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65214A - 单元生产方法以及单元生产设备 - Google Patents

单元生产方法以及单元生产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65214A
CN101065214A CNA2005800403726A CN200580040372A CN101065214A CN 101065214 A CN101065214 A CN 101065214A CN A2005800403726 A CNA2005800403726 A CN A2005800403726A CN 200580040372 A CN200580040372 A CN 200580040372A CN 101065214 A CN101065214 A CN 10106521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ffect
main
slave station
main operation
described ma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58004037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37133C (zh
Inventor
谷口孝男
池田重晴
桥本邦之
菅原淳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in AW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AW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AW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sin AW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0652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652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37133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37133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QDETAILS, 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FOR MACHINE TOOLS, e.g. ARRANGEMENTS FOR COPYING OR CONTROLLING; MACHINE TOOLS IN GENERAL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PARTICULAR DETAILS OR COMPONENTS; COMBINATIONS OR ASSOCIATIONS OF METAL-WORKING MACHINES, NOT DIRECTED TO A PARTICULAR RESULT
    • B23Q41/00Combinations or associations of metal-working machines not directed to a particular result according to classes B21, B23, or B24
    • B23Q41/04Features relating to relative arrangements of machin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P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OMBINED OPERATIONS; UNIVERSAL MACHINE TOOLS
    • B23P21/00Machines for assembling a multiplicity of different parts to compose units, with or without preceding or subsequent working of such parts, e.g. with programme control
    • B23P21/004Machines for assembling a multiplicity of different parts to compose units, with or without preceding or subsequent working of such parts, e.g. with programme control the units passing two or more work-stations whilst being compos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P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OMBINED OPERATIONS; UNIVERSAL MACHINE TOOLS
    • B23P19/00Machines for simply fitting together or separating metal parts or objects, or metal and non-metal parts, whether or not involving some deformation; Tools or devices therefor so far as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class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P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OMBINED OPERATIONS; UNIVERSAL MACHINE TOOLS
    • B23P21/00Machines for assembling a multiplicity of different parts to compose units, with or without preceding or subsequent working of such parts, e.g. with programme contro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65/00Designing, manufacturing, e.g. assembling, facilitating disassembly, or structurally modifying motor vehicles or trailer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65/02Joining sub-units or components to, or positioning sub-units or components with respect to, body shell or other sub-units or components
    • B62D65/10Joining sub-units or components to, or positioning sub-units or components with respect to, body shell or other sub-units or components the sub-units or components being engines, clutches or transmiss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826Assembling or join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826Assembling or joining
    • Y10T29/49828Progressively advancing of work assembly station or assembled portion of work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826Assembling or joining
    • Y10T29/49828Progressively advancing of work assembly station or assembled portion of work
    • Y10T29/49829Advancing work to successive stations [i.e., assembly lin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51Plural diverse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including means for metal shaping or assembling
    • Y10T29/5136Separate tool stations for selective or successive operation on work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53Means to assemble or disassemble
    • Y10T29/53313Means to interrelatedly feed plural work parts from plural sources without manual intervention
