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10464A - 铁塔的基础构造 - Google Patents

铁塔的基础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10464A
CN101010464A CNA200580029544XA CN200580029544A CN101010464A CN 101010464 A CN101010464 A CN 101010464A CN A200580029544X A CNA200580029544X A CN A200580029544XA CN 200580029544 A CN200580029544 A CN 200580029544A CN 101010464 A CN101010464 A CN 10101046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le
iron tower
king pile
mentioned
k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58002954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80193C (zh
Inventor
田边成
松尾敏
内藤幸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kyo Electric Power Company Holdings Inc
Original Assignee
Tokyo Electric Power C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kyo Electric Power Co Inc filed Critical Tokyo Electric Power C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10104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104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80193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80193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27/00Foundations as substructures
    • E02D27/10Deep foundations
    • E02D27/12Pile found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27/00Foundations as substructures
    • E02D27/32Foundations for special purposes
    • E02D27/42Foundations for poles, masts or chimney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铁塔的基础构造,由于能够缩小基础的构造规模并简化施工,从而可以降低劳动负荷,并实现工费消减、工期缩短等。该铁塔的基础构造用于支撑铁塔的各主桩柱(4),所述基础构造包括:沿着与所述主桩柱(4)方向大致一致的方向设在地基中的主桩(1);在俯视图中沿连接基础和铁塔中心的平面方向设在地基中的副桩(2);以及结合所述主桩(1)和副桩(2)并固定有所述主桩柱(4)的基部的结合结构体(3)。所述结合结构体(3)例如是通过在钢管(6)内浇筑入混凝土(7)而制成的结构体,在所述结合结构体(3)的下面侧接合所述主桩(1)的顶部,在侧面接合所述副桩(2)的顶部。

Description

铁塔的基础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支撑铁塔的主桩柱的铁塔的基础构造。
背景技术
尤其作为在山岳地带的供电铁塔的基础构造,在支撑层较浅的情况下,采用如图24所示倒T字型基础50,在支撑层较深时等或拉拔耐力较大时等,主要采用如图25所示深基础51。
