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95900A - 川菊止痛胶囊及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川菊止痛胶囊及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95900A
CN101095900A CNA2007100724910A CN200710072491A CN101095900A CN 101095900 A CN101095900 A CN 101095900A CN A2007100724910 A CNA2007100724910 A CN A2007100724910A CN 200710072491 A CN200710072491 A CN 200710072491A CN 101095900 A CN101095900 A CN 10109590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up
radix
pain
treatment
chrysanthem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07249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095900B (zh
Inventor
王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ilongjiang Province Academ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harmaceutical Manufacturing Plant
Original Assignee
Heilongjiang Province Academ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harmaceutical Manufacturing Plant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ilongjiang Province Academ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harmaceutical Manufacturing Plant filed Critical Heilongjiang Province Academ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harmaceutical Manufacturing Plant
Priority to CN200710072491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095900B/zh
Publication of CN1010959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959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0959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9590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cyclic And Carbocyclic Compounds In Medicinal Compositions (AREA)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 Pharmaceuticals Containing Other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中药,具体为一种治疗偏头痛的川菊止痛胶囊的制备方法。其特点是:川芎80g、当归80g、白芷80g、葛根160g、细辛12g、防风80g、黄芩80g、菊花100g、郁金48g、柴胡80g、茯芩160g、甘草80g。本发明的优点是:川菊止痛胶囊治疗血瘀型偏头痛有效率为93.90%,明显优于对照组尼莫地平77.94%,经统计学处理P<0.01,具有显著性差异。采用血浆ET、TXB2和6-keto-PGF1a作为客观检测指标,为偏头痛疗效评定提供了客观依据。运用现代的药理学研究方法进一步验证了川菊止痛胶囊的镇痛作用、活血化瘀作用及调节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且无任何毒副作用。采用胶囊剂型,服用方便,便于携带,明显优于汤剂。

Description

川菊止痛胶囊及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中药,具体为一种治疗偏头痛的川菊止痛胶囊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偏头痛是血管性头痛的常见类型,也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极高的病种之一。据流行病学调查,1991年我国各省、市、自治区(不含台湾)抽样调查表明,偏头痛患病率为0.9825%。男女之比为1∶4。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995年12亿人口计,我国约有偏头痛患者1200万。偏头痛病程缠绵,对正常工作、生活及学习均带来严重影响,久治不愈更易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和痛苦。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精神紧张,噪音污染及各种社会心理因素的作用,偏头痛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由此可见偏头痛对人类健康已造成极大危害。在偏头痛的治疗方面缺乏有效的药物,西药治疗偏头痛即时止痛有一定效果,但有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和疗效不持久的特点。目前治疗偏头痛的中成药物虽然很多,但在临床应用上大多疗效不理想,尚难达到系统辨证,求本用药之目的。因而开发治疗偏头痛的有效药物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成本低廉、制作、使用方便、活血化瘀、调节脑内神经递质的无任何毒副作用的川菊止痛胶囊的制备方法。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它包含川芎1、当归2、白芷3、葛根4、细辛5、防风6、黄芩7、菊花8、郁金9、柴胡10、茯芩11、甘草12。川芎80g、当归80g、白芷80g、葛根160g、细辛12g、防风80g、黄芩80g、菊花100g、郁金48g、柴胡80g、茯芩160g、甘草80g。取白芷80g、细辛12g,粉碎成80目细粉,川芎40g、菊花50g粉碎成80目细粉备用,当归80g、葛根160g、防风80g、黄芩80g、郁金48g、柴胡80g、茯芩160g、甘草80g、川芎40g和菊花50g每次加水6.87kg,煎煮二至三遍,每次2-2.5小时,合并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30/60℃清膏,与上述的两组细粉混匀,干燥、粉碎成80目细粉,灭菌,装胶囊1000粒,即成。本发明的优点是:
1、临床研究采用单盲法,前瞻性的研究,通过样本估算确定样本含量为140例,运用SAS软件随机分为川菊止痛胶囊组(治疗组)70例和尼莫地平胶囊组(对照组)70例,同时对两组疗程前后血浆ET、TXB2和6-keto-PGF1a进行检测。从生化及物理角度深入揭示了川菊止痛胶囊治疗血瘀型偏头痛的作用机理,从而进一步指导临床。
2、运用现代的药理学研究方法对川菊止痛胶囊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理进行实验研究,进一步确定了川菊止痛胶囊的镇痛作用、活血化瘀作用及调节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
3、川菊止痛胶囊的毒理学研究表明,该药无任何毒副作用,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了实验依据。
4、通过对偏头痛的发病机理进行深入研究,认为偏头痛的发病多由瘀血为患,为达到系统辨证,求本用药之目的,总结出治疗偏头痛的有效方剂川菊止痛胶囊,为临床治疗偏头痛提供了有效药物。
5、川菊止痛胶囊治疗血瘀型偏头痛有效率为93.90%,明显优于对照组尼莫地平77.94%,经统计学处理P<0.01,具有显著性差异。
6、采用血浆ET、TXB2和6-keto-PGF1a作为客观检测指标,为偏头痛疗效评定提供了客观依据。
7、运用现代的药理学研究方法进一步验证了川菊止痛胶囊的镇痛作用、活血化瘀作用及调节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且无任何毒副作用。
8、采用胶囊剂型,服用方便,便于携带,明显优于汤剂。
具体实施方式:它包含川芎1、当归2、白芷3、葛根4、细辛5、防风6、黄芩7、菊花8、郁金9、柴胡10、茯芩11、甘草12。川芎80g、当归80g、白芷80g、葛根160g、细辛12g、防风80g、黄芩80g、菊花100g、郁金48g、柴胡80g、茯芩160g、甘草80g。取白芷80g、细辛12g,粉碎成80目细粉,川芎40g、菊花50g粉碎成80目细粉备用,当归80g、葛根160g、防风80g、黄芩80g、郁金48g、柴胡80g、茯芩160g、甘草80g、川芎40g和菊花50g每次加水6.87kg,煎煮二至三遍,每次2-2.5小时,合并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30/60℃清膏,与上述的两组细粉混匀,干燥、粉碎成80目细粉,灭菌,装胶囊1000粒,即成。
配制工艺的研究
1剂型的选择
根据方中诸药大多有效成分溶于水,故采用以水煎为主,并选择四味含挥发成分的中药粉碎直接入药,符合中药传统用药习惯,同时为配合针灸治疗,故以胶囊剂作为本方剂型。
2配制工艺路线的选择
首先我们对粉碎药材进行了单味药粉碎和混合后粉碎二种粉碎方法,结果表明,混合粉碎出粉率高于单味药独粉,具体数据见表1。
表1药材粉碎出粉率试验数据
  药材名称 单味药材出粉率% 混合药物出粉率%   粒度
  白芷细辛川芎菊花     93.792.593.592.6 93.7 80目
在水煎煮提取工艺试验中,我们选择了加水量A,煎煮时间B,煎煮次数C三个水平因素,采用L9(34)表进行正交实验,其设计条件见表2。
表2正交试验设计表
水平 因素
加水量(倍数)A(h)    煎煮时间B(次)   煎煮次数C(倍)
    123 6810     1.01.52.0     123
按处方称提取药材100g,按正交试方案表3-3条件安排试验,以获得固形物体重量为指标,选择提取最佳条件,结果见表3。
表3正交试验数据计算表
试验号 加水量A   煎煮时间B   煎煮次数C   获得固形物g
    123456789     111222333     123123123     123231312    11.0112.7114.5314.4714.7513.4514.6913.5614.82
    K1K2K3     38.2542.6743.07     40.1741.0242.80     38.0242.0043.97 ∑×b=123.99