    • Y10T29/53365Multiple station assembly apparatu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53Means to assemble or disassemble
    • Y10T29/53313Means to interrelatedly feed plural work parts from plural sources without manual intervention
    • Y10T29/5337Means to interrelatedly feed plural work parts from plural sources without manual intervention including assembly palle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53Means to assemble or disassemble
    • Y10T29/534Multiple station assembly or disassembly apparatu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53Means to assemble or disassemble
    • Y10T29/534Multiple station assembly or disassembly apparatus
    • Y10T29/53409Multiple station assembly or disassembly apparatus including converging conveyors
    • Y10T29/53413Multiple station assembly or disassembly apparatus including converging conveyors and primary central conveyo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53Means to assemble or disassemble
    • Y10T29/53539Means to assemble or disassemble including work conveyo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53Means to assemble or disassemble
    • Y10T29/53539Means to assemble or disassemble including work conveyor
    • Y10T29/53543Means to assemble or disassemble including work conveyor including transporting track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53Means to assemble or disassemble
    • Y10T29/53539Means to assemble or disassemble including work conveyor
    • Y10T29/53543Means to assemble or disassemble including work conveyor including transporting track
    • Y10T29/53548Means to assemble or disassemble including work conveyor including transporting track and work carrying vehicle

Abstract

一种单元生产方法,进行主作业的主作业人员与工件一起移动,以使主作业人员遍历进行与主作业相关的辅助工序的多个工位,主作业包括将部件组装于工件的多个工序,该方法使用主台车与主作业台装置,主台车用于装载工件,并且搭乘主作业人员在遍历多个工位的预定行驶通道上自动行驶,主作业台装置是工位的一种,具有可移动的、用于进行主作业的主作业台,在主台车上进行至少一部分主作业时,主台车与主作业台同步移动。并且优选使用副台车,副台车用于搭乘进行副作业的副作业人员,副作业是准备主作业所需的部件以及/或者夹具的作业,以在主台车与副台车之间可交接部件以及/或者夹具的方式,使主台车与副台车并行。

Description

单元生产方法以及单元生产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实质上由一名作业人员对一个工件进行多个作业工序的单元生产方法、以及单元生产设备。
背景技术
作为生产产品的方式之一,有使用流水线的所谓生产线生产方式。在该生产线生产方式中,沿着流水线设有多个工位,在各工位配置有作业人员、生产设备、工具、部件、构件等。并且,通过流水线按顺序搬送工件,在各工位对工件执行给定的作业工序,由此来生产产品。该生产线生产方式适用于大量生产,但另一方面需要巨额设备投资,另外在产品规格改变时难于灵活应对。
近年来,在汽车工业和电机工业的领域中,为了应对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生产多个机种而每个机种生产少量产品的必要性逐渐升高。作为适应这种多机种少量生产的生产方式,取代生产线生产方式而由一名作业人员进行多项作业工序的单元生产方式正在慢慢普及开来。单元生产方式具有易于应对产品规格变化、且设备投资少的优点。另外,从作业人员的角度看来,由于会产生由自己完成产品的意识,所以会更加积极努力的工作。
作为单元生产方式,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这样的方法:在手推式作业车上放置工件,一边遍历多个工位一边进行作业。另外,设有升降工件的机构,力求提高生产率并减轻作业人员的疲劳。
专利文献1:JP特开2003-25157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生产方法中,在作业车移动过程中不进行任何作业工序,所以还很难说生产效率充分,因而期待能够进一步提高效率和缩短生产准备期。并且有时也存在需要将结构部件组合而成的副组装部件的情况,从而存在解决该部件的保管空间和管理工时的问题。另外,如果让一名作业人员进行包括副组装的作业在内的全部作业,则有时工位数目会变得过多,从而使移动距离变得非常长,作业内容也会多分支,因此这不一定是合适的生产方法。
本发明是鉴于所述背景而发明出来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单元生产方法以及单元生产设备,能够比以往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缩短生产准备期、将部件的保管量限制在最小、并可将作业工序分配给多名作业人员。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单元生产方法,进行主作业的主作业人员与工件一起移动,以使主作业人员遍历进行与所述主作业相关的辅助工序的多个工位,所述主作业包括将部件组装于所述工件的多个工序,其特征在于,
使用主台车和主作业台装置,
所述主台车用于装载所述工件,并且搭乘所述主作业人员在遍历所述多个工位的预定行驶通道上自动行驶,
所述主作业台装置是所述工位的一种,具有可移动的、用于进行所述主作业的主作业台,
在所述主台车上进行至少一部分所述主作业时,所述主台车与所述主作业台同步移动。
此外,在本申请中,将具有进行与所述主作业相关的辅助工序的功能的设备,适当地描述为“工位”。例如,作为工位,可以是进行将工件装入作业台车的辅助工序的工位、进行将工件从作业台车卸下的辅助工序的工位、进行供给向工件组装的部件的辅助工序的工位、进行供给用于作业的工具(夹具)的辅助工序的工位、进行从作业台车接收工件而进行给定的处理的辅助工序的工位等。此外,所述主输送装置以及后述的副输送装置也是所述工位的一种。
所述单元生产方法具有所述主作业台,如上所述,能够使所述主作业台与所述主台车同步移动。因此,即使是难于仅在主台车上进行的主作业,也可以利用与主台车同步移动的主作业台而在移动中进行。因此,可以更加流畅的实现所述单元生产方法。
另外,在所述的单元生产方法中,还使用副台车,所述副台车用于搭乘进行副作业的副作业人员,所述副作业是准备所述主作业所需的部件以及/或者夹具的作业,
并优选以在所述主台车与所述副台车之间可交接部件以及/或者夹具的方式,使所述主台车与所述副台车并行。
此时,能够更加高效的实施单元生产方法。
另外对于在主台车与副台车之间进行的部件以及/或者夹具的交接,可以使所述主台车与副台车非常接近而处于并行状态,从而使主台车上的主作业人员与副台车上的副作业人员直接进行交接。另外,也可以不必这样由主作业人员与副作业人员直接进行交接,而通过另外设置的作为一种工位的交接装置来进行所谓的间接交接,以这种方式使所述主台车与副台车并行。
此外,优选所述副作业包括如下这样的作业,即,通过组合结构部件而进行副组装,从而组装所述部件。另外,优选所述副作业包括将所述部件安装在所述夹具上的作业、或者将所述结构部件安装在所述夹具上的作业。
并且,通过这样导入副台车,能够将作业工序分配为主、副,而并行进行。
在导入所述副台车时,至少需要两名作业人员,即,在主台车上进行主作业的人员、和在副台车上进行副作业的人员。
在主作业中,进行直至组装产品结束的主要作业工序。此外,所谓本申请中的产品,并不仅限于所谓最终用户使用的最终产品,而是包括作为向最终产品组装的部件的产品等通过多个一系列的作业中组装的所有单元的物品。
另外,作为主作业,不仅包括组装部件这样普通的装配作业,还包括确认产品完成尺寸和确认工作状况的检查作业。可以将主作业所使用的工具类的一部分备置在主台车上,剩下的备置在各工位。另外,在用于主作业的部件、部件类中,可以从副台车接受准备作业所需的部件,而其他由各工位供给。而螺钉等的小部件也可以备置在主台车上。
在副作业中,进行准备主作业所需的部件以及/或者夹具的作业。在副作业中,优选对通过组装结构部件而进行副组装的复合而成的部件(在实施例中,称为组件)进行组装。另外,优选将部件或结构部件设置在夹具上,然后交接给主作业。对于副作业所用的工具类以及部件、构件类,可以在各工位或副台车上进行准备。