另一方面,在上述供电铁塔的基础中,与铁塔自重、电线自重的影响相比,更强烈地受到电线的放线张力、台风或季风等风负荷的影响。其结果是,与其他因素所产生的全部压缩负荷相比,翻转力矩变大,因此下风侧的铁塔脚部上作用有压缩负荷,并且,在上风侧的铁塔脚部上作用有大约相当于压缩负荷(压入力)的70%的拉拔负荷(拉拔力)。并且,由于上述压入力和拉拔力产生的力偶,作用有弯曲力矩,并且作用有水平力。
因此,在支撑铁塔脚部的基础中,在采用上述倒T字型基础50时,为了抵抗拉拔力或水平力,也需要必要的埋深,进行直径为4~5m、深度为5~10m左右的挖掘,将其底面作为施工基面进行基础的筑造(参照下述专利文件1等)。
另一方面,采用深基础51时,一般的规模为直径为2.5~3m、深度为6~20m左右,但在山岳地带,由于地形条件的原因,很多情况下很难搬入大型重机械,挖掘主要由人工挖掘进行。该人工挖掘通过操作员进入狭窄的空间内,为了在竖孔的壁面上挡土而顺次设置衬板,通过倒衬挖掘地基到地深处(参照下述专利文件2等)。
专利文件1:特开昭53-111606号公报
专利文件2:特开平7-23511号公报
如上所述,在铁塔基础的情况下,受到风负荷的影响,作用有较大的拉拔力和水平力,因此基础形状变得较大,产生用于基础构建的挖掘量、挡土支架、基础主体的混凝土量变大的倾向。
并且,在岩盘处于地表面附近、难以通过挖掘重机械进行挖掘的情况下,必须兼用爆破,或者需要以人力为主体进行挡土支架的组装,因此会产生劳动负荷变大,并且工期延长等问题。
另一方面,在支撑铁塔脚部的基础(基脚)中,如图26所示,在主桩柱52和基脚53的固定部,基脚过浅时,则会产生以主桩柱52的基部为中心的锥状的剪切裂纹54,导致固定部的破坏。并且,如图27所示,在桩体55过于靠近基脚53的外边缘时,从固定部到外侧产生割裂裂纹状的剪切裂纹56、56…,产生固定部的破坏。并且,基脚过薄时,如该图所示,会有以桩体55为中心产生锥状的剪切裂纹54等问题。
因此,如果设计对于这些压入力、拉拔力、弯曲力矩以及水平力具有充分耐力且不会产生裂纹的基脚53,则基脚的规模变得大型化,并且也会与基脚规模增大相应地产生挖掘量变多、混凝土浇筑量变多等问题,施工需要较多时间和劳力。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主要课题是提供一种铁塔的基础构造,可使基础的构造规模缩小并简化施工,由此能够降低劳动负荷,并能够实现工费的削减、工期的缩短等。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技术方案1的发明提供一种铁塔的基础构造,用于支撑铁塔的各主桩柱,其特征在于,上述基础构造包括:沿着与上述主桩柱方向大致一致的方向设在地基中的一个或多个主桩;在俯视图中沿连接基础和铁塔中心的平面方向设在地基中的一个或多个副桩;以及结合上述主桩和副桩,并固定有上述主桩柱的基部的结合结构体。
在上述技术方案1所述的本发明中,基础构造由以下三要素构成:沿着与主桩柱的方向大致一致的方向设在地基中的一个或多个主桩;在俯视图中沿连接基础和铁塔中心的平面方向设在地基中的一个或多个副桩;以及结合上述主桩和副桩,并固定有上述主桩柱的基部的结合结构体。
供电铁塔等桁架铁塔中,作用于基础部的负荷具有一定指向性这一点已经通过以下现有文献、以及测量和解析等得到明确:(1)本乡、田边、松尾、“平野部大型送鼋用鉄塔基礎の許容变位量の見直し”、供电线建设资料、社团法人供电线建设技术研究会、2000年11月、第47集p111-128;(2)本乡、田边、松尾、“山岳地における送電用鉄塔の基礎の变位を考虑した合理的な設計法”、电力土木、社团法人电力土木技术协会、1999年11月、No.284p95-99等。根据其结果,无论风负荷从哪个方向作用,作用于基础的负荷平面地作用在连接基础中心和铁塔中心的线上。认为这是由于以下等理由:供电铁塔的主桩柱的方向都向着铁塔中心;最下节部骨架由倾斜的腹杆松弛地约束,并不是刚架结构的骨架,因而主桩柱轴力引起的水平力处于支配地位;以及规模越大的铁塔的腹杆越长,基础稍许变形时,腹杆的形变较小,有应力不极端变化的倾向。
因此,通过将上述主桩和副桩沿着连接基础中心和铁塔中心的方向定向,由此,能够有效地抵抗作用于基础的较大的压入力和拉拔力。
上述主桩的方向沿着与主桩柱的方向大致一致的方向设置,由此,能够消除由主桩柱作用的轴力的水平分力导致的水平负荷,降低施加到主桩上的弯曲力矩和剪切力。另外,上述主桩设置1根以上,其配置相对于铁塔的中心轴最终为对称设配置。
上述副桩在俯视图中沿连接基础和铁塔中心的平面方向设置,由此,其承受产生在基础上的弯曲力和剪切力的一部分,降低产生在主桩上的弯曲/剪切力。