从表3结果看出,条件C>A>B,综合各方因素,考虑节水节能等条件,且又不降低提取效果,我们选择了A2B3C3为提取最佳条件,即加水8倍,煎煮3次,每次2小时,为最佳提取工艺。
川菊止痛胶囊质量标准
Chuanju  Zhitong  Jiaonang
【处方】川芎80g    当归80g    白芷80g
        葛根160g   细辛12g    防风80g
        黄芩80g    菊花100g   郁金48g
        柴胡80g    茯芩160g   甘草80g
【制法】以上十二味药,取白芷、细辛,粉碎成细粉,川芎、菊花半量粉碎成细粉,其余加8倍量水,煎煮3次,每次2小时,滤过,合并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30(60℃)清膏,加入上述细粉,混匀,干燥、粉碎成细粉,装胶囊,制成1000粒,即得。
【性状】本品为胶囊剂,内容物为棕色的粉末,气香、味辛。
【鉴别】(1)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淀粉粒复粒由8-12个分粒组成。螺蚊导管直径8-23μm,有的加厚壁互相连接,似网状螺纹导管。
(2)取本品内容物5g,加甲醇4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黄芩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3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VI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聚酰胺薄膜(5cm×7cm)上,以醋酸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三氯化铁乙醇溶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一相同的暗绿色斑点。
(3)取本品5g,加水30ml,搅拌使溶解,离心,取上清液,用醋酸乙酯提取2次,每次20ml,合并醋酸乙酯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当归对照药材0.1g,加乙酸乙酯10ml,超声提取2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VI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己烷-醋酸乙酯(19∶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4)取本品内容物5g,加乙醚20ml,超声20分钟,滤过,滤液挥干乙醚,残渣加醋酸乙酯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白芷对照药材,同法处理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VI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粘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30-60℃)-乙醚(3∶2)为展开剂,在25℃以下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检查】应符合胶囊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IL)。
【功能主治】祛风活血、通络止痛。主治风邪阻络所致头痛、牙痛等。适用于血管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眶上神经痛,枕神经痛,牙痛及各种原因引起的神经性疼痛疾病。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5粒,一日3次。
【注意】孕妇禁忌
【规格】每粒0.3g
【贮存】密封,防潮
【配置单位】黑龙江省中医医院
临床及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资料
摘要
本发明是在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经过多年临床实践总结出的治疗偏头痛的有效方剂。本课题临床研究采用单盲、随机、对照试验,前瞻性的研究,通过样本估算确定样本含量为140例,随机分为川菊止痛胶囊组(治疗组)70例和尼莫地平胶囊组(对照组)70例,同时对两组治疗前后血浆ET、TXB2和6-keto-PGF1a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川菊止痛胶囊治疗偏头痛有效率为93.90%,明显优于对照组77.94%,经统计学处理P<0.01。川菊止痛胶囊能够使血浆中ET、TXB2和6-keto-PGF1a含量降低,疗前与疗后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表明川菊止痛胶囊治疗偏头痛临床效果肯定。
经川菊止痛胶囊对小鼠的镇痛作用(热板法、扭体法)及对大鼠的镇痛作用(辐射热刺激法)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川菊止痛胶囊高、中剂量组,能明显提高小鼠或大鼠的痛阈值,与给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表明其有明显的镇痛作用。
川菊止痛胶囊对“血瘀证”大鼠血液流变性影响的实验表明,该药能改善大鼠全血和血浆粘度,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
川菊止痛胶囊可降低动物脑组织血管通透性,对5-HT引起的主动脉平滑肌收缩有协调作用,并有抑制模型动物脑组织中5-HT降低和5-HIAA升高的作用。
川菊止痛胶囊的急性毒性试验和长期毒性试验研究表明:未发现任何毒副作用,为临床的安全用药提供了理论依据。
背景材料
1祖国医学认识概况
1.1病因病机
偏头痛在祖国医学中隶属于“头痛”、“头风”的范畴。早在《内经》对此病即有论述。《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指出“头者精明之府”。《素问·风论篇》指出“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外来风邪易侵犯头部而引发头痛。《素问·五脏生成篇》提出“是以头痛巅疾,上虚下实......”,阐述了上虚下实是导致头痛发作的机理。又《素问·方胜衰论篇》还提出“气不上下,头痛巅疾”。《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临证指南医案·头痛篇》认为“头为诸阳之会,与厥阴肝脉会于巅,诸阴寒邪不能上逆,为阳气窒塞,浊邪得以上居,厥阴风火乃能逆上作痛”,说明本病的病因病机与肝有关。《医学心悟·头痛》说“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不升,则邪气乘之,致令头痛,然有外感内伤之异”,认为头痛的病因病机有外感、内伤两种。《赤水玄珠·头痛门》说“头为诸阳之首,至清至高之处也,尚外无风寒雾露之触,内无痰火湿热之熏,必无痛也。即有内外之因,当循内外之道。”同样提出头痛的病因不外乎外感、内伤二因。《证治准绳·头痛篇》指出“怒气伤肝则肝气不顺,上冲于脑,令人头痛。”指出情志所伤能引起头痛。后世医家亦对病因病机论述颇多。认为风邪外侵,情志不畅为发病之诱因,气血亏虚为偏头痛之根本,瘀血为偏头痛之重要病机,该病与“肝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肝阳化风,风阳上扰是偏头痛发生的根本病理基础,而脑络瘀滞是其局部病机。把病因归纳为四,一为肝肾阴虚,虚风内动;二为任脉不足,冲气上逆;三为气滞血淤,久而入络;四为久病体虚,外风引动内风暴张,并认为临床上以中青年龄女性多发,且多见情志急燥易怒,或性格内向,郁郁寡欢之人。指出凡六淫之邪外袭,上犯巅顶,邪气稽留,阻抑清阳;或内伤诸疾,导致气血逆乱,瘀阻经络,脑失所养,不通则痛。偏头痛的发病机理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因于肝者,或肝阴不足、肝阳偏亢,或肝淤气滞,久郁化火,上扰清空;因于脾者,或脾虚生化无权,气血亏虚,清阳不升,脑髓失养;因于肾者,多由房劳过度,耗损肾阴,致脑海空虚。周氏认为青少年多因思虑劳神太过,损及心脾,气血匮乏,不能荣于脑;中壮年患者,男性恒多于酒色淫靡,若所伤过度,精少不能生髓,髓海空虚;女性多因情志不达,多怒多郁,木失调达,风阳上扰,或劳累所致中气虚损,清阳不升。认为本病为虚实夹杂,多由清阳不升及风邪乘虚外袭引动肝风所致。且肝火、痰浊、瘀血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1.2治疗学
祖国医学在治疗偏头痛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采用辨证分型治疗偏正头痛,从临床实际出发按照中医的辨证论治特点把偏正头痛分为五种证型,采取辨证取穴的方法共治60例,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总有效率为91.7%。采用活血平肝祛痰法治疗血管性头痛119例方药用天麻、丹参、红花、川芎、赤芍等药总有效率达到91.6%。采用通窍活血汤加减治疗瘀阻脑络型偏头痛50例并与单纯西药治疗40例对照研究,结果总有效率92%明显优于对照组67.5%,经统计学处理P<0.01,具有显著性差异。采用双盲安慰剂对照观察中药静痛宁胶囊对111例偏头痛病人的防治效果。观察期为3个月。观察内容包括发作频度、发作持续时间及头痛指数。结果发现静痛宁组头痛指数在第1个月即显著下降P<0.01,头痛发作频度、发作持续时间也较安慰剂组明显改善,均在三个月内达到最满意的效果。提示静痛宁为防治偏头痛的良好药物。采用头痛康颗粒剂治疗偏头痛例,并与西比灵进行随机对照,结果表明:头痛康颗粒剂和西比灵均能降低每月头痛发作频度、缩短头痛持续时间、降低头痛指数,但治疗组的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头痛康颗粒剂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愈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2.病因病机
2.1偏头痛的血管源性理论
此理论于20世纪中叶由Wolff(沃尔夫)提出并一直在医学界被广泛接受,Wolff(沃尔夫)的经典理论说明了脑血管一过性舒张功能障碍是颅内动脉痉挛引起局部脑缺血产生先兆症状,继而颅外动脉反应性扩张,而动脉张力降低引起充血高灌注产生头痛,近来的临床医学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理论。引起脑血管舒张功能障碍的可能因素如下:当脑缺血时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被激活,细胞膜磷脂库释放(花生四烯酸)AA增多,前列腺素I2(PG I2)减少使血小板活动增高并释放5-羟色胺(5-HT)、血栓素A2(TXA2)。当交感神经末梢应激释放儿茶酚氨并与TXA2、5-HT共同对脑血管的收缩作用时,这些因素可看作是偏头痛先兆期颅内血管收缩的原因。发作期血浆中单胺氧化酶活性降低,5-HT水平下降,同时尿中5-羟吲哚乙酸(5-HIAA)排出增多,表现为5-HT代谢加快。当5-HT的丧失和消耗不能维持血管收缩,引起头皮血管扩张,TXA2、PAF在血中浓度降低而(前列腺素E1)、PG E1(前列腺素E2)PGE2、PGI2血中浓度相对增高引起脑血管扩张。当偏头痛发作后三叉神经节激活释放降钙基因相关肽(CGRP),其是强烈的脑血管扩张剂,这些可看作是头痛发作时血管扩张的因素。近代区域脑血流(VCBF)已证明多数偏头痛患者在先兆期时脑血流减少约20%-50%,在头痛期脑血流可正常,极度增加或显著增加到90%,进一步验证了血管源性理论。
