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33166C - 一种变流器的试验电路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变流器的试验电路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0533166C CN100533166C CN 200710123593 CN200710123593A CN100533166C CN 100533166 C CN100533166 C CN 100533166C CN 200710123593 CN200710123593 CN 200710123593 CN 200710123593 A CN200710123593 A CN 200710123593A CN 100533166 C CN100533166 C CN 100533166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urrent transformer
- current
- transformer
- input end
- coupl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6
- 230000001939 in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0000002411 advers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7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0000002996 emotional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0998 tes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3
- 102100031577 High affinity copper uptake protein 1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710196315 High affinity copper uptake protein 1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100329714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train ATCC 204508 / S288c) CTR3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146 energy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474 experiment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102100034323 Disintegrin and metalloproteinase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2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
- 101000780288 Homo sapiens Disintegrin and metalloproteinase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2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01000581533 Homo sapiens Methylcrotonoyl-CoA carboxylase beta chain, mitochondrial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01000874141 Homo sapiens Probable ATP-dependent RNA helicase DDX43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02100027320 Methylcrotonoyl-CoA carboxylase beta chain, mitochondrial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
- 102100035724 Probable ATP-dependent RNA helicase DDX43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826 cool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351 cyc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950 defici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467 final 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13 prioriti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Ac-Ac Conversion (AREA)