详细内容在下文的实施例中叙述,但通过上述主桩和副桩组合的联合桩群构造,尤其与单桩相比,能够获得抑制位移、控制位移方向、大幅度提高拉拔耐力、即使负荷方向发生变化,支撑耐力的变化也很少等种种效果。
综上所述,通过构成主桩和副桩组合的联合桩群构造,能够实现紧凑但具有充分耐力的基础构造,能够实现基础的构造规模的缩小化以及施工的简化,由此能够降低劳动负荷,并且能够实现工费的削减、工期的缩短。
作为技术方案2涉及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铁塔的基础构造,上述主桩和副桩所成的角度为30度以上、90度以下。
在上述技术方案2所述的本发明中,上述主桩和副桩所成的角度为30度以上、90度以下,优选为40度以上、60度以下。主桩和副桩所成的角度θ小于30度时,不能得到作为联合桩群所期望的效果。并且,主桩和副桩所成的角度θ超过90度时,很难进行混凝土浇筑入等施工,并且,在实际的地基中,也没有必要使交角θ为90°以上。
作为技术方案3涉及的发明,提供一种根据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铁塔的基础构造,上述主桩是由钢筋混凝土制成、且口径为250~600mm的桩体。
在上述技术方案3所述的本发明中,作为上述主桩,是由钢筋混凝土制成、且口径为250~600mm的桩体。作为主桩,希望其压缩耐力和拉拔耐力较大,并且容易施工和搬运即可,希望是就地灌注的钢筋混凝土桩。在桩的口径为600mm以下时,即使地基为岩盘,也可以使用旋转冲击式的ダウンザホ一ルハンマ一(商标名,入孔冲击锤),即使进行岩石的挖掘,也能进行高速施工。另外,作为使用的混凝土,优选使用现场搅拌的高流动混凝土。
作为技术方案4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根据技术方案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铁塔的基础构造,上述副桩为锚桩或钢筋混凝土制。
在上述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中,作为上述副桩,是锚桩或钢筋混凝土制的桩体。副桩是加强主桩的平面桩,桩种不受特别限定,但在仅靠主桩压缩耐力已经足够时,可以是施工简易的锚桩,在要求必要的压缩耐力和拉拔耐力的设计条件下,优选压缩耐力和拉拔耐力较大的钢筋混凝土制成的桩体。另外,上述锚桩,是对于拉拔力起作用而对于压入力不起作用的结构。在上述钢筋混凝土制成的情况下,作为使用的混凝土,也优选使用混凝土遍布各角落的现场搅拌的高流动混凝土,可期待防蚀性、可提高耐久性。
作为技术方案5涉及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根据技术方案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铁塔的基础构造,上述副桩具有上述主桩的拉拔耐力的至少20%以上的拉拔耐力。
在上述技术方案5所述的发明中,上述副桩是具有上述主桩的拉拔耐力的至少20%以上的拉拔耐力的桩体。副桩具有主桩的20%以上的拉拔耐力,由此即使主桩的拉拔阻力超过了最大值之后,副桩也能够分担主桩的耐力降低的部分,由此基础不会被急剧拉拔,能够构成韧性较高的破坏形态。
作为技术方案6所述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根据技术方案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铁塔的基础构造,上述结合结构体是通过在钢管内浇筑入混凝土而制成的结构体,在该结合结构体的下面侧接合上述主桩的顶部,在侧面接合上述副桩的顶部。
在上述技术方案6所述的发明中,作为上述结合结构体,是通过在钢管内浇筑入混凝土而制成的结构体(以下也称作混凝土结构体)。
以往,铁塔主桩柱固定部的设计是通过根据混凝土的容许拉伸应力和容许剪切应力的固定耐力进行加强,但有时由安全性检测检测出固定耐力不充分,为了进一步提高固定耐力,进行基于经验规则的加强,因此有时会过度加强。本申请人鉴于上述情况,对有效的基础设计和加强进行了锐意讨论,其结果是,如特开2000-345571号公报所述,当连续的应力作用于主桩柱时,混凝土中产生水平的裂纹和垂直的裂纹(割裂裂纹)。并且,得知在支承固定方式的情况下,较大受到上述割裂裂纹产生所导致的影响,该割裂裂纹产生时,即使其中之一破损至基础表面也会产生破坏。另外,本申请的发明者由十几个模型实验和数值解析发现,通过钢管对与割裂裂纹垂直的方向即主桩柱的周方向进行加强,提高混凝土的约束,抑制割裂破坏,可以极大地提高固定耐力。