2.2偏头痛的神经源性理论
许多研究者不支持偏头痛的血管源性理论。近年许多学者从临床角度支持神经源性特点。近年从临床观察认为偏头痛的发源地在中枢神经系统,而偏头痛中出现的血管运动障碍是继发于神经紊乱。三叉神经血管反射学说认为:偏头痛为一种不稳定的三叉神经-血管反射,是由于三叉神经血管反射系统的节段性缺陷及过多的内外刺激,最终导致脑干和颅内血管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许多诱发因素如紧张、情绪改变、声、光、噪音及气味等,通过皮质及下丘脑,使脑干蓝斑被激活,去甲肾上腺素能递质增加,引起脑皮质血流量减少而出现先兆的神经缺乏症状;另外干的5-HT能神经元也被激活,引起脑膜中动脉及脑内大动脉扩张,水肿及出现神经源性炎症改变,从而构成了头痛的病理基础。
2.3偏头痛的发病起源于大脑本身
Leao(莱奥)在动物实验中首先观察到皮质受到有害刺激后出现局部脑电活动降低,并以大约3mm/min的速度向前扩展,称之为扩展性皮质抑制(cortical spreading depression,CSD)。因为偏头痛患者中先兆的进展方式与CSD极其相似,故许多学者认为先兆的发生与CSD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在典型偏头痛发作中闪光暗点常从视野的中央开始,随后以大约3mm/min的速度逐渐变大,并向周围颞部蔓延;许多躯体先兆症状也有类似缓慢进展的特征性表现。在偏头痛发作初期测定局部脑血流(rCBF)发现大脑枕部rCBF首先降低,随后这种低血流区在30-60min内以2-3mm/min的速度向顶、颞叶部扩展,即出现扩展性局部低血流量(spreadingoligaemia,SO),其进展方式也类似于CSD。
许多实验的结果有助于阐述CSD引起偏头痛先兆及头痛的机制。CSD发生之初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去极化,开始突然出现数秒钟的高幅棘波活动,随后神经细胞呈静患状态,这可能是偏头痛先兆或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的基础。CSD早期大脑皮质突然兴奋引起闪光幻觉等刺激症状及rCBF增加,此后短暂的神经抑制产生暗点、偏盲等抑制症状及rCBF降低,并随CSD而出现先兆的扩展及SO现象。偏头痛患者先兆是发生时先有rCBF及氧供增加,随后rCBF轻至中度降低(平均降低20%-25%),并可持续至头痛期或头痛消失后48h,只在小范围皮质区发生缺血,说明其神经症状与CBF降低所致的缺血无关,极有可能是大脑神经功能障碍或CSD所致。此外CSD对丘脑、三叉神经脊束核、蓝斑等中枢疼痛处理通路有广泛作用,还可引起与偏头痛有关的NO、CRGP等递质释放,并产生与痛觉过敏及炎症有关的基因表达产物(如神经生长因子、神经胶质纤维性酸性蛋白、环氧合酶2等)。此可能为CSD样神经电活动引起头痛及其相关临床表现的重要原因。
3偏头痛的治疗方面
3.1前列腺素抑制剂:阿斯匹林、布洛芬、氟灭酸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减少PG合成。有报道阿斯匹林一次剂量要达900mg才有止痛效果,但此药剂过大会引起消化性溃疡,血小板减少。
3.2激素:长期反复发作的偏头痛用地塞米松针剂20mg静推,1小时内头痛缓解72%,国内外报到口服强的松片剂治疗顽固性偏头痛也取得了明显的疗效,作用机理可能是激素通过抑制PLA2活性从而减少递质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促进炎症反应吸收好转达到缓解偏头痛的效果。
3.3血小板拮抗剂:血小板凝聚性增高与偏头痛关系密切,阿斯匹林可降低血小板凝聚性。
3.4 5-HT拮抗剂:苯噻啶具有强烈对抗5-HT及抗组胺的作用,这两种血管活性物质是血小板凝聚时释放出的细胞炎症介质。TXA2具有强烈的促血小板凝聚作用,它与PAF一起使血小板凝聚作用增强,而TXA2由PGH2转化而成。
3.5钙通道拮抗剂:西比灵是选择性钙离子拮抗剂。可阻滞过量的离子跨膜进入细胞内。防止细胞内钙超载造成的损失,抑制脑血管的收缩,防止颅内外血管病理性扩张所致的头痛,但副作用有嗜睡、疲倦、锥体外系征。
3.6 β-受体阻滞剂:许多资料表明普奈洛尔可减少偏头痛发作的次数,但此药有不良反应,美托洛尔在临床研究中已证实有效的预防偏头痛。
目前治疗偏头痛的药物虽然很多,其即时止痛效果虽已得到肯定,但临床疗效均有不尽人意之处,且有诸多毒副作用,这些不良反应使各种治疗偏头痛药物在临床上均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影响着偏头痛的治疗。
临床研究
一.研究设计
Figure A20071007249100091
Figure A20071007249100092
二.研究方法:
1、诊断标准:(参照1988年国际头痛协会标准)
1.1西医诊断标准
1.1.1反复发作性血管性头痛,每次发作的性质和过程相似,至少发作5次以上,发作间歇期正常。
1.1.2发作可伴有或不伴有先兆症状,有先兆的可表现为完全可逆的局灶性皮层和/或脑干功能障碍的先兆症状如眩晕、耳鸣、复视、共济失调、轻瘫等。
1.1.3发作时头痛至少有下列各点中二项:①位于一侧;②搏动性;③中到严重程度,严重头痛:痛时必须卧床;中度头痛:头痛时影响工作;轻度头痛:头痛时不影响工作;④登楼梯或相似的日常体力活动所加重。
1.1.4伴随症状头痛时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项必备一项或一项以上。
1.1.5头痛时发作持续4-72小时(未经治疗或治疗不满意者)。
1.1.6具有以下特征一项:病史及体格检查不提示有器质性疾病证据;病史及体格检查提示有某种器质性疾病的可能性,但经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已排除;虽然有某种器质性疾病,但偏头痛的初次发作与该疾病无密切关系。
1.2中医辨证分型标准:瘀血头痛证  头痛如刺,经久不愈,固定不移。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沉细或细涩。
1.3综合评分
1.3.1严重头痛积分在19分以上。
1.3.2中度头痛积分在14-18分。
1.3.3轻度头痛积分在8-13分。
2、纳入排除标准:
2.1纳入标准
2.1.1符合偏头痛的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2.1.2年龄在18岁以上,70岁以下。
2.1.3头痛期患者,病程在3个月以上。
2.1.4门诊及住院病人。
2.1.5重度、中度偏头痛患者。
2.1.6入选1个月前未服用其他防治偏头痛的药物。
2.2排除标准
2.2.1年龄18岁以下或70岁以上;妊娠和哺乳期妇女。
2.2.2合并心、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病,精神病患者。
2.2.3虽有头痛,但作为其他病的一个症状表现,如高血压、脑外伤综合征及脑内器质性病变患者。
2.2.4特殊类型的偏头痛,如眼肌麻痹型偏头痛、偏瘫型偏头痛等类型。
3、剔除病例标准
3.1因不良反应而被终止治疗者。
3.2不按时复诊或失访者,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3.3不依从设计方案规定者。
对所有剔除病例均进入统计分析。
4、终止病例标准
4.1出现严重不良事件。
4.2试验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合并疾病。
4.3违反研究方案。
4.4患者提出退出试验。对中途由患者提出退出试验的患者,要明确记录原因,并详细记录,作为终止时的评价指标。
4.5失访或患者未按时来院复诊。应努力通过电话、信件等询问理由调查其治疗后的疗效。
参加临床试验的医师对试验终止的原因及与试验的关系如何等要认真记录,分析终止病例对研究结论的可能影响。应保存好所有剔除及终止病例的原始资料,在试验结束后,备案待查。
5、样本数估算
根据金丕焕主编《医用统计方法》(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出版)中样本含量的计算方法,运用统计学公式对样本含量进行估算:
n 1 = n 2 = v ( T D ) 2 = 1641.6 × ( t a + t 2 β sin - 1 p 1 - sin - 1 p 2 ) 2
在上式中α=0.05(取双侧)、β=0.10、ta+t=1.960+1.282=3.242,P1为预期治愈率44%,P2为实际治愈率18%(试验结果),由计算得治疗组与对照组所需样本含量均为64例,共需128例。为了确保最终临床研究病例数符合统计学要求,我们根据统计学原则,将样本量扩大10%,共140例。
6、一般资料
采用SAS软件8.0按1∶1的原则随机分为治疗组70例,对照组70例;治疗组中男31例,女39例;年龄最小26岁;最大58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5年;对照组中男29例,女41例;年龄最小28岁,最大56岁;病程最短4个月,最长5年零8个月。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及病程方面经统计学处理(P>0.05),具有可比性。
7、单盲设计
7.1、设盲:
采用单盲法,设盲工作由项目主持人及统计人员共同设定,因观察组与对照组均采用药物治疗胶囊其形式是一致的,且两组药物包装、粒数、外形和颜色均相同。
7.2、盲法:
所有随机号码均做好隐藏,任何人不得保存密码原底和私自拆封。在患者入组前所有医师均不得破盲,在入组后医师亦不得向患者或其家属露盲。否则按脱落病例处理。凡拆阅设盲信件者,该病例按脱落病例处理。
7.3入组方法(揭盲方法)
本研究采用单盲设计,在患者入组后,进行治疗时,由两名临床医师共同揭开隐藏随机编号的信件,以决定进入何组,否则按脱落病例处理。
8.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口服川菊止痛胶囊(由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制剂室提供,生产批号010401)口服每次5粒,每日三次。对照组采用尼莫地平胶囊(北京沃华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20mg/粒,生产批号001201),每日三次,每次5粒(含安慰剂3粒)。10天为1疗程。要求病人在观察期间不服用其他止痛剂。治疗结束3个月后随访。
9、观察指标:两组病人治疗前和治疗一个疗程后均作下列观察。
9.1安全性观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心、肝、肾功能。
9.2头痛积分
9.2.1头痛发作次数以每月计算,每月发作5次以上6分,3-4次4分,2次以下2分。
9.2.2头痛程度发作时需卧床6分,发作时影响工作4分,发作时不影响工作为2分。
9.2.3头痛持续时间持续2天以上6分,持续12h至2天4分,小于12h为2分。
9.2.4伴随症状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三项或以上者3分,两项2分,一项1分。