在导入了所述副台车的情况下,优选在并行的两辆台车上使所述主作业以及副作业并行进行。由此,作业工序分开进行,从而能够缩短生产准备时间。另外,由于在副作业中组装的部件直接在主作业中使用,所以不需要暂时保管。
另外,在导入了所述副台车的情况下,优选还使用副作业台装置,所述副作业台装置是所述工位的一种,具有可移动的、用于进行所述副作业的副作业台,在所述副台车上进行至少一部分所述副作业时,所述副台车与所述副作业台同步移动。
如上所述,所述副作业台装置能够使所述副作业台与所述副台车同步移动。因此,即使是难于仅在副台车上进行的副作业,也可以利用与副台车同步移动的副作业台而在移动中进行。因此,即使是在导入了所述副台车的情况下,可以更加流畅的进行所述单元生产。
另外,还有这样的单元生产方法,即,在导入了所述副台车的情况下,不具备所述主作业台装置而仅具备所述副作业台装置。
即,一种单元生产方法,进行主作业的主作业人员与工件一起移动,以使主作业人员遍历进行与所述主作业相关的辅助工序的多个工位,所述主作业包括将部件组装于所述工件的多个工序,其特征在于,
使用主台车、副台车以及副作业台装置,
所述主台车用于装载所述工件,并且搭乘所述主作业人员在遍历所述多个工位的预定行驶通道上自动行驶,
所述副台车用于搭乘进行副作业的副作业人员,所述副作业是准备所述主作业所需的部件以及/或者夹具的作业,
所述副作业台装置是所述工位的一种,具有可移动的、用于进行所述副作业的副作业台,
在所述副台车上进行至少一部分所述副作业时,所述副台车与所述副作业台同步移动,
并且,以在所述主台车与所述副台车之间可交接部件以及/或者夹具的方式,使所述主台车与所述副台车并行。
为了实际使用本发明的生产方法,可以使用后述说明的本发明的单元生产设备。
即,一种单元生产设备,其使进行主作业的主作业人员与工件一起移动,以使主作业人员遍历进行与所述主作业相关的辅助工序的多个工位,所述主作业包括将部件组装于所述工件的多个工序,其特征在于,
包括主台车与主作业台装置,
所述主台车具有工件保持部和搭乘部,并具有行驶控制装置,并且所述主台车在遍历所述多个工位的预定行驶通道上自动行驶,所述工件保持部用于保持所述工件,所述搭乘部能够在使所述主作业人员可对保持在该工件保持部上的所述工件进行作业的状态下搭乘所述主作业人员,所述行驶控制装置控制行驶状态,
所述主作业台装置是所述工位的一种,具有可移动的、用于进行所述主作业的主作业台,
在所述主台车上进行至少一部分所述主作业时,所述主台车与所述主作业台能够同步移动。
如上所述,所述主作业台装置能够使所述主作业台与所述主台车同步移动。因此,即使是难于仅在主台车上进行的主作业,也可以利用与主台车同步移动的主作业台而在移动中进行。因此,可以更加流畅的实现所述单元生产方法。
另外,优选还具有副台车,所述副台车搭乘进行副作业的副作业人员,所述副作业是准备所述主作业所需的部件以及/或者夹具的作业,并且,能够以在所述主台车与所述副台车之间可交接部件以及/或者夹具的方式,使所述主台车与所述副台车并行。
此时,如上所述,通过导入副台车,能够将作业工序分配为主、副,而并行进行,从而能够更加高效的实施单元生产方法。
另外,在导入了所述副台车的情况下,优选还具有副作业台装置,所述副作业台装置是所述工位的一种,具有可移动的、用于进行所述副作业的副作业台,在所述副台车上进行至少一部分所述副作业时,能够使所述副台车与所述副作业台同步移动。
如上所述,所述副作业台装置能够使所述副作业台与所述副台车同步移动。因此,即使是难于仅在副台车上进行的副作业,也可以利用与副台车同步移动的副作业台而在移动中进行。因此,即使是在导入了所述副台车的情况下,可以更加流畅的进行所述单元生产。
另外,还有这样的单元生产设备,即,在导入了所述副台车的情况下,不具备所述主作业台装置而仅具备所述副作业台装置。
即,一种单元生产设备,其使进行主作业的主作业人员与工件一起移动,以使主作业人员遍历进行与所述主作业相关的辅助工序的多个工位,所述主作业包括将部件组装于所述工件的多个工序,其特征在于,
包括主台车、副台车、副作业台装置,
所述主台车具有工件保持部和搭乘部,并具有行驶控制装置,并且所述主台车在遍历所述多个工位的预定行驶通道上自动行驶,所述工件保持部用于保持所述工件,所述搭乘部能够在使所述主作业人员可对保持在该工件保持部上的所述工件进行作业的状态下搭乘所述主作业人员,所述行驶控制装置控制行驶状态,
所述副台车用于搭乘进行副作业的副作业人员,所述副作业是准备所述主作业所需的部件以及/或者夹具的作业,
所述副作业台装置是所述工位的一种,具有可移动的、用于进行所述副作业的副作业台,
在所述副台车上进行至少一部分所述副作业时,使所述副台车与所述副作业台同步移动,
并且,以在所述主台车与所述副台车之间可交接部件以及/或者夹具的方式,能够使所述主台车与所述副台车并行。
优选所述主作业台装置如下构成,即,所述主作业台在作业开始位置待机,在所述主台车到达所述作业开始位置之后,所述主作业台与该主台车同步移动,在所述主台车以及所述主作业台到达作业结束位置时,所述主作业台返回到所述作业开始位置待机。
例如用非常小的力就能够移动所述主作业台时,可以由主台车的作业人员对其操作而使其移动。但是,如上所述,作为主作业台优选具有这样的功能,即,可与主台车同步移动并且可在给定条件下返回到原来的位置待机。由此,能够实现更稳定的主作业。
优选所述主作业台以可移动的方式设置在倾斜轨道上,该倾斜轨道以其高度从所述作业结束位置开始越接近所述作业开始位置越低的方式倾斜,并且,从所述作业开始位置到所述作业结束位置,所述主作业台与所述主台车呈连接状态而同步移动,在所述作业结束位置,所述主作业台与所述主台车的连接状态被解除,从而所述主作业台在自重的作用下沿着所述倾斜轨道移动而返回到所述作业开始位置待机。
此时,能够通过所连接的所述主台车的行驶力而使主作业台前进,另一方面,能够利用所述轨道存在的倾斜和主作业台的自重而实现主作业台后退。即,能够不导入专用的动力而移动主作业台。因此,能够力求减少设备导入费用以及运行成本。
另外,优选所述主作业台具有能量蓄积单元和移动力转换单元,所述能量蓄积单元随着该主作业台从所述作业开始位置向所述作业结束位置移动而蓄积能量,所述移动力转换单元将该能量蓄积单元所蓄积的能量转换为移动力,并由该移动力使所述主作业台从所述作业结束位置向所述作业开始位置移动,从所述作业开始位置到所述作业结束位置,所述主作业台与所述主台车呈连接状态而同步移动,同时所述能量蓄积单元蓄积能量,在所述作业结束位置,所述主作业台与所述主台车的连接状态被解除,从而由所述移动力转换单元将所述能量蓄积单元所蓄积的能量转换为移动力,并通过该移动力使所述主作业台返回到所述作业开始位置待机。
此时,也能够通过所连接的所述主台车的行驶力而使主作业台前进,另一方面,能够通过所述能量蓄积单元以及移动力转换单元来实现主作业台的后退。即,此时也能够不导入专用的动力而移动主作业台。因此,能够力求减少设备导入费用以及运行成本。
优选所述副作业台装置如下构成,即,所述副作业台在作业开始位置待机,在所述副台车到达所述作业开始位置之后,所述副作业台与所述副台车同步移动,在所述副台车以及所述副作业台到达作业结束位置时,所述副作业台返回到所述作业开始位置待机。
所述副作业台与所述主作业台相同,也是在用非常小的力就能够移动所述副作业台时,可以由副台车的作业人员对其操作而使其移动。但是,如上所述,作为副作业台优选具有这样的功能,即,可与副台车同步移动并且可在给定条件下回到原来的位置待机。由此,能够实现更稳定的副作业。
另外,优选所述副作业台以可移动的方式设置在倾斜轨道上,该倾斜轨道以其高度从所述作业结束位置开始越接近所述作业开始位置越低的方式倾斜,并且,从所述作业开始位置到所述作业结束位置,所述副作业台与所述副台车呈连接状态而同步移动,在所述作业结束位置,所述副作业台与所述副台车的连接状态被解除,从而所述副作业台在自重的作用下沿着所述倾斜轨道移动而返回到所述作业开始位置待机。
此时,能够通过所连接的所述副台车的行驶力而使副作业台前进,另一方面,能够利用所述轨道存在的倾斜和副作业台的自重而实现副作业台的后退。即,能够不导入专用的动力而移动副作业台。因此,能够力求减少设备导入费用以及运行成本。
另外,优选所述副作业台具有能量蓄积单元和移动力转换单元,所述能量蓄积单元随着该副作业台从所述作业开始位置向所述作业结束位置移动而蓄积能量,所述移动力转换单元将该能量蓄积单元所蓄积的能量转换为移动力,并由该移动力使所述副作业台从所述作业结束位置向所述作业开始位置移动,从所述作业开始位置到所述作业结束位置,所述副作业台与所述副台车呈连接状态而同步移动,同时所述能量蓄积单元蓄积能量,在所述作业结束位置,所述副作业台与所述副台车的连接状态被解除,从而由所述移动力转换单元将所述能量蓄积单元所蓄积的能量转换为移动力,并通过该移动力使所述副作业台返回到所述作业开始位置待机。
此时,也能够通过所连接的所述副台车的行驶力而使副作业台前进,另一方面,能够通过所述能量蓄积单元以及移动力转换单元来实现副作业台的后退。即,此时也能够不导入专用的动力而移动副作业台。因此,能够力求减少设备导入费用以及运行成本。
另外,优选所述主台车具备工件保持部和搭乘部,所述工件保持部保持所述工件,所述搭乘部能够搭乘可在行驶状态下作业的作业人员。
另外,优选所述主台车具备行驶控制装置,所述行驶控制装置控制在所述多个工位之间遍历的行驶通道以及行驶速度。对于具备行驶控制装置的主台车,可以使用通常称为AGV的自动搬运车。
根据该方式,主台车能够在主作业人员搭乘的状态下在所决定的行驶通道上自动行驶。因此,主作业人员不需要对主台车进行驾驶操作,从而在行驶状态下也能够集中精力进行工作,从而提高作业效率。此外,可以为使主作业人员在搭乘的状态下进行驾驶操作而设置驾驶操作部。由此,主作业人员可以根据需要而将自动行驶切换为手动行驶,从而可任意行驶。
也可以使多个所述主台车同时在所述行驶通道上行驶。例如使用多台所述自动搬运车,只要控制其间隔行驶,就可期待获得一台自动搬运车的产量乘以台数的产量。
在导入所述副台车的情况下,优选该副台车具备搭乘部,所述搭乘部能够搭乘可在行驶状态下作业的作业人员。根据该方式,与主台车相同,即使副台车在行驶状态下,副作业人员也能够集中精力进行工作,从而提高作业效率。
优选所述副台车具备用于与所述主台车并行的随动单元。所述随动单元可以是连接所述副台车与所述主台车的连接棒。另外,所述随动单元可以由所述副台车与所述主台车之间的无线通信单元、和控制该副台车行驶的行驶控制装置构成。优选副台车离开主台车而与其并行,从而能够将部件以及/或者夹具直接或间接的交接到主台车。