因此,从能够尽可能地抑制割裂裂纹,则可以提高固定耐力,缩小接合部(基础部分)的观点考虑,作为上述构造的混凝土结构体,是在其下部侧接合打入上述地基中的多根桩体的顶部,且在上述铁塔主桩柱的下部设有固定部件,设有上述固定部件的主脚柱部分埋设在上述混凝土结构体中的基础构造。
其结果,上述钢管从外部(周围)约束浇筑入的混凝土,由此防止割裂裂纹,大幅度提高混凝土结构体的固定耐力,并且桩体可以靠近设置在钢管内的内壁面附近,因此能够大幅度减小混凝土结构体的规模。并且,通过减小混凝土结构体的规模,能够实现施工时间的缩短、挖掘量的降低、混凝土浇筑量的减少等。并且,通过利用上述钢管和混凝土构成的结合结构体,除1根以外,还可以设置多根桩体,并且容易吸收主桩和副桩的施工误差。
作为技术方案7所述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铁塔的基础构造,上述钢管在内壁面上沿上下方向具有多段沿着周方向固定设置的抗剪凸缘。
在上述技术方案7所述的发明中,作为上述钢管,是在内壁面上沿上下方向具有多段沿着周方向固定设置的抗剪凸缘的构造。通过将上述抗剪凸缘设在钢管的内壁上,能够在与浇筑入的混凝土之间确保耐力方面的充分附着力。
发明效果
如上所详述,根据本发明,通过构成主桩和副桩组合的联合桩群构造,能够实现紧凑但具有充分耐力的基础构造,能够缩小基础的构造规模,简化施工,降低劳动负荷,并且实现工费的消减、工期的缩短等。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铁塔基础的平面构造的图。
图2表示铁塔的基础构造,(A)是纵向截面图,(B)是横向截面图。
图3是表示基础构造的变形例(其一)的纵向截面图。
图4是表示基础构造的变形例(其二)的横向截面图。
图5是表示基础构造的变形例(其三)的纵向截面图。
图6的(A)~(C)是表示抗剪凸缘5的变形例的图。
图7是表示基础构造的变形例(其四)的纵向截面图。
图8是表示基础构造的变形例(其五)的纵向截面图。
图9是表示现场实验的试验体(其一)的主视图。
图10是水平位移—垂直位移图。
图11是载荷方向位移—加载负荷图。
图12是表示现场实验的试验体(其二)的主视图。
图13是结合部位的位移—作用负荷图。
图14是FEM解析模型图。
图15是表示负荷的载荷方向情况的图。
图16是0°方向的拉拔载荷情况的位移—负荷图。
图17是谷侧—12°方向的拉拔载荷情况的位移—负荷图。
图18是FEM解析的最大负荷时的水平位移—垂直位移图。
图19是FEM解析的最大负荷时的水平负荷—垂直负荷图。
图20是骨架解析的模型图。
图21是相对桩体的弹力设定图。
图22是各基础的水平位移图。
图23是主桩上产生的截面力(剪切力、弯曲力矩)图。
图24是现有逆T字型基础的纵向截面图。
图25是现有的深基础的纵向截面图。
图26是表示基脚的破坏形态(其一)的图。
图27是表示基脚的破坏形态(其二)的图。
标号说明
1主桩
2副桩
3结合结构体
4主桩柱
5·5a~5c抗剪凸缘
6钢管
7混凝土
8支承板
9·10固定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例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的铁塔基础构造,包括:沿着与上述主桩柱4方向S大致一致的方向设在地基中的一个或多个主桩1;在俯视图中沿连接基础和铁塔中心P的平面方向设在地基中的一个或多个副桩2;以及结合上述主桩1和副桩2,并固定有上述主桩柱4的基部的结合结构体3。
在下文中进行更详细的叙述。
作为上述混凝土结构体3,优选使用由例如直径为1000~5000mm左右,厚度约为20~30mm左右的厚壁钢管6、和浇筑入钢管6的内部的混凝土7所构成的结构体。
在上述钢管6的内壁面上,沿周方向固定设置的抗剪凸缘5、5…沿上下方向设置多段。作为上述抗剪凸缘5、5…,只要是能够在与被浇筑入的混凝土7间切实地防滑的突起形状即可,可以是任意截面形状。例如,如图6(A)所示,可以通过焊接沿着钢管6的内壁面固定设置钢筋/钢棒5a,也可以如图6(B)所示,利用角钢5b,或者图6(C)所示,利用扁钢5c等。
另外,在图示的示例中,作为上述钢管6使用钢制的圆形管,也可以使用角管或多角管等钢制管。并且,上述结合结构体3可以以放置在地上的方式进行筑造,但为了利用土压来降低位移量,优选以大部分埋设在地基中的状态进行筑造。