9.3观测指标
9.3.1血浆ET:在病人偏头痛发作期采取肘静脉血2ml,置于含10%EDTANa230μl抑肽酶400IU的玻璃试管中摇匀后放入4℃低温离心机中3000r/min离心10分钟,然后取血浆放入-20℃冰箱中储存至待测。ET测定采用放免测定法,试剂盒由解放军总医院东亚免疫技术研究所提供。
9.3.2 TXB2和6-Keto-PGF1a:于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2ml注入肝素化试管内,置于-20℃冰箱成批测定血浆TXB2和6-Keto-PGF1a含量。采用苏州放免标准试剂盒。
10、疗效判定标准
10.1疗效评定
偏头痛的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5,(2):110《偏头痛诊断、疗效评定标准意见》。
临床痊愈:疗程结束无发作性偏头痛症状,停止治疗1个月不发病。
显效:治疗后积分减少50%以上。
有效:治疗后积分减少20-49%。
无效:治疗后积分减少19%以下。
10.2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消失,证候积分减少≥70%
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
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结果
所有被随机分配进入临床试验中心的140例受试对象,不论是否完成试验观察或是否得出试验结果,均根据统计学原则进行意向性分析。
在1个疗程的治疗过程中有2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例)违反研究方案而被终止治疗,有4例(治疗组3例,对照组1例)不按时复诊无法判断疗效而被终止治疗。终止病例共6例,占4.29%符合统计学原则。对符合设计方案规定的134病例治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1、治疗组与对照组疗程前后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治疗组与对照组疗程前后疗效变化表  例(%)
组别     例数     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有效率(%)
治疗组对照组     6668     2912 43.9417.64     1814   27.2720.59     1527     22.7339.71     415    6.0622.06     93.9077.94
治疗组66例,有效率93.94%;对照组68例,有效率77.94%。两组疗程前后疗效比较,经Ridit分析(R=2.63,P<0.01),具有显著性差异,表明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2、治疗组与对照组疗程前后证候疗效比较  见表2
表2治疗组与对照组疗程前后证候疗效变化表  例(%)
组别 例数     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有效率(%)
    例     %     例     %     例    %     例   %
治疗组对照组     6668     2811     42.4216.18     2016     30.3123.53     1426    21。2138.3     415   6.0622.06     93.9477.94
治疗组66例,有效率93.94%;对照组68例,有效率77.94%。两组疗程前后疗效比较,经Ridit分析(R=2.54,P<0.01),具有显著性差异,表明治疗组的证候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3、治疗组与对照组疗程前后各项积分变化情况  见表3
表3两组疗程前后各项积分变化表  X±S
主要指标     治疗组     对照组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头痛发作次数头痛程度头痛持续时间伴随症状     4.7±2.44.6±1.84.8±2.62.24±0.1     0.4±1.3**0.3±1.4**2.2±0.5**0.2±0.3**     4.6±2.74.8±2.14.7±1.22.3±0.1     2.6±1.5*△2.5±1.2*△3.3±1.1*△0.9±0.2*△
结果表明,治疗组与对照组疗程前后头痛发作次数、头痛程度、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积分情况明显改善,与本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
4、治疗组与对照组疗程前后症状变化表  见表4
表4两组治疗前后症状变化表  例(%)
主要症状     治疗组     对照组 x2 P
    例数   有效例数  %     例数   有效例数   %
  恶心呕吐畏光畏声舌暗或瘀斑     3719232145     3418211944  91.8910091.3090.4797.78     3517242245   269111013   74.2852.9445.8345.4528.89   4.015.504.854.8612.85     <0.01<0.05<0.01<0.05<0.01
治疗组与对照组对患者的恶心、呕吐、畏光、畏声、舌暗或瘀斑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1或0.05),具有显著性差异。
5、发作期中度、重度偏头痛疗程前后疗效变化情况  见表5
表5发作期中度、重度偏头痛疗程前后疗效变化表  例(%)
  头痛程度     n    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有效率(%)
    中度重度     7757     3011     2210     1923     613     92.2056.77
结果显示,发作期中度偏头痛77例,有效率为92.20%;发作期重度偏头痛57例,有效率为56.77%。两组疗程前后疗效比较,经统计学处理(x2=13.58,P<0.01)两组具有显著性差异。表明发作期中度偏头痛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发作期重度患者。
6、治疗组与对照组疗程前后血浆ET的变化表  见表6
表6  两组疗程前后血浆ET变化表(ng/l)x±S-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
  治疗组对照组   6668     141.36±54.23139.69±56.17     73.10±52.1198.94±47.37     3.162.32     P<0.01P<0.05
结果表明,治疗组治疗结束后的血浆ET水平显著下降(P<0.01);对照组血浆ET水平显著下降(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疗程比较(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
7、疗组与对照组疗程前后TXB2和6-Keto-PGF1a含量变化  见表7
表7两组疗程前后TXB2和6-Keto-PGF1a含量变化表(pg/ml)X±S-
指标   治疗组     对照组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TXB26-Keto-PGF1a   106.1318.41135.5228.04     ±61.7815.37**±79.8616.87**     ±108.9916.98±13 3.9716.97 ±82.09±17.16* ±95.8 0±18.01*
治疗后两组TXB2和6-Keto-PGF1a含量明显降低,与本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
7、安全性指标观测结果:经对患者治疗前后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心、肝、肾功能检测结果表明,治疗前后无任何变化,表明该药临床应用安全可靠。见表8、9、10、11
表8两组治疗前后血常规变化表X±S-
组别 例数   RBC(×1012/L)     HB(g/L)     WBC(×109/L)     PLT(×109/L)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组对照组 6668   3.52±0.203.49±0.47   3.53±0.213.50±0.44     13.59±0.5913.63±0.57 13.53±0.5213.58±0.58  4.31±2.954.79±2.03   4.32±2.934.63±2.13    207.5±78.51212.5±68.82  207.9±77.41212.5±64.80
经统计学处理血常规各项指标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该药对血常规无影响。
表9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变化表X±S-
组别 例数     BUN(mmol/L)     Cr(umoL/l)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组对照组     6668     3.23±1.2372.38±27.98     3.25±1.2571.35±23.93     3.38±1.5674.02±26.45   3.32±1.2973.12±25.47
经统计学处理肾功能各项指标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该药对肾功能无影响。
表10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ALT、AST、GGT变化表X±S-
组别   例数 ALT(U/L)   AST(U/L)   GGT(U/L)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论疗后
治疗组对照组 6668 18.44±6.3119.67±7.34 18.33±6.3719.34±7.53 20.54±7.5621.34±7.87 20.44±7.221.89±7.7   9.43±8.548.98±9.01     9.38±8.238.89±9.21
表11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BIL、ALB、GLO变化表X±S-
组别   例数   BIL(umoL/L)   ALB(g/l)   GLO(g/l)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组     66   4.24±4.56   4.29±4.45   32.52±6.13   32.43±6.56   24.13±3.24   24.33±3.45
对照组     68   4.43±4.49   4.34±4.29   31.98±7.01   31.45±7.12   23.56±3.18   23.45±3.21
