位于焊盘电极189和190之间的基本上具有相同电容的多个电容器D1和D2。因而,能够通过减少在配置去耦电容器的情况下所需的互连线长度,从而降低电感,由此降低阻抗。此外,通过设置电连接至一对焊盘电极189和190之间的两外部连接端子192和193的薄膜电容器182,能够减小薄膜电容器的尺寸。
在本实施例的电容器结构180中,薄膜电容器182具有两层结构的电容器D1和D2。可选地,可通过以三层或更多层堆叠电容器来配置薄膜电容器182。通过在电容器结构180中设置通过三层或更多层堆叠电容器而配置的薄膜电容器,并且并联连接基本上具有相同电容的多个电容器,能够进一步增加薄膜电容器的电容。
图23A至图23I为按照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电容器结构制造方法的示意图。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按照本实施例的电容器结构180的制造方法。
首先,在图23A的处理中,通过溅射在Si衬底181上形成绝缘膜45,然后连续形成下电极膜47A、介电膜48-1A、中间电极膜167A、介电膜48-2A和上电极膜49A作为薄膜电容器多层体。
具体地,例如,使用多靶DC-RF磁控管溅射装置,在衬底温度为200℃的情况下在具有(111)主表面的Si衬底181上形成SiO2膜(厚度为100nm)作为绝缘膜4。接着,在衬底温度为600℃的情况下,在Ar气氛中形成作为Pt膜(厚度为100nm)下电极膜47A。接着,在衬底温度为600℃的情况下,在Ar/O2气氛中形成BST膜(厚度为100nm)作为第一介电膜48-1A。接着,在衬底温度为300℃的情况下,在Ar气氛中形成Pt膜(厚度为100nm)作为中间电极膜167A。接着,形成BST膜(厚度为100nm)作为第二介电膜48-2A。接着,形成Pt膜(厚度为100nm)作为上电极膜49A。在形成第二介电膜48-2A的过程中,可采用与第一介电膜48-1A相同的膜形成条件。在形成上电极膜49A的过程中,可采用与中间电极膜167A相同的膜形成条件。这些多层膜45、47A、48-1A、167A、48-2A和49A可通过溅射以外的方法(例如气相沉积或CVD)形成。
接下来,在图23B所示的处理中,通过离子铣削来图案化叠置的膜47A、48-1A、167A、48-2A和49A,从而形成包括下电极47、两层介电膜48-1和48-2、中间电极167和上电极49的薄膜电容器182。通过所述图案化处理在包括薄膜电容器182的薄膜电容器多层体中形成开口部分196和197。
具体说来,形成具有对应于开口部分196和197的形成位置的开口的抗蚀膜,并通过与Si衬底181呈某一角度注入离子进行离子铣削来形成开口部分196和197。
接着,在氧气氛中热处理薄膜电容器182以消除介电膜48-1和48-2的热变形并将氧原子提供至介电膜48-1和48-2的缺氧部分。通过分别图案化下电极膜47A、中间电极膜167A和上电极膜49A,形成薄膜电容器182的下电极47、中间电极167和上电极49。
通过在真空中顺序堆叠下电极膜47A、介电膜48-1A、中间膜167A、介电膜48-2A和上电极膜49A,能够防止灰尘或杂质粘附至叠置的膜47A、48-1A、167A、48-2A和49A,从而防止污染每层膜47A、48-1A、167A、48-2A和49A的表面。
此外,通过在均匀平坦的绝缘膜45上形成叠置的膜47A、48-1A、167A、48-2A和49A之后执行图案化,能够以良好的精确度处理叠置的膜47A、48-1A、167A、48-2A和49A,从而能够增加薄膜电容器182的成品率。
此外,通过使用单个掩模一起图案化叠置的膜47A、48-1A、167A、48-2A和49A,与使用制备的多个掩模执行图案化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电容器结构180的制造成本。
接下来,在图23C所示的处理中,形成保护膜183以覆盖薄膜电容器182。接着,在分别对应于垂直互连线185、187和186的形成位置的位置处,通过离子铣削在保护膜183中形成暴露下电极47的开口183A、暴露中间电极167的开口183B、和暴露上电极49的上表面的开口183C。接着,在氧气氛中对保护膜183进行后退火。具体说来,例如,通过利用RF磁控管溅射装置进行溅射来形成非晶氧化铝膜(厚度为50nm)作为保护膜183。保护膜183可通过溅射以外的方法(例如气相沉积或CVD)形成。
接下来,在图23D的处理中,形成绝缘膜184以覆盖图23C所示的结构的上表面侧。接着,在绝缘膜184中形成开口184A至184C。具体说来,例如,通过旋涂方式形成光敏聚酰亚胺树脂(厚度为2μm)作为绝缘膜184。通过曝光并显影该光敏聚酰亚胺树脂,形成开口部分184A、184B和184C。也可以通过旋涂以外的方法(例如喷射或浸渍)形成绝缘膜184。
接下来,在图23E所示的处理中,在绝缘膜184的上表面和开口部分184A至184C上形成作为电镀籽晶层的金属膜199。具体说来,例如,通过溅射连续形成Ti膜、Cu膜和Ni膜,以用作金属膜199。金属膜199可通过溅射以外的方法(例如气相沉积或CVD)形成。
接下来,在图23F的处理中,在金属膜199上形成抗蚀层201,该抗蚀层201具有对应于焊盘电极189的形成位置的开口部分(孔)201A以及对应于焊盘电极190的形成位置的开口部分(孔)201B。
接着,在图23G的处理中,在开口部分184A至184C中分别形成垂直互连线185至187。接着,在暴露于抗蚀层201的开口部分201A中的区域内形成焊盘电极189,在暴露于抗蚀层201的开口部分201B中的区域内形成焊盘电极190。具体说来,通过电镀在对应于开口部分184A至184C的部分金属膜199上沉积Cu膜作为垂直互连线185至187,然后,通过电镀形成作为焊盘电极189和190的Ni膜。
接着,在图23H的处理中,在焊盘电极189和190上形成Sn-Ag焊料的导电材料205。接着,去除抗蚀层201。导电材料205随后回流以作为外部连接端子192和193。
接下来,在图23I所示的处理中,去除未被焊盘电极189和190覆盖的金属膜199的多余部分。接着,通过加热使导电材料205回流,从而形成外部连接端子192和193。然后,通过切片方式切割Si衬底181,从而形成电容器结构180。
按照本实施例的电容器结构制造方法,薄膜电容器182形成于一对焊盘电极189与焊盘电极190之间,并且在薄膜电容器182的多个电极47、167、和49中,从Si衬底181侧计数的奇数电极47和49通过垂直互连线185和186电连接至焊盘电极189,而从Si衬底181侧计数的偶数电极167通过垂直互连线187电连接至焊盘电极190。因此,能够通过减少在并联连接基本上相同电容的电容器D1和D2(使用薄膜电容器182作为去耦电容器)时所需的互连线长度来降低互连线的电感,从而降低阻抗。
此外,通过在真空中顺序堆叠下电极膜47A、介电膜48-1A、中间膜167A、介电膜48-2A和上电极膜49A,能够防止灰尘或杂质粘附至叠置的膜47A、48-1A、167A、48-2A和49A,从而防止污染每层膜47A、48-1A、167A、48-2A和49A的表面。因而,能够增加薄膜电容器182的成品率。
此外,通过在均匀平坦的绝缘膜45上形成叠置的膜47A、48-1A、167A、48-2A和49A之后执行图案化,能够增加薄膜电容器182的成品率。
此外,通过使用单个掩模一起图案化叠置的膜47A、48-1A、167A、48-2A和49A,与使用为每层膜47A、48-1A、167A、48-2A和49A都制备掩模来执行图案化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电容器结构180的制造成本。
制备通过与按照本实施例的上述图23A和图23B的方法相同的方法形成的下电极47、介电膜48-1、中间电极167、介电膜48-2、中间电极167、介电膜48-3和上电极49的三层结构的薄膜电容器(一个实例),并且制备通过每次形成每层膜47、48-1、167、48-2、167、48-3和49时执行图案化所形成的三层结构的传统薄膜电容器(比较例),并对该实例与比较例的电特性进行评估。利用图23A和23B的处理中所指定的条件形成该实例薄膜电容器。
对于实例薄膜电容器而言,评估结果为电容密度为12μF/cm2、ESR(等效串联电阻)为0.02Ω、ESL(等效串联电感)为10pH、和耐压为30V或以上。对于比较例薄膜电容器而言,评估结果为电容密度为12μF/cm2、ESR(等效串联电阻)为0.02Ω、ESL(等效串联电感)为10pH、和耐压为20V或以下。
这些结果证明按照本实施例能够形成具有大电容、减小的ESL、以及极佳耐压特性的薄膜电容器。