Abstract
一种变流器的试验电路,该电路同时具有两台功能相同的变流器作为被试变流器,第一台的输出端通过感性元件耦合到第二台的输出端,第二台的输入端通过感性元件连接第一台的输入端;电源连接上述第一台变流器和第二台变流器的相对两台变流器具有对称输入电抗的位置;试验时,一台工作在正向状态,另一台工作在逆向状态,根据需要,对两台变流器工作进行脉冲宽度调制控制,通过联合控制所述第一台变流器和第二台变流器的输出电压,调节作为负载的电抗器或变压器上的电流大小和方向,以控制试验功率的大小和能量流动方向;上述能量循环时产生的损耗部分通过电源获得补偿。该技术方案使电能获得充分利用,达到了良好的节能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变流器技术,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变流器的试验电路。
背景技术
在各种电机驱动场合下,大功率变流器得到广泛使用。这些变流器用于向电机提供驱动电源,在变流过程中,将供电网络提供的供电电压转化为合适电压和频率的供电电压,向电机提供。
在上述应用场合的大功率变流器,需要通过试验方法测试变流器的工作状况。现有技术下,采用如图1a-1c或如图2a-2c所示的试验电路。
图1a-1c示出的三种试验电路分别针对不同形式的变流器采用的同样的试验方法,其共同特征都是在变流器的输出端连接异步电机作为负载,在异步电动机后,可以进一步连接发电机、飞轮等装置连接,将试验功率由发电机回馈到电网中、转化存储为飞轮的动能或由电阻发热消耗。由于上述负载状况与变流器真实工作状况相近,使被试验的变流器可以获得类似于实际工作状态的试验状态。其中,图1a所示的电路中,被试验变流器为“三相交流-直流-三相交流”的变流器;图1b所示的电路中,被试验变流器为“直流-三相交流”变流器;图1c所示的电路中,被试验变流器为“单相交流-直流-三相交流”的变流器。
图2示出的三种实验电路采用另外一种试验方法,其特征是,变流器的输出均连接接近实际电机功率因数(0.8左右)的电阻电抗作为负载,使所述变流器在类似于实际工作状态的试验状态下工作。变流器在试验过程中输出的电能在上述电阻电抗负载上消耗掉。其中图2a-2c所示的电路中的变流器形式分别与图1a-1c的变流器形式相同。
上述两种试验方法本质上都是在变流器的输出端连接替代负载,以便获得与真实使用条件相近的工作状态,从而可以试验出变流器的正常工作电压、电流、功率等参数。这种方式能够较好的对变流器的工作状态进行试验,但是也存在若干问题。
首先,两者的能量消耗都很高。图1所示的试验电路中,作为替代负载的电机可以通过连接法发电机将电能回馈电网,这样可以使一部分电能得到回收,但是,由于这种能量回馈方式的环节过多,造成电能在中间环节上已经消耗了大部分,能够回馈到电网的比例较小。图2所示的电路中,电能完全消耗在作为负载的电阻上,使电能白白损耗。
其次,对于图1b、图2b等,针对使用单相交流电的变流器进行试验的电路中,由于变流器需要单相供电,导致电源三相不平衡。
再次,上述电路对于具有不同供电要求的变流器,需要准备不同类型的供电电源,造成电源种类多而复杂。
除了上述问题外,上述两种方法各自还存在一些特定的问题。其中,图1所示的方法由于需要设置若干组电机,使其存在系统复杂,占地面积大,试验设备成本高等问题;同时,传动设备易磨损,维护成本高;试验时作为负载的异步电机不断旋转,机械噪声大。图2所示的方法由于全部试验功率都通过电阻消耗,使电能无法回收,能量损耗巨大;该方法由于需要为负载配置大功率散热装备,使成本增高,当使用风扇等散热装备时,还会产生噪声。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缺陷,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为变流器提供一种试验电路,该电路能够降低试验过程中产生的能量损耗,并便于采用进一步优化方案,使需要对单相供电的逆变器进行试验时,不会由于单相供电而造成三相电的不平衡;该电路同时具有所需供电电源种类简单的优点。同样,该电路可以简化试验系统,降低系统的维护成本,以及由于无需考虑散热等,不会产生噪声。
本发明提供的变流器的试验电路同时具有两台功能相同的变流器作为被试变流器,其中第一台变流器的输出端通过感性元件耦合到第二台变流器的输出端,第二台变流器的输入端通过感性元件连接第一台变流器的输入端;电源连接上述第一台变流器和第二台变流器的一个耦合端,具体是连接在该耦合端上相对两台变流器具有对称输入电抗的位置;向该试验电路提供试验中所需能量,未与电源连接的另一耦合端上的感性元件,为该试验电路的负载;试验时,两台变流器中,一台工作在正向状态,另一台工作在逆向状态,根据试验需要,对两台变流器工作进行脉冲宽度调制控制,使两台变流器相互之间通过耦合电路实现能量在两台变流器之间的循环,在两台变流器之间实现能量循环的具体方法是,通过联合控制所述第一台变流器和第二台变流器的输出电压,调节作为负载的电抗器或变压器上的电流大小和方向,以控制试验功率的大小和能量流动方向;上述能量循环时产生的损耗部分通过电源获得补偿。