经统计学处理肝功能各项指标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该药对肝功能无影响。
三.讨论
1.川菊止痛胶囊治疗偏头痛的结果分析
偏头痛是血管神经性头痛的常见类型,隶属于祖国医学“头痛”、“头风”、“偏头风”的范畴。中医学认为,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髓海之所”,故任何原因使清阳受扰,或清阳受阻,或脑络瘀阻,均可引起头痛。本病多由风、痰、瘀和正虚等多病因致病,其中头痛时发时止,迁延日久或久发不愈多有瘀血为患。现代医学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尚未完全阐明,多数认为是颅内、颅外血管舒缩障碍引起,认为偏头痛发作与环境、精神、内分泌功能失调、神经递质、免疫因素等引起多方面高级功能障碍有关,部分患者有遗传倾向。在本病治疗方面,西药的即时止痛虽然有一定的疗效,但有诸多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而采用中医中药辨证治疗本病,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的优势。本课题根据本病的病因病机特点,采用川菊止痛胶囊治疗血瘀型偏头痛70例,并与口服尼莫地平组70例对照治疗,在1个疗程的治疗过程中有2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例)违反研究方案而被终止治疗,有4例(治疗组3例,对照组1例)不按时复诊无法判断疗效而被终止治疗。终止病例共6例,占4.29%符合统计学原则。对符合设计方案规定的134例病例治疗结果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3.90%明显优于对照组77.94%,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治疗组的治愈率43.94%明显优于对照组17.64%,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
治疗组在治疗结束后对头痛发作次数、头痛程度、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的积分疗前与疗后比较明显改善(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显著。两组治疗前后对恶心、呕吐、畏光、畏声、舌暗或瘀斑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P<0.01),具有显著性差异。134例患者中发作期中度偏头痛患者77例,有效率为92.20%,发作期重度偏头痛患者57例,有效率为56.77%,表明发作期中度偏头痛患者的治疗结果明显优于发作期重度患者(P<0.01)。
经对患者治疗前后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心、肝、肾功能检测结果表明,治疗前后无任何变化,表明该药临床应用安全可靠。
2、川菊止痛胶囊的药物配伍分析
本发明是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经多年临床观察研制而成的有效方剂。
方中川芎性味辛温,归肝、胆、心包经,通行十二经,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之功效,是治疗头痛的有效药物;《本草纲目》云:“川芎,血中气药也...行气开瘀”、“川芎,风入脑户头痛,行气开郁,必用之药”。细辛,辛、温,归心、肺、肾经,具有祛风散寒,通窍止痛之功效,古人认为川芎为“血中之气药”能上行头目,故用之活血行气止痛,配以细辛,取其辛香走窜,能行能散,宣通鼻窍以通络止痛而治疗偏头痛。白芷辛、温,归胃、大肠、肺经,具有散风除湿、通窍止痛、消肿排脓之功效,是治疗阳明头痛的首选药物,防风辛、甘、温,归膀胱、肝、脾经,具有解表祛风,胜湿,止痛之功效,防风善于辛散上部风邪;防风与白芷配伍,辛散上部风邪而治疗头风。葛根甘、辛、凉,归脾、胃经,具有解肌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之功效,也是治疗上部风邪的首选药物。辅以具有性味甘、苦、微寒,归肺、肝经具有行散开郁、清泻肝火、清利头目之功效的菊花。诸药合用,共奏祛风活血、通络止痛、清利头目之功效。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川芎其有效成份为四甲吡嗪(川芎嗪)和阿魏酸。川芎嗪的药理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扩张冠脉、增加冠脉流量;②扩张冠脉,降低血压;③改善微循环;④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及溶解已形成的血栓等作用。还有学者认为川芎嗪对神经性疼痛具有治疗作用。川芎嗪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与释放5-HT,从而减轻5-HT的缩血管作用而达到治疗偏头痛的作用。菊花具有扩张血管,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心肌缺血,降低血压和降低胆固醇,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野菊花水剂在试管内对ADP、金葡菌和胶原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古代文献与现代药理学提示:川芎、菊花有镇静中枢神经、改善微循环的作用。防风具有解热镇痛、镇静、及抗凝血作用,防风正丁醇萃取物给小鼠腹腔注射有明显的延长凝血时间和出血时间,有抗凝作用。对白芷的醚提液、醇提液、水提液和煎液药理研究发现,白芷的几种制剂有镇痛、消炎、解热作用,其抗炎镇痛的有效部位是脂溶性部位。葛根的主要成分为葛根素,葛根素能抑制二磷酸腺苷(ADP)诱导和5-HT与ADP联合诱导的人和动物的血小板聚集;另外,葛根素还能明显抑制由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中5-HT的释放,具有抗血栓形成作用[55]。诸药合用,共同达到抑制血小板聚集、镇痛、改善微循环而治疗偏头痛的目的。
本课题通过川菊止痛胶囊治疗瘀血型偏头痛的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血浆ET、TXB2和6-Keto-PGF1a的变化,通过调整内环境,重建生理稳态,使阴阳平衡,气血通畅,邪去正安而治疗疾病。表明川菊止痛胶囊治疗瘀血型偏头痛治愈率高,疗效显著。
四.结论
1、川菊止痛胶囊治疗血瘀型偏头痛有效率为93.90%,明显优于对照组尼莫地平77.94%,经统计学处理P<0.01,具有显著性差异。
2、川菊止痛胶囊能够使血浆中ET、TXB2和6-keto-PGF1a含量降低,疗前与疗后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
3、从生化及物理角度深入揭示了川菊止痛胶囊治疗血瘀型偏头痛的作用机理,从而进一步指导临床。
4、川菊止痛胶囊治疗偏头痛临床效果肯定,有治愈率高,疗效显著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川菊止痛胶囊药效实验研究
遵循中医药理论,按照国家卫生部药政管理局《中药新药研究指南》药理学研究的技术要求,根据川菊止痛胶囊的主治并参照其功能,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对川菊止痛胶囊进行与功能主治有关的主要药效学研究,从而对该药的有效性做出科学的评价。
1、试验材料
1.1实验动物:昆明种小白鼠,体重18-22g,雌雄兼有,由黑龙江省药品检验所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合格证号:黑动字第0010001号。
1.2受试药:川菊止痛胶囊,由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制剂室提供,批号:01040,规格:每粒0.3g,每瓶60粒,用法与用量:成人每次5-7粒,温开水送服,每日3次,日治疗剂量为0.09g/kg。
1.3阳性对照药:尼莫地平(天津市中央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2030,规格:每片20mg,每盒50片,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2片,一日三次。成人(60kg)临床用量为0.002g/kg。
1.4热板测痛仪:GJ-8402型热板测痛仪(中国浙江)。
1.5受试药物样品配制:称取一定量川菊止痛胶囊药粉,放入乳钵中研细,加适量淀粉糊研匀,加水研磨,边加边研磨,制成100ml,一定浓度的川菊止痛胶囊药物混悬液。
2、实验方法
2.1川菊止痛胶囊对小鼠的镇痛作用——热板法
2.1.1原理:通过测量给药小鼠痛阈值的改变反映药物的镇痛作用。
2.1.2方法:
(1)筛选合格小鼠:取18-22g雌性小鼠60只,每次1只放在热板上,小鼠放在热板上至出现舔后足所需时间(秒)作为该鼠的痛阈值。凡舔后足时间小于5秒或大于30秒或跳跃者弃之不用。将筛选合格小鼠随机分为5组,重复测其正常痛阈值。取两次正常痛阈平均值,作为该鼠给药前痛阈值。
(2)观察药物作用:动物分组:合格的小鼠随机分为5组,即空白对照组(给予等容积的生理盐水),阳性对照药组:给药剂量0.044g/kg,给予22%的药物混悬液0.4ml/20g,每日给药1次,连续给药3日,川菊止痛胶囊给药高、中、低剂量组。高剂量组:给药剂量3.96g/kg,给予20%浓度药物混悬液0.4ml/20g;中剂量组:给药剂量1.98g/kg,给予10%的药物混悬液0.4ml/20g;低剂量组:给药剂量0.99g/kg,(成人日治疗量的11倍),给予5%浓度的药物混悬液0.4ml/20g。以上均每日给药1次,连续给药3日,于第3日给药后1小时、1.5小时,则、2小时、2.5小时、3小时分别测小鼠痛阈值。如小鼠60秒仍无反应将小鼠取出,其痛阈以60秒计算。
2.1.3结果:实验结果列入表1
表1川菊止痛胶囊对小鼠的痛阈影响
  组别(n=8)  剂量(g/kg)      给药前痛阈(s)     给药后不同时间痛阈
    1h     1.5h     2h     3h
  空白对照组尼莫地平组川菊低剂量组川菊中剂量组川菊高剂量组   --0.0440.991.983.96     16.25±4.5415.81±4.6716.91±3.0815.95±4.8117.44±3.90     18.12±5.1420.25±7.0522.38±18.0232.14±18.99*30.88±14.47**     15.75±4.8319.88±6.819.25±17.6229.00±15.6620.5±12.95     16.75±3.6518.63±9.1822.5±17.9723.14±15.9923.12±15.26     14.25±6.1116.5±7.8419.13±18.6219.00±13.6327.50±19.28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5
上表可见:经统计学处理,川菊止痛胶囊高、中剂量组,能明显提高小鼠痛阈值,与给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其有明显的镇痛作用,阳性药物对照组虽无统计学意义,但有明显的镇痛趋势。