此外,制备通过按照本实施例的上述图23A和图23B的处理相同的方法形成的下电极47、介电膜48和上电极49的单层结构的薄膜电容器(一个实例),并且制备通过每次形成每层膜47、48和49时执行图案化所形成的单层结构的传统薄膜电容器(比较例),并对具有10V或以上耐压的两种类型的薄膜电容器(该实例与比较例)的缺陷率进行评估。利用图23A和23B的处理中所指定的条件形成该实例薄膜电容器。
图24为示出每种类型的薄膜电容器的电极面积与缺陷率之间的关系的图表。图24中的上电极面积指上电极49与介电膜48的接触面积。
如图24所示,随着上电极49的面积增加,比较例薄膜电容器的缺陷率急剧增加。另一方面,随着上电极49的面积增加,实例薄膜电容器的缺陷率几乎不增加。具体说来,例如,当上电极49的面积为1cm2时,比较例的成品率为32%(缺陷率为68%),而实例的成品率为92%(缺陷率为8%)。
这些结果证明与比较例薄膜电容器相比,该实例薄膜电容器可具有更高的成品率。此外,由于上述结果是对于按照本实施例的单层薄膜电容器而获得的,可以预见对于通过相同方法形成的多层薄膜电容器而言,成品率的差距将更显著。
图25为按照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第一变化例的电容器结构210的横截面图。在图25中,以相同的标号代表与按照第五实施例的电容器结构180(图20)的那些元件相同的元件,并省略其说明。
参照图25,除三层结构的薄膜电容器211替代设置于上述电容器结构180中的薄膜电容器182以及进一步设置垂直互连线212之外,电容器结构210具有与第五实施例的电容器结构180相同的结构。
薄膜电容器211包括下电极47、第一介电膜48-1、中间电极167-1、第二介电膜48-2、中间电极167-2、第三介电膜48-3和上电极49,它们以所述顺序连续堆叠。
在焊盘电极189下的包括薄膜电容器211的薄膜电容器多层体中形成开口部分(孔)215和216。开口部分215暴露下电极47的上表面并限定中间电极167-1和167-2中的每个电极的端面。开口部分216暴露中间电极167-2的上表面并限定上电极49的端面。
开口部分215的形状基本上类似为倒截锥形,在从焊盘电极189的底表面至衬底181的方向逐渐减缩。也就是说,在开口部分215中,电极的端面的相对侧之间的距离(或开口的直径)在从焊盘电极189的底表面至衬底181的方向逐渐减小。换句话说,开口部分215垂直于其轴的横截面面积在从焊盘电极189的底表面至衬底181的方向减小。
开口部分216的形状基本上类似为倒截锥形,在从焊盘电极189的底表面至衬底181的方向逐渐减缩。也就是说,在开口部分216中,电极的端面的相对侧之间的距离(或开口的直径)在从焊盘电极189的底表面至衬底181的方向逐渐减小。换句话说,开口部分216垂直于其轴的横截面面积在从焊盘电极189的底表面至衬底181的方向减小。
在焊盘电极190下的包括薄膜电容器211的薄膜电容器多层体中形成开口部分(孔)217。开口部分217暴露中间电极167-1的上表面并限定中间电极167-2和上电极49中的每个电极的端面。开口部分217的形状基本上类似为倒截锥形,在从焊盘电极190的底表面至衬底181的方向逐渐减缩。也就是说,在开口部分217中,电极的端面的相对侧之间的距离(或开口的直径)在从焊盘电极190的底表面至衬底181的方向逐渐减小。换句话说,开口部分217垂直于其轴的横截面面积在从焊盘电极190的底表面至衬底181的方向减小。
通过在包含薄膜电容器211的薄膜电容器多层体中设置这种形状的开口部分215至217,能够通过垂直互连线185至187及212连接焊盘电极189、190与电极47、167-1、167-2和49。在图25中,开口部分215至217均具有基本上类似倒截锥形的形状。可选地,开口部分215至217可基本上具有倒截棱锥形的形状。可通过与图23B的方法相同的方法形成开口部分215至217。
图26为示出垂直互连线185至187及212的设置位置的示意图。
参照图25和图26,垂直互连线185设置于绝缘膜184中以电连接下电极47和焊盘电极189。多条垂直互连线186设置于绝缘膜184中以电连接中间电极167-2和焊盘电极189。垂直互连线186位于以垂直互连线185的中心轴为中心的圆上,以使该圆与垂直互连线185同心。垂直互连线187设置于绝缘膜184中以电连接中间电极167-1和焊盘电极190。垂直互连线212设置于绝缘膜184中以从焊盘电极190的底表面延伸至上电极49的上表面。垂直互连线212电连接上电极49和焊盘电极190。垂直互连线212位于以垂直互连线187的中心轴为中心的圆上,以使该圆与垂直互连线187同心。
焊盘电极189通过垂直互连线185和186电连接至电极47、167-1、167-2和49中从衬底181侧计数的奇数电极,即第一电极47和第三电极167-2。
焊盘电极190通过垂直互连线187和212电连接至电极47、167-1、、167-2和49中从衬底181侧计数的偶数电极,即第二电极167-1和第四电极49。
具有这样三层结构的薄膜电容器211的电容器结构210也可产生与按照第五实施例的电容器结构180相同的效果。此外,具有四层或更多层结构的薄膜电容器的电容器结构也可产生与按照第五实施例的电容器结构180相同的效果。可通过与上述图23A至23I的方法相同的方法制造电容器结构210。
在图26中,每条垂直互连线212为圆柱形。但是,垂直互连线212不限于该形状,也可以为四棱柱形。作为垂直互连线212的材料,可采用与垂直互连线185至187相同的材料。
图27为按照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第二变化例的电容器结构220的横截面图。在图27中,以相同的标号代表与按照第五实施例的电容器结构180(图20)的那些元件相同的元件,并省略其说明。
参照图27,电容器结构220的配置方式与上述电容器结构180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为构成薄膜电容器182的电极47、49和167以及两层介电膜48-1和48-2分别制备相应的掩模,并当每次形成每层膜47A、48-1A、167A、48-2A和49A时通过该相应的掩模执行图案化。
作为如此制备多个掩模并当每次形成每层膜47A、48-1A、167A、48-2A和49A时执行图案化的结果,在包括薄膜电容器182的薄膜电容器多层体(膜47A、48-1A、167A、48-2A和49A的薄膜电容器多层体)中形成均具有台阶状(stepped)侧壁表面的开口部分(孔)221和222。开口部分221位于焊盘电极189下以暴露下电极47的上表面并限定中间电极167和上电极49中的每个电极的端面。开口部分222位于焊盘电极190下以暴露中间电极167的上表面并限定上电极49的端面。
因此,通过在包含薄膜电容器182的薄膜电容器多层体中如此形成具有台阶状侧壁表面的开口部分221和222,可以通过垂直互连线185至187电连接焊盘电极189、190与电极47、167和49。
图28为按照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第三变化例的电容器结构230的横截面图。在图28中,以相同的标号代表与按照第五实施例的第一变化例的电容器结构210(图25)的那些元件相同的元件,并省略其说明。
参照图28,除设置开口部分(孔)231替代形成于薄膜电容器多层体(其包括电容器结构210的薄膜电容器211)中的开口部分215和216之外,电容器结构230具有与上述电容器结构210相同的结构。
在焊盘电极189的形成位置下的包括薄膜电容器211的薄膜电容器多层体中形成开口部分231。开口部分231暴露下电极47的上表面并限定电极167-1、167-2和49中的每个电极的端面。开口部分231的形状基本上类似倒截锥形,在从焊盘电极189的底表面至衬底181的方向逐渐减缩。也就是说,在开口部分231中,电极的端面的相对侧之间的距离(或开口的直径)在从焊盘电极189的底表面至衬底181的方向逐渐减小。换句话说,开口部分231垂直于其轴的横截面面积在从焊盘电极189的底表面至衬底181的方向减小。可通过与上述图23B的方法相同的方法形成开口部分231。
在绝缘膜184中在中间电极167-2的斜端面与焊盘电极189之间设置垂直互连线186。垂直互连线186电连接至中间电极167-2的端面和焊盘电极189。
通过在焊盘电极189下的包括薄膜电容器211的薄膜电容器多层体中如此形成暴露下电极47的上表面的开口部分231,与形成两个开口部分215和216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化制造工艺,并降低电容器结构230的制造成本。