作为用于并行的随动单元,可以使用将副台车与主台车物理连接起来的连接棒。利用连接棒时,可以由主台车的驱动力来使副台车行驶,所以副台车不需要动力源。但条件是,在行驶通道上连接棒所通过的地方不能设有障碍物。
在工位的部件架等影响到连接棒通过时,可以设置无线通信单元和副行驶控制装置。无线通信单元可以在副台车与主台车之间传送台车的位置关系和速度的信息。另外,副行驶控制装置可以控制副台车,使其配合主体车的位置以及速度。此外,在使用无线通信单元的方法中,副台车也需要动力源。
优选与所述多台主台车数目相同的副台车分别与所述主台车对应并行。为了增加产量,优选与多台主台车对应,也使用数目相同的副台车与其并行。
所述主台车可以占用转一圈后可回到原位的周圈通道,所述副台车可以占用该周圈通道外侧的副周圈通道。在主台车遍历完全部的工位而完成工件的时刻,工件从主台车被搬出。然后,为了生产下个工件,主台车要回到原来的起点位置。因此,从生产效率方面看来,最好占用工件搬出位置与起点位置相连的周圈通道。如果将其做成直线状的单向去路的行驶通道,主台车在不进行任何作业的状态下从回路返回,由此会造成时间损失。
在主台车占用周圈通道时,副台车在主台车的周圈通道的外侧或内侧并行。这时,通常副作业比主作业要操作更多部件。因此,最为合理的是将主台车配置在内侧,将副台车配置在外侧,从而副台车从主台车外侧供给部件。
也可以将所述主台车的所述行驶通道分为多段,从而具备在该分出的行驶通道上分别并行的各自的所述副台车。在副作业的作业量比主作业多时,可以以多名作业人员进行副作业的方式具备各自的副台车。由此,能够将副作业合理分配给多名作业人员,从而进一步提高综合生产效率。
例如,在副作业是主作业的两倍时,对于一台主台车,只要将其行驶通道分成前半程和后半程,使两台副台车分别只在前半程和后半程与其并行即可。根据该方式,主台车行驶在行驶通道的后半程期间,在行驶通道的前半程并行的副台车也能够继续独立进行副作业。并且能够在主台车返回之前正好结束副作业,从而将部件以及/或者夹具交接到主台车。在行驶通道的后半程并行的副台车也同样。
所述副台车可以占用与所述主台车并行的副并行通道、和离开该主台车后返回到原位的副回路通道。另外,所述副台车可以占用与所述主台车并行的副并行通道,从而在离开该主台车后从该副并行通道逆行回到原位。
在对所述主台车的行驶通道进行分割而使各自的副台车并行的情况下,副台车在副并行通道上与主台车并行之后,离开主台车而在自己的通道上行驶而返回到原位。此时,除副并行通道以外也可以不另设副回路通道,副台车也可以在副并行通道上逆行。对于采用哪种通道,可以考虑副作业的内容与部件以及/或者夹具的配置、作业区域的限制等来决定。
附图说明
图1是说明本发明的单元生产设备的实施例即变速器生产设备的立体图。
图2是说明实施例中的主台车以及副台车的放大立体图。
图3是表示实施例中的单元生产设备的配置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实施例中的作业工序的变速器生产工序一览表的图。
图5是表示在实施例中变速器生产过程中的B2组件组装状态的图。
图6是表示在实施例中后部副组装状态的图。
图7是表示测定B2制动器的厚度的方法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在实施例中背板的组装状态的图。
图9是表示在实施例中单向离合器的组装状态的图。
图10是表示在实施例中副轴齿轮的组装状态的图。
图11是表示在实施例中测定副轴齿轮的倾斜度的方法的说明图。
图12是表示在实施例中差动组装状态的图。
图13是表示在实施例中前部副组装状态的图。
图14是表示在实施例中组装液压泵的方法的说明图。
图15是表示在实施例中液压泵的组装状态的图。
图16是表示实施例1的主作业台装置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17中,(a)是表示实施例1中的主作业台装置的侧视图,(b)是表示实施例1中的主作业台装置的俯视图。
图18中,(a)是表示实施例1中的主作业台处于前进的状态的侧视图,(b)是表示实施例1中的主作业台处于前进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9中,(a)是表示实施例1中的主作业台处于后退的状态的侧视图,(b)是表示实施例1中的主作业台处于后退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20是表示实施例2的能量蓄积型主作业台的结构的正视图。
图21中,(a)是表示实施例2中的能量蓄积型的主作业台装置的结构的侧视图,(b)是表示实施例2中的能量蓄积型的主作业台装置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22中,(a)是表示实施例2中的主作业台处于前进的状态的侧视图,(b)是表示实施例2中的主作业台处于前进的状态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15来详细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方式。图1的立体图是表示本发明的单元生产设备的实施例即生产自动变速方式的变速器的设备的说明图,参照该图,首先对整体的结构进行说明。
在图1的变速器生产设备1中,使用了三组主台车2和与其并行的副台车4。各主台车2在内侧的周圈通道11自动行驶。副台车4与主台车2相连接,被主台车2推着在外侧的周圈通道12行驶。另外,从图1的左下到右上设有直线通道13,前处理用台车6在其上往复行驶。作业人员9可以乘坐各台车2、4、6并在行驶状态下进行作业。另外,沿着各通道11、12、13设有工位,备有所需的部件和夹具等。
如上所述,这里所说的工位是具有进行与所述主作业关联的辅助工序的功能的设备。例如,不仅包括后述的搬入工位Si、交接工位St、搬出工位So相当于所述工位,还有进行供给要在工件上组装的部件的辅助工序的工位、进行供给作业所用的工具(夹具)类的辅助工序的工位、进行从作业台车接收工件并进行给定的处理的辅助工序的工位等。更为具体的说,进行后述的附图标记ML1~ML13(图3)所示的主作业的作业工序的设备、进行附图标记SL1~SL10(图3)所示的副作业的作业工序的设备也是工位。并且,后述的主作业台装置以及副作业台装置也是工位的一种。
此外,可以不使用与所述主台车2并行的副台车4,而使用固定的工位或可移动的工位、或者只在给定的区间并行的而不始终与主台车2并行的副台车等,但在本例中,作为最佳方式,例示有包括副台车4。
作为变速器生产设备1的工件的变速器机箱7,在图1的左下的搬入工位Si被装入前处理用台车6,并被搬送到右上的交接工位St。在交接工位St,机箱7被从前处理用台车6交接到主台车2。主台车2在周圈通道11上左转行驶,同时将部件组装在机箱7中而完成变速器,进而到达搬出工位So。在搬出工位So,将完成的变速器搬出,然后主台车2返回到交接工位St,装载下一个机箱7。
副台车4被主台车2推着在外侧的周圈通道12上行驶。副台车4通常在主台车2的右前方的位置并行。并且,从周圈通道12的外侧取得部件及构件,在完成了副组装等的准备作业之后,将部件或夹具放置在周圈通道12的内侧的载物台上。由此,进行向后续的主台车2交接。
接着,参照图2的说明图,针对主台车2以及副台车4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在主台车2上,在车体主体部21的下侧设有省略图示的行驶用车轮以及通道检测传感器,在上侧设有蓄电池22以及行驶控制装置23。并且,在车体主体部21的前方下部设有保险杠24以及接近传感器。
主台车2的周圈通道11是通过将磁带粘在地板面上而设置的。通道检测传感器检测出磁带,并将检测信号发送到行驶控制装置23。基于该检测信号,行驶控制装置23控制行驶用车轮的方向和旋转数,从而可沿着周圈通道11行驶。接近传感器检测出障碍物或前方的其他主台车,并将检测信号发送到行驶控制装置23。行驶控制装置23根据避免碰撞的需要而减速或停车,从而确保安全。
在主台车2的车体主体部21的上方配设有组合型钢而成的框体部25,在框体部25上配设有工件保持部26以及工件调整部27。工件保持部26保持工件即变速器的机箱7。由工件调整部27对机箱7进行固定以及释放,并且调整其高度和姿态。由此,作业人员9可以将机箱7固定在适当的高度以及固定为适当的姿态来进行作业。另外,在框体部25的后面设有驾驶操作部,从而也可以手动驾驶。
在主台车2的车体主体部21的后方下部,延伸设置有可供作业人员9乘车的搭乘部28。另外,设有从搭乘部28向上方被支撑着的扶手29,力求确保乘车的作业人员9的安全以及作业姿势的稳定。并且,在扶手29的后方设有箱状的收纳部30,可以收纳工具和部件。
在主台车2的车体主体部21的右前方,在垂直方向上设有支撑件31,并设有从支撑件31的上端开始沿水平方向伸出的机械臂32,在机械臂32的前端设有吊起夹具33。机械臂32可以在水平方向上旋转,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从工位吊起部件或夹具而将其装入机箱7的作业。
从支撑件31的中途向侧方配设有连接部件34,连接部件34从中途朝向下方。从连接部件34的下端向前方配设有连接杆35,连接杆的前端连接到副台车4的车体主体部41。连接部件34以及连接杆35相当于将副台车4与主台车2物理连接在一起的连接棒。此外,通过支撑件31和连接部件34,形成有“コ”字的开口向下的形状的门。该门用于避免与配设在周圈通道11以及12之间的工位相干涉。
副台车4在车体主体部41的下侧设有省略图示的通道引导内轮以及行驶用车轮。副台车4的周圈通道12是通过在地板面上设置引导槽而设置的。通道引导内轮通过嵌入沿周圈通道12铺设在地板面上的引导轨道而被引导。另一方面,对于行驶用车轮,可以使用能自由改变行进方向的车轮,从而可以在周圈通道12上行驶。至于周圈通道12的设计方法,还可以不设置引导轨道,而设置引导槽或引导内壁,沿着它们行驶。
根据所述结构,当主台车2行驶时,驱动力经由支撑件31、连接部件34以及连接杆35而传到副台车4。从而,副台车4能够保持在主台车2前方并且与主台车2并行。
另外,在副台车4中,车体主体部41的上表面兼有搭乘部的作用。可以在车体主体部41的后部设置向上方支撑的扶手42,从而力求确保乘坐的作业人员9的安全以及方便稳定作业姿势。