2.2.川菊止痛胶囊对小鼠的镇痛作用——扭体法
2.2.1原理:小鼠腹腔注射化学药物,引起腹腔深部大面积而较持久的疼痛刺激,致使小鼠产生“扭体”反应,测定小鼠一定时间的扭体反应次数,从而反映药物的镇痛作用。
2.2.2方法:取小鼠50只,雌雄各半,体重20±1g,按性别体重随机分为5组,分组及给药剂量均同实验一,连续给药三日,第三日给药后,1小时,各小鼠均腹腔注射0.3%醋酸0.2ml/只,计数15分钟内各组小鼠出现扭体反应的次数,及出现扭体小鼠只数。
2.2.3结果  见表二
表2川菊止痛胶囊对小鼠的镇痛作用——扭体法(X±S)
    组别n=10     剂量g/kg     扭体反应数15min   未产生扭体反应动物只数
    空白对照组尼莫地平组川菊低剂量组川菊中剂量组川菊高剂量组     --0.0440.991.983.96     14.70±11.338.80±6.23*7.11±7.084.00±3.77*2.80±2.70**   01234
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P<0.01。
2.3川菊止痛胶囊对大鼠的镇痛作用——辐射热刺激法
2.3.1原理:有紫光灯产生恒定强度的光束直接照射在大鼠尾端1/3处,受热刺激后引起大鼠痛反应,并以摇尾或甩尾作为疼痛反应指标,通过测定大鼠受辐射热刺激后的移尾或甩尾时间,即可反应其镇痛作用。
2.3.2材料:
(1)动物分组:合格的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空白对照组(给予等容积的生理盐水),阳性对照药组:给药剂量0.044g/kg,给予22%的药物混悬液2ml/200g,每日给药1次,连续给药3日,川菊止痛胶囊给药高、中、低剂量组。高剂量组:给药剂量2.16g/kg,给予21.6%浓度药物混悬液2ml/200g;中剂量组:给药剂量1.08g/kg,给予10.8%的药物混悬液2ml/200g;低剂量组:给药剂量0.54g/kg,(成人日治疗量的6倍),给予5.4%浓度的药物混悬液2ml/200g。以上均每日给药1次,连续给药3日,于第3日给药后1小时、1.5小时、2小时、2.5小时分别测大鼠痛阈值。
(2)动物:Wistar大白鼠,体重200-250g,雌雄各半,购自黑龙江省药品检验所实验动物中心。合格证号:黑动字第00102001号。
(3)器材:辐射热装置,调压变压器。
2.3.3方法:
选用体重200-220g大鼠,雌雄各半,每组10只,置于有机玻璃特制的大鼠固定器,30分钟后进行试验。实验前于距尾1/3处用酒精擦干净,待酒精挥发后涂上黑墨汁,作为光照射部位及增加光的吸收。辐射热采用输出电压12V,50W,紫光灯泡,使焦点落在照射部位。以尾巴移动或甩尾为疼痛指标。用秒表记录,自照射开始到尾巴移动或甩尾的时间作为痛阈(以6秒为限)实验室恒温23℃,给药前测定痛阈三次,取均值做为基础痛阈给药前痛阈大于4秒的大鼠弃去。
2.3.4结果:实验结果列入表3。
表3川菊止痛胶囊对大鼠痛阈的影响
组别(n=10)     剂量(g/kg)   给药前痛阈值(s)     给药后痛阈值
    1h     1.5h     2h     2.5h
空白对照组川菊低剂量组川菊中剂量组川菊高剂量组阳性药对照组     --0.541.082.160.044   2.92±0.473.22±0.553.09±0.572.98±0.443.32±0.61     2.75±0.534.01±1.215.54±2.97*5.63±2.43**3.64±0.94     2.93±0.483.94±0.994.76±2.645.07±2.613.63±1.00     2.60±0.453.90±0.954.67±2.515.11±2.663.85±1.20     2.5±0.423.9 3±0.964.8 5±2.495.16±2.443.68±1.16
注:与给药前比较**P<0.01,*P<0.05。
上表可见:经统计学处理,川菊止痛胶囊高、中剂量组,能明显提高小鼠痛阈值,与给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表明其有明显的镇痛作用,阳性药物对照组虽无统计学意义,但有明显的镇痛趋势。
2.4、川菊止痛胶囊对实验动物血液流变性的影响
2.4.1原理:通过对血瘀证模型大鼠血液流变性的检测,以验证川菊止痛胶囊的活血化瘀作用。
2.4.2实验动物:健康Wistar雄性大白鼠,体重190~230g,由黑龙江省药品检验所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合格证号:黑动字第00102001号。
2.4.3分组:大鼠随机分为六组,即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给予等容积的生理盐水),川菊止痛胶囊给药高、中、低剂量组。高剂量组:给药剂量2.16g/kg,给予21.6%浓度药物混悬液2ml/200g;中剂量组:给药剂量1.08g/kg,给予10.8%的药物混悬液2ml/200g;低剂量组:给药剂量0.54g/kg,(成人日治疗量的6倍),给予5.4%浓度的药物混悬液2ml/200g。丹参片组(批号:20002010H)阳性药对照组(1.0g/kg)。
2.4.4方法:对血瘀证模型大鼠血液流变性的观测:参照《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中的方法复制大鼠血瘀证模型造模后禁食,次日灌胃给药后2小时自颈动脉放血,检测对大鼠血液粘度的影响:大鼠颈动脉放血,用LG-R-80电脑血液粘度测试仪测定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
2.4.5结果:见表5
表5川菊止痛胶囊对“血瘀证”大鼠全血和血浆粘度的影响
    组别   剂量(g/kg)   动物数   全血粘度(mmp·s)      血浆粘度(mpa.s)100.0s-1
  200.2s-1     60.0s-1     5.0s-1
  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丹参片组川菊高剂量组川菊中剂量组川菊低剂量组     ----1.002.161.080.54     101010101010   3.88±0.424.80±0.634.16±0.434.29±0.444.43±0.36△△4.62±0.34     4.97±0.376.21±1.005.00±0.595.22±0.485.36±0.335.42±0.55     10.8±0.9412.4 3±2.1110.14±1.6511.00±1.2410.22±1.9110.94±1.81     1.47±0.121.71±0.151.50±0.151.59±0.091.53±0.111.62±0.12
注:与丹参组比较P>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P<0.01,△△P<0.05。
结果,川菊止痛胶囊的高剂量组与丹参组比较P>0.01,与模型组比较P<0.01,川菊止痛胶囊的中剂量组与丹参组比较P>0.05,与模型组比较P<0.05,表明川菊止痛胶囊能明显改善“血瘀证”大鼠全血和血浆粘度,实验表明该药具有较好的活血化瘀作用。
2.5川菊止痛胶囊对小鼠脑组织5-HT、5-HIAA含量的影响
2.5.1实验动物:健康昆明种小鼠,体重18-22g,雌雄各半,由黑龙江省药品检验所实验动物中心供给,合格证号:黑动字第00101001号。2.5.2分组与给药:取体重18-22g雄性小鼠6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川菊止痛胶囊高、中、低剂量组和尼莫地平对照组,每组10只。各组灌胃给药10天,每日一次,空白组给予等容积生理盐水。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他各组于给药同时均皮下注射利血平注射液0.15mg/Kg,每日一次,连续注射9d。
2.5.3实验方法:于末次给药后,断头处死,迅速剥离脑组织,制备匀浆,参照药理实验方法采用日本M-850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小鼠脑组织5-HT、5-HIAA的荧光强度,测定结果按递质含量的计算方法计算。2.5.4实验结果  见表6表6对小鼠脑组织5-HT、5-HIAA含量的影响
  组别 动物数(只)     剂量(g/kg)   5-HT(ng/g脑重)     5-HIAA(ng/g脑重)
  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尼莫地平组川菊高剂量组川菊中剂量组川菊低剂量组     101010101010     ----0.0440.991.983.96   1324.78±189.09△714.45±140.17886.57±105.46△△1067.54±193.40△958.71±179.83△△824.68±129.65     512.09±121.49279.23±78.45315.98±62.37425.67±112.31365.12±107.89318.04±119.74
注:与模型组比较,△△P<0.05,P<0.01
结论
1、川菊止痛胶囊对小鼠的镇痛作用实验研究(热板法、扭体法)及对大鼠的镇痛作用(辐射热刺激法),结果表明川菊止痛胶囊高、中剂量组,能明显提高小鼠或大鼠的痛阈值,与给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表明其有明显的镇痛作用。
2、川菊止痛胶囊对“血瘀证”大鼠血液流变性影响的实验表明,该药能改善大鼠全血和血浆粘度,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
3、川菊止痛胶囊可降低动物脑组织血管通透性,对5-HT引起的主动脉平滑肌收缩有协调作用,并有抑制模型动物脑组织中5-HT降低和5-HIAA升高的作用。
毒理学研究
川菊止痛胶囊急性毒性试验
观察小鼠一次给予川菊止痛胶囊后所产生的毒性反应及死亡情况,从而对川菊止痛胶囊的急性毒性做出客观评价。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实验依据。
1、实验材料
1.1受试物:川菊止痛胶囊,由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制剂室制备提供,批号:010401,规格:0.3g/粒,60粒/瓶,用法与用量:口服,成人:5-7粒/次,3次/日。成人(60kg体重)临床日剂量为0.09g/kg。
1.2实验动物:健康昆明种小鼠,体重19-21g,雌雄各半,由黑龙江省药品检验所实验动物中心供给,合格证号:黑动字第00101001号。
1.3饲料:机制鼠块料,由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实验动物中心供给。合格证号:黑动字第P00301003号。
1.4受试药物样品制备:称取一定量川菊止痛胶囊药粉,放入乳钵中研细,加适量淀粉糊研匀,加水研磨,边加边研磨,制成100ml,浓度为30%的川菊止痛胶囊药物混悬液。
2、实验方法与结果
2.1半数致死量LD50的测定:LD50是标志动物急性中毒程度的重要常数。
预试验:其目的是通过预试验初步找出0%和100%动物死亡的剂量范围,或100%死亡剂量,然后进行正式试验。
预试验小白鼠20±1g,雌雄各半,按体重性别随机分为四组,每组3只,给药剂量按等比级数安排,一次灌胃给药,其结果未能找出100%小鼠死亡的剂量或0%、100%小鼠死亡的剂量范围。因给药浓度(30%)及给药体积(0.8ml/20g)已至最大,无法测出LD50,因此进行一日内最大耐受量测定。