图29为安装电容器结构的实施例的示意图。图29示出在电路板236上安装按照本实施例的电容器结构180的情况。
如图29所示,半导体器件235包括半导体芯片20和包括多个通路237的电路板236。半导体芯片20通过焊料球137电连接至电路板236的第一主表面侧上的通路237。电容器结构180电连接至电路板236的第二主表面侧上的通路237。结果,电容器结构180的薄膜电容器182(未图示)电连接至半导体芯片20的相应的电源连接焊盘和接地焊盘。
因此,电容器结构180可适用于例如包括半导体芯片20和电路板236(其具有多个通路237)的半导体器件235。
在图29中,以实例的方式示出电容器结构180。可选地,可设置按照本实施例的第一至第三变化例的电容器结构210至230中的任何一个替代每个电容器结构180。
【第六实施例】
图30为按照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240的横截面图。在图30中,以相同的标号代表与上述哪些元件相同的元件,并省略其说明。
参照图30,半导体器件240包括Si衬底241、绝缘膜45、绝缘膜250、绝缘材料243、通路244A至244C、焊盘电极246A至246C和256至258、外部连接端子247和301至303、三层结构的薄膜电容器248、保护膜249、通路251A至251C、以及垂直互连线252至255。按照本实施例,薄膜电容器248可彼此物理隔离或互连。
薄化Si衬底241,并在Si衬底241中形成直径为R3的通孔242。通孔242对应于通路244A至244C的形成位置。通孔242的直径R3大于通路244A和244C的直径。
通过如此使得通孔242的直径R3大于通路244A和244C的直径,能够有助于在Si衬底241与通路244A至244C之间形成一层绝缘材料243。
此外,薄化的Si衬底241的厚度M2小于通孔242的直径R3。通过如此在薄化的Si衬底241中形成直径R3大于通路244A至244C的直径的通孔242,能够形成孔径比(厚度M2/直径R3)减小的良好通孔242。
通孔242的直径R3例如可为100μm。此外,形成通孔242的节距例如可为150μm至250μm。通孔242的直径R3和节距并不限于上述数值。
优选地,Si衬底241的厚度M2在30μm至100μm的范围内。在厚度M2小于30μm的情况下,Si衬底241的强度不足。如果厚度M2大于100μm,通孔242的孔径比(M2/R3)变高,因此难以形成通孔242。
设置绝缘膜45以覆盖Si衬底241的上表面241A。在Si衬底241与通路244A至244C之间以及Si衬底241的下表面241B上形成绝缘材料243。此外,在对应于通孔242的形成位置的位置处形成穿过绝缘材料243及绝缘膜45的通孔313A至313C。
在Si衬底241与通路244A至244C之间的绝缘材料243的厚度L1例如可为0.05μm至50μm。此外,Si衬底241的下表面241B上的绝缘材料243的厚度N2例如可为0.05μm至10μm。可采用与第一实施例所述的绝缘材料39相同的材料作为绝缘材料243。
在通孔313A至313C中分别设置通路244A至244C。通路244A电连接通路251A与焊盘电极246A。通路244B电连接通路251B与焊盘电极246B。通路244C电连接通路251C与焊盘电极246C。可采用例如导电浆料作为通路244A至244C的材料。具体地,可使用碳、银或铜的导电颗粒与粘合剂的混合物作为导电浆料。通路244A至244C的直径例如可为70μm。
焊盘电极246A设置于与通路244A的形成位置对应的位置处的绝缘材料243上,以电连接至通路244A。焊盘电极246B设置于与通路244B的形成位置对应的位置处的绝缘材料243上,以电连接至通路244B。焊盘电极246C设置于与通路244C的形成位置对应的位置处的绝缘材料243上,以电连接至通路244C。
外部连接端子247设置于相应的焊盘电极246A至246C上。外部连接端子247电连接至例如未图示的电路板。可采用导电材料,例如Sn-Ag焊料作为外部连接端子247的材料。
在相应的一对焊盘电极256和257之间的绝缘膜45上设置每个薄膜电容器248。每个薄膜电容器248位于相应的外部连接端子301与相应的外部连接端子302之间,该外部连接端子301连接至半导体芯片(未图示)的电源连接焊盘,该外部连接端子302连接至半导体芯片(未图示)的接地焊盘。
每个薄膜电容器248包括下电极47、第一介电膜48-1、中间电极167-1、第二介电膜48-2、中间电极167-2、第三介电膜48-3和上电极49,它们以所述顺序堆叠。在包括薄膜电容器248的薄膜电容器多层体中形成至少一个暴露通路244A的开口部分(孔)261A、至少一个暴露通路244B的开口部分(孔)261B、和至少一个暴露通路244C的开口部分(孔)261C。
开口部分261A至261C中的每一个均限定相应的薄膜电容器248的电极47、167-1、167-2和49的端面。开口部分261A至261C的形状基本上类似为倒截锥形,在从相应的焊盘电极256至258的底表面至衬底241的方向逐渐减缩。也就是说,在开口部分261A至261C中,电极的端面的相对侧之间的距离(或开口的直径)在从相应的焊盘电极256至258的底表面至衬底241的方向逐渐减小。换句话说,每个开口部分261A至261C垂直于其轴的横截面面积在从相应的焊盘电极256至258的底表面至衬底241的方向减小。形成于开口部分261A至261C中的每个开口部分中的电极47、167-1、167-2和49的端面为斜面。这使得能够在开口部分261A中使垂直互连线252和253分别连接至电极47的端面和电极167-2的端面,并使得能够在开口部分261B中使垂直互连线254和255分别连接至电极167-1的端面和电极49的端面。在图30中,每个开口部分261A至261C的形状基本上类似于倒截锥形。可选地,开口部分261A至261C的形状可基本上为倒截棱锥形。
下电极47通过垂直互连线252电连接至焊盘电极256。中间电极167-1通过垂直互连线254电连接至焊盘电极257。中间电极167-2通过垂直互连线253电连接至焊盘电极256。上电极49通过垂直互连线255电连接至焊盘电极257。
每个薄膜电容器248电连接至例如半导体芯片的电源连接焊盘和接地焊盘,并用作去耦电容器以吸收由该半导体芯片产生的噪声。
设置例如厚度50nm的保护膜249以覆盖薄膜电容器248。保护膜249由无特殊限制的绝缘材料构成,但该绝缘材料优选具有极佳耐湿性的Si3N4、SiO2或氧化铝。采用这种材料能够防止具有钙钛矿型晶体结构的介电膜48-1至48-3的特性退化。
设置例如厚度2μm的绝缘膜250以覆盖保护膜249。在绝缘膜250和保护膜249中形成暴露通路244A至244C的开口部分(孔)250A、暴露下电极47的端面的开口部分250B、暴露中间电极167-2的端面的开口部分250C、暴露中间电极167-1的端面的开口部分250D、和暴露上电极49的端面的开口部分250E。可采用与第一实施例所述的绝缘材料39相同的材料作为绝缘膜250。
通路251A至251C设置于相应的开口部分250A中。通路251A电连接通路244A与焊盘电极256。通路251B电连接通路244B与焊盘电极257。通路251C电连接通路244C与焊盘电极258。
垂直互连线252设置于相应的开口部分250B中以电连接至下电极47的端面及焊盘电极256。垂直互连线253设置于相应的开口部分250C中以电连接至中间电极167-2的端面及焊盘电极256。垂直互连线252和253设置于与通路251A同心的相应的圆中。
垂直互连线254设置于相应的开口部分250D中以电连接至中间电极167-1的端面及焊盘电极257。垂直互连线255设置于相应的开口部分250E中以电连接至上电极49的端面及焊盘电极257。垂直互连线254和255设置于与通路251B同心的相应的圆中。
焊盘电极256设置于与通路251A及垂直互连线252和253的形成位置对应的位置处的绝缘膜250上。焊盘电极256电连接至通路251A及垂直互连线252和253。此外,焊盘电极256分别通过垂直互连线252和253电连接至叠置的电极47、167-1、167-2和49中从衬底241侧计数的奇数电极,即电极47和电极167-2。
焊盘电极257设置于与通路251B及垂直互连线254和255的形成位置对应的位置处的绝缘膜250上。焊盘电极257电连接至通路251B及垂直互连线254和255。此外,焊盘电极257分别通过垂直互连线254和255电连接至叠置的电极47、167-1、167-2和49中从Si衬底241侧计数的偶数电极,即电极167-1和电极49。