上述主桩柱4在其下部外面设有多段、在图示例中为5段支承板8、8…,以该支承板配置位置K位于上述结合结构体3的大致中央的方式埋设在结合结构体3中。上述主桩柱4的截面尺寸没有特别限定,但大致为300~3000mm左右。作为上述支承板8,采用将环状板通过焊接等固定设置在上述主桩柱4周围的结构,但支承板8的平面形状也可以是多角形状等。并且,在本实施例中,作为上述主桩柱4的固定方式采用了支承板方式,但也可以采用在图24的倒T字型基础50中使用的锚部件固定方式,也可以采用图7所示的螺栓固定方式。
并且,在图示例中,作为铁塔的主桩柱4,表示了钢管柱的示例,但是作为主桩柱4,例如也可以是三角钢,或者将用配置成锯齿状的格构杆(腹杆)连接多个主杆的组合桩等作为对象。
如上所述,在上述主桩柱4上由于风负荷等的方向,作用有压入力或拉拔力二者,因此为了能够应对压入力和拉拔力二者,上述抗剪凸缘5优选以上述铁塔主桩柱4的支承板配置部位K为边界,分别设置在其上部侧和下部侧。实际上如图所示,优选在上述钢管6的上下方向上以大致均等的间隔配置。
作为上述主桩1,不拘桩体种类,可以是钢管桩、就地灌注桩、或预制桩等中的任一种,但优选压缩耐力和拉拔耐力较大,并且容易施工和搬运的、就地灌注的钢筋混凝土制成的口径约为250~600mm的桩体。该桩体的施工可以如下进行:例如可以通过挖孔在地基中进行穿孔,在该穿孔内插入架立筋,填充高流动性混凝土来进行。上述地基的穿孔在地基较弱时使用旋转式等,在岩盘或中间存在岩盘层的地基的情况下,优选使用旋转打击式的ダウンザホ一ルハンマ一(商标名,入孔冲击锤)等。
上述主桩1在图示例中,相对于主桩柱4的轴线S,在斜面的山侧配置在偏向铁塔中心侧的位置,在斜面的谷侧配置在偏向铁塔外侧的位置上,但也可以如图3所示,设置在主桩柱4的轴线S的延长线上。并且,也可以设置多个主桩1。例如,如图4所示,在平面关系中跨过轴线S分别在两侧各设置1个。设置多个主桩时,桩群的中心轴配置成上述主桩柱4的轴线S的方向。
上述主桩1和结合结构体3的接合在图2的例中采用配置跨过二者间的固定钢筋9、9…的钢筋固定方式,但在使用钢管桩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通过在插入结合结构体3内的桩顶部外面向外方突出设置的环状等的支承板进行固定的支承板接合方式。并且,如图8所示,相对横架在钢管6的下部侧的梁12,将从桩体1伸出的钢棒通过螺栓固定结合,或根据情况通过焊接来结合。
上述副桩2是在俯视图中沿着连接基础和铁塔中心P的平面方向设在地基中的桩体。桩体种类不受特别限定。例如除了钢管桩、就地灌注桩或者预制桩等之外,也可以是仅抵抗拉拔力的锚桩。对于该副桩2,优选就地灌注的钢筋混凝土制成的桩体,根据需要,可以是用钢管覆盖与上述钢管6的接合部附近的合成构造。
与上述钢管6的接合方式如图2所示,在钢管6上预先形成插入口6a,设置从上述插入口6a跨至副桩2的固定筋10、10…,由此实现一体化,在钢管桩的情况下,也可以如图7所示,通过焊接等将副桩2的顶部与钢管6的外面接合,进而可以如图8所示,通过螺栓14、14接合在钢管6的外面。
上述副桩2在俯视图中沿着连接基础和铁塔中心P的平面方向配置即可。例如,如图1和图5所示,在倾斜地基的情况下,各基础的副桩2、2…可以在斜面的山侧向着铁塔外侧方向设置,对于斜面的谷侧的基础,也可以向着铁塔的内侧设置。并且,也可以设置多个副桩2。例如,也可以如图4所示,跨过连接基础和铁塔中心P的平面,在两侧各设置一个。设置多个时,配置成桩群的中心轴与连接基础和铁塔中心P的平面一致。
上述主桩1和副桩2所成的角度θ,为了平衡地抵抗拉拔力和水平力,希望为30度以上、90度以下,优选为40度以上、60度以下。并且,上述副桩2优选具有主桩1的拉拔耐力的至少20%以上的拉拔耐力。希望上述副桩2具有主桩1的至少20%以上的拉拔耐力,通过使副桩2具有主桩1的20%以上的拉拔耐力,主桩1的拉拔阻力超过最大值后,副桩2也能够分担主桩1的耐力减少的部分,由此基础不会被急剧地拉拔,构成韧性较高的破坏形态。
施工如下进行:首先,对结合结构体3的施工部进行地基挖掘后,从挖掘部的壁面进行穿孔,打入桩体1、固定筋9以及副桩2后,设置钢管6。另外,在钢管6的壁面上为了实现与上述副桩2的一体化预先形成有固定筋10的插入口6a。
接着,在钢管6内配置预定钢筋,且从钢管6的插入口6a插入固定筋10。其后,将主桩柱4的基部定位在钢管6内的预定位置上,通过暂时固定部件(未图示)进行固定后,浇筑混凝土。
并且,在上述钢管6的插入口6a外侧部分也浇筑混凝土,固定副桩2的顶部,实现与结合结构体3的一体化。
