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技术
手机的待机时间,是每一个用户关心的问题,也是每一个运营商关心的问题。因此运营商在对手机做入网测试的时候,往往要求设备商提供详尽的待机数据。而且一旦发现待机时间问题,一般也会要求设备商花费大力气解决问题。但是,由于手机所在网络环境千变万化,信号差异很大,甚至用户的用法也千差万别,因此每一部手机的每次充满电后的待机时间都不是固定值。同时,也几乎永远小于理论值。这使得手机待机时间的确定非常不易。
另外,即使是理论值的测试,也非常难,下面介绍一下常见的几种测试待机时间的方法,就会了解到其难处。
首先介绍一下投入专人测试的方法:手工测量手机待机时间。测试者将手机充满电开机的同时,用计时器开始计时。直到手机电池耗尽自动关机为止。测试所得时间即为待机时间
但由于目前手机的节电技术良好,一般如果不打电话,待机时间至少有100小时以上,甚至达到数周。因此人工观测直到电池耗尽是非常耗费精力的,而且万一在没注意的时候电池耗尽了,没有记下来待机时间,则前功尽弃。
因此此方法最大的问题是测试成本高,实际操作容易失败。
并且由于手机发射机打开与关闭时,消耗的功率相差很大,进而影响了待机时间。因此对于一些后台发射导致的待机时间变短现象,这个方法无法发现其根源。
为了解决专人测试方法的问题,也为了缩短测试时间,能够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完成测试。引入了第二种方法,即去掉手机电池,使用稳压电源给手机供电。这样,使用电流表监控一段时间(尽量包含后台发射等情况),能够算出手机的平均电流。最后,根据电池的容量,能够以总电量除以单位时间的电量推算出手机的待机时间。这个方法是目前最常见也最标准的做法。
但这个方法的最大问题是,手机低电关机时,电池并没有耗尽,关机的时间点是手机软件根据算法算出来的。该算法需要保证剩余电量能够让手机正常下电,也能在未来充电时能够正常启动。因此通过公式计算待机时间无论如何也没有真实测量试准确。
并且本方法的手机平均电流计算时间的长短并没有确定要求,另外由于网络配置的不同,后台发射的间隔和次数是不确定的,因此平均电流的计算并不非常准确。至少换一个测试地点,就会因网络的不同而不同。因此最终计算的待机时间也不十分准确。只能是某个地点的理论值,换个地点就不一样了。
进一步因为网络配置的差异,如果某地方需要测试当地的测试时间,本方法需要把全部测试仪器携带到当地,困难较大。导致基本上不能实现。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中存在无法准确测量手机待机时间的方法,并且现有技术中的测量方法不能够方便的在任何地点进行。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测试移动终端待机时间的方法。
实施例1,参见图1,该方法具体为:
步骤101:获取移动终端开始时间并保存;具体的获取方法可以为,当移动终端开机时,获取移动终端时间记录单元记录的开机时间;
步骤102:获取移动终端关机时间并保存;具体的获取方法可以为,当移动终端关机时,获取移动终端时间记录单元记录的关机时间;
步骤103:将所述保存的内容上报。
通过以上方法以移动终端自身记录了其待机时间,那么相对于现有技术1、2的方法使得这个待机时间更加准确。但是由于移动终端在使用过程中会进行不定期的后台发射、前台发射,那么就会造成待机时间出现多种情况,为了分析多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可以进行以下实施例。
所谓后台发射指的是,移动终端在空闲状态下,会因为网络注册等原因发射信号,这种发射对于用户是不可见的,所以本发明实施例中称之为后台发射。而前台发射指的是用户可见的发射动作。
实施例2,参见图2,该方法具体为:
步骤201:获取移动终端开始时间并保存;具体的获取方法可以为,当移动终端开机时,获取移动终端时间记录单元记录的开机时间;
步骤202:获取移动终端前台发射开始时间、发射功率、移动终端前台发射结束时间并保存;当移动终端进行前台发射、结束前台发射时都从移动终端时间记录单元记录获取相应的时间,并从移动终端的发射功率单元获取相应的前台发射功率值;
步骤203:获取移动终端关机时间并保存;具体的获取方法可以为,当移动终端关机时,获取移动终端时间记录单元记录的关机时间;
步骤204:将所述保存的内容上报。
该方法中由于移动终端会在移动中使用,因此移动终端的发射功率是不断变化的。因此记录发射功率以及发射持续时间的方法,应该是记录短时平均结果,保证记录的(功率*时间)能够反映出发射功率的瞬时变化。也就是说后台发射开始后,每隔预置的时间段保存该时间段内的发射功率平均值。
实施例2中只描述了在测试过程中进行后台发射的情况,但由于在测试过程中操作是不可预知的,因此也可能进行前台发射,因此还可能出现如实施例3的情况,参见图3:
步骤301:获取移动终端开始时间并保存;具体的获取方法可以为,当移动终端开机时,获取移动终端时间记录单元记录的开机时间;