外部连接端子301设置于焊盘电极256上。外部连接端子301电连接至例如未图示的半导体芯片的电源连接端子。外部连接端子302设置于焊盘电极257上。外部连接端子302电连接至例如未图示的半导体芯片的接地端子。外部连接端子303设置于焊盘电极258上。外部连接端子303电连接至例如未图示的半导体芯片的信号端子。外部连接端子301至303的材料可采用导电材料。具体地,可采用例如Sn-Ag焊料。此外,外部连接端子301和302可分别连接至半导体芯片的接地焊盘和电源连接焊盘。
按照本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240,每个薄膜电容器248形成于相应的一对焊盘电极256与焊盘电极257之间,并且在薄膜电容器248的多个电极47、167-1、167-2和49中,从Si衬底241侧计数的奇数电极47和167-2分别通过垂直互连线252和253电连接至焊盘电极256,而从Si衬底241侧计数的偶数电极167-1和49分别通过垂直互连线254和255电连接至焊盘电极257。因此,能够通过减少在并联连接基本上相同电容的多个电容器(使用薄膜电容器248作为去耦电容器)时所需的互连线长度来降低互连线的电感,从而降低薄膜电容器248的阻抗。
此外,由于Si衬底241的厚度M2可小于或等于通孔242的直径R3,因此能够实现这样的半导体器件240,其具有良好精确度的通孔242,并可支持密度进一步增加。
此外,当半导体芯片(未图示)连接至外部连接端子301至303时,该半导体芯片的位置靠近薄膜电容器248。因此,可降低等效串联电感,从而半导体芯片可高频运行。
在本实施例中,薄膜电容器248为三层结构。可选地,薄膜电容器248可具有两层结构或四层或更多层结构,并可产生相同的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半导体器件240具有外部连接端子247和301至303。可选地,可省略外部连接端子247和301至303,并可将焊盘电极246A至246C和256至258用作外部连接端子。
图31为按照本发明第六实施例安装半导体器件240的实施例的示意图。
如图31所示,半导体器件240用于例如电连接半导体芯片20与电路板236。在这种情况下,半导体芯片20连接至外部连接端子301至303,而电路板236连接至外部连接端子247。
图32A至图32P为按照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制造方法的示意图。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按照本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240的制造方法。
首先,在图32A的处理中,通过溅射在其表面上形成有热氧化膜的Si衬底241上形成绝缘膜45,然后连续堆叠下电极膜47A、介电膜48-1A、中间电极膜167-1A、介电膜48-2A、中间电极膜167-2A、介电膜48-3A和上电极膜49A,以形成薄膜电容器多层体。
具体地,例如,使用多靶DC-RF磁控管溅射装置,在Si衬底241上形成SiO2膜(厚度为100nm)作为绝缘膜45,其中在衬底温度为200℃的情况下在Si衬底241的表面上形成热氧化膜。接着,在衬底温度为600℃的情况下,在Ar气氛中形成Pt膜(厚度为100nm)作为下电极膜47A。接着,在衬底温度为600℃的情况下,在Ar/O2气氛中形成BST膜(厚度为100nm)作为第一介电膜48-1A。接着,在衬底温度为300℃的情况下,在Ar气氛中形成Pt膜(厚度为100nm)作为中间电极膜167-1A。接着,形成BST膜(厚度为100nm)作为第二介电膜48-2A。接着,形成Pt膜(厚度为100nm)作为中间电极膜167-2A。接着,形成BST膜(厚度为100nm)作为第三介电膜48-3A。接着,形成Pt膜(厚度为100nm)作为上电极膜49A。在形成中间电极膜167-2A和上电极膜49A的过程中,可采用与中间电极膜167-1A相同的膜形成条件。在形成第二介电膜48-2A和第三介电膜48-3A的过程中,可采用与第一介电膜48-1A相同的膜形成条件。这些多层膜45、47A、48-1A、167-1A、48-2A、167-2A、48-3A和49A可通过溅射以外的方法(例如气相沉积或CVD)形成。
接下来,在图32B所示的处理中,通过离子铣削一起图案化这些叠置的膜47A、48-1A、167-1A、48-2A、167-2A、48-3A和49A,从而形成均包括下电极47、三层介电膜48-1至48-3、中间电极167-1和167-2以及上电极49的薄膜电容器248。具体说来,形成具有对应于开口部分261A至261C的形成位置的开口的抗蚀膜,并通过与Si衬底241呈某一角度注入离子进行离子铣削来形成开口部分261A至261C。
接着,在氧气氛中热处理薄膜电容器248以消除介电膜48-1至48-3的热变形并将氧原子提供至介电膜48-1至48-3的缺氧部分。通过分别图案化下电极膜47A、中间电极膜167-1A和167-2A、以及上电极膜49A,形成每个薄膜电容器248的下电极47、中间电极167-1和167-2、以及上电极49。
通过在形成通孔242之前形成薄膜电容器248,能够高温形成介电膜48-1至48-3,因此可以形成高介电常数、大电容、及高可靠性的薄膜电容器248。此外,通过在真空中顺序堆叠下电极膜47A、介电膜48-1A、中间膜167-1A、介电膜48-2A、中间膜167-2A、介电膜48-3A和上电极膜49A,能够防止灰尘或杂质粘附至叠置的膜47A、48-1A、167-1A、48-2A、167-2A、48-3A和49A,从而防止污染每层膜47A、48-1A、167-1A、48-2A、167-2A、48-3A和49A的表面。因此,能够增加薄膜电容器248的成品率。
此外,通过在均匀平坦的绝缘膜45上形成叠置的膜47A、48-1A、167-1A、48-2A、167-2A、48-3A和49A,能够以良好的精确度图案化叠置的膜47A、48-1A、167-1A、48-2A、167-2A、48-3A和49A,从而能够增加薄膜电容器248的成品率。
此外,通过使用单个掩模一起图案化叠置的膜47A、48-1A、167-1A、48-2A、167-2A、48-3A和49A,与对每层叠置的膜47A、48-1A、167-1A、48-2A、167-2A、48-3A和49A都执行图案化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半导体器件240的制造成本。
接下来,在图32C所示的处理中,形成保护膜249以覆盖薄膜电容器248。接着,通过离子铣削在保护膜249中形成开口249A至249E。开口249A对应于通路251A至251C的形成位置,并暴露绝缘膜45。开口249B对应于垂直互连线252的形成位置,并暴露下电极47。开口249C对应于垂直互连线253的形成位置,并暴露中间电极167-2。开口249D对应于垂直互连线254的形成位置,并暴露中间电极167-1。开口249E对应于垂直互连线255的形成位置,并暴露上电极49。
接着,在氧气氛中对保护膜249进行后退火。具体说来,例如,通过利用RF磁控管溅射装置进行溅射来形成非晶氧化铝膜(厚度为50nm)作为保护膜249。保护膜249可通过溅射以外的方法(例如气相沉积或CVD)形成。
接下来,在图32D的处理中,形成绝缘膜250以覆盖图32C所示的结构的上表面。接着,在绝缘膜250中形成开口250A至250E。具体说来,例如,通过旋涂方式涂敷光敏聚酰亚胺树脂(厚度为2μm)作为绝缘膜250。通过曝光并显影该光敏聚酰亚胺树脂,形成开口部分250A至250E。也可以通过旋涂以外的方法(例如喷射或浸渍)形成绝缘膜250。
接下来,在图32E所示的处理中,在图32D所示的结构上形成作为电镀籽晶层的金属膜307。具体说来,例如,通过溅射连续形成Ti膜、Cu膜和Ni膜,以作为金属膜307。金属膜307可通过溅射以外的方法(例如气相沉积或CVD)形成。接下来,在金属膜307上形成具有开口部分(孔)308A的抗蚀层308。开口部分308A对应于焊盘电极256至258的形成位置。
接着,在图32F的处理中,分别在相应的开口部分250A中形成通路251A至251C,并且分别在开口部分250B至250E中形成垂直互连线252至255。接着,形成焊盘电极256至258。具体说来,通过电镀在对应于开口部分250A至250E的部分金属膜307上沉积Cu膜,从而同时形成通路251A至251C以及垂直互连线252至255。然后,通过电镀形成作为焊盘电极256至258的Ni膜。