优选地,所述被试变流器为“直流-三相交流”变流器;所述第一台变流器的输出端通过感性元件耦合到第二台变流器的输出端,具体是第一台变流器的一组或多组交流输出端通过电抗器或者变压器耦合到第二台变流器的一组或多组交流输出端;所述第二台变流器的输入端通过感性元件连接第一台变流器的输入端,具体是第二台变流器的一组或多组直流输入端通过电抗器耦合到第一台变流器的一组或多组直流输入端;所述电源为从三相交流电源整流后获得的直流电;所述电源连接上述第一台变流器和第二台变流器的一个耦合端,具体是该直流电连接所述第一台变流器和第二台变流器相互耦合的输入端。
优选地,所述被试变流器为“三相交流-直流-三相交流”变流器;所述第一台变流器的输出端通过感性元件耦合到第二台变流器的输出端,具体是第一台变流器的一组或多组交流输出端通过电抗器或者变压器耦合到第二台变流器相应的一组或多组交流输出端;所述第二台变流器的输入端通过感性元件连接第一台变流器的输入端,具体是第二台变流器的一组或多组三相交流输入端通过电抗器耦合到第一台变流器的相应的一组或多组三相交流输入端;所述电源为三相交流电源;所述电源连接第一台变流器和第二台变流器的一个耦合端,具体是该三相交流电源连接所述第一台变流器和第二台变流器相互耦合的输入端。
优选地,所述被试变流器为“单相交流-直流-三相交流”变流器,所述第一台变流器的输出端通过感性元件耦合到第二台变流器的输出端,具体是所述第一台变流器的一组或多组三相交流输出端通过电抗器耦合到第二台变流器相应的一组或多组三相交流输出端;所述第二台变流器的输入端通过感性元件连接第一台变流器的输入端,具体是第二台变流器的一组或多组单相交流输入端通过电抗器或者变压器耦合到第一台变流器的一组或多组单相交流输入端;所述电源为三相交流电源;所述电源连接上述第一台变流器和第二台变流器的一个耦合端,具体是该三相交流电源连接所述第一台变流器和第二台变流器的一组或多组相互耦合的三相交流输出端。
优选地,所述被试变流器为“直流-直流”变流器,所述第一台变流器的输出端通过感性元件耦合到第二台变流器的输出端,具体是所述第一台变流器的一组或多组直流输出端通过电抗器耦合到第二台变流器的一组或多组直流输出端;所述第二台变流器的输入端通过感性元件连接第一台变流器的输入端,具体是第二台变流器的一组或多组直流输入端通过电抗器耦合到第一台变流器的一组或多组直流输入端;所述电源为直流电源;所述电源连接上述第一台变流器和第二台变流器的一个耦合端,具体是该直流电源连接所述第一台变流器和第二台变流器的相互耦合的输出端或者输入端。
本发明的基本技术方案,采用两台变流器通过变压器或者电抗器耦合组成的变流环路,使电能在环路中不断循环,实现在额定的电压、电流和频率下的额定功率在两台变流器之间的电能循环,外部电源只需要补充环路中的电能损耗,即可完成试验。环路中,变压器或电抗器起耦合和隔离的作用。实际上,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是在满足变流器试验标准要求的前提下,将变流器的输出电能通过适当的变换或隔离重新作为输入能量,输出到另一台被试变流器。与现有技术相比,该技术方案避免了简单地消耗变流器的输出电能,使电能获得充分利用,达到了良好的节能效果。同时,由于该技术方案中采用两台变流器组成变流环路,因此,该技术方案可以同时对两台变流器进行试验,特别适用于需要对变流器进行批量试验的场合。
与现与技术相比,本发明中由于能量循环使用,不需要设置专用的耗能装置,避免了与此相关的各种机械设备以及散热设备,解决了由于机械设备和散热设备引起的噪声。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中,对单相交流输入,三相交流输出的变流器采用逆向方式进行试验,可以避免现有技术中单相交流输入的试验方式造成的三相不平衡问题。
此外,本发明由于不需要使用各种耗能设备,使其具有设备简单、维护成本低的优势。
附图说明
图1a是现有技术下第一种变流器试验电路,其中被试验变流器为“三相交流-直流-三相交流”的变流器;
图1b是现有技术第一种变流器试验电路,其中被试验变流器为“直流-三相交流”的变流器;
图1c是现有技术第一种变流器试验电路,其中被试验变流器为“单相交流-直流-三相交流”的变流器;
图2a是现有技术第二种变流器试验电路,其中被试验变流器为“三相交-直-三相交流”的变流器;
图2b是现有技术第二种变流器试验电路,其中被试验变流器为“直流-三相交流”变流器;
图2c是现有技术第二种变流器试验电路,其中被试验变流器为“单相交流-直流-三相交流”的变流器;
图3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变流器试验电路的主电路原理图,采用电抗器耦合;
图4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变流器试验电路的能量循环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变流器试验电路的主电路原理图,采用变压器耦合;
图6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变流器试验电路的主电路原理图,采用电抗器耦合;
图7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提供的变流器试验电路的主电路原理图,采用电抗器耦合;
图8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提供的变流器试验电路的主电路原理图,采用电抗器耦合;
图9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变流器试验电路采用变压器耦合时的主电路原理图;
图10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提供的变流器试验电路采用变压器耦合时的主电路原理图;