实施例
以下为了验证本发明的联合桩群的效果和负荷作用时的桩的动态等,进行各种试验。
(1)联合桩群的位移特性
在实际现场,如图9所示,利用反力桩21、21固定梁20,利用千斤顶22拉拔由主桩1和副桩2构成的基础,调查X-Y方向的位移量。其结果如图10所示,在垂直方向上发生位移的同时,在副桩2大致垂直的方向上发生位移。
(2)位移量
在同样的现场试验中,如图11所示,取载荷方向的位移为横轴,对于单桩和联合桩群的各情况下的位移量进行比较。其结果是,明确了在相同加载负荷下,联合桩群能够非常有效地抑制位移。并且可以明确,单桩的情况下,加载负荷为6000kN时,梯度变小,接近最大耐力,但在联合桩群的情况下,可知即使加载负荷为7000kN时,梯度也为直线状态,并且为接近弹性的状态,最大耐力也显著提高。
(3)峰值后的位移动态
如图12所示,去除试验体的上层地基,在桩的固定长度缩短的状态下进行载荷试验,调查峰值后位移动态。其结果是,如图13所示,明确了在最大负荷附近以后,由于副桩2弥补主桩1的支撑力的降低,因此构成负荷的减少不急剧、韧性较高的构造。由该图可以看出,峰值后的副桩2的负荷分担率为大致20%左右,副桩2具有主桩1的拉拔耐力的至少20%以上的拉拔耐力即可。
(4)联合桩群相对负荷方向变化的稳定性分析
加载负荷的方向与主桩1的方向不完全一致,因此对于负荷方向稍微变化时的稳定性,通过如图14所示的FEM解析模型进行解析。解析情况如图15所示,在单桩和联合桩群的各自情况中,具有主桩1的方向(0°方向)和与其成±12°的三种情况。
其结果可知,通过表示0°方向的拉拔载荷的情况的图16,可知在联合桩群的情况下能够大幅度抑制位移。特别是,在表示谷侧-12°方向的拉拔载荷的情况的图17中,位移量的差相当显著。
并且,从比较最大负荷时的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的图18可以知道,在联合桩群的情况下,即使载荷方向变化,位移的量和方向也在一定范围内稳定,与此相对,在单桩的情况下,由于载荷方向的影响,位移方向和量较大地产生偏差。并且,由比较最大负荷时的水平负荷和垂直负荷的图19可知,在联合桩群的情况下,即使载荷方向变化也能维持稳定的耐力,但在单桩的情况下,由于载荷方向不同(谷侧-12°的情况),支撑力会大幅度降低。
(5)基于整体模型解析的基础部变形和截面力的比较
如图20所示,将铁塔整体以骨架进行模型化(图20为二维模型,但实际上是三维模型),并对于本发明的联合桩群基础的情况和单桩基础的情况进行解析。另外,对于主桩和副桩,如图21所示,在桩轴方向和桩轴垂直方向上分别考虑弹力。该解析结果如图22和图23所示。
图22是表示各基础的水平位移的图。单桩的情况下,整体水平位移较大,尤其在压缩力作用的C脚,与联合桩群相比,位移变化很大。与此相比,可知在联合桩群的情况下各基础都能够抑制位移。
图23是以单桩和联合桩群的各自情况比较主桩产生的截面力(剪切力、弯曲力矩)的图。从该图可以知道,通过构成联合桩群,主桩的截面力可以大幅度降低。

Claims (7)

1.一种铁塔的基础构造,用于支撑铁塔的各主桩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构造包括:
沿着与所述主桩柱方向大致一致的方向设在地基中的一个或多个主桩;
在俯视图中沿连接基础和铁塔中心的平面方向设在地基中的一个或多个副桩;以及
结合所述主桩和副桩,并固定有所述主桩柱的基部的结合结构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铁塔的基础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桩和副桩所成的角度为30度以上、90度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铁塔的基础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桩是由钢筋混凝土制成、且口径为250~600mm的桩体。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铁塔的基础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副桩为锚桩或钢筋混凝土制。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铁塔的基础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副桩具有所述主桩的拉拔耐力的至少20%以上的拉拔耐力。