接着,在图32G的处理中,在焊盘电极256至258上形成Sn-Ag焊料的导电材料309。在形成导电材料309之后去除抗蚀层308。导电材料309随后回流以作为外部连接端子301至303。
接下来,在图32H所示的处理中,去除未被焊盘电极256至258覆盖的金属膜307的多余部分。接着,通过加热使导电材料309回流,从而形成外部连接端子301至303。
接下来,在图32I所示的处理中,通过粘合带69将支撑衬底70粘附至图32H所示的结构的第一主表面侧(其上形成外部连接端子301至303的一侧),并从第二主表面侧薄化Si衬底241。具体说来,例如,使用研磨机将Si衬底241薄化至其厚度M2为50μm。在薄化Si衬底241之后,去除粘合带69。例如,可采用通过紫外线照射能降低其粘度的UV带作为粘合带69。例如,可采用研磨或蚀刻来薄化Si衬底241。作为研磨方法,可采用抛光(例如磨光和CMP)及切割。作为蚀刻方法,可采用例如湿蚀刻和等离子体蚀刻。
因此,通过在形成通孔242之前薄化Si衬底241,能够降低通孔242的孔径比,并且能够使用成本低于ICP(感应耦合等离子体)的等离子体蚀刻或湿蚀刻形成通孔242。因而,能够以低成本制造半导体器件240。
接下来,在图32J的处理中,在Si衬底241中从其下表面241B形成直径R3的通孔242。具体说来,例如,可通过使用氟化氢和硝酸的液体混合物作为蚀刻液进行湿蚀刻,以250μm的沉积节距形成直径R3的通孔242。也可以采用等离子体蚀刻或使用其它蚀刻液的湿蚀刻。
接下来,在图32K所示的处理中,涂敷绝缘材料243以填充通孔242并覆盖Si衬底241的下表面241B,然后,硬化绝缘材料243。具体说来,例如,通过旋涂方式涂敷环氧树脂(其为耐热树脂)作为绝缘材料243,其后,在200℃的温度下热固该环氧树脂。也可以通过旋涂以外的方法(例如喷射或浸渍)涂敷绝缘材料243。
因此,与分别设置Si衬底241的下表面241B上的绝缘材料和填充通孔242的绝缘材料的情况相比,如此形成绝缘材料243以使绝缘材料243同时覆盖Si衬底241的下表面241B和填充通孔242,能够简化半导体器件240的制造工艺。
通过采用树脂材料(例如低k树脂、耐热树脂、或光敏树脂)作为填充通孔242的绝缘材料243,能够容易地形成用于形成通路244A至244C的通孔313A至313C,因此能够以低成本制造半导体器件240。
可分别设置Si衬底241的下表面241B上的绝缘材料和填充通孔242的绝缘材料。在这种情况下,设置于Si衬底241的下表面241B上的绝缘材料可不同于填充通孔242的绝缘材料。
接下来,在图32L的处理中,在填充通孔242的绝缘材料243中分别形成暴露通路251A至251C的直径为70μm的通孔313A至313C。具体说来,通过使用耐热树脂或低k树脂作为绝缘材料243进行ArF受激准分子激光器处理来处理绝缘材料243,从而形成通孔313A至313C。也可以使用ArF受激准分子激光器处理以外的激光处理方法、或等离子体蚀刻形成通孔313A至313C。在使用光敏树脂作为绝缘材料243的情况下,可通过曝光并显影对应于通孔313A至313C的部分绝缘材料243形成通孔313A至313C。
接下来,在图32M的处理中,形成作为电镀籽晶层的金属膜315以覆盖图32L所示的结构的下表面侧。接下来,在金属膜315上形成具有开口部分(孔)316A的抗蚀层316。开口部分316A对应于焊盘电极246A至246C的形成位置,并暴露金属膜315。
接着,在图32N的处理中,在通孔313A至313C中形成通路244A至244C。接着,在暴露于抗蚀层316中的部分金属膜315和通路244A至244C上形成焊盘电极246A至246C。具体说来,通过电镀在通孔313A至313C上沉积Cu膜,从而形成通路244A至244C。然后,通过电镀形成Ni膜作为焊盘电极246A至246C。
接着,在图32O的处理中,在焊盘电极246A至246C上设置导电材料318。具体说来,在焊盘电极246A至246C上设置由Sn-Ag焊料构成的导电材料。导电材料318随后回流以作为外部连接端子247。
接下来,在图32P所示的处理中,去除未被焊盘电极246A至246C覆盖的金属膜315的多余部分。接着,通过加热使导电材料318回流,从而形成外部连接端子247。然后,通过切片方式切割Si衬底241,从而完成半导体器件240的制造。
按照本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制造方法,由于Si衬底241被薄化,在形成通孔242的过程中Si衬底241在厚度方向的处理量减少。因而,可容易地形成通孔242。此外,通过Si衬底241厚度方向的处理量的减少,能够通过湿蚀刻或等离子体蚀刻形成通孔242。因而,能够以比传统ICP低得多的成本形成通孔242。此外,使用绝缘材料243(例如,低k树脂、耐热树脂、或光敏树脂)填充通孔242,并通过激光通路处理在绝缘材料243中形成通孔313A至313C。因而,能够容易地形成通孔313A至313C。因此,能够以低于传统方法的成本制造半导体器件240。
此外,在形成通孔242之前形成薄膜电容器248。这有利于薄膜电容器248的处理,并能够防止在通孔242的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灰尘和杂质粘附至薄膜电容器248,从而能够增加薄膜电容器248的成品率。
评估通过上述图32A至图32P的制造方法所形成的半导体器件的电特性。使用各制造处理中所指定的条件完成该半导体器件。对于电特性而言,评估结果为电容密度为12μF/cm2、ESR(等效串联电阻)为0.02Ω、ESL(等效串联电感)为10pH、和耐压为30V或以上。这些结果证明能够形成具有薄膜电容器(其具有大电容及减小的ESL)的半导体器件。
此外,通过在每次在未被薄化的Si衬底241上形成每层膜47A、48-A、167-1A、48-2A、167-2A、48-3A和49A时执行图案化,然后在未被薄化的Si衬底241中通过ICP形成通孔,并在相应的通孔中形成通路,形成薄膜电容器,从而形成作为比较例的半导体器件。该比较例半导体器件的评估结果显示会产生短路,由此不可能获得可接受的薄膜电容器。
【第七实施例】
图33为按照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包含内置转接板的衬底(含转接板的衬底)320的横截面图。在图33中,以相同的标号代表与上述第六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240(图30)的那些元件相同的元件,并省略其说明。
参照图33,含转接板的衬底320包括转接板321和电路板322。通过热压缩方法将设置于转接板321上的绝缘材料243焊接至电路板322的绝缘层329-1,从而将转接板321固定至电路板322。
通过从第六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240的结构中去除焊盘电极246A至246C以及外部连接端子247和301至303,并利用绝缘层324、通路325和焊盘电极326A至326C设置剩余的结构,配置转接板321。设置绝缘层324以覆盖绝缘膜250和焊盘电极256至258。在焊盘电极326A至326C下的绝缘层324中设置通路325。通路325分别电连接焊盘电极256至258与焊盘电极326A至326C。
在对应于通路325的形成位置的位置处的绝缘层324上设置焊盘电极326A至326C。例如,将未图示的半导体芯片电连接至焊盘电极326A至326C。具体地,例如,半导体芯片的电源连接焊盘连接至焊盘电极326A,半导体芯片的接地焊盘连接至焊盘电极326B,以及半导体芯片的信号连接焊盘连接至焊盘电极326C。
电路板322包括绝缘层329-1、绝缘层329-2、焊盘电极331A至331C、电阻元件332、互连线334-1、334-2和337、通路335和339、以及外部连接端子441。
绝缘层329-1和绝缘层329-2以所述顺序堆叠于设置在转接板321中的绝缘材料243上。
焊盘电极331A至331C设置于绝缘层329-1连接至转接板321的一侧上的绝缘层329-1中,以与绝缘层329-1的表面329-1A基本上形成同一(single)表面。焊盘电极331A电连接至通路244A。焊盘电极331B电连接至通路244B。焊盘电极331C电连接至通路244C。
电阻元件332设置于绝缘层329-1中焊盘电极331A与焊盘电极331B之间,以与绝缘层329-1的表面329-1A基本上形成同一表面。电阻元件332包括一对电极443A和443B以及电阻器444。
电极443A电连接至焊盘电极331A。电极443B电连接至焊盘电极331B。结果,电极443A和443B电连接至相应的薄膜电容器248。