图11是本发明第五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变流器试验电路的控制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看图3,该图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变流器试验电路的主电路原理。
该实施例提供的实验电路中,被试验变流器为第一变流器31和第二变流器32;所述第一变流器31包括第一整流器311和第一逆变器312;所述第二变流器32包括第二整流器321和第二逆变器322。所述第一整流器311和第二整流器321为三相四象限脉冲整流器;所述第一逆变器312和第二逆变器322为三相逆变器,并且可以提供多个输出端。
所述第一整流器311的输出端和所述第一逆变器312的输入端通过直流母线连接,在所述直流母线正负极之间并联第一储能电容器35。所述第二整流器321的输出端和所述第二逆变器322的输入端通过直流母线连接,在所述直流母线正负极之间并联第二储能电容器36。
所述第一逆变器312的输出端,其各相通过第一电抗组37中的各个电抗连接第二逆变器322输出端的相应各相。所述第二整流器321的输入端,其各相通过第二电抗组341和第三电抗组342连接第一逆变器312输入端的相应各相。实际上,上述连接是将被试变流器31和被试变流器32的输出端和输入端分别通过电抗器相互耦合,上述各个电抗组中的每个电抗器为具有相同元件参数的电抗,所述第二电抗组341和第三电抗组342由具有相同参数的电抗器组成。由于上述电路中的逆变器可能具有多个输出端,每个输出端都可通过各自的电抗组对应连接,这些电抗组可以采用不通的参数,但要保证同一电抗组的各个电抗器的参数相同。
在所述第二电抗组341和第三电抗组342相互连接的三相端子分别与三相供电电源33的三相连接。
以下说明上述电路在进行试验时的工作原理。请同时参看图4,该图用于说明本实施例的能量交换关系。应当说明,该电路的任何试验过程均在相关的控制单元的控制下实现,由于并不涉及本发明对现有技术的技术贡献,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相关的公知即可常识实现,因此,在此对控制单元以及具体的控制过程不予以详述。
在进行试验时,所述三相供电电源33向该试验电路供电,同时,对所述第一变流器31和第二变流器32进行联合控制。所述第一变流器31在控制单元的控制下,工作在正向工作状态,其从输入端获得输入电能,该电能为三相交流电的形式,第一变流器31的第一整流器311将该三相交流电整流为直流电后,通过该第一变流器31的直流母线,输出到所述第一逆变器312;所述第一逆变器312将该输入的直流母线电压逆变为三相交流电,通过上述变换,输出的三相交流电具有所要求的电压和频率等电参数。第一逆变器310输出的上述三相交流电,经过所述第一电抗组37加载到所述第二变流器32的输出端。此时,所述第二逆变器32在控制单元的控制下,处于反向工作状态,其中第二逆变器322工作在整流状态,其将所述从第一变流器31输出端通过第一电抗组37输出的三相交流电作为输入,转化为直流电压,通过直流母线输出到所述第二整流器321的直流端;所述第二整流器321工作在逆变状态,其将从直流母线获得的直流电压转化为三相交流电输出,该输出的三相交流电通过第三电抗组342和第二电抗组341加载到所述第一变流器31的输入端,从而实现能量循环。在上述能量流动过程中,可以对第一变流器31和第二变流器32进行各种电参数的检测,如电流、电压、功率等。在试验中,也可以进行相反的控制,使第一变流器31工作在逆向工作状态,第二变流器32工作在正向工作状态。在该循环电路中,第一电抗组37和作为负载工作的变流器(31和32中的一个)可以视为负载。
从上述工作过程可以看出,为了在该试验电路中实现能量循环,必须对第一变流器31和第二变流器32进行联合控制,使其能够顺畅的实现能量的流动。同时,对于电路中损耗的能量,通过三相供电电源33提供补充。从图4可以看出,在该电路循环中,第一变流器31中产生损耗1,该损耗1是由第一变流器31的开关过程以及阻抗等消耗的;作为负载的第一电抗器37产生损耗2,这部分的损耗主要是消耗在电抗器上的电阻上。所述第二变流器32上产生损耗3,其原因与所述第一变流器33相同。三相供电电源33在试验中补充上述损耗,使该回路的能循环量得以维持。
由于在试验过程中实现了能量循环,因此,该试验电路的试验过程不会产生的能量损耗大幅降低,以额定输出3500kVA等级的GTO(Gate turn-offThyristor,门极可关断晶闸管)牵引变流器为例,如采用常规的试验方法,试验负载消耗的功率为2800kW,加上变流器自身损耗150kW,总损耗为2950kW,全部转换为热能,供电电源的容量必须大于3500kVA。采用本发明的试验方法后,在达到同样的试验效果的基础上,两台变流器自身损耗300kW,变压器(电抗器)的损耗50kW,总的功率损耗仅为350kW,是传统试验方法的1/10。
以上第一实施例中,使用第一电抗器37作为负载的耦合与隔离装置,实际上,也可以使用变压器作为负载的耦合与隔离装置。请参看图5所示的电路,该图中采用三相变压器连接第一变流器和第二变流器的输出端,这种方式可以使第一变流器和第二变流器的输出端之间获得可靠的隔离。
另外,上述实施例中,两被试变流器的输出端输出三相交流电,实际上,该实施例也适用于被试变流器输出端为单相交流电的场合,此时,只需要将单相交流电的各端相应连接即可。