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铁塔的基础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结合结构体是通过在钢管内浇筑入混凝土而制成的结构体,在该结合结构体的下面侧接合所述主桩的顶部,在侧面接合所述副桩的顶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铁塔的基础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钢管在内壁面上沿上下方向具有多段沿着周方向固定设置的抗剪凸缘。
CN200580029544A 2004-09-17 2005-09-16 铁塔的基础构造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80193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271164A JP3831737B2 (ja) 2004-09-17 2004-09-17 鉄塔の基礎構造
JP271164/2004 2004-09-1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10464A true CN101010464A (zh) 2007-08-01
CN100580193C CN100580193C (zh) 2010-01-13

Family

ID=360601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58002954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80193C (zh) 2004-09-17 2005-09-16 铁塔的基础构造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3831737B2 (zh)
CN (1) CN100580193C (zh)
WO (1) WO2006030894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74162A (zh) * 2011-12-21 2013-06-26 上海市电力公司 一种用于输电线路铁塔的复合桩结构
CN103797201A (zh) * 2011-06-28 2014-05-14 尼尔·德斯波特里斯 改进的底脚板
CN104790423A (zh) * 2015-03-12 2015-07-22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浙江省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一种大型输电杆塔复合扩顶灌注桩基础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22993B (zh) * 2010-11-02 2015-06-24 河南省电力公司洛阳供电公司 一种线路单杆塔基础分坑的方法
CN102828519B (zh) * 2012-09-21 2015-09-30 国家电网公司 矩形基础分坑及地脚螺栓的找正方法
JP2014098255A (ja) * 2012-11-13 2014-05-29 Chugoku Electric Power Co Inc:The 鉄塔基礎ユニット及び鉄塔基礎ユニットの作製方法
JP7224127B2 (ja) * 2018-08-02 2023-02-17 旭化成建材株式会社 柱脚構造
CN109537619A (zh) * 2018-11-26 2019-03-29 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建设分公司 一种用于输电线路的穿心装配式基础
CN111676997A (zh) * 2020-07-24 2020-09-18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塔吊基础预埋定位辅助工具及塔吊基础预埋板定位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59394Y2 (ja) * 1991-09-23 1998-01-14 収平 岩田 岩盤定着型タコ足アンカー基礎