设置电阻器444以连接电极443A与443B。电阻器444施加负荷至电极443A与443B之间流动的电流。可在焊盘电极331A与331B之间设置由导电材料构成的电感元件作为另一无源元件。例如,可使用弯曲状的电感元件。
因此,通过设置具有无源元件(包括电阻元件332和电感元件)的电路板322,能够优化含转接板的衬底320的阻抗并使含转接板的衬底320高频运行。
互连线334-1设置于绝缘层329-1中,以与绝缘层329-1的表面329-1A基本上形成同一表面。互连线334-2和337设置于绝缘层329-1中,以与绝缘层329-1的表面329-1B基本上形成同一表面。互连线337通过绝缘层329-1与焊盘电极331A至331C相对。
通路335设置于绝缘层329-1中,以电连接焊盘电极331A至331C与相应的互连线337。通过绝缘层329-2设置通路339,以电连接互连线337与相应的外部连接端子441。
外部连接端子441设置于绝缘层329-2的表面329-2A上,以通过绝缘层329-2与相应的互连线337相对。外部连接端子441例如为用于连接另一未图示的电路板的端子。
图34为安装含转接板的衬底320的实施例的示意图。
如图34所示,含转接板的衬底320例如用于与电连接至焊盘电极326A至326C(图34未示出)的半导体芯片20一起使用。
按照本发明的一个方案,转接板的Si衬底的厚度小于或等于通孔的直径。因而,可实现具有良好精确度的通孔并可支持密度进一步增加的半导体器件。此外,由于靠近半导体芯片设置薄膜电容器,可实现具有减小的等效串联电感的半导体器件,从而使得该半导体芯片能够高频运行。此外,由于易于形成通孔,可实现以低成本制造的廉价半导体器件。
按照本发明的一个方案,通过执行薄化Si衬底的步骤,可降低通孔的孔径比(Si衬底厚度/通孔直径),因此可在Si衬底中容易地形成通孔。因而,能够降低制造成本。此外,通过薄化Si衬底能够减少处理通孔的时间。并且,由于在形成通孔的步骤之前执行形成电容器的步骤,能够高温形成电容器的介电膜。因而,能够形成高介电常数、大电容及高可靠性的电容器。
按照本发明的一个方案,转接板的Si衬底的厚度小于或等于通孔的直径。因而,可实现具有可支持密度进一步增加的转接板的电子装置。
此外,由于靠近半导体芯片设置电容器,可实现具有减小的等效串联电感从而使得该半导体芯片能够高频运行的电子装置。
按照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电容器结构的Si衬底的厚度小于或等于通孔的直径。因而,可实现具有电容器结构(其包含良好精确度的通孔)并可支持电路板密度进一步增加的半导体器件。此外,由于靠近半导体芯片设置薄膜电容器,可实现具有减小的等效串联电感的半导体器件,从而使得该半导体芯片能够高频运行。
按照本发明的一个方案,通过执行薄化Si衬底的处理,可降低通孔的孔径比(Si衬底厚度/通孔直径),因此可在Si衬底中容易地形成通孔。因而,能够降低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成本。此外,在形成通孔之前形成薄膜电容器。因此能够高温形成薄膜电容器的介电膜,从而能够实现高介电常数、大电容及高可靠性的薄膜电容器。
按照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第一焊盘电极电连接至从衬底侧计数的奇数电极,并且第二焊盘电极电连接至从衬底侧计数的一个或多个偶数电极,从而在第一焊盘电极与第二焊盘电极之间并联连接基本上具有相同电容的多个电容器。因而,通过减少在配置去耦电容器的过程中所需的互连线长而降低电感,能够实现阻抗降低的电容器结构。
按照本发明的一个方案,通过第一开口部分和第二开口部分暴露三个或更多电极层。通过包括多条互连线的第一互连线部分电连接在第一开口部分暴露的第一焊盘电极和从衬底侧计数的奇数电极层,并通过包括多条互连线的第二互连线部分电连接在第二开口部分暴露的第二焊盘电极和从衬底侧计数的一个或多个偶数电极层。结果,能够利用比传统线长短的互连线长并联连接多个叠置的电容器。因而,电感降低,从而能够实现具有降低的阻抗的电容器结构。
本发明并不限于具体公开的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前提下可做出各种变化和修改。

Claims (18)

1.一种电容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衬底;
薄膜电容器,其包括至少三个电极层和设置于所述至少三个电极层中的每相邻两个电极层之间的介电膜,所述至少三个电极层和所述介电膜堆叠于该衬底上;以及
一对第一焊盘电极和第二焊盘电极,该第一焊盘电极和第二焊盘电极以预定间隔彼此隔开并用作该薄膜电容器的外部连接端子,
其中该第一焊盘电极电连接至从该衬底侧计数的所述至少三个电极层中的多个奇数电极层;
该第二焊盘电极电连接至从该衬底侧计数的所述至少三个电极层中的一个或多个偶数电极层;以及
在该第一焊盘电极与该第二焊盘电极之间并联连接基本上具有相同电容的叠置电容器。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开口部分,其形成于该第一焊盘电极和该第二焊盘电极中的每个电极的底表面下方,以限定所述至少三个电极层的端面,使所述至少三个电极层的端面的相对侧之间的距离在该开口部分中在从该底表面至该衬底的方向逐渐减小;
第一垂直互连线部分,其包括多条垂直互连线,这些垂直互连线从该第一焊盘电极的底表面延伸至从该衬底侧计数的所述至少三个电极层中的相应多个奇数电极层;以及
第二垂直互连线部分,其包括一条或多条垂直互连线,所述一条或多条垂直互连线从该第二焊盘电极的底表面延伸至从该衬底侧计数的所述至少三个电极层中的相应一个或多个偶数电极层。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容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开口部分的形状为大致的倒截锥形或者大致的倒截棱锥形。
4.按照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电容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开口部分具有台阶状的侧壁表面。
5.按照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电容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垂直互连线部分包括:
一条第一垂直互连线,其连接该第一焊盘电极与从该衬底侧计数的所述至少三个电极层中的第一电极层,所述一条第一垂直互连线的位置对应于该第一焊盘电极的大致中心;以及
一条或多条第二垂直互连线,其连接至从该衬底侧计数的所述至少三个电极层中的一个或多个其余的奇数电极层,所述一一条或多条第二垂直互连线位于与该第一垂直互连线同心的一个或多个圆中。
6.按照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电容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垂直互连线部分包括一条或多条垂直互连线,所述垂直互连线位于与穿过该第二焊盘电极的大致中心并垂直于该衬底表面的虚拟轴同心的一个或多个圆中。
7.一种电容器结构的制造方法,该电容器结构包括:薄膜电容器,其设置于衬底上;以及一对第一焊盘电极和第二焊盘电极,该第一焊盘电极和第二焊盘电极以预定间隔彼此隔开并用作该薄膜电容器的外部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通过交替堆叠至少三个电极层和介电膜在该衬底上形成具有所述至少三个电极层的多层体;
(b)在将形成该第一焊盘电极的位置形成第一垂直互连线部分,在将形成该第二焊盘电极的位置形成第二垂直互连线部分;以及
(c)形成分别与该第一垂直互连线部分和该第二垂直互连线部分接触的该第一焊盘电极和该第二焊盘电极,
其中所述步骤(b)包括如下步骤:
(d)在将形成该第一焊盘电极的位置从该多层体的表面形成第一开口部分,该第一开口部分暴露从该衬底侧计数的所述至少三个电极层中的第一电极层;
(e)在将形成该第二焊盘电极的位置从该多层体的表面形成第二开口部分,该第二开口部分暴露从该衬底侧计数的所述至少三个电极层中的第二电极层;
(f)形成覆盖该第一开口部分、该第二开口部分和所述至少三个电极层中的最上方电极层的绝缘膜;以及