请参看图6,该图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主电路原理图。该实施例用于变流器为“直流-三相交流”变流器的情况。
如图6所示,该试验电路中,第一变流器61和第二变流器62只包含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的逆变器,由于该实施例中的第一变流器61和第二变流器62的输入必须是直流,在该电路中,将三相供电电源63提供的电能经过电源整流器64整流为直流电后,提供给第一变流器61和第二变流器62的输入端。该电路的其他部分以及工作过程基本和第一实施例相同。
该电路中,同样可以用三相变压器替换电抗器组,从而使第一变流器61和第二变流器62的输出端之间获得良好的隔离,其具体的电路图可以参见图9。
请参看图7,该图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主电路原理图。该实施例用于变流器为“单相交流-直流-三相交流”变流器的情况。
如图7所示,该实施例提供的试验电路与前两个实施例的电路连接方式有所不同。在该实施例中,考虑到变流器的输入为单相交流输入,如果将输入端直接连接电网,将造成电网三相不平衡。为此,该试验电路中的变流器的连接方法和上述实施例不同。第一变流器71的第一整流器711输入端通过第一电抗器组74连接第二变流器72的第二电抗器组721,其中,第一电抗器组74包括两个具有相同的元件参数的电抗器,分别连接在第一整流器711和第二整流器721的单相交流输入端的两个端子之间。所述第一变流器71的逆变器712的三相输出端与第二变流器721的三相输出端的各个相应端子通过第二电抗组751和第三电抗组752相连接,第二电抗组751和第三电抗组752各包括三个电抗器,每个电抗器都具有相同的电气参数。上述两个逆变器的输出端可能具有多组三相输出,则每一组都可通过两个电抗器组连接,不同输出组别的电抗器的元件参数可以不同。
与上述第一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三相供电电源73的三相分别连接所述第二电抗组751和第三电抗组752的连接端子。
上述连接方式,使三相供电电源73从第一变流器71和第二变流器72的输出端向试验电路提供补充的电能。这种使用方法,可以使该试验电路采用三相供电电源供电,不会造成对三相电源的影响。这种连接方式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仅仅在改变了电源补充能量的端子,试验过程中变流器的工作同样是一个正向工作,另一个逆向工作,因此,不会对试验结果产生影响。
在本实施例中,作为负载的耦合与隔离装置,第一电抗器组74同样可以采用变压器,并可获得较好的隔离效果,其电路图参见图10。
请参看图8,该图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主电路电路原理图。该试验电路用于“直流-直流”变流器。
在该试验电路中,第一变流器81和第二变流器82的输出端和输入端分别通过由相同元件参数的电抗器组成的电抗器组相互连接,三相供电电源83提供的三相交流电通过整流器84整流为直流电后,向上述被试变流器提供补充的电能。
在该电路中,由于两个被试变流器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均为直流输出,所以,作为负载的电抗器组不能采用变压器代替。
上述实施例中,变流器均采用四象限整流器或者逆变器,它们都是受控的功率电子开关模块的组合,各开关模块完全相同,开关模块对能量的流向没有任何限制,具有完全的对称性。因此,变流器的整流和逆变两种模式中的任意一种都可以实现对变流器的考核试验,其试验结果可以作为变流器性能的依据。
上述实施例提供了若干试验电路的主电路形式,这些主电路的连接形式足以完整体现本发明对现有技术的贡献,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上述实施例,在现有技术的试验电路基础上,利用本领域的基本技术知识,无需创造性劳动即可获得完整的试验电路。
本发明提供的试验电路可以用于上述实施例以外的各种变流器的试验。例如,“直流-三相交流”变流器,“直流-单相交流”变流器,“三相交流-直流”变流器,“单相交流-直流”变流器等。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的完整实现获得更为明确的了解。以下第五实施例公开一种实际使用的控制电路。
图11示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提供的一个试验电路的控制电路原理图。该电路可以用于对多种类型的变流器进行试验。
该电路中各个主要原件的作用如下:接触器DS1~DS2用于在正常工况下接通和断开试验电网;真空断路器VCB1~VCB2,用于切断试验电源,保护电网和试验设备;调压器IVR,用于调节试验电压,为被试变流器提供合适的电压;变压器TR1,用于隔离高压电网和低压试验设备;避雷器OVA:用于消除电源过电压,保护试验设备;整流器REC:用于将三相交流电变换成直流电,向被试变流器供电;直流高速断路器HB1:用于切断被试变流器电源,保护被试变流器和试验设备;滤波电抗器L1:用于直流滤波和消除高频反射;耦合电抗器COUP1~COUP6:用于两台变流器之间的电耦合;耦合变压器CTR1~CTR3:用于两台变流器之间的电耦合;电流传感器CT1~CT15用于检测电流信号;电压传感器PT1~PT3用于检测电压信号;负荷断路器LBS为低压配电用短路器;变压器TR2为低压配电用变压器。
以下简要介绍该电路的电路原理。