接着,对使用所述变速器生产设备1来生产变速器的生产方法进行说明。图3的俯视图是表示图1所示的变速器生产设备1的配置的配置图。在图3中,阴影的矩形表示部件或构件的收纳空间,空白的矩形表示作业台或交接部件以及/或者夹具的载物台。附图标记ML1~ML13表示主作业的作业工序,在图3上表示接收部件以及/或者夹具的大概位置。在该位置接收部件,从而能够进行组装作业,即,向保持在主台车2的机箱7中组装该部件。附图标记SL1~SL10表示副作业的作业工序,在图3上表示作业台的位置。在该作业台上进行副作业,即,准备主作业所需的部件以及/或者夹具。此外,所述的部件收纳空间、作业台、载物台,相当于工位。
图4是按顺序表示生产变速器的各作业工序的作业工序一览表,还表示主作业与副作业的关联性。即,表示在副作业中准备好的部件以及/或者夹具在被使用在标有相同数字的主作业中。例如表示,在副作业SL1中组装的叫做B2组件的部件,在主作业ML1中被使用。空白栏的意思是表示不需要副作业。此外,所谓组件是指,对构成部件进行副组装而成的中间部件、或复合部件。
作为工件的变速器的机箱7从作业区域外被搬入,并在搬入工位Si被装载在前处理用台车6上,而这些工序在图4的作业工序一览表中省略了。前处理用台车6通过行驶通道13将机箱7搬送到交接工位St,并在行驶的同时进行前处理。在交接工位St,机箱7从前处理用台车6被交接到主台车2。然后,主台车2以及副台车4开始行驶,从而开始全部的作业工序。下面,按作业顺序进行说明。
首先,副作业的作业人员9在副作业SL1中装配B2组件71。B2组件71是制动器部的复合部件,在B2活塞上组装O环、回动弹簧、开口环,通过组装夹具将它们夹持为一体并放置在载物台上。然后,主作业的作业人员9在主作业ML1中取下载物台上的B2组件71,将其组装在机箱7中。由此,工件即机箱7的剖面成为图5所示的B2组件组装状态。
在行驶的副台车4上进行所述的副作业SL1,在行驶的主台车2上进行主作业ML1。从而,在作业结束时,工件已经来到了下一个工序的位置,所以省掉了工序间的移动所需的时间。另外,在配设在两个作业台车2以及4之间的载物台上交接B2组件71,从而作业人员9不需要拿着工件移动。此外,在组装作业结束后,组装夹具留在载物台上,用于下次组装。此时,由于在组装开始或结束时主台车2的位置处于移动中,所以可将载物台做成可动式,从而可以使组装夹具自动回到开始时的位置。
对于所述的作业工序的分配、部件以及/或者夹具的交接的要领,在以后的作业工序中也相同。此外,在特定的作业工序需要较长时间时,可以使作业台车2以及4暂时停止。
在副作业SL2中,组装变速用齿轮的一部分与构成离合器部以及制动器部的后部副组件72。在后部副组件72中,在离合器部件的轴系上组装有轴承、垫圈、行星齿轮组件、制动板,并由组装夹具夹持。在主作业ML2中,将后部副组件72组装在机箱7中,图6所示的后部副组装状态。
接下来的主作业ML3是不需要副作业的尺寸确认以及部件选择的作业工序。即,主作业的作业人员9使用板厚测定夹具对图7所示的B2制动器的厚度进行测定。此时,为了抑制多板制动器的摩擦材料起伏而要用夹具对其进行压缩,从而来测定制动器整体的厚度。接着,基于测定结果选择适当厚度的背板73,从而使消除制动器厚度的个体差异。由此,能够吸收制作制动器时的个体差异,而使制动性能一致。
在接下来的副作业SL4中,准备开口环74。这里所使用的开口环74是嵌入圆筒内面的槽内的类型,需要使用开口环定位夹具使开口环74的外径比圆筒直径小。并且,由于在结构上并不旋转对称,所以使用夹具的话还要符合组装时的相位(圆筒内的周方向的角度)。在主作业ML4中,组装在前工序中选择的背板73,并插入从副作业SL4接收到的开口环74。结果,工件成为图8所示的背板组装状态。
在副作业SL5中,将单向离合器75以及开口环76设置在开口环缩径夹具上。与前工序同样,对开口环76进行缩径并使其相位相符。在主作业ML5中,组装单向离合器75以及开口环76。此时,由于使用了夹具,所以能够一次组装两个部件,从而能够提高作业效率。结果,工件成为图9所示的单向离合器组装状态。
在副作业步骤SL6中,装配副轴齿轮组件77。在主作业ML6中,首先插入中心支座78。接着,组装副轴齿轮组件77,然后通过拧紧螺栓79而固定。可以使用固定的工位侧的电动改锥来拧紧该螺栓79。结果,工件成为图10所示的副轴齿轮组装状态。
接下来的主作业ML7是不需要副作业的尺寸确认的作业工序。即,如图11所示,测量副轴齿轮组件77的上端与机箱7的上端的距离。此时,在使副轴齿轮旋转一圈的同时进行测量,从而确认副轴齿轮组件77是否组装得倾斜。为了高效的进行这项测量,可以使用具有以下功能的测量装置,即,具有在短时间内间歇性测量的自动测量功能、和求出测量数据的平均值等的计算功能。
在接下来的副作业SL8中,组装主动小齿轮组件80、差动组件(differential assembly)81。在主作业ML8中,组装这两个组件80、81,从而成为图12所示的差动组装状态。
在副作业SL9中,组装前部副组件82以及C3组件(离合器部)。在主作业ML9中,将前部副组件80以及C3组件组装在机箱7中,并且组装驱动齿轮(ドライブサンギヤ)以及B1制动带。结果,成为图13所示的前部副组装状态。
接下来,在副作业SL10中,组装液压泵组件83。在主作业ML10中,使用螺栓装配夹具同时拧上图14所示的7根螺栓84。最后虽然可以再用人手拧紧,但使用螺栓装配夹具可以提高作业效率。结果,成为图15所示的液压泵组装状态。
在主作业ML11中,将轴82向上方提起,来测定可移动的尺寸,从而确认轴系的部件没有不足。
在主作业ML12中,使用制动带行程测定夹具来测定B1制动带的行程。在该夹具中,按压B1制动带的卡合凸部而求出变位,进而求出各制动器固有的行程。
在主作业ML13中,组装B1活塞组件,从而完成变速器。
结束全部的作业工序,主台车2以及副台车4到达搬出工位So。这里,完成的变速器由其他的搬运工具搬出,并送到检查工序。然后,主台车2以及副台车4继续沿着周圈通道11、12行驶,进而返回到交接工位St。然后,新装载机箱7,开始下一次生产周期。
在实施例的变速器生产设备1中,使主台车2与副台车4并行,从而分配进行作业工序。由此,可以实现由两名作业人员9进行协调而生产一个产品这种合理的生产方法。另外,能够将部件的保管量降至最小,并能够对应单个的生产或制造多机种的混流生产。并且有这样的效果,即,即使生产机种变更,也能够在短时间内重新构筑生产线。
另外,在该生产设备中,除了台车行驶与电动改锥以外,尽量不使用电力或压缩空气等的动力源。由此,所使用的促动器与以往相比大幅度减少,从而有节约能量消耗的效果。并且,作业所需的时间也减少了。
接着,本实施例的主台车2反复在周圈通道11上行驶遍历行驶时,不仅可以在主台车2上进行主作业,也可以使用主作业台装置来进行一部分的主作业。另外,同样的,虽然副台车4反复在周圈通道12上行驶遍历行驶时,使用副作业台装置进行副作业,但也可以只在副台车4上进行一部分的副作业。作为该主作业台装置以及副作业台装置,可以做成各种形式。现针对这些实施例进行说明。
(实施例1)
本例所示的主作业台装置A1例如可以在进行与所述图3中的副作业SL2相同的作业的情况下使用。如图16所示,该主作业台装置A1这样工作:主作业台A10在作业开始位置Ms待机,在主台车2到达作业开始位置A10之后,主作业台A10与主台车2同步移动,在主台车2以及主作业台A10到达作业结束位置Mr时,主作业台A10返回到作业开始位置Ms待机。
更为具体的说,如图17~图18所示,主作业台A10可移动地配置在倾斜轨道A15上,该倾斜轨道A15倾斜,其高度从作业结束位置Mr开始越接近作业开始位置Ms越低。并且,主作业台A10这样工作:从作业开始位置Ms到作业结束位置Mr,主作业台A10与主台车2呈连接状态并同步地移动,在作业结束位置Mr,其与主台车2的连接状态被解除,从而主作业台A10会在自重的作用下沿着倾斜轨道15移动并返回到作业开始位置Ms待机。
如图17~图19所示,在倾斜轨道A15的两端配设有阻挡件A151、A152,主作业台A10可行驶地配置在这些阻挡件之间。由于倾斜轨道A15倾斜的影响,通常主作业台A10的后端与阻挡件A151处于抵接状态,即在最低点待机。
主作业台A10由可自由旋转的四个车轮A102、和配置在它们上方的作业台主体A101构成。在作业台主体A101配置有用于与主台车2连接的连接部件A103。
连接部件A103由以下部件构成,即:基板A104,其配置在铅直方向;抵接板A105,其相对基板A104能够以旋转支点A109为中心转动;弹簧A108,其配置在基板A104与抵接板A105之间。抵接板A105配置在可与配置在主台车2上的卡合棒215抵接的位置,并且,在主作业台A10位于与阻挡件A152抵接的最高点时,将位置关系调整为抵接板A105与卡合棒215的抵接位置在所述旋转支点A109的下方。
并且,在本例中,主作业台A10的高度随着其移动而慢慢上升到比主台车2高的高度。但其上升量要控制在不给使用主作业台A10进行的主作业带来妨碍的程度。
使用图16~图19,针对通过使用所述结构的主作业台装置A1,主台车2反复使用主作业台A10进行作业的一系列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16所示,主台车2沿着箭头2a移动过来,在位于作业开始位置Ms的侧方、即位于主作业台装置A1的最低点的主作业台A10的侧方时,如图17、图18所示,所述的卡合棒215与主作业台A10的抵接板A105相抵接,然后主作业台A10随着主台车2的移动而连动前进。
另外,在主台车2与主作业台A10处于横向并列的状态时,利用该主作业台A10上的空间开始进行给定的主作业。作为具体的作业内容,可列举出例如,可以在移动的过程中在主作业台A10上对要向工件组装的部件进行组装,并在组装结束后将该部件组装在工件上的作业,或者在主作业台A10上常备一般使用的夹具,在主作业台A10上进行使用该夹具的主作业等各种各样的作业。至少,在利用外部空间进行作业比在主台车2内进行作业有利时,可以有效地利用同步移动的主作业台A10上的空间。
在主台车2上,利用所述主作业台A10上的空间,在移动的同时进行主作业。该主作业在与主台车2同步移动的主作业台A10到达最高点时或在其之前结束。并且,在与主台车2同步的主作业台A10到达最高点时或在其之前,使主作业台A10的空间回到初始状态。
如图18、图19所示,与主台车2同步的主作业台A10到达最高点即作业结束位置Mr而处于与阻挡件A152抵接的状态时,抵接板A105会在弹簧A108的作用下被推开,从而解除继续前进的主台车2的卡合棒215的卡合状态。由此,如图19所示,主作业台A10会在自重的作用下从最高点的作业结束位置Mr移动到最低点的作业开始位置Ms,从而返回到待机状态。