(g)在对应于将形成该第一焊盘电极的位置的绝缘膜部分形成第一互连线部分,该第一互连线部分包括多条垂直互连线,这些垂直互连线与从该衬底侧计数的所述至少三电极层中的该第一电极层以及其余一个或多个奇数电极层接触;并且在对应于将形成该第二焊盘电极的位置的绝缘膜部分形成第二互连线部分,该第二互连线部分包括一条或多条垂直互连线,所述一条或多条垂直互连线与从该衬底侧计数的所述至少三电极层中的一个或多个偶数电极层接触。
8.按照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容器结构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d)和步骤(e)在所述至少三个电极层中的最上方电极层上形成抗蚀膜,该抗蚀膜包括位于将形成该第一开口部分和该第二开口部分的位置处的开口;以及通过以一角度将离子注入该衬底进行离子铣削来形成该第一开口部分和该第二开口部分。
9.一种半导体器件,其包含转接板,该转接板包括:Si衬底;薄膜电容器,其包括至少三个电极层和设置于所述至少三个电极层的每两个相邻电极层之间的介电膜,所述至少三个电极层和介电膜堆叠在该Si衬底上;多个通路,其穿过该Si衬底;以及一对第一焊盘电极和第二焊盘电极,该第一焊盘电极和第二焊盘电极在覆盖该薄膜电容器的绝缘膜上以预定间隔彼此隔开,该第一焊盘电极和第二焊盘电极电连接至相应的通路,其特征在于:
该第一焊盘电极电连接至从该Si衬底侧计数的所述至少三个电极层中的多个奇数电极层;
该第二焊盘电极电连接至从该Si衬底侧计数的所述至少三个电极层中的一个或多个偶数电极层;以及
在该第一焊盘电极与该第二焊盘电极之间并联连接基本上具有相同电容的电容器。
10.按照权利要求9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开口部分,其形成于该第一焊盘电极和该第二焊盘电极中的每个电极的底表面下方,以限定所述至少三个电极层的端面,使所述至少三个电极层的端面的相对侧之间的距离在该开口部分中在从该底表面至Si衬底的方向逐渐减小;
第一垂直互连线部分,其包括多条垂直互连线,这些垂直互连线从该第一焊盘电极的底表面延伸至从该Si衬底侧计数的所述至少三个电极层中的相应多个奇数电极层;以及
第二垂直互连线部分,其包括一条或多条垂直互连线,所述一条或多条垂直互连线从该第二焊盘电极的底表面延伸至从该Si衬底侧计数的所述至少三个电极层中的相应一个或多个偶数电极层。
11.按照权利要求10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每个开口部分的形状为大致倒截锥形或者大致倒截棱锥形中。
12.按照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垂直互连线部分和该第二垂直互连线部分均包括一条或多条垂直互连线,所述一条或多条垂直互连线位于与穿过该第一垂直互连线部分和该第二垂直互连线部分的大致中心并垂直于该Si衬底表面的虚拟轴同心的一个或更多个圆中。
13.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按照权利要求9至12任一项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和
电连接至该半导体器件且包含多层互连线结构的电路板。
14.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该半导体器件包括:薄膜电容器,其设置于Si衬底上;多个通路,其穿过该Si衬底;以及一对第一焊盘电极和第二焊盘电极,该第一焊盘电极和第二焊盘电极在覆盖该薄膜电容器的绝缘膜上以预定间隔彼此隔开并电连接至相应的通路,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通过交替堆叠至少三个电极层和介电膜在该Si衬底上形成具有所述至少三个电极层的多层体;
(b)在将形成该第一焊盘电极的位置形成第一垂直互连线部分,在将形成该第二焊盘电极的位置形成第二垂直互连线部分;以及
(c)形成分别与该第一垂直互连线部分和该第二垂直互连线部分接触的该第一焊盘电极和该第二焊盘电极,
其中所述步骤(b)包括如下步骤:
(d)在将形成该第一焊盘电极的位置从该多层体的表面形成第一开口部分,该第一开口部分暴露从该Si衬底侧计数的所述至少三个电极层中的第一电极层;
(e)在将形成该第二焊盘电极的位置从该多层体的表面形成第二开口部分,该第二开口部分暴露从该Si衬底侧计数的所述至少三个电极层中的第二电极层;
(f)形成覆盖该第一开口部分、该第二开口部分和所述至少三个电极层中的最上方电极层的绝缘膜;以及
(g)在对应于将形成该第一焊盘电极的位置的绝缘膜部分形成第一互连线部分,该第一互连线部分包括多条垂直互连线,这些垂直互连线与从该Si衬底侧计数的所述至少三个电极层中的该第一电极层以及其余一个或多个奇数电极层接触;并且在对应于将形成该第二焊盘电极的位置的绝缘膜部分形成第二互连线部分,该第二互连线部分包括一条或多条垂直互连线,所述一条或多条垂直互连线与从该Si衬底侧计数的所述至少三个电极层中的一个或多个偶数电极层接触。
15.按照权利要求14所述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d)和步骤(e)在所述至少三个电极层中的最上方电极层上形成抗蚀膜,该抗蚀膜包括位于将形成该第一开口部分和该第二开口部分的位置处的开口;以及通过以一角度将离子注入该Si衬底进行离子铣削来形成该第一开口部分和该第二开口部分。
16.按照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下步骤:
(h)在所述步骤(a)之后通过图案化该多层体形成该薄膜电容器;
(i)从与其上形成有该薄膜电容器的一侧相对一侧薄化该Si衬底;以及
(j)在该薄化的Si衬底中形成通孔。
17.按照权利要求16所述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i)之前执行所述步骤(h)。
18.按照权利要求16所述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i)将该Si衬底薄化到使该Si衬底的厚度小于所述通孔的直径。
CN2008100918323A 2005-02-14 2005-11-18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与电容器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7189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036514 2005-02-14
JP2005036514 2005-02-14
JP2005-237777 2005-08-18
JP2005237777A JP2006253631A (ja) 2005-02-14 2005-08-18 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キャパシタ構造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1250880A Division CN100423254C (zh) 2005-02-14 2005-11-18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与电容器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71890A true CN101271890A (zh) 2008-09-24
CN101271890B CN101271890B (zh) 2010-06-02

Family