来自三相电网的交流电源AC10kV/50Hz接入试验室后,经接触器DS1、真空断路器VCB1连接到调压器IVR,调压器IVR根据控制指令调整输出电压,其输出经接触器DS2给变压器Tr1供电,变压器Tr1输出后分为以下两支路:
第一支路:经整流器REC将三相交流电整流成直流电,然后经过直流高速断路器HB1和滤波电抗器L1,给第一组被试变流器供电,该组包括被试变流器1和被试变流器2供电,这两台变流器为“直流—交流”变流器或者“直流-直流变流器”,两台被试变流器的输入端可直接连接直流电源,也可如第三实施例中,分别通过具有相同工作参数的感性元件连接直流电源。被试变流器的交流输出端接耦合电抗器COUP1~COUP3。
第二支路:经真空断路器VCB2给第二组的被试变流器3和被试变流器4以及第三组的被试变流器5和被试变流器6供电,上述被试变流器为“交流—直流—交流”变流器。上述被试变流器的输入端可直接连接三相交流电源,也可如第一实施例中,分别通过具有相同工作参数的感性元件连接三相交流电源。两组被试变流器交流输出端接耦合电抗器COUP4~COUP6或耦合变压器CTR1~CTR3(用于多重单相交流供电变流器)作为负载。
除上述主电路外,在该电路中还有电力监视盘111、微机控制系统112、以及低压配电盘113。所述电力监视盘111可以进行试验系统的继电控制(对接触器、开关、断路器的控制)、电网功率和试验功率检测、辅助冷却系统控制。所述微机控制系统112根据给定的指令,通过控制功率器件的触发脉冲,调节变流器输出电压和输出频率,并通过检测电源电路和耦合电路中各支路电流传感器CT1~CT13、电压传感器PT1~PT3的电流信号和电压信号,计算试验功率并与给定值比较,进行闭环控制,同时监测系统工作情况,随时准备进行保护。所述低压配电盘MCCB通过变压器TR2获得380V的三相四线低压配电,并提供若干套不同电流容量的三相和单相电压输出,供该试验电路使用。
上述试验电路通过电路的切换控制,可以实现对多种不同类型的被试变流器的试验。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5)
1、一种变流器的试验电路,其特征在于,同时具有两台功能相同的变流器作为被试变流器,其中第一台变流器的输出端通过感性元件耦合到第二台变流器的输出端,第二台变流器的输入端通过感性元件连接第一台变流器的输入端;电源连接上述第一台变流器和第二台变流器的一个耦合端,具体是连接在该耦合端上相对两台变流器具有对称输入电抗的位置;向该试验电路提供试验中所需能量,未与电源连接的另一耦合端上的感性元件,为该试验电路的负载;试验时,两台变流器中,一台工作在正向状态,另一台工作在逆向状态,根据试验需要,对两台变流器工作进行脉冲宽度调制控制,使两台变流器相互之间通过耦合电路实现能量在两台变流器之间的循环,在两台变流器之间实现能量循环的具体方法是,通过联合控制所述第一台变流器和第二台变流器的输出电压,调节作为负载的电抗器或变压器上的电流大小和方向,以控制试验功率的大小和能量流动方向;上述能量循环时产生的损耗部分通过电源获得补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流器试验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被试变流器为“直流-三相交流”变流器;所述第一台变流器的输出端通过感性元件耦合到第二台变流器的输出端,具体是第一台变流器的一组或多组交流输出端通过电抗器或者变压器耦合到第二台变流器的一组或多组交流输出端;所述第二台变流器的输入端通过感性元件连接第一台变流器的输入端,具体是第二台变流器的一组或多组直流输入端通过电抗器耦合到第一台变流器的一组或多组直流输入端;所述电源为从三相交流电源整流后获得的直流电;所述电源连接上述第一台变流器和第二台变流器的一个耦合端,具体是该直流电连接所述第一台变流器和第二台变流器相互耦合的输入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流器试验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被试变流器为“三相交流-直流-三相交流”变流器;所述第一台变流器的输出端通过感性元件耦合到第二台变流器的输出端,具体是第一台变流器的一组或多组交流输出端通过电抗器或者变压器耦合到第二台变流器相应的一组或多组交流输出端;所述第二台变流器的输入端通过感性元件连接第一台变流器的输入端,具体是第二台变流器的一组或多组三相交流输入端通过电抗器耦合到第一台变流器的相应的一组或多组三相交流输入端;所述电源为三相交流电源;所述电源连接第一台变流器和第二台变流器的一个耦合端,具体是该三相交流电源连接所述第一台变流器和第二台变流器相互耦合的输入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流器试验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被试变流器为“单相交流-直流-三相交流”变流器,所述第一台变流器的输出端通过感性元件耦合到第二台变流器的输出端,具体是所述第一台变流器的一组或多组三相交流输出端通过电抗器耦合到第二台变流器相应的一组或多组三相交流输出端;所述第二台变流器的输入端通过感性元件连接第一台变流器的输入端,具体是第二台变流器的一组或多组单相交流输入端通过电抗器或者变压器耦合到第一台变流器的一组或多组单相交流输入端;所述电源为三相交流电源;所述电源连接上述第一台变流器和第二台变流器的一个耦合端,具体是该三相交流电源连接所述第一台变流器和第二台变流器的一组或多组