2.2一日内最大耐受量测定:受试药毒性较低,无法测出LD50,因此做一日内最大给药量测定。
方法:
2.2.1取健康昆明种小白鼠20只,体重19-21g雌雄各半。常规饲养观察5天后进行试验,实验前动物禁食12小时,不禁水。实验室温度20±1℃。
2.2.2在24小时内采用与临床一致的给药途径,以动物能耐受的最大浓度(30%),灌胃给予30%的药物混悬液0.8ml/20g/次(剂量12g/kg),连续3次,中间间隔5小时,其每次给药浓度及体积均为最大,给药后即刻及连续观察七天。
3、观察结果:
3.1药后即刻,动物自发活动稍有减少,对外界反应稍冷漠。20分钟内陆续恢复。
3.2以后七日内动物在自发活动,外观,对外界反应,肤色,分泌物,眼,呼吸,食欲,肌肉运动等方面,均未观察到异常变化,七日内无小鼠死亡。
3.324小时内累计给药量达36g/kg,推算相当于临床人日用剂量的倍数:400倍。
Figure A20071007249100231
4、小结
4.1经预实验,因给药浓度和给药体积已至最大,未测出引起动物100%死亡的剂量,因而本实验未能测出灌胃川菊止痛胶囊药物混悬液的LD50
4.2以动物能耐受的最大浓度(30%),最大容积(0.8ml/20g)24小时内连续灌胃给药3次,中间间隔5小时,即刻及连续观察7日,无一只小鼠死亡,亦未见明显毒性反应。
4.3经计算一日内总给予药量为36g/kg(12g/kg×3)相当于成人临床日用药剂量的400倍。
4.4小鼠灌胃给予川菊止痛胶囊的一日最大耐受量在36g/kg以上,表明在上述实验剂量内,小鼠口服该药是安全的。
川菊止痛胶囊的长期毒性试验
观察动物因连续用药而产生的毒性反应及严重程度,确定毒性反应的靶器官及可逆性,以及停药后的发展及恢复情况,从而对川菊止痛胶囊的长期毒性做出客观评价,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实验依据。
1、试验周期:本药疗程为10天,故试验周期为1个月,恢复期为停药后两周。
2、试验材料
2.1受试药物:川菊止痛胶囊,由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制剂室制备提供,批号:010401,规格:0.3g/粒,60粒/瓶,用法与用量:口服,成人:5-7粒/次,3次/日。成人(60kg体重)临床日剂量为0.09g/kg。
2.2受试动物:健康Wister大鼠,雌雄各半,体重120±10g,由黑龙江省药品检验所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合格证号:黑动字第00102001号。
3、实验方法
3.1动物分组:选择健康Wister大鼠80只,体重120±10g,雌雄各半,经饲养观察5天后,随机分为四组,每组20只,雌雄各10只,即正常组、川菊止痛胶囊高剂量组、川菊止痛胶囊中剂量组、川菊止痛胶囊低剂量组。
3.2剂量及给药途径
分组后各组动物观察饲养1天,开始按如下剂量灌胃途径给药。
川菊止痛胶囊高剂量组:给药剂量为4.2g/kg,浓度为21%的药物混悬液。
川菊止痛胶囊中剂量组:给药剂量为2.1g/kg,浓度为10.5%的药物混悬液。
川菊止痛胶囊低剂量组:给药剂量为1.05g/kg,浓度为5.25%的药物混悬液。
正常组:不给药,给予等容积的生理盐水。
大鼠给药按2ml/200g的容积灌胃给药,每日1次,连续给药1个月。
4、指标及方法
4.1一般状况的观察:一般体征、外观、行为、进食量、排泄物变化等。
4.2体重变化:每周称体重一次。
4.3血液学指标的测定:给药1个月后经眶静脉取血分别对各组大鼠血液学指标进行常规测定。
4.4生化十项:给药1个月后取血分别对各组大鼠生化十项进行常规测定。
4.5脏器系数:给药1个月后,处死动物,取动物的心、肝、脾、肺、肾、大肠、小肠、胃、胸腺、甲状腺、脑、胰、肾上腺、子宫、卵巢(雌)、睾丸、前列腺(雄)主要脏器进行称重量,计算各动物脏器系数。
4.6病理组织学检查:将取出的动物脏器,用10%的福尔马林固定,常规制片染色,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
5、试验结果
5.1一般状况:在整个给药过程中,各组动物无1只死亡,各组大鼠外观正常,皮毛光滑,运动自如,饮食及排泄物均正常,未见其他异常。高、中、低剂量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表明该药物对动物的生长发育、行为活动、饮食、排泄等均无明显影响。
5.2体重变化:各组动物不同时期体重均有所增加,结果见表1
表1大鼠体重增长变化表(X±S)n=20  恢复期n=8(g)
组别 给药前   大白鼠体重(g)
  1周   2周   3周    4周   恢复期
  空白对照组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 115.60±16.26116.89±14.48116.26±14.88120.22±16.66   122.30±17.59124.70±17.23129.26±15.47131.05±16.79   132.65±21.51134.26±20.04135.89±18.87136.57±19.14   139.50±21.32141.03±20.93142.15±21.56142.57±19.14    152.55±21.84155.42±21.62157.89±26.36157.52±22.77   184.44±21.34187.12±21.75189.75±32.76188.13±26.63
以上数据表明川菊止痛胶囊对大鼠体重增加无影响,各给药组不同时期体重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5.3血液学指标检测结果见表2、3
表2川菊止痛胶囊对大白鼠长期毒性试验血液学指标的影响(X±S n=20)
  组别   停药后   RBC(×1012/L)   HB(g/L)   WBC(×109/L)   PLT(×109/L)
    正常组   试验期恢复期   4.23±0.774.52±0.20   12.00±1.2713.19±0.59   8.27±1.548.31±2.95   325.00±90.40307.5±78.51
    高剂量组   试验期恢复期   4.52±0.424.49±0.47   13.00±1.0912.63±1.27   8.63±1.658.79±2.03   328.33±54.58312.5±68.82
    中剂量组   试验期恢复期   4.48±0.504.43±0.30   13.08±0.9012.43±1.02   9.10±1.538.64±1.29   331.67±43.66317.50±40.97
    低剂量组   试验期恢复期   4.37±0.564.52±0.45   12.83±1.0712.40±0.57   8.54±1.608.85±2.06   317.50±66.21312.99±57.57
表3川菊止痛胶囊对大白鼠长期毒性试验血液学指标的影响(X±S n=20)
  组别     停药后     淋巴细胞(%)     中性粒细胞(%)   凝血时间(s)
    正常组     试验期恢复期     84.88±5.9983.50±9.30     13.88±6.2014.30±7.56     51.88±11.6253.92±11.87
    高剂量组 试验期恢复期 86.12±8.5882.83±7.04 12.23±8.6314.63±1.27 51.75±17.5653.75±15.58
    中剂量组 试验期恢复期 86.50±8.4282.91±8.93 12.75±8.2113.43±1.02 53.25±16.5152.54±11.91
    低剂量组 试验期恢复期 85.13±9.0984.52±8.45 14.23±9.7513.40±0.57 50.75±17.2953.75±15.58
以上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各给药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川菊止痛胶囊对大白鼠血液学指标无影响。
5.4血液生化指标检测
5.4.1川菊止痛胶囊对大鼠血清中G、CH、BUN、Cr的影响结果  见表4
表4对大鼠血清中G、CH、BUN、Cr的影响(X±S)
    组别   停药后     G(mmol/L)     CH(mmol/L)     BUN(mmol/L)  Cr(umol/L
    正常组   试验期恢复期     2.13±0.522.14±0.46     1.80±0.301.81±0.29     5.08±1.745.28±0.82  37.12±5.5439.26±6.61
    高剂量组 试验期恢复期 2.00±0.711.87±0.51 1.89±0.481.89±0.17 5.24±0.765.14±0.71 39.32±6.1841.43±10.53
    中剂量组 试验期恢复期 2.00±0.711.85±0.58 1.88±0.281.78±0.31 5.16±1.534.76±0.97 38.18±4.7937.89±6.24
    低剂量组 试验期恢复期 2.06±0.642.13±0.47 1.83±0.261.82±0.37 4.98±1.785.03±0.87 38.37±6.4839.2 3±5.41
5.4.2川菊止痛胶囊对大鼠血清中AST、ALT、TP、BIL、ALB、ALP的影响见表5
表5对大鼠血清中AST、ALT、TP、BIL、ALB、ALP活性的影响(X±S)
组别 停药后  AST(U/L)  ALT(U/L)  TP(g/L)  BIL(umol/L  ALB(g/L)  ALP(U/L)
    正常组 试验期恢复期  258.24±86.16269.13±58.80  62.83±9.4259.88±5.30  80.86±4.2082.35±4.19  3.27±0.633.41±0.58   33.53±3.3235.55±1.93   160.33±21.74157.63±41.88
    高剂量组 试验期恢复期  251.92±42.91261.75±38.22  62.92±3.6555.75±4.59  81.28±2.9681.65±4.72  3.20±1.143.04±1.51   33.74±2.3534.03±1.83   161.67±41.01160.00±48.79
    中剂量组 试验期恢复期  259.33±50.06258.75±53.83  63.58±8.8259.63±6.63  85.23±5.5781.55±4.00  2.63±0.942.49±1.05   34.93±1.2934.98±1.36   160.33±44.00161.21±76.17
    低剂量组 试验期恢复期 260.67±43.42246.38±77.74 66.83±9.6761.00±6.55 82.06±4.4378.76±3.74 3.23±1.063.21±0.77 35.78±1.4235.66±1.70   157.89±42.21158.98±43.38
以上试验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分析,各给药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即表明川菊止痛胶囊对大鼠血中G、CH、BUN、Cr、AST、ALT、TP、BIL、ALB、ALP无影响。
5.5对大白鼠主要脏器系数的影响  见表6
表6脏器系数变化数据表(X±S)
脏器 停药后 正常组 高剂量组 中剂量组 低剂量组
    试验期恢复期     0.63±0.120.45±0.06     0.51±0.110.47±0.04     0.48±0.120.49±0.07   0.55±0.120.43±0.04