JP2000355938A (ja) * 1999-06-17 2000-12-26 Nippon Steel Corp 杭頭部と柱との接合構造および、杭頭部とフーチングの引き抜き抵抗構造
JP4473400B2 (ja) * 2000-03-17 2010-06-02 株式会社フジタ 構築物の基礎及びその施工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97201A (zh) * 2011-06-28 2014-05-14 尼尔·德斯波特里斯 改进的底脚板
CN103174162A (zh) * 2011-12-21 2013-06-26 上海市电力公司 一种用于输电线路铁塔的复合桩结构
CN104790423A (zh) * 2015-03-12 2015-07-22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浙江省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一种大型输电杆塔复合扩顶灌注桩基础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0580193C (zh) 2010-01-13
WO2006030894A1 (ja) 2006-03-23
JP3831737B2 (ja) 2006-10-11
JP2006083642A (ja) 2006-03-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80193C (zh) 铁塔的基础构造
CN100567659C (zh) 铁塔的基础构造
AU2005200758A1 (en) Earth Retention and Piling Systems
CN101939492B (zh) 预浇制临时设施结构及其建造方法
CN100507159C (zh) 可加强水平抗弯强度和刚度的组合桩段及其施工方法
CN104532868A (zh) 高陡变形斜坡区桥梁锚拉式高承台群桩基础修建方法
CN203684108U (zh) 全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桥梁拼装结构
Sun et al. Design of looping cable anchorage system for new San Francisco–Oakland Bay Bridge main suspension span
CN201605594U (zh) 输电线路铁塔自平衡交叉基础
CN101793098B (zh) 一种协调互动组合纠倾方法
CN103510458A (zh) 桩柱式连续刚构桥梁及其施工方法
US3208228A (en) Prestressed articulated piling for marine foundations and the like
JP2002256571A (ja) 建物の建て替え方法および既存杭の利用方法ならびに建物
CN113123233B (zh) 一种锚碇设计及施工方法
JP6461690B2 (ja) 基礎構造及び基礎施工方法
CN210459263U (zh) 一种承台式桩结构
CN112376603A (zh) 一种装配式风机基础及其装配方法
CN113700005A (zh) 一种无预应力基坑内支撑体系及施工方法
CN203270588U (zh) 微型桩抗滑结构
CN110374128A (zh) 一种承台式桩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212404803U (zh) 隧道仰拱结合型索道桥桥台
CN216041230U (zh) 一种山区高速铁路边坡支挡结构
JPH1150407A (ja) 道路およびその施工方法
CN115059188B (zh) 一种用于结构井拐角处的钢柱结构、建筑物及施工方法
CN216515697U (zh) 一种钻岩锚索与承台组合的抗震式基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113

Termination date: 2011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