相互耦合的三相交流输出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流器试验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被试变流器为“直流-直流”变流器,所述第一台变流器的输出端通过感性元件耦合到第二台变流器的输出端,具体是所述第一台变流器的一组或多组直流输出端通过电抗器耦合到第二台变流器的一组或多组直流输出端;所述第二台变流器的输入端通过感性元件连接第一台变流器的输入端,具体是第二台变流器的一组或多组直流输入端通过电抗器耦合到第一台变流器的一组或多组直流输入端;所述电源为直流电源;所述电源连接上述第一台变流器和第二台变流器的一个耦合端,具体是该直流电源连接所述第一台变流器和第二台变流器的相互耦合的输出端或者输入端。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0710123593 CN100533166C (zh) | 2007-06-29 | 2007-06-29 | 一种变流器的试验电路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0710123593 CN100533166C (zh) | 2007-06-29 | 2007-06-29 | 一种变流器的试验电路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071162A CN101071162A (zh) | 2007-11-14 |
CN100533166C true CN100533166C (zh) | 2009-08-26 |
Family
ID=388984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0710123593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33166C (zh) | 2007-06-29 | 2007-06-29 | 一种变流器的试验电路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0533166C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738553B (zh) * | 2009-12-25 | 2011-08-31 | 三一电气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变频器和变流器的通用测试系统 |
CN102116850B (zh) * | 2010-12-09 | 2013-02-13 | 中国北车集团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 整流器试验装置及方法 |
CN102435899B (zh) * | 2011-10-14 | 2015-02-25 | 株洲南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机车牵引变流器试验装置及其方法 |
CN102508067B (zh) * | 2011-11-01 | 2014-06-25 | 株洲南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力机车辅助变流器性能试验装置 |
CN103901287A (zh) * | 2012-12-24 | 2014-07-02 | 中国北车集团大同电力机车有限责任公司 | 电力机车辅助变流柜测试系统 |
CN104155553B (zh) * | 2014-08-13 | 2017-01-11 | 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 | 一种机车电能回馈设备试验系统及试验方法 |
CN106199242A (zh) * | 2016-06-27 | 2016-12-07 | 湖南中车特种电气装备有限公司 | 一种牵引变流器试验系统及方法 |
CN108132397B (zh) * | 2017-12-11 | 2020-10-30 | 中车大连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 | 一种变流器的测试系统 |
CN108732441A (zh) * | 2018-05-07 | 2018-11-02 | 天津瑞能电气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变流器产品的老化测试系统 |
CN111220859B (zh) * | 2018-11-23 | 2021-06-11 | 株洲中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隔离变压器的变流器功率考核试验系统 |
CN110954817A (zh) * | 2019-12-12 | 2020-04-03 | 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临沧供电局 | 面向智能换相开关功能测试的固态测试平台及方法 |
CN113552509B (zh) * | 2020-04-24 | 2024-10-22 | 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 | 一种电力电子变压器模组的运行试验电路及其启动方法 |