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动作,反复巡回的主台车2可以有效地利用所述主作业台A10上的空间,在移动中流畅的进行主作业。并且,可以在其特定的主作业结束后,为了下次巡回的主台车2而容易地使所述主作业台A10返回到原来的位置。因此,可以非常流畅地实施所述单元生产方法。
此外,作为利用副台车4的副作业台装置B1,也可使用与所述结构相同的结构。此时,例如图16所示,可以通过与所述同样的机构,使沿着箭头4a移动的副台车4与作为副作业台的主作业台A10连动。在以下的实施例中,作为主作业台装置说明的结构同样也适用于副作业台装置。
(实施例2)
本例所示的主作业台装置A3例如可以在进行与所述图3中的主作业ML2相同的作业的情况下使用。如图20~图22所示,该主作业台装置A3为能量蓄积型输送装置。
如图20、图21所示,在主作业台装置A3中使用的主作业台A30具有:能量蓄积单元,其随着移动而蓄积能量;移动力转换单元,其将能量蓄积单元所蓄积的能量转换为与所述移动相反方向的移动力。另外,主作业台装置A3的轨道A35配置为水平状,并在中央部设有贯通槽A350,该贯通槽A350用于配置后述的主作业台A30的引导杆A361。
如该图所示,主作业台A30具有:基座部A31,其具有上板A311、脚部A312等;驱动轮A32;多个可自由旋转的支撑轮A33。并且,所述能量蓄积单元以及移动力转换单元由弹簧A362和齿轮组A37构成,其中弹簧A362沿着引导杆A361而设,而齿轮组A37经由连接至弹簧A362下端的链条A363而连接。齿轮组A37由缠有链条A363的齿轮A371、和与其连动而转动的齿轮A372、A373构成,并且设有齿轮A373的驱动轴A374被连接到所述驱动轮A32上。
并且,在主作业台A30的脚部A312的下端具有大致呈“L”字形状的抵接部件A38,该抵接部件A38可与设于主台车2的卡合棒215相卡合。抵接部件A38具有第一片部A381和第二片部A382,并能够以转动支点A380为中心转动。在第二片部A382的前端,配设有可自由旋转的预备轮A385,通常所述预备轮A385处于抵接在轨道A35上的状态。
另外,本例的主作业台A30由于在所述的水平状的轨道A35上移动,所以一般可以使其高度与主台车2的高度一致。
接着,针对所述主作业台A30的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29、图30所示,在主作业台A30从起点到终点与主台车2呈连接状态而进行同步移动时,首先,主台车2的连接棒215与主作业台A30的抵接部件A38的第一片部A381相抵接。此时,由于抵接部件A38使其预备轮A385抵接在轨道上,所以可以保持与连接棒215的抵接关系。由此,主台车2的行进力被传到主作业台A30,从而两者同步前进。
如图30所示,随着主作业台A30的行进,驱动轮A32旋转,与此相连接的齿轮组A37也旋转,从而经由链条A363而压缩弹簧A362。即,能量被蓄积在作为能量蓄积单元的弹簧A362中。
在主作业台A30到达轨道A35的终点时,所述抵接部件A38的预备轮A385离开轨道A35,并向前方转动。由此,主台车2的卡合棒215与抵接部件A38的卡合关系被解除,主作业台A30停止前进。并且,由于主作业台A30与主台车2的连接状态被解除了,所以蓄积在弹簧A362中的能量被释放。由此,所蓄积的能量通过齿轮组A37等移动力转换单元来对驱动轮A32进行驱动,从而驱动轮A32向原来的位置(起点)行进。
这样,输送装置A3具有主作业台A30,而该主作业台A30具有所述能量蓄积单元和移动力转换单元,从而能够起到与所述利用倾斜轨道的类型的作业台装置相同的作用。因此,与所述的实施例1的情况相同,反复巡回的主台车2可以有效地利用所述主作业台A30上的空间,在移动中流畅的进行主作业。并且,可以在其特定的主作业结束后,为了下次巡回的主台车2而容易地使主作业台A30返回到原来的位置。因此,可以非常流畅的实施所述单元生产方法。

Claims (14)

1.一种单元生产方法,进行主作业的主作业人员与工件一起移动,以使主作业人员遍历进行与所述主作业相关的辅助工序的多个工位,所述主作业包括将部件组装于所述工件的多个工序,其特征在于,
使用主台车和主作业台装置,
所述主台车用于装载所述工件,并且搭乘所述主作业人员在遍历所述多个工位的预定行驶通道上自动行驶,
所述主作业台装置是所述工位的一种,具有可移动的、用于进行所述主作业的主作业台,
在所述主台车上进行至少一部分所述主作业时,所述主台车与所述主作业台同步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元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
还使用副台车,所述副台车用于搭乘进行副作业的副作业人员,所述副作业是准备所述主作业所需的部件以及/或者夹具的作业,
以在所述主台车与所述副台车之间可交接部件以及/或者夹具的方式,使所述主台车与所述副台车并行。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单元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
还使用副作业台装置,所述副作业台装置是所述工位的一种,具有可移动的、用于进行所述副作业的副作业台,
在所述副台车上进行至少一部分所述副作业时,所述副台车与所述副作业台同步移动。
4.一种单元生产方法,进行主作业的主作业人员与工件一起移动,以使主作业人员遍历进行与所述主作业相关的辅助工序的多个工位,所述主作业包括将部件组装于所述工件的多个工序,其特征在于,
使用主台车、副台车以及副作业台装置,
所述主台车用于装载所述工件,并且搭乘所述主作业人员在遍历所述多个工位的预定行驶通道上自动行驶,
所述副台车用于搭乘进行副作业的副作业人员,所述副作业是准备所述主作业所需的部件以及/或者夹具的作业,
所述副作业台装置是所述工位的一种,具有可移动的、用于进行所述副作业的副作业台,
在所述副台车上进行至少一部分所述副作业时,所述副台车与所述副作业台同步移动,
并且,以在所述主台车与所述副台车之间可交接部件以及/或者夹具的方式,使所述主台车与所述副台车并行。
5.一种单元生产设备,其使进行主作业的主作业人员与工件一起移动,以使主作业人员遍历进行与所述主作业相关的辅助工序的多个工位,所述主作业包括将部件组装于所述工件的多个工序,其特征在于,
包括主台车与主作业台装置,
所述主台车具有工件保持部和搭乘部,并具有行驶控制装置,并且所述主台车在遍历所述多个工位的预定行驶通道上自动行驶,所述工件保持部用于保持所述工件,所述搭乘部能够在使所述主作业人员可对保持在该工件保持部上的所述工件进行作业的状态下搭乘所述主作业人员,所述行驶控制装置控制行驶状态,
所述主作业台装置是所述工位的一种,具有可移动的、用于进行所述主作业的主作业台,
在所述主台车上进行至少一部分所述主作业时,所述主台车与所述主作业台能够同步移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单元生产设备,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副台车,所述副台车搭乘进行副作业的副作业人员,所述副作业是准备所述主作业所需的部件以及/或者夹具的作业,
并且,能够以在所述主台车与所述副台车之间可交接部件以及/或者夹具的方式,使所述主台车与所述副台车并行。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单元生产设备,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副作业台装置,所述副作业台装置是所述工位的一种,具有可移动的、用于进行所述副作业的副作业台,
在所述副台车上进行至少一部分所述副作业时,能够使所述副台车与所述副作业台同步移动。
8.一种单元生产设备,其使进行主作业的主作业人员与工件一起移动,以使主作业人员遍历进行与所述主作业相关的辅助工序的多个工位,所述主作业包括将部件组装于所述工件的多个工序,其特征在于,
包括主台车、副台车、副作业台装置,
所述主台车具有工件保持部和搭乘部,并具有行驶控制装置,并且所述主台车在遍历所述多个工位的预定行驶通道上自动行驶,所述工件保持部用于保持所述工件,所述搭乘部能够在使所述主作业人员可对保持在该工件保持部上的所述工件进行作业的状态下搭乘所述主作业人员,所述行驶控制装置控制行驶状态,
所述副台车用于搭乘进行副作业的副作业人员,所述副作业是准备所述主作业所需的部件以及/或者夹具的作业,
所述副作业台装置是所述工位的一种,具有可移动的、用于进行所述副作业的副作业台,
在所述副台车上进行至少一部分所述副作业时,使所述副台车与所述副作业台同步移动,
并且,以在所述主台车与所述副台车之间可交接部件以及/或者夹具的方式,能够使所述主台车与所述副台车并行。
9.如权利要求5~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单元生产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作业台装置如下构成,即,所述主作业台在作业开始位置待机,在所述主台车到达所述作业开始位置之后,所述主作业台与该主台车同步移动,在所述主台车以及所述主作业台到达作业结束位置时,所述主作业台返回到所述作业开始位置待机。
10.如权利要求5~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单元生产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作业台以可移动的方式设置在倾斜轨道上,该倾斜轨道以其高度从所述作业结束位置开始越接近所述作业开始位置越低的方式倾斜,
并且,从所述作业开始位置到所述作业结束位置,所述主作业台与所述主台车呈连接状态而同步移动,在所述作业结束位置,所述主作业台与所述主台车的连接状态被解除,从而所述主作业台在自重的作用下沿着所述倾斜轨道移动而返回到所述作业开始位置待机。
11.如权利要求5~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单元生产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作业台具有能量蓄积单元和移动力转换单元,所述能量蓄积单元随着该主作业台从所述作业开始位置向所述作业结束位置移动而蓄积能量,所述移动力转换单元将该能量蓄积单元所蓄积的能量转换为移动力,并由该移动力使所述主作业台从所述作业结束位置向所述作业开始位置移动,