ID=3692354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091832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71890B (zh) 2005-02-14 2005-11-18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与电容器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CNB200510125088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23254C (zh) 2005-02-14 2005-11-18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与电容器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125088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23254C (zh) 2005-02-14 2005-11-18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与电容器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01271890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17978A (zh) * 2020-08-26 2020-12-01 颀中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芯片金属凸块的成型方法
TWI828444B (zh) * 2022-11-28 2024-01-01 力晶積成電子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電容器結構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589394B2 (en) * 2007-04-10 2009-09-15 Ibiden Co., Ltd. Interposer
CN102811564B (zh) * 2011-05-31 2015-06-17 精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转接板及其制作方法
JP6019367B2 (ja) * 2015-01-13 2016-11-02 株式会社野田スクリーン 半導体装置
JP6372640B2 (ja) * 2016-07-07 2018-08-15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キャパシタ
JP6371806B2 (ja) * 2016-07-28 2018-08-08 原田工業株式会社 アンテナ装置
CN109669059B (zh) * 2017-10-17 2021-03-16 中华精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调整电源信号阻抗之电路结构及其半导体测试接口系统
CN113013131A (zh) * 2019-12-20 2021-06-22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发光装置及包含其的拼接式显示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071424B1 (en) * 1998-02-26 2006-07-04 Ibiden Co., Ltd. Multilayer printed wiring board having filled-via structure
JP4166013B2 (ja) * 2001-12-26 2008-10-15 富士通株式会社 薄膜キャパシタ製造方法
US7161793B2 (en) * 2002-11-14 2007-01-09 Fujitsu Limited Layer capacitor element and production process as well as electronic device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17978A (zh) * 2020-08-26 2020-12-01 颀中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芯片金属凸块的成型方法
TWI828444B (zh) * 2022-11-28 2024-01-01 力晶積成電子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電容器結構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0423254C (zh) 2008-10-01
CN1822360A (zh) 2006-08-23
CN101271890B (zh) 2010-06-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647180B1 (ko) 반도체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캐패시터 구조체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01271890B (zh)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与电容器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US11406025B2 (en) Glass wiring boar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semiconductor device
US6967138B2 (en) Process for manufacturing a substrate with embedded capacitor
US7905008B2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coil component
US7727803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package structure thereof,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emiconductor device
US8058951B2 (en) Sheet-like composite electronic componen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US7408435B2 (en) Coil component
US20080174976A1 (en) Electronic Circuit Component
WO2007046173A1 (ja) 薄膜キャパシタ
US11006516B2 (en) Wiring board,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wiring board
KR20040100945A (ko) 코일기판 및 표면실장형 코일소자
CN113053667A (zh) 电子部件
WO2008133369A9 (en) The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thin film ceramic multi layer substrate
US9640477B1 (en) Semiconductor package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semiconductor package
JP2001015382A (ja) 薄膜コンデンサ
CN115036110A (zh) 电感部件
JP2000252163A (ja) コンデンサ
JP3600734B2 (ja) 薄膜コンデンサおよび基板
JP2000031317A (ja) 半導体装置及び半導体素子搭載用基板の製造方法
JP2000182878A (ja) コンデンサ
JPH05110264A (ja) 配線用基板
JP2000114099A (ja) 薄膜コンデンサおよび基板
JP2003347156A (ja) 薄膜電子部品
JP2000252151A (ja) コンデンサ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602

Termination date: 2011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