CN113805002B (zh) * | 2021-09-17 | 2024-06-18 |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 电力电子直流变压器的检测装置、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
-
2007
- 2007-06-29 CN CN 200710123593 patent/CN100533166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071162A (zh) | 2007-11-1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0533166C (zh) | 一种变流器的试验电路 | |
Briz et al. | Modular power electronic transformers: 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 versus cascaded H-bridge solutions | |
Wang et al. | A 10-kV/400-V 500-kVA electronic power transformer | |
US11655042B2 (en) | Battery integrated isolated power converter and systems for electric vehicle propulsion | |
CN102859861B (zh) | 可配置的混合转换器电路 | |
EP3651305A1 (en) | Chained multi-port grid-connected interface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 |
US20240235251A1 (en) |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circuit,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assembly and on-line uninterruptible power supply comprising same | |
CN101071163B (zh) | 一种变流器的试验电路 | |
US11722001B2 (en) | Pre-charging circuit, inverter, and power generation system | |
CN109873568B (zh) | 一种多直流端口换流器及控制方法 | |
CN105119290B (zh) | 一种不间断电源的功率补偿系统及控制方法 | |
CN104485821A (zh) | 配电用直流变压器装置 | |
CN110137977B (zh) | 换流站串联调节系统及控制方法 | |
Kadandani et al. | Solid state transformer: An overview of circuit configurations and applications | |
WO2023093057A1 (zh) | 一种充电模块及充电系统 | |
CN216564513U (zh) | 一种石油钻井用公共电网直流输电系统 | |
CN113890122A (zh) | 面向办公居住园区用的交直流多端口配电系统 | |
Wang et al. |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10-kV MW-level electronic power transformer (EPT) | |
CN112332508A (zh) | 一种工频隔离大功率充放电系统 | |
CN115498622B (zh) | 电电混合船舶直流综合电力系统及控制方法 | |
US20230137732A1 (en) | Power Conversion System, Power Conversion Module, and Processing Apparatus | |
Ismail et al. | A review of recent HVDC tapping topologies | |
CN215297517U (zh) | 一种直流弓网电弧试验装置 | |
CN212462804U (zh) | 一种基于能量路由器的配电系统 | |
CN104242421A (zh) | 轨道车辆充电机系统及轨道车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Address after: The age of 412001 in Hunan Province, Zhuzhou Shifeng District Road No. 169 Patentee after: ZHUZHOU CRRC TIMES ELECTRIC Co.,Ltd. Address before: The age of 412001 in Hunan Province, Zhuzhou Shifeng District Road Patentee before: ZHUZHOU CSR TIMES ELECTRIC Co.,Ltd.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826 |