从所述作业开始位置到所述作业结束位置,所述主作业台与所述主台车呈连接状态而同步移动,同时所述能量蓄积单元蓄积能量,在所述作业结束位置,所述主作业台与所述主台车的连接状态被解除,从而由所述移动力转换单元将所述能量蓄积单元所蓄积的能量转换为移动力,并通过该移动力使所述主作业台返回到所述作业开始位置待机。
12.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单元生产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副作业台装置如下构成,即,所述副作业台在作业开始位置待机,在所述副台车到达所述作业开始位置之后,所述副作业台与所述副台车同步移动,在所述副台车以及所述副作业台到达作业结束位置时,所述副作业台返回到所述作业开始位置待机。
13.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单元生产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副作业台以可移动的方式设置在倾斜轨道上,该倾斜轨道以其高度从所述作业结束位置开始越接近所述作业开始位置越低的方式倾斜,
并且,从所述作业开始位置到所述作业结束位置,所述副作业台与所述副台车呈连接状态而同步移动,在所述作业结束位置,所述副作业台与所述副台车的连接状态被解除,从而所述副作业台在自重的作用下沿着所述倾斜轨道移动而返回到所述作业开始位置待机。
14.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单元生产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副作业台具有能量蓄积单元和移动力转换单元,所述能量蓄积单元随着该副作业台从所述作业开始位置向所述作业结束位置移动而蓄积能量,所述移动力转换单元将该能量蓄积单元所蓄积的能量转换为移动力,并由该移动力使所述副作业台从所述作业结束位置向所述作业开始位置移动,
从所述作业开始位置到所述作业结束位置,所述副作业台与所述副台车呈连接状态而同步移动,同时所述能量蓄积单元蓄积能量,在所述作业结束位置,所述副作业台与所述副台车的连接状态被解除,从而由所述移动力转换单元将所述能量蓄积单元所蓄积的能量转换为移动力,并通过该移动力使所述副作业台返回到所述作业开始位置待机。
CNB2005800403726A 2004-12-24 2005-12-22 单元生产方法以及单元生产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37133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374179/2004 2004-12-24
JP2004374179 2004-12-2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65214A true CN101065214A (zh) 2007-10-31
CN100537133C CN100537133C (zh) 2009-09-09

Family

ID=36601848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80040372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37133C (zh) 2004-12-24 2005-12-22 单元生产方法以及单元生产设备
CNB200580040371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37132C (zh) 2004-12-24 2005-12-22 单元生产方法以及单元生产设备
CN20058004040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89928C (zh) 2004-12-24 2005-12-22 单元生产方法以及单元生产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80040371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37132C (zh) 2004-12-24 2005-12-22 单元生产方法以及单元生产设备
CN20058004040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89928C (zh) 2004-12-24 2005-12-22 单元生产方法以及单元生产设备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3) US8141223B2 (zh)
EP (3) EP1829644B1 (zh)
JP (3) JP4735542B2 (zh)
KR (3) KR100896621B1 (zh)
CN (3) CN100537133C (zh)
WO (3) WO200606825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346973B2 (en) * 2002-09-09 2008-03-25 Nissin Manufacturing Co., Ltd. Processing cell of automatic machining system and automatic honing system
KR100896621B1 (ko) * 2004-12-24 2009-05-08 아이신에이더블류 가부시키가이샤 셀 생산 방법 및 셀 생산 설비
CN101318291B (zh) * 2008-06-27 2010-06-16 重庆理工大学 气瓶螺纹接口自动加工生产线
DE102009032834B4 (de) * 2009-07-07 2011-09-22 Mag Ias Gmbh Werkzeugmaschinensystem
US9038265B2 (en) 2009-08-25 2015-05-26 Triumph Aerostructures, Llc Manufacturing system
GB2482493A (en) * 2010-08-03 2012-02-08 Gm Global Tech Operations Inc Synchroniser operation unit for a gearbox
JP5748452B2 (ja) * 2010-11-15 2015-07-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部品組立システム
DE102010053329A1 (de) * 2010-12-03 2012-06-06 Thyssenkrupp System Engineering Gmbh Transportsystem
JP5193336B2 (ja) * 2011-06-10 2013-05-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組立ライン
CN102294520B (zh) * 2011-08-02 2012-11-21 新兴能源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自适应对中气瓶螺纹加工装置
CN103128543B (zh) * 2011-11-25 2015-05-06 德尔福派克电气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线束装配单边流水线
CN102873673B (zh) * 2012-05-23 2014-12-17 上海华普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同步作业车
CN104097711A (zh) * 2013-04-07 2014-10-15 易明辉 一种汽车发动机变速箱自动装配线
DE202013102095U1 (de) * 2013-05-14 2014-08-18 Hubtex Maschinenbau Gmbh & Co. Kg Begleitversorgungsplattform
US10427254B2 (en) * 2014-04-30 2019-10-01 The Boeing Company Flexible manufacturing for aircraft structures
DE102015006098A1 (de) * 2015-05-09 2016-11-10 Eisenmann Se Temperiervorrichtung zum Temperieren von Werkstücken
DE102017103931A1 (de) 2017-02-24 2018-08-30 Eisenmann Se Fördersystem und Verfahren zum gleichzeitigen Transport von Werkstücken und Werkern
JP6876080B2 (ja) * 2019-02-28 2021-05-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製造システム
CN111168519B (zh) * 2020-01-17 2021-09-17 合肥龙智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蓄电池塑壳毛边加工设备
NL2025670B1 (en) * 2020-05-26 2021-12-13 Meyn Food Processing Tech Bv A method for hanging poultry or parts thereof on an overhead conveyor, a system and an apparatus
CN113523820B (zh) * 2021-06-25 2022-05-20 浙江中科仪器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制造流水线的加工方法