    试验期恢复期     4.51±0.894.53±0.98     4.16±1.124.01±0.82     4.48±1.494.96±0.32   4.75±1.454.01±0.29
    试验期恢复期     0.57±0.140.64±0.12     0.47±0.180.54±0.12     0.55±0.210.54±0.13   0.55±0.200.47±0.12
    试验期恢复期     1.22±0.311.33±0.21     1.24±0.641.14±0.26     1.22±0.351.15±0.23   1.09±0.341.04±0.14
    试验期恢复期     0.97±0.140.90±0.08     0.88±0.170.90±0.20     0.92±0.250.91±0.23   0.98±0.130.85±0.13
    试验期恢复期   1.02±0.210.95±0.17     0.89±0.140.89±0.15     0.96±0.170.93±0.14   1.06±0.250.97±0.10
    肾上腺     试验期恢复期   0.05±0.030.03±0.01     0.03±0.020.05±0.01     0.04±0.010.05±0.01   0.04±0.010.04±0.01
    胸腺     试验期恢复期   0.27±0.090.22±0.04     0.23±0.130.25±0.12     0.24±0.080.29±0.04   0.23±0.080.20±0.06
    子宫     试验期恢复期   0.26±0.090.23±0.02     0.22±0.090.22±0.03     0.25±0.050.24±0.04   0.24±0.080.27±0.09
    卵巢     试验期恢复期   0.09±0.020.05±0.02     0.05±0.010.07±0.01     0.06±0.020.08±0.01   0.06±0.020.04±0.01
    睾丸 试验期恢复期 1.58±0.321.36±0.45 1.48±0.281.43±0.34 1.39±0.431.35±0.41 1.47±0.421.45±0.23
8.6病理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
用药1个月后,各组的心、肝、脾、肺、肾、大肠、小肠、胃、胸腺、甲状腺、脑、胰、肾上腺、子宫、卵巢(雌)、睾丸、前列腺(雄)无论是肉眼还是病理形态学观察均未见毒性病理改变。(具体见附图)
9、结论
川菊止痛胶囊的长期毒性试验经一个月连续大鼠给药观察及两周恢复期的观察,结果表明各组动物一般状况、生长发育、血液学、生化等指标均未见异常改变,肉眼尸检亦未见病理变化,说明川菊止痛胶囊在本试验条件下采用此剂量灌胃给药对大鼠各项指标及病理组织学检查是安全的,未发现任何毒副作用。

Claims (2)

1、一种川菊止痛胶囊,它包含川芎1、当归2、白芷3、葛根4、细辛5、防风6、黄芩7、菊花8、郁金9、柴胡10、茯芩11、甘草12,其特征在于:川芎80g、当归80g、白芷80g、葛根160g、细辛12g、防风80g、黄芩80g、菊花100g、郁金48g、柴胡80g、茯芩160g、甘草80g。
2、一种川菊止痛胶囊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取白芷80g、细辛12g,粉碎成80目细粉,川芎40g、菊花50g粉碎成80目细粉备用,当归80g、葛根160g、防风80g、黄芩80g、郁金48g、柴胡80g、茯芩160g、甘草80g、川芎40g和菊花50g每次加水6.87kg,煎煮二至三遍,每次2-2.5小时,合并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30/60℃清膏,与上述的两组细粉混匀,干燥、粉碎成80目细粉,灭菌,装胶囊1000粒,即成。
CN2007100724910A 2007-07-10 2007-07-10 川菊止痛胶囊及制备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09590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7100724910A CN101095900B (zh) 2007-07-10 2007-07-10 川菊止痛胶囊及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7100724910A CN101095900B (zh) 2007-07-10 2007-07-10 川菊止痛胶囊及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95900A true CN101095900A (zh) 2008-01-02
CN101095900B CN101095900B (zh) 2010-11-10

Family

ID=390101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072491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095900B (zh) 2007-07-10 2007-07-10 川菊止痛胶囊及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095900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96490B (zh) * 2008-10-09 2011-01-26 刘运波 一种治疗神经血管性头痛的中药
CN102000148B (zh) * 2009-09-01 2012-03-21 首都医科大学 黄芩及黄芩苷在制备改善学习记忆及治疗老年性痴呆药物中的应用
CN103386080A (zh) * 2013-07-08 2013-11-13 张秀菊 一种临床护理脑外伤综合征的药物组合物
CN105362469A (zh) * 2015-11-17 2016-03-02 台耀军 一种治疗偏头痛的中药及制备方法
CN106248859A (zh) * 2016-08-31 2016-12-21 天津中新药业研究中心 一种清肺化痰止嗽药物的质量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106C (zh) * 1997-01-13 2000-12-06 中美合资四川太极制药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治疗头痛的药物及其制备工艺
CN1253201C (zh) * 2000-01-27 2006-04-26 冀承环 一种治疗偏头痛的药物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96490B (zh) * 2008-10-09 2011-01-26 刘运波 一种治疗神经血管性头痛的中药
CN102000148B (zh) * 2009-09-01 2012-03-21 首都医科大学 黄芩及黄芩苷在制备改善学习记忆及治疗老年性痴呆药物中的应用
CN103386080A (zh) * 2013-07-08 2013-11-13 张秀菊 一种临床护理脑外伤综合征的药物组合物
CN103386080B (zh) * 2013-07-08 2014-10-22 张秀菊 一种临床护理脑外伤综合征的药物组合物
CN105362469A (zh) * 2015-11-17 2016-03-02 台耀军 一种治疗偏头痛的中药及制备方法
CN106248859A (zh) * 2016-08-31 2016-12-21 天津中新药业研究中心 一种清肺化痰止嗽药物的质量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95900B (zh) 2010-11-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99683B (zh) 一种治疗皮肤病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CN101444611A (zh) 治疗腰腿痛、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1095900B (zh) 川菊止痛胶囊及制备方法
CN101112499A (zh) 治疗鼻炎的中药复方制剂
CN101700336B (zh) 一种治疗颅脑外伤后遗性头痛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1711835A (zh) 一种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中药配方及其制剂的制备方法
CN101549073B (zh) 一种治疗特发性水肿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9512972A (zh) 一种防治乳腺癌合并抑郁症的中药组合物、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04162058A (zh) 一种治疗痛风的中药复方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1732585A (zh) 一种治疗偏头痛的药物组合物、制备方法及用途
CN102670977A (zh) 一种治疗痹症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09908218A (zh) 一种治疗肝郁血瘀型广泛性焦虑症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4623314A (zh) 用于治疗口干口苦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12999317B (zh) 一种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09966379A (zh) 一种用于失眠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4606636B (zh) 一种治疗抑郁症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3520684B (zh) 一种降血糖的中药复合物
CN104352973A (zh) 一种用于产后抑郁的中成药
CN105902897A (zh) 一种治疗胰腺癌的药物制剂及其用途
CN100515450C (zh) 一种用于治疗痛经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1224241B (zh) 黑素再生滴丸
CN100581581C (zh) 一种清心化痰、镇静降压的中药及其丸剂的制备工艺
CN104605051A (zh) 双麻杜仲叶茶和制法
CN104435478B (zh) 用于治疗睡眠障碍的中药组合物、制备方法及用途
CN104055925A (zh) 一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组合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111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