步骤302:获取移动终端前台发射开始时间、发射功率、移动终端前台发射结束时间并保存;和/或获取移动终端后台发射开始时间、发射功率、移动终端后台发射结束时间并保存;当移动终端进行前台发射、结束前台发射时都从移动终端时间记录单元记录获取相应的时间,并从移动终端的发射功率单元获取相应的前台发射功率值;当移动终端进行后台发射、结束后台发射时,都用移动终端时间记录单元记录获取相应的时间,并从移动终端的发射功率单元获取相应的后台发射功率值;
步骤303:获取移动终端关机时间并保存;具体的获取方法可以为,当移动终端关机时,获取移动终端时间记录单元记录的关机时间;
步骤304:将所述保存的内容上报。
该方法中由于移动终端会在移动中使用,因此移动终端的发射功率是不断变化的。因此记录发射功率以及发射持续时间的方法,应该是记录短时平均结果,保证记录的(功率*时间)能够反映出发射功率的瞬时变化。也就是说前台发射或后台发射开始后,每隔预置的时间段保存该时间段内的发射功率平均值。
从原理上说,移动终端的待机时间除了受发射信号影响外,该进入睡眠模式而没有进入也会有影响。所谓睡眠模式是指移动终端在空闲状态下,由于持续不断的监听网络信号也会导致功耗较高;为了降低功耗,移动终端定期进入极低功耗的状态,这段时间内不监听网络信号,这个设计就叫做睡眠模式。睡眠模式仅存在于空闲状态,如果移动终端在执行任何操作指令时就不会进入睡眠状态。因此,移动终端的待机时间长短与睡眠模式关系甚大。如果由于移动终端软件设计错误导致移动终端无法进入睡眠模式,那么就会导致移动终端的待机时间大幅下降。为了便于分析、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增加监测移动终端在一定情况下未进入睡眠模式及导致未进入睡眠模式的原因。
实施例4,参见图4,
步骤401:获取移动终端开始时间并保存;
步骤402:获取移动终端前台发射开始时间、发射功率、移动终端前台发射结束时间并保存、获取移动终端后台发射开始时间、发射功率、移动终端后台发射结束时间并保存;和/或进一步监测移动终端是否超过预置门限值仍未进入睡眠状态,若是则获取未进入睡眠状态的开始时间及结束时间、导致未进入睡眠状态的状态值并保存。睡眠状态的开始时间及结束时间依然是从移动终端的时间记录单元处获取,当进入睡眠状态时获取开始时间,结束睡眠状态时获取结束时间。
步骤403:获取移动终端关机时间并保存;
步骤404:将所述保存的内容上报。
实施例1至实施例4中将保存的内容上报的方法可以为:将所述的存储的内容显示,或将所述保存的内容发送至控制终端,所述的控制终端可以为电脑设备。也就是说可以在移动终端上设计界面,将所保存的内容显示给用户;或者将保存的内容通过数据线发送至电脑设备,然后通过电脑设备提供给用户进行分析,或通过一定的算法进行分析并将分析结果提供给用户。
实施例5,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测试移动终端待机时间的装置,该装置包括:
时间记录单元501,用于获取移动终端开始时间和关机时间;
存储单元502,用于保存所述的移动终端开始时间和关机时间;
上报单元503,用于将所述保存的内容上报。
该装置的时间记录单元501可以进一步用于获取移动终端前台发射开始时间、移动终端前台发射结束时间;
该装置进一步包括发射功率单元505,用于获取前台发射功率;
存储单元502可以进一步用于保存所述的前台发射开始时间、发射功率、移动终端前台发射结束时间。
该装置的时间记录单元501可以进一步用于通获取移动终端后台发射开始时间、移动终端后台发射结束时间;
所述的发射功率单元505进一步用于获取后台发射功率;
存储单元502,进一步用于保存所述的后台发射开始时间、发射功率、移动终端后台发射结束时间。
该装置可以进一步包括:监测单元504,用于监测移动终端是否超过预置门限值仍未进入睡眠状态;
时间记录单元501可以进一步用于在移动终端超过预置门限值仍未进入睡眠状态时,获取未进入睡眠状态的开始时间及结束时间;以及记录导致未进入睡眠状态的状态值。
以上所述的上报单元503将所述保存的内容,该内容可以包括开始时间、关机时间、前台发射开始时间、发射功率、前台发射结束时间或后台发射开始时间、发射功率、后台发射结束时间、未进入睡眠状态的开始时间及结束时间、导致未进入睡眠状态的状态值上报具体为:将所述的存储的内容显示,或将所述保存的内容发送至控制终端。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通过自动获取开始时间,关机时间,并将所述的开始时间和关机时间上报给用户,便于用户准确的了解到移动终端的待机时间;并由于不需要人工持续进行检测,并通过终端自身进行的待机时间获取,避免了理论值的计算,也可以在测量时进行地点的变换,因此获取的待机时间更加准确。
并且进一步记录后台发射时间、后台发射功率、前台发射时间、前台发射功率、未进入睡眠模式的时间及原因等内容,便于用户进行分析移动终端待机时间误差比较大的原因,能够进一步提供有效的数据对移动终端进行改良。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测试移动终端待机时间的方法、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