IT202100028370A1 (it) * 2021-11-08 2023-05-08 Orion S R L Processo e stabilimento produttivo di veicoli speciali sanitari

Family Cites Families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352586U (zh) * 1976-10-06 1978-05-06
JPS6017689B2 (ja) * 1976-10-25 1985-05-04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電線の連続加硫方法
JPS5810603A (ja) 1981-07-10 1983-01-21 Nissan Motor Co Ltd 自動車組立ラインにおけるヘツドランプの照射角測定装置
JPS5915626A (ja) * 1982-07-15 1984-01-26 Toyota Motor Corp 内燃機関の機械式過給装置
JPS5915626U (ja) 1982-07-19 1984-01-30 株式会社ダイフク 荷受け渡し装置
JPS6033173A (ja) 1983-07-29 1985-02-20 Fuji Heavy Ind Ltd 作業用台車
JPS61100329A (ja) 1984-10-18 1986-05-19 Mitsubishi Motors Corp 作業用台車
JPS63154127A (ja) * 1987-03-02 1988-06-27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自動製パン機
JPH0540904Y2 (zh) * 1987-03-31 1993-10-18
JPH0686246B2 (ja) * 1988-07-29 1994-11-0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輌組立ラインにおける下部品の供給装置
JPH01127506A (ja) * 1988-10-20 1989-05-19 Daifuku Co Ltd 物品の格納、出庫装置
JPH0283816U (zh) * 1988-12-13 1990-06-28
JPH02243234A (ja) * 1989-03-14 1990-09-27 Daifuku Co Ltd 自動車等組立ラインへの部品供給システム
JP2548366B2 (ja) 1989-04-21 1996-10-30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部品の組立て方法
DE4020286C2 (de) * 1990-06-26 1994-10-13 Eisenmann Foerdertech Aus selbstfahrenden Skids ( FTS ) gebildete Montagelinie
JP2789142B2 (ja) 1991-10-15 1998-08-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組立用搬送方法および装置
JP3117821B2 (ja) * 1992-12-08 2000-12-18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プリント基板実装機
JP3024887B2 (ja) * 1993-07-15 2000-03-27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作業台を備えた搬送装置
JP3095953B2 (ja) * 1994-08-03 2000-10-10 日野自動車株式会社 組付用作業台
DE4446420A1 (de) * 1994-12-23 1996-06-27 Indumat Gmbh & Co Kg Bearbeitungsanlage für Werkstücke
KR0125432B1 (ko) * 1995-06-19 1997-12-08 김태구 자동차 조립용 자동이송 작업대
JPH0947818A (ja) * 1995-08-07 1997-02-18 Mitsubishi Shindoh Co Ltd 条材の歪修整装置
US6226848B1 (en) * 1998-06-09 2001-05-08 Gunter Kurtz Vehicle assembly method
CA2350562C (en) 1998-11-04 2005-06-14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Transfer system
JP3819653B2 (ja) * 1998-11-04 2006-09-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搬送装置
DE19902220A1 (de) 1999-01-21 2000-08-03 Daimler Chrysler Ag Hängeförderbahn
JP2003251575A (ja) 2002-03-01 2003-09-09 Daifuku Co Ltd セル生産方法およびセル生産設備ならびにセル生産用作業台車
JP2004230485A (ja) * 2003-01-29 2004-08-19 Sintokogio Ltd 製品の生産方法
JP2005182388A (ja) * 2003-12-18 2005-07-07 Aisin Aw Co Ltd セル生産方法及びセル生産設備、並びに作業台車
KR100896621B1 (ko) * 2004-12-24 2009-05-08 아이신에이더블류 가부시키가이샤 셀 생산 방법 및 셀 생산 설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623011B2 (ja) 2011-02-02
EP1829643B1 (en) 2013-02-20
CN100537133C (zh) 2009-09-09
US8141223B2 (en) 2012-03-27
US20090025198A1 (en) 2009-01-29
WO2006068253A1 (ja) 2006-06-29
EP1829642B1 (en) 2012-04-18
WO2006068252A1 (ja) 2006-06-29
KR20070084508A (ko) 2007-08-24
KR100896622B1 (ko) 2009-05-08
US20080189927A1 (en) 2008-08-14
KR100896888B1 (ko) 2009-05-14
EP1829644A1 (en) 2007-09-05
EP1829644B1 (en) 2013-04-17
US8074335B2 (en) 2011-12-13
EP1829642A1 (en) 2007-09-05
CN101065213A (zh) 2007-10-31
WO2006068251A1 (ja) 2006-06-29
JPWO2006068253A1 (ja) 2008-06-12
CN101065215A (zh) 2007-10-31
EP1829644A4 (en) 2011-05-04
JP4735542B2 (ja) 2011-07-27
US8122579B2 (en) 2012-02-28
US20080104818A1 (en) 2008-05-08
KR100896621B1 (ko) 2009-05-08
EP1829643A4 (en) 2011-05-04
KR20070084509A (ko) 2007-08-24
CN100537132C (zh) 2009-09-09
JPWO2006068252A1 (ja) 2008-06-12
CN100589928C (zh) 2010-02-17
EP1829642A4 (en) 2011-05-04
EP1829643A1 (en) 2007-09-05
KR20070084507A (ko) 2007-08-24
JP4730310B2 (ja) 2011-07-20
JPWO2006068251A1 (ja) 2008-06-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65214A (zh) 单元生产方法以及单元生产设备
CN1117642C (zh) 搭接接头钻削和紧固作业的装置以及便携式铆接装置
CN106736534B (zh) 自动上料汽车轴承压装机及其加工工艺
CN1194847C (zh) 轮胎硫化设备
CN1472039A (zh) 加工站
CN1204026C (zh) 货物保管设备
CN1051286C (zh) 用于装配车轮的系统及方法
CN205393988U (zh) 一种电源自动组装生产线
CN1275115A (zh) 高速制造系统
CN101054003A (zh) 压制加工方法和压制加工设备
CN1406839A (zh) 货物保管设备
CN1192714A (zh) 高速高负荷液压缸系统和其控制方法
CN103624672B (zh) 智能化高精高效立式全自动珩磨机
CN1275737C (zh) 自动珩磨加工系统的加工单元和自动珩磨系统
CN109623926A (zh) 用于非金属矩形板类零件加工的自动化柔性生产线
CN105729247A (zh) 具有柔性物料传输功能的立式加工中心机床及其使用方法
CN1876354A (zh) 橡胶板连接装置和方法
CN206854937U (zh) 汽车制动器底板焊接铆接设备
CN1509969A (zh) 工件表面处理的装置和方法
CN1108161A (zh) 通用引线加工机
CN206065878U (zh) 一种彩色粉盒护盖自动上螺钉机
CN1092745A (zh) 玻璃产品成型方法及其装置
CN204487115U (zh) 阀芯压水圈的自动装配装置
CN212543603U (zh) 一种转子精加工全自动生产线
CN210547802U (zh) Vcm马达底座热铆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909

Termination date: 20141222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